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世本pdf

世本pdf

發布時間:2023-09-10 02:54:19

❶ 重金求答案!黃帝時期都有什麼諸侯(或者說部落)

三皇五帝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皇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黃",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史記·始皇本紀》載有李斯奏議稱:"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這泰皇之所以最貴,是因為它所指系人皇.這個天,地,人三皇是個籠統的概念,給它具體化後,則出現了幾種意見.
一種意見稱三皇帝為伏羲,女媧,神農;
另一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神農,燧人;
第三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神農,祝融;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共工.
這幾種意見中,伏羲,神農為大家所公認,其餘幾位則看法不一.女媧因其補天,拯救了人類,其功不可沒;燧人鑽木取火,讓人飽嘗熟食美味,可謂恩重泰山;祝融"絕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蓋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斷天柱,使天地日月驟變,實在是神通廣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難分高下,誰能占據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難定論.
再說五帝,也有不同看法.
其一稱五帝為炎帝,黃帝,顓頊,太皞,少皞;
其二稱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這其中的炎,黃二帝已被大家公認,其餘幾位有待考證.顓頊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帝嚳是黃帝和長子玄囂的孫子,而帝堯則是黃帝孫子的孫子.他們都是黃帝派生出來的,似乎應該只佔據五帝之一.舜是因堯禪讓繼位,與黃帝無血親,應佔一席之地.

-------------------------------------------------------------------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三皇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女媧執規,伏羲執矩。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 、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另一種解釋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聖王,以第一與第四種說法較為常見。

歷史
現在對於這一時期歷史的認識存在很多爭議,但是這一時期中國處於原始社會基本上是沒有爭議的。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基於史料,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

最早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這個部落大約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附近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收復了周邊各個部落。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就是由此產生的。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黎,一個受天地靈氣而孕生的小子,歷經劫難,最終成為開天闢地後的第一皇:泰皇(天皇)火祖燧人氏.
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中國的古史傳說中,到戰國時期形成幾種「五帝」說;戰國末始有「三皇」一詞,到漢代才形成幾種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說。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漢代所定的人間歷史上的「三皇」有五說:①《尚書大傳》為燧人、伏羲、神農。《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運斗樞》為伏羲、女媧、神農。③《禮·號謚記》為伏羲、祝融、神農。《孝經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說為伏羲、神農、共工。⑤西漢末的《世經》所排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於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後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於它的經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實上述諸說皆為西漢末以後緯書所編造的神話。

漢代仍傳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篇》等以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經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還具人形(一說他們分別有十二頭、十一頭、九頭);「中三皇」則具人面蛇身或龍身,分別有十三頭、十一頭、九頭(一說以中地皇為有巢氏、中人皇為燧人氏);「後三皇」中的「後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漢代畫像石和帛畫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他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只在其《議兵篇》中稱堯、舜、禹、湯為「四帝」。《孫子兵法》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稱(但梅堯臣謂此「帝」字系「軍」之訛)。《管子》及《莊子》所屢稱「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實人名。其實,自西周至春秋戰國時記載神話和歷史傳說文籍中,先後出現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大抵居西邊的有黃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鯀、禹、四岳、稷(棄)、高圉、太王、玄囂、蟜極、昌意、青陽等,居東邊的有太皞、少昊摯、顓頊、高陽、高辛、堯、羿、浞、澆、俊(即舜、嚳)、契、冥、上甲微等,地區未明的有帝鴻氏、縉雲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後三者可能在東)等,由東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東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後裔八姓(如季連羋姓為楚祖)等等。《莊子·胠篋》列舉了古帝十二名及全書中屢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韜》列舉了古帝十五名,《逸周書》所列古帝多達二十六名。由於戰國後期五行說逐漸建立,凡事都要湊五為成數,於是在上述許多古帝王中,遂有羅列「五帝」的必要,並出現了下列五種五帝說。

①《五帝德》所說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其說根據《國語·魯語》對他們的贊譽而定。《帝系》為其編造了以黃帝為始祖的世系。《呂氏春秋》及《史記·五帝本紀》承用了此說。

②《戰國策·趙策》與《易·系辭》提出的宓戱(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莊子》、《淮南子·淑真訓》及《三統歷》亦承此說。《通鑒外紀》反對三皇五帝說,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呂氏春秋·十二紀》所載的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亦同此說。王符《潛夫論》並將古代各帝王部分別納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統之下。

④《世經》所編排的古史系統依《十二紀》與《月令》,在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少昊,鄭玄注《中侯敕省圖》即加少昊於第一個五帝說,謂五帝有六人,俱合於五帝座星。然東漢以來《稽命徵》等之說,把黃帝升為三皇之一,皇甫謐《帝王世紀》從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為五帝。於是偽《尚書序》即據以將《世經》前面三名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接著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⑤《通鑒外紀》及《路史發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昊、顓頊、嚳、堯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說。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餘卷,據陳立《白虎通疏證》,以為畫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畫像碑述》之訛,則此說仍出自漢人。

至於神話中的天神,《山海經》中皆稱帝,其後亦有「五帝」之稱,如《楚辭·惜誦》有「令五帝」句,與「指蒼天」、「戒六神」並舉,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請致五帝以明君德」句,顯然皆指天帝。故《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說:「吾聞天有五帝」。即述戰國末流行之說。同時有五色帝之說,奏設祭祀白、青、黃、亦四上帝祠,漢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緯·文耀鉤》,五色帝始有名字:「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鄭玄注《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諸名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說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說,王肅已斥其謬。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三皇五帝,是 中國 在 夏朝 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燧人 、 伏羲 、 神農
伏羲 、 女媧 、 神農

伏羲 、 祝融 、 神農

伏羲 、 神農 、 共工

伏羲 、 神農 、 黃帝
黃帝 、 顓頊 、 帝嚳 、 堯 、 舜
宓戲( 伏羲 )、 神農 、黃帝、堯、舜

太昊 、 炎帝 、黃帝、 少昊 、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❷ 新五代史歷史人物

國學迷漢上易傳十一卷周易卦圖三卷周易叢說一卷京氏易八卷南軒易說五卷楊氏易傳二十卷易小傳六卷系辭補注一卷周易玩辭十六卷周易總義二十卷附考證一卷讀易緒言一卷讀易一鈔易餘四卷淮海易談四卷象數論六卷像象管見四卷序測一卷例略一卷題辭一卷易傳五卷易大象說一卷易箋八卷首一卷易說一卷易象匯解二卷易學辨惑一卷逸亭易論一卷周易稗疏一卷周易述義五卷周易通略一卷附校勘記一卷周易尋門余論一卷讀易漢學私記一卷卦氣解一卷九家易象辨證一卷身易一卷易經象類一卷易釋四卷易原十六卷虞氏易象考正一續纂一卷虞氏易義補注一附錄一卷重訂周易二閭記三卷重訂周易小義二卷周易本義辨證補訂四卷周易標義三卷周易大衍辨一卷周易古義一卷周易互體卦變考一卷周易解故一卷周易史證四卷附易傳偶解一卷周易通論月令二卷周易通用解三卷釋義一卷周易消息十四卷周易諸卦合象考一卷卦極圖說一卷觀象反求錄一卷漢儒傳易源流一卷劵易苞十二卷附校堪記一卷校堪續記一卷尚書稗疏一卷尚書古義一卷尚書記七卷校逸二卷尚書講義二十卷尚書考辨四卷尚書註疏二十卷附校勘記一卷書蔡傳附釋一卷絜齋家塾書鈔十二卷附錄一卷易例輯略一卷鄭易馬氏學一卷周易倚數錄二卷附圖一卷周易虞氏略例一卷汲古閣景宋鈔南宋群賢六十家小集57_剪綃集。

djvu >/汲古閣景宋鈔南宋群賢六十家小集/ 汲古閣景宋鈔南宋群賢六十家小集58_退庵遺集芸居遺詩。djvu >/汲古閣景宋鈔南宋群賢六十家小集/ 海皇村古籍叢刊之沈碧樓叢書_沈家本輯刊中國書店9010一版一刷。pdf >/海皇村古籍叢刊之沈碧樓叢書_沈家本輯刊中國書店9010一版一刷/ 涵芬樓秘笈_第01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1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2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2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3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3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4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4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5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5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6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6集_2。

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7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7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8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8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9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9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10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10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清隱山房叢書_乾坤變異錄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六壬大占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天文秘略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9年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太乙秘書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奇門遁甲元機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

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經武要略1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經武要略2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經武要略3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經武要略4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經邦軌轍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1:虞氏易消息圖說初稿/大誓答問/求古錄禮說補遺。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2:公羊逸禮考微/吳瑣儒遺書。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3:京畿金石考。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4:輔行記。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5:炳燭編01。

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5:炳燭編02。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6:橋西雜記/蕙西先生遺稿。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7:張文節公遺集/亢藝堂集。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8:陳比部遺集。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9:西鳧殘草/啗敢覽館稿/壬申消夏詩。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1:別雅訂/許印林遺著/鈕非石日記/鈕非石遺文。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2:炳燭室雜文/天馬山房詩別錄。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3:沈四山人詩錄。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4:吳郡金石目。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5:稽瑞樓書目。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6:懷舊集。

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7:愛吾廬文鈔。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1:卦本圖考/尚書序錄。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2:春秋左氏古義01。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2:春秋左氏古義02。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3:說文管見/古韻論。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4:鹽法議略。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5:素問校義/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6:玉井山館筆記/宋四家詞選。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7:癸酉消夏詩/南苑唱和詩。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1:劉貴陽說經殘稿/劉氏遺箸。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2:寶鐵齋金石(文)跋尾。

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3:百塼考/簠齋傳古別錄/幽夢續影。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4:徐元嘆先生殘稿/二苕詩集/萬卷書屋詩存/楙花盦詩卷上。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5:楙花盦詩卷下/石氏喬梓詩集之石藹士聽雨樓詩。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6:石氏喬梓詩集之石梅孫葵青居詩錄。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7:小草盦詩鈔/日本金石年表。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漢魏叢書第01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2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3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4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5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6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7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8冊。

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9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0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1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2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3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4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5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6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7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8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9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0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1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2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3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4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5冊。

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6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7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8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9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0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1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2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3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4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5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6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7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8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9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40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新建 文本文檔。txt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 伏勝《尚書大傳》。

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侯包《韓詩翼要》,申培《魯詩傳》,王謨仁《鄭氏詩譜》,鄭康成《詩譜》。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孟喜《周易章句》李煜簡介李煜簡介,京房《京房易傅》,《易飛候》,郭璞《周易洞林》,衛元嵩《元包》。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徐整《毛詩譜注》,孫毓《毛詩異同評》,周續之《毛詩序義》,韋昭《毛詩答雜問》,劉芳《毛詩箋音義證》,沈重《毛詩義疏》。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薛貞《歸藏》,荀爽《九家易解》(帶第一集總目錄)。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韓嬰《韓詩內傅》。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顧彪《古文尚書疏》劉向《洪範五行傅》鄭康成《尚書中候》張霸《百兩篇》。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馬融《尚書注》,歐陽生《今文尚書說》。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何休《公羊墨守》劉兆《春秋公羊穀梁傳集解》糜信《穀梁傳注》范甯《答薄氏駁穀梁義》《穀梁傳例》樂資《春秋後傳》。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劉炫《春秋左氏傳述義》。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劉炫《規過》。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孔衍《春秋後語》。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宋忠《世本》。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服虔《左氏傳解誼》。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❸ 求《四庫全書》的總目錄

四庫全書總目錄
1經部
【易類】
101子夏易傳、周易鄭康成注、增補鄭氏周易、 陸氏易解、周易注、周易註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訣義、周易舉正、易數鉤隱圖、周易口義、溫公易說、橫渠易說、東坡易傳、伊川易傳、易學辨惑、了齋易說、吳園周易解、 周易新講義、紫岩易傳、讀易詳說、易小傳、漢上易傳、周易窺餘、易璇璣、易變體義、周易經傳集解、易原、周易古佔法、原本周易本義、別本周易本義、郭氏傳家易說、 周易義海撮要、南軒易說、復齋易說、楊氏易傳、周易玩辭、趙氏易說、誠齋易傳、大易粹言、易圖說、古周易、易傳燈、易裨傳、厚齋易學、童溪易傳
102周易總義、西溪易說、 丙子學易編、易通、周易卦爻經傳訓解、易象意言、周易要義、易翼傳、文公易說、易學啟蒙小傳、周易輯聞、用易詳解、淙山讀周易、周易傳義附錄、易學啟蒙通釋、三易備遺、 周易集說、讀易舉要、易象義、易圖通變、讀易私言、易附錄纂注、周易啟蒙翼傳、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奧義、周易程朱傳義折衷、周易衍義、易學濫觴、大易緝說、 周易本義通釋、周易本義集成、大易象數鉤深圖、學易記、周易集傳、讀易考原、易精蘊大義、易學變通、周易會通、周易圖說
103周易爻變易縕、周易參義、周易文詮、 周易傳義大全、易經蒙引、讀易餘言、啟蒙意見、易經存疑、周易辯錄、易像鈔、周易象旨決錄、易象鉤解、周易集注、讀易紀聞、葉八白易傳、讀易述、像象管見、周易札記、 周易易簡說、易義古象通、周易像象述、易用、易象正、兒易內儀以、卦變考略、古周易訂詁、周易玩辭困學記、易經通注、日講易經解義
104日講易經解義、御纂周易折中、 御纂周易述義、讀易大旨、周易稗疏、易酌、田間易學、易學象數論、周易象辭、圖學辯惑、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書、易小帖、易俟、讀易日鈔、周易通論、 周易觀彖、周易淺述、易原就正、大易通解、易經衷論、易圖明辨、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周易傳注、周易札記、周易傳義合訂、周易玩辭集解、惠氏易說、周易函書約存、 周易函書約注、周易函書別集
105周易函書約存、周易函書約注、周易函書別集、易箋、學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說、周易孔義集說、易翼述信、周易淺釋、周易洗心、豐川易說、 周易述、易漢學、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擇言、周易辨畫、周易圖書質疑、周易章句證異、附錄、乾坤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周易乾鑿度、易緯通卦驗、 易緯乾元序制記、易緯是類謀、易緯坤靈圖
【書類】
尚書註疏、洪範口義、書傳、尚書全解、禹貢指南、禹貢論、尚書講義、夏氏尚書詳解、禹貢說斷、增修東萊書說、尚書說、
106五誥解、絜齋家塾書鈔、書經集傳、尚書精義、陳氏尚書詳解、融堂書解、洪範統一、尚書要義、書集傳或問、胡氏尚書詳解、尚書表注、書纂言、書集傳纂疏、讀書叢說、 書傳輯錄纂注、尚書通考、書蔡氏傳旁通、讀書管見、書義斷法、尚書纂傳、尚書句解、書傳會選、書經大全、圖說、尚書考異、尚書疑義、尚書日記、尚書砭蔡編、尚書注考、 尚書疏衍、洪範明義、日講書經解義、欽定書經傳說匯纂、尚書稗疏、尚書古文疏證、古文尚書冤詞、尚書廣聽錄、尚書埤傳、禹貢長箋
107禹貢長箋、禹貢錐指、洪範正論、 尚書七篇解義、書經衷論、尚書地理今釋、禹貢會箋、附錄、尚書大傳、書義矜式
【詩類】
詩序、毛詩註疏、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陸氏詩疏廣要、毛詩指說、詩本義、蘇氏詩集傳、 毛詩名物解、毛詩李黃集解、詩補傳、詩總聞、詩經集傳、慈湖詩傳、呂氏家塾讀詩記、續呂氏家塾讀詩記、毛詩講義、詩童子問、段氏毛詩集解、詩緝、詩傳遺說、詩考、詩地理考、 詩集傳名物鈔、詩傳通釋
108詩傳通釋、詩傳旁通、詩經疏義會通、詩經疑問、詩纘緒、詩演義、詩解頤、詩傳大全、詩說解頤、讀詩私記、詩故、六家詩名物疏、重訂詩經疑問、 詩經世本古義、待軒詩記、讀詩略記、欽定詩經傳說匯纂、御纂詩義折中、田間詩學、詩經稗疏、詩經通義、毛詩稽古編、詩所
109毛詩寫官記、詩札、詩傳詩說駁義、 續詩傳鳥名卷、詩識名解、詩傳名物集覽、詩說、詩經札記、讀詩質疑、毛詩類釋、詩疑辨證、三家詩拾遺、詩沈、詩序補義、虞東學詩、附錄、 韓詩外傳
【禮類一、周禮之屬】
周禮註疏、周官新義、周禮詳解、周禮復古編、禮經會元、太平經國書、周官總義、周禮訂義、鬳齋考工記解、周禮句解、周禮集說、周官集傳、 周禮傳、周禮圖說、周禮翼傳
110周禮傳、周禮圖說、周禮翼傳、周禮全經釋原、周禮註疏刪翼、欽定周官義疏、周禮述注、周禮纂訓、周官集注、禮說、周官祿田考、 周禮疑義舉要
【禮類二、儀禮之屬】
儀禮註疏、儀禮識誤、儀禮集釋、儀禮釋宮、儀禮圖、儀禮要義、儀禮逸經、儀禮集說、經禮補逸、欽定儀禮義疏
111欽定儀禮義疏、 儀禮鄭注句讀、儀禮商、儀禮述注、儀禮析疑、儀禮章句、補饗禮、禮經本義、宮室考、天子肆獻裸饋食禮、儀禮釋宮增注、儀禮小疏、儀禮集編、附錄、內外服制通釋、 讀禮通考
【禮類三、禮記之屬】
禮記註疏、月令解、禮記集說
112禮記集說、禮記纂言、陳氏禮記集說、禮記大全、月令明義、表記集傳、坊記集傳、緇衣集傳、儒行集傳、 日講禮記解義、欽定禮記義疏
113欽定禮記義疏、深衣考、陳氏禮記集說補正、禮記述注、禮記析疑、檀弓疑問、禮記訓義擇言、深衣考誤、附錄、大戴禮記、 夏小正戴氏傳
【禮類四、三禮總義之屬】
三禮圖集注、三禮圖、學禮質疑、讀禮志疑、郊社禘祫問、參讀禮志疑
【禮類五、通禮之屬】
禮書、儀禮經傳通解、儀禮經傳通解續、 禮書綱目、五禮通考
114五禮通考
【禮類六、雜禮書之屬】
書儀、家禮、泰泉鄉禮、朱子禮纂、辨定祭禮通俗譜
【春秋類】
春秋左傳註疏、春秋三解傳述人、春秋公羊傳註疏、 春秋穀梁傳註疏
115春秋穀梁傳註疏、箴膏肓、春秋釋例、春秋集傳纂例、春秋集傳微旨、春秋集傳辨疑、春秋名號歸一圖、春秋年表、春秋尊王發微、春秋皇綱論、春秋通義、 春秋權衡、劉氏春秋傳、劉氏春秋意林、春秋傳說例、孫氏春秋經解、蘇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經解、春秋本例、春秋五禮例宗、春秋通訓、葉氏春秋傳、春秋考、 春秋三傳讞、呂氏春秋集解、胡氏春秋傳、高氏春秋集注、春秋後傳、左氏傳說、左氏傳續說、左氏博議、春秋比事、春秋左傳要義、春秋分記、春秋講義、春秋集義、張氏春秋集注、 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春秋通說、洪氏春秋說、春秋經筌
116春秋經筌、呂氏春秋或問、春秋集傳詳說、讀春秋編、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綱、春秋諸國統紀、 春秋本義、程氏春秋或問、三傳辨疑、春秋讞義、春秋會通、春秋闕疑、春秋集傳、春秋師說、春秋左氏傳補注、春秋金鎖匙、春秋屬辭、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 春秋書法鉤元、春秋大全、春秋經傳辨疑、春秋正傳、左傳附註、春秋胡氏傳辨疑、春秋明志錄
117春秋明志錄、春秋正旨、春秋輯傳、春秋億、春秋事義全考、春秋左傳屬事、 春秋胡傳考誤、左氏釋、春秋質疑、春秋孔義、春秋辯義、讀春秋略記、春秋四傳質、左傳杜林合注、春秋提要、日講春秋解義、欽定春秋傳說匯纂、御纂春秋直解、左傳杜解補正、 春秋稗疏、春秋四傳糾正、春秋平義、讀左日鈔、左傳事緯、春秋毛氏傳、春秋簡書刊誤、春秋屬辭比事記、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窺、三傳折諸
118三傳折諸、左傳折諸、 公羊折諸、穀梁折諸、春秋闕如編、春秋宗朱辨義、春秋通論、春秋世族譜、春秋長歷、惠氏春秋說、春秋大事表、春秋識小錄、惠氏春秋左傳補注、春秋左傳小疏、春秋地理考實、 三正考、春秋究遺、春秋隨筆、附錄、春秋繁露
【孝經類】
古文孝經孔氏傳、孝經註疏、孝經指解、孝經刊誤、孝經大義、孝經定本、孝經述注、孝經集傳、御定孝經注、 御纂孝經集注、孝經問、經部五經總義類、駁五經異義、鄭志、經典釋文、公是七經小傳、程氏經說、六經圖、六經正誤、九經三傳沿革例、融堂四書管見、四如講稿、六經奧論、 明本排字九經直音、五經說、十一經問對、五經蠡測、簡端錄、五經稽疑、經典稽疑
119欽定翻譯五經四書、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九經誤字、經問、十三經義疑、九經古義、經稗、 十三經註疏正字、朱子五經語類、群經補義、經咫、九經辨字瀆蒙、古經解鉤沉、附錄、古微書
【四書類】
孟子註疏、論語集解義疏、論語註疏、論語筆解、孟子音義、論語拾遺、 孟子解、論語全解、孟子傳、尊孟辨、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石鼓論語答問、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癸巳孟子說、蒙齋中庸講義、四書集編、
120孟子集疏、論語集說、中庸指歸、四書纂疏、大學疏義、論孟集注考證、四書集義精要、四書辨疑、讀四書叢說、四書通、四書通證、四書疑節、四書經疑貫通、四書纂箋、 四書通旨、四書管窺、大學中庸集說啟蒙、四書大全、四書蒙引、四書因問、問辨錄、論語類考、孟子雜記、學庸正說、論語商、論語學案、四書留書、日講四書解義、四書近指、 孟子師說、大學翼真、四書講義困勉錄
121四書講義困勉錄、松陽講義、榕村四書說、論語稽求篇、四書剩言、大學證文、四書釋地、四書札記、此木軒四書說、四書逸箋、 鄉黨圖考、經部樂類、皇佑新樂圖記、樂書、律呂新書、瑟譜、韶舞九成樂補、律呂成書、苑洛志樂、鍾律通考、樂律全書、御制律呂正義、御制律呂正義後編、欽定詩經樂譜全書、 古樂經傳、古樂書、聖諭樂本解說、皇言定聲錄、竟山樂錄、李氏學樂錄、樂律表微、律呂新論、律呂闡微、琴旨
【小學類一、訓詁之屬】
122爾雅註疏、附考證、爾雅注、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釋名、廣雅、匡謬正俗、群經音辨、埤雅、爾雅翼、駢雅、字詁、續方言、別雅
【小學類二、字書之屬】
急就篇、說文解字、說文系傳、說文系傳考異、 說文解字篆韻譜、重修玉篇、干祿字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汗簡、佩觿、古文四聲韻、類篇、歷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復古編、班馬字類、漢隸字源、六書故、字通、龍龕手鑒、 六書統、周秦刻石釋音、字鑒、說文字原、六書正訛、漢隸分韻、六書本義、奇字韻、古音駢字、俗書刊誤、字孿、御定康熙字典、御制增訂清文鑒
123御制增訂清文鑒、 御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欽定西域同文志、隸辨、篆隸考異
【小學類三、韻書之屬】
原本廣韻、重修廣韻、集韻、切韻指掌圖、韻補、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增修校正押韻釋疑、九經補韻、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四聲全形等子、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洪武正韻、古音叢目、古音略例、轉注古音略、毛詩古音考、 屈宋古音義、御定音韻闡微、欽定同文韻統、欽定葉韻匯輯、欽定音韻述微、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古音表、韻補正、古今通韻、易韻、孫氏唐韻考、古韻標准、附錄、 六藝綱目、
2史部、
【正史類】
201史記、史記集解、史記索隱、史記正義、讀史記十表、史記疑問、前漢書、班馬異同、後漢書
202後漢書、補後漢書年表、 兩漢刊誤補遺、三國志、三國史辨誤、三國志補注、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
203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
204舊唐書、新唐書、 唐書釋音、新唐書糾謬、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史纂誤、宋史
205宋史、遼史、遼史拾遺
206遼史拾遺、金史、元史、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明史
207明史、
【編年類】
竹書紀年、竹書統箋、前漢紀、後漢紀、元經、唐創業起居注、資治通鑒
208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考異、資治通鑒釋例、資治通鑒目錄、通鑒地理通釋、通鑒釋文辨誤、 通鑒胡注舉正、稽古錄、資治通鑒外紀、皇王大紀、中興小紀、續資治通鑒長編
209續資治通鑒長編、綱目續麟、綱目分注拾遺、綱目訂誤、大事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210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九朝編年備要、續宋編年資治通鑒、西漢年紀、靖康要錄、兩朝綱目備要、宋季三朝政要、宋史全文、資治通鑒前編、通鑒續編、大事記續編、元史續編、 御批歷代通鑒輯覽
211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御定資治通鑒綱目三編、皇清開國方略、資治通鑒後編
【紀事本末類】
通鑒紀事本末
212通鑒紀事本末、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 三朝北盟會編、蜀鑒、炎徼紀聞、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平定三逆方略、聖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欽定平定金川方略、平定準噶爾方略
213平定準噶爾方略、 平定兩金川方略、欽定剿捕臨清逆匪紀略、欽定蘭州紀略、欽定石峰堡紀略、欽定台灣紀略、綏寇紀略、滇考、明史紀事本末、繹史
214繹史、左傳紀事本末、 平台紀略
【別史類】
逸周書、東觀漢記、建康實錄、隆平集、古史、通志
215通志、東都事略、路史、欽定重訂契丹國志、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古今紀要、蕭氏續後漢書、 郝氏續後漢書
216郝氏續後漢書、春秋別典、御定歷代紀事年表、三元甲子編年、欽定續通志
217欽定續通志、補歷代史表、後漢書補逸、春秋戰國異辭、 尚史
【雜史類】
國語、國語補音、戰國策、鮑氏戰國策注、戰國策校注
218戰國策校注、貞觀政要、渚宮舊事、東觀奏記、五代史闕文、五代史補、北狩見聞錄、松漠紀聞、 燕翼詒謀錄、太賓士跡統類、咸淳遺事、大金吊伐錄、汝南遺事、錢塘遺事、平宋錄、弇山堂別集、革除逸史、欽定蒙古源流、
【詔令奏議類、一詔令之屬】
太祖高皇帝聖訓、 太宗文皇帝聖訓、世祖章皇帝聖訓、聖祖仁皇帝聖訓、世宗憲皇帝聖訓、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
219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唐大詔令集、 兩漢詔令
【詔令奏議類二、奏議之屬】
範文正奏議、包孝肅奏議集、盡言集、讜論集、左史諫草、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議
220王端毅奏議、馬端肅奏議、關中奏議、胡端敏奏議、 楊文忠三錄、何文簡疏議、垂光集、孫毅庵奏議、玉坡奏議、南宮奏稿、訥溪奏疏、譚襄敏奏議、潘司空奏疏、兩河經略、兩垣奏議、周忠愍奏疏、張襄壯奏疏、靳文襄奏疏、 華野疏稿、宋名臣奏議、歷代名臣奏議
221歷代名臣奏議、名臣經濟錄、名臣經濟錄
222御選明臣奏議、
【傳記類一、聖賢之屬】
孔子編年、 東家雜記
【傳記類二、名人之屬】
晏子春秋、魏鄭公諫錄、李相國論事集、杜工部年譜、杜工部詩年譜、紹陶錄、金佗?編、象台首末、魏鄭公諫續錄、忠貞錄、諸葛忠武書、 寧海將軍固山貝子功績錄、朱子年譜
【傳記類三、總錄之屬】
古列女傳、高士傳、卓異記、春秋臣傳、廉吏傳、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伊洛淵源錄、宋名臣言行錄前集、 名臣碑傳琬琰之集、錢塘先賢傳贊、慶元黨禁、宋寶佑四年登科錄、京口耆舊傳、昭忠錄、敬鄉錄、唐才子傳、元朝名臣事略、浦陽人物記、古今列女傳、殿閣詞林記、 嘉靖以來首輔傳、明名臣琬琰錄、今獻備遺、百越先賢志、元儒考略、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223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明儒學案、中州人物考、東林列傳、儒林宗派、明儒言行錄、史傳三編、閩中理學淵源考
【傳記類四、雜錄之屬】
征南錄、驂鸞錄、吳船錄、入蜀記、西使記、 保越錄、粵閩巡視紀略、松亭行紀、扈從西巡日錄
【史鈔類】
兩漢博聞、通鑒總類、南史識小錄、北史識小錄
【載記類】
吳越春秋、越絕書、華陽國志、鄴中記、十六國春秋、
224十六國春秋、別本十六國春秋、蠻書、釣磯立談、江南野史、江南別錄、江表志、江南餘載、三楚新錄、錦里耆舊傳、五國故事、蜀檮杌、馬氏南唐書、陸氏南唐書、吳越備史、 安南志略、十國春秋、附錄、朝鮮史略、越史略
【時令類】
歲時廣記、御定月令輯要
【地理類一、宮殿簿之屬】
三輔黃圖、禁扁、
【地理類二、總志之屬】
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 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方輿勝覽、明一統志
225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
226大清一統志
【地理類三、都會郡縣之屬】
吳郡圖經續記、乾道臨安志、淳熙三山志、吳郡志、 新安志、剡錄、會稽志、赤城志、寶慶四明志、海鹽澉水志、景定嚴州續志、景定建康志、咸淳臨安志、至元嘉禾志、昌國州圖志、延佑四明志、齊乘、至大金陵新志、無錫縣志、 姑蘇志、武功縣志、朝邑縣志、嶺海輿圖、滇略、吳興備志
227吳興備志、欽定熱河志、欽定日下舊聞考、欽定滿洲源流考、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欽定盛京通志、畿輔通志、
228畿輔通志、江南通志、江西通志
229江西通志、浙江通志
230浙江通志、福建通志、湖廣通志、河南通志
231河南通志、山東通志、山西通志
232山西通志、 陝西通志
233陝西通志、甘肅通志、四川通志、廣東通志、廣西通志
234廣西通志、雲南通志、貴州通志、歷代帝王宅京記、
【地理類四、河渠之屬】
水經注、 水經注集釋訂訛、水經注釋、吳中水利書、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河防通議、治河圖略、浙西水利書、河防一覽、三吳水利錄、北河紀、敬止集、三吳水考
235三吳水考、 吳中水利全書、欽定河源紀略、侖昆河源考、兩河清匯、居濟一得、治河奏續書、直隸河渠志、行水金鑒、水道提綱、海塘錄
【地理類五、邊防之屬】
籌海圖編、 鄭開陽雜著
【地理類六、山水之屬】
南嶽小錄、廬山記、赤松山志、西湖游覽志、桂勝、欽定盤山志、西湖志纂
【地理類七、古跡之屬】
洛陽伽藍記、吳地記、長安志、洛陽名園記、 雍錄、洞霄圖志、長安志圖、汴京遺跡志、汴京遺跡志、武林梵志、江城名跡、營平二州地名記、金鰲退食筆記、石柱記箋釋、關中勝跡圖志
【地理類八、雜記之屬】
南方草木狀、 荊楚歲時記、北戶錄、桂林風土記、嶺表錄異、益部方物略記、岳陽風土記、東京夢華錄、六朝事跡編類、會稽三賦、中吳紀聞、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都城紀勝、夢粱錄、 武林舊事、增補武林舊事、歲華紀麗譜、吳中舊事、平江記事、江漢叢談、閩中海錯疏、蜀中廣記、益部談資、顏山雜記、嶺南風物記、龍沙紀略、台海使槎錄、 東城雜記
【地理類九、游記之屬】
游城南記、河朔訪古記、徐霞客游記
【地理類十、外紀之屬】
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溪蠻叢笑、真臘風土記、島夷志略、 朝鮮賦、海語、東西洋考、職方外紀、赤雅、朝鮮志、皇清職貢圖、坤輿圖說、異域錄、海國聞見錄
【職官類一、官制之屬】
唐六典、翰林志、麟台故事、翰苑群書、南宋館閣錄、 玉堂雜記、宋宰輔編年錄、秘書監志、翰林記、禮部志稿
237禮部志稿、太常續考、土官底簿、詞林典故、欽定國子監志、欽定歷代職官表

❹ 求中國古神話小說!!!

小說都不是權威的,看看還行,要是研究的話還是看那些歷史文獻吧,中國神話方面,我看過最好的是不動的《河圖洛書》不過這個現在只到第二部《眾神涅盤》,還沒寫完~網上應該可以下到TXT的全本。如果找不到我這里有可以傳給你。
很佩服不動的腦子,明明是那麼久遠的神話,那麼模糊概念,卻在她手中變的那麼鮮活。神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象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迂迴曲折的故事緊緊的抓著讀者的心,時而被逗的捶書,時而被感動心中的陣陣酸楚,時而被吸引的目不轉睛,幾經周折之後大呼: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啊!!!
這個雖然有後來編造的內容,但也都是有根據的,不是完全胡編的,只是對歷史的另一種看法吧,分為古代篇和現代篇的,古代的就多是原來就存在的傳說了。
系統點的就是鍾毓龍老先生的《上古神話演義》了,這個基本就是歷代傳說的整理,不過你要看人物彼此的關系,那就是要中國諸神的族譜了,這個,中國的神話本來就沒有西方神話非常系統的關系的,汗,不可能像北歐希臘神話那樣有具體的體系的,就自然神和人神,佛和道就很亂的說,就是中國神話中的主神是誰在人神的道家就是玉帝,佛家是佛祖釋迦摩尼,自然神大家都知道卻要是伏羲氏了,汗||| 怎麼都不會像耶穌和宙斯一樣可以坐穩這個位置啊~~
而且樓主連《封神》都排除了還要找什麼啊,封神本來就是中國神話體系裡很重要的部分啊,汗,現在研究神話的可是把《封神榜》作為像《山海經》一樣權威的資料的啊~~不過《山海經》和其他這些又是完全不同的了,它主要是有關山河和一些精怪的,還是說大大就只承認神話時代以前的啊~~嗯,「軒轅、黃帝、蚩尤、女媧……」這些倒是都是那個時代啊~~ 不過後面這些就~…………那個十大神器本來就是後人杜撰的啊~~汗~~ 不過你要想知道的話我倒是有,到我的博客看吧,http://blog.163.com/suyi_wing/blog/static/23848376200711311561390/edit/
再給你個三皇五帝的資料吧~ 這個都有考證,不過這些文獻不知道在你這還算不算得上啊~~ 我博客里也有其他的歷史神話資料,不過我都是為了做寫作素材的,所以很多都是有些荒唐的東西,呵~~

我國古代有把遠古三個帝王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的傳說,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說法頗多分歧。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麼,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佔了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吳(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還有幾種不同組合,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一些說法: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③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④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五帝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④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偽《尚書序》);
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⑤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其實,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 時代之前 ,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 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後,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系的氏族 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或原始社會末期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

【具體介紹】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廣博物志》卷九行《五運歷年紀》

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睛,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而生物始於盤古。

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後,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這個傳說雖然有神話的成份在內,但卻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研究中華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參考資料。《五運歷年記》認為: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盤古氏雙眼所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就是由此而來。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中國古代神話中發明巢居的英雄。也稱「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處,受野獸侵害,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以避野獸,從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晉張華《博物志.雜說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貴,任之專國主斷,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

有巢氏神話傳說中人物,漢族人民想像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發明者。相傳遠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獸眾,為防禦野獸侵害,有巢氏教人構木為巢,白天採摘橡栗,夜晚棲宿樹上。《莊子》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時代。因居巢得名與有巢氏發明巢居有關,而被視為巢湖人。它與同時出現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一樣,雖均出自後人虛擬,但也表明了漢族先民堅持生存斗爭的光榮歷史進程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莊周說:「古者禽獸 多而入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莊子·盜跖》)韓非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本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 五矗》)有巢氏是傳說遠古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遁甲開山圖》說: 「石樓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藝文類聚》卷十一引)琅玡山在山東諸城縣,所謂有巢氏治於此,實不足為信。項峻《始學編》說:「上古皆穴處,有聖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處,古之遺跡也。」(《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認為巢居開始於南方。《林邑記》也說:「蒼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無屋宅,依樹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為 業,與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覽》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說; 「深廣之民,結柵以居,上設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蓋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歟!」(《嶺外代答》卷四)這都說明巢居可能起源於南方。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據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的工作,一切就緒了。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鬥爭。

女媧氏為了美化人類的精神生活,還發明了笙簧樂器,能把風嘶鳥語,蟲鳴溪唱,絲絲入扣地吹奏出來;男貪女愛的喁喁情話,水乳交融的心靈戀歌,也能曲曲傳神地表達得淋漓盡致,於是人與人之間增添了無限的祥和氣氛,特別是男女之間,由於音樂的滋潤,許許多多幸福快樂的戀情,都被優美的音樂旋律激盪起來。

後來伏羲氏死了,女媧氏代立,沒有兒女,因為年紀漸老,便退休到美麗的地方,即現陝西藍田縣女媧谷。那知來了一個康回,專用水害人,女媧氏老大不忍,於是再出來與康回斗爭。

康回是冀州地方出現的一個怪人,生得銅頭鐵額,紅發蛇身,是一位天降的魔君,來和人民作對,史書上又把他叫做共工氏。他那一邦的人熟悉水性,與人打仗總用水攻。女媧氏運用她的七十種變化,到康回那裡打探了一番,回來後就叫眾多的百姓預備大小各種石頭兩萬塊,分為五種,每種用青、黃、赤、黑、白的顏色作為記號。又吩咐預備長短木頭一百根,另外再備最長的木頭二十根,每根上面,女媧氏親自動手,都給它雕出一個鰲魚的形狀。還叫百姓再備蘆葦五十萬擔,限一個月內備齊。又挑選一千名精壯的百姓,指定一座高山,叫他們每日上下各跑兩趟,越快越好,又挑選二千名伶俐的百姓,叫他們到水中游泳泅沒,每天四次,以能在水底潛伏半日最好。女媧氏運用神力,傳授他們一種秘訣,使那二千百姓歡欣鼓舞,認真練習。女媧氏又取些泥土,將它捏成人形,大大小小,一共捏了幾千個。

剛剛准備完畢,康回就率部來攻,故技重施,洪水開路,女媧氏就叫百姓將五十萬擔蘆葦先分一半,用火燒起來,化為灰燼,又叫百姓將爛泥挖起來和草灰拌勻,每人一擔,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上,女媧氏在後面運用她的神力,只見康回灌過來的水都倒灌回去。康回敗了第一陣,就率領部屬直接沖殺過來,他的部屬本就兇猛,這次又吃了虧,更是囂張,這時女媧氏所做的幾千個土偶個個長大起來,大的高五丈,小的也有三丈,手執兵器,迎向敵人,康回的部眾幾時見過這種陣仗,一個個驚惶失措,敗下陣去。女媧氏立即吩咐那一千個練習泅水的百姓:「康回這回退去,必定揀險要的地方守起來,他一定在大陸澤,和他的老家昭余大澤一帶躲起來,那裡他築有大堤,為防他決堤灌水,你們一去遇到有堤防的湖澤,就用我為你們預備的木頭在湖的四周先用四根長木一直打到地底,再用幾根短木打在旁邊,他就決堤不動,因為大海之中,鱉魚最大,力也最大,善於負重,我已經到海中與海神商量好了,將幾個鱉魚的四足暫時借用,所以那木頭上刻的,不但是鱉魚的形狀,它的精神也在裡面。」這些人聽了欣然前往,女媧氏又帶了二千個跑山的百姓,攜了縮小的土偶、石頭等物,一路趕去,在大陸澤和昭余大澤徹底擊敗康回,康回逃跑時遇到那二千個久練長跑的人如何是對手,居然被生擒。部眾將康回擒來獻給女媧氏,女媧氏歷數他的罪行,下令斬首,咔嚓一刀下去,卻不見有血冒出來,但有一股黑氣升到空中,原來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條黑龍蜿蜒逃去。最終與女媧氏的部下瑞頊氏在不周山又一場大戰,康回失敗,頭觸不周山而死。

於是出現歷史上記載的如下史事:共工氏(康回)頭觸不周山,不周山崩塌,於是四極廢、九州裂、天柱折、地維缺,女媧氏力任艱巨,煉五色石補天,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萬物。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燧人氏,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里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庖羲。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這是兩件大的發明創造。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於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制網捕魚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據說,是華胥氏踩了雷澤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兒子。他能夠沿著生 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為天梯的建木「上下於天」。

伏羲有許多創造發明,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這種二進制數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主要說他坐在一座方壇上,聽 了八方風的樂音,便畫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卦的符號,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間的種種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結網,製作了捕魚的網。他的臣子句芒,則根據這種原理,做了捕鳥的羅。伏羲還製作了瑟,創造了《駕辯》的樂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傳說中的伏羲時代就開始顯露出來了。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干、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伏羲後來做了東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句芒的形狀是鳥的身子,人的臉,駕了兩條龍。他兩個共同管理著東方青土樹木的原野一萬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他是傳說中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發展的氏族名稱。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後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相當於母系氏族制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據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他嘗盡了百草,有一天嘗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終於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神農氏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些傳說都是後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黃帝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之祖。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傳說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斗,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

正是這個原因,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干支,伶倫製作樂器等等。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們只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黃帝後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

【炎帝】

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騰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後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乾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一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後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傳說他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jiao 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儐),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太皞】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像中的祖先。

【少皞】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後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
下面是另外的解答

版本一:
三皇五帝——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三皇五帝」都是象徵性的人物,是想像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

版本二:
三皇五帝——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有很多種說法。《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五帝德》: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三皇所指諸人,是中國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燧人、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中高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階段;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所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版本三:
三皇五帝——是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是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漢代偽《尚書序》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被奉為古代的信使。
4.黃帝與蚩尤作戰是比較簡單的氏族部落的征戰,可能因為帶有吞並佔領並統治的大規模的戰斗,所以流傳很廣,而且現在的中國人是起源於當時的黃河流域。

❺ 求書!---請問可有適合朗讀背誦的國學書籍版本

你好,中華國學知道團很高興為你服務!
如果你想在網上直接看國學書籍,當然是很方便。網路就提供了「網路國學」原文。直接搜「網路國學」即可。
當然也可以下載到手機、電子書中看,網路提供的「網路文庫」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國學,裡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釋的都有,可以免費下載。我自己就上傳和下載了好多。
至於書就沒必要去買,破費了。網路上很多。
推薦你到國學網去瀏覽,裡面國學目錄很全,有圖文類,電子類,網路類,手機類,等等,根據自己要求選擇。
謝謝。
附國學目錄

一、哲學(80種) 二、文學(100種) 三、歷史(80種)
四、軍事(20種) 五、科技(20種) 六、醫學養生(10種)
七、藝術(18種) 八、碑帖(28種)
一、哲學(80種)(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書》 58篇.〔阮元校刻本〕
3.《儀禮》 17卷.〔阮元校刻本〕
4.《禮記》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禮》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穀梁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經》 18章.〔阮元校刻本〕
9.《論語》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戰國·孟軻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畢沅考異本〕
12.《墨子》 戰國·墨翟 15卷.〔清孫詒讓墨子閑詁本〕
13.《莊子》 戰國·莊周 33篇.〔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本〕
14.《公孫龍子》 戰國 6篇.〔宋刻本〕
15.《韓非子》 戰國·韓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戰國 8卷.〔四部叢刊本〕
17.《荀子》 戰國·荀況 32卷.〔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鈃 12卷.〔四庫全書本〕
19.《關尹子》 戰國·尹喜 2篇.〔湖海叢書本〕
20.《鄧析子》 春秋·鄧析 2卷.〔四部叢刊本〕
21.《鬼穀子》 春秋·王詡 12篇.〔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鶡冠子》 戰國·鶡冠子 3卷.〔學津討原本〕
23.《呂氏春秋》 戰國·呂不韋 26卷.〔清畢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戰國·晏嬰 8卷.〔孫氏平津館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書局本〕
26.《商君書》 戰國·商鞅 27卷.〔四部叢刊本〕
27.《慎子》 戰國·慎到 1卷.〔守山閣叢書本〕
28.《尹文子》 戰國·尹文 2卷.〔湖海叢書本〕
29.《淮南子》 漢·劉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書》 漢·賈誼 10卷.〔四部叢刊本〕
31.《鹽鐵論》 漢·桓寬 10卷.〔清張敦仁考證本〕
32.《風俗通義》 東漢·應劭 10卷.〔龍溪精舍叢書本〕
33.《法言》 漢·揚雄 13篇.〔四部叢刊本〕
34.《太玄經》 漢·揚雄 10卷.〔清嘉慶刻本〕
35.《說苑》 漢·劉向 20卷.〔湖北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
36.《新序》 漢·劉向 10卷.〔四部叢刊本〕
37.《新語》 漢·陸賈 12卷.〔漢魏叢書本〕
38.《韓詩外傳》 漢·韓嬰 10卷.〔四部叢刊影印沈氏野竹齋刻本〕
39.《尚書大傳》 舊題漢·伏勝 3卷.〔皇清經解續編本〕
40.《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17卷.〔乾隆盧文弨校本〕
41.《大戴禮記》 漢·戴德 40卷.〔四部叢刊本〕
42.《白虎通義》 漢·班固 10卷.〔道光陳立白虎通疏證本〕
43.《新論》 漢·桓譚 17卷.〔清嚴可均輯本〕
44.《潛夫論》 漢·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寫本〕
45.《論衡》 漢·王充 85篇.〔四部叢刊本〕
46.《申鑒》 漢·荀悅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經》 漢·馬融 1卷.〔四部叢刊本〕
48.《人物誌》 三國魏·劉邵 12卷.〔隆慶歸德府刊本〕
49.《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 20卷.〔四部叢刊影明刻本〕
50.《中說》 隋·王通 10卷.〔四部叢刊本〕
51.《朱子語類》 宋·朱熹 140卷.〔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
52.《近思錄》 宋·朱熹、呂祖謙 14卷.〔清呂氏寶誥堂刊朱子遺書本〕
53.《忍經》 元·吳亮 1卷.〔武林往哲遺書本〕
54.《長短經》 唐·趙蕤 10卷.〔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
55.《傳習錄》 明·王陽明 3卷.〔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本〕
56.《一貫問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 62卷.〔二老閣馮全垓印本〕
58.《日知錄》 清·顧炎武 32卷.〔四庫全書本〕
59.《心經》 唐·玄奘譯 1卷.〔上海佛學書局本〕
60.《金剛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1卷.〔大正藏本〕
61.《無量壽經》 三國魏·康僧鎧譯 2卷.〔大正藏本〕
62.《肇論》 晉·僧肇 1卷.〔北京佛經流通處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觀》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嚴經》 唐·般剌密帝譯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間常熟燕園蔣氏刻本〕
67.《六祖壇經》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經處刻曹溪原本〕
68.《五燈會元》 宋·普濟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參同契》 漢·魏伯陽 3卷.〔洪武十三年張本真刻本〕
70.《太平經》 漢·於吉 170卷.〔重刊道藏輯要本〕
71.《老子想爾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晉·葛洪 21卷.〔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
73.《真誥》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無能子》 唐·無能子 3卷.〔正統道藏本〕
75.《化書》 五代·譚峭 6卷.〔道藏本〕
76.《雲笈七簽》 宋·張君房 122卷.〔涵芬樓翻明正統道藏本〕
77.《太上感應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華錄本〕
78.《焚書》 明·李贄 6卷.〔國粹叢書本〕
79.《大同書》 清·康有為 30卷.〔蓬萊閣叢書本〕
80.《仁學》 清·譚嗣同 2卷.〔清議報本〕

二、文學(100種)(查看提要)

詩文集(20種)

81.《詩經》 30卷.〔阮元校刻本〕
82.《楚辭》 漢·劉向集 65卷.〔四庫全書本〕
83.《文選》 南朝梁·蕭統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84.《玉台新詠》 南朝陳·徐陵 12卷.〔吳兆宜本〕
85.《六朝文絜》 清·許槤 12卷.〔清光緒黎氏箋注本〕
86.《駢體文鈔》 清·李兆洛 31卷.〔嘉慶唐氏原刻本〕
87.《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緒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88.《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900卷.〔揚州詩局本〕
89.《全宋詞》 580卷.〔民國刊本〕
90.《絕妙好詞》 宋·周密選 8卷.〔四部備要本〕
91.《中州集》 金·元好問編 10卷.〔汲古閣本〕
92.《元詩別裁集》 清·張景星等編 10卷.〔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閣刊本〕
93.《明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10卷.〔清乾隆四年刻本〕
94.《清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32卷.〔乾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95.《白雪遺音》 清·華廣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慶堂刻本〕
96.《古今風謠》 明·楊慎 1卷.〔藝海珠塵本〕
97.《掛枝兒》 明·馮夢龍 4卷.〔傳世藏書點校本〕
98.《古文觀止》 清·吳楚材、吳調侯 12卷.〔鴻文堂刊本〕
99.《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75卷.〔長沙思賢講舍刻本〕
100.《晚清文選》 鄭振鐸 3卷.〔上海生活書店本〕

戲曲(15種)

101.《西廂記》 元·王實甫 5出.〔毛晉校西廂記定本〕
102.《竇娥冤》 元·關漢卿 5出.〔涵芬樓影明刻元曲選本〕
103.《漢宮秋》 元·馬致遠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4.《琵琶記》 元·高明 42出.〔六十種曲本〕
105.《趙氏孤兒》 元·紀君祥 6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6.《倩女離魂》 元·鄭德輝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7.《寶劍記》 明·李開先 5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08.《浣紗記》 明·梁辰魚 45出.〔60種曲本〕
109.《牡丹亭》 明·湯顯祖 55出.〔六十種曲本〕
110.《嬌紅記》 明·孟稱舜 50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1.《清忠譜》 清·李玉 2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3.《風箏誤》 清·李漁 30出.〔笠翁傳奇十種本〕
114.《長生殿》 清·洪升 50出.〔暖紅室匯刻傳奇本〕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小說(45種)

116.《穆天子傳》 戰國·佚名 6卷.〔四部叢刊影印明天一閣本〕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館叢書孫星衍校訂本〕
118.《異苑》 晉·劉敬叔 10卷.〔四庫全書本〕
119.《搜神記》 晉·干寶 20卷.〔津逮秘書本〕
120.《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 36篇.〔四庫全書本〕
121.《遊仙窟》 唐·張鷟 1卷.〔北新書局本〕
122.《太平廣記》 宋·李昉 500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3.《夷堅志》 宋·洪邁 206卷.〔涵芬樓排印本〕
124.《剪燈新話》 明·翟佑 4卷.〔古今圖書集成本〕
125.《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 12卷.〔鑄雪齋鈔本〕
126.《子不語》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127.《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 2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8.《西遊記》 明·吳承恩 100回.〔明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129.《水滸傳》 明·施耐庵、羅貫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130.《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崗修訂本〕
131.《喻世明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3.《醒世恆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衍慶堂翻刻本足本〕
134.《初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0回.〔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135.《二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136.《型世言》 明·陸人龍 40回.〔奎章閣本〕
137.《清平山堂話本》 明·洪楩 6卷.〔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38.《封神演義》 明·許仲琳 100回.〔清褚人獲序本〕
139.《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著,清·蔡元放改編 108回.〔咸豐刊本〕
140.《紅樓夢》 清·曹雪芹、高鶚 120回.〔程乙本〕
141.《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56回.〔卧閑草堂本〕
142.《說岳全傳》 清·錢彩 80回.〔金氏余慶堂刻本〕
143.《隋唐演義》 清·褚人獲 100回.〔四雪草堂本〕
144.《楊家將》 清·佚名 50回.〔光緒重修本〕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順治十五年寫刻本〕
146.《醒世姻緣傳》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147.《歧路燈》 清·李綠園 108回〔清義堂本〕
148.《鏡花緣》 清·李汝珍 100回.〔點石齋石印本〕
149.《老殘游記》 清·劉鶚 20回.〔神州日報館刊印本〕
150.《俠義風月傳》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樓藏版本〕
151.《七俠五義》 清·俞樾 120回.〔廣益書局石印本〕
152.《兒女英雄傳》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153.《孽海花》 清·曾樸 35回.〔真美善雜志刊本〕
154.《再生緣》 清·陳端生 40回.〔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
155.《今世說》 清·王晫撰 8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56.《斷鴻零雁記》 清·蘇曼殊 27章.〔民國二十三年再版本〕
157.《玉梨魂》 徐枕亞 30卷.〔1914年上海民權出版部排印本〕
158.《官場現形記》 清·李寶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學社刊本〕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清·吳趼人 108回.〔上海廣智書局本〕
160.《新中國未來記》 清·梁啟超 5回.〔飲冰室合集本〕

文論(20種)

161.《文賦》 晉·陸機 1卷.〔嘉慶積秀堂刊巾箱本〕
162.《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 50篇.〔明萬曆刻本〕
163.《詩品》 南朝梁·鍾嶸 3卷.〔四庫全書本〕
164.《二十四詩品》 唐·司空圖 1卷.〔津逮秘書本〕
165.《詩式》 唐·釋皎然 1卷.〔學海類編本〕
166.《文筆要訣》 唐·杜正倫 1卷.〔五島慶太郎藏本影印〕
167.《文鏡秘府論》 日/遍照金剛 6卷.〔日本舊鈔本〕
168.《本事詩》 唐·孟棨 7卷.〔津逮秘書本〕
169.《樂府古題要解》 唐·吳兢 2卷.〔明汲古閣影學津討原本〕
170.《六一詩話》 宋·歐陽修 1卷.〔歷代詩話本〕
171.《滄浪詩話》 宋·嚴羽 1卷.〔歷代詩話本〕
172.《甌北詩話》 清·趙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紅杏山房重刊本〕
173.《詞源》 宋·張炎 2卷.〔詞話叢編本〕
174.《藝概》 清·劉熙載 6卷.〔古桐書屋六種本〕
175.《碧雞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庫全書本〕
176.《白雨齋詞話》 清·陳廷焯 8卷.〔陳氏手稿本〕
177.《人間詞話》 清·王國維 1卷.〔開明書店本〕
178.《南詞敘錄》 明·徐渭 1卷.〔壺隱居黑格抄本〕
179.《曲律》 明·魏良輔 8卷.〔吳騷叢編附刻本〕
180.《錄鬼簿》 元·鍾嗣成 4卷.〔棟亭藏書十二種本〕

三、歷史(80種)(查看提要)

正史(26種)

181.《史記》 漢·司馬遷 130卷.〔百衲本〕
182.《漢書》 東漢·班固 120卷.〔百衲本〕
183.《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90卷.〔百衲本〕
184.《三國志》 晉·陳壽 65卷.〔武英殿本〕
185.《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卷.〔武英殿本〕
186.《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卷.〔武英殿本〕
18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卷.〔武英殿本〕
188.《梁書》 唐·姚思廉 56卷.〔武英殿本〕
189.《陳書》 唐·姚思廉 36卷.〔武英殿本〕
190.《魏書》 北齊·魏收 130卷.〔武英殿本〕
191.《北齊書》 唐·李百葯 50卷.〔武英殿本〕
19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3卷.〔武英殿本〕
193.《隋書》 唐·魏徵等 85卷.〔武英殿本〕
194.《南史》 唐·李延壽 80卷.〔武英殿本〕
195.《北史》 唐·李延壽 100卷.〔武英殿本〕
196.《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卷.〔武英殿本〕
19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等 225卷.〔武英殿本〕
19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武英殿本〕
19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卷.〔武英殿本〕
200.《宋史》 元·脫脫等 496卷.〔武英殿本〕
201.《遼史》 元·脫脫等 116卷.〔武英殿本〕
202.《金史》 元·脫脫等 135卷.〔武英殿本〕
203.《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武英殿本〕
204.《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卷.〔武英殿本〕
205.《新元史》 柯劭忞 257卷.〔庚午重訂本〕
206.《清史稿》 趙爾巽等 529卷.〔關外二次本〕

別雜史(54種)

207.《逸周書》 戰國 10卷.〔抱經堂本〕
208.《世本》 漢·宋衷注 1卷.〔茆泮林輯本〕
209.《竹書紀年》 2卷.〔四庫全書本〕
210.《春秋左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國語》 戰國 20卷.〔黃氏士禮居仿宋刻本〕
212.《戰國策》 漢·劉向集錄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傳》 漢·劉向 7卷.〔四部叢刊本〕
214.《吳越春秋》 漢·趙曄 10卷.〔清顧有觀本〕
215.《越絕書》 漢·袁康 19篇.〔四部叢刊本〕
216.《華陽國志》 晉·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傳》 晉·皇甫謐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經》 戰國·佚名 18卷.〔晉郭璞山海經傳本〕
219.《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注 40卷.〔王先謙校本〕
220.《晉五胡指掌》 明·張大齡 3卷.〔明萬曆三十九年張養正刻本〕
221.《前漢紀》 漢·荀悅 30卷.〔四庫全書本〕
222.《後漢紀》 晉·袁宏 30卷.〔四部叢刊本〕
223.《洛陽伽藍記》 後魏·楊炫之 5卷.〔如隱堂本〕
224.《貞觀政要》 唐·吳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記》 唐·玄奘 12卷.〔高麗新藏本〕
226.《順宗實錄》 唐·韓愈 5卷.〔海山仙館叢書本〕
227.《五代史補》 宋·陶岳 5卷.〔豫章叢書本〕
228.《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 294卷.〔世界書局縮印本〕
229.《續資治通鑒》 清·畢沅編著 220卷.〔清馮集椿本〕
230.《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42卷.〔四部叢刊本〕
231.《吳地記》 唐·陸廣微 1卷.〔四庫全書本〕
232.《蠻書》 唐·樊綽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議》 唐·長孫無忌等 30卷.〔四庫全書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庫全書本〕
236.《通志略》 宋·鄭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劉知幾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8卷.〔四部備要本〕
239.《唐才子傳》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語林》 宋·王讜 8卷.〔守山閣叢書本〕
241.《大唐新語》 唐·劉肅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話》 唐·劉餗 3卷.〔顧氏文房小說本〕
243.《北夢瑣言》 宋·孫光憲 20卷.〔四庫全書本〕
244.《東京夢華錄》 宋·孟元老 10卷.〔四庫全書本〕
245.《夢粱錄》 宋·吳自牧 20卷.〔學津討原本〕
246.《鐵圍山叢談》 宋·蔡絛 6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47.《容齋隨筆》 宋·洪邁 16卷.〔四庫全書本〕
248.《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10卷.〔陸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遺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樓排印本〕
250.《元豐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叢書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學津討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連筠簃叢書本〕
253.《萬曆野獲編》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夢憶》 明·張岱 8卷.〔粵雅堂叢書本〕
255.《廣東新語》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閣原刻本〕
256.《讀通鑒論》 清·王夫之 30卷.〔船山遺書本〕
257.《廿二史札記》 清·趙翼 39卷.〔清廣雅書局本〕
258.《清代野記》 清·梁溪坐觀老人 4卷.〔民國野乘搜輯社本〕
259.《庚子國變記》 清·羅敦曧 1卷.〔滿清野史續編本〕
260.《海國圖志》 清·魏源 100卷.〔光緒平慶涇固道署重刊〕

四、軍事(20種)(查看提要)

261.《孫子兵法》 春秋·孫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孫子本〕
262.《吳子》 戰國·吳起 6篇.〔武經七書本〕
263.《六韜》 舊題周·姜尚 6卷.〔武經七書本〕
264.《司馬法》 戰國·司馬禳苴 5卷.〔武經七書本〕
265.《孫臏兵法》 戰國·孫臏 15篇.〔竹簡本〕
266.《尉繚子》 戰國·尉繚 24篇.〔武經七書本〕
267.《素書》 漢·張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將苑》 三國蜀·諸葛亮 2卷.〔清張澍輯本〕
269.《風後握奇經》 舊題·風後 1卷.〔津逮秘書本〕
270.《黃石公三略》 舊題漢·黃石公 3卷.〔武經七書本〕
271.《戰略》 晉·司馬彪 1卷.〔漢學堂叢書本〕
272.《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舊題唐·李靖 3卷.〔武經七書本〕
273.《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唐·李筌 10卷.〔守山閣叢書本〕
274.《武經總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歷代兵制》 宋·陳傅良 15卷.〔靜觀堂刊本〕
276.《守城錄》 宋·陳規、湯璹 4卷.〔瓶花書屋叢書本〕
277.《紀效新書》 明·戚繼光 18卷.〔四庫全書本〕
278.《兵經》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種本〕
279.《三十六計》 1卷.〔民國三十年成都瑞琴樓本〕
280.《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 13卷.〔費怒春注釋本〕

五、科技(20種)(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術》 漢·張蒼 10卷.〔四庫全書本〕
282.《氾勝之書》 漢·氾勝之 2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3.《養魚經》 戰國·范蠡 1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4.《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晉刻本〕
285.《洛陽牡丹記》 宋·歐陽修 1卷.〔四部叢刊影元本〕
286.《茶經》 唐·陸羽 1卷.〔格致叢書本〕
287.《北山酒經》 宋·朱肱 3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8.《甘石星經》 戰國·甘德、石申 1卷.〔漢魏叢書本〕
289.《竹譜》 南朝宋·戴凱之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0.《禽經》 舊題周·師曠 1卷.〔百川學海本〕
291.《陶說》 清·朱琰 1卷.〔乾隆三十九年鮑廷博本〕
292.《花鏡》 清·陳淏子輯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夢溪筆談》 宋·沈括 26卷.〔清光緒陶氏愛廬刻本〕
294.《營造法式》 宋·李誡 34卷.〔四庫全書本〕
295.《刀劍錄》 舊題南朝梁·陶弘景 1卷.〔說郛本〕
296.《文房四譜》 宋·蘇易簡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7.《墨史》 元·陸友 1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98.《天工開物》 明·宋應星 18卷.〔明崇禎十年刊本〕
299.《農政全書》 明·徐光啟 60卷.〔康熙貴州糧署刊本〕
300.《飲流齋說瓷》 民國·許之衡 10卷.〔上海朝記書店鉛排本〕

六、醫學養生(10種)(查看提要)

301.《素問》 舊題黃帝 24卷.〔顧氏翻宋刻本〕
302.《靈樞經》 舊題黃帝 12卷.〔明趙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難經》 舊題戰國秦越人 1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304.《遵生八箋》 明·高濂 20卷.〔清嘉慶十五年弦雪居重訂本〕
305.《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 52卷.〔味古齋重校刻本〕
306.《神農本草經》 清·孫星衍等輯 3卷.〔問經堂叢書本〕
307.《醫學三字經》 清·陳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養生隨筆》 清·曹庭棟 5卷.〔文瑞樓石印本〕
309.《隨園食單》 清·袁枚 14篇.〔隨園三十種本〕
310.《食憲鴻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堯序刻本〕

七、藝術(18種)(查看提要)

311.《法書要錄》 唐·張彥遠 10卷.〔四庫全書本〕
312.《書斷》 唐·張懷瓘 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庫全書本〕
314.《藝舟雙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軒館叢書本〕
315.《廣藝舟雙楫》 清·康有為 6卷.〔藝術名著叢刊本〕
316.《古畫品錄》 南朝齊·謝赫 1卷.〔四庫全書本〕
317.《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 10卷.〔明王世貞王氏畫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畫論叢刊本〕
319.《宣和畫譜》 宋·無名氏 20卷.〔四庫全書本〕
320.《畫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叢書本〕
321.《學古編》 元·吾丘衍 1卷.〔四庫全書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學叢書本〕
323.《樂府雜錄》 唐·段安節 1卷.〔錢熙祚校訂本〕
324.《棋經十三篇》 宋·張擬 1卷.〔忘憂清樂集本〕
325.《梅花喜神譜》 宋·雪岩 2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326.《千秋絕艷像贊》 明·仇英繪圖 文徵明題詩
327.《陳洪綬花鳥魚蟲冊》 明·陳洪綬 1卷.
328.《飛鴻堂印譜》 (第一集) 清·汪啟淑 40卷.

八、碑帖(28種)(查看提要)

329.《大盂鼎》 周 〔拓本〕
330.《嶧山刻石》 秦·李斯 〔宋摹本〕
331.《禮器碑》 漢 〔明拓本〕
332.《曹全碑》 漢 〔明拓本〕
333.《張遷碑》 漢 〔明拓本〕
334.《乙瑛碑》 漢 〔明拓本〕
335.《宣示表》 三國魏·鍾繇 〔淳化閣帖本〕
336.《蘭亭序》 晉·王羲之 〔唐馮承素摹本〕
337.《中秋帖》 晉·王獻之 〔宋米芾摹本〕
338.《伯遠帖》 晉·王珣 〔墨跡本〕
339.《張猛龍碑》 北魏 〔明拓本〕
340.《張黑女墓誌》 北魏 〔清拓本〕
341.《始平公造像記》 北魏·朱義章 〔清拓本〕
342.《泰山經石峪》 北齊 〔清拓本〕
343.《董美人墓誌》 隋 〔清拓本〕
344.《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日本藏墨跡本〕
345.《九成宮醴泉銘》 唐·歐陽詢 〔宋拓本〕
346.《孔子廟堂碑》 唐·虞世南 〔唐拓本〕
347.《雁塔聖教序記》 唐·褚遂良 〔宋拓本〕
348.《書譜》 唐·孫過庭 〔墨跡本〕
349.《古詩四帖》 唐·張旭 〔墨跡本〕
350.《自敘帖》 唐·懷素 〔墨跡本〕
351.《多寶塔碑》 唐·顏真卿 〔宋拓本〕
352.《玄秘塔碑》 唐·柳公權
353.《黃州寒食詩帖》 宋·蘇軾 〔墨跡本〕
354.《蜀素帖》 宋·米芾 〔墨跡本〕
355.《洛神賦》 元·趙孟頫 〔墨跡本〕
356.《草訣百韻歌》 明·韓道亨

❻ 重慶歷史文化 pdf

《重慶歷史文化》是愛我重慶叢書之一。全書共分兩篇十章,以時間為敘述順序,介紹了古代和近代的重慶歷史文化,具體內容包括:史前時代與巴族巴國,秦漢時期,漢末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兩宋時期,明玉珍與大夏政權,明清時期,西方列強的入侵與重慶被迫開埠,清末民初政治與重慶城市的近代化,中國的戰時首都與抗日民主力量的發展,解放戰爭時期的重慶。

❼ 誰侑學圍棋的網址!

學圍棋網路行(更新加強版)

一年前整理過一次網路圍棋資源的索引,現在也該更新了,內容比上回更豐富全面。

一,入門階段

1,簡單規則
http://weiqi.sports.tom.com/secondary/wskt/rumen/images/001/spr_wq_rumen_001_01.htm

2,詳細的入門教材

http://www.bywq.com/bbs/viewthread.php?tid=1467&extra=page%3D1
圍棋寶典,講的很詳細的一本圍棋入門教材,pdf格式,總共500多頁

二,圍棋視頻

1,獨子山圍棋論壇 http://www.dsz.cc/bbs/index.asp?boardid=284

裡面收集了大量圍棋視頻

2,博弈圍棋教育論壇 http://www.bywq.com/bbs

論壇里有幾百個獨家錄制的圍棋視頻,可以在線觀看。另外也有部分比較有特色的圍棋電子書可以下載(ebook電子)

三,圍棋棋譜、電子書

1,飛揚圍棋網 http://www.flygo.net

有很多sgf格式的棋譜可以下載

2,stonebase http://www.stonebase.cn/stonebase/

很出色的一款免費圍棋打譜軟體,界面美觀,功能強大,擁有棋譜庫功能。棋譜庫中有將近十萬個萬譜

http://www.stonebase.cn/stonebase/images/misc/dblist.jpg

3,敲玉余韻棋譜搜索引擎 http://home.driftbottles.com/

一個棋譜搜索程序,可以通過對局者、比賽名稱等功能搜索棋譜,搜索來的棋譜可在線打譜

四,圍棋教育網站

1,博弈圍棋教育網 http://www.bywq.com

最專業的網路教學平台,師資豐富,錢宇平、沈果孫、褚飛等著名職業棋手在此戰執教

2,圍棋家教網 http://www.qise.com/

有圍棋家教方面的信息

3,網路圍棋頻道:http://www.gotv.com.cn/
提供語音解說的教材下載,部分免費

五,對弈平台

1,弈城圍棋網http://www.eweiqi.com
當前中國最火的圍棋網站,可以與中日韓三國棋友交流,而且高手眾多,國家隊及韓國天王級的高手常混跡其中。

2,TOM對弈http://iyi.tom.com
老牌圍棋網,曾經以段位硬著稱,但新弈城推出後,明顯有縮水的痕跡。另,非網通用戶會感覺很卡。

3,SINA圍棋http://sinago.com
也是同日韓伺服器相連接,並且界面美觀,高手也是不少,但對非會員限制了很多功能。

4,新清風圍棋網http://qf.com.cn
老清風是圍棋江湖的發源地,曾經龍飛虎事件甚至驚動了中央電視台。但由於官司事件關閉過一段時間,現在推出的新清風軟體並沒多少的優

勢。

5,聯眾圍棋網http://www.ourgame.com
聯眾是大多數棋友接觸的第一個圍棋網站,曾經十分的輝煌。但由於耍賴的太多,很多棋友都轉戰他方,可稱是沒落的王朝。不過所謂的百足

之蟲死而不僵,聯眾現在的人氣依舊非常高。

6,QQ圍棋 http://game.qq.com
一個由新手和耍賴者組成的圍棋網。

六,圍棋軟體

1,stonebase http://www.stonebase.cn/stonebase/
理由上頭已經陳述過

2,multigo http://www.ruijiang.com/multigo/chs/
棋譜編輯、列印功能強大,另外現在又推出錄制棋譜視頻的功能

3,棋軟收藏站 http://www.qiruan.com/sort.asp?typeid=69
有不少人機對弈的軟體以及圍棋練習軟體下載

七,圍棋論壇

1,tom棋友論壇 http://bbs.weiqi.tom.com/f_111.html
曾經非常火爆的一個圍棋論壇,不過後來發生政變,走了大部分骨幹

2,搜狐圍棋沙龍 http://bbs.sports.sohu.com/sportsmain.php?c=5&b=zz0207&t=0
由tom棋友論壇分裂出來的,氣氛比較好,不像tom棋友論壇動不動就人身攻擊。但這論壇的成員大部分是熟悉的朋友,所以新人比較難以融入

3,博弈圍棋論壇 http://www.bywq.com/bbs
比較偏向於圍棋教學的論壇,論壇里教材不少

4,弈城圍棋論壇 http://bbs.eweiqi.com
比較小資的一個圍棋論壇,但現在也逐漸魚龍混雜了

5,棋人棋事圍棋論壇 http://www.weiqi.net
很少去,不敢亂下評價,不過人氣不錯

閱讀全文

與世本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銘機器人怎麼編程 瀏覽:812
把字母變為數字的加密法 瀏覽:523
噬血狂襲第三季哪個app能看 瀏覽:421
江蘇螺桿壓縮機 瀏覽:980
android底部彈出對話框 瀏覽:501
怎麼查伺服器同行fc號 瀏覽:999
什麼伺服器雲鳥最便宜 瀏覽:220
vs編譯器反匯編 瀏覽:570
程序員直播做項目創業 瀏覽:403
linux下samba配置 瀏覽:797
程序員面試銀行崗位會有編制嗎 瀏覽:414
ex表怎麼加密碼保護 瀏覽:173
小孩上編程課用哪款好 瀏覽:559
如何製作伺服器商店 瀏覽:735
壓縮氣管閥門 瀏覽:465
pdf推文 瀏覽:360
69程序員 瀏覽:583
阿里雲伺服器鏡像如何遷移到騰訊 瀏覽:991
安卓如何顯示日期在狀態欄 瀏覽:805
cadsplt這個命令用不了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