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公羊傳pdf

公羊傳pdf

發布時間:2024-08-10 20:24:17

A. 十三經註疏(全文) 全集全本全文下載

《十三經註疏》是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部儒家經典註疏的匯編,共有四百一十六卷,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經常要查檢的作品。中國文籍,浩如煙海,存世約十多萬種,《四庫全書》是這些文籍的精華,其經史子集四部之中,經部又是其精華,而《十三經註疏》則冠列於為經部之首。

我一共收集了四種不同版的十三經註疏,都是非常高清的pdf格式電子版,

這些不同版的十三經註疏在圖中右下角都可獲得PDF電子版


《十三經註疏》

十三經註疏(01) 周易正義.pdf
十三經註疏(02) 尚書正義.pdf
十三經註疏(03) mao詩正義 (上、中、下).pdf
十三經註疏(04) 周禮註疏 (上、下).pdf
十三經註疏(05) 儀禮註疏 (上、下).pdf
十三經註疏(06) 禮記正義 (上、中、下).pdf
十三經註疏(07) 春秋左傳正義 (上、中、下).pdf
十三經註疏(08) 春秋公羊傳註疏.pdf
十三經註疏(09) 春秋穀梁傳註疏.pdf
十三經註疏(10) 論語註疏.pdf
十三經註疏(11) 孟子註疏.pdf
十三經註疏(12) 孝經註疏.pdf
十三經註疏(13) 爾雅註疏.pdf


《十三經註疏 繁體豎排》

01.周易正義(全一冊).pdf
02.尚書正義(全二冊).pdf
03.毛詩正義(全三冊).pdf
04.周禮註疏(全三冊).pdf
05.儀禮註疏(全二冊).pdf
06.禮記正義(全四冊).pdf
07.春秋左傳正義(全四冊).pdf
08.春秋公羊傳註疏(全二冊).pdf
09.春秋穀梁傳註疏(全一冊).pdf
10.論語註疏(全一冊).pdf
11.爾雅註疏(全一冊).pdf
12.孟子註疏(全一冊).pdf
13.孝經註疏(全一冊).pdf
十三經清人註疏.春秋左傳詁.清洪亮吉.中華書局.1987.pdf
十三經清人註疏.大戴禮記解詁.清王聘珍.中華書局.1983.pdf
十三經清人註疏.今文尚書考證.清皮錫瑞.中華書局.1989.pdf
十三經清人註疏.禮記集解.清孫希旦.中華書局.1989.pdf
十三經清人註疏.論語正義.清劉寶楠.中華書局.1990.pdf
十三經清人註疏.毛詩傳箋通釋.清馬瑞辰.中華書局.1989.pdf
十三經清人註疏.孟子正義.清焦循.中華書局.1987.pdf
十三經清人註疏.尚書今古文註疏.清孫星衍.中華書局.1986.pdf
十三經清人註疏.詩三家義集疏.清王先謙.中華書局.1987.pdf
十三經清人註疏.周禮正義.清孫詒讓.中華書局.1987.pdf
十三經註疏.清阮元校刻.中華書局.1980.pdf


《十三經註疏.三百三十五卷》

十三經註疏.01.周易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02.尚書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03.毛詩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04.周禮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05.儀禮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06.禮記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07.春秋左傳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08.春秋公羊傳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09.春秋穀梁傳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10.論語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11.孝經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12.爾雅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13.孟子註疏.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14.補脫.明嘉靖時期李元陽福建刻.隆慶二年重修刊本.pdf


《十三經註疏(藝文印書館影印)》

十三經註疏 第1冊 周易正義尚書正義 (藝文印書館景印本).pdf
十三經註疏 第2冊 毛詩正義 (藝文印書館景印本).pdf
十三經註疏 第3冊 周禮註疏 (藝文印書館景印本).pdf
十三經註疏 第4冊 儀禮註疏 (藝文印書館景印本).pdf
十三經註疏 第5冊 禮記註疏 (藝文印書館景印本).pdf
十三經註疏 第6冊 春秋左傳正義 (藝文印書館景印本).pdf
十三經註疏 第7冊 春秋公羊穀梁傳註疏 (藝文印書館景印本).pdf
十三經註疏 第8冊 論語孝

B. 求書!---請問可有適合朗讀背誦的國學書籍版本

你好,中華國學知道團很高興為你服務!
如果你想在網上直接看國學書籍,當然是很方便。網路就提供了「網路國學」原文。直接搜「網路國學」即可。
當然也可以下載到手機、電子書中看,網路提供的「網路文庫」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國學,裡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釋的都有,可以免費下載。我自己就上傳和下載了好多。
至於書就沒必要去買,破費了。網路上很多。
推薦你到國學網去瀏覽,裡面國學目錄很全,有圖文類,電子類,網路類,手機類,等等,根據自己要求選擇。
謝謝。
附國學目錄

一、哲學(80種) 二、文學(100種) 三、歷史(80種)
四、軍事(20種) 五、科技(20種) 六、醫學養生(10種)
七、藝術(18種) 八、碑帖(28種)
一、哲學(80種)(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書》 58篇.〔阮元校刻本〕
3.《儀禮》 17卷.〔阮元校刻本〕
4.《禮記》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禮》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穀梁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經》 18章.〔阮元校刻本〕
9.《論語》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戰國·孟軻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畢沅考異本〕
12.《墨子》 戰國·墨翟 15卷.〔清孫詒讓墨子閑詁本〕
13.《莊子》 戰國·莊周 33篇.〔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本〕
14.《公孫龍子》 戰國 6篇.〔宋刻本〕
15.《韓非子》 戰國·韓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戰國 8卷.〔四部叢刊本〕
17.《荀子》 戰國·荀況 32卷.〔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鈃 12卷.〔四庫全書本〕
19.《關尹子》 戰國·尹喜 2篇.〔湖海叢書本〕
20.《鄧析子》 春秋·鄧析 2卷.〔四部叢刊本〕
21.《鬼穀子》 春秋·王詡 12篇.〔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鶡冠子》 戰國·鶡冠子 3卷.〔學津討原本〕
23.《呂氏春秋》 戰國·呂不韋 26卷.〔清畢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戰國·晏嬰 8卷.〔孫氏平津館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書局本〕
26.《商君書》 戰國·商鞅 27卷.〔四部叢刊本〕
27.《慎子》 戰國·慎到 1卷.〔守山閣叢書本〕
28.《尹文子》 戰國·尹文 2卷.〔湖海叢書本〕
29.《淮南子》 漢·劉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書》 漢·賈誼 10卷.〔四部叢刊本〕
31.《鹽鐵論》 漢·桓寬 10卷.〔清張敦仁考證本〕
32.《風俗通義》 東漢·應劭 10卷.〔龍溪精舍叢書本〕
33.《法言》 漢·揚雄 13篇.〔四部叢刊本〕
34.《太玄經》 漢·揚雄 10卷.〔清嘉慶刻本〕
35.《說苑》 漢·劉向 20卷.〔湖北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
36.《新序》 漢·劉向 10卷.〔四部叢刊本〕
37.《新語》 漢·陸賈 12卷.〔漢魏叢書本〕
38.《韓詩外傳》 漢·韓嬰 10卷.〔四部叢刊影印沈氏野竹齋刻本〕
39.《尚書大傳》 舊題漢·伏勝 3卷.〔皇清經解續編本〕
40.《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17卷.〔乾隆盧文弨校本〕
41.《大戴禮記》 漢·戴德 40卷.〔四部叢刊本〕
42.《白虎通義》 漢·班固 10卷.〔道光陳立白虎通疏證本〕
43.《新論》 漢·桓譚 17卷.〔清嚴可均輯本〕
44.《潛夫論》 漢·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寫本〕
45.《論衡》 漢·王充 85篇.〔四部叢刊本〕
46.《申鑒》 漢·荀悅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經》 漢·馬融 1卷.〔四部叢刊本〕
48.《人物誌》 三國魏·劉邵 12卷.〔隆慶歸德府刊本〕
49.《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 20卷.〔四部叢刊影明刻本〕
50.《中說》 隋·王通 10卷.〔四部叢刊本〕
51.《朱子語類》 宋·朱熹 140卷.〔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
52.《近思錄》 宋·朱熹、呂祖謙 14卷.〔清呂氏寶誥堂刊朱子遺書本〕
53.《忍經》 元·吳亮 1卷.〔武林往哲遺書本〕
54.《長短經》 唐·趙蕤 10卷.〔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
55.《傳習錄》 明·王陽明 3卷.〔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本〕
56.《一貫問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 62卷.〔二老閣馮全垓印本〕
58.《日知錄》 清·顧炎武 32卷.〔四庫全書本〕
59.《心經》 唐·玄奘譯 1卷.〔上海佛學書局本〕
60.《金剛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1卷.〔大正藏本〕
61.《無量壽經》 三國魏·康僧鎧譯 2卷.〔大正藏本〕
62.《肇論》 晉·僧肇 1卷.〔北京佛經流通處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觀》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嚴經》 唐·般剌密帝譯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間常熟燕園蔣氏刻本〕
67.《六祖壇經》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經處刻曹溪原本〕
68.《五燈會元》 宋·普濟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參同契》 漢·魏伯陽 3卷.〔洪武十三年張本真刻本〕
70.《太平經》 漢·於吉 170卷.〔重刊道藏輯要本〕
71.《老子想爾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晉·葛洪 21卷.〔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
73.《真誥》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無能子》 唐·無能子 3卷.〔正統道藏本〕
75.《化書》 五代·譚峭 6卷.〔道藏本〕
76.《雲笈七簽》 宋·張君房 122卷.〔涵芬樓翻明正統道藏本〕
77.《太上感應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華錄本〕
78.《焚書》 明·李贄 6卷.〔國粹叢書本〕
79.《大同書》 清·康有為 30卷.〔蓬萊閣叢書本〕
80.《仁學》 清·譚嗣同 2卷.〔清議報本〕

二、文學(100種)(查看提要)

詩文集(20種)

81.《詩經》 30卷.〔阮元校刻本〕
82.《楚辭》 漢·劉向集 65卷.〔四庫全書本〕
83.《文選》 南朝梁·蕭統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84.《玉台新詠》 南朝陳·徐陵 12卷.〔吳兆宜本〕
85.《六朝文絜》 清·許槤 12卷.〔清光緒黎氏箋注本〕
86.《駢體文鈔》 清·李兆洛 31卷.〔嘉慶唐氏原刻本〕
87.《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緒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88.《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900卷.〔揚州詩局本〕
89.《全宋詞》 580卷.〔民國刊本〕
90.《絕妙好詞》 宋·周密選 8卷.〔四部備要本〕
91.《中州集》 金·元好問編 10卷.〔汲古閣本〕
92.《元詩別裁集》 清·張景星等編 10卷.〔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閣刊本〕
93.《明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10卷.〔清乾隆四年刻本〕
94.《清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32卷.〔乾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95.《白雪遺音》 清·華廣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慶堂刻本〕
96.《古今風謠》 明·楊慎 1卷.〔藝海珠塵本〕
97.《掛枝兒》 明·馮夢龍 4卷.〔傳世藏書點校本〕
98.《古文觀止》 清·吳楚材、吳調侯 12卷.〔鴻文堂刊本〕
99.《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75卷.〔長沙思賢講舍刻本〕
100.《晚清文選》 鄭振鐸 3卷.〔上海生活書店本〕

戲曲(15種)

101.《西廂記》 元·王實甫 5出.〔毛晉校西廂記定本〕
102.《竇娥冤》 元·關漢卿 5出.〔涵芬樓影明刻元曲選本〕
103.《漢宮秋》 元·馬致遠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4.《琵琶記》 元·高明 42出.〔六十種曲本〕
105.《趙氏孤兒》 元·紀君祥 6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6.《倩女離魂》 元·鄭德輝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7.《寶劍記》 明·李開先 5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08.《浣紗記》 明·梁辰魚 45出.〔60種曲本〕
109.《牡丹亭》 明·湯顯祖 55出.〔六十種曲本〕
110.《嬌紅記》 明·孟稱舜 50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1.《清忠譜》 清·李玉 2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3.《風箏誤》 清·李漁 30出.〔笠翁傳奇十種本〕
114.《長生殿》 清·洪升 50出.〔暖紅室匯刻傳奇本〕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小說(45種)

116.《穆天子傳》 戰國·佚名 6卷.〔四部叢刊影印明天一閣本〕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館叢書孫星衍校訂本〕
118.《異苑》 晉·劉敬叔 10卷.〔四庫全書本〕
119.《搜神記》 晉·干寶 20卷.〔津逮秘書本〕
120.《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 36篇.〔四庫全書本〕
121.《遊仙窟》 唐·張鷟 1卷.〔北新書局本〕
122.《太平廣記》 宋·李昉 500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3.《夷堅志》 宋·洪邁 206卷.〔涵芬樓排印本〕
124.《剪燈新話》 明·翟佑 4卷.〔古今圖書集成本〕
125.《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 12卷.〔鑄雪齋鈔本〕
126.《子不語》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127.《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 2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8.《西遊記》 明·吳承恩 100回.〔明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129.《水滸傳》 明·施耐庵、羅貫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130.《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崗修訂本〕
131.《喻世明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3.《醒世恆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衍慶堂翻刻本足本〕
134.《初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0回.〔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135.《二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136.《型世言》 明·陸人龍 40回.〔奎章閣本〕
137.《清平山堂話本》 明·洪楩 6卷.〔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38.《封神演義》 明·許仲琳 100回.〔清褚人獲序本〕
139.《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著,清·蔡元放改編 108回.〔咸豐刊本〕
140.《紅樓夢》 清·曹雪芹、高鶚 120回.〔程乙本〕
141.《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56回.〔卧閑草堂本〕
142.《說岳全傳》 清·錢彩 80回.〔金氏余慶堂刻本〕
143.《隋唐演義》 清·褚人獲 100回.〔四雪草堂本〕
144.《楊家將》 清·佚名 50回.〔光緒重修本〕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順治十五年寫刻本〕
146.《醒世姻緣傳》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147.《歧路燈》 清·李綠園 108回〔清義堂本〕
148.《鏡花緣》 清·李汝珍 100回.〔點石齋石印本〕
149.《老殘游記》 清·劉鶚 20回.〔神州日報館刊印本〕
150.《俠義風月傳》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樓藏版本〕
151.《七俠五義》 清·俞樾 120回.〔廣益書局石印本〕
152.《兒女英雄傳》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153.《孽海花》 清·曾樸 35回.〔真美善雜志刊本〕
154.《再生緣》 清·陳端生 40回.〔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
155.《今世說》 清·王晫撰 8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56.《斷鴻零雁記》 清·蘇曼殊 27章.〔民國二十三年再版本〕
157.《玉梨魂》 徐枕亞 30卷.〔1914年上海民權出版部排印本〕
158.《官場現形記》 清·李寶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學社刊本〕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清·吳趼人 108回.〔上海廣智書局本〕
160.《新中國未來記》 清·梁啟超 5回.〔飲冰室合集本〕

文論(20種)

161.《文賦》 晉·陸機 1卷.〔嘉慶積秀堂刊巾箱本〕
162.《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 50篇.〔明萬曆刻本〕
163.《詩品》 南朝梁·鍾嶸 3卷.〔四庫全書本〕
164.《二十四詩品》 唐·司空圖 1卷.〔津逮秘書本〕
165.《詩式》 唐·釋皎然 1卷.〔學海類編本〕
166.《文筆要訣》 唐·杜正倫 1卷.〔五島慶太郎藏本影印〕
167.《文鏡秘府論》 日/遍照金剛 6卷.〔日本舊鈔本〕
168.《本事詩》 唐·孟棨 7卷.〔津逮秘書本〕
169.《樂府古題要解》 唐·吳兢 2卷.〔明汲古閣影學津討原本〕
170.《六一詩話》 宋·歐陽修 1卷.〔歷代詩話本〕
171.《滄浪詩話》 宋·嚴羽 1卷.〔歷代詩話本〕
172.《甌北詩話》 清·趙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紅杏山房重刊本〕
173.《詞源》 宋·張炎 2卷.〔詞話叢編本〕
174.《藝概》 清·劉熙載 6卷.〔古桐書屋六種本〕
175.《碧雞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庫全書本〕
176.《白雨齋詞話》 清·陳廷焯 8卷.〔陳氏手稿本〕
177.《人間詞話》 清·王國維 1卷.〔開明書店本〕
178.《南詞敘錄》 明·徐渭 1卷.〔壺隱居黑格抄本〕
179.《曲律》 明·魏良輔 8卷.〔吳騷叢編附刻本〕
180.《錄鬼簿》 元·鍾嗣成 4卷.〔棟亭藏書十二種本〕

三、歷史(80種)(查看提要)

正史(26種)

181.《史記》 漢·司馬遷 130卷.〔百衲本〕
182.《漢書》 東漢·班固 120卷.〔百衲本〕
183.《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90卷.〔百衲本〕
184.《三國志》 晉·陳壽 65卷.〔武英殿本〕
185.《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卷.〔武英殿本〕
186.《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卷.〔武英殿本〕
18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卷.〔武英殿本〕
188.《梁書》 唐·姚思廉 56卷.〔武英殿本〕
189.《陳書》 唐·姚思廉 36卷.〔武英殿本〕
190.《魏書》 北齊·魏收 130卷.〔武英殿本〕
191.《北齊書》 唐·李百葯 50卷.〔武英殿本〕
19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3卷.〔武英殿本〕
193.《隋書》 唐·魏徵等 85卷.〔武英殿本〕
194.《南史》 唐·李延壽 80卷.〔武英殿本〕
195.《北史》 唐·李延壽 100卷.〔武英殿本〕
196.《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卷.〔武英殿本〕
19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等 225卷.〔武英殿本〕
19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武英殿本〕
19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卷.〔武英殿本〕
200.《宋史》 元·脫脫等 496卷.〔武英殿本〕
201.《遼史》 元·脫脫等 116卷.〔武英殿本〕
202.《金史》 元·脫脫等 135卷.〔武英殿本〕
203.《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武英殿本〕
204.《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卷.〔武英殿本〕
205.《新元史》 柯劭忞 257卷.〔庚午重訂本〕
206.《清史稿》 趙爾巽等 529卷.〔關外二次本〕

別雜史(54種)

207.《逸周書》 戰國 10卷.〔抱經堂本〕
208.《世本》 漢·宋衷注 1卷.〔茆泮林輯本〕
209.《竹書紀年》 2卷.〔四庫全書本〕
210.《春秋左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國語》 戰國 20卷.〔黃氏士禮居仿宋刻本〕
212.《戰國策》 漢·劉向集錄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傳》 漢·劉向 7卷.〔四部叢刊本〕
214.《吳越春秋》 漢·趙曄 10卷.〔清顧有觀本〕
215.《越絕書》 漢·袁康 19篇.〔四部叢刊本〕
216.《華陽國志》 晉·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傳》 晉·皇甫謐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經》 戰國·佚名 18卷.〔晉郭璞山海經傳本〕
219.《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注 40卷.〔王先謙校本〕
220.《晉五胡指掌》 明·張大齡 3卷.〔明萬曆三十九年張養正刻本〕
221.《前漢紀》 漢·荀悅 30卷.〔四庫全書本〕
222.《後漢紀》 晉·袁宏 30卷.〔四部叢刊本〕
223.《洛陽伽藍記》 後魏·楊炫之 5卷.〔如隱堂本〕
224.《貞觀政要》 唐·吳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記》 唐·玄奘 12卷.〔高麗新藏本〕
226.《順宗實錄》 唐·韓愈 5卷.〔海山仙館叢書本〕
227.《五代史補》 宋·陶岳 5卷.〔豫章叢書本〕
228.《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 294卷.〔世界書局縮印本〕
229.《續資治通鑒》 清·畢沅編著 220卷.〔清馮集椿本〕
230.《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42卷.〔四部叢刊本〕
231.《吳地記》 唐·陸廣微 1卷.〔四庫全書本〕
232.《蠻書》 唐·樊綽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議》 唐·長孫無忌等 30卷.〔四庫全書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庫全書本〕
236.《通志略》 宋·鄭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劉知幾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8卷.〔四部備要本〕
239.《唐才子傳》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語林》 宋·王讜 8卷.〔守山閣叢書本〕
241.《大唐新語》 唐·劉肅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話》 唐·劉餗 3卷.〔顧氏文房小說本〕
243.《北夢瑣言》 宋·孫光憲 20卷.〔四庫全書本〕
244.《東京夢華錄》 宋·孟元老 10卷.〔四庫全書本〕
245.《夢粱錄》 宋·吳自牧 20卷.〔學津討原本〕
246.《鐵圍山叢談》 宋·蔡絛 6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47.《容齋隨筆》 宋·洪邁 16卷.〔四庫全書本〕
248.《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10卷.〔陸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遺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樓排印本〕
250.《元豐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叢書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學津討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連筠簃叢書本〕
253.《萬曆野獲編》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夢憶》 明·張岱 8卷.〔粵雅堂叢書本〕
255.《廣東新語》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閣原刻本〕
256.《讀通鑒論》 清·王夫之 30卷.〔船山遺書本〕
257.《廿二史札記》 清·趙翼 39卷.〔清廣雅書局本〕
258.《清代野記》 清·梁溪坐觀老人 4卷.〔民國野乘搜輯社本〕
259.《庚子國變記》 清·羅敦曧 1卷.〔滿清野史續編本〕
260.《海國圖志》 清·魏源 100卷.〔光緒平慶涇固道署重刊〕

四、軍事(20種)(查看提要)

261.《孫子兵法》 春秋·孫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孫子本〕
262.《吳子》 戰國·吳起 6篇.〔武經七書本〕
263.《六韜》 舊題周·姜尚 6卷.〔武經七書本〕
264.《司馬法》 戰國·司馬禳苴 5卷.〔武經七書本〕
265.《孫臏兵法》 戰國·孫臏 15篇.〔竹簡本〕
266.《尉繚子》 戰國·尉繚 24篇.〔武經七書本〕
267.《素書》 漢·張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將苑》 三國蜀·諸葛亮 2卷.〔清張澍輯本〕
269.《風後握奇經》 舊題·風後 1卷.〔津逮秘書本〕
270.《黃石公三略》 舊題漢·黃石公 3卷.〔武經七書本〕
271.《戰略》 晉·司馬彪 1卷.〔漢學堂叢書本〕
272.《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舊題唐·李靖 3卷.〔武經七書本〕
273.《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唐·李筌 10卷.〔守山閣叢書本〕
274.《武經總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歷代兵制》 宋·陳傅良 15卷.〔靜觀堂刊本〕
276.《守城錄》 宋·陳規、湯璹 4卷.〔瓶花書屋叢書本〕
277.《紀效新書》 明·戚繼光 18卷.〔四庫全書本〕
278.《兵經》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種本〕
279.《三十六計》 1卷.〔民國三十年成都瑞琴樓本〕
280.《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 13卷.〔費怒春注釋本〕

五、科技(20種)(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術》 漢·張蒼 10卷.〔四庫全書本〕
282.《氾勝之書》 漢·氾勝之 2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3.《養魚經》 戰國·范蠡 1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4.《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晉刻本〕
285.《洛陽牡丹記》 宋·歐陽修 1卷.〔四部叢刊影元本〕
286.《茶經》 唐·陸羽 1卷.〔格致叢書本〕
287.《北山酒經》 宋·朱肱 3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8.《甘石星經》 戰國·甘德、石申 1卷.〔漢魏叢書本〕
289.《竹譜》 南朝宋·戴凱之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0.《禽經》 舊題周·師曠 1卷.〔百川學海本〕
291.《陶說》 清·朱琰 1卷.〔乾隆三十九年鮑廷博本〕
292.《花鏡》 清·陳淏子輯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夢溪筆談》 宋·沈括 26卷.〔清光緒陶氏愛廬刻本〕
294.《營造法式》 宋·李誡 34卷.〔四庫全書本〕
295.《刀劍錄》 舊題南朝梁·陶弘景 1卷.〔說郛本〕
296.《文房四譜》 宋·蘇易簡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7.《墨史》 元·陸友 1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98.《天工開物》 明·宋應星 18卷.〔明崇禎十年刊本〕
299.《農政全書》 明·徐光啟 60卷.〔康熙貴州糧署刊本〕
300.《飲流齋說瓷》 民國·許之衡 10卷.〔上海朝記書店鉛排本〕

六、醫學養生(10種)(查看提要)

301.《素問》 舊題黃帝 24卷.〔顧氏翻宋刻本〕
302.《靈樞經》 舊題黃帝 12卷.〔明趙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難經》 舊題戰國秦越人 1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304.《遵生八箋》 明·高濂 20卷.〔清嘉慶十五年弦雪居重訂本〕
305.《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 52卷.〔味古齋重校刻本〕
306.《神農本草經》 清·孫星衍等輯 3卷.〔問經堂叢書本〕
307.《醫學三字經》 清·陳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養生隨筆》 清·曹庭棟 5卷.〔文瑞樓石印本〕
309.《隨園食單》 清·袁枚 14篇.〔隨園三十種本〕
310.《食憲鴻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堯序刻本〕

七、藝術(18種)(查看提要)

311.《法書要錄》 唐·張彥遠 10卷.〔四庫全書本〕
312.《書斷》 唐·張懷瓘 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庫全書本〕
314.《藝舟雙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軒館叢書本〕
315.《廣藝舟雙楫》 清·康有為 6卷.〔藝術名著叢刊本〕
316.《古畫品錄》 南朝齊·謝赫 1卷.〔四庫全書本〕
317.《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 10卷.〔明王世貞王氏畫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畫論叢刊本〕
319.《宣和畫譜》 宋·無名氏 20卷.〔四庫全書本〕
320.《畫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叢書本〕
321.《學古編》 元·吾丘衍 1卷.〔四庫全書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學叢書本〕
323.《樂府雜錄》 唐·段安節 1卷.〔錢熙祚校訂本〕
324.《棋經十三篇》 宋·張擬 1卷.〔忘憂清樂集本〕
325.《梅花喜神譜》 宋·雪岩 2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326.《千秋絕艷像贊》 明·仇英繪圖 文徵明題詩
327.《陳洪綬花鳥魚蟲冊》 明·陳洪綬 1卷.
328.《飛鴻堂印譜》 (第一集) 清·汪啟淑 40卷.

八、碑帖(28種)(查看提要)

329.《大盂鼎》 周 〔拓本〕
330.《嶧山刻石》 秦·李斯 〔宋摹本〕
331.《禮器碑》 漢 〔明拓本〕
332.《曹全碑》 漢 〔明拓本〕
333.《張遷碑》 漢 〔明拓本〕
334.《乙瑛碑》 漢 〔明拓本〕
335.《宣示表》 三國魏·鍾繇 〔淳化閣帖本〕
336.《蘭亭序》 晉·王羲之 〔唐馮承素摹本〕
337.《中秋帖》 晉·王獻之 〔宋米芾摹本〕
338.《伯遠帖》 晉·王珣 〔墨跡本〕
339.《張猛龍碑》 北魏 〔明拓本〕
340.《張黑女墓誌》 北魏 〔清拓本〕
341.《始平公造像記》 北魏·朱義章 〔清拓本〕
342.《泰山經石峪》 北齊 〔清拓本〕
343.《董美人墓誌》 隋 〔清拓本〕
344.《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日本藏墨跡本〕
345.《九成宮醴泉銘》 唐·歐陽詢 〔宋拓本〕
346.《孔子廟堂碑》 唐·虞世南 〔唐拓本〕
347.《雁塔聖教序記》 唐·褚遂良 〔宋拓本〕
348.《書譜》 唐·孫過庭 〔墨跡本〕
349.《古詩四帖》 唐·張旭 〔墨跡本〕
350.《自敘帖》 唐·懷素 〔墨跡本〕
351.《多寶塔碑》 唐·顏真卿 〔宋拓本〕
352.《玄秘塔碑》 唐·柳公權
353.《黃州寒食詩帖》 宋·蘇軾 〔墨跡本〕
354.《蜀素帖》 宋·米芾 〔墨跡本〕
355.《洛神賦》 元·趙孟頫 〔墨跡本〕
356.《草訣百韻歌》 明·韓道亨

C. 四部備要的子部

周秦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補遺一卷) (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 FB.59:9.264(1)
孔叢子(七卷釋文一卷) (漢)孔鮒撰 FB.59:9.264(2)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敘錄一卷遺說一卷) (宋)吉天保輯 FB.59:9.265
吳子(二卷) (戰國)吳起撰 FB.59:9.266(1)
司馬法(三卷) (春秋)司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評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遺文一卷) (戰國)慎到撰、(清)錢熙祚校並輯逸文 FB.59:9.268(1)
商君書(五卷附考一卷) (戰國)商鞅撰、(清)嚴可均校 FB.59:9.268(2)
鄧析子(一卷) (春秋)鄧析撰 FB.59:9.268(3)
韓非子(二十卷識誤三卷) (戰國)韓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尹文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戰國)墨翟撰、(清)畢沅校注 FB.59:9.270(2)
鬼穀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復校 FB.59:9.271(1)
公孫龍子(一卷) (春秋)公孫龍撰、(宋)謝希深注 FB.59:9.271(2)
屍子(二卷) (戰國)屍佼撰、(清)孫星衍輯 FB.59:9.271(3)
鶡冠子(三卷) (宋)陸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孫星衍校 FB.59:9.271(5)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義一卷) (春秋)李耳撰、(晉)王弼注 FB.59:9.273(1)
關尹子(一卷) (戰國)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 FB.59:9.273(3)
莊子(十卷)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辛鈃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纘義(十二卷) (元)杜道堅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別下齋補刻宋本第六卷) (唐)馬總輯 FB.59:9.275(3)
儒家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漢)揚雄撰、(唐)李軌注 FB.59:9.276(1)
新語(二卷) (漢)陸賈撰 FB.59:9.276(2)
新書(十卷) (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 FB.59:9.276(3)
鹽鐵論(十卷校勘小識一卷) (漢)桓寬撰、王先謙撰校勘小識 FB.59:9.276(4)
論衡(三十卷) (漢)王充撰 FB.59:9.277
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 FB.59:9.278(1)
桓子新論(一卷)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 FB.59:9.278(2)
申鑒(五卷)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誌(三卷) (魏)劉邵撰、(北魏)劉曌? FB.59:9.279(2)
中說(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訪錄(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書(一卷) (宋)周敦頤撰 FB.59:9.279(5)
二程全書(六種) (宋)程頤、(宋)程顥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4)
伊川易傳(四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1)
伊川經說(八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楊時訂定 FB.59:9.281(3)
張子全書(十五卷)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釋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目錄二卷) (宋)朱熹著 FB.59:9.283-289
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陸九淵撰、(清)李紱評點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傳習錄(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論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錄(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別錄(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錄續編(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譜(三卷附錄二卷) (明)錢德洪編、(明)王畿輯附錄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紀(一卷附錄一卷) (明)錢德洪,(明)王畿輯 FB.59:9.292(4)
五種遺規(十六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94
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1)
訓俗遺規(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
從政遺規(二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1)
教女遺規(三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2)
在官法戒錄(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3)
小學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陳選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輯 FB.59:9.295(2)
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呂祖謙撰 FB.59:9.295(3)
宋元學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師說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300-301
國朝學案小識(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鑒撰 FB.59:9.302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附記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風俗通義(十卷) (漢)應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晉)崔豹撰 FB.59:9.303(5)
中華古今注(三卷) (晉)馬縞撰 FB.59:9.303(6)
困學紀聞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刊誤二卷) (清)顧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卷余錄三卷) (清)錢大昕撰 FB.59:9.309
東塾讀書記(二十五卷) (清)陳澧撰 FB.59:9.310
農家
齊民要術(十卷) (北魏)賈思勰撰 FB.59:9.311(1)
農桑輯要(七卷) (元)司農司撰 FB.59:9.311(2)
蠶事要略(一卷) (清)張行孚撰 FB.59:9.311(3)
醫家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唐)啟玄子注、(宋)林億等校正 FB.59:9.312(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 (宋)劉溫舒原本 FB.59:9.312(2)
難經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輯 FB.59:9.313(1)
本草經(三卷)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 FB.59:9.313(2)
註解傷寒論(十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編 FB.59:9.314
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演算法術數
周髀算經(二卷音義一卷)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述 FB.59:9.316(1)
歷代長術輯要(十卷古今推步諸術考二卷) (清)汪曰楨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漢)焦贛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馬光撰 FB.59:9.317(2)
皇極經世書緒言(八卷卷首一卷雜著一卷) (宋)邵康節撰 FB.59:9.318
雜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晉)葛洪撰 FB.59:9.320
顏氏家訓(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補正一卷注補並重校一卷) (北齊)顏之推著 FB.59:9.321
小說家
博物志(十卷)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說新語(三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FB.59:9.322(2)
續世說(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釋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釋僧佑撰 FB.59:9.323
廣弘明集(四十卷) (唐)釋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撰、(清)錢熙祚校 FB.59:9.326(1)
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孫撰 FB.59:9.326(2)

D. 《三字經》

譯解: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啟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准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啟示〗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譯文】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啟示〗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啟示〗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系,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譯文】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啟示〗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向太陽、有時背向太陽、有時斜向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樣的四季變化。
【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啟示〗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譯文】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啟示〗「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復雜、我們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譯文】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啟示〗和「五行」一樣,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們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記年外,記時已多不用了。
【譯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啟示〗地球在不斷自轉運動中,同時繞著太陽轉動,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只是宇宙的一個小點點,天地之大實在是不可想像的。
【譯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啟示〗我們國家所處的位置在整個地球的東北邊,由於面積遼闊,熱帶、溫帶、寒帶三個溫帶都有。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
【譯文】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
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曰江河 曰准濟 此四瀆 水之紀
〖啟示〗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五千多公里。我國最聞名的河流是黃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
【譯文】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曰岱華 蒿恆衡 此五嶽 山之名
〖啟示〗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國境內的喜瑪拉亞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號稱世界的屋脊。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每座山都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
【譯文】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蒿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啟示〗由於社會的發展,今天人民的職業已經不僅僅是這四種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對社會有好處,都是光榮的。
【譯文】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啟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有多少仁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跡。這些人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准,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啟示〗人類所食用的「五穀雜糧」就屬於植物。人類的生存有賴於大自然。我們應該了解它們,掌握這些知識,以便為人類服務。
【譯文】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啟示〗無論大自然中的植物還是動物,都是人類永恆的財產,我們要愛護周圍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
【譯文】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游。
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啟示〗人要吃飯就得耕耘播種。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千萬不要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愛惜每一粒糧食。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啟示〗人類真不愧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通過馴服和人工喂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
【譯文】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俱
〖啟示〗七情是人生來具有的,誰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為一個有志者,是決不能被感情牽著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要學會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樂而有意義。
【譯文】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啟示〗用色彩學的標准解釋,色彩的由黃、紅、藍三個原色和橙、綠、紫三個間色組成。五色是我國傳統的名稱,如黃色已成為我們的民族色彩,據說太陽升起的第一道顏色是黃色,所以黃色代表東方。
【譯文】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啟示〗我們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辯出酸、甜、苦、辣、咸,是由於人的舌頭上有許多叫味蕾的粒狀組織。人身體的結構非常復雜,認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譯文】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啟示〗我們人類有視覺,可以分辯顏色、形狀;有味覺可分辯各種滋味;嗅覺可以辨別氣味;觸覺可區分冷暖各種刺激。
【譯文】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啟示〗音樂可陶冶人的情懷,我國文明久遠、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音樂也非常突出。好的音樂可以增強人的修養,調劑人的身心,優美的東方音樂更具迷人的特色。
【譯文】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啟示〗我國的古代詩詞非常優美動人,讀起來和諧順口,這不僅是詩詞本身的內容感人,而且是由於詩詞運用了平、上、去、入四聲的規律變化,所以使我們聽起來更加優美動人。
【譯文】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啟示〗人類的繁衍,一代接著一代,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真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我們每個人都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和義務。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啟示〗九族之間的關系不僅是血統的承續關系,更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長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 家庭才能和睦。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啟示〗家庭成員之間要禮貌相待,和睦相處,這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們中國人很注重家族觀念,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都能和睦相處,社會也必然安定了。
【譯文】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啟示〗中國人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禮義。這就是長幼的次序、朋友之間的信用。中國自古稱為禮義之邦,象「桃園三結義」,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
【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義 人所同 當師敘 勿違背
〖啟示〗社會是復雜的,每人有各種親屬關系和社會關系。古人提出「十義」,這是處理各種相互關系的准則,乃至今日這些准則仍是維持社會安寧、推動社會發展的保證。
【譯文】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啟示〗社會在發展,今天一些古老的喪葬儀式已經見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後,活著的人就要為他們送葬,以開追悼會的方式寄託後人的哀思。
【譯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啟示〗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科技的門類越來越多。但對於學生來說,要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譯文】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啟示〗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學科,已經成為各門類的基礎學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門專業學科的工具課,所以一定要努力學好, 為將來的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譯文】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啟示〗我們今天通行的是隸、楷、行、草四種體式,但對於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這對於我們學習和繼承前人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譯文】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啟示〗現在講究的是一專多能,對於研究學問也必需做到從大處著眼,要理清思路,提納挈領,才能抓住問題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譯文】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啟示〗人們在開始讀書的時候必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是講讀發音要正確,辭意要清楚,要學會正確劃分句子,這樣才能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和觀點。
【譯文】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啟示〗為學必有初始階段,任何一個大學問家,他的知識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只有扎扎實實打下良好基礎,才能進軍更高深的知識。
【譯文】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啟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啟示〗孟子,名軻,尊稱孟子,也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傳弟子,也同樣講仁義道德。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 乃孔亻及 中不偏 庸不易
〖啟示〗孔及是孔子的孫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關於人生哲學的一本書,它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亻及,「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賓士
〖啟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參。《大學》是四書中的一部書,和中庸一樣,也是一部修養性的書。
【譯文】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中書熟 孝經通 如六經 始可讀
〖啟示〗書有深淺難易的區分,我們讀書必須從淺易的開始讀起,奠定求知、做人、處世的基礎,再進一步學習更深奧的知識。
【譯文】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啟示〗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個非常豐富而偉大的知識寶庫,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學者,從事著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愛護祖先留下的遺產, 並為此感到驕傲。
【譯文】《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啟示〗《易經》雖是我國古代人占卜的書,但它其中闡述了極為深奧的哲學道理。像陰陰消長,物極必反的論述隨處可見。
【譯文】《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啟示〗《書經》是一部十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從內容方面來看,很類似我們現在國家的政府檔案,可以使我們了解當時歷史,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
【譯文】《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啟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兒子中最有才幹,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後,由周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的賢德,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強.
【譯文】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啟示〗中國傳統的禮義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營養、身體力行。
【譯文】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啟示〗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詩集叫《詩經》,共匯集了周代詩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反映復雜的社會形態,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狀況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譯文】《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啟示〗我們讀春秋,除了能夠了解當時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況,更重要的是累積前人的經驗,成為自己做人處事的借鑒。
【譯文】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啟示〗《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
【譯文】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啟示〗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對於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譯文】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
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啟示〗五子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莊子,他們博學廣聞,象老子,就連孔子都曾向他請教過禮的問題。莊子則經常用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譯文】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
書,便稱為子書。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啟示〗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各種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惡說、揚子的自利說、老莊的順其自然說等等。這些思想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譯文】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
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啟示〗歷史學家大體把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國歷史從商代以後才有了較可靠的記載,這以前的歷史是個神話和傳說的時代,即上古。
【譯文】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啟示〗堯是位很賢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禪讓給有賢能的舜做繼承人。當然舜也不負眾托。在他們所處的這段歷史時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譯文】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
人人稱頌。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啟示〗夏商周,在中國歷史上合稱三代,每一代的時間都很長,夏朝統治四百年,商朝統治六百年,周朝統治八百年。這一時期的歷史仍然摻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
【譯文】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啟示〗從禹把帝位傳給兒子啟之後,一個家族統治國家的歷史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位滿皇帝,家天下的統治才最後真正結束了。
【譯文】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啟示〗周朝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幽王被殺以前是西周,平王東遷以後是東周。從各朝各代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出「仁政必興、暴政必亡」的道理。
【譯文】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啟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稱王、稱霸,戰爭連年不絕。使老百姓飽受了戰爭的苦難。
【譯文】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啟示〗東周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前後出現五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譯文】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恆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嬴秦氏 始兼並 傳二世 楚漢爭
〖啟示〗秦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專治國家。雖然秦朝統一的時間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卻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以及統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滅的貢獻。
【譯文】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啟示〗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個人的行為准則要符合於社會發展的法則。否則即便得力於一時,但終究會以失敗而告終。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啟示】: 漢朝經過四百多年的時間,到了末期,由於外戚、宦官互相攻擊,王室無能,到漢獻帝時就滅亡了。
【譯文】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啟示】: 《三國演義》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部古典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寶庫的一部分,閱讀這部小說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了解到古代

E. 一些簡單的文學常識

表現手法,也叫寫作方法。它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對比、象徵、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像《白楊禮贊》一文借贊美白楊樹挺拔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來贊美北方的農民,採用的是象徵的寫作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引資料等10種。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的特點及寫作目的,選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1)舉例子。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法。
運用舉事例的說明方法說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適量性。

(2)引資料。為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資料說明。引資料的范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諺語等。

(3)作比較。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

在作比較的時候,可以是同類相比,也可以是異類相比,可以對事物進行「橫比」,也可以對事物進行「縱比」。

(4)列數據。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採用列數據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准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並力求近似。

(5)分類別。將被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的標准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地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分類別是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的重要方法。

(6)打比方。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說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同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辭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說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則不宜使用。

(7)摹狀貌。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這種說明方法叫摹狀貌。

(8)下定義。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義的時候,可以根據說明的目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考慮。有的著重說明特性,如關於「人」的定義;有的著重說明作用,如關於「肥料」的定義;有的既說明特性又說明作用,如關於「統籌方法」和「應用科學」的定義。

(9)作詮釋。從一個側面,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詮釋法。

定義法和詮釋法常採用「某某是什麼」的語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區分呢?一般來說,「是」字兩邊的話能夠互換,就是定義;如果不能互換,就是詮釋。

例如,「人是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這句話,改成「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是人」,意思不變。「雪是在雲中形成的一種固態降水物」這句話,如果改為「雲中形成的固態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別,前一句是定義說明,後一句是詮釋說明。

(10)畫圖表。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採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有些事物解說更直接、更具體。
修辭手法:
一、比喻
不直接說被描寫的對象甲,而用與它有相似性的乙來描寫它,以使被描寫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點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個要素:本體(甲)、喻體(乙)和連接兩者的喻詞。根據這三個方面出現情況,將比喻分為:
(一)明喻 用「像、如、彷彿」等喻詞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產黨像太陽。
當然,如果前後句子叫長,且意義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詞。如:
(2)鐵不用就會生銹,水不流就會發臭,人的頭腦不用,功能就會萎縮。
(二)暗喻 用「是、成為」等喻詞直接將本體當做喻體的方法。如:
(3)大王莊這個陣地成為一顆銳利的鐵釘,牢牢地釘進了黃維兵團的腦門心。
(4)困難是彈簧,你軟它就強。
(三)借喻 不出現本體和喻詞,直接用喻體代指本體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敵人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這里「鮮紅的太陽」喻指新生的社會制度。

二、比擬
直接將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徵、屬性加在甲事物對甲進行跨類式描寫的修辭格。有本體、擬體兩個部分組成,本體一般為名詞性事物,擬體則多為謂詞性成分。從語義特徵上說,擬體本不能與本體構成陳述關系。根據本體與擬體的關系,一般將比擬分為:
(一)擬人 將非人類的事物當做人來寫。如:
(1)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2) 硬幣正悄然「退休」。
(二)擬物 將人直接當做物,或將此物當彼物來寫。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夾著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臉,滿天的星星驚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與本體甲有相關關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辭格。如:
(1)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
(2)凡是願意留下的,再不許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園子,豐富菜籃子。

四、拈連 在用乙對甲進行陳述或描述後,再將甲轉移與本不能陳述或描述的丙進行組合的修辭手法,可用格式表述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別看我耳朵聾,可我的心不聾。
(2)這一錘沒敲在鍾上,卻敲在俺的心上。

五、誇張 對事物或行為作超越事實的描述的修辭格。例如:
(1)毛色格外發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誇財主豪富,財主心腸比蛇毒。塘邊洗手魚也死,路過青山樹也枯。

六、雙關 讓詞句具有表面上一個意義實則表達另外一個意義的修辭方式。比如:
(1)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
(2)旗桿上插雞毛,好的撣子(膽子)!
注意:雙關與歧義不同。雙關是一種表達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達一種意思的時候,暗地裡還有另外一種意思,而後者才是表達者的真正用意。不過不能理解後一層意思的人,不影響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義。但歧義不同,它是表達者無意產生的一種消極現象,它所表達的兩種意義存在於話語表面,而且這兩個意義會讓接受者無所適從。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騙等)的話,歧義是應該避免的。

七、映襯 將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使它們互相襯托,相得益彰的修辭手法。例如:
(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八、移就 將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直接用來描寫乙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格的最常見形式是體詞性偏正短語,如(1)、(2)
(1)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2)甜甜的聲音讓奶奶心裡樂開了花。
另外一種形式是謂詞性結構,如:
(3)秋天的黃昏,晚霞燒紅了西方的天空。
(4)建築也是新式,簡截不羅嗦,痛快之至。

九、對偶 用字數相同、意義相關、形式整齊的兩個句子並列表達所形成的修辭格。根據兩句之間的語義關系,將它分為三類:
(一)正對 上下句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同一事理,意義上互相補充。
(1)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二)反對 上下句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敘述,意義上相反相成。
(2)橫眉冷對千夫指,俯手首甘為孺子牛。
(二)串對,也叫流水對,上下句意義相承,表達因果、條件等關系。如:
(3)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十、排比 用一組結構相似的語句,表達相關的內容的修辭手法。如:
(1)祖國是一座花園。北方就是圓中的臘梅,小興安嶺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詞 更換現成詞中的某個語素,臨時造出新的詞,以表達風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辭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賣超標「官宅」。
(2)搞四個現代化,不懂科學技術就要成為科盲。
表達方式:有五種
1、記敘
2、說明
3、議論
4、描寫
5、抒情
(1)記敘: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記敘順序:
記敘的順序一般可分為順敘、倒敘、插敘三種。
順敘是寫記敘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次序來敘述。採用這種方法,能使文章的層次同事件發展的過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記敘得有頭有尾,脈絡清晰。順敘的方法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完全按時間順序記敘
二是以地點的轉換為序來敘述事件
三是以事情的內在邏輯聯系為序來敘述事件
倒敘,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倒敘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引人入勝。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後再接著敘述原來的內容。
肖像描寫:文藝作品中通過對人物的容貌、衣飾、神情、姿態、音調等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方法。它能讓讀者直觀地認識作品中的人物,了解人物的外在的特徵。
描寫方法:
語言描寫:文學創作中通過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方法。它能直接表現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

心理描寫: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活動描寫。它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畫人物的性格,深化作品主題。

動作描寫:文學作品中用人物自己的行動表現人物性格的一種手法。它可以顯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其發展。

景物描寫:景物描寫除要抓住景物的形狀、顏色、動態外,還要把各部分景物的方位交待清楚,這樣才能給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可以襯托當時人物的心情。

感情描寫:可以寫出文學作品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之後發生的事做伏筆。

正面描寫:又稱「直接描寫」。文章的描寫手法之一,與「側面描寫」相對。它主要是指對人物的肖像、心理、語言、行動以及對。

側面描寫:側面描寫也叫間接描寫,它是正面描寫的一種補充。側面描寫曲折含蓄,能喚起讀者的想像,豐富人物的形象,達到以此顯彼的效果。
故事情節(我覺得應該是記敘文6要素吧):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要不就是小說的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好一點的網站:
http://mypage.zhyww.cn/page2.asp?pgid=61139&pid=55843

F. <<鹽鐵論>>恆寬著

http://119.147.41.16/down?cid=&t=3&fmt=&usrinput=鹽鐵論&dt=1&ps=0_0&rt=0kbs&plt=0
用迅雷下載這個譯注本,PDF格式的,如果不能看,下個閱讀器。

G. 新五代史歷史人物

國學迷漢上易傳十一卷周易卦圖三卷周易叢說一卷京氏易八卷南軒易說五卷楊氏易傳二十卷易小傳六卷系辭補注一卷周易玩辭十六卷周易總義二十卷附考證一卷讀易緒言一卷讀易一鈔易餘四卷淮海易談四卷象數論六卷像象管見四卷序測一卷例略一卷題辭一卷易傳五卷易大象說一卷易箋八卷首一卷易說一卷易象匯解二卷易學辨惑一卷逸亭易論一卷周易稗疏一卷周易述義五卷周易通略一卷附校勘記一卷周易尋門余論一卷讀易漢學私記一卷卦氣解一卷九家易象辨證一卷身易一卷易經象類一卷易釋四卷易原十六卷虞氏易象考正一續纂一卷虞氏易義補注一附錄一卷重訂周易二閭記三卷重訂周易小義二卷周易本義辨證補訂四卷周易標義三卷周易大衍辨一卷周易古義一卷周易互體卦變考一卷周易解故一卷周易史證四卷附易傳偶解一卷周易通論月令二卷周易通用解三卷釋義一卷周易消息十四卷周易諸卦合象考一卷卦極圖說一卷觀象反求錄一卷漢儒傳易源流一卷劵易苞十二卷附校堪記一卷校堪續記一卷尚書稗疏一卷尚書古義一卷尚書記七卷校逸二卷尚書講義二十卷尚書考辨四卷尚書註疏二十卷附校勘記一卷書蔡傳附釋一卷絜齋家塾書鈔十二卷附錄一卷易例輯略一卷鄭易馬氏學一卷周易倚數錄二卷附圖一卷周易虞氏略例一卷汲古閣景宋鈔南宋群賢六十家小集57_剪綃集。

djvu >/汲古閣景宋鈔南宋群賢六十家小集/ 汲古閣景宋鈔南宋群賢六十家小集58_退庵遺集芸居遺詩。djvu >/汲古閣景宋鈔南宋群賢六十家小集/ 海皇村古籍叢刊之沈碧樓叢書_沈家本輯刊中國書店9010一版一刷。pdf >/海皇村古籍叢刊之沈碧樓叢書_沈家本輯刊中國書店9010一版一刷/ 涵芬樓秘笈_第01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1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2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2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3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3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4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4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5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5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6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6集_2。

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7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7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8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8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9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09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10集_1。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涵芬樓秘笈_第10集_2。djvu >/涵芬樓秘笈10集_商務/ 清隱山房叢書_乾坤變異錄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六壬大占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天文秘略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9年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太乙秘書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奇門遁甲元機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

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經武要略1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經武要略2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經武要略3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經武要略4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清隱山房叢書_經邦軌轍_退補主人集撰光緒癸未春刊本。djvu >/清隱山房叢書全七種_晚清退補主人集撰/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1:虞氏易消息圖說初稿/大誓答問/求古錄禮說補遺。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2:公羊逸禮考微/吳瑣儒遺書。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3:京畿金石考。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4:輔行記。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5:炳燭編01。

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5:炳燭編02。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6:橋西雜記/蕙西先生遺稿。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7:張文節公遺集/亢藝堂集。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8:陳比部遺集。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一函09:西鳧殘草/啗敢覽館稿/壬申消夏詩。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一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1:別雅訂/許印林遺著/鈕非石日記/鈕非石遺文。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2:炳燭室雜文/天馬山房詩別錄。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3:沈四山人詩錄。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4:吳郡金石目。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5:稽瑞樓書目。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6:懷舊集。

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三函07:愛吾廬文鈔。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三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1:卦本圖考/尚書序錄。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2:春秋左氏古義01。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2:春秋左氏古義02。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3:說文管見/古韻論。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4:鹽法議略。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5:素問校義/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6:玉井山館筆記/宋四家詞選。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二函07:癸酉消夏詩/南苑唱和詩。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二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1:劉貴陽說經殘稿/劉氏遺箸。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2:寶鐵齋金石(文)跋尾。

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3:百塼考/簠齋傳古別錄/幽夢續影。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4:徐元嘆先生殘稿/二苕詩集/萬卷書屋詩存/楙花盦詩卷上。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5:楙花盦詩卷下/石氏喬梓詩集之石藹士聽雨樓詩。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6:石氏喬梓詩集之石梅孫葵青居詩錄。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滂喜齋叢書第四函07:小草盦詩鈔/日本金石年表。djvu >/滂喜齋叢書四函/滂喜齋叢書第四函/ 漢魏叢書第01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2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3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4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5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6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7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8冊。

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09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0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1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2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3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4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5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6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7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8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19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0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1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2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3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4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5冊。

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6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7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8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29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0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1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2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3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4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5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6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7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8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39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漢魏叢書第40冊。pdf >/漢魏叢書書簽版40冊pdf/ 新建 文本文檔。txt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 伏勝《尚書大傳》。

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侯包《韓詩翼要》,申培《魯詩傳》,王謨仁《鄭氏詩譜》,鄭康成《詩譜》。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孟喜《周易章句》李煜簡介李煜簡介,京房《京房易傅》,《易飛候》,郭璞《周易洞林》,衛元嵩《元包》。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徐整《毛詩譜注》,孫毓《毛詩異同評》,周續之《毛詩序義》,韋昭《毛詩答雜問》,劉芳《毛詩箋音義證》,沈重《毛詩義疏》。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薛貞《歸藏》,荀爽《九家易解》(帶第一集總目錄)。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韓嬰《韓詩內傅》。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顧彪《古文尚書疏》劉向《洪範五行傅》鄭康成《尚書中候》張霸《百兩篇》。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馬融《尚書注》,歐陽生《今文尚書說》。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一集/ 何休《公羊墨守》劉兆《春秋公羊穀梁傳集解》糜信《穀梁傳注》范甯《答薄氏駁穀梁義》《穀梁傳例》樂資《春秋後傳》。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劉炫《春秋左氏傳述義》。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劉炫《規過》。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孔衍《春秋後語》。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宋忠《世本》。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服虔《左氏傳解誼》。djvu >/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經翼第三集/

H. 中國文學常識

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說:「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舊唐書·楊炯傳》記張說與崔融對楊炯自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評論,《舊唐書·裴行儉傳》說他們「並以文章見稱」等,所說皆指文。《朝野僉載》卷六記「世稱王楊盧駱」後,即論楊炯、駱賓王之「文」為「點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證為一文一詩,則四傑齊名亦兼指詩文。後遂主要用以評其詩。杜甫《戲為六絕句》有「王楊盧駱當時體」句,一般即認為指他們的詩歌而言;但也有認為指文,如清代宗廷輔《古今論詩絕句》謂「此首論四六」;或認為兼指詩文,如劉克庄《後村詩話·續集》論此首時,舉賦、檄、詩等為例。
四傑名次,亦記載不一。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說,唐開國後「復有王楊盧駱」,並以此次序論列諸人,為現所知最早的材料。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則以駱為首。杜甫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一本作「楊王盧駱」;《舊唐書·裴行儉傳》亦以楊王盧駱為序。
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持(楊炯《王勃集序》)。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他們的詩歌,從宮廷走向人生,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清俊。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范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精華介紹
「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為初唐四傑。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他的詩風格清新,他的賦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與盧照鄰等人都試圖改變當時「爭構纖維,竟為雕刻」的詩風。他在2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至於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唐詩中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楊炯(650~693?),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
盧照鄰(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
駱賓王(約619~687)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初唐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楊炯 《從軍行》。
盧照鄰《長安古意》、《盧升之集》、《幽憂子集》。
駱賓王 《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編輯本段]風格
他們都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就獲得「四傑」的美譽。
他們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詩人,他們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陳,下啟沈宋,其中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後人所說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從他們才開始定型。
他們開始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台閣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題材擴大,思想嚴肅,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由他們開始了初步的定型。他們懷著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有一種十分明確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他們的詩盡管未能擺脫南朝風氣,但其詩風的轉變和題材的擴大,預示了唐詩未來的發展方向,並起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他們是真正的唐詩的揭幕人。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梁浮艷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跡。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佔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餘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力圖沖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大的市井,從狹窄的台閣移向了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當時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四傑對唐詩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大致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作品題材與內容上,其中包括有詠史詩和詠物詩,還有山水詩,像王勃的《滕王閣》;或為抒發登臨送別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以及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有歌唱徵人赴邊遠戍的,描寫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們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
四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改變齊梁時遺下的不正詩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次,初唐四傑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五言律在「四傑」之前已有出現,唐初詩人王績(王勃系王績侄孫)曾作過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傑」的時候,五律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發揮,並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逐漸的固定下來。「四傑」以多數量、高質量的詩篇為稍後於他們的沈佺期、宋之問的律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後盛極一時,而七言古詩卻是到了唐代才興盛起來,四傑(楊炯無七言詩)又以大量的傑作把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所以初唐四傑在發展詩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七古(七言)。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對「四傑」十分敬佩。
[編輯本段]王勃
字子安,繹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說他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准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成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編輯本段]楊炯
(650~693?),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於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上元三年(676)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後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贊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並謂「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詩藪•內編》卷四)。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
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編輯本段]盧照鄰
(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葯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卧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岳,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幽憂子集》均為 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 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編輯本段]駱賓王
(約640~684)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詩人,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雲:「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發,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

I. 跪求初中語文必知文學常識

《初中閱讀|圖片|名著閱讀《湘行散記》詳細知識整理》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DolPsa7JNhB-ln9I4NSYgw

?pwd=zejz 提取碼: zejz

初中閱讀|圖片.jpg|名著閱讀《湘行散記》詳細知識整理.pdf|名著閱讀《世說新語》詳細知識整理.pdf|名著閱讀《儒林外史》詳細知識整理.pdf|名著閱讀《名人傳》詳細知識整理.pdf|名著閱讀《紅星照耀中國》詳細知識整理.pdf|名著閱讀《傅雷家書》詳細知識整理.pdf|名著閱讀《長征》詳細知識整理.pdf|名著閱讀《白洋淀紀事》詳細知識整理.pdf|名著閱讀《艾青詩選》詳細知識整理.pdf|名著閱讀 《鏡花緣》詳細知識整理.pdf|《蘇菲的世界》導讀.doc|《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常見知識點歸納.doc

閱讀全文

與公羊傳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維修信息可不可以加密收藏 瀏覽:337
單簧管pdf 瀏覽:329
word轉pdf注冊碼 瀏覽:459
普通程序員怎麼進全棧工程師 瀏覽:566
途安14t壓縮比 瀏覽:353
kmp演算法next值 瀏覽:997
格力潤享空調壓縮機 瀏覽:747
文件夾怎麼刪除被另一個程序打開 瀏覽:717
pdf改字體顏色 瀏覽:839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實驗 瀏覽:412
應用加密關了怎麼不顯示消息內容 瀏覽:706
華為本地鈴聲音樂文件夾是哪個 瀏覽:98
php項目開發經驗 瀏覽:15
銳明伺服器格式是什麼 瀏覽:31
單片機顯示實驗 瀏覽:549
心理學史pdf 瀏覽:471
把cad轉成pdf 瀏覽:661
和平精英國際服伺服器換錯怎麼辦 瀏覽:15
php鍵值相同的合並 瀏覽:83
bios加密檢測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