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pdf東京夢華錄

pdf東京夢華錄

發布時間:2024-08-19 10:45:35

❶ 求書!---請問可有適合朗讀背誦的國學書籍版本

你好,中華國學知道團很高興為你服務!
如果你想在網上直接看國學書籍,當然是很方便。網路就提供了「網路國學」原文。直接搜「網路國學」即可。
當然也可以下載到手機、電子書中看,網路提供的「網路文庫」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國學,裡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釋的都有,可以免費下載。我自己就上傳和下載了好多。
至於書就沒必要去買,破費了。網路上很多。
推薦你到國學網去瀏覽,裡面國學目錄很全,有圖文類,電子類,網路類,手機類,等等,根據自己要求選擇。
謝謝。
附國學目錄

一、哲學(80種) 二、文學(100種) 三、歷史(80種)
四、軍事(20種) 五、科技(20種) 六、醫學養生(10種)
七、藝術(18種) 八、碑帖(28種)
一、哲學(80種)(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書》 58篇.〔阮元校刻本〕
3.《儀禮》 17卷.〔阮元校刻本〕
4.《禮記》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禮》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穀梁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經》 18章.〔阮元校刻本〕
9.《論語》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戰國·孟軻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畢沅考異本〕
12.《墨子》 戰國·墨翟 15卷.〔清孫詒讓墨子閑詁本〕
13.《莊子》 戰國·莊周 33篇.〔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本〕
14.《公孫龍子》 戰國 6篇.〔宋刻本〕
15.《韓非子》 戰國·韓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戰國 8卷.〔四部叢刊本〕
17.《荀子》 戰國·荀況 32卷.〔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鈃 12卷.〔四庫全書本〕
19.《關尹子》 戰國·尹喜 2篇.〔湖海叢書本〕
20.《鄧析子》 春秋·鄧析 2卷.〔四部叢刊本〕
21.《鬼穀子》 春秋·王詡 12篇.〔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鶡冠子》 戰國·鶡冠子 3卷.〔學津討原本〕
23.《呂氏春秋》 戰國·呂不韋 26卷.〔清畢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戰國·晏嬰 8卷.〔孫氏平津館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書局本〕
26.《商君書》 戰國·商鞅 27卷.〔四部叢刊本〕
27.《慎子》 戰國·慎到 1卷.〔守山閣叢書本〕
28.《尹文子》 戰國·尹文 2卷.〔湖海叢書本〕
29.《淮南子》 漢·劉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書》 漢·賈誼 10卷.〔四部叢刊本〕
31.《鹽鐵論》 漢·桓寬 10卷.〔清張敦仁考證本〕
32.《風俗通義》 東漢·應劭 10卷.〔龍溪精舍叢書本〕
33.《法言》 漢·揚雄 13篇.〔四部叢刊本〕
34.《太玄經》 漢·揚雄 10卷.〔清嘉慶刻本〕
35.《說苑》 漢·劉向 20卷.〔湖北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
36.《新序》 漢·劉向 10卷.〔四部叢刊本〕
37.《新語》 漢·陸賈 12卷.〔漢魏叢書本〕
38.《韓詩外傳》 漢·韓嬰 10卷.〔四部叢刊影印沈氏野竹齋刻本〕
39.《尚書大傳》 舊題漢·伏勝 3卷.〔皇清經解續編本〕
40.《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17卷.〔乾隆盧文弨校本〕
41.《大戴禮記》 漢·戴德 40卷.〔四部叢刊本〕
42.《白虎通義》 漢·班固 10卷.〔道光陳立白虎通疏證本〕
43.《新論》 漢·桓譚 17卷.〔清嚴可均輯本〕
44.《潛夫論》 漢·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寫本〕
45.《論衡》 漢·王充 85篇.〔四部叢刊本〕
46.《申鑒》 漢·荀悅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經》 漢·馬融 1卷.〔四部叢刊本〕
48.《人物誌》 三國魏·劉邵 12卷.〔隆慶歸德府刊本〕
49.《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 20卷.〔四部叢刊影明刻本〕
50.《中說》 隋·王通 10卷.〔四部叢刊本〕
51.《朱子語類》 宋·朱熹 140卷.〔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
52.《近思錄》 宋·朱熹、呂祖謙 14卷.〔清呂氏寶誥堂刊朱子遺書本〕
53.《忍經》 元·吳亮 1卷.〔武林往哲遺書本〕
54.《長短經》 唐·趙蕤 10卷.〔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
55.《傳習錄》 明·王陽明 3卷.〔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本〕
56.《一貫問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 62卷.〔二老閣馮全垓印本〕
58.《日知錄》 清·顧炎武 32卷.〔四庫全書本〕
59.《心經》 唐·玄奘譯 1卷.〔上海佛學書局本〕
60.《金剛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1卷.〔大正藏本〕
61.《無量壽經》 三國魏·康僧鎧譯 2卷.〔大正藏本〕
62.《肇論》 晉·僧肇 1卷.〔北京佛經流通處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觀》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嚴經》 唐·般剌密帝譯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間常熟燕園蔣氏刻本〕
67.《六祖壇經》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經處刻曹溪原本〕
68.《五燈會元》 宋·普濟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參同契》 漢·魏伯陽 3卷.〔洪武十三年張本真刻本〕
70.《太平經》 漢·於吉 170卷.〔重刊道藏輯要本〕
71.《老子想爾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晉·葛洪 21卷.〔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
73.《真誥》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無能子》 唐·無能子 3卷.〔正統道藏本〕
75.《化書》 五代·譚峭 6卷.〔道藏本〕
76.《雲笈七簽》 宋·張君房 122卷.〔涵芬樓翻明正統道藏本〕
77.《太上感應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華錄本〕
78.《焚書》 明·李贄 6卷.〔國粹叢書本〕
79.《大同書》 清·康有為 30卷.〔蓬萊閣叢書本〕
80.《仁學》 清·譚嗣同 2卷.〔清議報本〕

二、文學(100種)(查看提要)

詩文集(20種)

81.《詩經》 30卷.〔阮元校刻本〕
82.《楚辭》 漢·劉向集 65卷.〔四庫全書本〕
83.《文選》 南朝梁·蕭統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84.《玉台新詠》 南朝陳·徐陵 12卷.〔吳兆宜本〕
85.《六朝文絜》 清·許槤 12卷.〔清光緒黎氏箋注本〕
86.《駢體文鈔》 清·李兆洛 31卷.〔嘉慶唐氏原刻本〕
87.《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緒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88.《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900卷.〔揚州詩局本〕
89.《全宋詞》 580卷.〔民國刊本〕
90.《絕妙好詞》 宋·周密選 8卷.〔四部備要本〕
91.《中州集》 金·元好問編 10卷.〔汲古閣本〕
92.《元詩別裁集》 清·張景星等編 10卷.〔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閣刊本〕
93.《明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10卷.〔清乾隆四年刻本〕
94.《清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32卷.〔乾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95.《白雪遺音》 清·華廣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慶堂刻本〕
96.《古今風謠》 明·楊慎 1卷.〔藝海珠塵本〕
97.《掛枝兒》 明·馮夢龍 4卷.〔傳世藏書點校本〕
98.《古文觀止》 清·吳楚材、吳調侯 12卷.〔鴻文堂刊本〕
99.《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75卷.〔長沙思賢講舍刻本〕
100.《晚清文選》 鄭振鐸 3卷.〔上海生活書店本〕

戲曲(15種)

101.《西廂記》 元·王實甫 5出.〔毛晉校西廂記定本〕
102.《竇娥冤》 元·關漢卿 5出.〔涵芬樓影明刻元曲選本〕
103.《漢宮秋》 元·馬致遠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4.《琵琶記》 元·高明 42出.〔六十種曲本〕
105.《趙氏孤兒》 元·紀君祥 6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6.《倩女離魂》 元·鄭德輝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本〕
107.《寶劍記》 明·李開先 5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08.《浣紗記》 明·梁辰魚 45出.〔60種曲本〕
109.《牡丹亭》 明·湯顯祖 55出.〔六十種曲本〕
110.《嬌紅記》 明·孟稱舜 50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1.《清忠譜》 清·李玉 2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113.《風箏誤》 清·李漁 30出.〔笠翁傳奇十種本〕
114.《長生殿》 清·洪升 50出.〔暖紅室匯刻傳奇本〕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小說(45種)

116.《穆天子傳》 戰國·佚名 6卷.〔四部叢刊影印明天一閣本〕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館叢書孫星衍校訂本〕
118.《異苑》 晉·劉敬叔 10卷.〔四庫全書本〕
119.《搜神記》 晉·干寶 20卷.〔津逮秘書本〕
120.《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 36篇.〔四庫全書本〕
121.《遊仙窟》 唐·張鷟 1卷.〔北新書局本〕
122.《太平廣記》 宋·李昉 500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3.《夷堅志》 宋·洪邁 206卷.〔涵芬樓排印本〕
124.《剪燈新話》 明·翟佑 4卷.〔古今圖書集成本〕
125.《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 12卷.〔鑄雪齋鈔本〕
126.《子不語》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127.《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 2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28.《西遊記》 明·吳承恩 100回.〔明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129.《水滸傳》 明·施耐庵、羅貫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130.《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崗修訂本〕
131.《喻世明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133.《醒世恆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衍慶堂翻刻本足本〕
134.《初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0回.〔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135.《二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136.《型世言》 明·陸人龍 40回.〔奎章閣本〕
137.《清平山堂話本》 明·洪楩 6卷.〔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38.《封神演義》 明·許仲琳 100回.〔清褚人獲序本〕
139.《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著,清·蔡元放改編 108回.〔咸豐刊本〕
140.《紅樓夢》 清·曹雪芹、高鶚 120回.〔程乙本〕
141.《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56回.〔卧閑草堂本〕
142.《說岳全傳》 清·錢彩 80回.〔金氏余慶堂刻本〕
143.《隋唐演義》 清·褚人獲 100回.〔四雪草堂本〕
144.《楊家將》 清·佚名 50回.〔光緒重修本〕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順治十五年寫刻本〕
146.《醒世姻緣傳》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147.《歧路燈》 清·李綠園 108回〔清義堂本〕
148.《鏡花緣》 清·李汝珍 100回.〔點石齋石印本〕
149.《老殘游記》 清·劉鶚 20回.〔神州日報館刊印本〕
150.《俠義風月傳》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樓藏版本〕
151.《七俠五義》 清·俞樾 120回.〔廣益書局石印本〕
152.《兒女英雄傳》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153.《孽海花》 清·曾樸 35回.〔真美善雜志刊本〕
154.《再生緣》 清·陳端生 40回.〔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
155.《今世說》 清·王晫撰 8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156.《斷鴻零雁記》 清·蘇曼殊 27章.〔民國二十三年再版本〕
157.《玉梨魂》 徐枕亞 30卷.〔1914年上海民權出版部排印本〕
158.《官場現形記》 清·李寶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學社刊本〕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清·吳趼人 108回.〔上海廣智書局本〕
160.《新中國未來記》 清·梁啟超 5回.〔飲冰室合集本〕

文論(20種)

161.《文賦》 晉·陸機 1卷.〔嘉慶積秀堂刊巾箱本〕
162.《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 50篇.〔明萬曆刻本〕
163.《詩品》 南朝梁·鍾嶸 3卷.〔四庫全書本〕
164.《二十四詩品》 唐·司空圖 1卷.〔津逮秘書本〕
165.《詩式》 唐·釋皎然 1卷.〔學海類編本〕
166.《文筆要訣》 唐·杜正倫 1卷.〔五島慶太郎藏本影印〕
167.《文鏡秘府論》 日/遍照金剛 6卷.〔日本舊鈔本〕
168.《本事詩》 唐·孟棨 7卷.〔津逮秘書本〕
169.《樂府古題要解》 唐·吳兢 2卷.〔明汲古閣影學津討原本〕
170.《六一詩話》 宋·歐陽修 1卷.〔歷代詩話本〕
171.《滄浪詩話》 宋·嚴羽 1卷.〔歷代詩話本〕
172.《甌北詩話》 清·趙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紅杏山房重刊本〕
173.《詞源》 宋·張炎 2卷.〔詞話叢編本〕
174.《藝概》 清·劉熙載 6卷.〔古桐書屋六種本〕
175.《碧雞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庫全書本〕
176.《白雨齋詞話》 清·陳廷焯 8卷.〔陳氏手稿本〕
177.《人間詞話》 清·王國維 1卷.〔開明書店本〕
178.《南詞敘錄》 明·徐渭 1卷.〔壺隱居黑格抄本〕
179.《曲律》 明·魏良輔 8卷.〔吳騷叢編附刻本〕
180.《錄鬼簿》 元·鍾嗣成 4卷.〔棟亭藏書十二種本〕

三、歷史(80種)(查看提要)

正史(26種)

181.《史記》 漢·司馬遷 130卷.〔百衲本〕
182.《漢書》 東漢·班固 120卷.〔百衲本〕
183.《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90卷.〔百衲本〕
184.《三國志》 晉·陳壽 65卷.〔武英殿本〕
185.《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卷.〔武英殿本〕
186.《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卷.〔武英殿本〕
18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卷.〔武英殿本〕
188.《梁書》 唐·姚思廉 56卷.〔武英殿本〕
189.《陳書》 唐·姚思廉 36卷.〔武英殿本〕
190.《魏書》 北齊·魏收 130卷.〔武英殿本〕
191.《北齊書》 唐·李百葯 50卷.〔武英殿本〕
19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3卷.〔武英殿本〕
193.《隋書》 唐·魏徵等 85卷.〔武英殿本〕
194.《南史》 唐·李延壽 80卷.〔武英殿本〕
195.《北史》 唐·李延壽 100卷.〔武英殿本〕
196.《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卷.〔武英殿本〕
19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等 225卷.〔武英殿本〕
19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武英殿本〕
19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卷.〔武英殿本〕
200.《宋史》 元·脫脫等 496卷.〔武英殿本〕
201.《遼史》 元·脫脫等 116卷.〔武英殿本〕
202.《金史》 元·脫脫等 135卷.〔武英殿本〕
203.《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武英殿本〕
204.《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卷.〔武英殿本〕
205.《新元史》 柯劭忞 257卷.〔庚午重訂本〕
206.《清史稿》 趙爾巽等 529卷.〔關外二次本〕

別雜史(54種)

207.《逸周書》 戰國 10卷.〔抱經堂本〕
208.《世本》 漢·宋衷注 1卷.〔茆泮林輯本〕
209.《竹書紀年》 2卷.〔四庫全書本〕
210.《春秋左傳》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國語》 戰國 20卷.〔黃氏士禮居仿宋刻本〕
212.《戰國策》 漢·劉向集錄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傳》 漢·劉向 7卷.〔四部叢刊本〕
214.《吳越春秋》 漢·趙曄 10卷.〔清顧有觀本〕
215.《越絕書》 漢·袁康 19篇.〔四部叢刊本〕
216.《華陽國志》 晉·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傳》 晉·皇甫謐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經》 戰國·佚名 18卷.〔晉郭璞山海經傳本〕
219.《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注 40卷.〔王先謙校本〕
220.《晉五胡指掌》 明·張大齡 3卷.〔明萬曆三十九年張養正刻本〕
221.《前漢紀》 漢·荀悅 30卷.〔四庫全書本〕
222.《後漢紀》 晉·袁宏 30卷.〔四部叢刊本〕
223.《洛陽伽藍記》 後魏·楊炫之 5卷.〔如隱堂本〕
224.《貞觀政要》 唐·吳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記》 唐·玄奘 12卷.〔高麗新藏本〕
226.《順宗實錄》 唐·韓愈 5卷.〔海山仙館叢書本〕
227.《五代史補》 宋·陶岳 5卷.〔豫章叢書本〕
228.《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 294卷.〔世界書局縮印本〕
229.《續資治通鑒》 清·畢沅編著 220卷.〔清馮集椿本〕
230.《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42卷.〔四部叢刊本〕
231.《吳地記》 唐·陸廣微 1卷.〔四庫全書本〕
232.《蠻書》 唐·樊綽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議》 唐·長孫無忌等 30卷.〔四庫全書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庫全書本〕
236.《通志略》 宋·鄭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劉知幾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8卷.〔四部備要本〕
239.《唐才子傳》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語林》 宋·王讜 8卷.〔守山閣叢書本〕
241.《大唐新語》 唐·劉肅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話》 唐·劉餗 3卷.〔顧氏文房小說本〕
243.《北夢瑣言》 宋·孫光憲 20卷.〔四庫全書本〕
244.《東京夢華錄》 宋·孟元老 10卷.〔四庫全書本〕
245.《夢粱錄》 宋·吳自牧 20卷.〔學津討原本〕
246.《鐵圍山叢談》 宋·蔡絛 6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47.《容齋隨筆》 宋·洪邁 16卷.〔四庫全書本〕
248.《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10卷.〔陸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遺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樓排印本〕
250.《元豐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叢書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學津討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連筠簃叢書本〕
253.《萬曆野獲編》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夢憶》 明·張岱 8卷.〔粵雅堂叢書本〕
255.《廣東新語》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閣原刻本〕
256.《讀通鑒論》 清·王夫之 30卷.〔船山遺書本〕
257.《廿二史札記》 清·趙翼 39卷.〔清廣雅書局本〕
258.《清代野記》 清·梁溪坐觀老人 4卷.〔民國野乘搜輯社本〕
259.《庚子國變記》 清·羅敦曧 1卷.〔滿清野史續編本〕
260.《海國圖志》 清·魏源 100卷.〔光緒平慶涇固道署重刊〕

四、軍事(20種)(查看提要)

261.《孫子兵法》 春秋·孫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孫子本〕
262.《吳子》 戰國·吳起 6篇.〔武經七書本〕
263.《六韜》 舊題周·姜尚 6卷.〔武經七書本〕
264.《司馬法》 戰國·司馬禳苴 5卷.〔武經七書本〕
265.《孫臏兵法》 戰國·孫臏 15篇.〔竹簡本〕
266.《尉繚子》 戰國·尉繚 24篇.〔武經七書本〕
267.《素書》 漢·張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將苑》 三國蜀·諸葛亮 2卷.〔清張澍輯本〕
269.《風後握奇經》 舊題·風後 1卷.〔津逮秘書本〕
270.《黃石公三略》 舊題漢·黃石公 3卷.〔武經七書本〕
271.《戰略》 晉·司馬彪 1卷.〔漢學堂叢書本〕
272.《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舊題唐·李靖 3卷.〔武經七書本〕
273.《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唐·李筌 10卷.〔守山閣叢書本〕
274.《武經總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歷代兵制》 宋·陳傅良 15卷.〔靜觀堂刊本〕
276.《守城錄》 宋·陳規、湯璹 4卷.〔瓶花書屋叢書本〕
277.《紀效新書》 明·戚繼光 18卷.〔四庫全書本〕
278.《兵經》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種本〕
279.《三十六計》 1卷.〔民國三十年成都瑞琴樓本〕
280.《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 13卷.〔費怒春注釋本〕

五、科技(20種)(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術》 漢·張蒼 10卷.〔四庫全書本〕
282.《氾勝之書》 漢·氾勝之 2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3.《養魚經》 戰國·范蠡 1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284.《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晉刻本〕
285.《洛陽牡丹記》 宋·歐陽修 1卷.〔四部叢刊影元本〕
286.《茶經》 唐·陸羽 1卷.〔格致叢書本〕
287.《北山酒經》 宋·朱肱 3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8.《甘石星經》 戰國·甘德、石申 1卷.〔漢魏叢書本〕
289.《竹譜》 南朝宋·戴凱之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0.《禽經》 舊題周·師曠 1卷.〔百川學海本〕
291.《陶說》 清·朱琰 1卷.〔乾隆三十九年鮑廷博本〕
292.《花鏡》 清·陳淏子輯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夢溪筆談》 宋·沈括 26卷.〔清光緒陶氏愛廬刻本〕
294.《營造法式》 宋·李誡 34卷.〔四庫全書本〕
295.《刀劍錄》 舊題南朝梁·陶弘景 1卷.〔說郛本〕
296.《文房四譜》 宋·蘇易簡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297.《墨史》 元·陸友 1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98.《天工開物》 明·宋應星 18卷.〔明崇禎十年刊本〕
299.《農政全書》 明·徐光啟 60卷.〔康熙貴州糧署刊本〕
300.《飲流齋說瓷》 民國·許之衡 10卷.〔上海朝記書店鉛排本〕

六、醫學養生(10種)(查看提要)

301.《素問》 舊題黃帝 24卷.〔顧氏翻宋刻本〕
302.《靈樞經》 舊題黃帝 12卷.〔明趙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難經》 舊題戰國秦越人 1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304.《遵生八箋》 明·高濂 20卷.〔清嘉慶十五年弦雪居重訂本〕
305.《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 52卷.〔味古齋重校刻本〕
306.《神農本草經》 清·孫星衍等輯 3卷.〔問經堂叢書本〕
307.《醫學三字經》 清·陳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養生隨筆》 清·曹庭棟 5卷.〔文瑞樓石印本〕
309.《隨園食單》 清·袁枚 14篇.〔隨園三十種本〕
310.《食憲鴻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堯序刻本〕

七、藝術(18種)(查看提要)

311.《法書要錄》 唐·張彥遠 10卷.〔四庫全書本〕
312.《書斷》 唐·張懷瓘 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庫全書本〕
314.《藝舟雙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軒館叢書本〕
315.《廣藝舟雙楫》 清·康有為 6卷.〔藝術名著叢刊本〕
316.《古畫品錄》 南朝齊·謝赫 1卷.〔四庫全書本〕
317.《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 10卷.〔明王世貞王氏畫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畫論叢刊本〕
319.《宣和畫譜》 宋·無名氏 20卷.〔四庫全書本〕
320.《畫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叢書本〕
321.《學古編》 元·吾丘衍 1卷.〔四庫全書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學叢書本〕
323.《樂府雜錄》 唐·段安節 1卷.〔錢熙祚校訂本〕
324.《棋經十三篇》 宋·張擬 1卷.〔忘憂清樂集本〕
325.《梅花喜神譜》 宋·雪岩 2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326.《千秋絕艷像贊》 明·仇英繪圖 文徵明題詩
327.《陳洪綬花鳥魚蟲冊》 明·陳洪綬 1卷.
328.《飛鴻堂印譜》 (第一集) 清·汪啟淑 40卷.

八、碑帖(28種)(查看提要)

329.《大盂鼎》 周 〔拓本〕
330.《嶧山刻石》 秦·李斯 〔宋摹本〕
331.《禮器碑》 漢 〔明拓本〕
332.《曹全碑》 漢 〔明拓本〕
333.《張遷碑》 漢 〔明拓本〕
334.《乙瑛碑》 漢 〔明拓本〕
335.《宣示表》 三國魏·鍾繇 〔淳化閣帖本〕
336.《蘭亭序》 晉·王羲之 〔唐馮承素摹本〕
337.《中秋帖》 晉·王獻之 〔宋米芾摹本〕
338.《伯遠帖》 晉·王珣 〔墨跡本〕
339.《張猛龍碑》 北魏 〔明拓本〕
340.《張黑女墓誌》 北魏 〔清拓本〕
341.《始平公造像記》 北魏·朱義章 〔清拓本〕
342.《泰山經石峪》 北齊 〔清拓本〕
343.《董美人墓誌》 隋 〔清拓本〕
344.《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日本藏墨跡本〕
345.《九成宮醴泉銘》 唐·歐陽詢 〔宋拓本〕
346.《孔子廟堂碑》 唐·虞世南 〔唐拓本〕
347.《雁塔聖教序記》 唐·褚遂良 〔宋拓本〕
348.《書譜》 唐·孫過庭 〔墨跡本〕
349.《古詩四帖》 唐·張旭 〔墨跡本〕
350.《自敘帖》 唐·懷素 〔墨跡本〕
351.《多寶塔碑》 唐·顏真卿 〔宋拓本〕
352.《玄秘塔碑》 唐·柳公權
353.《黃州寒食詩帖》 宋·蘇軾 〔墨跡本〕
354.《蜀素帖》 宋·米芾 〔墨跡本〕
355.《洛神賦》 元·趙孟頫 〔墨跡本〕
356.《草訣百韻歌》 明·韓道亨

❷ 有龍源期刊網的會員么求助下載一篇文章!!

七月十五知多少——古節日漫談

摘 要:盂蘭盆節與中元節本為佛教與道教在夏歷七月十五這一天的節俗。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下,二者走出寺觀,日漸民俗化,並在民間走向融合。這種變化是傳統文化中孝親觀、亡靈信仰等觀念影響的結果,也是廣大民眾祈求美好生活的反映。
關鍵詞:盂蘭盆節;中元節;佛教;道教;祭祀
文章編號:978—7—80712—971—4(2012)01—035—03
在中華歲節體繫上,七月十五日是極為特殊的一天。這一天不僅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也是道教的一個重要節日——中元節。隨著佛道兩教社會影響的日益擴大,二者走出寺觀,走進「尋常百姓家」,其主題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古代民眾生活的一種反映,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一、節日由來
(一)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又稱盂蘭盆會,本為釋教之節日,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供養佛祖、僧人以及超度餓鬼及七世父母的法事節日。《辭源》「盂蘭盆會」釋之為「佛教儀式,每逢夏歷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而舉行。」「盂蘭盆會」三字取自於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為梵語Vllambana的音譯,本意為救倒懸」,即釋救餓鬼倒懸之苦。據考證,古天竺沒有盂蘭盆節,它是在《佛說盂蘭盆經》譯過後,由譯經據其中的「目連救母」故事派生而來的漢地齋節。《佛說盂蘭盆經》載「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姿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故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世七世父母,與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時,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故事本來是佛教教導弟子應有孝順之心,屬佛教徒之節日,隨著佛教影響的日益擴大及其世俗化的日益加深,逐漸成為了一種民間普遍慶祝的節日。
早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僧人就開始於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盂蘭盆經》載曰「七葉功德,弄幡花、歌鼓、果實送之」,以供奉諸佛。盆節行事的最早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這一天,寺院中要用飯食百味各種供具供養自恣僧人,救母離苦得樂。梁武帝時,盂蘭盆節由佛殿進入了宮廷,武帝曾於 「大同四年(538),幸同泰寺,設盂蘭盆。」此後,「每年七月十五日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1]盂蘭盆節由此成為官方認可並大力推行的歲節。
唐代是古代王朝的繁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歲令時節頗多,盂蘭盆節也一度受到朝廷重視。唐高宗「立皇室送盆之儀,國家大寺,如長安城中明、慈恩等……每年送盆,供奉種種雜物及輿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非一。」[2]武則天時,宮廷的盆齋法會已形成一套繁縟的禮儀。楊炯曾做《盂蘭盆賦》描寫了如意元年武則天在洛陽南門舉行盆齋的過程。唐代宗更是崇佛至深,每年「七月望日,於內道場設盂蘭盆,釋以金翠,所費百萬。」[3]從唐中後期開始,盂蘭盆節開始向民間普及。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描述會昌四年(844)長安諸寺盆節盛況稱「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供養,諸寺作花、臘花餅、假花果樹等,各竟奇妙。常例皆於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盛會。」可見此時的盂蘭盆節,已成為人們共同參與的盛大節日,並得到大眾喜愛,乃經千年而不衰。
(二)中元節
夏歷七月十五日在古代又稱「中元節」,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教派——道教的節日。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祗。相傳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至北魏時又出現「三元」的說法,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日為三元日。道教將三官與三元日相匹配,認為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應祭天,十月十五為下元日,應祭水,而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傳說這天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是日,道觀要做齋醮薦福。《道經》載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構搜選眾人,分別善惡,眾天聖眾普詣官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彩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請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歐陽詢《藝文類聚·歲時中·七月十五》「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構,搜選人間。」故民間也將此節俗稱「鬼節」,並有「七月半,鬼亂竄」的之說。在這一天,有祀者要回家接受子孫祭祀,無祀者,一般也要請佛、道做法事「普渡」,毋使孤魂野鬼流浪為害,祭祀成為了中元節的主題。
現在學者一般認為三元作為系統化的民俗節日出現大概不早於唐朝。李唐王朝建立後,統治者為樹立精神權威,將被道教奉為教主的老子李聃尊為「聖祖」,並賜封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地位上升,其節俗也在主流意識的影響下日漸介入民眾生活。唐玄宗是崇道著名的皇帝,開元二十二年(734)十月,玄宗敕令「自今之後兩都及天下諸州,每年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斷」[4]至唐後期開始,中元節已成為固定的節日系統出現,出現了唐德宗《七月十五日題章敬寺》、令狐楚《中元日贈張尊師》、李商隱《中元作》,宋代范仲淹《中元夜自花洲作》、朱熹《中元雨中呈子晉》等一系列以中元節為主題的詩文。在這一天,道觀要做齋醮薦福,並且要清心寡慾,進行反省,民間則家家祭祀孤魂野鬼,並伴有放河燈等活動,為鬼魂引路。
二、節日的演變及其在民間的合流
源於不同宗教的兩個節日不僅巧妙的設在了同一天,而且,從唐中後期開始,這兩大節俗無論從名稱上還是在活動儀式上,伴隨著其自身的民俗化而趨向合流。
首先,從名稱上看盂蘭盆節、中元節二節並行,有唐一代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唐初小說《藝文類聚》中論述二者時即先引《盂蘭盆經》介紹盆節,再引《大藏經》介紹中元節,兩節並列。至宋代,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由於「中元」是中國本土的時序節稱,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盂蘭盆」則來自天竺經名,兩節並行過程中,前者顯現出了其優勢,「中元」逐漸取代了「盂蘭盆」,成為七月十五這一天活動的節稱,而「盂蘭盆」這一名稱則只流行於佛寺和部分佛教信眾中。

其次,節日行事活動上最初的盂蘭盆節與中元節都有各自特有的慶祝活動,隨著二者的發展,兩個節日的慶祝形式也日趨雜糅,至宋代時已難以區分(此處主要指民間,在佛道兩家仍保留著自己的節俗),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七月十五日,先數月,市井賣冥錢,靴鞋,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綵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要鬧處亦賣果實、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謂之『盂蘭盆』 ……乃告祖先秋成之意。」[5]從記載中可以看出,此時所謂的中元節,既賣「冥錢,靴鞋」,為傳統中元之行事,又「印賣《尊勝目連經》」演《目連救母》雜劇,殘留著濃厚的盂蘭盆節的影子。而無論哪種方式,其活動主旨已趨向一致,即祭祀祖先,以「告祖先秋成之意」。
三、演變合流的原因
盂蘭盆節、中元節,最初作為兩大宗教節日,卻迅速在民間得以普及,並日趨合流。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現實基礎的。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親觀
在傳統文化中,「孝」是被推崇至極的,「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6]孝的思想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等[7]。但原始佛教追求的是超凡脫俗,遠離政治的涅槃境界。其削發為尼,離家背親的出世倫理與中國傳統儒家的忠君孝親、齊家治國的入世倫理有很大的沖突。因此,佛教傳入中國伊始就採用了種種方式來迎合中國的封建文化。盂蘭盆節可以說是一個典型並且成功的例子。
盂蘭盆節的原型——《盂蘭盆經》目連救母的故事中,目連正因不忍母親受地獄之苦而求佛祖助佑,可見其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則佛門中的孝義故事,而這恰好和「忠孝為本」的儒家倫理觀偶合。至唐代後期,著名僧人宗密的父親早喪,他為追薦父親之靈,特作《盂蘭盆經疏》,結合中國傳統的孝親思想注釋原經文,將《盂蘭盆經》視為佛教的「孝經」,「戒雖萬行,以孝為宗」,佛教「孝親觀」的彰顯使得盂蘭盆會更加受到佛教寺院和僧人重視,並得到皇家的關注與支持。有唐一代的皇帝多在這一天大搞禮儀活動慶祝,從各種儀式中可以看出,此時的盂蘭盆會已由最初供養佛祖僧人衍變為彰顯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教化人民了。如楊炯《盂蘭盆賦》中武則天供養盂蘭盆目的之一即為「覲嚴祖先之耿光,揚先皇之大烈,孝之始也。」這種孝道思想的相互碰撞和吻合使得盂蘭盆節在廣大民眾中得到心理支持,同時也為其發展定下了基調,即越來越背離最初的佛家性質而日漸成為中國人孝敬祖先的節日。
盂蘭盆節以「佛門孝子」的故事被中國人接受,而中元節自身就是在祭祀祖先的傳統下出現的。「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8]儒家傳統認為,親人不在後,對其祭祀也是一種孝,因此祭祀是傳統孝文化中的一種表現,也為中元節在民眾中的普及提供了土壤。
對於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來說,他們一般不會追溯是為慶祝何節日,在其看來,這一天就是要追薦亡靈、祭祀祖先,在盡孝道的同時祈求祖先保佑。因此形成了二者在主旨上的日趨一致,即以祭祀為主,只是在具體行事活動上還能看到其的影子。
(二)「亡靈信仰」的觀念
死亡對於人類來說一直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尤其對與自己較為親近的人來說人們往往不相信其已離我們遠去,而認為死亡只是肉體與靈魂的分開,但靈魂不死。這個靈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必須加以安扶、祭祀。因此,早在原始社會後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有了這種信仰。在距今一萬八千餘年的山頂洞人遺址中,死者佩戴有飾品,身旁放著生產工具,在死者周圍還撒上了一圈赤鐵礦粉。進入階級社會後,這種祭祀亡靈的習俗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制度。《禮記?郊特牲》載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 祭天祭祖成為古代民眾生活的兩大要務。夏後氏「祖顓頊而宗禹」,商人「祖契而宗湯」,周「祖文王而宗武王」。如果說統治者祭祀更多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上行下效,那麼對庶民百姓來說,祖先尤有意義,祖先與自己血肉相連,情感相通,祖先的靈力最能令其信賴,並成為子孫後代的精神依靠。因此,上至統治者,下之平民百姓,都對此格外重視。
從這兩個節日的起源不難看出,二者的初衷都是為超度「鬼」。《盂蘭盆經》中,目連母親「生餓鬼中,不見飲食」,故目連「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 施十方自恣僧」以求「現在父母, 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 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中元節」更是與「鬼」關系密切,《道經》載這一天,「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道士要「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這一天也被廣大民眾俗稱「鬼節」。可見,這兩個節日最初的興起,雖然主旨有異,但有一點很相似,即都宣稱要超度餓鬼以保生靈。對於文化素養偏低的廣大民眾來說,這一點足以使其容易將二者混淆起來,也為其日後的發展埋下了「隱患」,而對廣大百姓來說,與自己最親近的「鬼」應首推其祖先了,致使其最終演變成了民間追薦鬼魂、祭祀祖先的節日。
除此之外,有人推測認為,二者興起的時間比較近,並且最初區分並不十分明確也導致其走向合流。「佛教的盂蘭盆會據傳始於南朝梁武帝時,道教的三元齋供始於元魏孝文帝時,均源於公元五世紀末六世紀之初,而且宗密《盂蘭盆經疏》雲『佛教初傳此方,呼僧為道士』,既然佛教和道教早起僧侶的稱呼沒明確區別,兩個節日起始的時代又極近那麼盂蘭盆會與中元齋醮,這釋道兩家的法事也許最初一開始就混為一談了。」[9]這種說法雖屬推測,但也並不無道理。
四、結語
從魏晉南北朝經隋唐至宋元,盂蘭盆節和中元節經歷了從興起,到繁盛並日漸民俗化,最終走向雜糅。這兩個節日在中國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做儒、釋、道三家在中國既斗爭、又融合的一個縮影。盂蘭盆節藉助傳統儒家倫理中的孝親觀為其爭取到了生存土壤,道門中元節也有著深厚的儒家重祖思想,而二者在演化過程中又都進一步被儒家傳統文化同化,最終不僅二節行事雜糅,並且內容也融入了傳統的祭祖掃墳、告成享先的儀式中。至此,七月十五的活動已看不到「齋僧」,也沒有了「盂蘭盆」,傳統文化廣闊的包容與改造能力可見一斑。
若進一步探究便會發現,這種現象並非空穴來風,仔細品味會感覺到其中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七月金秋時節,新谷登場、瓜果成熟,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文明大國,農業收成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乃至國家的命脈。在七月中旬這收獲的季節,人們懷著豐收的的喜悅,用新收獲的穀物祭祀祖先,一方面可以告慰祖先,同時拯救地獄里的孤魂野鬼,另一方面也祈求祖先的庇護和保佑,希望來年農業豐收、家庭幸福,這也是中古時代人們的普遍願望。節日,只是這種願望表達的一個載體,或是一種形式而已。
文化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是為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當這種需要有所變化時,這種文化的主要內涵也會發生變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增強,這種傳統節俗開始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而日漸被我們遺忘了。到了每年七月十五日,或許還會有人去祭祖掃墳、燒紙上供,但更多的只是繼承遠古文化遺留下的一種形式。雖然如此,這種形式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可以看作是我們道德的提煉和精神寄託,通過對其考察,也有助於進一步了解我們祖先的生活,更好的認識我們的古文化。
參考文獻:
[1](明)釋志磐.佛祖統記[M].濟南:齊魯書社,1997.
[2](唐)道世.法苑珠林[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宋)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06.
[4](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06.
[5]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6]汪受寬.孝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周楠本.盂蘭盆節[J].魯迅研究月刊. 2003,(9).

❸ 如果讓你是《夢華錄》的編劇,你會設計什麼樣的大結局

我自己呢,比較戀愛腦哈~如果我是編劇,結局,一定讓趙盼兒和顧千帆大婚,顧盼生輝不要太好磕,可以跟三娘和長風在同一天成親,三娘的兒子最終板正了自己的思想,了解三娘的好,宋引章也找到了真正的風骨,明余悔絕事理,分對錯,宋濂和招娣也在一起了,前夫哥也為自己犯下的錯付出了代價,而池衙內在生活的經歷中磨練了鋒芒,變得成熟,善解人意,與張好好重歸於好,哈哈,我就喜歡圓滿大結局,在我看來,有生活的苦就好了,為什麼看個電視劇豎姿還要讓我痛苦呢,所前和以呢,圓滿大結局yyds好吧!

❹ 《知日·雜貨》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知日·雜貨》(蘇靜)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❺ 誰有中華再造善本續編電子書,求賜


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目錄:
ZHSY000001 周易 宋刻本
ZHSY000002 周易註疏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03 周易正義 宋刻遞修本
ZHSY000004 漢上易傳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
ZHSY000005 周易本義 宋咸淳元年吳革刻本
ZHSY000006 周易要義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07 張先生校正楊寶學易傳 宋刻本
ZHSY000008 張先生校正楊寶學易傳 宋刻本
ZHSY000009 大易粹言 (宋)曾穜 輯 宋淳熙三年舒州公使庫刻本
ZHSY000010 童溪王先生易傳 宋開禧元年建安劉日新宅三桂堂刻本
ZHSY000011 大易集義 (宋)魏了翁 輯 宋刻本
ZHSY000012 古三墳書 宋刻本
ZHSY000013 尚書 宋刻本
ZHSY000014 尚書正義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
ZHSY000015 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峰書集傳 宋淳祐十年呂遇龍上饒郡學刻本
ZHSY000016 禹貢論 宋淳熙八年泉州州學刻本
ZHSY000017 杏溪傅氏禹貢集解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18 毛詩詁訓傳 宋巾箱本
ZHSY000019 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 宋刻本
ZHSY000020 詩集傳 宋刻本
ZHSY000021 詩集傳 宋淳熙七年蘇詡筠州公使庫刻本
ZHSY000022 呂氏家塾讀詩記 宋淳熙九年江西漕台刻本
ZHSY000023 詩說 宋刻本
ZHSY000024 周禮 宋婺州市門巷唐宅刻本
ZHSY000025 京本點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禮 宋刻本
ZHSY000026 周禮 宋刻本
ZHSY000027 纂圖互注周禮 宋刻本
ZHSY000028 周禮疏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29 儀禮要義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30 禮記 宋婺州義烏蔣宅崇知齋刻本
ZHSY000031 禮記 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
ZHSY000032 禮記 宋余仁仲萬卷堂家塾刻本
ZHSY000033 纂圖互注禮記 宋刻本
ZHSY000034 禮記正義 宋紹熙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35 禮記要義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36 禮記釋文 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與文盲兄重復)
ZHSY000037 禮記集說
ZHSY000039 新定三禮圖 宋淳熙二年鎮江府學刻公文紙印本
ZHSY000040 家禮 宋刻本
ZHSY000041 公羊春秋 轂梁春秋 宋刻本
ZHSY000042 春秋經傳集解 宋刻本
ZHSY000043 纂圖互注春秋經傳集解 宋龍山書院刻本
ZHSY000044 春秋經傳集解 宋刻本
ZHSY000045 春秋左傳正義 宋慶元六年紹興府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46 春秋公羊疏 宋刻元修本(與小窮奇兄重復)
ZHSY000047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 宋淳熙撫州公使庫刻紹熙四年重修本
ZHSY000048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 宋紹熙二年余仁仲萬卷堂刻本
ZHSY000049 監本附音春秋穀梁註疏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50 春秋名號歸一圖 宋刻本
ZHSY000051 春秋意林 宋刻本
ZHSY000052 西疇居士春秋本例 宋刻本
ZHSY000053 春秋五禮例宗 宋刻本
ZHSY000054 春秋傳 宋乾道四年刻慶元五年黃汝嘉修補本
ZHSY000055 春秋集注 宋寶祐三年臨江軍庠刻本
ZHSY000056 春秋集注 宋德祐元年衛宗武華亭義塾刻本
ZHSY000057 春秋繁露 宋嘉定四年江右計台刻本
ZHSY000058 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論語 宋劉氏天香書院刻本
ZHSY000059 論語集說 宋淳祐六年湖頖刻本
ZHSY000060 孟子或問纂要 宋刻本
ZHSY000061 中庸輯略 宋刻本
ZHSY000062 四書章句集注 宋嘉定十年當塗郡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遞修本(論語孟子)及宋淳祐十二年當塗郡齋刻本(大學中庸)
ZHSY000063 經典釋文 宋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64 爾雅 宋刻本
ZHSY000065 爾雅疏 宋刻宋元明初遞修公文紙印本
ZHSY000066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解 宋慶元六年潯陽郡齋刻本
ZHSY000067 群經音辨 宋紹興九年臨安府學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068 說文解字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69 新集古文四聲譜 宋刻本
ZHSY000070 隸韻 宋刻拓本
ZHSY000071 隸韻 宋刻拓本
ZHSY000072 龍龕手鏡 宋刻本
ZHSY000073 廣韻 宋刻本
ZHSY000074 鉅宋廣韻 宋乾道五年建寧府黃三八郎刻本
ZHSY000075 集韻 宋刻本
ZHSY000076 切韻指掌圖 宋紹定三年越州讀書堂刻本
ZHSY000077 韻補 宋刻本
ZHSY000078 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 宋紹定三年藏書閣刻本
ZHSY000079 押韻釋疑 宋嘉熙三年禾興郡齋刻本
ZHSY000080 紫雲先生增修校正押韻釋疑 宋刻本

ZHSY000081 史記 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
ZHSY000082 史記 宋淳熙三年張杅桐川郡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
ZHSY000083 史記 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
ZHSY000084 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85 漢書 慶元建安劉元起刻本
ZHSY000086 漢書 宋蔡琪家塾刻本
ZHSY000087 漢書 宋嘉定十七年白鷺洲書院刻本
ZHSY000088 後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89 後漢書 北宋刻遞修本
ZHSY000090 後漢書江南東路轉運司刻本
ZHSY000091 後漢書 宋王叔邊刻本
ZHSY000092 後漢書 宋白鷺洲書院刻本
ZHSY000093 後漢書 黃善夫本
ZHSY000094 三國志 宋衢州州學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095 三國志 宋刻本
ZHSY000096 晉書 宋刻本
ZHSY000097 宋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098 南齊書 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
ZHSY000099 梁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0 陳書 宋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101 魏書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2北齊書宋刻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3 周書 (唐)令弧德棻撰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ZHSY000104 南史 (唐)李延壽撰 宋刻本
ZHSY000105 北史 (唐)李延壽撰 宋刻本
ZHSY000106 隋書 (唐)魏徵等撰 宋刻遞修本
ZHSY000107 隋書 宋刻本
ZHSY000108 唐書 宋紹興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
ZHSY000109 唐書 宋紹興刻宋元遞修公文紙印本
ZHSY000110 古史 宋刻元明遞修本
ZHSY000111 建康實錄 宋紹興十八年荊湖北路安撫使司刻遞修本
ZHSY000112 資治通鑒 南宋紹興本
ZHSY000113 資治通鑒考異 宋紹興二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114 資治通鑒釋文 宋刻本
ZHSY000115 資治通鑒外紀詳節 宋刻本
ZHSY000116 入注附音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宋刻本
ZHSY000117 入注附音司馬溫公資治通鑒綱目 宋刻本
ZHSY000118 呂大著點校標抹增節備注資治通鑒 宋刻本
ZHSY000119資治通鑒綱目宋刻本
ZHSY000120 編年通載 宋刻本
ZHSY000121 歷代紀年 宋紹熙三年盱江郡齋刻本
ZHSY000122 續資治通鑒長編 宋刻本
ZHSY000123 續資治通鑒長編撮要 宋刻本
ZHSY000124 皇朝編年備要 宋紹定刻本
ZHSY000125 皇朝中興系年要錄節要 宋刻本
ZHSY000126 中興兩朝編年綱目 宋刻元修本
ZHSY000127 通鑒紀事本末 宋淳熙二年嚴陵郡庠刻本
ZHSY000128 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撰 宋寶祐五年趙興籌刻元明遞修本
ZHSY000129 袁氏通鑒紀事本末撮要 宋刻本
ZHSY000130 路史 宋刻本
ZHSY000131 國語 宋刻宋元遞修本
ZHSY000132 戰國策 宋紹興刻本



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目錄:

ZHSY000443 十三經註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44 魁本大字詳音句讀周易 元至正十二年梅隱書堂刻本
ZHSY000445 周易 元相台岳氏荊溪家塾刻本
ZHSY000446 伊川程先生周易經傳 元刻本
ZHSY000447 晦庵朱文公易說 元刻本
ZHSY000448 周易程朱傳義音訓 元至正六年虞氏務本堂刻本
ZHSY000449 周易程朱先生傳義附錄 元延祐二年圓沙書院刻本
ZHSY000450 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 元至元二年碧彎書堂刻本
ZHSY000451 東古鄭先生易翼傳 元大德十一年廬陵學官刻本
ZHSY000452 易學啟蒙通釋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3 周易象義 元刻本
ZHSY000454 周易本義啟蒙翼傳 元刻本
ZHSY000455 易纂言外翼 元刻本
ZHSY000456 周易系辭述 元刻本
ZHSY000457 周易本義集成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8 學易記 (元)李簡撰 元刻本
ZHSY000459 周易經傳集程朱解附錄纂注 (元)董真卿撰 元刻本
ZHSY000460 周易經義 (元)塗溍生撰 元刻本
ZHSY000461 周易鄭康成注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462 尚書註疏 蒙古刻本
ZHSY000463 書集傳 元至正十一年德星書堂刻本
ZHSY000464 書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65 書集傳輯錄纂注 元延祐五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466 朱子訂定蔡氏書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67 尚書通考 元至正刻本
ZHSY000468 書義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69 直音傍訓尚書句解 元敏德書堂刻本
ZHSY000470 詳音句讀明本大字毛詩 元至正二十七年盱南孫氏刻本
ZHSY000471 魁本大字詳音句讀毛詩 元刻本
ZHSY000472 附釋音毛詩註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73 詩集傳 元刻本
ZHSY000474 詩童子問 元至正三年建安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475 詩集傳附錄纂疏 元泰定四年建安劉君優翠嚴精舍刻本
ZHSY000476 詩集傳通釋 元至正十二年建安劉氏日新書堂刻本
ZHSY000477 明經題斷詩義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78 詩經疑問 元至正七年建安書林劉錦文刻本
ZHSY000479 直音傍訓毛詩句解 元刻本
ZHSY000480 詩經旁註 元羅祖禹刻本
ZHSY000481 詩經旁註 元羅祖禹刻本
ZHSY000482 詩集傳名物鈔音釋纂輯 元至正十一年雙桂書堂刻本
ZHSY000483 詩外傳 元至正十五年嘉興路儒學刻明修本
ZHSY000484 韓魯齊三家詩考 元刻本
ZHSY000485 詩考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486 詩地理考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487 周禮 金刻本
ZHSY000488 儀禮集說 元大德刻明修本
ZHSY000489 禮記纂言 元元統二年吳尚等刻本
ZHSY000490 禮記集說 元天歷元年建安鄭明德宅刻本
ZHSY000491 大戴禮記 元至正十四年嘉興路儒學刻本
ZHSY000492 踐阼篇集解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明初修本
ZHSY000493 禮書 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學刻明修本
ZHSY000539 史記 蒙古中統二年段子成刻明修本
ZHSY000540 史記 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
ZHSY000541 通志 元大德三山郡癢刻元明遞修明弘治公文紙印本
ZHSY000542 北史 元大德信州路儒學刻明嘉靖元年修本
ZHSY000543 五代史記 元宗文書院刻明修本
ZHSY000544 漢書 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學刻明成化正德遞修本
ZHSY000545 後漢書 元大德九年寧國路儒學刻明成化遞修本
ZHSY000546 三國志 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學刻本
ZHSY000547 宋史
ZHSY000548 金史【元至正五年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刻本】
ZHSY000549 資治通鑒【元至元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魏天祐刻本】
ZHSY000550 通鑒釋文辯誤 元刻本
ZHSY000551 重新校正集注附音資治通鑒外紀元刻本
ZHSY000552 少微家塾點校附音通鑒節要 元至治元年本
ZHSY000553 增節標目音注精議資治通鑒 蒙古憲宗三年至五年張宅晦明軒刻本
ZHSY000554 資治通鑒綱目 元至元二十四年詹光祖月崖堂刻本
ZHSY000555 蜀漢本末 元至正十一年建寧路建安書院刻本
ZHSY000556 續資治通鑒 元雲衢張氏刻本
ZHSY000557 續資治通鑒 元陳氏余慶堂刻本
ZHSY000558 續資治通鑒 元陳氏余慶堂刻本
ZHSY000559 通鑒答問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560 宋季三朝政要 元皇慶元年陳氏余慶堂刻本
ZHSY000561 宋季三朝政要 元至治三年張氏刻本
ZHSY000562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 元刻本
ZHSY000563 汲冢周書 元至正十四年嘉興路儒學刻本
ZHSY000564 周書王會補注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明初修本
ZHSY000565 戰國策 元至正二十五年平江路儒學刻明修本
ZHSY000566 吳越春秋 元大德十年紹興路儒學刻明修本
ZHSY000567 契丹國志 元刻本
ZHSY000568 兩漢詔令 元至正九年蘇天爵刻明修本
ZHSY000569 注陸宣公奏議 元至正十四年劉氏翠岩精舍刻本
ZHSY000570 翠微先生北征錄 元抄本
ZHSY000571 運使復齋郭公言行錄 元至順刻本
ZHSY000572 皇朝名臣續碑傳琬琰錄 楊氏楓江書屋藏元刻本
ZHSY000573 孔氏祖庭廣記 蒙古乃馬真後元年孔氏刻本
ZHSY000574 [至正]金陵新志 元至正四年集慶路儒學溧陽州學溧水州學刻本
ZHSY000575 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 元刻本
ZHSY000576 茅山志 元刻本
ZHSY000577 三輔黃圖 元致和元年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578 牧民忠告 經進風憲忠告 廟堂忠告 元刻本
ZHSY000579 新入諸儒議論杜氏通典詳節 元至元二十三年刻本 13冊
ZHSY000580 文獻通考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
ZHSY000581 故唐律疏議 元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582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録 元刻本
ZHSY000583 通鑒總類 元至正二十三年吳郡庠刻本 40冊
ZHSY000584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元刻本
ZHSY000585 新增音義釋文古今歷代十八史略 元刻本
ZHSY000586 漢藝文志考證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587 通鑒地理通釋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ZHSY000588 漢制考 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

閱讀全文

與pdf東京夢華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數控編程招聘 瀏覽:662
android和ios開發的區別是什麼 瀏覽:721
鄭大校園網需要下載什麼app 瀏覽:819
什麼app交友好 瀏覽:725
廣播伺服器的mac地址 瀏覽:688
招聘易語言程序員 瀏覽:576
程序員帶小姐姐吃漢堡 瀏覽:483
網路測試命令怎麼做 瀏覽:220
騰訊旗下的app都是什麼 瀏覽:793
大數相乘java 瀏覽:22
androidbeep 瀏覽:657
威綸通程序無法反編譯 瀏覽:614
程序員的1024 瀏覽:41
java開發的難點 瀏覽:436
雲伺服器ip換成 瀏覽:944
php傳遞中文亂碼 瀏覽:951
php開發cms教程 瀏覽:194
物流信息網站源碼 瀏覽:898
程序員小舟生活日記 瀏覽:673
centos命令行復制 瀏覽: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