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中國漢字的資料{越多越好}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注意上面那張圖里的印章中的字,此回答中的漢字的資料的均都出自於此
這些我是收集的漢字的資料,內容還是非常不錯的,從上古到現代的所有文字方面的信息
《金石大字典》
《長沙楚帛書文字編》
《中國暦代書法家草書選》
《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
《帛書文字》
《新見戰國璽印文編》
《甲骨文小字典》
《篆刻反字字典》
《篆刻字典[吉林文史]》
《睡虎地秦簡文字編》
《金文詁林補 [笫06卷 0739-0875]》
《漢印文字滙編》
《中國篆刻大辭典》
《篆刻字形字典》
《說文解字今釋》
《中國磚瓦陶文大字典》
《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
《金文編增補》
《吳越文字夤編》
《金文通釋》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楚漢簡帛書字典》
《鳥蟲書通考》
《郭店楚簡文字編》
《金文通釋07》
《宋本玉篇》
《銀雀山漢簡文字編》
《漢印分韻》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包山楚簡文字編》
《秦文字類編(附檢索書簽)》
《金文詁林補 [笫11卷 1398-1479]》
《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8文字編》
《篆刻字形字典》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字形表》
《金文續編》
《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
《說文新證》
《篆經-篆書書寫與辨識》
《金文詁林補》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中國書法大字典》
《戰國文字編.pdf
《新編甲骨文字典》
《商周古文字類纂》
《宋代凋版楷書構形系統研究》
《金文通釋》
《戰國楚簡文字編》
《篆字滙》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5文字編》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7文字編》
《圖解說文解字畫說漢字》
《草書字典》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新見戰國璽印文編》
《篆隷楷草行五體字典》
《篆刻與古文字》
《金文速查手冊》
《篆字匯》
《金文通釋》
《說文解字新訂》
《篆刻字典》(日-中西庚南編).zip
《古老子文字編》徐在國、黃德寬編著.zip
《齊文字編.pdf
《馬王堆簡帛文字編》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
《中國篆書學》
《秦文字類編(附檢索書簽》
《實用篆刻大字典》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
《繆篆分韻》
《漢印文字徵補遺》
《侯馬盟書字表》
《蟲鳥篆速查手冊》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金文編》
《篆字印匯》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中國篆刻大辭典-字部》
《金文詁林補 [笫02卷 0083-0247].pdf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文字編》
《秦文字類編(附檢索書簽).part4.rar
《中國美術全集 書法篆刻編 商周至秦漢書法》
《古文字類編》
《新編中國書法大字典》
《中國古文字學通論》
《通假字匯釋》
《篆法百韻歌》
《金文詁林補 [笫12卷 1481-1647]》
《吳越文字匯編》
《望山楚簡文字編》
《商周圖形文字編》
《金文通釋》
《古陶文字徵》
《秦印文字匯編》
《銀雀山漢簡文字編》
《中國磚銘文字征》
《金文詁林補》
《繁簡字異體字正體字舉例對照辨析手冊》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先秦貨幣文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6文字編》
《金文詁林補 [笫14卷 1741-1894]》
《篆字印匯》
《殷墟花園庄東地甲骨字形表》
《戰國東方五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
《古文字類編》
《金文詁林補》
《漢印文字徵》
《漢代簡牘草字編》
《圖釋古漢字》
《印典 [第一冊]》
《東周鳥篆文字編》
《金文詁林補》
《齊文字編》
《秦印文字夤編》
《字統》
《古璽文編》
《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
《漢代銅器銘文文字編》
《金文通釋》
《清人篆隸字夤》
《戰國古文字典》
《金文通釋》
《中國鋼筆書法大字典》
《古幣文編》
《秦文字類編》
《中山王厝器文字編》
《草書大字典》
《掌上金石大字典》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金文通釋》
《齊文字編》
《金文詁林補 [笫05卷 0574-0738]》
《金文通釋》
《齊文字編》
《篆書淺鑒》
《中國磚瓦陶文大字典》
《中山王厝器文字編》
《金文詁林補 [笫15卷 附錄 補遺]》
《金文詁林補 [笫07卷 0877-1058]》
《秦文字類編(附檢索書簽)》
《篆書技法百日通》
《三晉文字編》
《戰國古文字典》
⑵ 求關於古墓發掘的紀實資料
一,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
古墓、珠寶、古屍、陪葬 ,神秘的面紗背後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本書真實地再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個兵馬俑發現,發
掘的詳細經過。。。。。。
2、《尋找北京人:「北京人」頭蓋骨失蹤之謎》
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掘出來的「中國北京猿人」轟動了當時的世界,被譽為「整個地球人類的震撼!」然而。。。。。。
3、《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本書用紀實文學的形式,敘述了南越王墓發現、發掘那曲折而動人的經過,也充分展現了南越王國風起雲涌、大喜大悲的歷史畫面。
4、《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1928年7月,流氓軍閥孫殿英率部,以剿匪及軍事演習為名,荷槍實彈進入東陵,用七天七夜的時間,打開乾隆、慈禧兩座地宮,劈棺拋屍,將價值連城的曠世珍寶洗劫一空,釀成了中外文明史上驚天動地的大案。 。。。。。。
5、《風雪定陵:地下玄宮洞開之謎》
這是一部全景式、多側面反映新中國以科學考古手段發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長篇紀實文學。
6、《萬世法門:法門寺地宮佛骨再世之謎(修訂本)》
位於陝西扶風縣的千年古剎法門寺寶塔,在一個風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員無意間在塔下發現了秘密玄宮,這便是埋葬著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國無數珍寶並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門寺地宮。本書從不同側面,披露這座迷宮的發現、發掘經過,以及佛祖真身舍利東來中國的秘密過程,為中國歷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
二,《天國的靈光:佛像》
本書是走進珍寶世界系列圖中的一冊,全書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紹了漢、十六國時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間的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對讀者的欣賞。全書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識性及鑒欣賞性,是文物愛好者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三,《唐李憲墓發掘報告(精)》
本書是關於李憲夫婦葬墓的發掘報告。本書記錄了該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內裝飾壁畫以及種類繁多的隨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銅、銀、玉、玻璃料器等媽媽,這些都為唐代的社會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四,《徐州獅子山楚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序 我們的心願引子壹 漢兵馬俑坑的發現貳 發掘清理兵馬俑叄 尋找兵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試掘到正式批准發掘伍 內外墓道發掘告捷陸 會戰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貴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兩個問題後記
五,《中國(世界)歷史未解之謎》&《中國(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六,《帝國的輝煌》
本書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圖書。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大眾介紹了秦國歷史以及秦所創造的
七,《定格歷史(隱藏於古墓中的奧秘)》
八,《滿城漢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滿城漢墓的發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劉勝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堂和後室組成,竇綰墓和劉勝墓的形制大體相同。兩墓的墓室龐大,隨葬品豪華奢侈,共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遺物1萬余件,其中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著名器物。
九,《走進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記》
繼發現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之後本書紀之初,在成都平原又傳來了令人再次震驚的考古大發現: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國邑遺址,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駭然現世……考古工作者將此遺址命名為「金沙村遺址」。
本書作者親自參與了金沙村遺址的發掘工作,他們以如花的妙筆,將田野考古和豐富的知識以及科學求實的態度融為一體,撰寫了這本書。 作者將帶你一起穿越數千年時光隧道,走進古蜀都金沙村,去體會古蜀人的社會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
本書集中展示了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問世30餘年來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與藝術》
找尋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時期重要考古遺跡調查報告(1992-2002)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丁冬:西藏西部一處前佛教時期居住遺址的發?? 西藏西部陶器製作工藝的觀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會盟寺的比定圖像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松贊干布塑像的再觀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大發現》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稱「北京人」)遺址發掘與研究,是世界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重大事件之一。此遺址被列入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中國境內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眼前的這本小冊子,作者盡力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與研究這一段牽涉眾多學科和專業性很強的歷史,融會了國內外相關的重要考古發現,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書
十三,《考古人類學隨筆--張光直作品系列--張光直作品系列》
這是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的隨筆集,收錄其80及90年代所寫書序、講演稿、報刊文字及訪談記錄。內容涉及考古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發展,學者介紹,學界軼聞掌故、考古時事及對學術的前瞻。以隨筆的形式,讀者不僅可了解張光直學術上的直知灼見,於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位詼諧、寬容、樂觀、熱富有社會使命感的尊長。這是「張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書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專著。作者通過實地考察,獲取了充足、完備、翔實的一手資料,詳細介紹了秦陵四大陵區即西垂陵區、雍城陵區、櫟陽陵區和咸陽陵區的陵墓、陵園、陵寢建築、陪葬墓、陪葬坑等情況。特別是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陵,其規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屬罕見。秦始皇皇陵的考古發現,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古代燦爛輝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書包括趣探事源,趣談考古,趣覓古跡,趣話文物幾個篇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考古文化的歷史演變與發展,探究了考古中的來龍去脈之謎。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國卷·彩圖版》
本書作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叢書的一種,力圖通過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中國考古。編者在參考大量歷史文獻、考古資料並結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考古者、考古過程、考古等多種角度來探索中國古代文明,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過程中難以言表的身心體驗。
十七,世界偉大考古紀實系列報導
1:眾神的宮殿
作者:理查德·艾爾曼
1999年3月3日,人類考古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發現正通過衛星向全球現場直播……著名預言家凱西在上個世紀曾說,20世紀末,人們將開啟獅身人面像隱藏了數千年的「檔案館」,以揭開人類起源與智慧之謎。而埃及古老的諺語則告知我們:每當世紀交替之時,神秘的金字塔或通往遠古的墓道就會被發現,從而找到一段人類失去的歷史。
2:廢墟的真相
作者:呂貝克·斯特夫
你即將看到:考古史上最為動人心弦的篇章——14個失落的城市在百餘年間相繼被發現,它們無疑是人類文明的最早胚胎,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黎明時期。14個城市,14個撲朔迷離的故事,每一次發現都是考古史上最為動人心弦的一章,它們共同奏響了史前文明的輓歌。本書幾乎囊括了自考古學誕生以來所有偉大的考古發現,可以說是一把打開遠古、通向未來的鑰匙……
3:水晶頭骨之迷
作者:凱瑞·路易斯·托馬斯
克利斯·馬頓
美洲土著人世代流傳著一個故事:祖先留下了十三個水晶頭骨,當地球文明達到極致時,它們會重新出現,並揭示出人類過去和末來的秘密……
九十年代,英國的兩個電視製片人果然在中美叢林的古廟廢墟中,找到了一個精美絕倫的水晶頭骨,他們追蹤調查,終於發現十三個水晶頭骨已全部現世,每一個頭骨都來歷不凡且具有不可理喻的一些靈異表現。 這一發現和金字塔上的獅身人面像一樣神秘莫測,引起全球考古學界的一場激烈論戰……
本書是關於這一發現探索過程的真實全紀錄,作者攝制的同名電視紀錄片已在英國BBC及歐美各大電視網播映,引起舉世矚目。
4:破譯聖經
作者:蘇拉米·莫萊
從《創世紀》到《啟示錄》,籠罩著令人炫目的神秘光環,上帝從天國來到人間,又從人間回到天國,在這一過程中,他不僅將天國的幻象多次投印到人間的大地上,而且還將其深深地投印在地球先民的腦海里,成為人類文明的集體記憶:從「大西洲」到「太平洲」;從《神秘埃及》到巴比倫泥版;從漫天烈火的所多瑪到驚天動地的通古斯;從密咒遍布的帕姆帕沙漠到叢林深處的卓爾金星……
在這本書中,穿過歷史的迷瘴,我們將通過《聖經》與那些上帝的羔羊進行對話,從亞當到基督,從但丁到諾查丹瑪斯……他們將講述天國的神聖,他們還將述說天國的神秘。
5:人是太空人的後代
作者:葛瑞姆·漢卡克
人類的起源的說法可以說是眾說紛紜, 葛瑞姆·漢卡克以他自己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 並寫了人是太空人的後代此書, 從中以他自己的帶有一些超意識的眼光去探討了這個問題, 您不妨在讀了此書之後, 與作者一起去回味這份獨特的滋味!
⑶ 東西之道《道德經》與西方哲學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東西之道《道德經》與西方哲學》([德]漢斯-格奧爾格·梅勒)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東西之道《道德經》與西方哲學
豆瓣評分:8.4
作者:[德]漢斯-格奧爾格·梅勒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8-10-15
頁數:248
內容簡介:
德國漢學家梅勒受網路思維啟發,創立了「超文本」的閱讀方式,對《道德經》八十一章進行了清晰連貫的分析,從十大主題探索了其中的重重意象,幫我們清楚地理解和欣賞老子哲學。
作者簡介:
漢斯-格奧爾格·梅勒,1964年生於德國,漢學家,師從波恩學派大師陶德文(羅爾夫·特勞策特爾),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和比較哲學,曾任教加拿大克魯克大學哲學系,後任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道德之愚》。
⑷ 求中國古代天文學書籍
├─欽定儀象考成
│ 欽定儀象考成-01_欽定儀象考成_卷首上.pdf
│ 欽定儀象考成-02_欽定儀象考成_卷首下.pdf
│ 欽定儀象考成-03_欽定儀象考成_卷一至卷三.pdf
│ 欽定儀象考成-04_欽定儀象考成_卷四至卷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05_欽定儀象考成_卷七至卷九.pdf
│ 欽定儀象考成-06_欽定儀象考成_卷十至卷十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07_欽定儀象考成_卷十三至卷十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08_欽定儀象考成_卷十七至卷十九.pdf
│ 欽定儀象考成-09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至卷二十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10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pdf
│ 欽定儀象考成-11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12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七至卷三十.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一.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七.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三.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九.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五.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八.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一.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三.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五.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四.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四.pdf
│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一.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七.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三.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九.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一.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七.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三.pdf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一.pdf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二.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一.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七.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三.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九.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二.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五.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八.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六.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一.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三.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二.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四.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四.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一.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三.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二.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五.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四.pdf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一.pdf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三.pdf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二.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一-卷二.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三-卷四.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五.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八-卷九.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六-卷七.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十.pdf
│
⑸ 關於書的歷史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
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折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的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
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史歷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藉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
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脫離不了舊日的方式。當日製版、印刷、造紙等製作圖書要件,可以說無一不是從國人舊有的發明中蛻變而來的。所以當我們緬懷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圖書發展的歷史時,總難抑制住一股無名的興奮與榮耀的心情。當然,如何自勵自省,紹續先人光輝遺緒,或將更具有意義。
⑹ 我想學習考古,有哪些書籍可以參考
這些都是我當年研究考古時所收集的考古資料,內容非常豐富,基本上包括了春秋到近代所有考古相關的古籍資料,對於研究考古和墓葬非常的有幫助,內容全部
而且這些考古的書籍 古籍閣 都有電子版而且非常方便研究和閱讀考古知識
考古書籍目錄:
山西大同雲波里路北魏壁畫墓發掘簡報.pdf
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畫墓發掘簡報.pdf
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發掘簡報.pdf
山東臨朐北齊崔芬壁畫墓.pdf
平淡之處見神奇——讀《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有感.pdf
寧夏北朝隋唐墓壁畫研究.pdf
南京西善橋宮山「竹林七賢」壁畫墓的時代.pdf
略談徐顯秀墓壁畫的菩薩聯珠紋.pdf
酒泉丁家閘五號壁畫墓現狀調查.pdf
晉陽重大考古發現叢書——北齊徐顯秀墓.pdf
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宴飲、出行圖的類型及其演變.pdf
河西墓室壁畫中「伏羲、女媧」和「牛首人身、雞首人身」圖像淺析.pdf
河北贊皇東魏李希宗墓_李晉栓.pdf
河北臨漳鄴北城遺址勘探發掘簡報.pdf
河北磁縣灣漳北朝墓_徐光冀.pdf
高句麗·渤海古城址研究匯編.pdf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畫.pdf
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出土漆皮文字考.pdf
北魏宣武帝景陵發掘報告_李聚寶.pdf
北魏破多羅氏壁畫墓所見文字考述.pdf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pdf
北京石景山區八角村魏晉壁畫墓出土人骨的觀察研究.pdf
北朝墓壁畫淵源探討.pdf
圖說曾侯乙墓(博古架)].pdf
中國魏晉南北朝壁畫墓和日本裝飾古墳的比較研究.pdf
袁檯子壁畫墓的再認識.pdf
幽州刺史墓考略.pdf
太原北齊墓壁畫中的儀仗出行圖像分析.pdf
試談酒泉丁家閘5號壁畫墓的時代.pdf
試論北朝墓室壁畫的內容與布局特徵.pdf
陝西靖邊縣統萬城周邊北朝仿木結構壁畫墓發掘簡報.pdf
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發掘簡報.pdf
圖說殷墟婦好墓(博古架)].pdf
圖說秦始皇陵(博古架)].pdf
[遺落秋風的嘆息-圖說北齊高洋墓(博古架)].pdf
[千年不朽的神話-圖說馬王堆漢墓(博古架)].pdf
[白雲生處的帝鄉-圖說南越王墓(博古架)].pdf
三門峽虢國墓第一卷
昆明羊甫頭墓地
長安漢墓
博古架 重大陵墓發掘叢書
元君廟仰韶墓地.pdf
殷墟地下瑰寶 2 河南安陽婦好墓.pdf
益陽楚墓.pdf
湮沒的王國 靖安李洲坳大墓探密.pdf
新干商代大墓.pdf
淅川東溝長嶺楚漢墓.pdf
吳下冡墓遺文++三卷·續編一卷.pdf
望都漢墓壁畫.pdf
望都二號漢墓.pdf
洛陽漢墓壁畫.pdf
梁帶村芮國墓地.pdf
荊楚古墓揭秘.pdf
淮陰高庄戰國墓.pdf
河南出土漢代建築明器.pdf
好川墓地.pdf
宮闕並隨煙霧散 墓葬卷.pdf
崇信於家灣周墓.pdf
朝陽袁檯子 戰國西漢遺址和西周至十六國時期墓葬.pdf
長沙楚墓(上、下冊)-02.pdf
長沙楚墓(上、下冊)-01.pdf
博羅橫嶺山:商周時期墓地2000年發掘報告.pdf
白沙宋墓_宿白.pdf
《西安東漢墓》掃描部分.zip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楊寬.pdf
什邡城關戰國秦漢墓地.pdf
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坑發掘報告 第1分冊.pdf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 2000.pdf
平洋墓葬.pdf
平頂山應國墓地 Ⅰ 上下.pdf
南陽鎮平程庄墓地.pdf
南陽豐泰墓地.pdf
馬家塬墓地金屬製品技術研究 兼論戰國時期西北地區文化交流.pdf
⑺ 楚竹簡與漢帛書《周易》校注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丁四新)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
作者:丁四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4
頁數:559
內容簡介:《楚竹書與漢帛書 校注》主要內容簡介:帛書《周易》和楚竹書《周易》的發現,是易學史上的重大事件,為澄清千百年來易學研究上的諸多疑案提供了可能。其中帛書《周易》的校注、注譯,目前已有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校讀》和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等多種,然均未以楚簡本、阜陽漢簡本等作校勘。而對於楚竹書《周易》,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的釋讀和特殊符號的討論上,文章眾多;而相關校注,學界尚未見成果面市。
《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作者丁四新長期從事簡帛文獻的相關研究,先後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和《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其中《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曾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丁四新(DING Sixin,1969年11月—),[1]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簡帛研究中心、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成員,哲學學院哲學系系主任兼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簡帛》、《儒家文化研究》、《哲學評論》等集刊編委。廈門大學哲學系1989—1993年本科生,武漢大學哲學系1993—1999年研究生,1999年6月獲哲學博士學位。師從蕭萐父、唐明邦、李德永、蕭漢明、郭齊勇等先生。學位論文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全國首篇中國哲學專業百優博士論文)。
2002—2003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員(2010年5月)等。曾赴法國、比利時、澳大利亞、美國及港台地區參加學術會議或做學術演講、訪問研究。
出版專著及個人文集《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東方出版社2000年)、《玄圃畜艾——丁四新學術論文選集》(中華書局2009年)、《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楚竹簡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四部,發表學術論文及評論等70餘篇。此外,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等論文集多部。近年代表性論文有《生、眚、性之辨與先秦人性論研究之方法論的檢討——以阮元、傅斯年、徐復觀相關論述及郭店竹簡為中心》、《〈易傳〉類帛書札記十六則》、《〈墨子·墨語〉成篇時代考證及其墨家後學的鬼神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王安石性命論思想研究》等。
【研究領域】古代中國哲學、出土簡帛和易學(《周易》與易學史)研究。
⑻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陳鼓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ObhtNG_pG9pQCFOafzKIPg
書名:黃帝四經今注今譯
作者:陳鼓應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6-4-12
頁數:441
內容簡介:
帛書《黃帝四經》是研究先秦黃老道家的重要文獻,本書給與了詳盡的解釋。全書四大篇,分述《黃帝四經》的四大部分。每篇下列解題,每小節下列內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釋、今譯、闡述組成。書末附「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校定釋文」,據此讀者可以更具體、更明確地了解四經的文義和思想底蘊,從而對先秦道家發展的脈絡關系有新的認識,對先秦各學派之間的流脈關系有新的了解。
作者簡介:
陳鼓應,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長汀人。台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歷任台灣大學哲學系講師、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學刊。著有:《悲劇哲學家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注釋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詮釋》及《耶穌畫像》等書。
⑼ 求馬王堆版《道德經》
易亞蘇
《道德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任繼愈《老子今譯(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讀重點分篇,注釋篇章要義,點到即止。
《道德經》八十一章,九章為一篇,共九篇。第一篇:德(修養);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國(立國);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樸歸真);第九篇:恆(道行長久)。
第一篇:德(修養)。
(1)三十八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萬物資始。天仁、地義、人信(禮)。
(2)三十九章(德之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四十一章(德之器)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6)四十三章(德之范)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7)四十四章(德之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8)四十五章(德之實)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9)四十六章(德之象)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二篇:智(教育)。
(10)四十七章(智)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智者是善,善者順天承運,德合無疆。
(11)四十八章(智之器)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四十九章(智之德)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13)五十章(智之性)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孔子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14)五十一章(智之初)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5)五十二章(智之本)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16)五十三章(智之失)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17)五十四章(智之實)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積善成德,積德成道。
(18)五十五章(智之象)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換『血』)〕zui1。)
大智若愚。
第三篇:國(立國)。
(19)五十六章(國之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立國,人立。
(20)五十七章(國之器)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21)五十八章(國之德)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五十九章(國之性)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23)六十章(國之初)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24)六十一章(國之失)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25)六十二章(國之實)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6)六十三章(國之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7)六十四章(國之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第四篇:治(效法)。
(28)六十五章(治之道)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29)六十六章(治之德)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0)六十七章(治之初)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31)六十八章(治之性)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2)六十九章(治之失)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33)七十章(治之實)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34)七十一章(治之象)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五篇:人(上善若水)。
(35)七十二章(人之道)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36)七十三章(人之器)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7)七十四章(人之德)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38)七十五章(人之性)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39)七十六章(人之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40)七十七章(人之失)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41)七十八章(人之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42)七十九章(人之實)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43)八十章(治之器)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44)八十一章(治之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45)一章(人之象)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六篇:善(玄德)。
(46)二章(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7)三章(善之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48)四章(善之器)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49)五章(善之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50)六章(善之性)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51)七章(善之初)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52)八章(善之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53)九章(善之實)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54)十章(善之象)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第七篇:器(利用)。
(55)十一章(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56)十二章(器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7)十三章(器之德)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58)十四章(器之失)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59)十五章(器之性)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60)十六章(器之初)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61)十七章(器之本)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62)十八章(器之實)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63)十九章(器之象)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八篇:道(返樸歸真)。
(64)二十章(道之真,人之初)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65)二十一章(器)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66)二十四章(德)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67)二十二章(性)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68)二十三章(失)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9)二十五章(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0)二十六章(本)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71)二十七章(實)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72)二十八章(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第九篇:恆(道行長久)。
(73)二十九章(聖人之道)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74)三十章(治國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75)三十一章(武之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76)三十二章(文之道)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77)三十三章(人之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78)三十四章(道之初)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79)三十五章(道之象)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80)三十六章(道之性)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1)三十七章(道之實)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⑽ 誰有關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資料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市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漢墓陳列館現設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跡,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遊人觀光。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葯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馬王堆漢墓圖片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襌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隨葬品都置於棺房周圍的4個邊箱之中,主要有滿盛衣物、食品和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樂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簡,均達1000餘件。兩墓的錦飾內棺上都覆蓋彩繪帛畫。3號墓還隨葬有帛書和兵器。 [編輯本段]「遣策」竹簡 詳細記載了1號和3號兩墓隨葬品的情況,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1號墓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內容均為逐件記錄隨葬物品的名稱、 數量和各種物品的分類小計。1號墓「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的大概順序是:用漆木製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種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魚類),用陶器盛放的醬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糧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妝用品、絲織衣物、樂器、扇、席和土質、木質的,但沒有提到屍體的衣衾和相當數量的木俑。簡文所載與墓內所出實物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兩相符合者仍然較多,因而根據簡文便可確定某些器物的名稱。3號墓所出「遣策」竹簡,除大部分內容與1號墓相同外,還記載有車騎、樂舞、童僕等侍從,包括所持儀仗、兵器和樂器等物,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兩壁的帛畫大體對照起來。 [編輯本段]彩繪帛畫 1號墓和3號墓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兩幅帛畫的構圖基本一致,全長2米許,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系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必備的旌幡。畫面上段繪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著天上境界;下段繪交龍穿璧圖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饗等場面。整個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認為,「遣策」簡文中的「非衣一長丈二尺」,即指這種帛畫。兩墓帛畫的主要差別在於墓主形象,1號墓為女性,3號墓為男性。3號墓棺房懸掛的帛畫,西壁保存較好,長2.12米,寬0.94米,繪車馬儀仗圖像,畫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幾百匹馬和數十輛車;東壁的帛畫殘破嚴重,所繪似為墓主生活場面。 [編輯本段]紡織品和衣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物,年代早,數量大,品種多,保存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1號墓邊箱出土的織物,大部分放在幾個竹笥之中,除15件相當完整的單、夾綿袍及裙、襪、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還有46卷單幅的絹、紗、綺、羅、錦和綉品,都以荻莖為骨幹卷扎整齊,以象徵成匹的繒帛。3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殘破不成形,品種與1號墓大致相同,但錦的花色較多。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重不到1兩,是當時繅紡技術發展程度的標志。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紋樣具立體效果,需要雙經軸機構的復雜提花機制織,其發現證明絨類織物是中國最早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過去誤認為唐代以後才有或從國外傳入的說法。而印花敷彩紗的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較好的麻布,發現於1號墓的屍體包裹之中,系用薴麻或大麻織成,仍具相當的韌性。 [編輯本段]帛書和醫簡 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捲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易》、《喪服圖》、《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 諸子: 《老子》甲本(附佚書3篇)、《老子》乙本 《九主圖》、《皇帝書》、 兵書: 《刑德》甲、乙、丙3種 數術: 《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籙》、《神圖》、《築城圖》、《園寢圖》、《相馬經》 方術: 《五十二病方》(附佚書4篇)、《胎產圖》、《養生圖》、《雜療方》、《導引圖》(附佚書2篇) 地圖: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 其中發現的甲、乙本《老子》,為我們現在所見最古的版本;發現的《五星占》,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古老的天文書;發現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古老醫書.預計在2012年出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包括全部的內容. [編輯本段]樂器 馬王堆漢墓的樂器,1號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還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號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簫。這些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別標明漢初的律名,為探討中國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證。 [編輯本段]漆器和木俑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共約500件,計1號墓184件,3號墓316件。這是各地發現漢代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類主要有鼎、匕、盒、壺、鈁、卮、耳杯、盤、、奩、案、幾和屏風等。漆耳杯占漆器總數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數奩和卮是夾胎。裝飾花紋多為漆繪的紅、黑和灰綠等色。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一些漆器書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的。 此外,1號、3號兩墓分別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個盛放肉食品、穀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