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中醫歌訣pdf

中醫歌訣pdf

發布時間:2022-03-03 23:39:44

A. 中醫十問歌訣是什麼

中醫十問歌訣:

1、一問寒熱二問汗,

2、三問頭身四問便,

3、五問飲食六問胸,

4、七聾八謁俱當辨,

5、九問舊病十問因,

6、再兼眼葯叄機變,

7、婦女尤必問經期,

8、遲速閉崩皆可見,

9、再添片語告兒科,

10、天花麻疹全占驗。

B. 中醫免費電子書下載網站

黃帝內經
黃煌經方沙龍(第一、二、三期)(高清版)
龍華名醫臨證錄(共12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7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共三十八冊)
中醫驗案點評與誤案分析叢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鑒(全2冊)
中華傳世醫典(全12冊)
中華養生網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華醫書集成
中華醫學網路大辭海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全10卷)
中華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文匯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編)
中國中醫葯學術語集成
中國中葯材真偽鑒別圖典(全4冊)
中國中葯資源叢書系列(全6冊)

├─人齋直指(1-8卷)
│ 人齋直指卷一.pdf
│ 人齋直指卷七.pdf
│ 人齋直指卷三.pdf
│ 人齋直指卷二.pdf
│ 人齋直指卷五.pdf
│ 人齋直指卷八.pdf
│ 人齋直指卷六.pdf
│ 人齋直指卷四.pdf

├─傷寒六書(1-4卷)
│ 傷寒六書之傷寒瑣言.pdf
│ 傷寒六書之家秘的本.pdf
│ 傷寒六書之明理續論.pdf
│ 傷寒六書之殺車槌法、一提金、截江綱.pdf

├─傷寒六書(1-6卷)
│ 傷寒六書(傷寒瑣言)卷三.pdf
│ 傷寒六書(卷五一提金,卷六截江綱).pdf
│ 傷寒六書(殺車槌)卷四.pdf
│ 傷寒六書(陶氏家秘)卷一.pdf
│ 傷寒六書(陶氏家秘)卷二.pdf

├─傷寒後條辨直解(8卷)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一.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七.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三.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二.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五.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八.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六.pdf
│ 傷寒後條辨直解卷四.pdf

├─傷寒大成(4卷)
│ 傷寒大成卷三.pdf

├─傷寒活人書(1-10卷)
│ 傷寒活人書(1-3卷).pdf
│ 傷寒活人書(4-10卷).pdf

├─傷寒百證(1-4卷)
│ 傷寒百證卷一.pdf
│ 傷寒百證卷三.pdf
│ 傷寒百證卷二.pdf
│ 傷寒百證卷四.pdf

├─傷寒補天石(1-4卷)
│ 傷寒補天石卷上.pdf
│ 傷寒補天石卷下.pdf
│ 續傷寒補天石卷上.pdf
│ 續傷寒補天石卷下.pdf

├─傷寒論劉氏傳(1-4卷)
│ 傷寒論劉氏傳卷一.pdf
│ 傷寒論劉氏傳卷三.pdf
│ 傷寒論劉氏傳卷二.pdf
│ 傷寒論劉氏傳卷四.pdf

├─傷寒論剳記(一二卷)
│ 傷寒論剳記卷一.pdf
│ 傷寒論剳記卷二.pdf

├─傷寒論古訓傳((1-6卷)
│ 傷寒論古訓傳卷一上.pdf
│ 傷寒論古訓傳卷一下.pdf
│ 傷寒論古訓傳卷一中.pdf
│ 傷寒論古訓傳卷三四五六.pdf
│ 傷寒論古訓傳卷二.pdf

├─傷寒論句解(上下卷)
│ 傷寒論句解上卷.pdf
│ 傷寒論句解下卷.pdf

├─傷寒論後條辨(1-8卷)
│ 傷寒論後條辨卷一.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七.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三.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二.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五.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八.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六.pdf
│ 傷寒論後條辨卷四.pdf

├─傷寒論國字辨(6卷)
│ 傷寒論國字辨卷一.pdf
│ 傷寒論國字辨卷三.pdf
│ 傷寒論國字辨卷二.pdf
│ 傷寒論國字辨卷五.pdf
│ 傷寒論國字辨卷六.pdf
│ 傷寒論國字辨卷四.pdf

├─傷寒論張義定本(上下卷)
│ 傷寒論張義定本上卷.pdf
│ 傷寒論張義定本下卷.pdf

├─傷寒論文字考續(上下卷)
│ 傷寒論文字考續上卷.pdf
│ 傷寒論文字考續下卷.pdf

├─傷寒論文字考(上下卷)
│ 傷寒論文字考上卷.pdf
│ 傷寒論文字考下卷.pdf

├─傷寒論條辨(1-8卷)
│ 傷寒論條辨之或問本草.pdf
│ 傷寒論條辨卷一.pdf
│ 傷寒論條辨卷七卷八.pdf
│ 傷寒論條辨卷三.pdf
│ 傷寒論條辨卷二.pdf
│ 傷寒論條辨卷五卷六.pdf
│ 傷寒論條辨卷四.pdf
│ 傷寒論條辨序.pdf中國醫學大成叢書(全套10卷)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
中國醫學大成(簡體橫排版)
中國醫學大成(繁體豎排版)
中國醫學網路全書(全七卷)(掃描版)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全十五部)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全六集)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版
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33冊)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中國葯典(2010版)(全3部)
中國葯學大辭典(陳存仁)
中國藏葯(全3卷)
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葯》欄目組系列圖書
中草葯現代研究(全三卷)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葯類書籍
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叢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臨床經典中醫讀本(共三十八冊)
臨床辨病專方治療叢書(人民衛生出版社)
二續名醫類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雲南天然葯物圖鑒(全5卷)
傳統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傷寒類書籍
傷寒論注十人書叢書(全10冊)
住院醫師手冊(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傅山醫學臨證運用叢書(全3冊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兒童心理學手冊(全四卷)
全國名老中醫醫案醫話醫論精選(共二十二冊)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冊 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0)

C. 中醫內科速記口訣(歌訣)

中醫內科學速記歌訣:
一、感冒:寒荊熱銀署新加,陰葳氣參寒熱解。
二、咳嗽:寒三熱菊燥桑杏,濕陳熱清肝火瀉,涼燥杏蘇肺陰沙。
三、肺癰:肺癰初起銀翹散,癰葦潰梗復清肺。
四、哮證:哮冷射乾熱定喘,寒包青石風痰親,肺脾六君腎生地。
五、喘證:喘寒麻黃里熱石,熱桑濁陳氣閉五,肺虛生脈腎虛匱,氣陰兩竭生脈散。
六、肺脹氣平濁蘇越,水泛真苓蒙滌痰。
七、肺癆陰月火合保真造。
八、痰飲:脾苓腸夏胸柴枳,脅棗絡香陰沙參,溢支寒飲小青龍,飲退正虛腎氣丸。
九、自汗、盜汗:肺屏營枝陰虛六,心血歸脾邪熱龍。
十、血證:鼻(玉龍歸山),齒(清水),咳(百瀉桑),吐(瀉龍歸),便(黃弟歸),尿(小白要歸),紫斑(十茜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虛歸脾,陰天陽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黃連溫。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濁括夏,寒枳滯柴氣生脈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十三、不寐:不寐郁龍痰熱溫,食保虛火黃阿湯,心腎不交六交泰,心膽安神心脾歸。
十四、厥證,厥實氣五虛四物,血實通淤虛人參,痰厥導痰食保神。
十五、郁證:郁肝柴火丹逍遙,氣滯痰郁半夏厚,心神失養甘麥湯,心脾歸陰火地黃。
十六、癲狂,癲狂結痰脾養心,火鐵陰二淤夢狂
十七、癇證:風定痰滌淤通竅,心脾六歸腎左天。
十八、胃痛:胃寒良食保滯柴,瘀失虛寒黃建中,濕熱清中陰虛貫。
十九、噎膈,痰啟津沙淤通優,氣虛陽微補運脾。
二十、嘔吐。嘔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氣四七煎,脾香陽理胃陰麥。
二十一、呃逆,呃寒丁火竹氣五,陽理陰虧益胃湯。
二十二、泄瀉:泄寒濕藿濕熱葛,食保郁痛脾參四。
二十三、痢疾:痢濕芍葯疫毒白,寒濕正氣噤口開,息連陰駐虛寒真。
二十四、腹痛。腹痛寒良濕熱承,臟寒小建食導滯,滯柴血瘀少腹逐。
二十五、便秘。熱秘調承氣六磨,氣黃血潤冷溫脾,陰虛增液陽虛濟。
二十六、脅痛:脅痛郁柴淤復元,濕龍肝陰虧一貫。
二十七、黃疸:黃疸濕表麻甘露,熱菌濕五膽柴胡,寒濕術附脾建中,熱盛黃解陷犀角。濕四脾柴。
二十八、積聚,積聚肝遙食六磨,氣柴虛珍淤血膈。
二十九、鼓脹,氣柴濕實熱中消,脾苓陰貫淤結調。
三十、頭痛:頭痛寒川熱芎芷,濕羌肝天腎補元,痰濁半夏瘀通竅,氣虛補氣血虛四。
三十一、眩暈:眩亢麻虧歸濁夏,腎精左右淤通竅。
三十二、中風:中風絡虛白丸子,風痰天麻肝陰鎮,痰熱桃仁痰火林,痰濁滌痰脫參附。風痰解語。
三十三、痙證,痙羌邪熱甚羚羊,陰四火營陽虛痰,剛葛柔括蔞桂枝。
三十四、瘧疾,正柴溫虎勞何人,寒姜冷金熱清瘴。
三十五、水腫:水腫風水越婢術,水浸胃皮濕滯疏,毒麻脾實腎真桃。
三十六、淋證。淋熱八石葦勞比,沉?薊柏膏清淋。
三十七、癃閉:癃濕正肺熱清肺,滯沉阻擋脾中腎。
三十八、腰痛::寒姜濕熱四,淤身腎虛左右歸。
三十九、消渴:上消渴中玉術,下消六味腎氣丸。
四十、痹證:行防寒烏著苡湯,熱虎痰合虛榮筋,陽虛真武陰虛六。
四十一、痿證,痿肺清燥濕二妙,脾參腎虎淤聖俞。
四十二、內傷發熱:氣郁丹梔淤血府,血歸陰清氣補中,陽虛金匱痰連中。
四十三、虛勞,氣,肺福四元,血,心血,陰虛,沙天胃肝歸,陽,保父歸。

D. 中醫二十八脈象歌決

中醫脈象口訣歌
脈理兮,用心細,三法四中要熟記。人脈難,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遲數力為中,擴充各脈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診前,免之新醫,吃脈記,經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
浮脈:輕尋有、按無有,浮脈飄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脈中間仔細究,有力惡風見表實,無神無力指虛浮,浮脈里有七瓣(浮緊、浮緩、浮滑、浮數、浮遲、浮虛、浮洪),其中理性要經驗。
洪脈:洪脈滿指波濤似,來時力狀去自然。脈洪陽盛雖夏旺,非是火盛治災凡。
實脈:實畢畢更屬長,舉按充實力最強,新病逢時是火盛,久病逢時或氣痛。
長脈:長脈直過本位前,迢迢自弱累類長桿,心腎身強氣本狀,實脈相聯似劍長。
短脈:短脈象形似龜,藏頭露尾脈中筋,寸尺可憑關不診,澀微動結似相隨,主病逢之為難治,概似真元氣多虧。
芤脈:兩邊實中間空,芤形脈似軟蔥,寸陽見芤血上溢,芤現遲脈下流紅,芤形浮細須輕診,睡眠浮脈像得診,氣血傷耗精神損,自汗陽虛骨蒸深。
散脈:沉脈壯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無力真元弱,有氣為痛滯氣侵,中寒其脈均沉類,沉緊、沉滑、沉弦、沉細、沉遲、沉微,數頭機關勿誤人。
微脈:細微小至如弦,沉而極細最不斷,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確為善。
伏脈:沉之深,伏脈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氣不行症痞結,脈喪瀉之不出頭。
弱脈:沉細軟綿似弱脈,輕尋無板重采知,元氣耗損精血虛,少年可慮白頭矣。
虛脈:虛脈舉指遲大軟,按之無力又空洞,精神氣血都傷損,病因虛法,汗多中。
牢脈:沉而伏力很強,牢形實大和弦長,勞傷微疾真精損,氣喘腹疝,七情傷。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遲脈:尋肉內至來三,來往極慢微遲脈,浮遲表寒是表證,沉遲里冷必定見。,緩、結、代、澀居遲類,不究詳細莫輕談。
緩脈:緩似至通不偏,和風楊柳裊自然,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間,緩遲氣血皆傷損,和緩從容為氣安。
結脈:緩一指復又來,結脈肢體記在懷,悲慮積中成郁結,五芤交攻為痞災。(五芤:氣、血、痰、飲、食)。
代脈:緩之不能隨手知,良久方來是代脈,代是氣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機存。
澀脈:脈道澀難疏通,細遲短散何成形,來往濕滯似刮竹,病蠶食葉慢又難,思慮交愁里積久,不但損血又傷精。
數脈:來往速數脈形,一息六至仔細憑,數脈數陽熱可知,只把虛實火來醫,實要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急、緊、弦、滑、動、促都從數脈安排定。
疾脈:快過數者脈名疾,載陽又可陽凶升。
緊脈:數又弦疾和成緊,舉如轉索切繩形。浮緊表寒身體痛,沉緊逢見腹疼痛。
弦脈:舉迎手按不轉,弦長端直若絲弦,受病輕重如何認,指在弦上軟硬看。
滑脈:滑脈如珠滾滾來,往來流利卻還前,停食痰氣胸中瘀,婦女滑緩定是胎。
動脈:動脈搖搖數在關,沒頭沒尾豆形圈,動主驚悸心空虛,汗出發熱陰陽參。
促脈:數又止促脈乎,進必無生退可生,促脈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細推求。血、氣、痰、食、飲停留一種治病由。
濡脈:浮取極不力,按之隨手又空空,主病血虛陽虛症,汗多夜間骨熱蒸。

E. 中醫診斷學歌訣

中醫診斷學歌訣. 1.、表寒證:傷寒惡寒身發熱,鼻塞無汗浮緊咳。中分惡風脈浮緩,頭項強痛自汗出。 2、表熱證:表熱熱重惡寒輕,微渴有汗咽腫紅。咳痰粘稠脈浮數,舌紅苔黃銀翹靈。 3、里熱實證:里熱實證高熱狂,煩譫口渴喜飲涼。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數有力舌苔黃。 4、里寒虛症:里寒虛症腹痛滿,嘔吐清水氣息短。納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脈沉緩。 5、寒證:寒證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長清。便溏舌淡脈遲弱,陰盛外寒陽虛生。 6、實熱證:實熱高熱面目紅,汗出煩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譫語,舌絳脈洪和神昏。 7、虛熱證:虛熱骨蒸五心煩,盜汗乏力悸失眠。頭暈眼花腰酸痛,氣短咽干痰少粘。顴紅無苔脈細數,育陰潛陽治可愈。 8、寒熱錯雜(上熱下寒):上熱下寒錯雜證,胸中煩熱咳痰粘。口舌生瘡咽腫痛。腹痛便溏緊相連 9、上寒下熱:上寒胃脘拘急痛,嘔吐清水噦逆機急。下熱下腹脹悶痛,尿痛色黃尿意頻。 10、里寒表熱:里寒素有浮腫病,畏寒便溏四肢涼。復感表熱渴咽痛,發熱解表當助陽。 11、里熱表寒:里熱表寒素有熱,煩躁便秘渴咽干。復感寒邪身軀痛,繼而發熱惡風寒。 12、真熱假寒:真熱假寒陽不伸,面色蒼白手足冰。惡熱煩渴喜冷飲,舌絳苔黃神不清。 13、真寒假熱:身寒假熱陽氣虛,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熱口渴脈虛大,甘溫除熱好時機。 14、虛症:虛症形瘦無精神,心悸氣短汗淋淋。陰虛可見五心熱,陽虛面白肢不溫。舌光無苔脈細弱,大便溏瀉小便頻。 15、實證:實證氣郁精神狂,脅脘腹脹痰濁黃。便難里急尿澀痛,舌紅苔厚脈弦長。 16、上實下虛:上實喘嗽壅勝痰,胸脘腹脹卧則難。下虛浮腫吸氣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虛下實:上虛心肺不足證,下實大腸濕熱凝。心悸怔中氣息短,里急後重膿血行。 里實表虛風熱壅,郁在三焦表裡中。腹滿據按二便閉,發熱汗出痛惡風。 18、里虛表實:里虛表實食慾減,便溏食後腹脹滿。惡寒發熱頭身痛,素體陽虛又外感。 19、真實假虛:內有真實外假虛,體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後重或症癖,大實贏狀補益疾。 20、真虛假實:真虛假實腹脹滿,痛喜揉按而和緩。舌質胖嫩虛弦脈,反瀉含冤重危險。 21、陰陽 陰證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語聲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遲 陽證神旺語聲粗,面目紅赤呼吸粗。高熱尿黃大便秘,舌紅苔黃脈洪浮 陰虛內熱顴唇紅,盜汗少寐夢遺精。五心煩熱脈細數,舌紅無苔卧不寧。 陽虛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虛弱脈,身倦畏寒尿頻數,陽痿帶稀體無澤。 失血脫水成之陰,口乾喜冷汗多粘。舌紅乾燥脈虛數,面色潮紅畏熱煩。 亡陽病變陽虛脫,手足厥冷汗出多。脈微欲絕舌淡潤,渴喜熱飲息微弱。 22、氣虛:氣虛五臟功能弱,呼吸氣促語低微。身疲肢倦食納少,心悸筋緩目發黑。頭暈眼花腰酸痛,自汗脫肛內臟重。 23、氣滯證:氣滯主證脹悶痛,脹疼發作時重輕,竄痛噯氣矢氣減,兼證五臟各有型。脘悶納呆脅脹滿,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氣逆:氣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嘔惡噯氣呃逆胃,腫逆昏厥頭暈眩。 25、血虛證:面唇舌甲無光華,心悸失眠手足麻,經少衍期脈虛細,頭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熱證:身熱夜甚煩不眠,目紅鼻衄發疹斑。舌質紅絳脈細數,月經先期崩漏連。 27、血瘀:腫脹刺痛有定點,日輕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質青紫暗,舌邊尖部瘀點斑。口乾嗽水不欲咽,肢體麻木或痙攣。脈沉細澀為要點,部位不同隨政見。 28、氣滯血淤:氣滯血淤肝鬱成,太息易怒脅脹痛。月經不調脅痞塊,舌紫脈虛診可憑。 29、氣血兩虛:氣血兩虛頭暈眩,少氣乏力懶語言。面白色淡脈細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氣虛失血:氣虛失血屬內傷,倦怠少氣面萎黃。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脈弱歸脾湯 四診 一、診色歌 伍色辨征,望診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澤夭。微甚清濁,散摶宜曉。一生不變,是為主色。 四季轉移,名為客色。病色異常,善惡宜量。含蓄明亮,預後佳良。暗晦暴露,其後不祥。 伍色主病,宜細分認。青主寒瘀,又主痛驚。青黑寒痛,青白虛風。青紫瘀阻,青赤肝火。 赤主熱汪,虛實宜分。顴紅如妝,證屬戴陽。面黃浮腫,脾虛濕阻。面目身黃,病屬黃疸。 黃如橘子,濕熱陽黃。黃讓釤熏,寒濕陰黃。白主寒虛,脫血奪氣。淡白氣虛,晄白陽虛。 白而無華,脫血奪氣。(2 er2 wu2 hua2 _tuo1 xue4 o2 qi4 _)黑主腎虛,寒痛飲瘀。面色黧黑,腎陽虛衰。黑而忓焦,虛火上熏。 眼眶發黑,腎虛水泛。面色紫黑,瘀血內停。 二、察舌辨證歌 舌之與苔,首須辨識。苔察氣病,舌候血疾。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邪氣淺深,察苔可知。 臟腑虛實,舌質可識。舌質淡白。主寒主虛。淡白胖嫩,陽虛寒汪。淡白瘦薄,氣血輛虛。 紅舌主熱,尚有區別。舌紅苔黃,證屬實熱。絳色深紅,亦主熱征。舌絳起刺,溫熱傳營。 舌絳無苔,陰虛火旺。紫舌主病,寒熱之分。紫絳忓枯,熱微傷津。淡紫濕潤,血瘀寒凝。 青舌主病,惟一主寒。寒凝陽郁,痴血凝滯。蒼老嬌嫩,虛實分明。堅斂蒼老。皆屬實證。 浮胖嬌嫩,均屬虛證。胖大瘦薄,輕易辨識。胖嫩淡白,脾腎陽慮。胖大色紅,脾胃濕熱。 拼車是否合法 腫脹色紫,中毒所致。瘦薄色淡,氣血輛虛。瘦薄色紅,陰虛火旺。舌生芒刺,邪盛熱熾。 兼焦黃苔,氣分熱極。絳舌無苔,熱入營血。舌面裂紋,熱微傷陰。血虛不潤,脾虛濕侵。 舌邊齒痕,脾虛濕盛。光滑無苔,津液枯竭。強硬舌體,活動不靈。熱入心包,高熱傷津。 肝風夾痰,阻於廉泉。痿軟舌體,有力屈伸。痿廢不靈,氣血俱虛。熱灼傷接爆陰虧已極。 顫抖不定,不能自主。蠕蠕微動,氣血俱虛。熱極生風,習習煽動。歪邪一側,風中經絡。 吐弄舐舌,心脾積熱。小兒驚風,臨床可見。短縮舌體,不能伸長。宗凝筋脈,疫濁內阻。 熱極生風,病屬危險。白苔主表,亦主濕寒。薄白而潤,外感風寒。苔白舌紅,風溫初染。 白滑舌淡,里濕里寒。白而積粉,瘟疫內癰。蒼白燥裂,津液暴傷。黃苔主病,屬里屬熱。 淡黃熱輕,深黃熱重。舌苔焦黃,陽明熱結。灰苔主里,有寒有熱。苔灰而忓,熱熾津傷。 苔灰而潤,痰飲內停。黑而燥裂,熱極津枯。黑而滑潤,寒極陽衰。苔質厚薄,主邪淺深。 薄苔主表,邪淺病輕。厚苔入里。濕食痰飲。潤燥滑苔,可察津液。潤澤正常,津液未傷。 燥舌主病,熱微津傷。舌苔水滑,為濕為寒。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將化邪,陽氣有餘。 膩苔黏膩,刮之不去。痰濕踞中,陽被陰遏。舌苔剝落,氣陰輛傷。苔薄漸厚,邪盛病進。 拼車是否合法 苔厚漸薄。正復邪退。驟增驟退。病情暴變。有根無根。胃氣存亡。 三、病脈順逆訣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洶可推。中風之脈,卻喜浮遲;堅大急疾,其洶可知。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 陽證見陰,命必危殆;陰江見陽,雖困無害。勞倦傷脾,脈當虛弱;自汗脈躁,死不可卻。 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代散則難。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數,發熱則惡。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沉數蠌瀣,結腸者亡。霍亂之侯,脈代勿訝;舌卷囊縮,厥伏可嗟。 嗽脈多浮(sou4 mai4 o1 fu2),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喘急抬肩,浮滑是順;沉澀肢寒,切為逆證。 火熱之證,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骨蒸發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

F. 下面這個中醫歌訣 有誰知道哪裡找得到

增補醫方一盤珠
五運六氣所屬
五運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氣者,風寒暑濕燥火也。
十二經絡所屬
手太陰屬肺,足太陰屬脾,手少陽屬心,足少陰屬腎,手厥陰屬包絡,足厥陰屬肝,手太陽屬小腸,足太陽屬膀胱,手少陽屬三焦,足少陽屬膽,手陽明屬大腸,足陽明屬胃。
五臟六腑所屬
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也;六腑者,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也。
五臟六腑所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脾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使令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胃者,水谷之海,磨谷消食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莫能出焉。
脈理命名大
七表脈,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脈,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脈,長,短,虛,細,促,動,結,代,革;又三脈,數,牢,散(以上瀕湖二十七脈);七危症脈,彈石,解索,雀啄,屋漏,蝦游,魚翔,釜沸;奇經八脈,沖,任,督,帶,陽維,陰維,陽蹺,陰蹺。
診脈最要條例
皇極經雲:人之四肢各有脈動也,一脈三部,一部三候,以應天敗也,一脈三部,寸關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沉也,以應九數也,脈之理亦微矣哉,古之先哲講究已極其精詳,予生晚近,以樗櫟庸才,不能贊一詞,王叔和以七表八里決人之生死,苦其文理浩繁,非上智之資,不能窺其堂奧,古人雲,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其言不誠然乎哉,今摭拾古人之樞要以為備覽至於深心岐黃之業者,又當詳考難經脈訣,以定人之生死,是則予之厚望也乎,
七表八里總歸四脈
浮脈屬陽主表,舉指輕按傳之曰浮,浮而有力為洪,浮而無力為芤,浮而長大為實。
沉脈屬陰主里,舉指重按得之曰沈,沉而有力為滑,沉而無力為弱,沉而似無為微,沉而至滑為伏。
遲脈屬陰在臟,舉指半重按之在內,一息三至為遲,遲而有力為澀,遲而無力為濡,遲而似有似無為緩。
數脈屬陽在腑,舉指輕按而極急,一息六至曰數,數而有力為弦,數而無力為緊。
寸關尺主病大概
寸脈主上焦頭面之病,關部主中焦胸腹之病,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病。
五臟脈病虛實之論
附龔廷賢先生脈理要訣
肝象木,旺於春其脈弦,其神魂,其候目,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聲在呼,其臭躁,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陰其經也,與膽合為腑,肝氣盛為血有餘,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怒氣則頭眩耳聾,是肝氣實也,宜瀉之,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不得術息,爪甲枯而青恐,如人將補之,是肝氣之虛也,宜補之,春肝木旺,其脈弦細而長,是平脈也,及得微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謂之賊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當愈,反得沉而滑者,是腎乘肝,母之克子,為虛邪,雖病當愈反得緩而大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為微邪,肝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平脈,肝脈急而勁,如新弓弦曰肝死。
心象,火旺於夏,其脈洪而大,其候舌,其聲言,其味苦,其液汗,其養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陰其經也,與小腸為腑,心氣盛,則病胸內痛,兩臂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宜瀉之,心氣不足則病胸腹大,腰背相引而痛,驚悸恍惚,舌強善憂悲,是心氣之虛也,宜補之,夏心火旺,其脈浮洪而散,曰平脈,反得沉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克火也,大逆不治,反得弦長,是肝之乘心,母之克子,雖病當愈,反得緩而大,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雖病當愈,反得微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心脈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死。
脾象,土旺於長夏,其脈緩其候口,其聲歌,其味甘,其養肉,其色黃,其藏意,足太陰其經也,與胃合為腑,脾氣盛,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若飢,足瘺腳下痛,是脾氣之實也,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無力,食不化,則宜補之,六月脾土旺,其脈大阿阿而緩,曰平脈,長夏以胃氣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也,為大逆不治,反得微澀,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而愈,反得浮洪,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當差不死,反得沉而滑者,是腎之克脾,水之凌土,為微邪,脾長而弱,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命盡,六至曰死,脾脈來實而數,如雞舉足,曰脾死。
肺象,金旺於秋,其脈如毛,其候鼻,其聲哭,其味辛,其液涕,其養皮毛,其色白,其藏氣,其神魂,手太陰其經也,與大腸合為腑,脾氣盛,則病喘咳,肩背痛,汗出屍冷,足背痛,是肺氣之實也,宜瀉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是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秋金肺旺,其脈浮澀,曰平脈,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為大逆不治,反得沉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緩大而長,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為微邪,雖病當愈,肺脈來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病篤,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腎象,水旺於金,其脈如石,其候耳,其聲伸,其液唾,其養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陰其經也,與膀胱合為腑,腎氣盛,則病腹脹,飧泄,汗出怕風,面目黑,小便黃,是腎氣之實也,宜瀉之,腎氣不足,則病腰冷,耳鳴若聾,是腎氣之虛也,,則宜補之,冬腎水旺,其脈沉而滑,曰平脈,反得浮大而緩,是脾之乘腎,土之克水,為大逆不治,反得浮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當愈,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腎,火之凌水,雖病不死,脈來碎碎如彈彈石,曰腎死。
膽象,木旺於春,足少陽其經也,肝之腑也,謀慮出焉,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內不安,身驅習習,是為膽氣之實也,宜瀉之,膽氣不足,氣上咽而口苦,心下如人將捕之,是為膽之虛也,宜補之。
小腸象,火旺於夏,手太陽其經也,心之腑也,水液下行為溲便,流於小腸,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便熱,小腹脹,是為小腸氣之實也,宜瀉之,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之虛也,宜補之。
胃象,土旺於長夏,足陽明其經也,脾之腑也,為水谷之海,胃氣有餘,則病腹脹,是為胃之實也,宜瀉之,胃虛不足,則飢而不受水谷,飧泄嘔逆,宜補之,胃脈實則脹,虛則瀉,關脈滑,胃內有寒氣,滿而欲食,關脈浮大,積熱在胃也。
大腸象,金旺於秋,手陽明其經也,肺之腑也,糟粕出焉,氣盛為有餘,則病腸內如錐刺痛,腰背驚急,,是為大腸氣之實也,宜瀉之,大腸氣不足,則寒氣客之,是為大腸之虛也,宜補之,診其右手,寸口脈急,則為陽明實者,大腸實也。
膀胱象,水旺於冬,足太陽其經也,腎之腑也,五穀五味之津液,歸於膀胱,氣化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餘,入胞則為小便,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便不通,小腹腫痛,宜瀉之,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宜補之。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氣出於胃口,咽以貫膈,布胸內,走腋下上至舌,下至足,陽明與營衛俱行,主約而不出,中焦之氣亦出於胃口,受氣者糟粕承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化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氣,則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主出而不納,故水谷弁居於胃,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也。
定死脈形候歌
指下如湯沸時,旦占夕死定無疑,尾掉搖搖頭不動,魚翔腎絕亦如期,
去疾來遲熱劈劈,命絕脈來如彈石,三陽谷氣久虛空,胃氣分明屋漏滴,
散亂還同解索形,髓竭骨枯見兩尺,蝦游狀如蝦暮游,魂定行屍定主憂,
雀啄連連來數急,脾無谷氣定難留,欲知心絕並營絕,如刀壓刀細推求,
更有肺枯並胃乏,如麻戚促至無休,指下揮然如轉豆,三光正氣以漂留。
診五臟六腑氣絕死症
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不見人。
病人脾絕十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腹熱,泄利不覺,出時無度。
病人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
病人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背脊痛,腰重不可反復。
病人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人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枯面黑,目黃色,腰折汗流如水。
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
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氣出不收。
病人骨絕,齒黃落,十日死,何以知之,脈浮無根底。

尋常感冒
尋常感冒病猶輕,微微發散自然瘳,病輕葯重還增病,香蘇香豉二方靈,
服後有痰寒熱並,芎蘇散與敗毒尋,若兼頭痛肢節疼,十二神湯自分明,
藿香平胃因時用,嘔吐傷食見奇猷。
香蘇散,治四時微冒風寒。香附,紫蘇,陳皮,甘草等分姜引。
蔥白香豉湯,治同上。蔥白五根,香豆豉三錢,姜一片。
芎蘇散,治感冒風寒,微寒微熱,表裡不分,兼有痰咳。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紫蘇,干葛,柴胡,川芎,枳殼,桔梗,各等分。四肢麻閉,加桂枝(一錢),防風(八分),生薑引。
人參敗毒散,治(春月,冬月)冒感風寒,頭痛寒熱(此方體虛之人宜用)。人參(體實者不用),茯苓,甘草,前胡,川芎,枳殼,桔梗,柴胡,羌活,獨活各等分,生薑引。腹痛加香附,白芍。四肢冷,加桂枝。
十神湯,治同上。麻黃(體虛之人不用),陳皮,甘草,紫蘇,干葛,香附,白芍,川芎,白芷,升麻各等分姜引。
藿香正氣散,治傷食感冒。紫蘇,伏毛,陳皮,桔梗,甘草,茯苓,厚朴,半夏,白芷,生薑引。腹痛加山神曲,寒加桂枝,熱加柴胡,渴加黃芩。
平胃散,治傷食,蒼術,陳皮,厚朴,甘草。嘔加藿香(炒末),腹痛加白芍,小便少加茯苓,朱苓,澤瀉,車前子,燈心引。便秘加枳殼,熱加白芷,柴胡。
小柴胡湯,治傷感發表後,熱不退兼口渴。半夏,人參(體實者不用),柴胡,甘草各等分,燈心引。小便赤少加車前,嘔逆口渴加竹茹,麥冬。
大柴胡湯,治感冒發表後,大熱煩燥,大便秘結,大黃,半夏,枳殼,黃芩,赤芍,柴胡各等分,姜棗引。
枳殼二陳湯,治感冒,痰結胸中。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桔梗各等分。有有熱加柴胡,食積合平胃散用之。
中風門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是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按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湊之間,溫卧取汗,益其不利,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風痱者,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言微,知則可治,甚則不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寒舌強,不能言,病在臟腑,先入陰,後入陽也,治先補陰,後瀉陽,發其汗,身轉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
風痹者,類風狀,風勝則周身走注疼痛,寒勝則關節刺痛,濕勝則麻木不仁。
石頑曰:中風四法,方治頗煩,今每例采一專方,為逐症之綱旨,如偏枯用八風續命湯,風痱用竹瀝飲子,風懿用獨活湯,風痹用附子湯,千金所謂變動枝葉,各依端緒,以取之端緒,愈紛則探求愈惑,圓機之士諒不能固守成法也。
中風不治諸症歌
發直葉沫,搖頭上攛,魚口氣粗,眼目直視,喉聲如鋸,面赤如妝,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語,爪甲青黑,大吐大瀉,吐血下血,其脈堅急,躁疾短澀,此等諸症,皆為不治。
八風續命湯,治中風偏枯,半身不遂。肉桂,當歸,人參,石膏,(煨熟),乾薑(炒黑),甘草,杏仁(去皮尖),獨活,黃芩(酒炒)各等分。本方去石膏,加白芍,防風,防己,附子,名小續命湯,生薑引,治同上。
竹瀝飲子,治風痱,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者。川芎,防己,附子,人參,白芍,黃芩,甘草,肉桂,羚羊角(煅),杏仁,麻黃(搥去灰,開水泡過炒),防風各等分,竹瀝薑汁引。
獨活湯,治風懿,奄忽不知人,咽中閉塞,手足搖曳。肉桂,白芍,甘草,獨活,瓜蔞仁(搥去油)各等分,生薑引。
附子湯,治風痹手背不仁,口面渦斜,麻黃(搥去灰,開水泡過炒),附子,細辛,乾薑,肉桂,人參,防風,羚羊角(銼為末),川芎,竹瀝,薑汁引。
中風諸方備考列表
烏葯順氣散,治一切中風初起,四肢頑麻。烏葯,川芎,麻黃(搥),枳殼,陳皮,乾薑,白芷,甘草,桔梗,姜蠶,薑汁引。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不思飲食。麻黃(搥),黃芩,獨活,細辛,黃芪(蜜炒),薑汁引。
排風湯,治中風五臟諸症,口眼歪斜。白術(土炒),當歸,肉桂,川芎,白癬皮,杏仁(去皮尖),防風,甘草,獨活,白芍,麻黃(搥),茯苓各等分,薑汁引。
三生飲,治中風昏迷痰涎壅盛並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生南星(一錢),首烏(五錢),生附子(五錢),木香(錢半),姜(七片),水煎服。如脈沉微,多見脫者,倍加人參,竹瀝,薑汁引。
舒筋三聖散,治口眼歪斜,左急右緩,血脈受邪者。當歸,肉桂,玄胡各三錢,姜引。
參歸三聖散,治中風血脈,左半邊發,口目左斜。當歸,人參,肉桂,玄胡各三錢,姜引。
正舌散,治中風舌強不正。全蠍尾(水洗滾醋泡,炒干,三錢),茯苓(一錢),薑汁拌曬干,共為末服。
星香散,治中風痰涎潮塞,不省人事,服熱葯不得者。制南星(三錢),廣木香(錢半),共為末,生薑湯下。
省風湯,治同上。制南星,九套牛膽南星(各錢五分),防風(一錢),法制半夏,黃芩(酒炒),甘草(各七分),水煎服,生薑引。
中風外治方,荊芥散煎湯洗。荊芥,羌活,獨活,苦參,防風,白芷,紫蘇,藿香,大蓼,杉木,川椒,樟葉,石楠滕皮(各等分)。
又丹方,異人傳授,丹方,蛇皮燒灰(用二分,研細末),生熟明凡(五分用),為末吹鼻自能言,醒後能言尋葯用,中風之症自然痊,上葯三味,共研細末,每用二三分,吹鼻得嚏,自醒後又吹,能言即修方調治。
中寒門
冬月正傷寒,仲景諸先生,講究已詳,予慚譾劣,何能復贅,姑就中寒一症,及四時冒感風寒,論列諸方,以備參考。
中寒之病腎為根,腎氣虛而寒易侵,氣弱體虛調護失,乘涼卧地也傷人, 四肢僵直俱厥冷,昏迷腹痛口失音,治法只宜用溫散,五積理中裡面尋。
五積散,治中寒頭痛,四肢酸痛,肩背拘急,嘔吐冷痰,腹中微痛等症。四肢微寒,加桂枝,白芷,陳皮,厚朴,桔梗,枳殼,川芎,白芍,甘草,茯苓,蒼術,當歸,半夏,肉桂,乾薑,麻黃(搥去灰,開水泡,五分,體虛之人麻黃勿用,換熟附子一錢),姜棗引。
理中湯,治臟腑中寒,口禁失音,四肢僵直,口鼻氣冷,小腹微痛等症。乾薑,白術,人參,炙草,附子,(各三錢),姜棗引。
中寒身冷如外治方,用乾柴熱一把,燒熟地一片,去柴灰,以醋二瓶,傾地上,乘熱氣,用旱席一床,以中寒人睡上,用絮被蓋定,候熱扶起用葯,真神方也。
中暑門
暑氣內擾,於營則汗,上迫於肺,則煩喘,內熱攻燒,則多言,總不離乎熱傷心胞,而蒸肺經之症也,金匱雲:太陽中竭,發熱惡寒,身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然毛聳,手足逆冷,發汗則惡寒甚,下之則淋甚,此因暑而傷風露之邪,手太陽之標症也,東垣特立清暑益氣湯,補仲景之未逮也,王節齊曰: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之胞絡,其脈多虛,治暑之法,以去濕熱清心,利小便為主,氣傷宜補真氣為要也。
諸症列方於後以備參考
香薷飲,治伏暑口燥咽干,或吐瀉等症。香薷,厚朴,扁豆(各等分),姜引。此方乃祛暑和中之要葯,體虛人不可服,恐嚇發汗不止。體實氣盛煩渴飲水者,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
清暑益氣湯,治體虛傷暑,發熱惡寒,脈微無力。炒黃柏,升麻,蒼術,白術,陳皮,青皮,澤瀉,人參,甘草,黃芪,干葛,川芎,當歸,北五味,麥冬,神曲,姜棗引。
一行人農夫,日中勞役而得暑症,此熱傷陽症也,必苦頭痛發熱,汗瀉肌膚,大熱而喝,先服香茹飲,次服益元散,或白虎湯。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暑月小便不利。滑石(六兩,水飛過),甘草(一兩),共為末,冷水調服二三錢,本方加辰砂,名辰砂六益散。
白虎湯,治傷暑煩熱而渴。石膏(八錢),知母(三錢),甘草(一錢)。本方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一避暑於涼亭水閣而得暑症,此暑傷陰症也,必頭痛惡寒,身體拘急,發熱無汗,宜先服清暑益氣湯,次服消暑十全散。
消暑十全散,香薷,厚朴,扁豆,白術,陳皮,甘草,白苓,木瓜,藿香,紫蘇(各等分)。
茹苓湯,治傷暑發熱口喝,小便不通。香薷,厚朴,朱苓,澤瀉,扁豆,白苓,白術(土炒,各等分),燈心引。
十味香茹飲,治傷暑體倦,神昏頭重吐瀉。香薷,人參,黃芪,白術,白苓,甘草,陳皮,扁豆,厚朴(各等分)。
六和湯,治傷暑藿亂,嘔吐不止。香薷,人參,白苓,甘草,扁豆,厚朴,木瓜,杏仁,半夏,藿香,砂仁(各等分)。
生脈飲,治氣虛傷暑多汗,心脈空虛。人參,麥冬(去心),五味子,炒糯米為引。
一夏月無故卒倒,手足抽搦,冷汗如珠,昏不知人,死在須臾,急用研蒜水灌鼻中,取其通竅,即活,如無蒜,又用一方,以熱土圍臍,開一大孔,以熱小便淬之,此以淬導熱之義也,二方屢用神效,醒後精神不安,即用生脈散,清暑益氣之類,以補之。
醫按
一不兒八九歲,夏月酷暑,眾小兒在外打瓦子嬉戲,至午刻大渴,喚母要吃茶,母以茶與之入口即死,渾身大汗請予往治,父母掠惶曰:必不治矣。予曰:不妨,此中暑症也,以熱茶飲之,隨閉其熱,速以蒜汁灌鼻中,四五匙,喉中忽響,少傾能言,又以冷水調蒜汁服之,即全愈,皆曰予醫神妙,不可測也。予曰:不過以古人成方用之,以見效耳。以治數農夫中暑皆效。
中濕門
風寒暑皆能中人,惟濕氣積久,滯留關節,非同中風,中寒,中暑之暴也,濕郁久為熱,熱留不去,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熱傷筋不能束骨,故為弱痿,濕熱加之,氣濕爭熱,故為腫,諸陽受氣於四肢也,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痛,全以風治誤矣。
羅必煒治濕歌訣
問君何以知中濕,染於杳冥不自識,非專雨水是濕根,天地汗氣亦中人,
中人身體覺沉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漸加浮腫及身黃,治法利便除身熱,
五苓除濕勝濕先,加減消詳用五積,又有風濕腰疼痛,獨活寄生湯可食。
五苓散,利水除濕之主方。朱苓,白術,白苓,澤瀉,肉桂(各等分),燈心引。本方加蒼術,陳皮,厚朴,甘草,名胃苓湯,治濕常用。
除濕湯,治中濕通用,蒼術,白術,白苓,甘草,乾薑,橘紅,丁香(各等分),生薑引。
五積散,治寒濕克於經絡,腰膝酸疼等症。白芷,陳皮,厚朴,桔梗,枳殼,川芎,赤芍,甘草,赤苓,蒼術,當歸,半夏,桂枝,麻黃(虛人換防風),生薑引。
獨活寄生湯,治風濕腰腿酸疼,兩足浮腫等症。獨活,寄生,當歸,防風,白芍,牛夕,地黃,細辛,茯苓,秦艽,肉桂(初起用桂枝),川芎,杜仲,甘草,生薑引。
羌活勝濕湯,治風濕上沖,頭重如裹,似有物蒙之也。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蒼術,甘草,生薑引。
除風濕獨活湯,治同上兼有熱。羌活,防風,柴胡,川芎,蒼術,升麻,生薑引。
神術湯,治風木之邪,濕土下血之症。川芎,蒼術,羌活,白芷,甘草,細辛,生薑引。
升陽除濕湯,治濕泄,腸風下血。防風,蒼術,白術,白苓,白芍,生薑引。
茵陳湯,治濕熱發黃,小便黃。茵陳,枝子,大黃(俱各等分),燈心引。

G. 中醫必背的歌訣有哪些

1、妊娠服葯禁忌歌

元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

硇砂乾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

2、四氣歌

四氣寒熱與溫涼,寒涼屬陰溫熱陽,

溫熱補火助陽氣,溫里散寒功效彰,

寒涼清熱並瀉火,解毒助陰又抑陽,

寒者熱之熱者寒,治療大法此為綱。

3、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療作用不同焉,

辛行氣血主發散,甘和補中急能緩,

苦燥降泄能堅陰,咸能潤下且軟堅,

酸能固澀又收斂,淡滲利水要全。

4、中葯七情歌

相使一葯助一葯,相須互用功效添;

相殺能制它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

相反增毒要記牢,相惡配伍功效減;

單行無須它葯配,七情配伍奧妙顯。

5、十八反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6、十九畏葯歌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荊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制葯配方莫相依。

H. 中醫必背歌訣有什麼

熱性葯
葯有溫熱,又當審詳。
欲溫中以蓽茇;
用發散以生薑。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腎水;
膃肭臍療癆瘵,更壯元陽。
原夫川芎祛風濕、補血清頭;
續斷治崩漏、益筋強腳。
麻黃表汗以療咳逆;
韭子壯陽而醫白濁。
川烏破積,有消痰治風痹之功;
天雄散寒,為去濕助精陽之葯。
觀夫川椒達下,乾薑暖中。
胡蘆巴治虛冷之疝氣;
生卷柏破症瘕而血通。
白術消痰壅、溫胃,兼止吐瀉;
菖蒲開心氣、散冷,更治耳聾。
丁香快脾胃而止嘔逆;
良姜止心氣痛之攻沖。
肉蓯蓉填精益腎;
石硫黃暖胃驅蟲。
胡椒主去痰而除冷;
秦椒主攻痛而去風。
吳茱萸療心腹之冷氣;
靈砂定心臟之怔忡。

閱讀全文

與中醫歌訣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為筆記本電腦怎麼安裝抖音app 瀏覽:410
阿里雲國際版試用的伺服器怎麼搞 瀏覽:893
java正則表達式工具 瀏覽:158
oa伺服器怎麼設置ftp 瀏覽:8
安卓如何安裝obb 瀏覽:440
QQ聊天記錄journal文件夾 瀏覽:118
蘋果公司雲伺服器地址 瀏覽:85
加密記事本手機 瀏覽:437
汽車壓縮機變頻閥 瀏覽:95
域外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639
大眾點評伺服器怎麼老卡頓 瀏覽:556
javavector與list的區別 瀏覽:316
java初始化類數組 瀏覽:303
java字元串轉換成json對象 瀏覽:648
android非阻塞socket 瀏覽:358
編譯系統概念 瀏覽:452
天眼通app能做什麼 瀏覽:557
魅族手機怎麼加密圖庫 瀏覽:8
rpa編譯器 瀏覽:572
車載雲伺服器記錄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