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給平板加密了!我終於明白:超出孩子能力的信任,會壓垮他
三天前,兒子玩了一個半小時的 游戲 之後,我給平板加密碼了。
我決定:放過自己,也放過我兒子。
買平板一年多了,我和兒子始終在「平板使用時間」上爭執不斷,溝通不斷,雖然規則一再調整,雖然我在盡力幫助孩子建立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但是,我不得不承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或許是我引導方式不到位,或許是孩子自控能力不足,或者是 游戲 的吸引力太大……總之,我放下了對這件事的執著,給平板加了密碼,孩子要用,需要解鎖才可以。
三天了,我和淏仔都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諧和放鬆。
我不再時刻盯著他,他也不再時刻心癢癢。
本以為他會因為我沒有與他溝通,便擅自給他的平板加了密碼,而感受到不被我尊重,會發脾氣讓我取消。可是,當兒子拿起平板發現打不開的時候,過來問我怎麼回事,我說加密碼了。
然後,他很平靜地接受了,說:「媽媽,我作業寫完了,想看一會快手,可以嗎?」
我說:「可以。」給他解鎖,他拿著回屋去看。二十分鍾後,晚飯好了,我一喊他,他馬上關上平板出來吃飯,沒看到任何不滿,也沒有任何氣憤。
這讓我有些意外。
我甚至在想,這是不是兒子本就設想過的情況?
2020年寒假,我和老公決定給淏仔買平板,專門用於他玩 游戲 。我帶著淏仔去買的,回來老公一看,說配置不行,讓我去換那年最新款。他說既然要玩,就讓他玩得痛快些。
為此,我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我希望用這種信任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自律能力。
《我買了最新款平板,送給孩子玩 游戲 !你的信任,是他自律的基礎 》
如今,一年多過去了,我再回看這篇文章,發現了自己太過樂觀(很慶幸,這篇閱讀量並不大)。文章中舉的例子,是我爸爸對我弟弟的例子,可是我弟弟玩 游戲 的時候已經到了初中,他比淏仔整整大了四歲。
在這一年中,我試過了很多方法幫助孩子建立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
比如:
(1)用定時器
為此我特意買了定時器,讓孩子每次玩 游戲 之前,自己調好時間,倒計時。當計時器響起來的時候,把當時玩的那一局玩完便停下來。
開始的時候還好,自我管纖型液理還不錯。可是到了後來,他不是不去用定時器,就是在定時間的時候把時間多定幾分鍾,或者中間上廁所的時候按了暫停,回來後卻不按繼續……
因此多用的時間要在下次扣除,他會一千個一萬個不樂意,特別影響情緒。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2)及時提醒
我做事很認真,比如寫文章,一旦把手放在了鍵盤上就非常專注,經常忘記了時間。當我發現有好一段時間淏仔都很安靜的時候,去看他,他多半在看平板。
我們制定規則的是 游戲 時間,沒有規定他看快手、瀏覽網頁、聽歌的時間。因為我總覺得設置太多,會讓孩子的束縛感變得很強,尤其是要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會很不舒服。
所以,為了減少他電子屏幕時間,我需要及時提醒他,注意眼睛,做點其他事情。
淏仔寫作業速度很快,晚飯後基本都是自由時間。所以,每天晚上我都需要提醒他好幾次,提醒多了,我很煩,孩子也很煩。
(3)同理他:做到「自控」不容易。
我對他說:「淏仔,媽媽租尺理解你的感受。 就像大人看手機一樣, 如果手機放在餐桌上,很少有人在吃飯的時候不去拿起來看一看刷一刷。這些電子產品確實有它的吸引力。可是,若是將手機拿到很遠的地方,看不到也便專心吃飯了。所以,如果你不用平板聽歌或查資料的情況下,就將平板放到我身邊吧。這樣,看不到它,便不容易將手伸向它。你覺得呢?」
淏仔認可我的想法,也知道我是真心想引導他通過自己的自控能力使用平板。
所以,想起來的時候就會把平板拿過來。
可是,當我開始寫文章或看書的時候,他知道我有多專注,他會等到我意識到他安靜很久喊了他之後,才會把平板拿過來,可那時候他已經看了好久。
更尷尬的是,有的時候我不動聲色走過去,會偶爾發現他在偷偷玩 游戲 。
那些時刻,我和他都會覺得很沮喪。
———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直到這時,我才終於意識到: 淏仔還沒有具備足夠的能力去毀物抵抗電子屏幕( 游戲 )的誘惑,在這種情況下我的信任會變成他的壓力,他每一次沒控制住,都會讓他的自信心受挫。
次數越來越多之後,他便會對自己形成這樣的認知: 我是一個無法做到自律的人。
這是我希望的結果嗎?
顯然不是。
所以,我更改了我的做法。
既然現階段他沒有能力做到自律,那麼就讓我再多幫他一段時間。我是他的父母,我有幫他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責任。等他再大一些,把控能力再強一些,再去嘗試放權,也無不可。
電子產品、 游戲 ,很多家庭和孩子都為此頭疼,我希望我的親身經歷,能給大家一些參考和啟發。
回憶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不是每一個「加油」、「我相信你」都給我們帶來了正向力量?有沒有哪幾次,不但沒有鼓勵到我們,反而加重了我們的心理負擔?
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一定能發現,那幾次一定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時候。
明知道這次比賽表現超常最多也就是前十名的時候,父母卻對我們說:「加油,好好表現,我相信你有能力進入前三。」
這樣的話,我們聽在心裡是不舒服的,是有壓力的。而且,當我們達到了自己心中的預期(比如第5名),也會因為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前三)而沮喪和失落。
所以, 我們的信任一定要客觀,要落地。 要符合孩子的能力,讓孩子跳一跳就夠得著。然後我們去及時認可,形成正向強化,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建立自信,發展得更好。
同時,我們的「信任」要建立在 過程 中(如媽媽相信你一定會認真對待這次比賽、努力迎戰),而不是相信一定會出現某一個 結果 (如前三、冠軍)。
同理,在培養孩子的品質和能力的過程中也是如此。
不要將我們的信任盲目地放在孩子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上。
比如:當我把嶄新的平板交給淏仔,告訴他:「媽媽相信你能做到自律,加油。」
結果,孩子明明受不了它的誘惑,沒有能力做到良好的自控。所以,每次被我發現他偷玩的時候,我還沒有批評他,他卻已經萬分自責和懊悔了。
因為每一次發現他偷玩,都是在無形中告訴他:你又沒有做到自律。
這寫著負面認知的強化對孩子的打擊是很大的。
很遺憾我現在才明白這個道理;同時也很幸慶我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並及時做出了調整。
最後,我想說一說「 游戲 」。
我在一年前寫了一篇文章:《哈佛教授:適度玩電子 游戲 利於孩子成長!這五個益處,不容忽視 》,內容和標題完全相符,說的就是 游戲 的益處。下面近四百條評論,討論很激烈。
很多事物,都是過猶不及的, 游戲 也是如此。
游戲 再好,也不要輕易鼓勵孩子去接觸,因為作為凡人,我們很難斗得過高端演算法。
儲殷教授在今年年初,曾說過一段話:「所有的社交媒體都在用演算法和我們爭奪孩子,那都是人力學家開發出來的,是北大清華的人開發出來的。 他們讓孩子上癮,然後告訴我們要教孩子自律。我高考都沒斗過他們,我現在怎麼斗過他們? 」
這段話真的太戳心了!
我也沒有考上清華北大,我高考時也沒有斗贏這些人。而現在, 我卻希望我能斗得過這些演算法,斗得過這些英才研究出來的上癮機制?
是我太樂觀了,還將孩子放在一個極其困難的境地,煎熬了一年時間。
所以,如果你無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無法為他把控時間,如果你還希望孩子能順利完成學業考進象牙塔,就不要輕易地 過早 地把孩子帶到 游戲 面前。否則,後果也許是我們不可承受之重。
但是,如果孩子長大了,自己無意中進入了 游戲 的世界,那我們一定要記得 「堵不如疏」 。
我們要幫他們把控時間,從心態上耐心地引導他們,讓他們形成對 游戲 的正確認知。
比如:
還有一種平衡,叫「因人制宜」。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興趣點。我們養育的時候,也要學會因人制宜。面對不同的孩子,採用不同的養育和溝通方式。
游戲 規則在我家,對兩個孩子是一致的。可是,兩個孩子對 游戲 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態度。
寒假時,每人每隔一天有一次 游戲 時間,淏仔每天盼著,爭分奪秒利用他的 游戲 時間。可是女兒卻經常忘了玩 游戲 ,即使哥哥提醒,她也會說:「我現在不想玩 游戲 ,我想看書/下棋。」
所以,我經常對女兒說的一句話是:「去玩玩吧!別看書了,休息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