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五代史pdf

五代史pdf

發布時間:2022-03-08 00:47:50

⑴ 誰有《二十四史》中所有的人物傳記,電子版的!急!!!

哥們~拜託你先看看已解決的問題欄~二十四史不是一本書!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⑵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仇鹿鳴)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iBs_Xk6Nyzzv64irCzL-Kg

提取碼:42bn

書名: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

作者:仇鹿鳴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6-1

頁數:337

內容簡介:

對魏晉之際的諸種研究,大體是站在陳寅恪先生相關論述的延長線上加以發展、修正,運用政治集團學說所具有的利弊在這一時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體現。自從1980年代以來,涌現了不少從個別歷史事件的考證入手,通過細節的考證復原魏晉之際政治變局的佳作,本書之作亦得益於此。《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採取將政治史與家族史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脈絡中探討西晉權力結構從形成到崩潰的過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晉大族之間的政治、婚姻、交往網路,探究這一網路在魏晉政治變局中發揮的作用。

作者簡介:

仇鹿鳴,1981年生,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參與修訂點校本《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中華文史論叢》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古中國的國家與社會、士族政治、石刻文獻等。

⑶ 因為考研需要,急需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2002年版的電子版,有知道的請告知,謝謝!

最佳答案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目錄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目錄
[目錄中出現的書名(如《詩經》)、作家(如李白),都要掌握其簡介。簡編本的內容都來自全本,只是作了一些技術上的改動。一些學校指定簡編本為考研參考書,大家只需按此目錄在全本中劃出來就行了,不需要再購此書。]
上冊
先秦部分
一、 詩歌
《詩經》(四首)
氓[衛風]
七月[豳風]
採薇[小雅]
何草不黃[小雅]
二、文
一歷史散文
尚書(一篇)
無逸
左傳(三篇)
宮之奇諫假道
秦晉餚之戰
鄭子產相國
國語(一篇)
邵公諫弭謗
戰國策(三篇)
蘇秦始將連橫
馮諼客孟嘗君
魯仲連義不帝秦
二諸子散文
論語(兩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長沮桀溺耦而耕章
孟子(二章)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
魚我所欲也章
荀子(一篇)
勸學篇
莊子(一篇)
養生主[節錄]
韓非子(二篇)
內儲說上[節錄]
難一[節錄]
三、辭賦
楚辭(三篇)
湘君
湘夫人
哀郢

秦漢部分
一、辭賦
賈誼賦(一篇)
鵩鳥賦
二、詩歌
樂府民歌(五首)
戰城南
有所思
陌上桑
十五從軍征
焦仲卿妻[並序]
古詩十九首(錄三首)
行行重行行
涉江采芙蓉
明月何皎皎
三、文
司馬遷文(二篇)
魏其武安侯列傳
李將軍列傳[節錄]
班固文(一篇)
蘇武傳

三國兩晉南北朝部分
一、辭賦
王粲賦(一篇)
登樓賦
陶淵明辭(一篇)
歸去來兮辭[並序]
鮑照賦(一篇)
蕪城賦
二、詩歌
曹操詩(三首)
短歌行
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
[神龜雖壽]
蔡琰詩(一首)
悲憤詩
曹植詩(三首)
送應氏[步登北邙阪]
贈白馬王彪
野田黃雀行
阮籍詩(三首)
詠懷詩[夜中不能寐]
[嘉樹下成蹊]
[洪生資制度]
左思詩(二首)
詠史[鬱郁澗底松]
[皓天舒白日]
陶淵明詩(五首)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飲酒[結廬在人境]
[清晨聞叩門]
雜詩[白日淪西阿]
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
謝靈運詩(一首)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鮑照詩(三首)
梅花落
擬行路難[寫水置平地]
[對案不能食]
謝脁詩(二首)
玉階怨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庾信詩(二首)
寄王琳
重別周尚書[陽關萬里道]
樂府民歌(七首)
子夜歌[始欲識郎時]
[今夕已歡別]
讀曲歌[打殺長鳴雞]
西洲曲
企喻歌辭[放馬大澤中]
琅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
[敕勒歌]
三、文
諸葛亮文(一篇)
出師表
孔稚珪文(一篇)
北山移文
酈道元文(一篇)
江水[三峽]
四小說
干寶《搜神記》(一則)
李寄
劉義慶《世說新語》(四則)
過江諸人
周處
王子猷居山陰
石崇要客燕集

唐五代部分
一、詩歌
王維詩(二首)
渭川田家
山居秋暝
高適詩(一首)
燕歌行
岑參詩(一首)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李白詩(四首)
蜀道難
峨眉山月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甫詩(四首)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
新安吏
登高
韓愈詩(一首)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柳宗元(一首)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劉禹錫詩(一首)
西塞山懷古
白居易詩(二首)
上陽白發人
琵琶行
李賀詩(一首)
雁門太守行
杜牧詩(二首)
過華清宮
泊秦淮
李商隱詩(一首)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杜荀鶴詩(一首)
山中寡婦
二、文
王勃文(一篇)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韓愈文(四篇)
師說
進學解
張中丞傳後敘
柳子厚墓誌銘
柳宗元文
封建論
種樹郭橐駝傳
三戒[並序]
鈷鉧潭西小丘記
陸龜蒙文(一篇)
野廟碑[並詩]
三、傳奇
李朝威傳奇(一篇)
柳毅傳
四、詞
李白詞(一首)
菩薩蠻[平林漠漠]
溫庭筠詞(一首)
菩薩蠻[小山重疊]
馮延巳詞(一首)
謁金門[風乍起]
李煜詞(二首)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

下冊
宋金部分
一、詞
范仲淹詞(一首)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晏殊詞(一首)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歐陽修詞(一首)
踏莎行[候館梅殘]
柳永詞(二首)
雨霖鈴[寒蟬凄切]
望海潮[東南形勝]
王安石詞(一首)
桂枝香[登臨送目]
蘇軾詞(四首)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念奴嬌[大江東去]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秦觀詞(二首)
鵲橋仙[纖雲弄巧]
踏莎行[霧失樓台]
周邦彥詞(二首)
六丑[正單衣試酒]
蘇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詞(二首)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張元干詞(一首)
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陸游詞(一首)
清商怨[江頭日暮痛飲]
辛棄疾詞(四首)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永遇樂[千古江山]
姜夔詞(一首)
揚州慢[淮左名都]
張炎詞
解連環[楚江空晚]
二、詩歌
梅堯臣詩(二首)
田家語
汝墳貧女
王安石詩(二首)
河北民
泊船瓜洲
蘇軾詩(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
吳中田婦嘆
題西林壁
黃庭堅詩(二首)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投荒萬死鬢毛斑]
[滿川風雨獨憑欄]
范成大詩(二首)
後催租行
四時田園雜興[新築場泥鏡面平]
楊萬里詩(二首)
插秧歌
初入淮河[船離洪澤岸頭沙]
陸游詩(四首)
劍門道中遇微雨
書憤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
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
示兒
文天祥詩(一首)
正氣歌
元好問詩(一首)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慘淡龍蛇日斗爭]
三、文
范仲淹文(一篇)
岳陽樓記
歐陽修文(三篇)
五代史伶官傳序
醉翁亭記
秋聲賦
王安石文(一篇)
答司馬諫議書
蘇軾文(三篇)
留侯論
喜雨亭記
前赤壁賦
四、話本
碾玉觀音

元代部分
一、詩歌
劉因詩(一首)
白溝
趙孟頫(一首)
岳鄂王墓
薩都剌詩(一首)
早發黃河即事
楊維楨詩(一首)
題蘇武牧羊圖
二、文
吳澄文(一篇)
送何太虛北游序
李孝光文(一篇)
雁山十記[大龍湫記]
三、戲曲
關漢卿雜劇(一種)
感天動地竇娥冤[第三折]
馬致遠雜劇(一種)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三折]
王實甫雜劇(一種
崔鶯鶯待月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高明戲文(一種)
琵琶記(糟糠自厭)
四、散曲
馬致遠散曲(一首)
天凈沙[秋思]
張養浩散曲(一首)
山坡羊[潼關懷古]
睢景臣散曲(一首)
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明代部份
一、詩歌
高啟詩(一首)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李夢陽詩(一詩)
秋望
何景明詩(一首)
鰣魚
王世貞詩(一首)
登太白樓
陳子龍詩(一首)
易水歌
夏完淳詩(一首)
別雲間
二、文
宋濂文(一篇)
送東陽馬生序
劉基文(一篇)
賣柑者言
歸有光文(一篇)
項脊軒志
宗臣文(一篇)
報劉一丈書
袁宏道文(一篇)
徐文長傳
徐弘祖文(一篇)
游黃山後記
張岱文(一篇)
柳敬亭說書
張溥文(一篇)
五人墓碑記
三、小說
馮夢龍小說(一篇)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四、戲曲
湯顯祖傳奇(一種)
牡丹亭[驚夢]
李玉傳奇(一種)
清忠譜
五、散曲
王磐散曲(一首)
朝天子[詠喇叭]
陳鐸散曲(一首)
水仙子[瓦匠]
馮惟敏散曲(一首)
玉芙蓉[喜雨]
薛論道散曲(一首)
黃鶯兒[塞上重陽]

清代部份
一、詩歌
吳偉業詩(一首)
捉船行
顧炎武詩(一首)
流轉
吳嘉紀詩(三首)
海潮嘆
船中曲[儂是船中生]
[斷梗不怨風]
王士禛詩(三首)
秦淮雜詩[年來腸斷秣陵舟]
真州絕句[曉上江樓是上層]
[江干多是釣人居]
鄭燮詩(一首)
漁家
袁枚詩(二首)
馬嵬[莫唱當年長恨歌]
渡江大風
蔣士銓詩(一首)
歲暮到家
汪中詩(一首)
白門感舊
黃景仁詩(一詩)
圈虎行
阮元詩(一首)
蘇堤春曉
二、詞
陳維崧詞(二首)
點絳唇[晴髻離離]
醉落魄[寒山幾堵]
朱彝尊詞(二首)
桂殿秋[思往事]
解佩令[十年磨劍]
顧貞觀詞(二首)
金縷曲[季子平安否]
[我亦飄零久]
納蘭性德詞(二首)
長相思[山一程]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張惠言詞(二首)
木蘭花慢[盡飄零盡了]
水調歌頭[今日非昨日]
三、文
黃宗羲文(一篇)
原君
顧炎武文(一篇)
廉恥
方苞文(一篇)
獄中雜記[節錄]
袁枚文(一篇)
書魯亮儕
姚鼐文(一篇)
登泰山記
汪中文(一篇)
哀鹽船文[附序]
四、小說
蒲松齡小說(三篇)
青鳳
竇氏
黃英
五、戲曲
洪升傳奇(一種)
長生殿[驚變]
孔尚任傳奇(一種)
桃花扇[餘韻]

近代部份
一、詩歌
張維屏詩(一首)
三元里
龔自珍詩(三首)
詠史
己亥雜詩[只籌一纜十夫多]
[九州生氣恃風雷]
魏源詩(二首)
寰海十章[誰奏中宵秘密章]
[城上旌旗城下盟]
朱琦詩(一首)
關將軍輓歌
黃遵憲詩(一首)
下水船歌
秋瑾詩(一首)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二、詞
蔣春霖詞(一首)
卜運算元[燕子不曾來]
況周頤詞(一首)
蘇武慢[愁入雲遙]
梁啟超詞(一首)
金縷曲[瀚海飄流燕]
秋瑾詞(一首)
滿江紅[骯臟塵寰]
三、文
龔自珍文(二篇)
海門先嗇陳君祠堂碑文
病梅館記
薛福成文(一篇)
觀巴黎油畫記
譚嗣同文(一篇)
仁學[節錄]
章炳麟文(一篇)
徐錫麟傳
梁啟超文(一篇)
少年中國說
若你需要,我也找到一份全部內容的PDF格式的,但是前提你要有PDF軟體或者PS也行,但是PS只能一張一張的打開。只要留個QQ給我,發到你郵箱里。
若幫到您,請採納,謝謝。

⑷ 迷茫者說:書是什麼什麼

書是人類文化知識的傳承工具,是傳遞經驗的一種載體,是人類的朋友、導師、顧問。

書是作者心情的的真實反映。

有人因書而出名,有人因書而惹來殺人之禍。

書可以是一本裝訂好的著作,可以是一種感悟,可以是一種心情,也可以是一顆小石頭。

一萬個人,對於書的理解有一萬種不同的答案,但真要說什麼是書,就好比用一把文具尺用量喜馬拉雅山,用秒去計算地球的年齡。

對於一些人來說,書就是能讓自己廢寢忘食、讓自己沉醉其中不覺時間溜走的一東西。

什麼是書?書就是人的愛好、人的生活。

那簿簿的一本書,是許多人的心愛之物。人們習慣於從書中體會各種各樣的心情故事,享受那一種寧靜、那一種豁達、那一種悲憤。但書真的就是那裝訂好的冊子嗎?

大自然,是人類無法讀懂的書,每一個人,也是一本書。

世間萬物,什麼不是書?

書,並不是那一本本的書,而是一種人生的感悟。

喜、怒、哀、樂,花、草、蟲、魚……

何物不是書?何處不是書?

⑸ 《春盡江南》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春盡江南》(格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提取碼: 4ffg

書名:春盡江南

作者:格非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4-1

頁數:376

內容簡介: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醞釀構思,沉潛求索,到2011年終於完成定稿的系列長篇巨作。作者在堅守高貴藝術性的同時,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敘事呈現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內在精神的衍變軌跡。 格非所著的《春盡江南(江南三部曲)》是「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主要人物雖然銜接前兩部《人面桃花》與《山河入夢》,聚焦點卻是當下中國人的精神現實。小說主體故事的時間跨度只有一年,敘述所覆蓋的時間幅度卻長達二十年。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譚功達之子、詩人譚端午自我放逐到鶴浦,面對群體參與變動的時代,試圖從《新五代史》找到解釋;最初崇拜詩人的李秀蓉在社會劇變的潮流中成為律師,她改名換姓,以龐家玉的干練潑辣現身,最後卻在虛浮而折磨人的現實中走向了絕望……圍繞譚端午和龐家玉這對漸入中年的夫妻及周邊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際遇和精神衍變,小說廣泛透視了個體人生在社會劇變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和精神困境。 《春盡江南(江南三部曲)》作者以令人感佩的誠摯和勇氣,用逼近時代粗糲的犀利文筆,深度切中了這個時代精神疼痛的症結。

作者簡介:

格非屬於擅長對文學、社會、歷史等問題做深入思考的學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堅韌、優雅、准確、睿智等特質,在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風格鮮明;曾獲得「2004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成就獎」、「2004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屆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第三屆中國圖書勢力榜」文學第一名、《新京報》「201 1年度文學類致敬圖書」等多種文學獎項。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意、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⑹ 求電子版 朱東潤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六冊本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目錄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目錄
[目錄中出現的書名(如《詩經》)、作家(如李白),都要掌握其簡介。簡編本的內容都來自全本,只是作了一些技術上的改動。一些學校指定簡編本為考研參考書,大家只需按此目錄在全本中劃出來就行了,不需要再購此書。]
上冊
先秦部分
一、 詩歌
《詩經》(四首)
氓[衛風]
七月[豳風]
採薇[小雅]
何草不黃[小雅]
二、文
一歷史散文
尚書(一篇)
無逸
左傳(三篇)
宮之奇諫假道
秦晉餚之戰
鄭子產相國
國語(一篇)
邵公諫弭謗
戰國策(三篇)
蘇秦始將連橫
馮諼客孟嘗君
魯仲連義不帝秦
二諸子散文
論語(兩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長沮桀溺耦而耕章
孟子(二章)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
魚我所欲也章
荀子(一篇)
勸學篇
莊子(一篇)
養生主[節錄]
韓非子(二篇)
內儲說上[節錄]
難一[節錄]
三、辭賦
楚辭(三篇)
湘君
湘夫人
哀郢

秦漢部分
一、辭賦
賈誼賦(一篇)
鵩鳥賦
二、詩歌
樂府民歌(五首)
戰城南
有所思
陌上桑
十五從軍征
焦仲卿妻[並序]
古詩十九首(錄三首)
行行重行行
涉江采芙蓉
明月何皎皎
三、文
司馬遷文(二篇)
魏其武安侯列傳
李將軍列傳[節錄]
班固文(一篇)
蘇武傳

三國兩晉南北朝部分
一、辭賦
王粲賦(一篇)
登樓賦
陶淵明辭(一篇)
歸去來兮辭[並序]
鮑照賦(一篇)
蕪城賦
二、詩歌
曹操詩(三首)
短歌行
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
[神龜雖壽]
蔡琰詩(一首)
悲憤詩
曹植詩(三首)
送應氏[步登北邙阪]
贈白馬王彪
野田黃雀行
阮籍詩(三首)
詠懷詩[夜中不能寐]
[嘉樹下成蹊]
[洪生資制度]
左思詩(二首)
詠史[鬱郁澗底松]
[皓天舒白日]
陶淵明詩(五首)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飲酒[結廬在人境]
[清晨聞叩門]
雜詩[白日淪西阿]
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
謝靈運詩(一首)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鮑照詩(三首)
梅花落
擬行路難[寫水置平地]
[對案不能食]
謝脁詩(二首)
玉階怨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庾信詩(二首)
寄王琳
重別周尚書[陽關萬里道]
樂府民歌(七首)
子夜歌[始欲識郎時]
[今夕已歡別]
讀曲歌[打殺長鳴雞]
西洲曲
企喻歌辭[放馬大澤中]
琅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
[敕勒歌]
三、文
諸葛亮文(一篇)
出師表
孔稚珪文(一篇)
北山移文
酈道元文(一篇)
江水[三峽]
四小說
干寶《搜神記》(一則)
李寄
劉義慶《世說新語》(四則)
過江諸人
周處
王子猷居山陰
石崇要客燕集

唐五代部分
一、詩歌
王維詩(二首)
渭川田家
山居秋暝
高適詩(一首)
燕歌行
岑參詩(一首)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李白詩(四首)
蜀道難
峨眉山月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甫詩(四首)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
新安吏
登高
韓愈詩(一首)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柳宗元(一首)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劉禹錫詩(一首)
西塞山懷古
白居易詩(二首)
上陽白發人
琵琶行
李賀詩(一首)
雁門太守行
杜牧詩(二首)
過華清宮
泊秦淮
李商隱詩(一首)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杜荀鶴詩(一首)
山中寡婦
二、文
王勃文(一篇)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韓愈文(四篇)
師說
進學解
張中丞傳後敘
柳子厚墓誌銘
柳宗元文
封建論
種樹郭橐駝傳
三戒[並序]
鈷鉧潭西小丘記
陸龜蒙文(一篇)
野廟碑[並詩]
三、傳奇
李朝威傳奇(一篇)
柳毅傳
四、詞
李白詞(一首)
菩薩蠻[平林漠漠]
溫庭筠詞(一首)
菩薩蠻[小山重疊]
馮延巳詞(一首)
謁金門[風乍起]
李煜詞(二首)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

下冊
宋金部分
一、詞
范仲淹詞(一首)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晏殊詞(一首)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歐陽修詞(一首)
踏莎行[候館梅殘]
柳永詞(二首)
雨霖鈴[寒蟬凄切]
望海潮[東南形勝]
王安石詞(一首)
桂枝香[登臨送目]
蘇軾詞(四首)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念奴嬌[大江東去]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秦觀詞(二首)
鵲橋仙[纖雲弄巧]
踏莎行[霧失樓台]
周邦彥詞(二首)
六丑[正單衣試酒]
蘇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詞(二首)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張元干詞(一首)
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陸游詞(一首)
清商怨[江頭日暮痛飲]
辛棄疾詞(四首)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永遇樂[千古江山]
姜夔詞(一首)
揚州慢[淮左名都]
張炎詞
解連環[楚江空晚]
二、詩歌
梅堯臣詩(二首)
田家語
汝墳貧女
王安石詩(二首)
河北民
泊船瓜洲
蘇軾詩(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
吳中田婦嘆
題西林壁
黃庭堅詩(二首)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投荒萬死鬢毛斑]
[滿川風雨獨憑欄]
范成大詩(二首)
後催租行
四時田園雜興[新築場泥鏡面平]
楊萬里詩(二首)
插秧歌
初入淮河[船離洪澤岸頭沙]
陸游詩(四首)
劍門道中遇微雨
書憤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
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
示兒
文天祥詩(一首)
正氣歌
元好問詩(一首)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慘淡龍蛇日斗爭]
三、文
范仲淹文(一篇)
岳陽樓記
歐陽修文(三篇)
五代史伶官傳序
醉翁亭記
秋聲賦
王安石文(一篇)
答司馬諫議書
蘇軾文(三篇)
留侯論
喜雨亭記
前赤壁賦
四、話本
碾玉觀音

元代部分
一、詩歌
劉因詩(一首)
白溝
趙孟頫(一首)
岳鄂王墓
薩都剌詩(一首)
早發黃河即事
楊維楨詩(一首)
題蘇武牧羊圖
二、文
吳澄文(一篇)
送何太虛北游序
李孝光文(一篇)
雁山十記[大龍湫記]
三、戲曲
關漢卿雜劇(一種)
感天動地竇娥冤[第三折]
馬致遠雜劇(一種)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三折]
王實甫雜劇(一種
崔鶯鶯待月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高明戲文(一種)
琵琶記(糟糠自厭)
四、散曲
馬致遠散曲(一首)
天凈沙[秋思]
張養浩散曲(一首)
山坡羊[潼關懷古]
睢景臣散曲(一首)
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明代部份
一、詩歌
高啟詩(一首)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李夢陽詩(一詩)
秋望
何景明詩(一首)
鰣魚
王世貞詩(一首)
登太白樓
陳子龍詩(一首)
易水歌
夏完淳詩(一首)
別雲間
二、文
宋濂文(一篇)
送東陽馬生序
劉基文(一篇)
賣柑者言
歸有光文(一篇)
項脊軒志
宗臣文(一篇)
報劉一丈書
袁宏道文(一篇)
徐文長傳
徐弘祖文(一篇)
游黃山後記
張岱文(一篇)
柳敬亭說書
張溥文(一篇)
五人墓碑記
三、小說
馮夢龍小說(一篇)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四、戲曲
湯顯祖傳奇(一種)
牡丹亭[驚夢]
李玉傳奇(一種)
清忠譜
五、散曲
王磐散曲(一首)
朝天子[詠喇叭]
陳鐸散曲(一首)
水仙子[瓦匠]
馮惟敏散曲(一首)
玉芙蓉[喜雨]
薛論道散曲(一首)
黃鶯兒[塞上重陽]

清代部份
一、詩歌
吳偉業詩(一首)
捉船行
顧炎武詩(一首)
流轉
吳嘉紀詩(三首)
海潮嘆
船中曲[儂是船中生]
[斷梗不怨風]
王士禛詩(三首)
秦淮雜詩[年來腸斷秣陵舟]
真州絕句[曉上江樓是上層]
[江干多是釣人居]
鄭燮詩(一首)
漁家
袁枚詩(二首)
馬嵬[莫唱當年長恨歌]
渡江大風
蔣士銓詩(一首)
歲暮到家
汪中詩(一首)
白門感舊
黃景仁詩(一詩)
圈虎行
阮元詩(一首)
蘇堤春曉
二、詞
陳維崧詞(二首)
點絳唇[晴髻離離]
醉落魄[寒山幾堵]
朱彝尊詞(二首)
桂殿秋[思往事]
解佩令[十年磨劍]
顧貞觀詞(二首)
金縷曲[季子平安否]
[我亦飄零久]
納蘭性德詞(二首)
長相思[山一程]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張惠言詞(二首)
木蘭花慢[盡飄零盡了]
水調歌頭[今日非昨日]
三、文
黃宗羲文(一篇)
原君
顧炎武文(一篇)
廉恥
方苞文(一篇)
獄中雜記[節錄]
袁枚文(一篇)
書魯亮儕
姚鼐文(一篇)
登泰山記
汪中文(一篇)
哀鹽船文[附序]
四、小說
蒲松齡小說(三篇)
青鳳
竇氏
黃英
五、戲曲
洪升傳奇(一種)
長生殿[驚變]
孔尚任傳奇(一種)
桃花扇[餘韻]

近代部份
一、詩歌
張維屏詩(一首)
三元里
龔自珍詩(三首)
詠史
己亥雜詩[只籌一纜十夫多]
[九州生氣恃風雷]
魏源詩(二首)
寰海十章[誰奏中宵秘密章]
[城上旌旗城下盟]
朱琦詩(一首)
關將軍輓歌
黃遵憲詩(一首)
下水船歌
秋瑾詩(一首)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二、詞
蔣春霖詞(一首)
卜運算元[燕子不曾來]
況周頤詞(一首)
蘇武慢[愁入雲遙]
梁啟超詞(一首)
金縷曲[瀚海飄流燕]
秋瑾詞(一首)
滿江紅[骯臟塵寰]
三、文
龔自珍文(二篇)
海門先嗇陳君祠堂碑文
病梅館記
薛福成文(一篇)
觀巴黎油畫記
譚嗣同文(一篇)
仁學[節錄]
章炳麟文(一篇)
徐錫麟傳
梁啟超文(一篇)
少年中國說

⑺ 《那些書和那些人》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那些書和那些人》(辛德勇 編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3pu7twI6bfinQaMvBNS_jg

提取碼:sf1u

書名:那些書和那些人

作者:辛德勇 編著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1

頁數:170

內容簡介:

辛德勇先生新作《那些書和那些人》一貫地透露著辛爺的真性情,全書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懷人,二是說書。

懷人的文章涉及黃永年、田余慶、索介然、鄧自欣、劉浦江、陳東、梁永進等諸多知名學者或文化名人。說書部分則圍繞歐陽脩及其所撰《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展開。

其書基於學術又高於學術,談學術問題游刃有餘、信筆拈來,讀來趣味盎然,頗覺輕松。細忖其中味道,又非粗淺功夫使得,無一字不含深情。

作者簡介:

辛德勇,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8月11日生,遼寧鐵嶺開原人,歷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兼事地理學史研究,著有《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中國歷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建元與改元》、《製造漢武帝》、《中國印刷史研究》、《史記新本校勘》、《發現燕然山銘》等。

民國一〇五年(2016年)4月,辛德勇入選2015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名單。

⑻ 誰有<舊五代史新輯會證>的pdf,給個鏈接!謝謝!

歷來五代十國的歷史,都是不允許公開的。要不怎麼但凡提到的,都是一句——太慘了!

河蟹當道,LZ還是注意點比較好。因為河蟹怕一些不團結因素

⑼ 哪有羅貫中的《殘唐五代史演義》電子版

我初次認識謝保成同志是在1993年10月召開的國際唐文化學術討論會上。當時他向會議提交一篇題為《唐代別集中的「文之將史」趨向》的論文。我拜讀之後,印象很好。於是在這種以文會友場合,我們因緣相識了。
唐代是盛世,盛世修史,自不待言。所以唐代史學研究有豐富的資料。現有研究唐代史學的著作如瞿林東同志的《唐代史學論稿》、牛致功同志的《唐代的史學與「通鑒」》以及有關中國古代史學史、史學家評傳、隋唐史中的史學部分,都對唐代史學和史學理論的重大問題作了闡述,富有成果,受到重視。此外,黃永年、賈憲保兩先生著的《唐史史料學》亦為了解唐史史料的源流、價值和使用方法的好書。
謝保成同志的《隋唐五代史學》,作為一部系統論述隋唐史學發展的專著,和上述有關著作比較,有自己明顯的特色。首先是系統、全面,全書分14章,加上導論、後敘,合計16個部分,集修史、史館、史學發展等方面內容之大成;其次是有深度,如對隋唐五代主要史著的歷史背景、指導思想、修史過程、特點與歷史作用,均有詳細之探討,新見迭出。所以,我相信本書的出版不僅對中國史學史的研究而且對於隋唐史的研究都是極有參考價值的。
保成同志的「後敘」寫得感人肺腑。他的治學態度很嚴謹,值得稱道。這一點從本書對有關史著的內容真偽、存佚情況、版本問題所作的考辨中可以窺其一斑。
中國現時50歲左右的知識分子大都有一段艱難的經歷,所以他們比較成熟,對事業也很勤敬,這和時風可以說是背道而馳的。他們是一群時代的傻子。但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動,由傻子去創造,最後屬於傻子。」所以,獻身敬業的人,是高尚的人。
應作者之囑,謹此為序。

鄭學檬
1994年3月於
廈大敬賢寓所

《隋唐五代史學》出版以來已經整整十年過去了,促成此次改版,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是讀者對於這本書的厚愛,部分高等院校的教授推薦這本書為歷史系隋唐史專業、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碩士生、博士生的參考書或必讀參考書。自1995年2月廈門大學出版社初版之後的五年當中,先後收到四五十封來信(包括廈門大學轉來的信件)。其中,一多半詢問在什麼地方能夠買到這本書,甚至有直接匯款來要我代為購買,或者直接從我個人存書中購買,便有了重印之議。
來信約有三分之一涉及書中內容,包括三個方面。文字方面,主要問題在引文的刪節處理上。使我深受感動的是,在最早的幾封來信中,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青年教師劉筱紅表示要對全書進行「文字校勘」。史實方面,多是由於對初稿刪削時造成敘述偏簡引出的問題:一種情況是宋人著述中已有詳考,僅引其結論加註而已;一種情況是對有議論而未付諸實踐的史學現象,均不考述;再就是認為屬於常識性的知識,簡單帶過。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的一位博士生總共四次來信,除購書之外,三封信都是在出現上述情況處問到一些具體問題。其間,得見劍橋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Denis Twitchett(崔瑞德)著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唐代官修史》)一書,進行了認真比較。隨後出國講學,同韓國、日本學者交流,歸來之後又與台港學者交流,均有所獲。觀點方面,不同的看法沒有直接交流,僅見於新出版的一些著述中。鑒於上述情況,認為有必要對全書作一次修訂,決定不再重印初版本。由於承擔其他研究課題,一時難以集中時間,修訂之事便拖延下來。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唐代文化》約我撰寫15萬字左右關於唐代史學的內容,成為一次修訂契機,即將初版本第二、三、四、七、八、九、十一以及第十三章部分內容與先前准備作為附錄的一章改寫為八章,約占初版本一半的內容,寫入《唐代文化》第八篇史學篇。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中國經學史》約我為其撰寫唐代經學的變異,再次對初版本第七、八兩章相關內容作了一次調整和改寫。與此同時,在考察佛教史學問題、集校《貞觀政要》過程中,凡涉唐代史學的內容,均在初版本相關處進行了添改,算是一種零星積累和隨手修訂。
近幾年來,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中國史學史》編寫,在通盤考察中國史學的基礎上,再次對隋唐五代時期史學審視一過。2005年上半年,《中國史學史》全書最後定稿,決定乘余興集中時間對本書作一次全面修訂。
在這當中,不斷有讀書網、文史網等網站將初版本以圖形文字或文本文件等不同形式在網上轉載,也有前來簽訂轉載電子文本合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催促我盡快進行修訂。大約在2005年暑假期間,商務印書館著作編輯室得知復旦大學某教授以本書作為講授隋唐文獻學和隋唐史學的指定參考書,引起濃厚興趣,隨即同我聯系,希望納入2006年出版計劃,要求在2006年1月修訂完稿。
經過整整十年的檢驗,對於全書總體框架、基本史實、基本觀點,均未見提出較大疑議。此次修訂,即以增補基礎知識為主。總體結構,仍然保持十四章,只在第二章增加一節,同時稍稍改動幾個章、節題目。為便於把握各節內容,增加了小標題。初版本288千字,幾經「校勘」,明顯的錯字不超過二十萬分之一,均作改正。對於不同觀點的討論,採取兩種方式表達:屬於知識方面的問題,在正文敘述中論證、考辨;屬於觀點分歧的問題,以注釋形式,用[補注]作簡要說明。自2005年10月起,斷斷續續用了三個月左右時間進行修訂,形成現在這個本子。
初版本「後記」曾經提到撤下原稿附錄三章,其中之一為《新修唐史的特點與成就》。鑒於新、舊《唐書》都是研究唐史的最基本史料,而兩部書的編纂、取材、思想卻有很大差異,分別反映五代前期和北宋前中期對於唐代歷史的不同認識,因此有必要進行深入比較研究。為提供一些閱讀方面的參考,決定將《新修唐史的特點與成就》改題為《<新唐書>的纂修及特點》,作為附錄之一。
前面提到Denis Twitchett著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是迄今國外學者惟一一本關於唐代史學的專門著述,本人曾寫有一篇書評發表,編入本書書後,作為附錄之二。
王先謙《新舊唐書合注》作為一部研治新、舊《唐書》的集大成之作,至今讀者未見其全貌。1996年夏、秋之際翻檢過全本,寫成《一部研治兩<唐書>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謙<新舊唐書合注>》發表,編入本書書後,作為附錄之三。
為使讀者了解初版本成書經過,徵得原序作者鄭學檬先生同意,依然將原序保留在書前,同時存錄本人所寫後記原文。
為本書初版本題寫書名的張政烺先生去世整整一年了,此次改版沿用初版本題簽,以表對張先生的緬懷之情!
寫初版本後記,至此時此刻整整12年了。本書得以增補、改版,感謝眾多關注隋唐五代史學、隋唐五代文獻的讀者。

2006年1月25日(臘月二十六)

導論
第一章 大規模修史的准備——隋代史學
第一節 古籍搜集與整理
第二節 前代史的續撰
一、南朝史修撰
二、北朝史修撰
三、通古之作
第三節 皇家壟斷國史
第四節 史料積累的成績
一、地理方誌
二、雜史、雜傳
三、典志
四、佛教史籍
第二章 以前王得失為鑒戒的《隋書》等五代史
第一節 從詔修「六代史」到設館修「五代史」
一、詔修「六代史」
二、設館修「五代史」
三、私修「五代史」
第二節 《隋書》的特點與成就
一、紀、傳的特點
二、十志「惟通前後、本末兼明」
第三節 南朝梁、陳書
一、關於《梁書》
二、關於《陳書》
第四節 北朝齊、周書
一、《北齊書》
二、《周書》
第三章 新修兩晉南北朝史
第一節 「御撰」《晉書》
一、修撰緣起
二、思想特點
三、編纂體例
第二節 「編次別代,共為部秩」的南、北史
一、修撰始末
二、編纂特點
第四章 史館制度的確立與調整
第一節 史館的建置與構成
第二節 史料積累制度化
一、《起居注》和《時政記》
二、各部門報送史館文書
三、遺聞佚事及行狀、文集
第三節 幾項重要調整
一、修史重心轉變
二、國史體例變化
三、修史方式變通
第五章 國史的系統修撰
第一節 實錄的纂集
第二節 「國史」的編撰
一、紀傳體「國史」
二、編年體「國史」
第三節 國史的體制與價值
一、體制與性質
二、價值與得失
第六章 圖書整理與史籍研究
第一節 圖書整理與著錄
一、搜集與著錄
二、整理與著錄
三、私家著錄
第二節 類書地位確立
第三節 幾部重要史籍研究
一、中唐以前的《春秋》研究
二、「三史」研究
第七章 中唐以前史學的總結
第一節 《史通》的私撰與結構
一、劉知幾私撰《史通》
二、《史通》的結構
第二節 《史通》的思想體系
一、「實錄直書」
二、「激揚名教」
三、「實錄直書」與「激揚名教」的矛盾統一
四、具有兩重性的「理」
第三節 劉知幾的史學貢獻
一、系統總結史書體例,使紀傳史編纂更趨規范
二、系統考察史官制度和史書編纂,開史學史先河
三、提出史家修養標准,成為歷代公認的一種人才觀
四、提出修史具體方法和要求,推進史書編纂不斷完善
五、推動史學評論邁上獨立發展之途
第八章 史學發展的轉折
第一節 中唐以前的史論
一、議政論史及其代表《貞觀政要》
二、「天人關系」與「古今關系」新認識
第二節 新起《春秋》學及其影響
一、《春秋》學悄然興起
二、對《春秋》的新詮釋
三、影響與評價
第三節 先期道學對史學的滲透
一、史學功用的轉換
二、是非、善惡標準的變化
三、「良史」觀念的轉變
四、如何理解「直筆」
第四節 中唐以後的史學趨勢
第九章 從「禮法刑政」探「政理」的《通典》
第一節 唐代前期的典志
一、典志新特點
二、典志的演變
第二節 創立認識社會結構的新體系
一、杜佑生平與《通典》纂修
二、《通典》的「篇第之旨」
第三節 《通典》的性質與內容
一、從「體要」探「政理」
二、酌古通今,既弊思變
三、記述禮儀,考察社會
四、凡為著述,誠要審詳
第四節 《通典》的得失與「會要」的萌芽
一、「去取之際,頗欠精審」的問題
二、「節目之間,未為明備」的問題
三、「會要」的萌芽
第十章 圖經地誌的新發展
第一節 圖經總志的繪制與編纂
一、前期的圖經地誌
二、「安史」亂後的圖經地誌
第二節 保存最早的總志——《元和郡縣圖志》
一、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
二、《元和郡縣圖志》的篇卷結構
第三節 面向社會、拓展視野的一方誌書
一、京城
二、地方
三、域外
第十一章 史學范圍進一步擴大
第一節 雜史新著大量涌現
一、雜史之屬
二、雜傳記之屬
第二節 小說向歷史筆記演變
一、志人類著述
二、考訂辯證類著述
三、雜俎類著述
第三節 詔令與奏議獨立門類
一、詔令集編纂
二、奏議集集錄
第四節 「文之將史」的趨向
一、散體逐漸取代駢體,文章由抒情為主轉向說理、敘事為主
二、文風由浮華轉而質實,逐漸走向通俗
三、「載一人之事,以垂於世」的傳記遍文集
第十二章 反映社會風貌的專門著述
第一節 皇家修譜與私家撰述
一、皇家修譜
二、私家撰述
第二節 佛教史籍門類擴展
一、纂集部
二、傳記部
三、目錄部
四、音義部
五、佛教史著述
第三節 樂舞、書畫之史
一、樂舞史籍
二、書畫史著述
第十三章 五代十國的唐史修撰
第一節 皇家撰集唐史
一、搜集史料與組織纂修
二、書名之辨
三、史料來源
第二節 《舊唐書》的特點與內容
一、「纂修須按於舊章」
二、「褒貶或從於新意」
第三節 數量繁多的私撰唐史
一、傳世著述
二、道教史籍
三、散佚著述
第十四章 五代十國的國史與野史
第一節 史館制度的延續
第二節 皇家國史的纂集
第三節 各國野史的撰錄
附錄
一、《新唐書》的纂修及特點
二、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三、一部研治兩《唐書》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謙《新舊唐書合注》
引用書目
後敘:人生歷滄桑 學海冶性情

後敘:人生歷滄桑 學海冶性情

面前的這部書稿,終於在歷經滄桑之後就要問世了,不禁感慨萬端!
60年代中,我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從汪篯師攻讀隋唐史。畢業前夕,「十年浩劫」首先從這里開始,中斷了一切正常活動,包括畢業分配。在動亂中「逍遙」了兩年,於1968年7月被下放到吉林省長春市郊區教中學、參加輸油管道工程、當政府幹部,度過了整整10個嚴冬。
1978年9月,再次獲得機會,以無限喜悅的心情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碩士學位,開始學習和從事中國史學史的研究。遠在「天府」之都的母親,剛剛看到「浩劫」過後的一線光明,便因飽受磨難而過早地離開了我們兄弟二人。我不得不將經母親親手為我撫養到4歲的女兒接來身邊,繼續完成學業。二女兒出生後放在京郊姥姥家撫養,愛人帶著大女兒在長春。研究生畢業,留在歷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82—1983年,參加導師尹達先生主編《中國史學發展史》一書撰寫,執筆章節主要在唐宋時期。當討論全書提綱和中國史學分期時,我對唐代史學的承前啟後作用形成較明確的認識。1984年夏,湘潭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選修唐代史學課,被介紹來京要我面授,於是產生出一份簡略的綱目。建國35周年前夕,夫妻女兒分居生活結束後,我便開始對唐代史學的發展作系統清理。緊接著,研究課題又被引到當代史學研究和古代政治制度方面。
1987年10月,告別了住辦公室的生活,遷到現在的居處,精力才全部轉移過來。同時,應一家古籍出版社之約,開始了這本書稿的撰寫。越是深入進去,越是感到值得探討的問題不少,空白還很多,應當弄清楚、填補上。經過整整10個月的緊張伏案工作,於1988年9月脫稿,送到出版社。1989年「事件」之後,出版社計劃有所變動,書稿便被積壓在那裡了。適逢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講授中國史學史,對書稿中的一些問題認識又有深化,便系統地補充了中唐以後的內容,調整了全書的編排結構,形成一個32萬余字的本子。
本書的寫作,力求盡量吸收各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因此,受到的啟示不少,同時又參考了一些研究論著的觀點和古籍整理的成果。鑒於行文關系和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加註,敬請見諒。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首先要感謝施丁、張弓兩位同仁對第一稿初稿提出過很好的修改意見。尤其要感謝張政烺先生為本書題簽書名,以示其對我的鼓勵和支持。
1990年夏秋以來,正當上述一切順利完成之後,「學術著作出版難」的問題又最先降臨頭上。先前約稿的那家出版社一拖再拖,到1993年夏終因「經費困難」將書稿退了回來。在這「山窮水盡疑無路」當中,我漸漸地「知天命」了。
1993年10月,在無錫國際唐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我有幸認識了中國唐史學會會長鄭學檬教授。鄭先生從我提交的論文了解到本書的問世正處於「難產」中,便當即提出幾個方案推薦、支持本書出版,使我真正體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怎樣的一種新意境。經鄭學檬先生向幾家出版社熱情推薦,最終決定由廈門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根據約定的字數,我撤下了原稿附錄的三章,即《新修唐史的特點與成就》、《從〈資治通鑒考異〉看隋唐五代史學》以及《敦煌吐魯番文書的整理與集錄出版》。同時,用了一周的時間對原稿各章、節的文字作了可能的刪削,形成現在這個本子。
因為我自己的研究水平不高,書中難免疏漏錯訛,編排體例亦或不妥,還希望讀者讀了以後對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刪削之際,正當母親的生辰(癸丑年臘月廿六,1914年1月21日),謹以此稿紀念母親的八十周歲誕辰!

謝保成
1994年1月

⑽ 求二十四史 十三經電子版

自己去 網路 文庫下
另外 其實 這種經典要看實體書【雖然全買的話,巨花錢】
看實體書才有 感覺

閱讀全文

與五代史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伺服器10k什麼意思 瀏覽:21
pdfeditor漢化 瀏覽:882
新科學pdf 瀏覽:744
現在還有c語言編譯嗎 瀏覽:672
哪裡買到單片機 瀏覽:480
linux文件打開數量 瀏覽:510
編譯原理中什麼是l屬性文法 瀏覽:367
硬碟加密時出現的問題 瀏覽:59
如何退域命令 瀏覽:108
看書的app哪裡看 瀏覽:291
伺服器怎麼調大 瀏覽:3
android天氣apijson 瀏覽:984
為什麼創建id會出現伺服器錯誤 瀏覽:837
代碼中有不必編譯的單詞嗎 瀏覽:563
鉤子與資料庫編程 瀏覽:563
安卓光遇錄歌怎麼設置 瀏覽:485
虛擬機怎麼和雲伺服器搭建集群 瀏覽:896
python倒計時代碼turtle 瀏覽:492
cad命令mv 瀏覽:928
nexus7一代androidl 瀏覽: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