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淮南子pdf

淮南子pdf

發布時間:2024-06-14 09:39:45

❶ 求中國古代天文學書籍


├─欽定儀象考成
│ 欽定儀象考成-01_欽定儀象考成_卷首上.pdf
│ 欽定儀象考成-02_欽定儀象考成_卷首下.pdf
│ 欽定儀象考成-03_欽定儀象考成_卷一至卷三.pdf
│ 欽定儀象考成-04_欽定儀象考成_卷四至卷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05_欽定儀象考成_卷七至卷九.pdf
│ 欽定儀象考成-06_欽定儀象考成_卷十至卷十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07_欽定儀象考成_卷十三至卷十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08_欽定儀象考成_卷十七至卷十九.pdf
│ 欽定儀象考成-09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至卷二十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10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pdf
│ 欽定儀象考成-11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12_欽定儀象考成_卷二十七至卷三十.pdf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一.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七.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三.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九.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五.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八.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一.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三.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二.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五.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六.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十四.pdf
│ 欽定儀象考成續編不著撰者-四.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一.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七.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三.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九.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一.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七.pdf
欽定天文正義不著撰者-二十三.pdf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一.pdf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二.pdf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一.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七.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三.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九.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二.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五.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八.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六.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一.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三.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二.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十四.pdf
│ 新制靈台儀象志(比)南懷仁撰-四.pdf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一.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三.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二.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五.pdf
│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四.pdf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一.pdf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三.pdf
│ 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二.pdf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一-卷二.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三-卷四.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五.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八-卷九.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六-卷七.pdf
│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卷十.pdf

❷ 求國學數典論壇下載

呂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國,並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入質於趙的秦王孫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並游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後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編輯本段]二、呂不韋生平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嬴悼死在魏國,運回國葬在芷陽。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立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安國君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居中的兒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寵愛。子楚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對子楚也不以禮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孫子,在趙國當人質,他乘的車馬和日常的財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子楚後非常喜歡,說:「子楚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成語「奇貨可居」的出典)。於是他就前去拜訪子楚,對他游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子楚笑著說:「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門庭,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不懂啊,我的門庭要等待你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呂不韋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談。呂不韋說:「秦王已經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私下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一個。現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間,不受秦王寵幸,長期被留在諸侯國當人質,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國君繼位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長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邊的其他兄弟們爭太子之位啦。」子楚說:「是這樣,但該怎麼辦呢?」呂不韋說:「你很貧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麼來獻給親長,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游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太子。」子楚於是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呂不韋於是拿出五百金送給子楚,作為日常生活和交結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買珍奇玩物,自己帶著西去秦國游說,先拜見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和姐姐,把帶來的東西統統獻給華陽夫人。順便談及子楚聰明賢能,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及天下,常常說「我子楚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興。呂不韋乘機又讓華陽夫人姐姐勸說華陽夫人道:「我聽說用美色來侍奉別人的,一旦色衰,寵愛也就隨之減少。現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寵愛,卻沒有兒子,不趁這時早一點在太子的兒子中結交一個有才能而孝順的人,立他為繼承人而又像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那麼,丈夫在世時受到尊重,丈夫死後,自己立的兒子繼位為王,最終也不會失勢,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能得到萬世的好處啊。不在容貌美麗之時樹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寵愛失去後,雖然想和太子說上一句話,還有可能嗎?現在子楚賢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為繼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寵愛,自己就會主動依附於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時提拔他為繼承人,那麼夫人您一生在秦國都要受到尊寵啦。」華陽夫人聽了認為是這樣,就趁太子方便的時候,委婉地談到在趙國做人質的子楚非常有才能,來往的人都稱贊他。接著就哭著說:「我有幸能填充後宮,但非常遺憾的是沒有兒子,我希望能立子楚為繼承人,以便我日後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決定立子楚為繼承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都送好多禮物給子楚,而請呂不韋當他的老師,因此子楚的名聲在諸侯中越來越大。
呂不韋選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於跳舞的邯鄲女子一起同居,知道她懷了孕。子楚有一次和呂不韋一起飲酒,看到此女後非常喜歡,就站起身來向呂不韋祝酒,請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已經為子楚破費了大量家產,為的藉以釣取奇貨,於是就獻出了這個女子。此女隱瞞了自己懷孕在身,到十二個月之後,生下兒子名政。子楚就立此姬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子楚。子楚就和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這才得以順利回國。趙國又想殺子楚的妻子和兒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才得以隱藏起來,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他去世了,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趙國也護送子楚的夫人和兒子嬴政回到秦國。
安國君繼秦王位,守孝一年後,加冕才三天就突發疾病去世了,謚號為孝文王。太子子楚繼位,他就是秦莊襄王。庄襄王尊奉為母的華陽王後為華陽太後,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後。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後死去,太子嬴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稱他為「仲父」。秦王年紀還小,太後常常和呂不韋私通。呂不韋家有奴僕萬人。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並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
秦始皇越來越大了,但太後一直淫亂不止。呂不韋唯恐事情敗露,災禍降臨在自己頭上,就暗地尋求了一個陰莖特別大的人嫪毐(làoǎi,烙矮)作為門客,不時讓演員歌舞取樂,命嫪毐用他的陰莖穿在桐木車輪上,使之轉動而行,並想法讓太後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誘她。太後聽說之後,真的想在暗中佔有他。呂不韋就進獻嫪毐,假裝讓人告發他犯下了該受宮刑的罪。呂不韋又暗中對太後說:「你可以讓嫪毐假裝受了宮刑,就可以在供職宮中的人員中得到他。」太後就偷偷地送給主持宮刑的官吏許多東西,假裝處罰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須假充宦官,這就得以侍奉太後。太後暗和他通姦,特別喜愛他。後來太後懷孕在身,恐怕別人知道,假稱算卦不吉,需要換一個環境來躲避一下,就遷移到雍地的宮殿中居住。嫪毐一直跟著太後,得到的賞賜非常豐厚,而太後凡事也都由嫪毐決定。嫪毐的僕人有數千人,希望成為嫪毐的門客,而自願成為太監的,也有上千人。
秦始皇七年(前240年),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後去世。孝文王後叫華陽太後,和孝文王合葬在壽陵。夏太後的兒子庄襄王葬在芷陽,所以夏太後另外單獨埋葬在杜原之東,稱「向東可以看到我的兒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在百年之後,旁邊定會有個萬戶的城邑」。
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有人告發嫪毐實際並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後淫亂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都把他們隱藏起來,還和太後密謀說「若是秦王死去,就立這兒子繼位」。於是秦始皇命法官嚴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牽連到相國呂不韋。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眾全部殺死,又殺太後所生的兩個兒子,並把太後遷到雍地居住。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等到齊人茅焦勸說秦王,秦王這才到雍地迎接太後,使她又回歸咸陽,但把呂不韋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恐怕他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系?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酖酒自殺而死。秦王所痛恨的呂不韋、嫪毐都已死去,就讓遷徙到蜀地的嫪毐門客都回到京城。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太後去世,謚號為帝太後。與庄襄王合葬在芷陽。

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漢著名的大儒,人稱賈生、賈子、賈長沙。漢高帝七年(前200年),賈誼出生,這個時代正是西漢政權剛剛建立的年代,它既給賈誼帶來了施展才華的機遇,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坎坷和痛苦。

賈誼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基本上生活在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讀書習文為主。18歲時,他便以能誦詩書擅寫文章而聞名於郡中。當時的名士河南守吳廷尉欣賞他的才學俱優,將他列置門下。

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恆即位。聽聞河南守吳公頗有學識,且政績卓著,便徵召吳公為廷尉。漢元帝元年(前179年),賈誼在老師吳廷尉的推薦下,被徵召入朝,立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晉升為太中大夫。從此,22歲的賈誼便踏上了仕途,成為西漢政治集團中的一員。

漢文帝對賈誼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又與諸大臣商議,想把他升擢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對。此後,漢文帝開始有意疏遠賈誼,並將他派去當長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賈誼辭別了京城,來到了地處偏遠的長沙。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濕度大,自認為此去長沙將享壽不長,而且又因為是被貶謫,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與屈原作比。在這種情況下,他便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吊屈原賦》。

漢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遠在長沙的賈誼,於是將他召進皇宮。當文帝聽完賈誼的一番宏論後,十分感慨地說:「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過不多久,漢文帝拜賈誼為梁懷王的太傅。在任梁懷王太傅期間,賈誼仍對政事十分關注,而且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寫下了如《治安策》、《論積貯疏》等名篇。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懷王劉揖人朝,不幸墜馬而死。賈誼認為自己作為梁懷王的太傅而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因此非常傷心。一年以後,由於傷感過度,賈誼也於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時年僅33歲。

賈誼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就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他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他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在西漢政論散文的園地中,賈誼的散文也堪稱文采斐然。劉勰《文心雕龍.奏啟》稱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其最為人稱道的政論作品是《過秦論》、《治安策》和《論積貯疏》。

董仲舒(前179—前104)漢代思想家,政治家。廣川人(今河北衡水),漢族。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其後,任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並延續至今,從此,經學研究在漢代盛行。

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劉長驕縱跋扈,常與帝同車出獵;在封地不用漢法,自作法令。前174年,與匈奴、閩越首領聯絡,圖謀叛亂,事泄被拘。朝臣議以死罪,文帝赦之,廢王號,謫徙蜀郡嚴道邛郵,途中不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於鼓琴。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該書包羅萬象,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文學價值。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劉安是我國豆腐的創始人。1992年9月15日,安徽淮南市舉辦首屆「中國豆腐文化節」,隆重紀念中國豆腐創始人——西漢淮南王劉安的誕辰和他發明豆腐2100年。
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內篇》21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又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這些著作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在《淮南萬畢術》中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據考證「曾青」是指銅的化合物,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是銅綠,說法不一。。
劉安好黃白之術,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術之士煉丹制葯,最著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號稱「八公」,在壽春北山築爐煉丹,偶成豆腐。劉安因之被尊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劉安的制國思想是「無為而制」,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產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
盡管劉安的治國政策得到百姓的擁護,可是在那獨尊儒術的時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屢遭讒言。漢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
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著准備。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於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號。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號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里待不下去了。雷被於是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准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諫言得不到採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將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此時,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只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將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
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准備用於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偽造的玉璽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

光和4年 181年 1歲 公元一八一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年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年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興平2年 195年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襄陽(今湖北襄樊)。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前往襄陽(今湖北襄樊)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主孫權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年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佔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歲 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年 43歲 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年 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
蜀建興3年 225 年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
蜀建興5年 227年 47歲 諸葛亮上《出師表》,屯兵漢中,即日北伐。
蜀建興6年 228年 48歲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年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年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年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伏殺魏名將張郃。
蜀建興11年 233年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年 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病故五丈原。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歐陽修(1007~1072年)【注音】 ōu yáng xiū ,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選其《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祭石曼卿文》、《賣油翁》六篇;選其詞《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訴衷情(清晨簾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館殘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時)》、《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六首;先其詩《戲答元珍》和《畫眉鳥》二首。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傑出民族英雄[1]和愛國詩人。漢族,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1283年1月9日(農歷十二月九日)在北京柴市口慷慨就義,年僅四十七歲。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❸ 四部備要的子部

周秦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補遺一卷) (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 FB.59:9.264(1)
孔叢子(七卷釋文一卷) (漢)孔鮒撰 FB.59:9.264(2)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敘錄一卷遺說一卷) (宋)吉天保輯 FB.59:9.265
吳子(二卷) (戰國)吳起撰 FB.59:9.266(1)
司馬法(三卷) (春秋)司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評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遺文一卷) (戰國)慎到撰、(清)錢熙祚校並輯逸文 FB.59:9.268(1)
商君書(五卷附考一卷) (戰國)商鞅撰、(清)嚴可均校 FB.59:9.268(2)
鄧析子(一卷) (春秋)鄧析撰 FB.59:9.268(3)
韓非子(二十卷識誤三卷) (戰國)韓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尹文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戰國)墨翟撰、(清)畢沅校注 FB.59:9.270(2)
鬼穀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復校 FB.59:9.271(1)
公孫龍子(一卷) (春秋)公孫龍撰、(宋)謝希深注 FB.59:9.271(2)
屍子(二卷) (戰國)屍佼撰、(清)孫星衍輯 FB.59:9.271(3)
鶡冠子(三卷) (宋)陸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孫星衍校 FB.59:9.271(5)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義一卷) (春秋)李耳撰、(晉)王弼注 FB.59:9.273(1)
關尹子(一卷) (戰國)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 FB.59:9.273(3)
莊子(十卷)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辛鈃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纘義(十二卷) (元)杜道堅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別下齋補刻宋本第六卷) (唐)馬總輯 FB.59:9.275(3)
儒家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漢)揚雄撰、(唐)李軌注 FB.59:9.276(1)
新語(二卷) (漢)陸賈撰 FB.59:9.276(2)
新書(十卷) (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 FB.59:9.276(3)
鹽鐵論(十卷校勘小識一卷) (漢)桓寬撰、王先謙撰校勘小識 FB.59:9.276(4)
論衡(三十卷) (漢)王充撰 FB.59:9.277
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 FB.59:9.278(1)
桓子新論(一卷)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 FB.59:9.278(2)
申鑒(五卷)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誌(三卷) (魏)劉邵撰、(北魏)劉曌? FB.59:9.279(2)
中說(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訪錄(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書(一卷) (宋)周敦頤撰 FB.59:9.279(5)
二程全書(六種) (宋)程頤、(宋)程顥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4)
伊川易傳(四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1)
伊川經說(八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楊時訂定 FB.59:9.281(3)
張子全書(十五卷)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釋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目錄二卷) (宋)朱熹著 FB.59:9.283-289
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陸九淵撰、(清)李紱評點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傳習錄(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論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錄(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別錄(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錄續編(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譜(三卷附錄二卷) (明)錢德洪編、(明)王畿輯附錄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紀(一卷附錄一卷) (明)錢德洪,(明)王畿輯 FB.59:9.292(4)
五種遺規(十六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94
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1)
訓俗遺規(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
從政遺規(二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1)
教女遺規(三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2)
在官法戒錄(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3)
小學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陳選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輯 FB.59:9.295(2)
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呂祖謙撰 FB.59:9.295(3)
宋元學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師說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300-301
國朝學案小識(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鑒撰 FB.59:9.302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附記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風俗通義(十卷) (漢)應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晉)崔豹撰 FB.59:9.303(5)
中華古今注(三卷) (晉)馬縞撰 FB.59:9.303(6)
困學紀聞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刊誤二卷) (清)顧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卷余錄三卷) (清)錢大昕撰 FB.59:9.309
東塾讀書記(二十五卷) (清)陳澧撰 FB.59:9.310
農家
齊民要術(十卷) (北魏)賈思勰撰 FB.59:9.311(1)
農桑輯要(七卷) (元)司農司撰 FB.59:9.311(2)
蠶事要略(一卷) (清)張行孚撰 FB.59:9.311(3)
醫家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唐)啟玄子注、(宋)林億等校正 FB.59:9.312(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 (宋)劉溫舒原本 FB.59:9.312(2)
難經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輯 FB.59:9.313(1)
本草經(三卷)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 FB.59:9.313(2)
註解傷寒論(十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編 FB.59:9.314
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演算法術數
周髀算經(二卷音義一卷)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述 FB.59:9.316(1)
歷代長術輯要(十卷古今推步諸術考二卷) (清)汪曰楨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漢)焦贛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馬光撰 FB.59:9.317(2)
皇極經世書緒言(八卷卷首一卷雜著一卷) (宋)邵康節撰 FB.59:9.318
雜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晉)葛洪撰 FB.59:9.320
顏氏家訓(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補正一卷注補並重校一卷) (北齊)顏之推著 FB.59:9.321
小說家
博物志(十卷)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說新語(三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FB.59:9.322(2)
續世說(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釋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釋僧佑撰 FB.59:9.323
廣弘明集(四十卷) (唐)釋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撰、(清)錢熙祚校 FB.59:9.326(1)
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孫撰 FB.59:9.326(2)

❹ 求書!---請問可有適合朗讀背誦的國學書籍版本

你好,中華國學知道團很高興為你服務!
如果你想在網上直接看國學書籍,當然是很方便。網路就提供了「網路國學」原文。直接搜「網路國學」即可。
當然也可以下載到手機、電子書中看,網路提供的「網路文庫」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國學,裡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釋的都有,可以免費下載。我自己就上傳和下載了好多。
至於書就沒必要去買,破費了。網路上很多。
推薦你到國學網去瀏覽,裡面國學目錄很全,有圖文類,電子類,網路類,手機類,等等,根據自己要求選擇。
謝謝。
附國學目錄

一、哲學(80種) 二、文學(100種) 三、歷史(80種)
四、軍事(20種) 五、科技(20種) 六、醫學養生(10種)
七、藝術(18種) 八、碑帖(28種)
一、哲學(80種)(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書》 58篇.〔阮元校刻本〕
3.《儀禮》 17卷.〔阮元校刻本〕
4.《禮記》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禮》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穀梁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經》 18章.〔阮元校刻本〕
9.《論語》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戰國·孟軻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畢沅考異本〕
12.《墨子》 戰國·墨翟 15卷.〔清孫詒讓墨子閑詁本〕
13.《莊子》 戰國·莊周 33篇.〔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本〕
14.《公孫龍子》 戰國 6篇.〔宋刻本〕
15.《韓非子》 戰國·韓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戰國 8卷.〔四部叢刊本〕
17.《荀子》 戰國·荀況 32卷.〔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鈃 12卷.〔四庫全書本〕
19.《關尹子》 戰國·尹喜 2篇.〔湖海叢書本〕
20.《鄧析子》 春秋·鄧析 2卷.〔四部叢刊本〕
21.《鬼穀子》 春秋·王詡 12篇.〔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鶡冠子》 戰國·鶡冠子 3卷.〔學津討原本〕
23.《呂氏春秋》 戰國·呂不韋 26卷.〔清畢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戰國·晏嬰 8卷.〔孫氏平津館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書局本〕
26.《商君書》 戰國·商鞅 27卷.〔四部叢刊本〕
27.《慎子》 戰國·慎到 1卷.〔守山閣叢書本〕
28.《尹文子》 戰國·尹文 2卷.〔湖海叢書本〕
29.《淮南子》 漢·劉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書》 漢·賈誼 10卷.〔四部叢刊本〕
31.《鹽鐵論》 漢·桓寬 10卷.〔清張敦仁考證本〕
32.《風俗通義》 東漢·應劭 10卷.〔龍溪精舍叢書本〕
33.《法言》 漢·揚雄 13篇.〔四部叢刊本〕
34.《太玄經》 漢·揚雄 10卷.〔清嘉慶刻本〕
35.《說苑》 漢·劉向 20卷.〔湖北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
36.《新序》 漢·劉向 10卷.〔四部叢刊本〕
37.《新語》 漢·陸賈 12卷.〔漢魏叢書本〕
38.《韓詩外傳》 漢·韓嬰 10卷.〔四部叢刊影印沈氏野竹齋刻本〕
39.《尚書大傳》 舊題漢·伏勝 3卷.〔皇清經解續編本〕
40.《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17卷.〔乾隆盧文弨校本〕
41.《大戴禮記》 漢·戴德 40卷.〔四部叢刊本〕
42.《白虎通義》 漢·班固 10卷.〔道光陳立白虎通疏證本〕
43.《新論》 漢·桓譚 17卷.〔清嚴可均輯本〕
44.《潛夫論》 漢·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寫本〕
45.《論衡》 漢·王充 85篇.〔四部叢刊本〕
46.《申鑒》 漢·荀悅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經》 漢·馬融 1卷.〔四部叢刊本〕
48.《人物誌》 三國魏·劉邵 12卷.〔隆慶歸德府刊本〕
49.《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 20卷.〔四部叢刊影明刻本〕
50.《中說》 隋·王通 10卷.〔四部叢刊本〕
51.《朱子語類》 宋·朱熹 140卷.〔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
52.《近思錄》 宋·朱熹、呂祖謙 14卷.〔清呂氏寶誥堂刊朱子遺書本〕
53.《忍經》 元·吳亮 1卷.〔武林往哲遺書本〕
54.《長短經》 唐·趙蕤 10卷.〔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
55.《傳習錄》 明·王陽明 3卷.〔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本〕
56.《一貫問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 62卷.〔二老閣馮全垓印本〕
58.《日知錄》 清·顧炎武 32卷.〔四庫全書本〕
59.《心經》 唐·玄奘譯 1卷.〔上海佛學書局本〕
60.《金剛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1卷.〔大正藏本〕
61.《無量壽經》 三國魏·康僧鎧譯 2卷.〔大正藏本〕
62.《肇論》 晉·僧肇 1卷.〔北京佛經流通處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觀》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嚴經》 唐·般剌密帝譯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間常熟燕園蔣氏刻本〕
67.《六祖壇經》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經處刻曹溪原本〕
68.《五燈會元》 宋·普濟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參同契》 漢·魏伯陽 3卷.〔洪武十三年張本真刻本〕
70.《太平經》 漢·於吉 170卷.〔重刊道藏輯要本〕
71.《老子想爾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晉·葛洪 21卷.〔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
73.《真誥》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無能子》 唐·無能子 3卷.〔正統道藏本〕
75.《化書》 五代·譚峭 6卷.〔道藏本〕
76.《雲笈七簽》 宋·張君房 122卷.〔涵芬樓翻明正統道藏本〕
77.《太上感應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華錄本〕
78.《焚書》 明·李贄 6卷.〔國粹叢書本〕
79.《大同書》 清·康有為 30卷.〔蓬萊閣叢書本〕
80.《仁學》 清·譚嗣同 2卷.〔清議報本〕

二、文學(100種)(查看提要)

詩文集(20種)

81.《詩經》 30卷.〔阮元校刻本〕
82.《楚辭》 漢·劉向集 65卷.〔四庫全書本〕
83.《文選》 南朝梁·蕭統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84.《玉台新詠》 南朝陳·徐陵 12卷.〔吳兆宜本〕
85.《六朝文絜》 清·許槤 12卷.〔清光緒黎氏箋注本〕
86.《駢體文鈔》 清·李兆洛 31卷.〔嘉慶唐氏原刻本〕
87.《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緒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88.《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900卷.〔揚州詩局本〕
89.《全宋詞》 580卷.〔民國刊本〕
90.《絕妙好詞》 宋·周密選 8卷.〔四部備要本〕
91.《中州集》 金·元好問編 10卷.〔汲古閣本〕
92.《元詩別裁集》 清·張景星等編 10卷.〔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閣刊本〕
93.《明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10卷.〔清乾隆四年刻本〕
94.《清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32卷.〔乾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95.《白雪遺音》 清·華廣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慶堂刻本〕
96.《古今風謠》 明·楊慎 1卷.〔藝海珠塵本〕
97.《掛枝兒》 明·馮夢龍 4卷.〔傳世藏書點校本〕
98.《古文觀止》 清·吳楚材、吳調侯 12卷.〔鴻文堂刊本〕
99.《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75卷.〔長沙思賢講舍刻本〕
100.《晚清文選》 鄭振鐸 3卷.〔上海生活書店本〕

戲曲(15種)

101.《西廂記》 元·王實甫 5出.〔毛晉校西廂記定本〕
102.《竇娥冤》 元·關漢卿 5出.〔涵芬樓影明刻元曲選本〕
103.《漢宮秋》 元·馬致遠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4.《琵琶記》 元·高明 42出.〔六十種曲本〕
105.《趙氏孤兒》 元·紀君祥 6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6.《倩女離魂》 元·鄭德輝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7.《寶劍記》 明·李開先 5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08.《浣紗記》 明·梁辰魚 45出.〔60種曲本〕
109.《牡丹亭》 明·湯顯祖 55出.〔六十種曲本〕
110.《嬌紅記》 明·孟稱舜 50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1.《清忠譜》 清·李玉 2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3.《風箏誤》 清·李漁 30出.〔笠翁傳奇十種本〕
114.《長生殿》 清·洪升 50出.〔暖紅室匯刻傳奇本〕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小說(45種)

116.《穆天子傳》 戰國·佚名 6卷.〔四部叢刊影印明天一閣本〕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館叢書孫星衍校訂本〕
118.《異苑》 晉·劉敬叔 10卷.〔四庫全書本〕
119.《搜神記》 晉·干寶 20卷.〔津逮秘書本〕
120.《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 36篇.〔四庫全書本〕
121.《遊仙窟》 唐·張鷟 1卷.〔北新書局本〕
122.《太平廣記》 宋·李昉 500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3.《夷堅志》 宋·洪邁 206卷.〔涵芬樓排印本〕
124.《剪燈新話》 明·翟佑 4卷.〔古今圖書集成本〕
125.《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 12卷.〔鑄雪齋鈔本〕
126.《子不語》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127.《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 2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8.《西遊記》 明·吳承恩 100回.〔明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129.《水滸傳》 明·施耐庵、羅貫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130.《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崗修訂本〕
131.《喻世明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3.《醒世恆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衍慶堂翻刻本足本〕
134.《初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0回.〔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135.《二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136.《型世言》 明·陸人龍 40回.〔奎章閣本〕
137.《清平山堂話本》 明·洪楩 6卷.〔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38.《封神演義》 明·許仲琳 100回.〔清褚人獲序本〕
139.《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著,清·蔡元放改編 108回.〔咸豐刊本〕
140.《紅樓夢》 清·曹雪芹、高鶚 120回.〔程乙本〕
141.《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56回.〔卧閑草堂本〕
142.《說岳全傳》 清·錢彩 80回.〔金氏余慶堂刻本〕
143.《隋唐演義》 清·褚人獲 100回.〔四雪草堂本〕
144.《楊家將》 清·佚名 50回.〔光緒重修本〕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順治十五年寫刻本〕
146.《醒世姻緣傳》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147.《歧路燈》 清·李綠園 108回〔清義堂本〕
148.《鏡花緣》 清·李汝珍 100回.〔點石齋石印本〕
149.《老殘游記》 清·劉鶚 20回.〔神州日報館刊印本〕
150.《俠義風月傳》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樓藏版本〕
151.《七俠五義》 清·俞樾 120回.〔廣益書局石印本〕
152.《兒女英雄傳》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153.《孽海花》 清·曾樸 35回.〔真美善雜志刊本〕
154.《再生緣》 清·陳端生 40回.〔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
155.《今世說》 清·王晫撰 8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56.《斷鴻零雁記》 清·蘇曼殊 27章.〔民國二十三年再版本〕
157.《玉梨魂》 徐枕亞 30卷.〔1914年上海民權出版部排印本〕
158.《官場現形記》 清·李寶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學社刊本〕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清·吳趼人 108回.〔上海廣智書局本〕
160.《新中國未來記》 清·梁啟超 5回.〔飲冰室合集本〕

文論(20種)

161.《文賦》 晉·陸機 1卷.〔嘉慶積秀堂刊巾箱本〕
162.《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 50篇.〔明萬曆刻本〕
163.《詩品》 南朝梁·鍾嶸 3卷.〔四庫全書本〕
164.《二十四詩品》 唐·司空圖 1卷.〔津逮秘書本〕
165.《詩式》 唐·釋皎然 1卷.〔學海類編本〕
166.《文筆要訣》 唐·杜正倫 1卷.〔五島慶太郎藏本影印〕
167.《文鏡秘府論》 日/遍照金剛 6卷.〔日本舊鈔本〕
168.《本事詩》 唐·孟棨 7卷.〔津逮秘書本〕
169.《樂府古題要解》 唐·吳兢 2卷.〔明汲古閣影學津討原本〕
170.《六一詩話》 宋·歐陽修 1卷.〔歷代詩話本〕
171.《滄浪詩話》 宋·嚴羽 1卷.〔歷代詩話本〕
172.《甌北詩話》 清·趙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紅杏山房重刊本〕
173.《詞源》 宋·張炎 2卷.〔詞話叢編本〕
174.《藝概》 清·劉熙載 6卷.〔古桐書屋六種本〕
175.《碧雞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庫全書本〕
176.《白雨齋詞話》 清·陳廷焯 8卷.〔陳氏手稿本〕
177.《人間詞話》 清·王國維 1卷.〔開明書店本〕
178.《南詞敘錄》 明·徐渭 1卷.〔壺隱居黑格抄本〕
179.《曲律》 明·魏良輔 8卷.〔吳騷叢編附刻本〕
180.《錄鬼簿》 元·鍾嗣成 4卷.〔棟亭藏書十二種本〕

三、歷史(80種)(查看提要)

正史(26種)

181.《史記》 漢·司馬遷 130卷.〔百衲本〕
182.《漢書》 東漢·班固 120卷.〔百衲本〕
183.《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90卷.〔百衲本〕
184.《三國志》 晉·陳壽 65卷.〔武英殿本〕
185.《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卷.〔武英殿本〕
186.《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卷.〔武英殿本〕
18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卷.〔武英殿本〕
188.《梁書》 唐·姚思廉 56卷.〔武英殿本〕
189.《陳書》 唐·姚思廉 36卷.〔武英殿本〕
190.《魏書》 北齊·魏收 130卷.〔武英殿本〕
191.《北齊書》 唐·李百葯 50卷.〔武英殿本〕
19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3卷.〔武英殿本〕
193.《隋書》 唐·魏徵等 85卷.〔武英殿本〕
194.《南史》 唐·李延壽 80卷.〔武英殿本〕
195.《北史》 唐·李延壽 100卷.〔武英殿本〕
196.《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卷.〔武英殿本〕
19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等 225卷.〔武英殿本〕
19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武英殿本〕
19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卷.〔武英殿本〕
200.《宋史》 元·脫脫等 496卷.〔武英殿本〕
201.《遼史》 元·脫脫等 116卷.〔武英殿本〕
202.《金史》 元·脫脫等 135卷.〔武英殿本〕
203.《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武英殿本〕
204.《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卷.〔武英殿本〕
205.《新元史》 柯劭忞 257卷.〔庚午重訂本〕
206.《清史稿》 趙爾巽等 529卷.〔關外二次本〕

別雜史(54種)

207.《逸周書》 戰國 10卷.〔抱經堂本〕
208.《世本》 漢·宋衷注 1卷.〔茆泮林輯本〕
209.《竹書紀年》 2卷.〔四庫全書本〕
210.《春秋左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國語》 戰國 20卷.〔黃氏士禮居仿宋刻本〕
212.《戰國策》 漢·劉向集錄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傳》 漢·劉向 7卷.〔四部叢刊本〕
214.《吳越春秋》 漢·趙曄 10卷.〔清顧有觀本〕
215.《越絕書》 漢·袁康 19篇.〔四部叢刊本〕
216.《華陽國志》 晉·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傳》 晉·皇甫謐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經》 戰國·佚名 18卷.〔晉郭璞山海經傳本〕
219.《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注 40卷.〔王先謙校本〕
220.《晉五胡指掌》 明·張大齡 3卷.〔明萬曆三十九年張養正刻本〕
221.《前漢紀》 漢·荀悅 30卷.〔四庫全書本〕
222.《後漢紀》 晉·袁宏 30卷.〔四部叢刊本〕
223.《洛陽伽藍記》 後魏·楊炫之 5卷.〔如隱堂本〕
224.《貞觀政要》 唐·吳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記》 唐·玄奘 12卷.〔高麗新藏本〕
226.《順宗實錄》 唐·韓愈 5卷.〔海山仙館叢書本〕
227.《五代史補》 宋·陶岳 5卷.〔豫章叢書本〕
228.《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 294卷.〔世界書局縮印本〕
229.《續資治通鑒》 清·畢沅編著 220卷.〔清馮集椿本〕
230.《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42卷.〔四部叢刊本〕
231.《吳地記》 唐·陸廣微 1卷.〔四庫全書本〕
232.《蠻書》 唐·樊綽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議》 唐·長孫無忌等 30卷.〔四庫全書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庫全書本〕
236.《通志略》 宋·鄭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劉知幾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8卷.〔四部備要本〕
239.《唐才子傳》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語林》 宋·王讜 8卷.〔守山閣叢書本〕
241.《大唐新語》 唐·劉肅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話》 唐·劉餗 3卷.〔顧氏文房小說本〕
243.《北夢瑣言》 宋·孫光憲 20卷.〔四庫全書本〕
244.《東京夢華錄》 宋·孟元老 10卷.〔四庫全書本〕
245.《夢粱錄》 宋·吳自牧 20卷.〔學津討原本〕
246.《鐵圍山叢談》 宋·蔡絛 6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47.《容齋隨筆》 宋·洪邁 16卷.〔四庫全書本〕
248.《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10卷.〔陸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遺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樓排印本〕
250.《元豐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叢書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學津討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連筠簃叢書本〕
253.《萬曆野獲編》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夢憶》 明·張岱 8卷.〔粵雅堂叢書本〕
255.《廣東新語》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閣原刻本〕
256.《讀通鑒論》 清·王夫之 30卷.〔船山遺書本〕
257.《廿二史札記》 清·趙翼 39卷.〔清廣雅書局本〕
258.《清代野記》 清·梁溪坐觀老人 4卷.〔民國野乘搜輯社本〕
259.《庚子國變記》 清·羅敦曧 1卷.〔滿清野史續編本〕
260.《海國圖志》 清·魏源 100卷.〔光緒平慶涇固道署重刊〕

四、軍事(20種)(查看提要)

261.《孫子兵法》 春秋·孫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孫子本〕
262.《吳子》 戰國·吳起 6篇.〔武經七書本〕
263.《六韜》 舊題周·姜尚 6卷.〔武經七書本〕
264.《司馬法》 戰國·司馬禳苴 5卷.〔武經七書本〕
265.《孫臏兵法》 戰國·孫臏 15篇.〔竹簡本〕
266.《尉繚子》 戰國·尉繚 24篇.〔武經七書本〕
267.《素書》 漢·張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將苑》 三國蜀·諸葛亮 2卷.〔清張澍輯本〕
269.《風後握奇經》 舊題·風後 1卷.〔津逮秘書本〕
270.《黃石公三略》 舊題漢·黃石公 3卷.〔武經七書本〕
271.《戰略》 晉·司馬彪 1卷.〔漢學堂叢書本〕
272.《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舊題唐·李靖 3卷.〔武經七書本〕
273.《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唐·李筌 10卷.〔守山閣叢書本〕
274.《武經總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歷代兵制》 宋·陳傅良 15卷.〔靜觀堂刊本〕
276.《守城錄》 宋·陳規、湯璹 4卷.〔瓶花書屋叢書本〕
277.《紀效新書》 明·戚繼光 18卷.〔四庫全書本〕
278.《兵經》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種本〕
279.《三十六計》 1卷.〔民國三十年成都瑞琴樓本〕
280.《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 13卷.〔費怒春注釋本〕

五、科技(20種)(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術》 漢·張蒼 10卷.〔四庫全書本〕
282.《氾勝之書》 漢·氾勝之 2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3.《養魚經》 戰國·范蠡 1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4.《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晉刻本〕
285.《洛陽牡丹記》 宋·歐陽修 1卷.〔四部叢刊影元本〕
286.《茶經》 唐·陸羽 1卷.〔格致叢書本〕
287.《北山酒經》 宋·朱肱 3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8.《甘石星經》 戰國·甘德、石申 1卷.〔漢魏叢書本〕
289.《竹譜》 南朝宋·戴凱之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0.《禽經》 舊題周·師曠 1卷.〔百川學海本〕
291.《陶說》 清·朱琰 1卷.〔乾隆三十九年鮑廷博本〕
292.《花鏡》 清·陳淏子輯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夢溪筆談》 宋·沈括 26卷.〔清光緒陶氏愛廬刻本〕
294.《營造法式》 宋·李誡 34卷.〔四庫全書本〕
295.《刀劍錄》 舊題南朝梁·陶弘景 1卷.〔說郛本〕
296.《文房四譜》 宋·蘇易簡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7.《墨史》 元·陸友 1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98.《天工開物》 明·宋應星 18卷.〔明崇禎十年刊本〕
299.《農政全書》 明·徐光啟 60卷.〔康熙貴州糧署刊本〕
300.《飲流齋說瓷》 民國·許之衡 10卷.〔上海朝記書店鉛排本〕

六、醫學養生(10種)(查看提要)

301.《素問》 舊題黃帝 24卷.〔顧氏翻宋刻本〕
302.《靈樞經》 舊題黃帝 12卷.〔明趙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難經》 舊題戰國秦越人 1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304.《遵生八箋》 明·高濂 20卷.〔清嘉慶十五年弦雪居重訂本〕
305.《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 52卷.〔味古齋重校刻本〕
306.《神農本草經》 清·孫星衍等輯 3卷.〔問經堂叢書本〕
307.《醫學三字經》 清·陳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養生隨筆》 清·曹庭棟 5卷.〔文瑞樓石印本〕
309.《隨園食單》 清·袁枚 14篇.〔隨園三十種本〕
310.《食憲鴻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堯序刻本〕

七、藝術(18種)(查看提要)

311.《法書要錄》 唐·張彥遠 10卷.〔四庫全書本〕
312.《書斷》 唐·張懷瓘 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庫全書本〕
314.《藝舟雙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軒館叢書本〕
315.《廣藝舟雙楫》 清·康有為 6卷.〔藝術名著叢刊本〕
316.《古畫品錄》 南朝齊·謝赫 1卷.〔四庫全書本〕
317.《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 10卷.〔明王世貞王氏畫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畫論叢刊本〕
319.《宣和畫譜》 宋·無名氏 20卷.〔四庫全書本〕
320.《畫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叢書本〕
321.《學古編》 元·吾丘衍 1卷.〔四庫全書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學叢書本〕
323.《樂府雜錄》 唐·段安節 1卷.〔錢熙祚校訂本〕
324.《棋經十三篇》 宋·張擬 1卷.〔忘憂清樂集本〕
325.《梅花喜神譜》 宋·雪岩 2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326.《千秋絕艷像贊》 明·仇英繪圖 文徵明題詩
327.《陳洪綬花鳥魚蟲冊》 明·陳洪綬 1卷.
328.《飛鴻堂印譜》 (第一集) 清·汪啟淑 40卷.

八、碑帖(28種)(查看提要)

329.《大盂鼎》 周 〔拓本〕
330.《嶧山刻石》 秦·李斯 〔宋摹本〕
331.《禮器碑》 漢 〔明拓本〕
332.《曹全碑》 漢 〔明拓本〕
333.《張遷碑》 漢 〔明拓本〕
334.《乙瑛碑》 漢 〔明拓本〕
335.《宣示表》 三國魏·鍾繇 〔淳化閣帖本〕
336.《蘭亭序》 晉·王羲之 〔唐馮承素摹本〕
337.《中秋帖》 晉·王獻之 〔宋米芾摹本〕
338.《伯遠帖》 晉·王珣 〔墨跡本〕
339.《張猛龍碑》 北魏 〔明拓本〕
340.《張黑女墓誌》 北魏 〔清拓本〕
341.《始平公造像記》 北魏·朱義章 〔清拓本〕
342.《泰山經石峪》 北齊 〔清拓本〕
343.《董美人墓誌》 隋 〔清拓本〕
344.《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日本藏墨跡本〕
345.《九成宮醴泉銘》 唐·歐陽詢 〔宋拓本〕
346.《孔子廟堂碑》 唐·虞世南 〔唐拓本〕
347.《雁塔聖教序記》 唐·褚遂良 〔宋拓本〕
348.《書譜》 唐·孫過庭 〔墨跡本〕
349.《古詩四帖》 唐·張旭 〔墨跡本〕
350.《自敘帖》 唐·懷素 〔墨跡本〕
351.《多寶塔碑》 唐·顏真卿 〔宋拓本〕
352.《玄秘塔碑》 唐·柳公權
353.《黃州寒食詩帖》 宋·蘇軾 〔墨跡本〕
354.《蜀素帖》 宋·米芾 〔墨跡本〕
355.《洛神賦》 元·趙孟頫 〔墨跡本〕
356.《草訣百韻歌》 明·韓道亨

❺ 《諸子集成》

《諸子集成》是一部輯錄了先秦諸子和漢魏六朝諸家作品的集書。搜錄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雜家等七家著作共三十一種。《諸子集成》共八冊,分上下兩部,上部一至六冊是先秦諸子,下部七八冊是漢魏六朝諸家。

❻ 誰有《大中華文庫:韓非子》 (漢英對照) PDF

大中華文庫

《大中華文庫》幾乎是涵蓋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精華,包括: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全2冊)、荀子(全2冊)、儒林外史(全3冊)、牡丹亭(全2冊)、西廂記、陶淵明集、楚辭、墨子(全2冊)、漢魏六朝詩三百首(全2冊)、紅樓夢(全6冊)、西遊記(全6冊)、水滸傳(全5冊)、三國演義(全5冊)、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搜神記(全2冊)、明清小品文、顏氏家訓、長生殿、關漢卿雜劇選、漢魏六朝小說選、南柯記、封神演義(全4冊)、兒女英雄傳(全2冊)、菜根潭、文心雕龍(全2冊)、邯鄲記、鏡花緣(全2冊)、老殘游記(全2冊)、浮生六記、管子(全4冊)、呂氏春秋(全3冊)、六韜、吳子·司馬法·尉繚子、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黃石公三略、黃帝內經素問(全3冊)、列子、新編千家詩、阮籍詩選、四元玉鑒(全2冊)、商君書、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全2冊)、元曲三百首、初刻拍案驚奇(全4冊)、黃帝四經等51種92冊。


這個全套的《大中華文庫》均出自圖中右下角,基本上一本都不缺

大中華文庫目錄:


├─大中華文庫(pdf)3-2
│ [七俠五義 1 (漢英對照)].(清)石玉昆著.掃描版.pdf
│ [七俠五義 3 (漢英對照)].(清)石玉昆著.掃描版.pdf
│ [三國演義 1 (漢英對照)].(明)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三國演義 2 (漢英對照)].(明)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三國演義 3 (漢英對照)].(明)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三國演義 4 (漢英對照)].(明)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三國演義 5 (漢英對照)].(明)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世說新語 1(漢英對照)].(南朝宋)劉義慶著.掃描版.pdf
│ [世說新語 2(漢英對照)].(南朝宋)劉義慶著.掃描版.pdf
│ [中國古代寓言選(漢英對照)].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掃描版.pdf
│ [人物誌 漢英對照].伏俊璉(今譯) 羅應換(英譯).掃描版.pdf
│ [傷寒論 漢英對照].羅希文 (譯).掃描版.pdf
│ [儒林外史(全三卷)(漢英對照)].(清)吳敬梓著.掃描版.pdf
│ [南柯記(漢英對照)].(明)湯顯祖著.張光前譯.掃描版.pdf
│ [史記選1 漢英對照].安平秋(校譯) 楊憲益 戴乃迭(英譯).掃描版.pdf
│ [史記選2 漢英對照].安平秋(校譯) 楊憲益 戴乃迭(英譯).掃描版.pdf
│ [史記選3 漢英對照].安平秋(校譯) 楊憲益 戴乃迭(英譯).掃描版.pdf
│ [吳子 司馬法 尉繚子 漢英對照].潘嘉玢 (譯).掃描版.pdf
│ [周易1 漢英對照].張善文(今譯) 傅惠生(英譯).掃描版 .pdf
│ [周易2 漢英對照].張善文(今譯) 傅惠生(英譯).掃描版 .pdf
│ [周易參同契(漢英對照)].(東漢)魏伯陽著 蕭漢明校譯 吳魯強 戴維斯英譯.掃描版.pdf
│ [唐代傳奇選(漢英對照)](唐)沈既濟等編著 王中立今譯.掃描版.pdf
│ [唐宋文選1(漢英對照)].(唐)韓愈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唐宋文選2(漢英對照)].(唐)韓愈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商君書 漢英對照].高亨(今譯) 戴聞達(英譯).掃描版.pdf
│ [四元玉鑒1 漢英對照].郭書春(今譯) 陳在新(英譯).掃描版.pdf
│ [四元玉鑒2 漢英對照].郭書春(今譯) 陳在新(英譯).掃描版.pdf
│ [壇經(漢英對照)]. 顧瑞榮今譯 蔣堅松英譯.掃描版.pdf
│ [墨子1 漢英對照].周才珠 齊瑞瑞(今譯) 汪榕培 王宏(英譯).掃描版.pdf
│ [墨子2 漢英對照].周才珠 齊瑞瑞(今譯) 汪榕培 王宏(英譯).掃描版.pdf
│ [天工開物 (漢英對照)].(明)宋應星著 潘吉星今譯 王義靜等譯.掃描版.pdf
│ [太平廣記選 2(漢英對照)].(宋)李昉等編.掃描版.pdf
│ [太白陰經 漢英對照].劉先廷(校釋) 朱世達(英譯).掃描版.pdf
│ [夷堅志選 漢英對照].王錫婷 等(今譯) 英格爾斯(英譯).掃描版.pdf
│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漢英對照].吳如嵩 吳顯林(校釋) 林戊蓀(英譯).掃描版.pdf
│ [孟子 漢英對照].楊伯峻(今譯) 趙甄陶 等(英譯).掃描版.pdf
│ [宋明評話選 1(漢英對照)].(明)馮夢龍 凌濛初編著.掃描版.pdf
│ [尚書 (漢英對照)].周秉鈞今譯.掃描版.pdf
│ [山海經(漢英對照)].陳成今著 王宏 趙崢英譯.掃描版.pdf
│ [戰國策 3(漢英對照)].翟江月英譯 今譯.pdf
│ [戰國策1 漢英對照].翟江月(譯).掃描版.pdf
│ [戰國策2 漢英對照].翟江月(譯).掃描版.pdf
│ [搜神記 1 (漢英對照)].(晉)干寶 黃滌明 丁往道英譯.掃描版.pdf
│ [搜神記 2 (漢英對照)].(晉)干寶 黃滌明 丁往道英譯.掃描版.pdf
│ [文心雕龍1 漢英對照].周振甫(今譯) 楊國斌(英譯).掃描版.pdf
│ [文心雕龍2 漢英對照].周振甫(今譯) 楊國斌(英譯).掃描版.pdf
│ [文賦 二十四詩品(漢英對照)].陸機司空圖著.掃描版.pdf
│ [新編千家詩 漢英對照].袁行霈(編) 徐放 韓珊(今譯) 許淵中(英譯).掃描版.pdf
│ [明清文選1 (漢英對照)].宋濂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明清文選2 (漢英對照)].宋濂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水滸傳 1(漢英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2(漢英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3(漢英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4(漢英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5(漢英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牡丹亭 1 (漢英對照)].(明)湯顯祖著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牡丹亭 2 (漢英對照 )].(明)湯顯祖著.掃描版.pdf
│ [蘇軾詩詞選 漢英對照].許淵沖 (譯).掃描版.pdf
│ [荀子1 漢英對照].張覺(今譯) 約翰·諾布洛克(英譯).掃描版.pdf
│ [荀子2 漢英對照].張覺(今譯) 約翰·諾布洛克(英譯).掃描版.pdf
│ [西廂記(漢英對照)].(元)王實甫著 許淵沖英譯.掃描版.pdf
│ [西遊記1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西遊記2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西遊記3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西遊記4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西遊記5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西遊記6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詩經1 漢英對照].陳俊英 蔣見元(今譯)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詩經2 漢英對照].陳俊英 蔣見元(今譯)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長生殿 (漢英對照)].(清)洪升著;楊憲益,戴乃迭譯.掃描版.pdf
│ [阮籍詩選 漢英對照]. 吳伏生(今譯) 格林鹿山 吳伏生(英譯).掃描版.pdf
│ [陶淵明集 漢英對照].熊治祁(今譯)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大中華文庫(pdf)3-1
│ [二刻拍案驚奇 1(漢英對照)].(明)凌濛初著 李子亮譯.掃描版.pdf
│ [二刻拍案驚奇 2(漢英對照)].(明)凌濛初著 李子亮譯.掃描版.pdf
│ [二刻拍案驚奇 4(漢英對照)].(明)凌濛初著 李子亮譯.掃描版.pdf
│ [兒女英雄傳 (漢英對照)].(清)文康著 費致德譯.掃描版.pdf
│ [六韜 (漢英對照)].聶送來譯.掃描版.pdf
│ [關漢卿雜劇選 (漢英對照)].(元)關漢卿著 楊憲益 戴乃迭譯.掃描版.pdf
│ [列子 漢英對照].李建國(今譯) 梁曉鵬(英譯).掃描版.pdf
│ [呂氏春秋1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呂氏春秋2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呂氏春秋3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國語(漢英對照)].王宏 趙崢英譯.掃描版.pdf
│ [封神演義 (Ⅰ、Ⅱ、Ⅲ、Ⅳ)(漢英對照)].(明)許仲琳編 顧執中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1(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2(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3(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4(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5(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6(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李白詩選 漢英對照].許淵沖(英譯).掃描版.pdf
│ [杜甫詩選(漢英對照)].(美)華茲生英譯.掃描版.pdf
│ [夢溪筆談 1 (漢英對照 )].(北宋)沈括著 胡道靜 金良年 胡小靜今譯.掃描版.pdf
│ [夢溪筆談 2 (漢英對照 )].(北宋)沈括著 胡道靜 金良年 胡小靜今譯.掃描版.pdf
│ [楚辭 漢英對照].陳器之 李奕(今譯) 卓振英(英譯).掃描版.pdf
│ [漢魏六朝文選1 (漢英對照 )].賈誼等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漢魏六朝文選2 (漢英對照 )].賈誼等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漢魏六朝詩三百首1 漢英對照].弘征 熊治祁(今譯)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漢魏六朝詩三百首2 漢英對照].弘征 熊治祁(今譯)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洛陽伽藍記 漢英對照].曹虹(今譯) 王伊同(英譯).掃描版.pdf
│ [浮生六記(漢英對照)].(清)沈復著.掃描版.pdf
│ [淮南子1 漢英對照].翟江月(今譯) 翟江月 牟愛鵬(英譯).掃描版.pdf
│ [淮南子2 漢英對照].翟江月(今譯) 翟江月 牟愛鵬(英譯).掃描版.pdf
│ [淮南子3 漢英對照].翟江月(今譯) 翟江月 牟愛鵬(英譯).掃描版.pdf
│ [管子1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管子2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管子3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修).pdf
│ [管子4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紅樓夢 1(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紅樓夢 2(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紅樓夢 3(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紅樓夢 4(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紅樓夢 5(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紅樓夢 6(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老子 漢英對照].陳鼓應(今譯) 傅惠生(校注) 韋利(英譯).掃描版.pdf
│ [老殘游記 2(漢英對照)].(清)劉鶚著 (美)哈洛德·謝迪克譯.掃描版.pdf
│ [聊齋志異選 1(漢英對照)].(清)蒲松齡著.掃描版.pdf
│ [聊齋志異選 2(漢英對照)].(清)蒲松齡著.掃描版.pdf
│ [聊齋志異選 3(漢英對照)].(清)蒲松齡著.掃描版.pdf
│ [聊齋志異選 4(漢英對照)].(清)蒲松齡著.掃描版.pdf
│ [花間集1(漢英對照 )].(後蜀)趙崇祚編 (美)傅恩英譯 張宗友譯.掃描版.pdf
│ [花間集2(漢英對照 )].(後蜀)趙崇祚編 (美)傅恩英譯 張宗友譯.掃描版.pdf
│ [菜根潭 漢英對照].姜汗忠(今譯) 懷特(英譯).掃描版.pdf
│ [警世通言1 (漢英對照 )].(明)馮夢龍編著.掃描版.pdf
│ [警世通言2 (漢英對照 )].(明)馮夢龍編著.掃描版.pdf
│ [警世通言3 (漢英對照 )].(明)馮夢龍編著.掃描版.pdf
│ [警世通言4 (漢英對照 )].(明)馮夢龍編著.掃描版.pdf
│ [論語 漢英對照].楊伯峻(今譯) 韋利(英譯).掃描版.pdf
│ [邯鄲記(漢英對照)].(明)湯顯祖著 汪培英譯.掃描版.pdf
│ [金匱要略 漢英對照].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鏡花緣 1 (漢英對照)].(清)李汝珍著.掃描版.pdf
│ [鏡花緣 2 (漢英對照)].(清)李汝珍著.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靈樞1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靈樞2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靈樞3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素問1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素問2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素問3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四經 漢英對照].餘明國 等(今譯) 張純 等(英譯).掃描版.pdf
│ [黃石公三略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漢英對照]黃朴民 等(校釋) 何小東(譯).掃描版.pdf
│├─漢法對照
││ [周易 漢法對照].張善文(漢譯) 菲拉斯特(法譯).掃描版.pdf
││ [孟子 (漢法對照)].楊伯峻今譯.掃描版.pdf
││ [莊子 (漢法對照)].劉家槐譯.掃描版.pdf
││ [論語 漢法對照].楊伯峻(今譯) 董強(法譯).掃描版.pdf
││ [論語 (漢法對照)].楊伯峻今譯 董強法譯.掃描版.pdf│

├─大中華文庫(pdf)3-3
│├─漢德對照
││ [孟子 漢德對照].楊伯峻(今譯) 衛禮賢(德譯).掃描版.pdf
││ [老子 漢德對照].陳鼓應(今譯) 衛禮賢(德譯).掃描版.pdf
││ [論語 漢德對照].楊伯峻(今譯) 衛禮賢(德譯).掃描版 .pdf
││
│├─漢日對照
││ [莊子 2 (漢日對照)].秦旭卿 孫雍長今譯 森三樹三郎日譯.掃描版.pdf
││ [論語 (漢日對照 )].楊伯峻今譯 孔健日譯.掃描版.pdf
││

││
│├─漢西對照
││ [莊子 2 (漢西對照 )].秦旭卿 孫雍長今譯 姜鳳光西譯.掃描版.pdf
││ [水滸傳 2(漢西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3(漢西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4(漢西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5(漢西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漢阿對照
│└─漢韓對照
│ [儒林外史 1(漢韓對照)].(清)吳敬梓著.金寬雄 金晶銀譯.掃描版.pdf
│ [儒林外史 2(漢韓對照)].(清)吳敬梓著.金寬雄 金晶銀譯.掃描版.pdf
│ [儒林外史 3(漢韓對照)].(清)吳敬梓著.金寬雄 金晶銀譯.掃描版.pdf
│ [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漢韓對照].吳如嵩 吳顯林(校釋) 金得順(韓譯).掃描版.pdf
│ [搜神記 2(漢韓對照)].(晉)干寶著.掃描版.pdf
│ [搜神記1 漢韓對照].黃滌明(校譯) 李元吉(韓譯).掃描版.pdf
│ [搜神記2 漢韓對照].黃滌明(校譯) 李元吉(韓譯).掃描版.pdf
│ [文心雕龍2 漢韓對照].周振甫(今譯) 金寬雄 等(韓譯).掃描版.pdf
│ [老子 漢韓對照].陳鼓應(今譯) 傅惠生(校注) 金德順(韓譯).掃描版 .pdf

├─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黃帝內經靈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 黃帝內經—靈樞(1)(中英對照超清版).pdf
│ 黃帝內經—靈樞(2)(中英對照超清版).pdf
│ 黃帝內經—靈樞(3)(中英對照超清版).pdf

└─大中華文庫英漢
古典詩詞名篇百首.pdf
古詩苑漢英譯叢詩經.pdf
史記選古文經典譯叢.pdf
宋詞古詩苑漢英譯叢.pdf
漢魏六朝小說選.pdf
洛陽伽藍記.pdf

❼ 高中古代文化常識匯編與訓練

1. 高中古代文化常識pdf
高中古代文化常識pdf 1.「高考必考之古代文化常識」不小心穿越了怎麼辦
高考語文試卷中經常會用到的文化常識匯總:

1.「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3.「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4.「四庫」:經、史、子、集

5.《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6.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9.「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10.「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11.「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12.「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13.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14.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15.四海:指天下、全國。

16.「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17.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盯祥

18.三國:指東漢後分裂成魏、蜀、吳。

19.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20.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坦森北、水南為陽。

21.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2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3.五穀: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24.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25.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26.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27.文人四友:琴、讓則畝棋、書、畫

28.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29.歲寒三友:松、竹、梅

30.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注、假借

31.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

32.解元、會元、狀元。

33.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

34.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白蛇傳》、

35.《孟姜女》

36.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37.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38.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9.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40.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41.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2.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43.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44.《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45.「風雅」,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46.《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

47.「鳳、雅、頌」三大類

48.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49.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50.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2.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要怎麼積累
文化常識對應的大方向是傳統文化的積累與掌握。2017版新課標中也多次提及「傳統文化」「文化常識」,要求「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藝術的營養,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

對應在考試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閱讀的一道3分選擇題。文化常識的記憶功夫應當在平時,不建議拿文化常識清單去背誦,當然這也是一種辦法。個人在教學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積累,每題4個,碰到即列入應當掌握的范圍,同時,每個文化常識都是可以輻射其他知識點的,這方面強烈推薦王力先生的一本書——《古代文化常識》,學習空餘翻看,權威准確,內容涵蓋廣,可以積累很多,了解一些傳統文化的來歷本身也很有趣。
3.如何學習古代文化常識論文
這學期選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原本選他是因為好奇,好奇到底會學些什麼,可上了幾節課後就深深的被他的魅力所迷住。通過這課,越發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引人折服。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歷史的發展中華文化蘊藏了他獨有的風格。且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我選擇幾點簡單談下我的認識。 文字: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表情達意的工具。中國文字的創造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傳說中的文字神是倉頡,《淮南子 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栗,夜鬼哭」。迄今為止,一直流傳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帶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後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與行書。

(1)、金文,是住在銅器上的銘文。我國夏朝時期進入青銅時代,在出土的銅器中就鑄了文字稱為「金文」,又因這類文字在鍾鼎上字數最多,所以又稱其為「鍾鼎文」。

(2)、篆,專家都認為是戰國晚期秦國的文字,是官定的標准文字。戰國末期,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廢除了六國的文字,形成新的文字「小篆」。

(3)、隸書,因小篆整齊又是長方形,結構是由均勻圓滑,各組成不方便書寫。其特點是將圓滑轉變取得線條,寫成帶方折的字形。

(4)、草書,是一種特定的文字,是從民間隸書發端萌芽來的。草書不但筆畫勾連,字間勾連,而且形體高度簡化,後來又出現了草書的變體,稱「狂」。
4.【關於語文的所有知識面的書籍】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目錄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編輯本段圖書信息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作 者: 薛金星 主編 出 版 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4-1 字 數: 720000 開 本: 大32開 I S B N : 9787530329498 定價:¥29.80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自1993年問世,至今暢銷經久不衰,已成為全國高中學生學習、教師備課的必備工具書,成為教輔圖書中的知名品牌. 為不負廣大讀者對《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的厚望,我們再次特邀全國各省市部分一線特、高級專家型教師,對其進行了全新修訂.在編修過程中,專家們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各版本必修、選修教材和老大綱教材以及《高中語文考試大綱》,吸納了相關的權威著作和報紙、雜志的知識精華,力求使本書成為一本更權威、更實用、更全面的工具書. 全書根據語文高考的考查范圍,劃分成四大板塊,系統介紹相關知識和學習方法. 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 按新課標考綱分「字音」「漢字」「標點符號」「詞語」「句子」「修辭格」等基礎知識及「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語言簡明、連貫、得體」「語言表達創新題型」等語言運用能力部分. 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 包括「作家作品」「文學體裁」「詩文名句」「古代文化常識」四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文言文部分包括「文字」「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古漢語基礎知識,及「文言文斷句及翻譯」「文言文文意理解」等文言文能力部分.「古詩詞鑒賞」著重介紹鑒賞方法,意在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高考難點. 現代文閱讀 包括「閱讀基本知識」「現代文閱讀考點分析」「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對應新課標考綱,以有序地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探究能力.編輯本段目錄 第一編 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 語文科《考試大綱》對「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字音 一、現代漢語的一般知識 (一)語言文字 (二)現代漢語 (三)現代漢語的三要素 (四)普通話 (五)方言概況 (六)語音 (七)音節 (八)音素 (九)母音 (十)輔音 二、漢語拼音方案 (一)《漢語拼音方案》的組成、作用 (二)《漢語拼音方案》的內容 (三)有關知識 1.聲母 2.韻母 3.零聲母 4.韻頭、韻腹、韻尾 5.韻母和韻的區別 6.聲調符號的標寫 7.隔音符號 8.反切 三、拼寫知識 (一)大寫 (二)連寫和分寫 四、朗讀知識 (一)停頓 (二)重音 (三)句調 (四)音變 五、漢字讀音應注意的問題 六、多音字讀音的辨析方法 附錄一 多音字辨析 附錄二 容易讀錯的字集錄 附錄三 成語中容易讀錯的字 附錄四 姓氏、地名、山河名中容易讀錯的字 第二部分 漢字 一、漢字的特點及演變 二、漢字的造字法(六書) 三、漢字筆畫名稱 四、漢字筆畫規則 五、漢字的結構 六、漢字的有關知識 (一)偏旁與部首 (二)獨體字與合體字 (三)繁體字與簡化字 (四)同音字與多音字 (五)多義字與形似字 七、糾正錯別字 八、字典(工具書) (一)常用工具書簡介 1.《爾雅》 2.《說文解字》 3.《方言》 4.《釋名》 5.《廣韻》 6.《康熙字典》 7.《中華大字典》 8.《辭源》 9.《辭海》 10.《新華字典》 (二)檢字法 1.部首檢字法 2.音序檢字法 3.筆畫檢字法 4.四角號碼檢字法 (三)字典中幾種符號的含義 附錄一 中學生易寫錯的字集錄 附錄二 常見的別字集錄 附錄三 易混字辨析 附錄四 常見詞語與成語易混字集錄 附錄五 當代漢語出版物中最常見的100個別字 附錄六 常見異形詞整理表 第三部分 標點符號 第四部分 詞語 第五部分 句子 第六部分 擴展語句,壓縮語段 第七部分 選用、仿用、變換句式 第八部分 修辭格 第九部分 語言簡明、連貫、得體 第十部分 語言表達創新題型 第二編 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 語文科《考試大綱》對「文學常識的名句名篇」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作家作品 第二部分 文學體裁 第三部分 詩文名句 第四部分 古代文化常識 第三編 古代詩文閱讀 語文科《考試大綱》對「古代詩文閱讀」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文字 第二部分 文言實詞 第三部分 文言虛詞 第四部分 文言句式 第五部分 文言文斷句及翻譯 第六部分 文言文文意理解 第七部分 古詩詞鑒賞 第四編 現代文閱讀 語文科《考試大綱》對「現代文閱讀」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閱讀基本知識 第二部分 現代文閱讀考點分析 第三部分 文學類文本閱讀 第四部分 實用類文本閱讀 內容簡介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自1993年問世,至今暢銷經久不衰,已成為全國高中學生學習、教師備課的必備工具書,成為教輔圖書中的知名品牌. 為不負廣大讀者對《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的厚望,我們再次特邀全國各省市部分一線特、高級專家型教師,對其進行了全新修訂.在編修過程中,專家們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各版本必修、選修教材和老大綱教材以及《高中語文考試大綱》,吸納了相關的權威著作和報紙、雜志的知識精華,力求使本書成為一本更權威、更實用、更全面的工具書. 全書根據語文高考的考查范圍,劃分成四大板塊,系統介紹相關知識和學習方法. 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 按新課標考綱分「字音」「漢字」「標點符號」「詞語。
5.高一必修一、二涉及到的古文化常識
古文化常識一、年齡稱謂1、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2、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3、不惑之年:指四十歲4、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5、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6、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7、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二、古代主要節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04)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3)王公年次紀年: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三、有關官職的問題1、詞語(1)授官:除 拜 (2)陞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2、六部:(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六部」是漢以後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關於史書 (1)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 (共三部)第一部是春秋時期孔子編的《春秋》;記事詳備的一部是春秋時期左丘明作的《左傳》;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2)國別體: 以諸侯國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 (共兩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時期左丘明作的《國語》;較好的一部是漢代初期劉向編訂的《戰國策》。

(3)紀傳體: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來反映歷史事件。第一部是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第二部是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清史》。

(共二十多部)(4)通 史: 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記敘歷史。第一部是司馬遷的《史記》;第二部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共兩部)(5)斷代史: 記敘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第一部是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第二部是南北朝時期范曄的《後漢書》;……《清史》。

(共二十多部) 說明(1)以上是按不同的標准分類,實際上同一史書可歸入不同體例。如《史記》,可以說它是一部紀傳體通史。

(2)清代乾隆年間編訂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書,打頭的一部是《史記》,壓尾的一部是《明史》,體例全都是紀傳體。而且除《史記》是通史外,其餘23部都是斷代史。

*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 (1 )《詩 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作者不詳)(2 )《孫 子 兵 法 》: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春秋?孫武)(3 )《國 語》: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春秋?左丘明)(4 )《春 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孔子)(5 )《左 傳》: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春秋?左丘明)(6 )《史 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西漢?司馬遷)(7 )《漢 書》: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東漢?班固)(8 )《 孔雀東南飛 》: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

(作者不詳)(9 )《離 騷》:我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 (戰國?屈原)(10)《狂 人 日 記 》:我國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

(現代?魯迅)(11)屈 原:我國第一位詩人。 (戰國) (12)陶淵明:我國田園詩的開創者。

(東晉)(13)謝靈運:我國山水詩的鼻祖。 (南北朝)(14)陸 游:我國古代詩歌最多的詩人。

(南宋)。

閱讀全文

與淮南子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視易鋒雲伺服器啟動黑屏 瀏覽:135
python怎麼獲取網頁a標簽內容 瀏覽:980
app更新後老的安裝包去哪裡了 瀏覽:197
集合運演算法則差集 瀏覽:308
x2pdf 瀏覽:269
python源碼cs 瀏覽:99
數控機床自動編程軟體 瀏覽:736
方舟的伺服器號是什麼 瀏覽:109
沒有伺服器怎麼發現其他節點 瀏覽:337
文明傳奇怎麼開伺服器 瀏覽:56
javalistint 瀏覽:675
程序員到公司當領導 瀏覽:225
用演算法控制玩家的行為 瀏覽:483
androidsdk17下載 瀏覽:793
怎麼給單獨表格添加密碼 瀏覽:12
下載壓縮密碼 瀏覽:259
android系統上編程 瀏覽:470
單片機模擬i2c從機 瀏覽:238
教育年報系統伺服器如何開啟 瀏覽:842
對稱密鑰加密後的長度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