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現代商業城市振興中華禮儀
以儒家思想在現代商業城市振興中華禮儀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的個案
馮瑞龍、Irene Chung--第五屆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作者簡介:馮瑞龍(1963— ),男,香港人,香港大學中文系碩士、澳洲格理菲斯大學博士。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前任助理教授,從事大學中西文學及戲劇教研。文化類編著包括:《華夏家訓》、《華夏教子詩詞》、《華夏女子庭訓》、《中華家訓—帝王將相的錦囊》。現任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常務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專業發展部副主任)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理事(義務秘書)。Irene Chung,女,香港人,香港大學學士,澳洲麥覺理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從事管理學教研。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會員。
摘要:本文指出中國目前出現經濟快速起飛,與禮儀急劇下降的相互逆反現像, 因此當前社會急需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而香港百年來華洋雜處, 傳統文化較薄弱, 因此對振興中華禮儀的思考和感受也會較深。內文環繞一個個案——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 介紹它的宗旨、如何以儒家思想賦予「禮」、「儀」在香港這個商業城市適用的現代意義?以及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略作簡報, 以期集思廣益, 眾志成城, 與各界人士共籌在現代商業化的社會, 復興儒學以及中華禮儀。
關鍵詞:儒家思想 中華禮儀 禮儀之邦 境外旅遊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 香港立法會粗口事件 《中華文化承傳》 禮儀在商業社會的現代意義 三國 三禮三節 三語
Using Confucian Thoughts to Revive Chinese Etiquette and Rituals in Modern Commercial City——
A Case Study: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Andy Fung、Irene Chung
Abstract:This paper spotlighted a paradox wher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society, on the other side, encountered a downturn of the Chinese 「Liyi」 (etiquette & rituals). In view of the undesirable downturn, it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Liyi embedde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for the sake of bringing in social harmony among Chinese in the community. Hong Kong is a commercial city mingl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local Chinese, living in it, are more aware of the essence of keeping the Chinese Liyi.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ints for enforcing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Liyi as its primary aim. It presented a number of useful references, concerns for discussions among attendees in the conference. Namely, they are: (1) an introction of 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its objectives, vision and work progress related to the revival of Chinese 「Liyi」, (2) revival and good use of 「Li」 and 「Yi」 uphel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3) urgent need to rebuild the good qualities of Liyi suitable for use in nowadays』 business context.
Key Words:Confucianism Chinese Liyi (etiquette and rituals) outside China Travel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Foul Language Incident of the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Book)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etiquette and rituals in modern commercial society 3 National 3 Rituals 3 Festivals 3 Greetings
一、問題出現: 經濟快速起飛與禮儀急劇下降
中國外交部發布《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07年版)》,詳細介紹了領事保護的概念、范圍、適應人群以及條件。值得關注的是,外交部在其中再次提醒中國公民:
<!--[if !supportLists]-->- <!--[endif]-->在境外要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
<!--[if !supportLists]-->- <!--[endif]-->在公共場合要表現平靜,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要大聲說話,避免突出自己;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要在公共場所參與他人的爭吵 (注1) 。
此外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在2006年8月發出的「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行動」通知中,承認國人在旅遊活動中有七大不文明行為:「不修邊幅、不講衛生、不懂禮儀、不守秩序、不遵法規、不愛護環境和公共設施、喧嘩吵鬧」(注2) 。
這樣的提醒,反映中國在經濟快速起飛, 與禮儀急劇下降的相互逆反。中國人在海外旅遊、經商、求學時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不僅與快速發展的旅遊業不相適應,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相匹配,亦令中國的「禮儀之邦」形象受損 (注3) 。
古語雲,「倉稟實而知禮節」(注4),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近20多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國人文明素質卻未能同步提高。因此,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下文稱:本會)及本文筆者強烈認為, 當前社會急需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
香港的經濟起飛始於上世紀70年代, 問題的出現以至對策, 時間上略略超前於全國。時至今日, 香港人在遵守交通燈號、排隊購票、乘車讓座、以及不亂拋垃圾等方面, 水準尚可, 當然距離「禮儀之邦」的理想尚遠。
舉例來說, 香港在2009年3月就發生立法會議員接連多次在議事堂上使用粗言穢語,引起各方側目的事件, 本會由本文筆者起草, 於4月8日發出「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 回應立法會粗口事件公開信」(注5), 表達本會理事會認為不論政見如何,議員在公開場合應注意「語言與禮儀」,以培養年青一代積極有為,言行有禮的好榜樣。因此香港與國內相比,可能也是五十步笑百步,振興禮儀仍有待各界努力。
不過香港百年來華洋雜處, 傳統文化較薄弱, 因此對振興中華禮儀的思考和感受也會較深。所謂「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注6), 下文就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的宗旨、如何以儒家思想振興「禮」、「儀」?以及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略作簡報, 以期集思廣益, 眾志成城, 與在座各位大雅君子共籌在現代商業化的社會, 復興儒學以及中華禮儀。
二、揭竿而起: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的宗旨
如前所述, 香港百年來華洋雜處, 傳統文化較薄弱, 因此對振興中華禮儀的思考和感受也會較深。本會名譽會長孔憲中教授曾說:
港人除了飲食外, 甚麼都是洋化了。穿的是洋服, 住的是洋房; 禮儀是洋的, 音樂游戲也是洋的。四千年來的華夏文化正走上沉沒的路(注7)。
有見及此,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於1997年冬由孔憲中教授發起籌組,2005年正式成立, 游社暖先生為首屆主席, 第二屆(現任)主席為楊靖嫻校長(注8)。本會現已注冊為非牟利文化慈善團體。
(一)理念:
1.以禮儀為美好文化符號與精神載體。
2.振興中華禮儀,將美好民族形式與精神注入生活言行,務求與現代中外文化接軌,無需偏執復古或強人所難。
3.於全球化之際,應突出民族特色,以確立民族身分,為世界文化增添姿采。
(二)目標:
1.取得社會大眾對本會所持禮儀理念之認同。
2.促進對優質中華禮儀之欣賞與崇尚、承傳與發揚。
3.重振民族自信與尊嚴,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煥發中華文化姿采。
(三)工作:
1.開展各種有關中華禮儀之研習、普及與推廣活動。
2.涉及范圍:學術研究、學校教育、藝術創作、寫作出版、媒體製作、展覽演出、文娛康樂、時裝工藝、旅遊服務、城市建設等。
(四)目前開展之重點項目:
1.推動禮儀之研究、整理與出版,並與友好機構合辦研討會。
2.推廣校園禮儀,如徵集校園禮儀資料,舉辨講座、開設禮儀課程。
3.籌建中華禮儀資料庫。
4.發表或提交意見,包括向北京奧委提交禮儀建議書,倡導「承北京奧運,行中華拱手禮」,以及建議於西九龍文娛藝街區設立中華禮儀館等(注9)。
(五)資源:
1.本會承蒙孔安道紀念金贊助籌組經費、智韜慈善基金贊助成立後部分經費。
(六)研究問題及研究方向:
1. 如何把華夏四千年的文化改善, 使其適合於21世紀的實用?
2. 如何以個人實踐來重新恢復這些 (改善後的) 華夏文化?
3. 如何組織會社來鼓吹和發揚這些 (改善後的) 華夏文化?
4. 如何使學校和其他文化團體參與這個文化重建的運動?
5. 如何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正視文化重建的重要?(注10)
今日中國走向世界,重視國體,振興中華禮儀,固經國之大業。本會之成立,旨在加入先導行列,希望所持目標及理念,得到政府當局與社會人士響應與支持,令中華禮儀得以振興(注11)。
三、集思廣益: 如何以儒家思想振興「禮」、「儀」?
無用諱言, 香港政府在1997年前並不熱衷中國文化教育。但回歸十年後, 在中小學教育的層次, 已大有改善。其中以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施仲謀教授牽頭的著作《中華文化承傳》(初中適用, 三冊本) (注12)及《中華文化擷英》(高中適用, 兩冊本)最為通行(注13)。
以《中華文化承傳》為例, 第七章. <情操禮儀>的選材十分全面恰當, 列出如下:
(一)中華禮儀的文化特色
(二)重要的禮儀
1五禮
2古代的婚姻
3古代的喪葬
4見面禮儀
5交談禮儀
6公共場所禮儀
7家庭禮儀
8稱謂、謙稱及尊稱
(三)重要的禮儀典籍
1《禮記》
2《孝經》
(四)文化思考:禮儀和品德情意
(五)認同和繼承優秀的禮儀精神 (注14)
以下提出本文筆者在香港的一些思考, 集思廣益, 討論如何在現代社會, 以傳統儒家思想, 振興經濟起飛後的中華「禮」、「儀」?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中國古代的特點及局限性。
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范,著重選取對今天商業社會有積極、普遍意義的文明禮儀。
正如不少學者所指出,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所以下文將「禮」和「儀」分述。
(一) 「禮」在商業社會的現代意義
在「禮」方面, 包括: 1.以禮待人; 2.禮尚往來; 3.敬老護幼。
1.以禮待人的現代意義
《禮記》<曲禮上>雲:「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注15)。。儒家認為, 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
香港是國際商業金融中心, 重視零售服務業、旅遊業等商業,多年前政府的旅遊發展局已在電視及傳媒提倡以下口號:「以禮待人, 賓至如歸, 遊客消費, 人人受惠」的禮貌運動。
與古代不同, 現代社會重視自由平等, 施受雙方不必「自卑而尊人」 。
2. 禮尚往來的現代意義
「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禮記》<曲禮上>又雲:「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注16)
與古代不同, 現代社會重視公平和公義, 贊成「以德報德」, 但不會同意「以德報怨」, 而是孔子所說的「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 才符合法治精神(注17)。
3.敬老護幼的現代意義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注18)
《孟子》<告子下>雲:「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注19)。
《禮記》<祭義>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20)。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
現代商業社會主張良心企業, 要照顧弱勢社群需要, 商場的出入通道及升降機也要「無障礙」。從市場學的角度, 這是擴大消費群, 從主流擴大至其他社會群體的需要。
(二) 「儀」在商業社會的現代意義
在「儀」方面, 包括:1.儀容整潔; 2.節慶適度; 3.綠色禮儀。
1.儀容整潔的現代意義
《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注21)。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居處恭, 執事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
現代商業社會, 十分重視公司員工的儀容整潔, 每天都由上司視察檢查, 成為獎罰升降的評審項目之一。
2.節慶適度的現代意義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節慶, 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式。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七夕、重陽、除夕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現代商業社會, 十分重視節日的消費文化。例如新年和聖誕節, 中秋節和端午節, 情人節和萬聖節(Halloween) (注22), 大小商場都堂皇布置, 更成了應節食品和消費商品公司的重點市場項目。例如近年情人節和聖誕節晚餐每位收貴高達二、三百港元; 中秋節和端午節推出豪華金箔月餅及鮑魚帶子粽子。香港各酒店競推黃金鑽石豪華婚宴, 動軏消貴數十萬, 就更不足為法了。
本文筆者認為, 節慶之設, 是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因此不必過度奢華。即如二程在《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所雲:「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注23)。可見,儀式的規模在於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節的要求。
3.綠色禮儀的現代意義
2008年由中國主辦的奧運會以綠色奧運為題, 重視環保, 獲得世人的稱許。
其實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重視「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以孔孟為代表), 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天人合一」是指人在自然面前,應「與天地合其德」,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切不可逆「自然」而行之 (注24)。
「天人合一」與現代人重視環保、重視衛生的綠色主張相近。例如上文所述的中秋節和端午節推出的金箔月餅及鮑魚帶子粽子, 配以禮盒及三重包裝。減少包裝, 不但可降低成本, 減少物料浪費, 也可保護地球, 為子孫後代積福。
四、眾志成城: 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簡報
本部份略述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同仁的部份工作, 拋磚之意, 在於引玉, 供大家參考及討論如何在現代商業城市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
(一) 本屆政綱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本屆理事會通過提倡以下政綱
三國: 國禮(拱手禮); 國服(旗袍); 國花(梅花)
三禮: 成年冠禮; 婚姻禮; 喪殯禮
三節: 中國教師節(孔誕); 中國母親節(孟母誕); 中國情人節(七姐誕)
三語: 您好(代Hello); 再見(代Bye-bye); 爸媽(代daddy, mummy)
(二) 本屆工作
經過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同仁的努力, 以下工作均有所開展:
1 加冠禮
2 開筆禮
3 拱手禮
4 婚姻禮儀
5 中國茶道
6 飲食與禮儀
7 宗教與禮儀
8 服裝與禮儀
9 武術與禮儀
10青少年禮儀故事100則
(三) 筆者曾參與的本屆工作
2009-2010年度本文筆者曾參與的工作:
本會協辦: 香港金文泰中學「成人加冠禮」-會長助理(2009年3月)
本會就立法會議員粗口事件的聲明-起草聲明(2009年4月)
本會協辦: 香港博愛醫院梁省德小學「尊師開筆禮」-鳴鍾嘉賓(2009年6月)
本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 禮儀網頁設計比賽-評判(2009年10-12月)
本會贊助: 香港中小學創意創新比賽-中華文化組評判(2009年9月-2010年7月)
本會贊助: 沙田區學校校訓與禮儀研究(2009-2010年)
(四)結語
總括來說,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民眾文明素質的提高,自然有賴發揚和振興儒家思想和禮儀。
然而, 香港中華文化振興會只是一個個案, 本會限於人力物力, 只能在香港一地略盡棉力。因此, 本會願與各位有志之士, 友好團體群策群力、眾志成城, 為當前中國社會急需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而努力!
http://www.confucianism.org.my/internation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27
『貳』 中華家訓的古詩名句
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 非淡泊無以明志
《顏氏家訓》: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叄』 《中華家訓名篇》讀後感作文
《中華家訓名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朴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我對《中華家訓名篇》第八篇勉學有很深的感觸,這篇對該如何學習,怎樣取得更好的成效給予我們明確的指示。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那麼應該以何種姿態對待學習。「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這段文字對當時士族子弟不務學業,憑門第而獵取高位進行了抨擊,告誡了我們不能因家資優越而廢棄學習。「書到用時方恨少」,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更好的認識世界,融入社會。 「學需勤,勤亦苦,苦必刻,終則成」,孔子弟子三千,優異者眾多,而並不出眾的曹參傳得衣缽,與其勤於學息息相關。這就要求學習必須勤奮。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學習的過程中應持謙虛之心,切忌自高自大,高談闊論。時刻牢記「滿招損,謙受益」。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這讓我們誤認為古人是為了功名才讀書的,從而也大大影響了當今社會教育的功利性。老師或家長多以「好好學習,將來可以從事好的職業,」來勸誘學生學習,如此方式非但不能引導學生,反而令學生厭學。 「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在顏之推看來士、農、工、商、兵各行都是學問,「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無論哪個行業,學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顏之推又說學習不僅是為了安身立命,顏之推認為學習的更大價值在於利世。「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但不學不但不能利世,甚而難以立命。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學習之人可分兩種,一種為己,一種為人即利世。猶如佛徒,佛者,覺也,一者自覺,一者覺他即普渡眾生,自覺並覺彼者唯佛耳。因此,唯有一技之長,得以自立,從而為社會做出應有貢獻的人才能稱為學習之人。 既已知學習的意義,有求學之心,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學習的內容呢?「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爰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於事也。」由此可觀,顏之推認為學習應當廣博涉列,且在封建社會等級觀念濃厚的時代能提出飯牛牧羊的人都可以師表,實為難能可貴。「夫學者貴能博聞也。」一個人如果僅僅去鑽研某一學科,最後終究要走入一條死胡同的。曹雪芹是一個博古通今,各種知識都有所鑽研的人。愛因斯坦不但文學很好,也同時是一個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僅僅作為科學家存在的愛因斯坦是不存在的。要真正有所建樹,我們每一個偉人巨人都可以給我們作為榜樣,他們沒有誰不是將自己的才華建立在一片廣袤的雄厚的土地之上而展示出來的。因此在我們的學習中應廣泛吸取知識,提升綜合能力。 通過《中華家訓名篇》第八篇勉學,告誡我們要常讀書,愛讀書。活到老,學到老,終不淪為末流。
『肆』 《增廣賢文朱子家訓袁氏世范/中華古典珍品書坊》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增廣賢文朱子家訓袁氏世范/中華古典珍品書坊》(袁采朱用純)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uHNa4BqQPBV3aUaxJKXeEw
書名:增廣賢文朱子家訓袁氏世范/中華古典珍品書坊
作者:袁采/朱用純
出版社:黃山書社
譯者:余淮生 注釋
出版年:2007-5
頁數:190
內容簡介
《增廣賢文•朱子家訓·袁氏世范》內容簡介:《增廣賢文》幾乎收集了士農工商、官宦平民各個階層的人生處世格言,尊卑雜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各階層的人做人的規范,其基本內涵是和中國儒家精神一脈相承的。它崇尚的好學、勤奮、克儉、誠信、友善、清廉等,至今仍然是我們做人的准則。《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為明末清初學者朱用純撰。《朱子家訓》集中了古人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包含有許多治家處世的質朴哲理和有益啟示,如勤儉持家、愛護勞動成果、注意清潔健康、和睦鄰里等,同時也貫穿著清高閑達、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知足常樂的士紳生活情趣。所以,它不僅為勞動階級的平民之家所傳習,而且也為官宦之家以及書香門第所津津樂道,為有清一代最為著名也是流傳最廣的一篇家教之作。
作者簡介
袁采,(?年—1195年),字君載,衢州信安(今浙江省常山縣)人 。著有《政和雜志》、《縣令小錄》和《世范》三書,今只有《袁氏世范》傳世。其詳細事跡已不可考。他被譽為「中國歷史倡女性同情論的第一人。」
『伍』 《中國家風家訓》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家風家訓》(王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hWmLOjvXE-UsdOL1NpAFSA
書名:中國家風家訓
作者:王馨
豆瓣評分:9.5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7
頁數:264
內容簡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中國家風家訓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受到極大的重視。
時至而今,我們做人處世的種種准則大都源於中國家風家訓。
為人父母者有責任和義務將其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本書——中國家風家訓將家喻戶曉的經典範本《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弟子規》做了深入透徹的解讀,分成了原文、注釋、譯文、歷史故事、知識點鏈接等版塊,融知識性和可讀性於一體,是弘揚傳統文化、親子共讀的良好版本。
作者簡介:
"王馨,中國學前教育學會會員、連雲港市散文協會理事、連雲港市作家協會會員。從教27年,從事文學創作20年,曾多次參加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
多年來,專注中華傳統文化的修學與踐行,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常有文章在《揚子晚報》《世界日報》《蒼梧晚報》等報刊發表。
『陸』 和為貴、孝為先、勤為本、儉為德的來源是什麼,
源自:中國夢娃娃公益廣告詞
釋義:
和為貴:儒家倡導的道德實踐的原則。就是說,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意思是,按照禮來處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
孝為先: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
勤為本:以勤勞為本分,不要好逸惡勞。
儉為德:要有勤儉節約的品德,不要驕奢淫逸。
原詞:
夢娃醒,太陽笑,中國夢,多美妙。
國是家,善作魂,勤為本,儉養德,誠立身,孝當先,和為貴。
百年夢,時代潮,齊努力,同奔跑,共祝願,祖國好,合美吉祥,節節高。
(6)中華家訓pdf擴展閱讀:
廣告鑒賞
在稚嫩、可愛的童聲演唱中,穿著中國傳統服裝、扎著獨角辮、胖嘟嘟的「夢娃」跳上熒屏,不停地用各種形象的手勢,給大家送祝福、喻美德。
這個被賦予「中國夢」代表形象的紅色小女孩在居民小區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櫥窗里、在街頭巷尾的「中國夢」宣傳招貼畫中盡展風采。
與貼在牆上的宣傳畫相比,「夢娃」已經不再以一個可愛安靜的形象示人,而是以最富中國意味的形象、最具傳統文化號召力的傳播方式,以及最有人文情懷的動感畫面,為每個中國人以及關心關注中國發展的外國友人,呈現出一個立體、生動而又形象的中國偉大復興之夢。
『柒』 求朱子家訓心得
一部曾對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產生巨大影響,被中國封建統治者推崇了幾千年的《論語》,時下又因於丹教授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的解讀而大放異彩,使冷落了幾十年的傳統文化又起熱潮。在《論語》中有「吾日三省吾身」和「三思而後行」的觀點,記載的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和魯國的大夫季文子在做事前要經過反復考慮,這些觀點對人冷靜反省自己、考慮問題、正確決策、少犯錯誤很有好處,被世世代代無數人做為處事的行動指南。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人們的思想信仰也發生了動搖,傳統觀念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參就提出「自省」,即每天進行自我修養,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目前社會快速發展、各種思潮相互沖突、人心浮躁的時代背景下,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借鑒。在《朱子家訓》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這應該是飽讀讀書、深悟儒學的朱柏廬學習和繼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並結合個人生活閱歷而得出的人生處事感悟,也是他個人經歷朝代更替、世事沉浮後的理性思考。他教育子孫在處事時,要求「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意思是他人來說長道短,不可輕信,要再三思考。因為怎知道他不是來說人壞話呢?因事相爭,要冷靜反省自己,因為怎知道不是我的過錯?社會是復雜的,也是殘酷的,要想保全自己,成就事業,就必須牢記「三思後行」這個訓誡,對他人之言,反復思考,鑒別真假;和人相爭,不要一味找客觀理由和他人毛病,要反省自己,查找自己存在的問題,修正行動方向,這樣一切事情都可以正確順利地化解。在這方面,人們有過許多經驗之談,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話到嘴邊留三分」、「做事要適度」,同時也有過許多慘痛的教訓。如果處於領導階層,遇事不經過全面思考,憑一時的沖動,主觀武斷的決策都可能會導致離心離德的後果,使事業走向毀滅;如果是普通群眾,無意的一句話可能會授人以柄、被別人斷章利用、成為對手踩踏的證據,遭受無端人為攻擊,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遇事多思考,多反思自己,對完美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這樣做才有希望立於不敗之地並達到成功的彼岸。 個人修養是一生的事情,不能有絲毫放鬆。具體做法是小事著手,一點一滴積累。從古到今,先輩賢達十分注重從小處加強個人修養。《大學》中說「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欲先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身者必先正其心」。這里的正心、修身就是指個人修養,這必須從平時的一言一行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從具體的日常小事培養,方能逐漸養成。《朱子家訓》第一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有別;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就說明了個人修養的途徑和方法,不是憑空想像,也不是只背理論,而是要在平時治家中不懈實踐,從看似平常乏味,卻不可缺少的瑣事做起,形成一種習慣。居家過日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小事。要治好家,就必須日復一日做這許多瑣碎事,從細處入手,微處操勞,才能做到井井有條,家業維持以至興旺。也只有修好身,治好家,才能積累經驗,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宏偉願望。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基礎過程。《朱子家訓》把打掃房子、關鎖門戶做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必修課,強調加強自我修養,培養良好習慣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點滴積累的重要性。東漢時期,有一個胸懷大志名叫陳蕃的少年,他獨立住在一間房子里,把自己居住的房間搞得齷齪不堪。有一天,他父親與朋友來看他,見到屋裡一幅亂糟糟的景象就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干凈來迎接客人。陳蕃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朋友當即反問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一對。其實,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有規律的,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產生質變。《論語》中也有這樣一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與!」孔子從另一個角度也講了從日常小處進行個人修養的道理。聯想到現代的教育情況,學校、家長在很大程度上只重視學生的功課成績,把考上名牌大學做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往往忽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結果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低德的人,造成了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對國家、社會、家庭都帶來了很大損害。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對孩子教育應該從小抓起,要樹立成人第一,成才第二的意識,重視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把小事做細,把成長的基礎打牢,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果一個人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長大以後不論做什麼工作,都應該會有所作為,至少是不會危害社會。我們成年人也一樣,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也應該注意小事,注意細節。 《朱子家訓》是「經典誦讀口袋書」的一種,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作為傳統的家教用書和兒童啟蒙用書,《家訓》在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傳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華家訓文化和家族傳統的根源中,《朱子家訓》作用重大,因為現代教育缺乏必要的傳統教育,我們現在回頭品味那些本應該五六歲就熟讀熟背的文字,會感受到獨特的中華氣息、原始的道德要求、至高的做人道理。1,「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現在商品經濟發展,我們很容易見到將自家的剩餘農副產品諸如水果蔬菜挑到市場、街道出售的人群,也可以見到在走街串巷賣針頭線腦的二郎擔,這些「肩挑貿易」的出現和存在很好地方便了大眾生活;為什麼「勿佔便宜」呢?其一,這些肩挑是來自社會底層的人民,生活不富裕,好比一般的農貿市場上每到開學之前都會降價一樣——很多家長為了給兒女准備上學費用,將自家不捨得吃的家禽、農副產品拿去換錢;可憐天下父母心。其二,走街串巷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大汗淋漓口乾舌燥還要吆喝,我們應該體諒他們的不易。2,「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其中「受恩勿忘」很容易理解,在做起來也較好操作。「施惠勿念」我們能做到嗎?我們都很在乎自己對別人的幫助並希望得到報答、補償、報酬,這固然是市場經濟的影響所致:大家都有強烈的「勞有所得」概念,認為自己付出就應該得到「應該的」報償但是我們想過沒有?什麼叫「應該」——那是「你的」「應該」,你為何要將自己的意志加於別人?別人感謝是他自己的事,人家不放在心上照樣是他自己的自由,你無權要求——那是他的道德問題,與你無關——如果你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要求得到他人的同等待遇,那是你太天真了。這也註定你終將活在苦悶之中。3,「凡事多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這條智慧體現在《大學》的「知止、有定」。無論怎麼成功、失敗都用「中道」、「中庸」的思想面對。什麼叫「淡如水」?什麼叫「真」?什麼叫「中」?如果一個人將所有功名利祿都平淡看待——就像某位大師在回家得到自己被打為「右派」後哈哈一笑、在得知自己被平反後也是哈哈一笑一樣——平淡即是真。什麼叫「中」《中庸》里說「中不偏、庸不易」,不偏的意思不僅指不偏向哪個極端,還指佛家的「恆順眾生」、 法相唯識學的三性說及其中道思想更是體現了這一點;也指儒家的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可見孔子是把「中庸」作為一種難能可貴的道德倫理准則而提出的。儒家倫理學的「中庸」說同前人有關用「中」的思想的不同,就在於儒家對「中」的標准賦予了新的具體內容,這個具體內容就是以「仁」為內在核心,以「禮」為外在形式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但「中」字的基本含義,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標准或法則這一種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說中。《朱子家訓》字數不多、篇幅較小,但句句是智慧,或許有一些我們會感覺離我們的時代有距離、有一些我們甚至會認為是封建的思想,但仔細想想會覺得:道德和人格不是以時代為限的——千年之前是這樣,現在這樣,將來還必須這樣——哪怕現在你不認可。
『捌』 什麼是中華家訓園
網路有詳細介紹,理念很好,國家就該大力支持和傳統文化有關的東西!
『玖』 中華家訓園會員中心
這是中華家訓園項目的銷售平台,簡單注冊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