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靈樞經pdf

靈樞經pdf

發布時間:2024-01-28 21:26:15

A. 葯學專業知識與技能

① 執業葯師考試的葯學專業知識和是選考嗎

執業葯師考試各個科目的考試都是必考的科目

國家執業葯師資格考試科目分為:
一、葯學類:
葯事管理與法規(葯學類、中葯學類共考科目)
葯學專業知識(一)含葯理學部分和葯物分析部分
葯學專業知識(二)含葯劑學部分和葯物化學部分
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
二、中葯學類:
葯事管理與法規(葯學類、中葯學類共考科目)
中葯學專業知識(一)含中葯學部分和中葯葯劑學部分
中葯學專業知識(二)含中葯鑒定學部分和中葯化學部分
中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
各科單獨考試,單獨計分,每科試卷滿分為100分,其中:
中葯學專業知識(一):中葯學部分和中葯葯劑學部分卷面分值比例為6:4;
中葯學專業知識(二):中葯鑒定學部分與中葯化學部分卷面分值比例為6:4;
葯學專業知識(一):葯理學部分與葯物分析部分卷面分值比例為6:4;
葯學專業知識(二):葯劑學部分與葯物化學部分卷面分值比例為6:4.
三、從事葯學專業工作的考生報考1、2、3、4四個科目,從事中葯學專業工作的考生報考1、5、6、7四個科目。
四、(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評聘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並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免試《葯學(中葯學)專業知識(一)》、《葯學(中葯學)專業知識(二)》兩個科目,只參加《葯事管理與法規》、《綜合知識與技能(葯學、中葯學)》兩個科目的考試:
1、中葯學徒、葯學或中葯學專業中專畢業,連續從事葯學或中葯學專業工作滿20年。
2、取得葯學、中葯學專業或相關專業大專以上學歷,連續從事葯學或中葯學專業工作滿15年。
(二)在本年度全國執業葯師資格考試中,對各單位在葯學(中葯學)崗位上工作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專業技術人員,可免試部分科目,只參加《綜合知識與技能(葯學、中葯學)》一個科目的考試:
1、1988年底以前,取得葯學(中葯學)專業大專學歷,連續從事葯學(中葯學)專業工作滿10年,並按國家統一規定評聘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
2、1990年底以前,取得葯學(中葯學)專業大學本科學歷,連續從事葯學(中葯學)專業工作滿8年,並按國家統一規定評聘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
3、1999年4月1日以前,在葯學(中葯學)專業崗位上工作,按國家統一規定評聘為葯學(中葯學)高級專業技術職務。
五、國家執業葯師資格考試的考場須設在省轄市以上的中心城市和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城市。應試人員憑考試通知指定的時間、地點參加考試。請考生留意當地報紙、電台、人事考試部門發布的通知。

② 中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的主要內容

中醫學指導思想
中醫學是一個具有獨特理論的醫學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都充分體現著整體認識的方法。因此說「整體觀念」是其指導思想。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藏象():
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即臟腑。
五臟的生理功能主要為二,其一是化生儲藏精氣;其二為藏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1)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動。
(2)肺的生理功能:諸臟腑中,肺位最高,故稱「華蓋」,又因肺葉嬌嫩易被邪侵,又稱「嬌臟」。其主要生理功能為:主氣、司呼吸,對全身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主宣發和肅降。通調水道,促進水液輸布和排泄。肺朝百脈,主治節。
(3)脾的生理功能:主運化,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並傳輸其精微物質,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主統血,脾能統攝、控制血液,是指運行於脈內。
(4)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調暢情志促進消化,促進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代謝;主藏血,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
(5)腎的生理功能:腎藏有「先天之精」被稱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對精氣有封藏作用,主生長生殖對組織有著滋養濡潤和溫煦推動作用。腎主水維持體內津液代謝。腎主納氣,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六腑的生理功能:共同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
膽:儲藏和排泄膽汁幫助消化;主決斷,具有對事物判斷決定的機能,又屬奇恆之腑。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為水谷之海,主通降,以降為和。
小腸:主受盛和化物,泌別清濁。故又稱:小腸主液。
大腸:傳化糟粕,並吸收部分水液。故又稱:大腸主津。
膀胱:主要功能為儲尿和排尿。
三焦:有「孤府」之稱,主持運氣,總司人體的氣機和氣化,為元氣水液運行的通路。
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形態中空,似六腑但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功能似臟,「以藏為主」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其中腦為元神之府。
六淫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六淫 性質及致病特點
共同特點 1.外感性 2.季節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風邪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 2.風邪善行而數變 3.風為百病之長
寒邪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2.寒性凝滯,主痛 3.寒性收引
暑邪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2.暑性升散,耗氣傷津 3.暑多挾濕
濕邪 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2..濕性重濁 3.濕性黏滯 4.濕性趨下,易傷陰位
燥邪 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2.燥易傷肺
火邪 1.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 2火易傷津耗氣 3火熱易生風動血 4火熱易發腫瘍
疫癘邪 疫癘邪氣的致病特點:發病急驟,病情較重,症狀相似,傳染性強,易於流行。
中葯斗譜的編排原則
原則1:常用葯物應放在斗架的中上層、便於調劑操作。如黃芪、黨參與甘草。
原則2:按飲片質地輕重排序。質地輕且用量較少的葯物應放在斗架的高層,如月季花、白梅花與佛手花;質地沉重的礦石、化石、貝殼類葯物和易於造成污染的葯物(如炭葯),多放在斗架的較下層。前者如磁石、赭石與紫石英,後者如藕節炭、茅根炭與地榆炭;質地松泡旦用量較大的葯物,多放在斗架最低層的大葯斗內,如蘆根與茅根。
原則3:按飲片葯用部位或功效排列。
原則4:將同一處方中經常一起配伍應用的,如「相須」、「相使」配伍的飲片、處方常用的「葯對」葯物可同放於一個斗中。如麻黃、桂枝;酸棗仁、遠志。
醫學、本草典籍
典籍 成就
《黃帝內經》 又稱《內經》。是最早的一部中醫典籍,也是中醫最重要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分《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
《溫疫論》 明·吳又可撰於公元1642年,本書為中醫史上第一部論溫疫的專著,在溫病溫疫的病因、病機和證治方面突破了《傷寒論》的原有框架,創立了辨治溫疫溫病的新理論,對後世溫病醫家有很大啟發和影響。
《神農本草經》 本書是最早的本草學專著,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影響,為我國醫葯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簡稱《重修政和本草》。全書30卷該書為現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廣為流傳。
毒性中葯的用量
名稱 用法用量 注意事項
砒石(紅砒,白砒)* 內服0.002~0.004g,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散、調敷或入膏葯中貼之 毒性大,用時宜慎;不宜與水銀同用;體虛及孕婦忌服
斑蝥 內服,0.03~0.06g,多炮製後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塗敷患處,不宜大面積用 內服慎用;孕婦禁用
生馬錢子 內服,0.3~0.6g,炮製後入丸散 不宜生用;不宜多服久服孕婦禁用
蟾酥 0.015~0.03g,多入丸散。外用適量 孕婦慎用
中成葯貯藏中常見的質量變異現象及常見劑型:
劑型 因素 常見劑型
蟲蛀 蟲蛀與原料葯的性質及在生產、運輸、貯存中受到污染等因素有關,一旦遇到適宜的氣候環境就會發生。 蜜丸、水丸、散劑、茶曲劑等
霉變 易霉變的常見劑型有蜜丸、膏滋、片劑等
酸敗 易發生酸敗的劑型有合劑、酒劑、煎膏劑、糖漿劑、軟膏劑等
揮發 是指在高溫下中成葯所含揮發油或乙醇的散失。 芳香水劑、酊劑等
沉澱 是液體制劑的一種常見變質現象。中成葯的液體制劑,在溫度和pH的影響下易發生沉澱。 葯酒、口服液、針劑等
中葯材和中葯飲片的傳統養護技術
方法 分類及葯材實例
除濕養護 通風法
吸濕防潮法
密閉(密封)養護法 容器密封貯藏法
罩帳密封貯藏法
庫房密封貯藏法
低溫養護法 一般蛀蟲在環境溫度8℃ - lO℃停止活動,在-4℃~-8℃進入冬眠狀態,溫度低於- 4℃經過一定時間,可以使害蟲致死。採用低溫(2℃~lO℃)貯存飲片,就可以有效防止不宜烘、晾中葯的生蟲、發霉、變色等變質現象發生。有些貴重中葯也多採用低溫養護。
高溫養護法 一般情況下溫度高於40℃,蛀蟲就停止發育、繁殖,當濕度高於50℃時,蛀蟲將在短時間內死亡。但必須注意的是,含揮發油的飲片烘烤時溫度不宜超過60℃,以免影響飲片的質量。
對抗貯存法 也稱異性對抗驅蟲養護,是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葯物同貯,相互克制起到防止蟲蛀、霉變的養護方法。一般適用於數量不多的葯物,如牡丹皮與澤瀉、山葯同貯,藏紅花與冬蟲夏草同貯等。還可採用與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密封同貯,如山蒼子油、花椒、樟腦、大蒜、白酒等。

③ 葯學專業知識(一)和葯學專業知識(二)是如何劃分的

葯學專業知識(一)包括葯理學和葯物分析;葯學專業知識(二)包括葯劑學和葯物化學。

《葯學專業知識(一)》主要考查葯學類執業葯師從事葯品質量監管和葯學服務工作所必備的專業知識,用於評價執業葯師對葯學各專業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識記、理解、分析和應用能力。

《葯學專業知識(二)》是在《葯學專業知識(一)》對葯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做系統要求的基礎上,從臨床葯物學角度考查合理用葯的專業知識。

(3)葯學專業知識與技能擴展閱讀:

《執業葯師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

第三條 執業葯師職業資格考試分為葯學、中葯學兩個專業類別。

葯學類考試科目為:葯學專業知識(一)、葯學專業知識(二)、葯事管理與法規、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四個科目。

中葯學類考試科目為:中葯學專業知識(一)、中葯學專業知識(二)、葯事管理與法規、中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四個科目。

第四條 符合《執業葯師職業資格制度規定》報考條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葯學或醫學專業高級職稱並在葯學崗位工作的,可免試葯學專業知識(一)、葯學專業知識(二),只參加葯事管理與法規、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兩個科目的考試;

取得中葯學或中醫學專業高級職稱並在中葯學崗位工作的,可免試中葯學專業知識(一)、中葯學專業知識(二),只參加葯事管理與法規、中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兩個科目的考試。

④ 葯學專業可以像哪些方向發展,我們需要具備什麼知識和技能

有葯劑,主要做制劑方面,把葯物原料葯做成制劑就可以賣給病人了
葯物化學,主版要是合成方面,技權術高一點可以包含對葯物構效的研究,差一點做仿製葯,
葯劑,可以進醫院葯劑科,拿葯,收入和環境都不錯,很穩定
葯物分析,做葯品質量控制,需要很多人
葯理學,葯物的構效血葯濃度,方面就是要多做動物實驗,所以要多學臨床方面
的知識

⑤ 葯學專業學生應當具備哪些專業知識,具體點

1.掌握葯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版基本知識;
2.重點掌握權葯物化學、葯劑學、葯理學、葯物分析、有機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細胞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及實驗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⑥ 執業葯師考試用的:葯學專業知識一,葯學專業知識二和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的pdf電子書

上葯圈網去下載吧,很齊的

⑦ 葯學專業基礎知識

葯學專業知識、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葯事管理與法規。

⑧ 葯學專業就業需要哪些知識與技能

葯學專業就業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如下:

1.掌握葯劑學、葯理學、葯物化學和葯物分析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主要葯物制備、質量控制、葯物與生物體相互作用、葯效學和葯物安全性評價等基本方法和技術。

3.具有葯物制劑的初步設計能力、選擇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葯葯理實驗與評價的能力、參與臨床合理用葯的能力。

4.熟悉葯事管理的法規、政策與營銷的基本知識。

5.了解現代葯學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7.葯學學生應該具備使用各種大型儀器設備的能力,掌握正確的生產工藝、科學投料配料、生產各環節的質量控制,分析和解決生產中出現的質量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8.在葯品經營企業,葯學學生應該能正確指導消費者合理用葯,向購葯者提供科學、合理、客觀、可靠的咨詢服務。

9.了解中、西葯在儲存保管過程中的變化規律,正確對葯品進行儲存、保管、養護,正確處理變質葯品。

(8)葯學專業知識與技能擴展閱讀:

葯學專業就業前景:

社會對葯學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本專業的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5%。制葯業發展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後,人們對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業對葯學人才比較青睞。

還有一塊就是生化葯品,這是一個新興也是尖端的行業,發展前景很好。

葯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分配到制葯廠和醫葯研究所從事各類葯物開發、研究、生產質量保證和合理用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人從事葯品銷售代理。

葯學在世界各大經濟領域可以說是發展最快的門類之一,醫葯公司的年經濟效益增長率已經高於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

並且,由於它關系著每個人的健康,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我國的葯學事業近幾年的發展也是非常迅猛的,許多葯品都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也與外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在專業人才方面有稀缺,這表明葯學專業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

從事葯品開發、研究的職業,對專業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相應的對學歷等各個方面的要求也會比較高。

從事生產質量保證等工作,對學歷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但對相關專業知識的要求依然是很嚴格的。比較之下,從事銷售工作專業要求要低一些,而更側重銷售能力。

⑨ 葯劑師應具備的專業技能

監察醫生所處方的數種葯物中有否出現葯物相互作用;並根據病人的病歷、醫生的診斷版,為病人建議權最適合他們的葯物劑型(如:葯水、葯丸、塞肛葯等)、劑量(如:老人、肝病或腎病患者或需根據病情)。葯劑師工作內容如下:

1、指導和參加葯品調配工作;

2、負責葯品檢驗鑒定和葯檢儀器的使用保養,保證葯品質量符合葯典規定;

3、配合臨床研究,製作新葯及中草葯提純;

4、檢查毒、麻、限、劇、貴重葯品和其他葯品的使用、管理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處理,並向上級報告。

(9)葯學專業知識與技能擴展閱讀

執業葯師資格制度從1994年開始實施,納入全國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資格制度統一規劃的范圍。1996年國家人事部在《關於修訂印發《執業葯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和《執業葯師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的通知》(人發[1999]34號)文件中,對有關規定進行了修訂。

執業葯師資格考試原則上每年舉行一次,考試日期定為每年10月。考試設《葯學(中葯學)專業知識(一)》、《葯學(中葯學)專業知識(二)》 、《葯事管理與法規》、《綜合知識與技能(葯學、中葯學)》4個科目。

⑩ 執業葯師葯學專業知識(一)包括哪些內容

執業葯師葯學專業知識(一)包括葯劑知識的內容最多。其次是葯物化學知識,葯分知識。葯理知識最少。

執業葯師葯學專業培養具備葯學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在葯品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鑒定,葯物設計。一般葯物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葯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葯學各主要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葯學實驗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訓練,具有葯物制備、質量控制評價及指導合理用葯的基本能力。

執業葯師葯學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知識和能力如下:

1.掌握葯劑學、葯理學、葯物化學和葯物分析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主要葯物制備、質量控制、葯物與生物體相互作用、葯效學和葯物安全性評價等基本方法和技術。

3.具有葯物制劑的初步設計能力、選擇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葯葯理實驗與評價的能力、參與臨床合理用葯的能力。

4.熟悉葯事管理的法規、政策與營銷的基本知識。

5.了解現代葯學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B. 請問如何學習黃帝內經

張景明黃帝內經

鏈接: https://pan..com/s/10RgC975cgAXSXQK707__ww

提取碼: nacg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C. 初學中醫應該先看什麼書好啊

中醫書籍

這些中醫書籍均出自圖中左上角

其它中醫書籍推薦:


││靈樞經脈翼.pdf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pdf
││黃帝內經 (唐)王冰.pdf
││黃帝內經 靈樞經.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七篇和遺篇二篇.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原文.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應用分表.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總論總表.pdf
││黃帝內經 素問.pdf
││黃帝內經1000問(葉學益).pdf
││黃帝內經專題研究(王琦).pdf
││黃帝內經臨證指要(劉柄凡).pdf
││黃帝內經使用手冊(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上).pdf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下).pdf
││黃帝內經太素語譯 李克光 鄭孝昌主編 2005.pdf
││黃帝內經導讀 傅維康吳鴻洲.pdf
││黃帝內經概論 溫熱論新編 金壽山龍伯堅.pdf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掃描版).pdf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郭藹春).pdf

│ 金匱腎氣丸(難病奇方系列叢書).pdf
│ 金匱要略三步釋(劉讀文).pdf
│ 金匱要略臨床新解(張笑平).pdf
│ 金匱要略臨床研究(王占璽).pdf
│ 金匱要略今釋.PDF
│ 金匱要略參新釋 盧景明.pdf
│ 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pdf
│ 金匱要略廣注校詮 宋收功劉渡舟.pdf
│ 金匱要略心典.pdf
│ 金匱要略指難.pdf

難經臨床學習參考.pdf
│ 難經本義.pdf
│ 難經校注.pdf
│ 難經校注.pdf
│ 難經正義.pdf
│ 難經正義(清)葉霖.pdf
│ 難經匯注箋正.pdf
│ 難經註疏(日本)名古屋玄醫.pdf
│ 難經白話解(陳璧琉).pdf
│ 難經經釋·難經經釋補正).pdf
│ 難經解難校譯).pdf
│ 難經語譯.pdf
│ 難經語譯.pdf
│ 難經集注.pdf│

金匱要略教程.喬模.掃描版.pdf
│ 金匱要略教程.pdf
│ 金匱要略方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匱要略易解.pdf
│ 金匱要略校注 何任主編 范永升等編寫 1990.pdf
│ 金匱要略校注.pdf
│ 金匱要略校注.pdf
│ 金匱要略注釋.pdf
│ 金匱要略淺述.pdf
│ 金匱要略淺釋.pdf
│ 金匱要略現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匱要略理論與實踐.pdf
│ 金匱要略類編).pdf
│ 金匱要略講座資料選編.pdf
│ 金匱要略講解.pdf
│ 金匱要略論注.pdf
│ 金匱要略語譯.pdf
│ 金匱要略語釋).pdf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明· .pdf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pdf
││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靈樞經(任廷革).pdf
││黃帝內經靈樞譯釋.pdf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清)張志聰.pdf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類析(梁運通).pdf
││黃帝內經素問 運氣七篇講解(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pdf

││《傷寒總病論》釋評.pdf
││《傷寒雜病論》湯方現代研究及應.pdf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影印版】.pdf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pdf
││《傷寒論》方證辨析與應用.pdf
││《傷寒論》.pdf
││《傷寒論》疑難解讀-李心機.pdf
││《傷寒論》脈法研究.pdf
││《傷寒論》解讀與臨床運用.pdf
││《傷寒論》詞語解釋.pdf
││《傷寒論條辨》明·方有執編著.pdf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D. 四部備要的子部

周秦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補遺一卷) (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 FB.59:9.264(1)
孔叢子(七卷釋文一卷) (漢)孔鮒撰 FB.59:9.264(2)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敘錄一卷遺說一卷) (宋)吉天保輯 FB.59:9.265
吳子(二卷) (戰國)吳起撰 FB.59:9.266(1)
司馬法(三卷) (春秋)司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評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遺文一卷) (戰國)慎到撰、(清)錢熙祚校並輯逸文 FB.59:9.268(1)
商君書(五卷附考一卷) (戰國)商鞅撰、(清)嚴可均校 FB.59:9.268(2)
鄧析子(一卷) (春秋)鄧析撰 FB.59:9.268(3)
韓非子(二十卷識誤三卷) (戰國)韓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尹文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戰國)墨翟撰、(清)畢沅校注 FB.59:9.270(2)
鬼穀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復校 FB.59:9.271(1)
公孫龍子(一卷) (春秋)公孫龍撰、(宋)謝希深注 FB.59:9.271(2)
屍子(二卷) (戰國)屍佼撰、(清)孫星衍輯 FB.59:9.271(3)
鶡冠子(三卷) (宋)陸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孫星衍校 FB.59:9.271(5)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義一卷) (春秋)李耳撰、(晉)王弼注 FB.59:9.273(1)
關尹子(一卷) (戰國)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 FB.59:9.273(3)
莊子(十卷)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辛鈃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纘義(十二卷) (元)杜道堅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別下齋補刻宋本第六卷) (唐)馬總輯 FB.59:9.275(3)
儒家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漢)揚雄撰、(唐)李軌注 FB.59:9.276(1)
新語(二卷) (漢)陸賈撰 FB.59:9.276(2)
新書(十卷) (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 FB.59:9.276(3)
鹽鐵論(十卷校勘小識一卷) (漢)桓寬撰、王先謙撰校勘小識 FB.59:9.276(4)
論衡(三十卷) (漢)王充撰 FB.59:9.277
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 FB.59:9.278(1)
桓子新論(一卷)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 FB.59:9.278(2)
申鑒(五卷)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誌(三卷) (魏)劉邵撰、(北魏)劉曌? FB.59:9.279(2)
中說(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訪錄(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書(一卷) (宋)周敦頤撰 FB.59:9.279(5)
二程全書(六種) (宋)程頤、(宋)程顥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4)
伊川易傳(四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1)
伊川經說(八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楊時訂定 FB.59:9.281(3)
張子全書(十五卷)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釋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目錄二卷) (宋)朱熹著 FB.59:9.283-289
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陸九淵撰、(清)李紱評點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傳習錄(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論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錄(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別錄(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錄續編(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譜(三卷附錄二卷) (明)錢德洪編、(明)王畿輯附錄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紀(一卷附錄一卷) (明)錢德洪,(明)王畿輯 FB.59:9.292(4)
五種遺規(十六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94
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1)
訓俗遺規(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
從政遺規(二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1)
教女遺規(三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2)
在官法戒錄(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3)
小學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陳選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輯 FB.59:9.295(2)
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呂祖謙撰 FB.59:9.295(3)
宋元學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師說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300-301
國朝學案小識(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鑒撰 FB.59:9.302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附記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風俗通義(十卷) (漢)應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晉)崔豹撰 FB.59:9.303(5)
中華古今注(三卷) (晉)馬縞撰 FB.59:9.303(6)
困學紀聞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刊誤二卷) (清)顧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卷余錄三卷) (清)錢大昕撰 FB.59:9.309
東塾讀書記(二十五卷) (清)陳澧撰 FB.59:9.310
農家
齊民要術(十卷) (北魏)賈思勰撰 FB.59:9.311(1)
農桑輯要(七卷) (元)司農司撰 FB.59:9.311(2)
蠶事要略(一卷) (清)張行孚撰 FB.59:9.311(3)
醫家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唐)啟玄子注、(宋)林億等校正 FB.59:9.312(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 (宋)劉溫舒原本 FB.59:9.312(2)
難經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輯 FB.59:9.313(1)
本草經(三卷)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 FB.59:9.313(2)
註解傷寒論(十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編 FB.59:9.314
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演算法術數
周髀算經(二卷音義一卷)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述 FB.59:9.316(1)
歷代長術輯要(十卷古今推步諸術考二卷) (清)汪曰楨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漢)焦贛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馬光撰 FB.59:9.317(2)
皇極經世書緒言(八卷卷首一卷雜著一卷) (宋)邵康節撰 FB.59:9.318
雜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晉)葛洪撰 FB.59:9.320
顏氏家訓(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補正一卷注補並重校一卷) (北齊)顏之推著 FB.59:9.321
小說家
博物志(十卷)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說新語(三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FB.59:9.322(2)
續世說(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釋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釋僧佑撰 FB.59:9.323
廣弘明集(四十卷) (唐)釋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撰、(清)錢熙祚校 FB.59:9.326(1)
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孫撰 FB.59:9.326(2)

E. 想學中醫,誰為我設計一下路線,及書本,我在西醫院校,但對中醫感興趣

0.心靈導師類:名老中醫之路(1-3,尤其是前兩本,除這三本以外的其他續編都是垃圾),步入中醫之門1(學醫前和學醫時都要多讀,避免走歧途,但是基礎打好,路子走對之後就可以無視了。)
1.背誦類:內經知要、本草便讀、湯頭歌訣白話解,葯性賦白話解,四診心法要訣、瀕湖脈學白話解,醫學三字經白話解。簡而言之,就是歌賦版本的本草、方劑和診斷內容,一定要打好這個基礎。如果實在沒時間,一定要讀熟再讀熟。沒有本草、方劑和診斷知識,光讀理論(經典、名著)沒有一點用。
2.知識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內經選讀、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教材。要求,至少都讀熟,但不要唯書本論。中葯學和方劑學尤其重要,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最好在這個過程讀熟。讀教材主要是為了最短時間把握框架,但是要時刻注意不要被機械化的分型或者各種套話迷惑。其中西化內容直接無視就行了。教材可以用第五版(上海科技出版社)或者新世紀第二版(中國中醫葯出版社),不要用第六版和人衛版。另外針灸、內經、傷寒論、金匱都可以用第二版教參來代替課本(人衛社)。
3.經典類:黃帝內經素問校釋、靈樞經校釋、傷寒來蘇集、傷寒貫珠集、金匱心典、金匱要略淺注、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溫病內容可看有興趣涉獵否,先看看溫病縱橫,然後看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經典其實就是以傷寒為主,內經、金匱為輔,溫病再次之,這個階段,最好先耐著性子一條條自己讀傷寒、金匱的原文,自己根據之前的所學得出結果,再和古代各家以及現代教輔的解釋進行比較,最後相互琢磨,自有所得。內經可以直接看校釋,因為精力要優先花在張仲景身上而不是醫經上。溫病則是要掌握其診斷和用葯,相比容易掌握。
4.經驗類:陳明主編的傷寒/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精選明清醫案助讀、清代名醫醫話精華、清代名醫醫案精華、繞不過去的葉天士醫案大全(從種福堂公選醫案讀起,另網上有葉天士診治大全之類的PDF下載)。剛開始最好從簡易的醫話類讀起,比如清代名醫醫話精華,以及學苑出版社的快意讀醫案系列;同等難度的還有傷寒/金匱名醫驗案精選,以及方劑學(案例版)中附帶的醫案,分別適合在學習傷寒、金匱和方劑學的時候學習和揣摩。然後是精選的有代表性的醫案,如精選明清醫案助讀,證型很經典,適合學習。其他的讀得多了,自然會主動去找適合自己的名家醫案。
5.名著類:包括一到兩本大部頭,主要是綜合類的比如張氏醫通、景岳全書、雜病廣要、雜病源流犀燭等,這些裡面選一本作為主攻對象,不過不用太早讀。然後篇幅較短的類證治裁、醫學心悟、醫宗必讀、醫門法律、金匱翼等、證治匯補、症因脈治等,也可以選一本稍作涉獵。然後是明以前諸家著作在基礎打好、經典研究比較深之後廣加瀏覽,如重要的有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台秘要、本事方、濟生方、和劑局方、四大家及其老師、學生著作等,明清一些專門的著作如慎柔五書、痰火點雪、血證論、醫林改錯等等,都可以稍加留心。另外如醫學衷中參西錄,可以在學醫的一開始就當做課外書閱讀,有了基礎之後仍然可以深入研讀。
另外有我的豆列,在參考資料里,你可以看看。

F. 求文檔: 中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

中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 有

請到以下兩個下載地址下載:
http://wenku..com/search?word=%D6%D0%D2%BD%B9%C5%BC%AE%D5%E4%CF%A1%B3%AD%B1%BE%BE%AB%D1%A1&lm=0&od=0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D6%D0%D2%BD%B9%C5%BC%AE%D5%E4%CF%A1%B3%AD%B1%BE%BE%AB%D1%A1&from=class&format=

G. 請推薦一本有關"公司"知識的書!

(推薦書籍)
《中國史綱要》翦伯贊主編(增訂本)
史 部
二十四史+清史稿:《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戰國策》、《貞觀政要》、《逸周書》、《古列女傳》、《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荊楚歲時記》、《唐才子傳》、《通典》、《東觀漢記》、《前漢紀》、《後漢紀》、《華陽國志》、
《洛陽伽藍記》、《唐會要》、《唐律疏議》、《吳越春秋》、《越絕書》、《竹書紀年》、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中國通史》。
經 部
十三經(《簡介》):《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左傳》、《公羊傳》、
《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禮記》。
其它:《四書章句集注》、《春秋繁露》、《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子 部
兵書類-武經七書:《孫子兵法》、《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唐李問對》、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夢溪筆談》、《太平廣記》、《孔子家語》、《韓非子》、《墨子》、
《列子》、《莊子》、《荀子》、《公孫龍子》、《鬼穀子》、
《搜神記》、《搜神後記》、《周易參同契》、《山海經》、《校注》、《歸田錄》、
《藝文類聚》、《穆天子傳》、《唐摭言》、 《唐新語》、《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鹽鐵論》、《弘明集》、《廣弘明集》、《宋高僧傳》、
《道德經》、《鈍吟雜錄》、《申鑒》、《論衡》、《說苑》、
《新語》、《宣室志》、《九章算術》、《呂氏春秋》、《世說新語》、
《黃帝內經靈樞經》、《黃帝內經素問》、《備急千金要方》、《傷寒論注》、《金匱要略注》、
《難經本義》、《神農本草經》、《棋經》、《茶經》、《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風俗通義》、《鶡冠子》、《孔叢子》、《齊民要術》、
《潛夫論》、《人物誌》、《西京雜記》、《晏子春秋》、《中論》、
《周髀算經》、《朱子語類》、《鄧子》、《林泉高致集》、《山房隨筆》。
集 部
《全唐詩》、《全宋詞》、《李太白全集》、《樂府詩集》、《文心雕龍》、
《文選》、《王右丞集箋注》、《楚辭》、《楚辭補注》、《觀林詩話》、
《優古堂詩話》、《誠齋詩話》、《庚溪詩話》、《草堂詩話》、《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後山詩話》、《彥周詩話》、《二老堂詩話》、《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詩品》、《詩人玉屑》、《中山詩話》。

H. 針灸方面的書籍,麻煩推薦一些。

三、針灸理論與臨床進階必備書籍

32.《針灸腧穴通考》 黃龍祥 黃幼民

33.《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 黃龍祥

34.《中國針灸刺灸法通鑒》 黃龍祥

35.《經脈理論還原與重構大綱》 黃龍祥

36.《系統針灸學--復興「體表醫學」》 朱兵


四、其它針灸書籍


中國針灸奇術(石學敏)
中國針灸奇桉(申倬彬)
中國針灸學術真(焦順發)
中國針灸學講義(承澹安)
中國針灸學辭典(超清版)
中國針灸學(程莘農)
中國針灸對穴療法(陳德成)
中國針灸急症驗桉(周志傑 )
中國針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國針灸歌訣(周志傑)

[特效穴位使用手冊].蕭言生.掃描版
[石學敏針灸學].石學敏.掃描版
[肌肉起止點療法:反阿是穴].張文兵.霍則軍.掃描版
[觀手治百病].王虹等.掃描版
[針到病除:獨特針灸治病絕招].楊光.掃描版
[針灸學釋難(增訂本)].李鼎.掃描版
[針灸治痛].賀普仁.掃描版

人體經絡使用手冊(超清彩圖版)
傳統實用針灸學(范其雲 編著)
傳統針灸辨證處方(張道宗)
元代珍稀針灸三種(高清版)
內經針炙類方與臨床講稿(超清版)


中國針灸治療事典(郭有昌)
中國針灸治療學(邱茂良)
中國針灸獨穴療法(陳德成)
中國針灸穴點陣圖譜(王玲玲)
中國針灸證治通鑒
中國針灸魂(上冊)焦順發
中國針灸魂(下冊)焦順發
九靈針經 氣功針經合璧

刺血療法(王秀珍)

中國脊柱推拿手法全書(超清版)
中國足針療法(李家康)
中國針術臨床實踐(陳積祥)
中國針灸臨床治療學(臧郁文)
中國針灸全圖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國針灸刺灸法通鑒
中國針灸刺灸法通鑒(黃龍祥)
中國針灸器械學-
中國針灸處方大成

[三棱針療法圖解-賀氏針灸三通法之三].賀普仁.掃描版
[中醫學解難-針灸分冊].天津中醫學院.掃描版
[中華針灸學].項平.王玲玲.掃描版
[五雷神針].武強.掃描版
[人體葯庫學].周爾晉.掃描版
[雙針速效療法].胡興立.掃描版
[圖解針灸一學就通].林政宏.掃描版
[圖解針灸大全].譚小春.掃描版
[天元針刺術:旋轉補瀉古法].李建寧.李建靜.掃描版

杜越五臨床治療經驗集(杜越五)
民間針灸絕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針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醫臨床經驗選輯(第一輯)
浙江近代針灸學術經驗集成(楊楣良)
浙江針灸名家臨證錄(超清版)
火針療法圖解——賀氏針灸三通法之一(賀普仁)
火針等刺法入門(朱江)
火針(劉保延)
灸具灸法(賀普仁)
灸刺匯通(林竹朋)
灸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應用與研究(周楣聲)
灸法(基礎 臨床 保健)【謝錫亮】
灸療·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療偏方(趙瓊)
灸療治百病(劉長江)
灸繩(周楣聲)
現代針灸學(超清版)
電針基礎與臨床(張兆發)
電針療法治百病(溫木生)
百病蜂針療法(房柱)
百症賦__精解
百症針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王國瑞.文字版
[承淡安針灸經驗集].項平.夏有兵.掃描版
[文王功中醫學:基礎與針灸].楊啟潤.掃描版
[毫針療法圖解-賀氏針灸三通法之二].賀普仁.掃描版
[活人金丹針灸秘要].張鴻謀.掃描版
[活神仙點穴絕技].邵發明.掃描版
[火針療法圖解-賀氏針灸三通法之一].賀普仁.掃描版
[灸法速成圖解].劉鄉.諸葛建.掃描版

切脈針灸 黃帝內經針法
切脈針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圖解(吳富東)
刺灸法匯論(陸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個版本,相機版)
刺血療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國手針療法(王富春)
中國新針灸學匯編(張中和)
中國最新針灸療法--百病神針
中國梅花針 第二版 鍾梅泉
中國特種針法臨症全書(尹遠平)
中國特種針法全書(馮春祥)
中國特種針法(孫啟鳳)

中國針灸處方大成(王立早)
中國針灸處方學(肖少卿)
中國針灸復健醫學(劉勝敏)
中國針灸大全 上編 針灸學基礎(王雪苔)
中國針灸大全 下編·針灸學臨床 附編·針灸學文萃(王雪苔)

I. 求書!---請問可有適合朗讀背誦的國學書籍版本

你好,中華國學知道團很高興為你服務!
如果你想在網上直接看國學書籍,當然是很方便。網路就提供了「網路國學」原文。直接搜「網路國學」即可。
當然也可以下載到手機、電子書中看,網路提供的「網路文庫」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國學,裡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釋的都有,可以免費下載。我自己就上傳和下載了好多。
至於書就沒必要去買,破費了。網路上很多。
推薦你到國學網去瀏覽,裡面國學目錄很全,有圖文類,電子類,網路類,手機類,等等,根據自己要求選擇。
謝謝。
附國學目錄

一、哲學(80種) 二、文學(100種) 三、歷史(80種)
四、軍事(20種) 五、科技(20種) 六、醫學養生(10種)
七、藝術(18種) 八、碑帖(28種)
一、哲學(80種)(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書》 58篇.〔阮元校刻本〕
3.《儀禮》 17卷.〔阮元校刻本〕
4.《禮記》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禮》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穀梁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經》 18章.〔阮元校刻本〕
9.《論語》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戰國·孟軻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畢沅考異本〕
12.《墨子》 戰國·墨翟 15卷.〔清孫詒讓墨子閑詁本〕
13.《莊子》 戰國·莊周 33篇.〔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本〕
14.《公孫龍子》 戰國 6篇.〔宋刻本〕
15.《韓非子》 戰國·韓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戰國 8卷.〔四部叢刊本〕
17.《荀子》 戰國·荀況 32卷.〔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鈃 12卷.〔四庫全書本〕
19.《關尹子》 戰國·尹喜 2篇.〔湖海叢書本〕
20.《鄧析子》 春秋·鄧析 2卷.〔四部叢刊本〕
21.《鬼穀子》 春秋·王詡 12篇.〔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鶡冠子》 戰國·鶡冠子 3卷.〔學津討原本〕
23.《呂氏春秋》 戰國·呂不韋 26卷.〔清畢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戰國·晏嬰 8卷.〔孫氏平津館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書局本〕
26.《商君書》 戰國·商鞅 27卷.〔四部叢刊本〕
27.《慎子》 戰國·慎到 1卷.〔守山閣叢書本〕
28.《尹文子》 戰國·尹文 2卷.〔湖海叢書本〕
29.《淮南子》 漢·劉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書》 漢·賈誼 10卷.〔四部叢刊本〕
31.《鹽鐵論》 漢·桓寬 10卷.〔清張敦仁考證本〕
32.《風俗通義》 東漢·應劭 10卷.〔龍溪精舍叢書本〕
33.《法言》 漢·揚雄 13篇.〔四部叢刊本〕
34.《太玄經》 漢·揚雄 10卷.〔清嘉慶刻本〕
35.《說苑》 漢·劉向 20卷.〔湖北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
36.《新序》 漢·劉向 10卷.〔四部叢刊本〕
37.《新語》 漢·陸賈 12卷.〔漢魏叢書本〕
38.《韓詩外傳》 漢·韓嬰 10卷.〔四部叢刊影印沈氏野竹齋刻本〕
39.《尚書大傳》 舊題漢·伏勝 3卷.〔皇清經解續編本〕
40.《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17卷.〔乾隆盧文弨校本〕
41.《大戴禮記》 漢·戴德 40卷.〔四部叢刊本〕
42.《白虎通義》 漢·班固 10卷.〔道光陳立白虎通疏證本〕
43.《新論》 漢·桓譚 17卷.〔清嚴可均輯本〕
44.《潛夫論》 漢·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寫本〕
45.《論衡》 漢·王充 85篇.〔四部叢刊本〕
46.《申鑒》 漢·荀悅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經》 漢·馬融 1卷.〔四部叢刊本〕
48.《人物誌》 三國魏·劉邵 12卷.〔隆慶歸德府刊本〕
49.《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 20卷.〔四部叢刊影明刻本〕
50.《中說》 隋·王通 10卷.〔四部叢刊本〕
51.《朱子語類》 宋·朱熹 140卷.〔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
52.《近思錄》 宋·朱熹、呂祖謙 14卷.〔清呂氏寶誥堂刊朱子遺書本〕
53.《忍經》 元·吳亮 1卷.〔武林往哲遺書本〕
54.《長短經》 唐·趙蕤 10卷.〔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
55.《傳習錄》 明·王陽明 3卷.〔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本〕
56.《一貫問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 62卷.〔二老閣馮全垓印本〕
58.《日知錄》 清·顧炎武 32卷.〔四庫全書本〕
59.《心經》 唐·玄奘譯 1卷.〔上海佛學書局本〕
60.《金剛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1卷.〔大正藏本〕
61.《無量壽經》 三國魏·康僧鎧譯 2卷.〔大正藏本〕
62.《肇論》 晉·僧肇 1卷.〔北京佛經流通處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觀》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嚴經》 唐·般剌密帝譯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間常熟燕園蔣氏刻本〕
67.《六祖壇經》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經處刻曹溪原本〕
68.《五燈會元》 宋·普濟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參同契》 漢·魏伯陽 3卷.〔洪武十三年張本真刻本〕
70.《太平經》 漢·於吉 170卷.〔重刊道藏輯要本〕
71.《老子想爾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晉·葛洪 21卷.〔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
73.《真誥》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無能子》 唐·無能子 3卷.〔正統道藏本〕
75.《化書》 五代·譚峭 6卷.〔道藏本〕
76.《雲笈七簽》 宋·張君房 122卷.〔涵芬樓翻明正統道藏本〕
77.《太上感應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華錄本〕
78.《焚書》 明·李贄 6卷.〔國粹叢書本〕
79.《大同書》 清·康有為 30卷.〔蓬萊閣叢書本〕
80.《仁學》 清·譚嗣同 2卷.〔清議報本〕

二、文學(100種)(查看提要)

詩文集(20種)

81.《詩經》 30卷.〔阮元校刻本〕
82.《楚辭》 漢·劉向集 65卷.〔四庫全書本〕
83.《文選》 南朝梁·蕭統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84.《玉台新詠》 南朝陳·徐陵 12卷.〔吳兆宜本〕
85.《六朝文絜》 清·許槤 12卷.〔清光緒黎氏箋注本〕
86.《駢體文鈔》 清·李兆洛 31卷.〔嘉慶唐氏原刻本〕
87.《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緒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88.《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900卷.〔揚州詩局本〕
89.《全宋詞》 580卷.〔民國刊本〕
90.《絕妙好詞》 宋·周密選 8卷.〔四部備要本〕
91.《中州集》 金·元好問編 10卷.〔汲古閣本〕
92.《元詩別裁集》 清·張景星等編 10卷.〔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閣刊本〕
93.《明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10卷.〔清乾隆四年刻本〕
94.《清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32卷.〔乾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95.《白雪遺音》 清·華廣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慶堂刻本〕
96.《古今風謠》 明·楊慎 1卷.〔藝海珠塵本〕
97.《掛枝兒》 明·馮夢龍 4卷.〔傳世藏書點校本〕
98.《古文觀止》 清·吳楚材、吳調侯 12卷.〔鴻文堂刊本〕
99.《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75卷.〔長沙思賢講舍刻本〕
100.《晚清文選》 鄭振鐸 3卷.〔上海生活書店本〕

戲曲(15種)

101.《西廂記》 元·王實甫 5出.〔毛晉校西廂記定本〕
102.《竇娥冤》 元·關漢卿 5出.〔涵芬樓影明刻元曲選本〕
103.《漢宮秋》 元·馬致遠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4.《琵琶記》 元·高明 42出.〔六十種曲本〕
105.《趙氏孤兒》 元·紀君祥 6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6.《倩女離魂》 元·鄭德輝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7.《寶劍記》 明·李開先 5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08.《浣紗記》 明·梁辰魚 45出.〔60種曲本〕
109.《牡丹亭》 明·湯顯祖 55出.〔六十種曲本〕
110.《嬌紅記》 明·孟稱舜 50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1.《清忠譜》 清·李玉 2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3.《風箏誤》 清·李漁 30出.〔笠翁傳奇十種本〕
114.《長生殿》 清·洪升 50出.〔暖紅室匯刻傳奇本〕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小說(45種)

116.《穆天子傳》 戰國·佚名 6卷.〔四部叢刊影印明天一閣本〕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館叢書孫星衍校訂本〕
118.《異苑》 晉·劉敬叔 10卷.〔四庫全書本〕
119.《搜神記》 晉·干寶 20卷.〔津逮秘書本〕
120.《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 36篇.〔四庫全書本〕
121.《遊仙窟》 唐·張鷟 1卷.〔北新書局本〕
122.《太平廣記》 宋·李昉 500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3.《夷堅志》 宋·洪邁 206卷.〔涵芬樓排印本〕
124.《剪燈新話》 明·翟佑 4卷.〔古今圖書集成本〕
125.《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 12卷.〔鑄雪齋鈔本〕
126.《子不語》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127.《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 2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8.《西遊記》 明·吳承恩 100回.〔明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129.《水滸傳》 明·施耐庵、羅貫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130.《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崗修訂本〕
131.《喻世明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3.《醒世恆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衍慶堂翻刻本足本〕
134.《初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0回.〔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135.《二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136.《型世言》 明·陸人龍 40回.〔奎章閣本〕
137.《清平山堂話本》 明·洪楩 6卷.〔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38.《封神演義》 明·許仲琳 100回.〔清褚人獲序本〕
139.《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著,清·蔡元放改編 108回.〔咸豐刊本〕
140.《紅樓夢》 清·曹雪芹、高鶚 120回.〔程乙本〕
141.《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56回.〔卧閑草堂本〕
142.《說岳全傳》 清·錢彩 80回.〔金氏余慶堂刻本〕
143.《隋唐演義》 清·褚人獲 100回.〔四雪草堂本〕
144.《楊家將》 清·佚名 50回.〔光緒重修本〕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順治十五年寫刻本〕
146.《醒世姻緣傳》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147.《歧路燈》 清·李綠園 108回〔清義堂本〕
148.《鏡花緣》 清·李汝珍 100回.〔點石齋石印本〕
149.《老殘游記》 清·劉鶚 20回.〔神州日報館刊印本〕
150.《俠義風月傳》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樓藏版本〕
151.《七俠五義》 清·俞樾 120回.〔廣益書局石印本〕
152.《兒女英雄傳》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153.《孽海花》 清·曾樸 35回.〔真美善雜志刊本〕
154.《再生緣》 清·陳端生 40回.〔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
155.《今世說》 清·王晫撰 8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56.《斷鴻零雁記》 清·蘇曼殊 27章.〔民國二十三年再版本〕
157.《玉梨魂》 徐枕亞 30卷.〔1914年上海民權出版部排印本〕
158.《官場現形記》 清·李寶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學社刊本〕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清·吳趼人 108回.〔上海廣智書局本〕
160.《新中國未來記》 清·梁啟超 5回.〔飲冰室合集本〕

文論(20種)

161.《文賦》 晉·陸機 1卷.〔嘉慶積秀堂刊巾箱本〕
162.《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 50篇.〔明萬曆刻本〕
163.《詩品》 南朝梁·鍾嶸 3卷.〔四庫全書本〕
164.《二十四詩品》 唐·司空圖 1卷.〔津逮秘書本〕
165.《詩式》 唐·釋皎然 1卷.〔學海類編本〕
166.《文筆要訣》 唐·杜正倫 1卷.〔五島慶太郎藏本影印〕
167.《文鏡秘府論》 日/遍照金剛 6卷.〔日本舊鈔本〕
168.《本事詩》 唐·孟棨 7卷.〔津逮秘書本〕
169.《樂府古題要解》 唐·吳兢 2卷.〔明汲古閣影學津討原本〕
170.《六一詩話》 宋·歐陽修 1卷.〔歷代詩話本〕
171.《滄浪詩話》 宋·嚴羽 1卷.〔歷代詩話本〕
172.《甌北詩話》 清·趙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紅杏山房重刊本〕
173.《詞源》 宋·張炎 2卷.〔詞話叢編本〕
174.《藝概》 清·劉熙載 6卷.〔古桐書屋六種本〕
175.《碧雞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庫全書本〕
176.《白雨齋詞話》 清·陳廷焯 8卷.〔陳氏手稿本〕
177.《人間詞話》 清·王國維 1卷.〔開明書店本〕
178.《南詞敘錄》 明·徐渭 1卷.〔壺隱居黑格抄本〕
179.《曲律》 明·魏良輔 8卷.〔吳騷叢編附刻本〕
180.《錄鬼簿》 元·鍾嗣成 4卷.〔棟亭藏書十二種本〕

三、歷史(80種)(查看提要)

正史(26種)

181.《史記》 漢·司馬遷 130卷.〔百衲本〕
182.《漢書》 東漢·班固 120卷.〔百衲本〕
183.《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90卷.〔百衲本〕
184.《三國志》 晉·陳壽 65卷.〔武英殿本〕
185.《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卷.〔武英殿本〕
186.《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卷.〔武英殿本〕
18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卷.〔武英殿本〕
188.《梁書》 唐·姚思廉 56卷.〔武英殿本〕
189.《陳書》 唐·姚思廉 36卷.〔武英殿本〕
190.《魏書》 北齊·魏收 130卷.〔武英殿本〕
191.《北齊書》 唐·李百葯 50卷.〔武英殿本〕
19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3卷.〔武英殿本〕
193.《隋書》 唐·魏徵等 85卷.〔武英殿本〕
194.《南史》 唐·李延壽 80卷.〔武英殿本〕
195.《北史》 唐·李延壽 100卷.〔武英殿本〕
196.《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卷.〔武英殿本〕
19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等 225卷.〔武英殿本〕
19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武英殿本〕
19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卷.〔武英殿本〕
200.《宋史》 元·脫脫等 496卷.〔武英殿本〕
201.《遼史》 元·脫脫等 116卷.〔武英殿本〕
202.《金史》 元·脫脫等 135卷.〔武英殿本〕
203.《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武英殿本〕
204.《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卷.〔武英殿本〕
205.《新元史》 柯劭忞 257卷.〔庚午重訂本〕
206.《清史稿》 趙爾巽等 529卷.〔關外二次本〕

別雜史(54種)

207.《逸周書》 戰國 10卷.〔抱經堂本〕
208.《世本》 漢·宋衷注 1卷.〔茆泮林輯本〕
209.《竹書紀年》 2卷.〔四庫全書本〕
210.《春秋左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國語》 戰國 20卷.〔黃氏士禮居仿宋刻本〕
212.《戰國策》 漢·劉向集錄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傳》 漢·劉向 7卷.〔四部叢刊本〕
214.《吳越春秋》 漢·趙曄 10卷.〔清顧有觀本〕
215.《越絕書》 漢·袁康 19篇.〔四部叢刊本〕
216.《華陽國志》 晉·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傳》 晉·皇甫謐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經》 戰國·佚名 18卷.〔晉郭璞山海經傳本〕
219.《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注 40卷.〔王先謙校本〕
220.《晉五胡指掌》 明·張大齡 3卷.〔明萬曆三十九年張養正刻本〕
221.《前漢紀》 漢·荀悅 30卷.〔四庫全書本〕
222.《後漢紀》 晉·袁宏 30卷.〔四部叢刊本〕
223.《洛陽伽藍記》 後魏·楊炫之 5卷.〔如隱堂本〕
224.《貞觀政要》 唐·吳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記》 唐·玄奘 12卷.〔高麗新藏本〕
226.《順宗實錄》 唐·韓愈 5卷.〔海山仙館叢書本〕
227.《五代史補》 宋·陶岳 5卷.〔豫章叢書本〕
228.《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 294卷.〔世界書局縮印本〕
229.《續資治通鑒》 清·畢沅編著 220卷.〔清馮集椿本〕
230.《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42卷.〔四部叢刊本〕
231.《吳地記》 唐·陸廣微 1卷.〔四庫全書本〕
232.《蠻書》 唐·樊綽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議》 唐·長孫無忌等 30卷.〔四庫全書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庫全書本〕
236.《通志略》 宋·鄭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劉知幾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8卷.〔四部備要本〕
239.《唐才子傳》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語林》 宋·王讜 8卷.〔守山閣叢書本〕
241.《大唐新語》 唐·劉肅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話》 唐·劉餗 3卷.〔顧氏文房小說本〕
243.《北夢瑣言》 宋·孫光憲 20卷.〔四庫全書本〕
244.《東京夢華錄》 宋·孟元老 10卷.〔四庫全書本〕
245.《夢粱錄》 宋·吳自牧 20卷.〔學津討原本〕
246.《鐵圍山叢談》 宋·蔡絛 6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47.《容齋隨筆》 宋·洪邁 16卷.〔四庫全書本〕
248.《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10卷.〔陸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遺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樓排印本〕
250.《元豐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叢書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學津討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連筠簃叢書本〕
253.《萬曆野獲編》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夢憶》 明·張岱 8卷.〔粵雅堂叢書本〕
255.《廣東新語》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閣原刻本〕
256.《讀通鑒論》 清·王夫之 30卷.〔船山遺書本〕
257.《廿二史札記》 清·趙翼 39卷.〔清廣雅書局本〕
258.《清代野記》 清·梁溪坐觀老人 4卷.〔民國野乘搜輯社本〕
259.《庚子國變記》 清·羅敦曧 1卷.〔滿清野史續編本〕
260.《海國圖志》 清·魏源 100卷.〔光緒平慶涇固道署重刊〕

四、軍事(20種)(查看提要)

261.《孫子兵法》 春秋·孫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孫子本〕
262.《吳子》 戰國·吳起 6篇.〔武經七書本〕
263.《六韜》 舊題周·姜尚 6卷.〔武經七書本〕
264.《司馬法》 戰國·司馬禳苴 5卷.〔武經七書本〕
265.《孫臏兵法》 戰國·孫臏 15篇.〔竹簡本〕
266.《尉繚子》 戰國·尉繚 24篇.〔武經七書本〕
267.《素書》 漢·張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將苑》 三國蜀·諸葛亮 2卷.〔清張澍輯本〕
269.《風後握奇經》 舊題·風後 1卷.〔津逮秘書本〕
270.《黃石公三略》 舊題漢·黃石公 3卷.〔武經七書本〕
271.《戰略》 晉·司馬彪 1卷.〔漢學堂叢書本〕
272.《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舊題唐·李靖 3卷.〔武經七書本〕
273.《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唐·李筌 10卷.〔守山閣叢書本〕
274.《武經總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歷代兵制》 宋·陳傅良 15卷.〔靜觀堂刊本〕
276.《守城錄》 宋·陳規、湯璹 4卷.〔瓶花書屋叢書本〕
277.《紀效新書》 明·戚繼光 18卷.〔四庫全書本〕
278.《兵經》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種本〕
279.《三十六計》 1卷.〔民國三十年成都瑞琴樓本〕
280.《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 13卷.〔費怒春注釋本〕

五、科技(20種)(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術》 漢·張蒼 10卷.〔四庫全書本〕
282.《氾勝之書》 漢·氾勝之 2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3.《養魚經》 戰國·范蠡 1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4.《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晉刻本〕
285.《洛陽牡丹記》 宋·歐陽修 1卷.〔四部叢刊影元本〕
286.《茶經》 唐·陸羽 1卷.〔格致叢書本〕
287.《北山酒經》 宋·朱肱 3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8.《甘石星經》 戰國·甘德、石申 1卷.〔漢魏叢書本〕
289.《竹譜》 南朝宋·戴凱之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0.《禽經》 舊題周·師曠 1卷.〔百川學海本〕
291.《陶說》 清·朱琰 1卷.〔乾隆三十九年鮑廷博本〕
292.《花鏡》 清·陳淏子輯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夢溪筆談》 宋·沈括 26卷.〔清光緒陶氏愛廬刻本〕
294.《營造法式》 宋·李誡 34卷.〔四庫全書本〕
295.《刀劍錄》 舊題南朝梁·陶弘景 1卷.〔說郛本〕
296.《文房四譜》 宋·蘇易簡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7.《墨史》 元·陸友 1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98.《天工開物》 明·宋應星 18卷.〔明崇禎十年刊本〕
299.《農政全書》 明·徐光啟 60卷.〔康熙貴州糧署刊本〕
300.《飲流齋說瓷》 民國·許之衡 10卷.〔上海朝記書店鉛排本〕

六、醫學養生(10種)(查看提要)

301.《素問》 舊題黃帝 24卷.〔顧氏翻宋刻本〕
302.《靈樞經》 舊題黃帝 12卷.〔明趙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難經》 舊題戰國秦越人 1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304.《遵生八箋》 明·高濂 20卷.〔清嘉慶十五年弦雪居重訂本〕
305.《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 52卷.〔味古齋重校刻本〕
306.《神農本草經》 清·孫星衍等輯 3卷.〔問經堂叢書本〕
307.《醫學三字經》 清·陳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養生隨筆》 清·曹庭棟 5卷.〔文瑞樓石印本〕
309.《隨園食單》 清·袁枚 14篇.〔隨園三十種本〕
310.《食憲鴻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堯序刻本〕

七、藝術(18種)(查看提要)

311.《法書要錄》 唐·張彥遠 10卷.〔四庫全書本〕
312.《書斷》 唐·張懷瓘 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庫全書本〕
314.《藝舟雙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軒館叢書本〕
315.《廣藝舟雙楫》 清·康有為 6卷.〔藝術名著叢刊本〕
316.《古畫品錄》 南朝齊·謝赫 1卷.〔四庫全書本〕
317.《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 10卷.〔明王世貞王氏畫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畫論叢刊本〕
319.《宣和畫譜》 宋·無名氏 20卷.〔四庫全書本〕
320.《畫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叢書本〕
321.《學古編》 元·吾丘衍 1卷.〔四庫全書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學叢書本〕
323.《樂府雜錄》 唐·段安節 1卷.〔錢熙祚校訂本〕
324.《棋經十三篇》 宋·張擬 1卷.〔忘憂清樂集本〕
325.《梅花喜神譜》 宋·雪岩 2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326.《千秋絕艷像贊》 明·仇英繪圖 文徵明題詩
327.《陳洪綬花鳥魚蟲冊》 明·陳洪綬 1卷.
328.《飛鴻堂印譜》 (第一集) 清·汪啟淑 40卷.

八、碑帖(28種)(查看提要)

329.《大盂鼎》 周 〔拓本〕
330.《嶧山刻石》 秦·李斯 〔宋摹本〕
331.《禮器碑》 漢 〔明拓本〕
332.《曹全碑》 漢 〔明拓本〕
333.《張遷碑》 漢 〔明拓本〕
334.《乙瑛碑》 漢 〔明拓本〕
335.《宣示表》 三國魏·鍾繇 〔淳化閣帖本〕
336.《蘭亭序》 晉·王羲之 〔唐馮承素摹本〕
337.《中秋帖》 晉·王獻之 〔宋米芾摹本〕
338.《伯遠帖》 晉·王珣 〔墨跡本〕
339.《張猛龍碑》 北魏 〔明拓本〕
340.《張黑女墓誌》 北魏 〔清拓本〕
341.《始平公造像記》 北魏·朱義章 〔清拓本〕
342.《泰山經石峪》 北齊 〔清拓本〕
343.《董美人墓誌》 隋 〔清拓本〕
344.《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日本藏墨跡本〕
345.《九成宮醴泉銘》 唐·歐陽詢 〔宋拓本〕
346.《孔子廟堂碑》 唐·虞世南 〔唐拓本〕
347.《雁塔聖教序記》 唐·褚遂良 〔宋拓本〕
348.《書譜》 唐·孫過庭 〔墨跡本〕
349.《古詩四帖》 唐·張旭 〔墨跡本〕
350.《自敘帖》 唐·懷素 〔墨跡本〕
351.《多寶塔碑》 唐·顏真卿 〔宋拓本〕
352.《玄秘塔碑》 唐·柳公權
353.《黃州寒食詩帖》 宋·蘇軾 〔墨跡本〕
354.《蜀素帖》 宋·米芾 〔墨跡本〕
355.《洛神賦》 元·趙孟頫 〔墨跡本〕
356.《草訣百韻歌》 明·韓道亨

閱讀全文

與靈樞經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itlocker加密後讀取不了 瀏覽:176
演算法設計是指流程圖嗎 瀏覽:168
javaboot如何防止反編譯 瀏覽:118
python復合數據結構視頻 瀏覽:146
培訓學校需要用什麼雲伺服器 瀏覽:721
衛星鍋加密卡那裡收購 瀏覽:58
小米工具文件夾選項在哪裡 瀏覽:55
md5磁碟加密 瀏覽:642
單片機x地址 瀏覽:208
回車鍵失靈運行命令如何使用 瀏覽:984
電腦一鍵解壓縮的軟體 瀏覽:171
怎麼關閉手機通訊錄對外app 瀏覽:370
我的世界如何強行進入一個滿人的伺服器 瀏覽:653
什麼app可以查詢會考成績 瀏覽:389
程序員能創造的價值 瀏覽:260
伺服器上的redis是什麼意思 瀏覽:381
軟體產品經理與程序員 瀏覽:923
高中生程序員 瀏覽:892
ps處理pdf 瀏覽:724
伺服器c1什麼意思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