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藝文類聚pdf

藝文類聚pdf

發布時間:2023-09-06 01:13:52

① 有龍源期刊網的會員么求助下載一篇文章!!

七月十五知多少——古節日漫談

摘 要:盂蘭盆節與中元節本為佛教與道教在夏歷七月十五這一天的節俗。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下,二者走出寺觀,日漸民俗化,並在民間走向融合。這種變化是傳統文化中孝親觀、亡靈信仰等觀念影響的結果,也是廣大民眾祈求美好生活的反映。
關鍵詞:盂蘭盆節;中元節;佛教;道教;祭祀
文章編號:978—7—80712—971—4(2012)01—035—03
在中華歲節體繫上,七月十五日是極為特殊的一天。這一天不僅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也是道教的一個重要節日——中元節。隨著佛道兩教社會影響的日益擴大,二者走出寺觀,走進「尋常百姓家」,其主題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古代民眾生活的一種反映,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一、節日由來
(一)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又稱盂蘭盆會,本為釋教之節日,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供養佛祖、僧人以及超度餓鬼及七世父母的法事節日。《辭源》「盂蘭盆會」釋之為「佛教儀式,每逢夏歷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而舉行。」「盂蘭盆會」三字取自於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為梵語Vllambana的音譯,本意為救倒懸」,即釋救餓鬼倒懸之苦。據考證,古天竺沒有盂蘭盆節,它是在《佛說盂蘭盆經》譯過後,由譯經據其中的「目連救母」故事派生而來的漢地齋節。《佛說盂蘭盆經》載「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姿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故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世七世父母,與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時,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故事本來是佛教教導弟子應有孝順之心,屬佛教徒之節日,隨著佛教影響的日益擴大及其世俗化的日益加深,逐漸成為了一種民間普遍慶祝的節日。
早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僧人就開始於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盂蘭盆經》載曰「七葉功德,弄幡花、歌鼓、果實送之」,以供奉諸佛。盆節行事的最早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這一天,寺院中要用飯食百味各種供具供養自恣僧人,救母離苦得樂。梁武帝時,盂蘭盆節由佛殿進入了宮廷,武帝曾於 「大同四年(538),幸同泰寺,設盂蘭盆。」此後,「每年七月十五日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1]盂蘭盆節由此成為官方認可並大力推行的歲節。
唐代是古代王朝的繁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歲令時節頗多,盂蘭盆節也一度受到朝廷重視。唐高宗「立皇室送盆之儀,國家大寺,如長安城中明、慈恩等……每年送盆,供奉種種雜物及輿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非一。」[2]武則天時,宮廷的盆齋法會已形成一套繁縟的禮儀。楊炯曾做《盂蘭盆賦》描寫了如意元年武則天在洛陽南門舉行盆齋的過程。唐代宗更是崇佛至深,每年「七月望日,於內道場設盂蘭盆,釋以金翠,所費百萬。」[3]從唐中後期開始,盂蘭盆節開始向民間普及。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描述會昌四年(844)長安諸寺盆節盛況稱「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供養,諸寺作花、臘花餅、假花果樹等,各竟奇妙。常例皆於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盛會。」可見此時的盂蘭盆節,已成為人們共同參與的盛大節日,並得到大眾喜愛,乃經千年而不衰。
(二)中元節
夏歷七月十五日在古代又稱「中元節」,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教派——道教的節日。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祗。相傳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至北魏時又出現「三元」的說法,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日為三元日。道教將三官與三元日相匹配,認為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應祭天,十月十五為下元日,應祭水,而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傳說這天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是日,道觀要做齋醮薦福。《道經》載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構搜選眾人,分別善惡,眾天聖眾普詣官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彩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請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歐陽詢《藝文類聚·歲時中·七月十五》「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構,搜選人間。」故民間也將此節俗稱「鬼節」,並有「七月半,鬼亂竄」的之說。在這一天,有祀者要回家接受子孫祭祀,無祀者,一般也要請佛、道做法事「普渡」,毋使孤魂野鬼流浪為害,祭祀成為了中元節的主題。
現在學者一般認為三元作為系統化的民俗節日出現大概不早於唐朝。李唐王朝建立後,統治者為樹立精神權威,將被道教奉為教主的老子李聃尊為「聖祖」,並賜封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地位上升,其節俗也在主流意識的影響下日漸介入民眾生活。唐玄宗是崇道著名的皇帝,開元二十二年(734)十月,玄宗敕令「自今之後兩都及天下諸州,每年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斷」[4]至唐後期開始,中元節已成為固定的節日系統出現,出現了唐德宗《七月十五日題章敬寺》、令狐楚《中元日贈張尊師》、李商隱《中元作》,宋代范仲淹《中元夜自花洲作》、朱熹《中元雨中呈子晉》等一系列以中元節為主題的詩文。在這一天,道觀要做齋醮薦福,並且要清心寡慾,進行反省,民間則家家祭祀孤魂野鬼,並伴有放河燈等活動,為鬼魂引路。
二、節日的演變及其在民間的合流
源於不同宗教的兩個節日不僅巧妙的設在了同一天,而且,從唐中後期開始,這兩大節俗無論從名稱上還是在活動儀式上,伴隨著其自身的民俗化而趨向合流。
首先,從名稱上看盂蘭盆節、中元節二節並行,有唐一代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唐初小說《藝文類聚》中論述二者時即先引《盂蘭盆經》介紹盆節,再引《大藏經》介紹中元節,兩節並列。至宋代,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由於「中元」是中國本土的時序節稱,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盂蘭盆」則來自天竺經名,兩節並行過程中,前者顯現出了其優勢,「中元」逐漸取代了「盂蘭盆」,成為七月十五這一天活動的節稱,而「盂蘭盆」這一名稱則只流行於佛寺和部分佛教信眾中。

其次,節日行事活動上最初的盂蘭盆節與中元節都有各自特有的慶祝活動,隨著二者的發展,兩個節日的慶祝形式也日趨雜糅,至宋代時已難以區分(此處主要指民間,在佛道兩家仍保留著自己的節俗),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七月十五日,先數月,市井賣冥錢,靴鞋,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綵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要鬧處亦賣果實、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謂之『盂蘭盆』 ……乃告祖先秋成之意。」[5]從記載中可以看出,此時所謂的中元節,既賣「冥錢,靴鞋」,為傳統中元之行事,又「印賣《尊勝目連經》」演《目連救母》雜劇,殘留著濃厚的盂蘭盆節的影子。而無論哪種方式,其活動主旨已趨向一致,即祭祀祖先,以「告祖先秋成之意」。
三、演變合流的原因
盂蘭盆節、中元節,最初作為兩大宗教節日,卻迅速在民間得以普及,並日趨合流。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現實基礎的。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親觀
在傳統文化中,「孝」是被推崇至極的,「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6]孝的思想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等[7]。但原始佛教追求的是超凡脫俗,遠離政治的涅槃境界。其削發為尼,離家背親的出世倫理與中國傳統儒家的忠君孝親、齊家治國的入世倫理有很大的沖突。因此,佛教傳入中國伊始就採用了種種方式來迎合中國的封建文化。盂蘭盆節可以說是一個典型並且成功的例子。
盂蘭盆節的原型——《盂蘭盆經》目連救母的故事中,目連正因不忍母親受地獄之苦而求佛祖助佑,可見其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則佛門中的孝義故事,而這恰好和「忠孝為本」的儒家倫理觀偶合。至唐代後期,著名僧人宗密的父親早喪,他為追薦父親之靈,特作《盂蘭盆經疏》,結合中國傳統的孝親思想注釋原經文,將《盂蘭盆經》視為佛教的「孝經」,「戒雖萬行,以孝為宗」,佛教「孝親觀」的彰顯使得盂蘭盆會更加受到佛教寺院和僧人重視,並得到皇家的關注與支持。有唐一代的皇帝多在這一天大搞禮儀活動慶祝,從各種儀式中可以看出,此時的盂蘭盆會已由最初供養佛祖僧人衍變為彰顯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教化人民了。如楊炯《盂蘭盆賦》中武則天供養盂蘭盆目的之一即為「覲嚴祖先之耿光,揚先皇之大烈,孝之始也。」這種孝道思想的相互碰撞和吻合使得盂蘭盆節在廣大民眾中得到心理支持,同時也為其發展定下了基調,即越來越背離最初的佛家性質而日漸成為中國人孝敬祖先的節日。
盂蘭盆節以「佛門孝子」的故事被中國人接受,而中元節自身就是在祭祀祖先的傳統下出現的。「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8]儒家傳統認為,親人不在後,對其祭祀也是一種孝,因此祭祀是傳統孝文化中的一種表現,也為中元節在民眾中的普及提供了土壤。
對於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來說,他們一般不會追溯是為慶祝何節日,在其看來,這一天就是要追薦亡靈、祭祀祖先,在盡孝道的同時祈求祖先保佑。因此形成了二者在主旨上的日趨一致,即以祭祀為主,只是在具體行事活動上還能看到其的影子。
(二)「亡靈信仰」的觀念
死亡對於人類來說一直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尤其對與自己較為親近的人來說人們往往不相信其已離我們遠去,而認為死亡只是肉體與靈魂的分開,但靈魂不死。這個靈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必須加以安扶、祭祀。因此,早在原始社會後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有了這種信仰。在距今一萬八千餘年的山頂洞人遺址中,死者佩戴有飾品,身旁放著生產工具,在死者周圍還撒上了一圈赤鐵礦粉。進入階級社會後,這種祭祀亡靈的習俗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制度。《禮記?郊特牲》載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 祭天祭祖成為古代民眾生活的兩大要務。夏後氏「祖顓頊而宗禹」,商人「祖契而宗湯」,周「祖文王而宗武王」。如果說統治者祭祀更多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上行下效,那麼對庶民百姓來說,祖先尤有意義,祖先與自己血肉相連,情感相通,祖先的靈力最能令其信賴,並成為子孫後代的精神依靠。因此,上至統治者,下之平民百姓,都對此格外重視。
從這兩個節日的起源不難看出,二者的初衷都是為超度「鬼」。《盂蘭盆經》中,目連母親「生餓鬼中,不見飲食」,故目連「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 施十方自恣僧」以求「現在父母, 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 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中元節」更是與「鬼」關系密切,《道經》載這一天,「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道士要「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這一天也被廣大民眾俗稱「鬼節」。可見,這兩個節日最初的興起,雖然主旨有異,但有一點很相似,即都宣稱要超度餓鬼以保生靈。對於文化素養偏低的廣大民眾來說,這一點足以使其容易將二者混淆起來,也為其日後的發展埋下了「隱患」,而對廣大百姓來說,與自己最親近的「鬼」應首推其祖先了,致使其最終演變成了民間追薦鬼魂、祭祀祖先的節日。
除此之外,有人推測認為,二者興起的時間比較近,並且最初區分並不十分明確也導致其走向合流。「佛教的盂蘭盆會據傳始於南朝梁武帝時,道教的三元齋供始於元魏孝文帝時,均源於公元五世紀末六世紀之初,而且宗密《盂蘭盆經疏》雲『佛教初傳此方,呼僧為道士』,既然佛教和道教早起僧侶的稱呼沒明確區別,兩個節日起始的時代又極近那麼盂蘭盆會與中元齋醮,這釋道兩家的法事也許最初一開始就混為一談了。」[9]這種說法雖屬推測,但也並不無道理。
四、結語
從魏晉南北朝經隋唐至宋元,盂蘭盆節和中元節經歷了從興起,到繁盛並日漸民俗化,最終走向雜糅。這兩個節日在中國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做儒、釋、道三家在中國既斗爭、又融合的一個縮影。盂蘭盆節藉助傳統儒家倫理中的孝親觀為其爭取到了生存土壤,道門中元節也有著深厚的儒家重祖思想,而二者在演化過程中又都進一步被儒家傳統文化同化,最終不僅二節行事雜糅,並且內容也融入了傳統的祭祖掃墳、告成享先的儀式中。至此,七月十五的活動已看不到「齋僧」,也沒有了「盂蘭盆」,傳統文化廣闊的包容與改造能力可見一斑。
若進一步探究便會發現,這種現象並非空穴來風,仔細品味會感覺到其中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七月金秋時節,新谷登場、瓜果成熟,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文明大國,農業收成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乃至國家的命脈。在七月中旬這收獲的季節,人們懷著豐收的的喜悅,用新收獲的穀物祭祀祖先,一方面可以告慰祖先,同時拯救地獄里的孤魂野鬼,另一方面也祈求祖先的庇護和保佑,希望來年農業豐收、家庭幸福,這也是中古時代人們的普遍願望。節日,只是這種願望表達的一個載體,或是一種形式而已。
文化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是為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當這種需要有所變化時,這種文化的主要內涵也會發生變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增強,這種傳統節俗開始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而日漸被我們遺忘了。到了每年七月十五日,或許還會有人去祭祖掃墳、燒紙上供,但更多的只是繼承遠古文化遺留下的一種形式。雖然如此,這種形式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可以看作是我們道德的提煉和精神寄託,通過對其考察,也有助於進一步了解我們祖先的生活,更好的認識我們的古文化。
參考文獻:
[1](明)釋志磐.佛祖統記[M].濟南:齊魯書社,1997.
[2](唐)道世.法苑珠林[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宋)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06.
[4](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06.
[5]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6]汪受寬.孝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周楠本.盂蘭盆節[J].魯迅研究月刊. 2003,(9).

② 求中國古神話小說!!!

小說都不是權威的,看看還行,要是研究的話還是看那些歷史文獻吧,中國神話方面,我看過最好的是不動的《河圖洛書》不過這個現在只到第二部《眾神涅盤》,還沒寫完~網上應該可以下到TXT的全本。如果找不到我這里有可以傳給你。
很佩服不動的腦子,明明是那麼久遠的神話,那麼模糊概念,卻在她手中變的那麼鮮活。神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象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迂迴曲折的故事緊緊的抓著讀者的心,時而被逗的捶書,時而被感動心中的陣陣酸楚,時而被吸引的目不轉睛,幾經周折之後大呼: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啊!!!
這個雖然有後來編造的內容,但也都是有根據的,不是完全胡編的,只是對歷史的另一種看法吧,分為古代篇和現代篇的,古代的就多是原來就存在的傳說了。
系統點的就是鍾毓龍老先生的《上古神話演義》了,這個基本就是歷代傳說的整理,不過你要看人物彼此的關系,那就是要中國諸神的族譜了,這個,中國的神話本來就沒有西方神話非常系統的關系的,汗,不可能像北歐希臘神話那樣有具體的體系的,就自然神和人神,佛和道就很亂的說,就是中國神話中的主神是誰在人神的道家就是玉帝,佛家是佛祖釋迦摩尼,自然神大家都知道卻要是伏羲氏了,汗||| 怎麼都不會像耶穌和宙斯一樣可以坐穩這個位置啊~~
而且樓主連《封神》都排除了還要找什麼啊,封神本來就是中國神話體系裡很重要的部分啊,汗,現在研究神話的可是把《封神榜》作為像《山海經》一樣權威的資料的啊~~不過《山海經》和其他這些又是完全不同的了,它主要是有關山河和一些精怪的,還是說大大就只承認神話時代以前的啊~~嗯,「軒轅、黃帝、蚩尤、女媧……」這些倒是都是那個時代啊~~ 不過後面這些就~…………那個十大神器本來就是後人杜撰的啊~~汗~~ 不過你要想知道的話我倒是有,到我的博客看吧,http://blog.163.com/suyi_wing/blog/static/23848376200711311561390/edit/
再給你個三皇五帝的資料吧~ 這個都有考證,不過這些文獻不知道在你這還算不算得上啊~~ 我博客里也有其他的歷史神話資料,不過我都是為了做寫作素材的,所以很多都是有些荒唐的東西,呵~~

我國古代有把遠古三個帝王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的傳說,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說法頗多分歧。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麼,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佔了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吳(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還有幾種不同組合,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一些說法: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③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④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五帝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④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偽《尚書序》);
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⑤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其實,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 時代之前 ,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 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後,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系的氏族 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或原始社會末期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

【具體介紹】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廣博物志》卷九行《五運歷年紀》

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睛,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而生物始於盤古。

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後,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這個傳說雖然有神話的成份在內,但卻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研究中華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參考資料。《五運歷年記》認為: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盤古氏雙眼所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就是由此而來。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中國古代神話中發明巢居的英雄。也稱「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處,受野獸侵害,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以避野獸,從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晉張華《博物志.雜說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貴,任之專國主斷,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

有巢氏神話傳說中人物,漢族人民想像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發明者。相傳遠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獸眾,為防禦野獸侵害,有巢氏教人構木為巢,白天採摘橡栗,夜晚棲宿樹上。《莊子》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時代。因居巢得名與有巢氏發明巢居有關,而被視為巢湖人。它與同時出現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一樣,雖均出自後人虛擬,但也表明了漢族先民堅持生存斗爭的光榮歷史進程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莊周說:「古者禽獸 多而入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莊子·盜跖》)韓非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本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 五矗》)有巢氏是傳說遠古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遁甲開山圖》說: 「石樓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藝文類聚》卷十一引)琅玡山在山東諸城縣,所謂有巢氏治於此,實不足為信。項峻《始學編》說:「上古皆穴處,有聖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處,古之遺跡也。」(《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認為巢居開始於南方。《林邑記》也說:「蒼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無屋宅,依樹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為 業,與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覽》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說; 「深廣之民,結柵以居,上設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蓋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歟!」(《嶺外代答》卷四)這都說明巢居可能起源於南方。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據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的工作,一切就緒了。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鬥爭。

女媧氏為了美化人類的精神生活,還發明了笙簧樂器,能把風嘶鳥語,蟲鳴溪唱,絲絲入扣地吹奏出來;男貪女愛的喁喁情話,水乳交融的心靈戀歌,也能曲曲傳神地表達得淋漓盡致,於是人與人之間增添了無限的祥和氣氛,特別是男女之間,由於音樂的滋潤,許許多多幸福快樂的戀情,都被優美的音樂旋律激盪起來。

後來伏羲氏死了,女媧氏代立,沒有兒女,因為年紀漸老,便退休到美麗的地方,即現陝西藍田縣女媧谷。那知來了一個康回,專用水害人,女媧氏老大不忍,於是再出來與康回斗爭。

康回是冀州地方出現的一個怪人,生得銅頭鐵額,紅發蛇身,是一位天降的魔君,來和人民作對,史書上又把他叫做共工氏。他那一邦的人熟悉水性,與人打仗總用水攻。女媧氏運用她的七十種變化,到康回那裡打探了一番,回來後就叫眾多的百姓預備大小各種石頭兩萬塊,分為五種,每種用青、黃、赤、黑、白的顏色作為記號。又吩咐預備長短木頭一百根,另外再備最長的木頭二十根,每根上面,女媧氏親自動手,都給它雕出一個鰲魚的形狀。還叫百姓再備蘆葦五十萬擔,限一個月內備齊。又挑選一千名精壯的百姓,指定一座高山,叫他們每日上下各跑兩趟,越快越好,又挑選二千名伶俐的百姓,叫他們到水中游泳泅沒,每天四次,以能在水底潛伏半日最好。女媧氏運用神力,傳授他們一種秘訣,使那二千百姓歡欣鼓舞,認真練習。女媧氏又取些泥土,將它捏成人形,大大小小,一共捏了幾千個。

剛剛准備完畢,康回就率部來攻,故技重施,洪水開路,女媧氏就叫百姓將五十萬擔蘆葦先分一半,用火燒起來,化為灰燼,又叫百姓將爛泥挖起來和草灰拌勻,每人一擔,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上,女媧氏在後面運用她的神力,只見康回灌過來的水都倒灌回去。康回敗了第一陣,就率領部屬直接沖殺過來,他的部屬本就兇猛,這次又吃了虧,更是囂張,這時女媧氏所做的幾千個土偶個個長大起來,大的高五丈,小的也有三丈,手執兵器,迎向敵人,康回的部眾幾時見過這種陣仗,一個個驚惶失措,敗下陣去。女媧氏立即吩咐那一千個練習泅水的百姓:「康回這回退去,必定揀險要的地方守起來,他一定在大陸澤,和他的老家昭余大澤一帶躲起來,那裡他築有大堤,為防他決堤灌水,你們一去遇到有堤防的湖澤,就用我為你們預備的木頭在湖的四周先用四根長木一直打到地底,再用幾根短木打在旁邊,他就決堤不動,因為大海之中,鱉魚最大,力也最大,善於負重,我已經到海中與海神商量好了,將幾個鱉魚的四足暫時借用,所以那木頭上刻的,不但是鱉魚的形狀,它的精神也在裡面。」這些人聽了欣然前往,女媧氏又帶了二千個跑山的百姓,攜了縮小的土偶、石頭等物,一路趕去,在大陸澤和昭余大澤徹底擊敗康回,康回逃跑時遇到那二千個久練長跑的人如何是對手,居然被生擒。部眾將康回擒來獻給女媧氏,女媧氏歷數他的罪行,下令斬首,咔嚓一刀下去,卻不見有血冒出來,但有一股黑氣升到空中,原來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條黑龍蜿蜒逃去。最終與女媧氏的部下瑞頊氏在不周山又一場大戰,康回失敗,頭觸不周山而死。

於是出現歷史上記載的如下史事:共工氏(康回)頭觸不周山,不周山崩塌,於是四極廢、九州裂、天柱折、地維缺,女媧氏力任艱巨,煉五色石補天,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萬物。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燧人氏,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里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庖羲。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這是兩件大的發明創造。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於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制網捕魚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據說,是華胥氏踩了雷澤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兒子。他能夠沿著生 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為天梯的建木「上下於天」。

伏羲有許多創造發明,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這種二進制數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主要說他坐在一座方壇上,聽 了八方風的樂音,便畫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卦的符號,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間的種種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結網,製作了捕魚的網。他的臣子句芒,則根據這種原理,做了捕鳥的羅。伏羲還製作了瑟,創造了《駕辯》的樂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傳說中的伏羲時代就開始顯露出來了。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干、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伏羲後來做了東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句芒的形狀是鳥的身子,人的臉,駕了兩條龍。他兩個共同管理著東方青土樹木的原野一萬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他是傳說中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發展的氏族名稱。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後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相當於母系氏族制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據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他嘗盡了百草,有一天嘗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終於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神農氏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些傳說都是後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黃帝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之祖。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傳說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斗,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

正是這個原因,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干支,伶倫製作樂器等等。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們只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黃帝後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

【炎帝】

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騰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後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乾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一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後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傳說他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jiao 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儐),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太皞】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像中的祖先。

【少皞】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後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
下面是另外的解答

版本一:
三皇五帝——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三皇五帝」都是象徵性的人物,是想像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

版本二:
三皇五帝——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有很多種說法。《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五帝德》: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三皇所指諸人,是中國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燧人、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中高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階段;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所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版本三:
三皇五帝——是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是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漢代偽《尚書序》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被奉為古代的信使。
4.黃帝與蚩尤作戰是比較簡單的氏族部落的征戰,可能因為帶有吞並佔領並統治的大規模的戰斗,所以流傳很廣,而且現在的中國人是起源於當時的黃河流域。

③ 請推薦一本有關"公司"知識的書!

(推薦書籍)
《中國史綱要》翦伯贊主編(增訂本)
史 部
二十四史+清史稿:《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戰國策》、《貞觀政要》、《逸周書》、《古列女傳》、《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荊楚歲時記》、《唐才子傳》、《通典》、《東觀漢記》、《前漢紀》、《後漢紀》、《華陽國志》、
《洛陽伽藍記》、《唐會要》、《唐律疏議》、《吳越春秋》、《越絕書》、《竹書紀年》、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中國通史》。
經 部
十三經(《簡介》):《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左傳》、《公羊傳》、
《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禮記》。
其它:《四書章句集注》、《春秋繁露》、《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子 部
兵書類-武經七書:《孫子兵法》、《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唐李問對》、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夢溪筆談》、《太平廣記》、《孔子家語》、《韓非子》、《墨子》、
《列子》、《莊子》、《荀子》、《公孫龍子》、《鬼穀子》、
《搜神記》、《搜神後記》、《周易參同契》、《山海經》、《校注》、《歸田錄》、
《藝文類聚》、《穆天子傳》、《唐摭言》、 《唐新語》、《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鹽鐵論》、《弘明集》、《廣弘明集》、《宋高僧傳》、
《道德經》、《鈍吟雜錄》、《申鑒》、《論衡》、《說苑》、
《新語》、《宣室志》、《九章算術》、《呂氏春秋》、《世說新語》、
《黃帝內經靈樞經》、《黃帝內經素問》、《備急千金要方》、《傷寒論注》、《金匱要略注》、
《難經本義》、《神農本草經》、《棋經》、《茶經》、《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風俗通義》、《鶡冠子》、《孔叢子》、《齊民要術》、
《潛夫論》、《人物誌》、《西京雜記》、《晏子春秋》、《中論》、
《周髀算經》、《朱子語類》、《鄧子》、《林泉高致集》、《山房隨筆》。
集 部
《全唐詩》、《全宋詞》、《李太白全集》、《樂府詩集》、《文心雕龍》、
《文選》、《王右丞集箋注》、《楚辭》、《楚辭補注》、《觀林詩話》、
《優古堂詩話》、《誠齋詩話》、《庚溪詩話》、《草堂詩話》、《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後山詩話》、《彥周詩話》、《二老堂詩話》、《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詩品》、《詩人玉屑》、《中山詩話》。

閱讀全文

與藝文類聚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為雲伺服器登錄密碼和賬號 瀏覽:154
中世紀java程序員 瀏覽:786
什麼開發引擎使用python 瀏覽:176
sh腳本運行命令 瀏覽:316
廣聯達加密鎖怎麼看到期 瀏覽:172
cad軌跡命令 瀏覽:979
同事刷到女程序員自媒體視頻 瀏覽:571
校驗演算法的缺點是什麼 瀏覽:717
PHP商品分類功能實現 瀏覽:330
php取字元串中間 瀏覽:431
程序員經常用工具 瀏覽:836
降服主力指標源碼主圖 瀏覽:502
python實用庫 瀏覽:692
電腦默認7個文件夾 瀏覽:13
新唐單片機安裝c51後編譯錯誤 瀏覽:532
紅包源碼引流神器 瀏覽:235
學生初中畢業撕書解壓 瀏覽:748
命令方塊刷銅點教學 瀏覽:691
php郵件訂閱系統 瀏覽:998
柱樑底加密箍間距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