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中國思想通史pdf

中國思想通史pdf

發布時間:2022-03-06 17:40:18

1. 《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下)》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下)》(張汝倫 主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oQ9dGANcBV1EhrYcpVcU1w

提取碼: ddh2

書名: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下)

作者:張汝倫 主編

豆瓣評分:7.4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9

頁數:908

內容簡介:

本書系復旦大學哲學系建系五十年來第一次在中國哲學史專業領域編就的中國哲學通史,積累了幾代復旦學人的研究成果,這也是上海、乃至華東地區,第一次編著如此規模的中國哲學史。是書作者包括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張汝倫、徐洪興、林宏星、吳震等,他們都受過系統的學術訓練,並有長期國外游學經歷。因而本書的編撰,可以說是從中國哲學自身的思想資料出發,以西學為參照系,建構民族特色的哲學史體系。對自先秦至近代的中國哲學發展史,結合本學科目前的研究成果,重新作了系統的論述。特別是該項目主持人系原復旦大學哲學系專治西方哲學史的著名教授張汝倫先生,他以其深厚的中西哲學背景以及實踐哲學觀點對中國哲學史的全新梳理,與坊間其他各類中國哲學史著作強調以西方哲學史的架構談論中國哲學不同,本書完全以中國哲學自身的特徵為進路,探討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是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作民族性的體系建構。

作者簡介:

張汝倫,1957年生於上海。1981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先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1987年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988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獎金赴德深造,先後在圖賓根大學和弗萊堡大學從事博士研究。1991年赴美國在賓州州立大學作博士後,後又去加拿大渥太華大學作訪問學者。1992年秋回國工作。1993年晉升副教授,1995年升為正教授。現任復旦大學現代哲學研究所所長、西方哲學博士生導師、上海市中西哲學和文化比較學會常務理事。東南大學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國外社會科學》雜志特約編委、《當代中國哲學叢書》主編。主要著作有:《激情的事想》(1998年),《堅持理想》(1996年),《歷史與實踐》(1995年),《張汝倫集》(1991年),《意義的探究》(1986年)及近百篇論文。

2. 《中國通史(上下冊)》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通史(上下冊)》(傅樂成)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 kwsc

書名:中國通史(上下冊)

作者:傅樂成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0

頁數:688

內容簡介:傅樂成撰寫的《中國通史》一書,在台灣史學界影響頗大,日本史學界評價他「為一不可忽視的史學家」。《中國通史》2010年在大陸首次出版,著名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寫序推薦:「在中國通史之中,公認最好的一部作品。相對於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傅著並沒有特殊的史觀,卻十分重視經過考訂的歷史現象。錢先生的大著,吸納了顧炎武、顧祖禹、顧棟高、趙翼和錢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國史大綱》中,埋藏了上百個可以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傅先生的《中國通史》,則是綜合已經成定論的許多研究發現,做個總結。兩者各有長處,而兩者也正可以在幾十年教條主義的框架下,提供另外一些讀史的角度,對讀者絕對是有益處的。」

《中國通史》(上下冊)上探舊石器時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餘萬言。文字淺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敘說清晰,見解持正,數千年中國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節點,前因後果,俱在目前。意在使讀者對中國歷史有一較為清晰而客觀的概念。全書重心有四:政治社會的變遷;對外關系;各種制度的演進;學術思想的淵流。所據資料有三:歷朝舊史;近代學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讀史心得。對所據資料的整理及敘述,力求忠實謹慎,缺乏實證的見解和過分主觀的議論,均不予採用。

百幅插圖,重點在戰爭地圖,方便讀者進行深入了解。

作者簡介:傅樂成, 1922年~1984年, 史學大家傅斯年之侄,台灣著名史學家,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哈佛大學博士。

字力更,號秀實,山東聊城人,台灣著名歷史學家、台灣大學教授。傅樂成為傅斯年之侄,秉家學淵源,幼讀私塾,1940年入西南聯大,1956年赴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49年起執教於台灣大學,主持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及秦漢史研究室工作,兼任台灣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傅樂成終身未娶,一生所寄,盡在史學一域。

3. 中國史學思想通史 先秦卷推薦理由

先秦有哪些思想

春秋戰國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 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奴隸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一部分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社會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兼並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大動盪大改組局面。 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至於一般的出謀劃策、談天雕龍之流,以及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更是人數眾多。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則是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論語》、《孟子》、《老子》(《道德經》)和《莊子》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編輯本段先秦諸子比較
在民主理念上,孔子不如孟子
孔子與孟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學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開私學,創立儒家學派。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者(生卒年不詳,一說前385~前304年,一說前372~前289年),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並對儒家學派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孔子生於今日山東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僅數十里的鄒城,他們都曾沐浴著以泰山為中心的齊魯文化。 公元前2世紀中葉,漢武帝認識到孔子學說有利於中央集權大一統的社會格局,因而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中國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一直尊奉孔子為聖人,尊稱孟子為亞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後裔和孟子後裔,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相信或認為孟子的學術思想與孔子一脈相承或完全一致,簡言之即所謂的孔孟一家。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或許也是一個持續兩千年的政治陰謀。因為,實際情況是,孟子的學術思想一部分繼承於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則是孟子自己的創造,而這後一部分內容已經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孔子倡導的社會結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問題在於,當君王不盡君王的責任時,或君王胡作非為時,人們沒有正當合法的途徑去糾正君王的錯誤或更換君王。對這個難題,孔子心裡是明白的,但是他沒有找到或不敢(不願?)提出解決的辦法。對比之下,孟子則鮮明地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中國的歷史中,是他第一個明確主張,民眾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從民眾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從民眾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為了約束君王的行為,孟子主張在任命或罷免官員的問題上,不能由君王一個人說了算,也不能由少數幾個大臣說了算,而是必須要徵求國人的意見;在定罪量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個人說了算,也不允許君王的親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說了算,同樣必須徵求國人的意見。對於不稱職的君王,孟子以大無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在君臣關繫上,孟子也堅持人格的尊嚴與平等,他曾當面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 事實上,孟子的上述主張,都是孔子未曾提出過的,這表明孟子的學術思想、政治理念與孔子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嚴格說來他們並不是一個學派,孔孟並非一家。其實,孟子與孔子思想存在著本質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裡都是明白的。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對《孟子》一書的許多主張都大為惱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從孔廟里遷出,但是他冷靜下來後卻發現把孟子像放在孔廟中實在是太有必要了。這是因為,只要宣揚孔孟一家,那麼孟子便永遠屈居亞聖地位,孟子思想主張的正確與否,也就必須以孔子思想為准;這樣便可以用正聖壓制亞聖,用孔子的思想埋沒孟子的思想,從而扼殺了孟子倡導的民主思想的傳播。 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代,墨子主張民眾有權參與國家政事,墨子的信徒還建立了嚴密的團體組織,為實現自己的主張而身體力行。對比之下,孟子則屬於理論家,而不屬於政治家,他希望從理論上說服君王採納一種類似「君主立憲」的管理方式。但是,對於封建專制帝王來說,最有價值的學說,乃是孔子的主張,因為孔子的主張有助於維護既成的格局,這是期望著永遠坐穩天下的皇帝最歡迎的(打天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學說)。因此,孔子及其學說備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禮遇,而墨子的學說則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學說則受到了「招安」。遺憾的是,個中奧妙,一般文人學者,並不明曉;至於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裡,其標志即相信「孔孟一家」。
在科學精神上,莊子不如惠子
莊子與惠子
智者的論辯,與科學精神在中國的流失 在公元前三、四世紀,中國的戰國時期,有兩位著名的學術論壇高手,一個是當過漆園小吏的莊周,一個是在梁惠王時任相的惠施。莊子與惠子在知識、學問和智慧問題上長期進行過高水平的辯論;莊子的思維既敏捷又飄逸,惠子的思想既深邃又超凡。可惜天有不公,莊子的著作存世有洋洋灑灑的《莊子》一書,而惠子寫在竹簡上足足裝滿五車的著作卻盪然無存。事實上,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惠子的學術觀點,幾乎都是從莊子的記述中獲得的,它們被收入《莊子》一書中,特別是第33章的《天下•惠施篇》。 在《天下•惠施篇》中,莊周首先承認惠施學問淵博,著作有五車之多;接著又給了一個基本否定的結論,即惠施的的觀點雜亂無章、詞不達意。然後舉出惠施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學術觀點: 1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即最大的物質是它的外面沒有其他的物質,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宇宙;最小的物質是它的內部沒有其他的物質,相當於古希臘人說的原子,或今天所說的基本粒子。 2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一般解釋「無厚」為幾何學上的平面概念。不過,筆者懷疑「不可積也,其大千里」乃「可積也,其厚千里」之誤,意思是沒有厚度的東西可以累積成千里之厚,顯然這屬於微積分的概念。 3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即物體之間不存在絕對高度,只存在相對高度。〕 4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即太陽到達中天的時候,也是它開始傾斜的時候;物體形成(生)的時刻,也就是它開始解體(死)的時刻。 5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這個命題涉及到如何確定物體之間的同與異問題。 6 、「南方無窮而有窮」。這個命題涉及到方位如何確定的問題,即「南」的方位到達一定的位置(南極點)之後,繼續向前就不再是南方了。 7 、「今日適越而昔來」。這個命題涉及到日期如何確定的問題,有點類似地球上的日期變更線。 8 、「連環可解也」。這個命題涉及到多維空間問題,對於三維空間的連環體,在多維空間里則存在著缺環。 9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所謂燕北越南,即地球的北極和南極,它們所指的方向就是天的中央(地球自轉所形成的中央方位)。 10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人類應當不分貴賤地善待自然萬物,因為它們實際上都是一種相通的物質。 盡管在莊子看來,惠子的這些命題和觀點都是不能成立的;但是,惠施的觀點卻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於是莊子又接著寫道:「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意思是說惠施自以為是,並把他的觀點傳遍天下愛好辯論的人,這些辯者也拿出各自的觀點與惠施爭論,還樂在其中(百家爭鳴就是樂)。 那麼,天下的辯者都有哪些學術觀點呢?莊子舉例如下:「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蛤蟆)有尾。火不熱。山出(有)口。輪不碾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於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柄。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上述命題,除了詭辯內容之外,還涉及到符號與符號所指稱的物體之間的關系,以及自然哲學問題、生物遺傳變異問題(例如「馬有卵」,應當指馬也有類似鳥卵的遺傳結構)等等。對此,莊子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給予了如下的評論或嘲諷:「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與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總之,辯論雙方樂此不疲,辯者那些蒙人的奇談怪論,都辯不倒惠施(事實上,深邃命題意見惠子的觀點,完全可與古希臘哲學家比美)。 令莊子有些嫉妒的是,惠施自以為是天下口才第一:「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意思是有我惠施在,天下辯者不敢稱雄。有一次,南方的大學者黃繚向惠施提問:「天為什麼不墜?地為什麼不陷?風雨雷霆是怎樣產生的?」對這些高深的問題,惠施竟然「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連謙虛一下都沒有,就滔滔不絕地解釋起來。 遺憾的是,莊子沒有記錄惠施對黃繚提出的問題是如何解答的,而是一股腦地批評惠施:「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眾不適也。」意思是惠施不厭其煩地說著他那一套理論,越說越不可思議,為了追求名聲,結果與大多數人的距離更遠了。 最後,莊子總結道:「弱於德,強於物,其塗澳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於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於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盪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大意是,惠施捨本逐末,走入歧途。從天地的大道來看,惠施的知識與蚊虻一樣微不足道。這些知識有什麼用呢?算是一家之言尚說得過去,如果尊崇惠施的學說,那麼大道就會衰微。惠施自己也沒有得到理論上的安寧,他疲於解釋萬物,卻只落了個善辯的名聲。可惜啊!惠施這樣有才華的人,什麼也沒有得到,卻迷途不知返,自己追逐自己的聲音,自己追逐自己的影子,不可能有結果呀。想起我的老朋友的一生,真讓我悲痛啊! 莊子可以在惠子之後評論惠子,我們也可以在莊子之後再評論莊子對惠子的評論。筆者以為,莊子與惠子代表了中國古代的兩種對待自然萬物的態度,莊子傾向從整體的角度觀察自然,其理論即「道」,這個「道」是不能或無須經由邏輯推理和實驗驗證的,它本質上是一種大腦思維對自然規律的感悟。對比之下,惠施傾向於對自然事物進行比較嚴密的邏輯思考和推理,他提出一個個新的概念和命題,試圖對自然規律給予一種符合邏輯的解釋或描述,因此他的學說屬於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范疇。從這個角度來說,惠施著作的失傳,乃是中國古代科學的重大損失;甚至可以說,自然科學及其科學理念之所以在中國沒有能夠發展和發達起來,與惠施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哲學家的著作失傳密不可分(科學理論就是根據自然的形態去認識自然的性質,科學技術就是利用自然的性質去改變自然的形態)。 遙想當年,莊子與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攔河壩上(今日安徽鳳陽縣北),莊子看著濠河裡的蒼條魚感慨道:「魚兒多快樂啊。」惠子立刻指出:「你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樂與不樂呢?」莊子反問道:「按照你的邏輯,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樂不樂呢!」惠子反駁道:「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是魚,當然也就不知道魚的感受了,還有什麼可辯說的嗎?」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爭論到這里,莊子偷換了一個概念,他把信息如何在人與魚之間傳遞的問題,轉變成了人在什麼地方得到魚的信息的問題。惜乎,悲夫!一個符號信息傳輸學的重大科學命題,就這樣化解掉了。 在社會實踐上,老子不如墨子
老子與墨子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為此,筆者寫過一部長篇小說《老子隱跡》(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還在《探尋聖人的足跡》(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一書里探討了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歷程,在《千載治國夢》一書中描述了孟子的思想。此外,筆者先期已經寫過短文《孔子與孟子》,認為在民主理念上,孔子不如孟子;又寫過短文《莊子與惠子》,認為在科學精神上,莊子不如惠子。 當然,在先秦諸子里,還可以進行許多對比研究,本文感興趣的是在社會實踐方面,老子不如墨子。眾所周知,如果說孔子是影子政府的創始人,那麼墨子則是中國歷史上的政黨創始人,而老子就是中國獨立思想家的鼻祖。 根據筆者的研究,老子大約生於公元前592年,長期任職周王室圖書檔案館。在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516年的周王室內亂中,老子失去了工作,不得不長期過著隱居的生活(公元前516年秋冬之交,占據王城的王子朝見大勢已去,隨攜帶周室典籍、禮器投奔楚國,從此這批無價之寶周室典籍就神秘地永遠地失蹤了。筆者在《老子隱跡》一書里,特意描述了老子勸王子朝把周室典籍藏於深山的故事情節)。 正是由於老子經歷了周王室的內亂,他的思想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也正是由於他參與了周室典籍的秘藏,因而才不得不隱居起來。事實上,老子有條件閱讀到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幾乎所有文獻(周室典籍包括從夏代、商代傳下來的文獻),也有條件閱讀到各地方國送交周王室的報表文章,因此他的思想非常活躍。但是,他的職務和遭遇,又迫使他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能夠進行社會實踐,這就是我們無法從《道德經》找出老子身份的原因所在。 老子的自然哲學主張是「無中生有」,其淵源可能來自老子家族的天文學背景,因此老子能夠對宇宙萬物進行深入的哲學思考。老子的社會哲學主張是「人法自然」,由於自然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存在過程,因此人法自然的具體化就只能是「無為」、「無欲」。老子主張的理想社會結構是「小國寡民」,這種社會結構乃是對原始氏族社會的一種理論重構。老子在這里非常深刻地思考了如何保持這種社會結構穩定的問題,他敏銳地意識到人口的增加、民眾對生活水平提高的慾望、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傳輸的廣泛,乃是破壞這種理想社會的四大因素。或許,老子在內心深處知道人的本性是不能夠做到無為無欲的,因此他沒有去實踐自己的主張(實踐就已經不是無為了),而是點到為止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自己則孓身獨處、飄然世外。 對比之下,墨子(名翟,魯國人,出身貧賤,約生活在春秋之末、戰國之初)則是一位活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墨子的生平,後人知之甚少。估計他出身於工匠之家,因為他製作的木鳥,與魯班的不相上下,都能在天上連續飛三天三夜不落。但是,他又有條件讀到許多書,因為相傳他出遠門的時候,車上總是放滿了一捆捆的簡牘(《貴義》「子墨子南遊使衛,關中載書甚多。關中,指車上的橫欄)。也許正是由於墨子有條件讀到許多書,才使他從普通的工匠生涯中脫穎而出,成為工匠(包括廣大社會下層群體)利益的政治代表。 墨子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大禹(工程師鼻祖,能吃苦耐勞),他的主要思想或政治主張有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非儒。本文不可能詳細討論墨子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墨子強烈主張對社會管理結構進行改革,並明確指出上至天子、下至各級官吏,都應當由人民選擇推薦產生,當國家遇到飢荒時則首先減少官吏的俸祿。例如,《尚賢上》稱「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又稱「歲饉,則士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旱,則損五分之二;凶,則損五分之三;饋,則損五分之四;飢,則盡無祿,稟食而已矣」(人君亦要相應地降低生活標准)。 墨子與其它先秦思想家不同的一點是,墨子組織了一個有能力干預社會的學術團體,成員多達數百人,而且組織紀律性非常強;這些弟子既能游說諸侯君臣,又能文能武擔當各種官職。更可貴的是,他們的信念非常堅定,為了拯救天下民生,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由於墨子掌握著這樣一支隊伍,因此他多次阻止了諸侯間的戰爭,實踐了自己「非攻」的主張。 令人深思的是,墨子作為社會下層群眾的代表,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風靡社會之後,很快就被視為異端,不久便銷聲匿跡。兩千多年來,只有極少的學者研讀《墨子》,歷代農民起義軍似乎根本就不知道墨子的主張,而直到今天《墨子》仍然少有人問津。對比之下,老子的《道德經》則歷久不衰。中國的政黨政治之所以落後於西方,或許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中國民眾沒有能夠選擇墨子。

4. 中國思想通史 第04卷下by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寫的電子書地址鏈接求告知

鏈接:https://pan..com/s/1_si9gAUTUEaGbV3XkU3AXA

提取碼:7qi1

這部《中國思想通史》是綜合了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社會思想在一起編著的,全書共分五卷。第一、二、三、五卷是就解放前寫的中國思想通史和中國近代思想學說史的一部分增訂修改而成;第四卷是一九五九年才編寫的。第一卷屬於古代,上自殷代,下至戰國;第二、三卷屬於中世紀的前期,上自漢代,下至南北朝;第四卷屬於中世紀的後期,上自隋、唐、下至明末;第五卷屬於封建解體過程中的一段,即自十七世紀以至清中葉十九世紀的四十年代,本書的出版對中國民族豐富的遺產做出了科學的總結。

5. 中國思想通史講尚相對的顯於漢廷與郡國之間的意思

中文意思同時講上相對於顯於漢庭與郡國之間意思,它這個意思你可以直接在歷史書面書上面找到,這個屬於一個比較重要的知識點。

6. 《中國通史(上下冊)》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通史(上下冊)》(傅樂成)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BTuQxn4CICQ7baOlG-q9FA 提取碼: te7i

書名:中國通史(上下冊)

作者:傅樂成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貴州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7

頁數:673

內容簡介:

本書為我國歷史事實與演進過程的一個簡要敘述,意在使讀者對中國歷史有一個比較清楚而客觀的概念。重心有四:政治社會的變遷;對外關系;各種制度的演進;學術思想的淵流。所據資料有三:歷朝舊史;1960年代前二三十年學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讀史心得。對所據資料的整理及敘述,力求忠實謹慎,缺乏實證的見解和過分主觀的議論,雖新穎動人,也不予採用。

本書所述,上探舊石器時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餘萬言。文字淺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敘說清晰,見解持正,數千年中國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節點,前因後果,俱在目前。本社此次引進出版,配有適量插圖,重點在於戰爭地圖,對每副戰爭地圖皆有數百字詳盡說明,以方便讀者對史事有更為感性、系統的認識。

作者簡介:

傅樂成(1922—1984) 字力更,號秀實。聊城市(今聊城市東昌府區)人。著名史學家。幼讀私塾。1930年,隨家遷至濟南,入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讀書,1933年在該校畢業後,先後在北京輔仁中學、貴州銅仁國立三中高中部就讀。1940年考入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1945年畢業。抗日戰爭勝利後,到南京珠江路教會中學任語文、歷史教員。1948年夏應聘到國立河南大學任助教。後去台灣。

7. 中國思想通史第05卷by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鏈接:https://pan..com/s/1njJF_ew5YiYrHomEEUwJeg


提取碼:ukl7
這部《中國思想通史》是綜合了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社會思想在一起編著的,全書共分五卷。第一、二、三、五卷是就解放前寫的中國思想通史和中國近代思想學說史的一部分增訂修改而成;第四卷是一九五九年才編寫的。第一卷屬於古代,上自殷代,下至戰國;第二、三卷屬於中世紀的前期,上自漢代,下至南北朝;第四卷屬於中世紀的後期,上自隋、唐、下至明末;第五卷屬於封建解體過程中的一段,即自十七世紀以至清中葉十九世紀的四十年代,本書的出版對中國民族豐富的遺產做出了科學的總結。

8. 《中國通史(1-10冊)》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通史(1-10冊)》(範文瀾,蔡美彪)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pabr

書名:中國通史(1-10冊)

作者:範文瀾,蔡美彪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0701

頁數:全12冊

內容簡介:

範文瀾是當代公認的史學大家、史學權威。

本世紀四直年代,他在安窯洞的油燈下寫出我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敘述中國歷史的著作——《中國通史簡編》。

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日,毛澤東向範文瀾傳話:中國需要一部通史。在沒有新的寫法以前,還是按照你的那種體系、觀點寫下去。

范老生前完成《中國通史》的前四卷。他逝世後,蔡美彪毅然擔負起這項未竟的事業……

這部半個世紀寫成的書,真實再現了華廈文明的歷史軌跡。

該書代表了我國史學研究的整體水平。書中論點鮮明但不失於偏頗,敘述詳密又不失於瑣碎。

該書雖是一部嚴緊的學術著作,但卻極富可讀性,是公 認的雅俗共賞之作。

本書第一冊收入了原自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統一。共為五章,分別敘述了原始公社時代,夏商時期、西周時期、東周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政治史事、經濟發展狀況=制度的演變和文化思想狀況。

本書第二冊收入了秦漢至隋統一時期。共為六章,分別敘述了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十六國、東晉和南朝、北朝時期各王朝的興亡、經濟概況、文化概況和各族間的交往與融化。

第三冊是中國通史第三編隋唐五代時期的第一冊。共三章,第一章敘述隋朝的興亡和經濟、文化狀況。第二章敘述唐朝的政治概況和經濟概況。第三章分別敘述了五代十國時期——五個王朝和十個割據國的興亡及這一時期的經濟狀況。

第四冊是中國通史第三編隋唐五代時期的第二冊。由本編的第四、五、六、七章組成。分別敘述了吐蕃國、回紇國、南詔國、大理國,亦即藏族、維族、彝族等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以及唐五代時期的文化概況。

第五冊是中國通史第國編宋遼金元時期的第一冊,共兩章。第一章敘述宋王朝的建立與南遷,即北宋時期的政治狀況和經濟狀況。第二章敘述宋王朝的南遷與滅亡,即南宋時期的政治狀況與經濟狀況。

第六冊是中國通史第四編宋遼金元時期的第二冊。由本編第三、四、五章組成。第三章敘述遼朝包括西遼的政治、經濟、文化。第四章敘述西夏的興亡和經濟、文化。第五章敘述金朝的政治史事和經濟狀況。

第七冊是中國通史第四編宋遼金元時期的第三冊。由本編第六、七章組成。第六章敘述元朝的政治史事、經濟狀況和元朝統治下的各民族狀況。第七章敘述宋金元時期的文化狀況,包括經學與理學、文學藝術、學術著作、科學技術、文化交流。

第八冊是中國通史第五編明清封建制時期的第一冊。共兩章。第一章明朝的建立與集權統治的發展,敘述明太祖至武宗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第二章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明朝的衰落,敘述明世宗至神宗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

第九冊是中國通史第五編明清封建制時期的第二冊。由本編第三、四章組成。第三章綜合敘述清朝的建國、農民戰爭與明朝的滅亡。第四章敘述清朝統治的鞏固與疆域的奠立,即清聖祖至世宗時期的政治概況。

第十冊是中國通史第五編有明清封建制時期的第三冊。由本編第五、六、七章組成。第五章敘述清高宗、仁宗時期的政治史事和清朝統治下的各民族狀況。第六章敘述經濟狀況。第七章是明洪武至清嘉慶時期的文化狀況。

第十一冊是《中國通史》第六編清朝的衰落與滅亡的第一冊。共四章。第一章敘述道光帝的統治與英國的入侵;第二章敘述太平天國革命與英法聯軍的侵略;第三章敘述清末農民起義的失敗與同治新政;第四章敘述慈禧後再執政與外國侵略的深入。

第十二冊是《中國通史》第六編清朝的衰落與滅亡的第二冊。共六章,即本編第五至十章,分別敘述了外國在華企業與民辦新型企業的開設中日戰爭與清廷變法、列強入侵與清廷再變法、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與資產階級的形成、民主革命與清朝覆亡以及晚清時期學術文化概況。

作者簡介:

範文瀾校長出生於1893年11月15日,浙江紹興市人,北京大學文本科國學門(後稱中國文學系)畢業。一生從事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長期從事中國歷史的研究。曾擔任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河南大學等大學教授,講授文學、史學、經學等類課程。後來在延安擔任過中共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以後調派到晉冀魯豫解放區,先後擔任北方大學校長、華北大學副校長,在上述院校中均兼任歷史研究室主任。1948年8月被任命為中原大學校長,雖先後因病、因另有重任,未能到校視事,但一直和學校領導機構保持著聯系,具有一種特殊的精神影響力。他為中原大學兩周年所寫紀念文章中祝願學校「在現有基礎上,加速地充實並提高」,「建立起一個新型的正規大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全國解放後,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並負責中國史學會實際領導工作。

9. 求中國通史 呂思勉全集txt格式的。

鏈接: https://pan..com/s/14lTjhpIGbgf25qq0DO7EFQ

提取碼: wppt

《中國通史》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為主線,描摹了中國境內從遠古人類起源到清朝滅亡的宏大歷史場景。

10. 《《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_學術》txt全集下載

《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_學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閱讀全文

與中國思想通史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使用access的命令按鈕 瀏覽:897
有點錢app在哪裡下載 瀏覽:832
博途v15解壓後無法安裝 瀏覽:203
什麼是根伺服器主機 瀏覽:436
安卓手游怎麼申請退款 瀏覽:553
安卓系統如何分享網頁 瀏覽:278
ad如何編譯pcb工程 瀏覽:412
除了滴滴app哪裡還能用滴滴 瀏覽:399
截圖怎麼保存文件夾然後壓縮 瀏覽:8
幻影伺服器怎麼樣 瀏覽:27
具體哪些廣東公司招程序員 瀏覽:870
嵌入式編譯器教程 瀏覽:306
ssl數據加密傳輸 瀏覽:86
51單片機定時器方式2 瀏覽:331
命令行查看開機時間 瀏覽:813
python微博復雜網路分析 瀏覽:550
rf3148編程器 瀏覽:505
浙江標准網路伺服器機櫃雲主機 瀏覽:589
設置網路的伺服器地址 瀏覽:600
java圖形界面設計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