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級物理有機化學 eric v.anslyn版本
http://www.china-pub.com/195710&ref=ps
雖然有中文版的,但估計沒有pdf...
不嫌麻煩再買一本吧
㈡ 物理有機化學看哪本好
有機的話要記很多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啊,特別是常見的一些有機化學反應會考的,還有常見典型的有機物的化學結構;對於無機化學,真的很難,學的相當吃力,不是一般的吃力,後來教授同志不得不給我們大多數人通過了,總體分數都不高……醫學物理也沒有太難的,關鍵是掌握各個章節的內容,特別是公式的應用,當然了,這時候大學物理和高等數學是聯系緊密的,公式要記,靈活運用,題目都差不多的,不像高中那樣那麼復雜……所以說白了,你要多花點時間看看書,理解記憶公式,然後把課後練習做完,基本上沒有問題啊……這兩門對與醫學生的要求都不太高,但是你要想考高分,得下功夫了,別擔心,你肯定是新生吧,大學的考試不會像高中一樣……
㈢ 求 物理有機化學第二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英文翻譯
You mean the organic chemistry?
㈣ 求沈陽葯科大學的物理學和有機化學pdf--
求採納 謝謝
㈤ 物理有機化學
作用: 1)沸點 蒸餾時加熱溫度的依據 2)溶解性 重結晶溶劑的選擇 3)熔點 簡單判斷該物質狀態,實驗室用什麼來量取等等在做有機實驗室前一定要清楚知道 原料,產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這對實驗是否成功以及實驗安全都很重要。
㈥ 什麼是物理有機化學
物理有機化學最初被定義為「用定量的和數學的方法研究有機化學現象的一門學科」。它是由物理化學和有機化學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學科,用物理化學的方法研究有機物的結構和反應機理。
1899年,J.史迪格里茲首次發表了有關碳陽離子中間體的文章。1901年,諾里斯和F.克林曼各自在實驗中發現了溶液中穩定存在的三苯甲基陽離子中間體。拜耳指出這些物質具有鹽類的性質。1900年,鞏倍格報道了令人信服的對三苯甲基自由基實驗結果。1914年,W.希倫克和E.馬庫斯報道了三苯甲基自由基能被鹼金屬還原為三苯甲基陰離子,證明了它在溶液中的導電性,表明了它是一類帶陰電荷的中間體。盡管存在這些較早的實驗事實,碳陰離子到1933年才被正式命名。1912年,H.Sdaudinger和庫珀用實驗證明了偶氮甲烷能產生卡賓中間體。
隨後,對基於動力學研究的有機反應機理的描述已經開始出現,並建立了過渡態活化絡合物理論。1922年,H.麥爾外因首先應用動力學方法研究了Wagner重排反應的機理。A.拉普華斯報道了對酸催化下酮的烯醇化及HCN對羰基化合物加成反應機理的研究。到20年代末,奠定物理有機化學基礎的一些關鍵概念已基本形成。
F.Kehrmann提出了取代基的電子效應,邁爾提出了位阻效應,布朗斯特提出了線性自由能方程即Bronsted關系式。對主要的反應活性中間體碳陽離子、碳陰離子、自由基及卡賓等已經有了系統的認識。對影響結構-活性關系的關鍵因素如立體化學、空間效應、取代基電子效應等有了初步的認識。但由於當時化學鍵理論的相對滯後,對共振、重排、芳香性及缺電子中間體的穩定性缺少很好的解釋。C.英果爾德和R.羅賓遜把物理學中的電子理論引入有機化學,用電子偏移原理很好地解釋了有機物的結構和反應性。他們把分子中的取代基對化學性能的影響歸結為兩種電子效應,即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效應的強弱表明了取代基吸電子或斥電子能力的大小。這種理論最初被用來解釋芳香環取代反應的活性,後來推廣到整個化學領域。Hückel首先把量子力學理論用於解釋有機物的結構和反應性,使認識更加深入到本質。
進入20世紀30年代,物理有機化學的研究得到了較快發展。帕涅特、卡拉施和齊格勒繼續發展了自由基化學。科南特和威蘭特進一步發展了碳正離子化學,從而加深了人們對離子反應機理的認識。F.Westhimer等將有機反應機理的一般原理用於分析生物化學過程。費舍爾創建了酶活性理論。W.Carothers、H.Staudinger和馬克開創了高聚物化學,為今天的材料化學奠定了基礎。1940年,路易斯、普拉克、哈米特出版了專著《物理有機化學》,標志著物理有機化學這門學科的誕生。而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發現則為現代物理有機化學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1952年,威爾金森和伍德沃德的智慧以及費舍爾的工作使二茂鐵的結構得以闡明。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由此帶來了金屬有機化學飛速的發展,大量的過渡金屬元素有機物被合成出來並得到廣泛的應用。杜瓦、查特和Daincanson提出了π-絡合物理論,豐富了物理有機化學的內容。由於50年代金屬有機化學的突破性發展,使得此後的20多年間,許多化學大師像齊格勒、納塔、G.Wilninson、費舍爾、利浦史通、布朗和魏悌錫等人因此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20世紀60年代後,物理有機化學取得了更輝煌的成就。伍德沃德、霍夫曼和福井謙因提出軌道對稱守恆原理獲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彼得森、克拉姆和萊恩因提出主-客體化學獲取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Olah因提出在超酸體系中穩定的碳陽離子化學獲1994年諾貝爾化學獎,馬庫斯因提出電子轉移理論獲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60年代以前,關於有機結構的電子理論,包括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等,主要是從化學反應性的宏觀現象推導出來的,而不是直接立足於物質的微觀結構。60年代以後,量子化學特別是分子軌道法被應用於研究有機結構和反應性,從而建立了現代物理有機化學的理論基礎。對反應機理的研究,科學家的注意力不再局限於多步反應的最慢步驟。因為決定反應速率的步驟常常不是決定產品和產率的步驟,因此要求對反應過程有更全面的了解。現在人們試圖探索多步反應中每一步的中間體和過渡態的微觀結構。研究手段由宏觀觀測向微觀觀測發展,研究方法由靜態向動態發展。具有不同構象的同一種分子在物理化學性質上的差別時常遠遠超過構型不同的異構體所能表現的差別。近代物理方法應用到對有機分子的拓撲形狀及其能量的觀測上,使構象分析由20世紀50年代的定性性質進入到60年代後的定量性質。物理有機化學與不斷涌現的新興邊緣學科相互滲透,為現代物理有機化學的新發展、新突破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賦予了現代物理有機化學新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物理有機化學在20世紀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隨著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物理有機化學還有許多重要的極具挑戰性的課題有待突破,新的研究領域有待開拓,新的概念、新的原理有待認識。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更精密、更復雜、更有效的儀器將會為物理有機化學提供更強大的研究工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財力和智力上會有更大的投入,相信物理有機化學在新的世紀里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㈦ 求基礎有機化學(第三版)上下冊 物理化學(第五版)上下冊 分析化學上下冊 化工原理(第三版) pdf
伙計,哪裡的這些我都有,你想要嗎?我可以賣給你,實體版的課本,不是電子版的
要麼你也可以到淘寶上看看
㈧ 物理有機化學 和 高等有機化學 有什麼質的區別嗎
物理化學裡面有很多偏物理方面的知識,例如膠體、表面化學、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等,可以學啊,有些,比如熱力學定律和熱力學函數等就跟無機化學很接近,只是更深一些。物理有機化學是討論有機化合物結構與性能之間關系,綜合運用分子軌道理論、電子理論、量子化學理論以及共振論,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有機分子結構與化學活性之間的定量關系;有機化學中的活性中間體和有機化學反應歷程;有異於經典反應歷程的周環反應與有機光化學。有機化學主要包括結構、反應、機理等,物理有機化學與有機化學有很大聯系,我覺得你可以直接學物理有機化學,我學過物理化學,它沒有涉及分子軌道理論、電子理論、量子化學理論以及共振論,幾乎不涉及有機化學方面。分子軌道理論、電子理論、量子化學理等在結構化學裡面是重點學習的,有機化學裡面,看你學的書了,有些會介紹一點。你現在就應該學了,邊看邊把那幾大理論搞清,你看結構化學裡面的那幾大理論可能會很吃力,你就看物理有機化學,書里應該會介紹相關理論的,它應該沒有結構化學的深。有不懂的就去圖書館查資料吧~~
㈨ 物理有機化學的最新圖書
作者:汪秋安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ISBN:978-7-81113-760-6
出版年月:2010年5月
開本:16開
頁數:517
定價:52.00元 0緒論1 有機化學中的價鍵與分子結構1.1 鍵長、鍵能、偶極矩1.2 誘導效應與場效應1.3 分子軌道理論1.4 分子圖1.5 共軛效應1.6 芳香性和休克爾規則2 有機立體化學2.1 對稱性與分子結構2.2 旋光化合物的分類2.3 含兩個及多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2.4 構型保持與構型反轉2.5 外消旋化和外消旋體的拆分2.6 立體專一反應和立體選擇反應2.7 潛手性分子2.8 不對稱合成2.9 構象分析3 有機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方法3.1 有機化學反應機理研究的一般方法3.2 反應速率的過渡態理論與有機反應機理3.3 化學反應動力學與有機反應機理3.4 同位素效應與有機反應機理3.5 同位素標記在反應機理研究中的應用3.6 取代基效應與線性自由能的關系4 有機酸鹼理論和催化作用4.1 有機酸鹼4.2 酸鹼催化反應4.3 超酸與Hammett酸函數4.4 硬軟酸鹼理論4.5 酸鹼協同催化和分子內催化4.6 模擬酶催化4.7 膠束催化5 有機化學中的鎔劑效應5.1 溶劑的分類5.2 均相化學平衡中的溶劑效應5.3 溶劑效應對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影響5.4 溶劑效應對反應選擇性的影響5.5 溶劑效應的定性定量解釋6 親核取代反應6.1 親核取代反應的機理6.2 碳正離子與非經典碳正離子6.3 影響親核取代反應速率的因素6.4 鄰基參與作用7 加成與消除反應7.1 親電加成反應7.2 卡賓7.3 氮賓7.4 消除反應7.5 Pd等過渡金屬催化的偶聯反應8 羰基化合物的反應8.1 羰基化合物的反應機理8.2 羰基加成反應及產物8.3 羰基化合物的反應活性和加成的立體選擇性8.4 碳負離子8.5 各種重要的縮合反應8.6 葉立德與羰基的反應8.7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親核取代8.8 親核性碳8.9 羰基碳的極性轉換9 分子重排反應9.1 缺電子重排9.2 富電子重排9.3 芳環上的重排10 芳香親電和親核取代反應10.1 親電取代反應10.2 結構與反應活性10.3 同位素效應10.4 本位取代(Ipso取代)10.5 芳香親核取代反應10.6 苯炔及其反應1l 有機氧化還原反應11.1 碳碳雙鍵的氧化11.2 醇的氧化11.3 醛酮的氧化11.4 其他化合物的氧化11.5 還原反應11.6 金屬還原12周環反應12.1 電環化反應12.2 環加成反應12.3 遷移反應12.4 1,3-偶極加成12.5 反Diels-Alder反應13有機自由基反應13.1 有機自由基的結構與產生方法13.2 自由基離子13.3 自由基的檢測13.4 自由基的反應13.5 自由基鏈式親核取代反應(SRN1)14有機光化學反應14.1 光化學基本原理14.2 烯烴的光化學反應14.3 芳烴的光化學反應14.4 羰基的光化學反應14.5 巴頓(Barton)反應14.6 光誘導d一遷移重排反應14.7 環糊精微反應器中的有機光化學反應15超分子體系的物理有機化學15.1 超分子化學概述15.2 主客體化學與分子識別15.3 模板效應參考文獻
㈩ 誰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課本的電子(pdf)版
哥有啊~~~你去南理工的精品課程網站上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