㈠ 《中醫解周易》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醫解周易》([唐] 孫思邈)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sZ05kXhVZRcCpdfpfkUEuA
書名:中醫解周易
作者:[唐] 孫思邈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頁數:326
內容簡介:
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曾說:「賓嘗聞之孫真人(孫思邈)日,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醫易相通的思想,已經為古今中外學者所公認。《中醫解周易》收錄了有關古代名醫論述中醫與周易的著作十數部(《備急千金要方》、《醫旨緒余》、《類經圖翼》、《類經附翼》、《群經見智錄》為節選本),希望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易學與醫學之間的淵源。《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對中西醫匯通學派影響頗大,也一並收錄於後。
㈡ 初學中醫應該先看什麼書好啊
中醫書籍
這些中醫書籍均出自圖中左上角
其它中醫書籍推薦:
││靈樞經脈翼.pdf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pdf
││黃帝內經 (唐)王冰.pdf
││黃帝內經 靈樞經.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七篇和遺篇二篇.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原文.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應用分表.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總論總表.pdf
││黃帝內經 素問.pdf
││黃帝內經1000問(葉學益).pdf
││黃帝內經專題研究(王琦).pdf
││黃帝內經臨證指要(劉柄凡).pdf
││黃帝內經使用手冊(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上).pdf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下).pdf
││黃帝內經太素語譯 李克光 鄭孝昌主編 2005.pdf
││黃帝內經導讀 傅維康吳鴻洲.pdf
││黃帝內經概論 溫熱論新編 金壽山龍伯堅.pdf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掃描版).pdf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郭藹春).pdf
│ 金匱腎氣丸(難病奇方系列叢書).pdf
│ 金匱要略三步釋(劉讀文).pdf
│ 金匱要略臨床新解(張笑平).pdf
│ 金匱要略臨床研究(王占璽).pdf
│ 金匱要略今釋.PDF
│ 金匱要略參新釋 盧景明.pdf
│ 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pdf
│ 金匱要略廣注校詮 宋收功劉渡舟.pdf
│ 金匱要略心典.pdf
│ 金匱要略指難.pdf
難經臨床學習參考.pdf
│ 難經本義.pdf
│ 難經校注.pdf
│ 難經校注.pdf
│ 難經正義.pdf
│ 難經正義(清)葉霖.pdf
│ 難經匯注箋正.pdf
│ 難經註疏(日本)名古屋玄醫.pdf
│ 難經白話解(陳璧琉).pdf
│ 難經經釋·難經經釋補正).pdf
│ 難經解難校譯).pdf
│ 難經語譯.pdf
│ 難經語譯.pdf
│ 難經集注.pdf│
金匱要略教程.喬模.掃描版.pdf
│ 金匱要略教程.pdf
│ 金匱要略方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匱要略易解.pdf
│ 金匱要略校注 何任主編 范永升等編寫 1990.pdf
│ 金匱要略校注.pdf
│ 金匱要略校注.pdf
│ 金匱要略注釋.pdf
│ 金匱要略淺述.pdf
│ 金匱要略淺釋.pdf
│ 金匱要略現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匱要略理論與實踐.pdf
│ 金匱要略類編).pdf
│ 金匱要略講座資料選編.pdf
│ 金匱要略講解.pdf
│ 金匱要略論注.pdf
│ 金匱要略語譯.pdf
│ 金匱要略語釋).pdf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明· .pdf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pdf
││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靈樞經(任廷革).pdf
││黃帝內經靈樞譯釋.pdf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清)張志聰.pdf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類析(梁運通).pdf
││黃帝內經素問 運氣七篇講解(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pdf
││《傷寒總病論》釋評.pdf
││《傷寒雜病論》湯方現代研究及應.pdf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影印版】.pdf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pdf
││《傷寒論》方證辨析與應用.pdf
││《傷寒論》.pdf
││《傷寒論》疑難解讀-李心機.pdf
││《傷寒論》脈法研究.pdf
││《傷寒論》解讀與臨床運用.pdf
││《傷寒論》詞語解釋.pdf
││《傷寒論條辨》明·方有執編著.pdf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㈢ 尋求周易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214_xaccl/%E5%91%A8%E6%98%93.rar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入門級別書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234_8xcou/%E5%91%A8%E6%98%93%E5%B0%9A%E6%B0%8F%E5%AD%A6.pdf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民國易學宗師闡釋象數之作,適合入門以後,可參考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307_ycebm/%E5%91%A8%E6%98%93%E5%8D%81%E6%97%A5%E8%B0%88.pdf
胡道靜等《周易十日談》——近代大師對《周易》的簡單介紹
http://www.hotlinkfiles.com/files/1609321_zlg63/%E5%91%A8%E6%98%93%E5%8F%A4%E7%AD%AE%E8%80%83%EF%BC%88%E8%8A%82%EF%BC%89.rtf
尚秉和《周易古筮考》(節)——可以看一看具體占筮射覆的例子
易圖: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自然之圖: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河圖: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洛書: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後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取象歌: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解: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歷代都受到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們的關注,春秋末期
《易傳》對《易經》進行了注釋及發揮。《易經》及《易傳》合稱《周易》,易理精湛
,是我國哲學及自然科學的胚基。因此,歷代探索《周易》者甚多,從先秦至近代注釋
發揮《周易》之著作竟三千餘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國的易學史系統。其淵博的易理
對中國的哲、史、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代哲學家、文史學
家,自然科學者們無不奉以為圭臬。
《易經》是《周易》的本經,團屬儒家的經典,故稱為經,為六經之首。凡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與卦辭,爻有爻題與爻辭,因是以筮
占形式成書,故未被秦始皇燒毀而得以保留下來。本書主要通過卦、爻辭占卜人事吉凶
,客觀上是對上古社會的反映,蘊含有一定的哲學雛形。《易傳》是繼《易經》之後最
為閃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寶。《傳》對《經》的注釋大大地超過
了《經》原有的水平,《經》《傳》交相輝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書籍文獻,組成
了一部交融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的偉大文獻系列,成為炎黃文化的寶貴財富。
第一節《周易》的流派及其成就
《易》學是「經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周易》的研究,從漢代開始,大致分為
象數派及易理派兩大流派,《易傳》多以象數解「經」,而《論語》、《呂氏春秋》、
《戰國策》等則為義理派不談象數。受上述影響,對《周易》的研究歷代皆分為兩大派
,漢代為象數派的開山,魏、晉朝為理義派的先河。所謂象數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
象徵的各種物象)來闡述卦辭和爻辭,加「乾」取象為天,「坤」取象為地。在漢代以
《易緯》為代表,《京氏易傳》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為取象派的典型。
取義派是以卦意來解釋卦辭及爻辭的,如對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義、「險」義,
以一陽陷二陰之中;乾卦不取天象,而取「健」義、「剛」義;坤卦不取地而取「柔」
,此說以魏晉王弼《周易注》為代表,兩派各有特色,對《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積極的
意義。宋代大儒朱熹把義理和象數相互發揮,對《易》學的研究起到了互補作用。中醫
學偏於象數派,但也滲入了理義觀點,明.張景岳《類經圖翼》著名的《醫易義》便是
以象數及理義互參立論的典作。
對《周易》的研究,以漢代和宋朝為兩大代表時期,漢代偏重於訓詁,注釋而少發
揮,比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則不然,敢於大膽發揮,其特點為象義並重,
自魏晉王弼擇重取義後,受其影響宋朝即分為取象派及取義派兩大流派。元明以來,象
數派與理義派發生對峙,客觀上推進了易學的發展。
漢代是易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出現了許多易學的重要著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
、焦贛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傳》、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
等,皆為漢代易學的主幹。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及鄭玄所注《易緯》八種,亦都是漢
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總稱為漢易,漢易的特點為以象數解義,故屬於象數派。
漢代對《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為《易緯》系列問世,「緯」是對「經」的佐翼,
六經皆有緯,《易經》之緯為《易緯》,成書於西漢,為易經疏注的名著,經傳之羽翼
,對《周易》影響很大。惜已佚。後經東漢.鄭玄注主要有:《易緯.乾鑿度》、《易
緯.乾坤鑿度》、《易緯.坤靈圖》、《易緯.稽覽圖》、《易緯.乾元序制紀》、《
易緯.通卦驗》二卷、《易緯.辨終備》一卷。其中以《易緯.乾鑿度》、《易緯.乾
坤鑿度》、《河圖緯》、《易緯.坤靈圖》等最為有名,《易緯》也是象數派,是《易
經》的羽翼,在易學史及哲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陰陽理論對中醫學的影響較大。
《易緯.乾鑿度》、《乾坤鑿度》、《坤靈圖》,被漢代經師列為《易經》的翼佐(十
翼之一),說明該書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易傳》:《錄》上下,
《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東漢《易緯
.乾鑿度》、《易緯.乾坤鑿度》、《易緯.坤靈圖》)。漢代除《易緯》之外《京氏
易傳》對《周易》的影響亦較大。
除系辭、彖、象之外,《說卦》、《序卦》、《雜卦》及東漢《易緯.乾鑿度》,
《易緯.乾坤鑿度》、《易緯.坤靈圖》等在「易林」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總之,漢代對《周易》的主要貢獻是鄭玄注的《易緯》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
、焦贛、虞翻、苟爽、魏伯陽等的《京氏易傳》、《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
易往》、《周易參同契》等著作,其影響都很大。此外唐.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宋
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義》、程頤的《易傳》、元朝.寶巴的《周易奧義》,明清時期
王夫子《周易內傳》及《周易外傳》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獻。
魏晉時期易學的主要功績是大易學家王弼《周易注》擇重取義,對易理派的發展起
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王弼的《周易注》還保留了漢代費直及鄭玄的象數觀點,並把經
傳合為一冊,對《周易》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唐代易學又稱唐易,其主要影響是孔穎達接受了王弼的易理觀點,著《周易正義》
,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匯聚了易理派的成就,使易理派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此外,需要提及宋易,宋代是研究易學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此階段大批研究《周易
》的書涌現於世,對《周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朱熹的《周易本義》之外
(該書為宋以前《周易》研究之集大成),還有程頤的《易傳》,司馬光的《溫公易說
》,趙善舉的《易說》,林粟的《周易經傳集解》,李杞的《周易祥解》,邵伯溫之《
易學辨惑》,吳沆的《易璇璣》,項世安的《周易玩辭》,周以夫的《易通》,蔡淵的
《易象意言》、魏了翕的《周易要義》、董楷的《周易博義》、丁易東的《周易象義》
等對《周易》的研究皆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宋代.邵雍《皇極經世》,承接了陳摶道士的學術。並有了新的發展,邵氏注重圖
說,故又稱圖數之學。那氏並奉獻了先天圖(六十四卦序圖)。北未遂以圖說易之風盛
行,這和邵氏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義理派以程熙為代表,其著《易傳》為《周易》傑作
之一。宋.大 儒朱熹易理派及象數派入《周易本義》為宋代以來易學之集大成,乃
象數易合著之傑作。明.《五經大全》,採用了程、朱之說,一直沿用至清代。
另外,清朝也是易學研究的輝煌時期,研究易學的書籍輩出,而且大多有新的見地
。如陳夢雷的《周易淺述》,杭辛膂的《周易筆談》,朱軾的《周易傅義》,查慎行的
《周易玩辭集解》,惠棟的《周易述》,謝維獄的《易象數理分解》,尚秉和的《周易
尚氏學》,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學》,李光地的《周易觀象》,黃宗義的《易學象數論
》,任啟運的《周易洗心》,表明《周易》的研究正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上述除了漢、宋、清朝是《周易》研究的三大高峰之外,唐朝也有七十六家《易》
(記載於《唐志》)。元朝、明朝也有不少名作,如元朝.胡震的《周易衍義》,明朝
.胡廣的《周易大全》,蔣士龍的《周易心燈》。明朝還以圖解《周易》為著稱,如劉
定之的《易經圖解》,呂懷的《周易卦變圖傳》,都說明了歷代研《易》之著層出不窮
。
此外,宋.劉牧的《易數勾隱圖》首載河圖洛書,以及宋元時期對《周易》的考校
,訓估等,如宋.蔡淵的《周易經傳訓解》,元朝.趙訪的《周易文詮》,明.董守諭
的《卦變考略》都說明歷代對《周易》研究極為重視。
近代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李鏡池的《周易探源》,馮友
蘭主編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張立交的《周易思想研究》,劉大鈞的《周易概論》等
都是研究《周易》的傑作,其中有不少新的發揮。
總之,《周易》歷代名著甚眾,說明炎黃子孫對《周易》是極其注重的。進一步發
掘和探索《周易》,是繼承發揚祖國文化遺產的重要任務。
第二節《周易》歷代重要著作
一、《周易》研究,側於注釋的歷代著作選列
《子夏易傳》 為說易之書最古老,真本已佚,春秋.卜商撰。
《易傳》 相傳為春秋孔子所撰。
《周易注》 鄭康成注一卷,漢.鄭玄撰。
《周易注》 魏.王弼。
《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
《周易口訣義》 唐.史徵。
《周易釋文》 唐.陸德明。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易傳》 宋.程頤。
《溫公易說》 宋.司馬光撰。
《周易新講義》 宋.耿南仲。
《周易本義》
宋.朱子撰。
《易說》 宋.趙善譽。
《周易經傳集解》
宋.林栗。
《周易祥解》
宋.李杞。
《周易淺述》 清.陳夢雷。
《周易函書約注》 清.胡煦。
《周易傅義》 清.朱軾。
《周易玩辭集解》 清.查慎行。
《周易述》 清.惠棟。
《周易章句證異》 清.翟均廉。
《御纂周易折中》
清.康熙五十四年。
《周易稗疏》 清.王夫之。
《周易尚氏學》 清.尚秉和
《周易解故》 清.丁晏。
《周易姚氏學》 清.姚配中。
《周易古經今注》 近代.高亨。
二、《周易》研究,側於發揮的歷代著作選列
《易緯.乾坤鑿度》 漢.鄭玄注。
《易緯.乾鑿度》 漢.鄭玄注。
《易學辨惑》 宋.邵伯溫撰。
《易小傳》 宋.沈該撰。
《易璇璣》 宋.吳沆撰。
《易原》 宋.程大昌。
《周易義海撮要》 宋.李衡。
《周易玩辭》 宋.項安世。
《周易總義》 宋.易祓。
《易通》 宋.趙以夫。
《易象意言》 宋.蔡淵。
《周易要義》 宋.魏了翕。
《易說啟蒙小傳》 宋.稅以權。
《易學啟蒙》 宋.胡方平。
《周易傅義》 宋.董楷。
《周易象義》 宋.丁易東。
《易原奧義》 元.寶巴。
《周易衍義》 元.胡震。
《周易爻變義蘊》 元.陳應潤。
《周易大全》 明.胡廣。
《易用》 明.陳祖念。
《易象》 明.黃道周。
《易象解》 明.劉濂。
《六交原義》 明.金瑤。
《周易生生真傳》 明.俞國人。
《易燈傳》 宋.無撰名氏。
《易解心燈》 明.蔣士龍。
《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
《周易洗心》 清.任啟運。
《讀易辨疑》
清.李開先。
《易象數理分解》 清.謝維岳。
《周易現象》 清.李光地。
《周易筆談》 清.杭辛齋。
三、周易圖解選列
《周易鉤隱圖》 宋.劉牧。
《易圖說》 宋.吳仁傑。
《易圖通辨》 宋.雷思齋。
《周易圖說》 元.錢義方。
《易緯.坤靈圖》 漢.鄭玄
《周易旁註圖說》 明.朱升。
《易經圖釋》 明.劉定之。
《周易卦變圖傳》 明.呂懷。
《伏羲圖贊》 明.陳弟。
《易圖親見》 明.來集之。
《易芪圖說》 清.潘咸。
《易圖疏義》 清.劉鳴坷。
《周易後天歸圖》 清.黎由高。
《易圖明辨》 清.胡渭
四、河洛專著選列
《太極圖說》 宋.周敦頤。
《易數勾隱圖》 宋.劉牧。
《河洛定儀贊》 明.俞國人。
《河洛真傳》 明.俞國人。
《河圖發微》 明.陳士槐。
《河圖洛書原舛編》 清.毛奇齡。
《河洛先天圖說》 清.劉天真。
五、周易考略、訓詁、占筮選列
《周易經傳訓解》 宋.蔡淵。
《古易音訓》 宋.呂祖謙。
《周易文詮》 元.趙訪。
《卦變考略》 明.董守渝。
《古周易訂估》 明.何楷。
《讀易考原》 元.蕭漢中。
《卦變考略》 明.董守諭。
《周易象訓》 清.姚球。
《周易校勘記》 清.阮元。
《周易策辭考》 近代.李鏡池。
六、周易占筮之書
《易林》 漢.焦延壽。
《京氏易傳》 漢.京房。
《玄珠密語》 唐.王冰。
《觀象玩占》 唐.李淳風。
《皇極經世》 宋.邵子。
《周易筮述》 清.王宏。
《春秋占筮書》 清.毛奇齡。
《周易古佔法》 宋.程迥。
《奇門遁甲符應經》 宋.楊維德。
《易塞通變》 宋.雷思。
《遁甲演義》 明.程道士。
《奇門遁甲占驗》 明.程道士。
《星學大成》 明.萬民英。
《星佔三卷》 明.劉孔照。
《星命總括》 明.耶律純。
《奇門遁甲》 明.無名氏。
《黃帝奇門遁甲圖》 明.無名氏。
《通佔大象歷星經六卷》 明.無名氏。
《易學筮貞》 清.趙世時。
《六壬大全》 郭御青著。
《六壬指南》 陳公獻著。
《六壬大全》 無撰著人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