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選擇的悖論》巴里·施瓦茨 讀書筆記pdf
巴里·施瓦茨,美國頂尖文理學院沃斯莫爾學院的社會心理學教授,曾經四次登上TED的演講台,有將近1000萬人在網上觀看了他的演講視頻。施瓦茨教授是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之後,又一位將心理學與經濟學、決策學結合的心理學家。
關於本書
本書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是一本涉及心理學、經濟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的跨學科著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稱贊這本書,用引人入勝的筆觸介紹了選擇和幸福感方面的心理學研究。
核心內容
施瓦茨教授認為,當選擇過多時,人的滿足感反而會下降,也就是不僅很難做出明智的選擇,而且選擇之後也常常會感到後悔。要想做到明智的選擇,需要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選擇上,並且學會做一個滿足者。
一、當選擇極大豐富時,人們更難做出明智的決策
選擇的過程很難完全做到理性,選擇者會受到很多看不見因素的操控。比如:
峰終定律:人們對一段體驗的記憶,並不是全面考慮整個體驗的感受,而是只跟「高峰」和「終結」這兩個關鍵時刻的感受有關。
錨定效應:人們在評估和決策時,常常受某一印象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思維固定到某處。
框架效應:同一個問題的兩種說法會導致不同的決策判斷,當說法是「損失」而不是「收益」時,人們會格外敏感。
同時,人們還需要承受選擇帶來的信息過載,被海量信息全天候轟炸,同時去收集、比較和鑒別信息。這些都令選擇過程成為了沉重的負擔。
二、當選擇過多時,人們經常會為自己做出的選擇後悔
機會成本會使得人們關注被放棄的選項,這不僅使得選擇過程更加糾結,還會影響人的心情,也使得被選擇的選項在對比之下顯得不那麼好了。同時,在滿足適應的心理影響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做出的選擇會越發失去光彩,讓人覺得花費了那麼多的精力去決策很不值得。這就導致了後悔。
三、明智選擇的11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選擇上。學會抓大放小,放棄一些選擇,只關注對生活來說最重要的選擇。具體的做法是:先回顧自己最近所做的所有選擇,然後逐項列出這些選擇採用的步驟、花費的時間,以及選擇過程中的焦慮程度。最終問問自己,花這些工夫去做選擇,到底得到了什麼。這個方法就是用理性的過程區分選擇的重要程度,減少不知不覺地被操控。
第二個方法,成為選擇者,而不是撿拾者。
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選擇者,去做出主動的選擇,避免像進入自動化程序一樣,被動地從給出的選項中選擇。
第三個方法,做一個滿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學習成為一個滿足者,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找到足夠好的選項就可以了,不必追求最好的。
第四個方法,別太在意機會成本。
為了對抗機會成本帶來的干擾,可以有意識地少看些選項。
第五個方法,做不可逆的選擇。
盡量不要給自己留退路,減少反悔。
第六個方法,培養感恩之心。
有意識地使用感恩之心,幫助我們看到積極之處,讓自己心情更好,積極情緒能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培養感恩之心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每天臨睡前,在本子上記錄一天里發生的值得感恩的5件事。
第七個方法,告訴自己不後悔。
為了減少後悔,我們可以採用這樣的辦法。採用「足夠好」的標准,不要執著於找到最好的選擇。在做決定前,減少選項的數量。多想想所做決定的優點,不要糾結於不好的方面。
第八個方法,為適應做好心理准備。
提醒自己關注現有的事物有多麼美好,而不是關注他們沒有以前感覺的那樣好了。
第九個方法,控制過高的期望。
降低期望對提升滿意度常常很有幫助。
第十個方法,避免社會比較。
學會更少地關注他人,更多地關注讓自己感到快樂以及讓自己生活有意義的事物。少一些比較,多一些滿足。
第十一個方法,把選擇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縛。
次級決定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能量消耗,讓我們專注在真正需要選擇的事情上。
金句
1.你的選擇場景其實經常是被精心設計和布置過的,你的選擇行為會受到很多看不見的因素的操控,這就是為什麼做出明智的選擇格外困難。
2.人們經常在腦海里虛構出一個集合了所有優點的選項,越沉浸於這種想像,對最終選擇的滿意度就越低。
3. 機會成本的存在迫使我們必須對每個選項進行反復權衡,在這樣的權衡中,我們越發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損失,心情也就越發不好。
4.類似於享樂適應,人也會有滿足適應。於是,對於千辛萬苦做出的選擇,很快產生適應。不管在做選擇時覺得這個選項有多麼好,時間長了,也會認為不過如此。
5.後悔會讓決策者付出更多的情感代價,生活滿意度更低、更悲觀、更憂郁。
在線聽書,點擊》》 《選擇的悖論》巴里·施瓦茨 音頻版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