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可以幫我寫一篇關於曾國番的論文
曾國藩的四條遺囑
曾國藩的四條遺囑 曾國藩生前封侯拜相,滿族榮華,死後沒有留下什麼財產田地、金銀珍寶,留給子孫後代的,是一樓富厚的藏書、一道著名的遺囑。他認真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把自己一生所得歸納為四條,並將它端端正正地寫下來,要兒子懸掛中堂,每日誦讀,恪遵不易,並一代一代傳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這是一個令曾國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親去世了,這天,他拜過父親的牌位,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他對紀澤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父子倆拉著家常,不知不覺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曾國藩連呼「腳麻」,便倒在兒子身上。扶進屋時,曾國藩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寫好的遺囑。曾紀澤雙手把紙展開,以顫抖的聲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 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綉,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物睜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鏈鋒飢己溺,一夫不荻,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兒子念完,曾國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紀澤紀鴻一齊說:「我們一定把父親的教導牢記在心!」曾國藩臉上露出一線淺笑,便溘然長逝了。 曾國藩遺囑對子孫的影響是深遠的。曾家後裔恪遵遺言,沒有一個帶兵打仗的。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不仕,專研數學;孫子曾廣鈞雖中進士,長守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無一涉足軍界、政界,全部從事教育、科學、文化工作,不少成為著名專家學者。
轉自:http://spaces.msn.com/amtb/PersonalSpace.aspx?_c=
(以下轉自:http://www.qpszxx.e.sh.cn/tushu/1wenxue/中國文學詩歌散文/曾國藩生平.pdf)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 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罩喚歲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便早早地對曾國藩進行封建倫理教育了。曾
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階。曾國藩剛28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 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從文才上 看,曾國藩的仕途暢通是與他好學有關,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求救,不恥下問,博 覽歷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官吏中如此 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由於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如要統治者「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學,認為程朱理學正統於孔孟之道,後君臣應以習之。尤其他曾主張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辦法,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材與用材,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 等。他應詔陳述政治主張說:「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揚之,則賴皇上之妙用,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廢。臣觀今日京官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肯振作起來,將一遇困難,國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員振作起來,又須皇上以身作則。他從理論乃至實踐上都極力 標榜封建倫理道德,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從武將上說,他本不具備先決
條件,然而正是由於他的步步青雲,得到了皇上與同僚們的青睞,他感皇恩,謝皇意,甘為保主子盡心盡力,表現在為建湘軍嘔心嚦血,精心操勞練出了一支戰 鬥力賽過綠營的正規軍,為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清王朝西拼東殺, 征戰畢生,直至卒死在兩江總督的寶座上。
二)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
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
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
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
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
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
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
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
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
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 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
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
「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
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
而無憂。」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
「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褒貶不一
「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傑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
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
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
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處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
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
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
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歷史是各
種復雜因素的有機組合體,歷史從物也是如此,對復雜的歷史人物予以簡單、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觀的,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要
求。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隨
著有關曾國藩的小說和傳奇故事的出版,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產生興趣,他們希望
能透過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國藩的學識、見解和主張,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窺見他的內心世界。
三)軼事點滴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之謎>
毛澤東年青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手書的「詠之珍藏」。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這點。曾「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之謎>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禮」,「曾文正家書及書禮......,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注釋》時說: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浦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
<「譽之為聖相,讞之為元兇」之謎>
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人賢者,清朝咸同中興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
<《曾國藩家書》影響歷史不衰之謎>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對權重勢大的曾國藩極度猜忌,曾為表明心跡,做出了有違個人性格的事刊印《家書》。
<違朝廷大禁納妾之謎>
五十一歲時,咸豐帝大喪期間,秘娶小妾,「違制失德」,故有人斥其為「偽君子」。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曾國藩「貌之過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僅中人,行步則極厚重,言語遲緩。」
<「一生愛錢」之謎>
三十歲時,作一件青緞馬褂,遇慶賀及新年時穿一次,三十年後,衣猶如新。在南京總督府任內,要求夫人和兒媳們,每晚要績麻紡紗,下廚作飯。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慶16年)11月26日(農歷10月11日)生於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20年)5歲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6年)16歲 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歲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 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13年)23歲 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歲 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准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劉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歲 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16年)26歲 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容、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18年)28歲 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歲 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本年 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20年)30歲
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歲
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歲
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門。
1843年(道光23年)33歲
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淵閣校理。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
1844年(道光24年)34歲
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歲
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家子投其 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26年)36歲
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舍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歲
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 總裁,殿試讀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歲
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家、治國三門分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家訓》。
1849年(道光29年)39歲
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歲
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豐元年)41歲
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
疏》,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咸豐2年)42歲
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縣小
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
沙,10月取決岳州。
1853年(咸豐3年)43歲
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
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准移
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 炮,籌建水師。
1854年(咸豐4年)44歲
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布《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
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
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豐帝令其部署
理湖北巡撫。7天後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家鎮。
1855年(咸豐5年)45歲
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
「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咸豐6年)46歲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
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咸豐7年)47歲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
咸豐帝准許。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咸豐8年)48歲
5月19日,李續賓、楊岳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第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
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胡林翼會商進兵、籌
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
湘軍。
1859年(咸豐9年)49歲
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干入湘軍,為其
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咸豐10年)50歲
5月,輯錄《經史百家雜鈔》26卷,「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
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胡林翼、李續賓
商籌北援之策。
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困,
太平軍距大營僅20里,「危險萬狀」。
1861年(咸豐11年)51歲
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關刨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
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決不能讓洋人以助剿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第曾國葆病死於雨花台湘軍大營。年底,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氣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歲
1月28日,安慶內軍械所造出的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喜而命名「黃鵠號」。5月7日,致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謂「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處可怯之地」,反對購買要由海軍上校指揮控制的船艦。6月13日,石達開兵敗大渡河。9月,與容閎見面,商籌建立一個可以災圃旎器的工廠。12月3日,交容閎68000兩銀赴美購買機器。
1864年(同治3年)54歲
1月,派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線。5月,江浙藏書遭兵動多有毀損,定刊書章程,即於安慶設書局,刊刻各種經史。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長子繼位。7月19日,湘軍攻恰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7月,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
10月,行轅移駐安陵。11月,奏准停徵厘舍、畝捐。12月,主持修復江南貢院,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年(同治4年)55歲
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已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接上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並,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5年)56歲
3月,由徐州赴濟寧,沿途謁孟、孔、曾諸聖墓。9月24日,捻軍突破防線,進入山東。連續2次請假,在營調營。10月,奏陳:剿捻無效,病難速痊,請開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之缺。12月,回任兩江總督。
1867年(同治6年)57歲
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制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6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同治7年)58歲
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制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歲
2月27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月,奏請按湘軍
制改造直隸練軍。8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
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12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計審結並注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多作塵牘,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歲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續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
23日,法國公使羅叔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絕。24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事出有因。」8月,奏陳:本案兇犯已拿獲九名,惟羅叔亞意欲「三員議抵」,斷難允求。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9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壽,御賜「勛高柱石」匾額。24日,作家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年(同治10年)61歲
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23日在滬設宴慶祝61歲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歲
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
「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
㈡ 《歷史的溫度1-5(套裝共5冊)》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歷史的溫度1-5(套裝共5冊)》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x6zR-MTCdbW4ihl32_Bc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