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年譜pdf

年譜pdf

發布時間:2024-08-21 01:38:21

Ⅰ 一套家譜裡面要包括哪些內容

像凡客家譜那樣做出了一套標准模板。一部體例完整的家譜,大致應有以下24項:
1.譜名。一般稱為族譜、家譜、家乘、家志、家傳、通譜、統譜、譜錄、譜牒、世牒、世譜、世家、世典、宗譜、支譜、房譜、祖譜、故譜、合譜、譜傳、真譜、私譜、本書、族系、族講、石譜、系譜等,也有的稱為淵源錄、源流考、清芬錄、世恩錄、族譜圖、大同譜、大成譜、聯宗譜、先賢錄、傳芳集、家傳薄、先德傳、譜志略、家譜匯編、家模匯編、源流大典等,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跡為中心的歷史圖籍。
2.譜序。稍具規模的家譜,卷首一定會有一篇至幾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譜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譜序包括新序、舊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語、目錄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關於本族的記述。
3.譜例。又稱凡例,主要是闡述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
4.譜論。許多家譜都專門辟有譜論一章,專收先賢的譜說、譜論、譜議的篇章和古代經典中的有關論述,對修譜的作用、功能、意義、歷史、原理、方法等加以發明和闡述,是研究譜學的寶貴資料。
5.恩榮錄。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對家族中的官員及其家譜的敕書、詔命、賜字、賜匾、賜詩、賜聯、御謚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贈諭文字等,以顯示和炫耀朝廷對該家庭及其成員的獎勵和表彰,同時反映該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遺像、像贊。祖先及家族中歷代英賢、重要人物的圖像資料,一般為正面是遺像,背面是像贊。
7.姓氏源流考。中國家譜素來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明清以來各家譜也大多有記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稱姓氏源流,或稱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來記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淵源、始祖、世派、遷徙、各支派間關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規族約。是宗族家族成員共同制定的、用以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各異,種類很多,諸如家規、家約、家戒、家法、家禮、家典、家儀、家條、族規、族約、祠規、祠約、規范、規條、規矩、條規、戒諭等。
9.祠堂。記載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歷史,介紹祠堂的建築規模、地理位置,收錄有關祠堂的碑文、詩文、祠聯、祠匾、祠堂圖、建祠捐資人名,記錄祠堂內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況等。
10.五服圖。又稱服制圖。所謂五服,就是指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五種服色,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是根據生者與死者的遠近親疏關系而穿著的一種服飾。
11.世系考。這是家譜中的主體部分,又稱為世系圖、世系考、世系記等。這部分內容為所有中國家譜所共有,因而成為家譜區別於正史、地方誌的最明顯的標志。世系表除歐陽修、蘇洵所發明的歐式圖譜和蘇式圖譜外,還有兩種比較常見:(1)寶塔式圖譜。這一圖譜形式何人所創、創於何時目前尚元定論,不過至遲已在南宋時出現,因此很可能也是南宋人的產品。(2)牒記式圖譜:這一圖譜的特點是分別按世代以文字敘述先人的事跡,既不用線條,也不用圖表。
12.傳記。家譜中的傳記又稱行狀、行述、行實、事狀、志略等,其體裁有傳記、行狀、壽文、賀序、墓誌、祭文以及抄自史傳中的資料,主要載錄家族成員中「方行可書」的「忠臣孝子」、「節婦義夫」的事跡和傳記資料。
13.譜系本記。也稱作世序、世系錄、先世考等,主要內容與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記載本族成員的簡況即本人名諱、父名諱、排行、字型大小、生卒年月、壽數等。
14.族產。記錄家族、宗族的集體財產,如祀田、墳地、義庄、學田、義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據文約。專門登載與記錄和族產有關的契據文約、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內部關於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書及契約。
16.墳塋。記載族中公共墳地的情況,包括墓地圖、墳向、祖墳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跡錄。記載與本族或族中成員有關的山水橋梁、亭台堂舍、庵寺書院等。
18.任宦記。記載族中成員歷代官宦名人事跡,其內容與傳記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歷、科第、政績、功勛、著作、學說等。
19.年譜。是按照年、月、日專門記載一個人生平事跡的一種體裁。
20.藝文。收錄家族、宗族成員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試文、萬言策、詩詞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輩譜。又稱派語、派行詩、行第、派引、排行等,專門登載族內成員姓名排行的字語。
22.領譜字型大小。中國古代家譜修好後,在派發給族中成員前,對每部譜都編以號碼。
23.續後篇(長生普、余慶錄)。指家譜修完後,專門留空白紙數頁,留待後世子孫續,以示綿延不絕。
24.纂修、捐資人名。家譜的纂修或續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許多人員,且須動員全族成員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譜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譜也許不可能將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譜序、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字輩譜等肯定會有,家譜也正是憑借上述內容將家族的歷史淵源、遷徙情況、歷代英賢等保存下來,並流傳後世。
其實一部完整的家譜,就是一部家族史或宗族網路全書。通過這部家譜,我們可以了解到該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化、居地變遷、婚姻狀況,該家放成員在科第、官職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跡,該家族的經濟情況和喪葬、禮典、家規、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譜也正是將這些內容以書、圖、志、表、史的形式記錄下來,是與正史與方誌並列的三大文史寶庫,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
不過也有像凡客家譜那樣做出一套標准模板的。

Ⅱ 《翁同龢日記》是晚清四大日記之一,對於研究晚清歷史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求教有沒有稍微具體些的描述

清名人日記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日記中有號稱「晚清四大日記」者,它們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以及葉昌熾《緣督廬日記》,其中以兩代帝師、兩次出任軍機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記價值最高。翁同龢長期處於朝廷核心地位,而且所記日記跨度長達四十六年,涉及晚清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理、天文氣象、書畫鑒賞、醫葯、皇家禮制等等諸多方面,生動反映當時的思想風潮和社會生活。日前,經過補正和完善的新版《翁同龢日記》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引起學界關注。
這是《翁同龢日記》的第五次出版。回顧第一次出版是在翁同龢故世21年之後的1925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石版影印,出版界鉅子張元濟先生在題記中寫道:
「公(指翁同龢)之從孫克齋(指翁同龢的侄重孫翁之喜)以公手書日記示余,余受而讀之,四十餘年大事粲然具備,小心寅畏,下筆矜慎,然紀載所及偶有一二流露之處,觀微知著,益不能不嘆公之遭際為可悲也。……鳩工歲餘,今始竟事。乙丑仲秋門下士海鹽張元濟謹跋」。
此後又出過三種不同版本的《翁同龢日記》:1970年台灣趙中孚先生主編的繁體豎排本,1973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出1925年涵芬樓版的縮印本,1985年中華書局印行了陳義傑點校、整理的簡體橫排版;該版本增附1883—1884年翁同龢《軍機處日記》,並在2006年再版發行。上述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錯漏,文字方面在所難免。而主要遺憾在一些關鍵內容,由於歷史的原因,存在人為刪隱之處。這些刪隱,主要出自於翁同龢本人。
1994年6月11日翁同龢為戊戌變法擬綱領性檔《定國是詔》的第四天,正值他父親翁心存的冥誕,卻遭慈禧太後在幕後炮製一道詔書,把他貶回常熟老家。百日維新失敗後,六君子被殺,光緒皇帝遭幽禁,康有為和梁啟超亡命國外,慈禧太後對於翁同龢則追加處分:「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在這個過程中,翁同龢為了避禍,對原來日記里同康有為有關的部分進行了刪改。這樣做的後果是使得一些史實變得撲朔迷離,有人認為戊戌變法同翁同龢無關,甚至認為他在光緒皇帝面前壓制康、梁的變法主張。不過對於翁同龢日記中的刪改早就有人提出疑問,如金梁的《近世人物傳》第16頁「翁同龢傳」里就寫道:「按翁氏似有重繕改易處,如李蓴客(即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作者)卒於甲午12月24日,而翁次年閏5月初9日尚記李蓴客來,被(令人)頗不解其故。繼思翁自戊戌罷歸,不無顧忌,甲乙兩年,正值樞要,凡所記載,尤慮觸諱,自取剛繕,亦屬常情,甲午之事,誤入乙末,蓋一時疏忽耳!」金梁雖言之成理,但只是按常理推斷,並無證據。證據在哪裡呢?無疑應該在翁同龢日記的原稿里,因為在白紙黑字上的刪改之處必然留下痕跡。那麼他的手書原稿又在哪裡呢?
翁同龢於1904年故世後,包括日記原稿在內的大批文物由其直系後代保管。1919年翁同龢的嫡重孫翁之廉故世,這批資料由翁之廉的胞弟翁之喜保管,翁之喜促成了商務印書館於1925年出了首版《翁同龢日記》。主持此事的張元濟是翁同龢的門生,出版時不但完全遵從翁同龢刪隱後的內容,還為尊者諱,追加刪隱。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翁之喜把日記原稿託付給了翁之廉的嗣子翁興慶即翁萬戈,在四十年代的兵荒馬亂中,翁萬戈在志士仁人的幫助下,把這批文物船運美國家中,從而免遭當時和後來的種種戰火和劫難。
近年,翁萬戈先生拿出了這批珍貴的史料,力主出版這部完整無誤的簡體橫排本。此議獲得上海中西書局的全力支持。九旬高齡的翁萬戈親自擔任新版《翁同龢日記》的編者,並指定他的侄子翁以鈞負責校訂。在家庭責任感的鞭策下,翁以鈞辭掉一切職務,全身心投入到日記點校工作之中。他在翁萬戈先生的指導下苦攻四年,殫精竭慮,終於不辱使命。新版日記增加了兩種軍機處日記,即《1883-1884年的中法戰爭日記》《1894-1895年的甲午海戰日記》,還增加了翁同龢早年參加學政會考及隨父翁心存護送道光皇帝梓宮入西陵時所記日記兩種,即《己酉夏南歸赴試日記》(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初六日)和《庚戌恭赴西陵日記》(道光三十年九月十八日至二十七日)。此外,還增補了翁同龢自訂年譜(原名《松禪年譜》)及其侄曾孫翁之喜所作的《松禪年譜補》。當然,被翁同龢後來挖改(剪貼)刪隱的內容,此番新版全部予以復原,那麼所謂「李蓴客」的懸案也因此而落地了。
從新版所附原稿圖照可見清晰的痕跡:「李蓴客」三個字是在原字被挖去後貼補上去的。那麼原來是哪三個字呢?請看全文:「晚飯後李蓴客先生來長談;此君舉世目為狂生,自餘觀之,蓋策士也。」記日記的那天是光緒二十一年乙未閏五月初九日(1895年7月1日),恰恰在這一年,康有為自編年譜里有這麼一段記載:「時翁常熟以師傅當國,憾於割台事,有變法之心,來訪不遇,乃就而謁之……乃與論變法之事,自未至酉,大洽,索吾論治之書。」很清楚:死於光緒二十年的山西道監察御史李蓴客,既不可能在身後訪翁同龢,而且年逾花甲的他也不會被世人目為「狂生」。因此原稿被挖改的三個字必「康有為」無疑。
同康有為有關的還有翁同龢在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即1897年12月11日的日記,半頁被剪去,另貼半頁新紙。此為翁氏最大的一次刪改。此日應為一大早朝見光緒帝之後,前往位於宣南的南海會館去見康有為懇談。近代史學者孔祥吉認為:「翁氏此舉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至為關鍵。倘若沒有這一舉動,康有為則已束裝南歸,執教於萬木草堂了,根本就不會有以後的高燮曾的上書舉薦,也不會有光緒帝召見。那麼,戊戌維新的歷史肯定會重新改寫。守舊派剛毅等指責翁氏招引姦邪,並非空穴來風。因此,這一頁日記翁同龢是非改不可的」(據《清人日記研究》p23,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此類被裁剪的挖改部分,木已成舟,無法復原,編者從保存文獻的角度出發,將挖改痕跡拍成照片,作為插圖放入日記附錄《刪改真相》之中,供專家讀者研讀時參考。
對於1925年張元濟為尊者諱而刪改的部分,新版《翁同龢日記》也予以一一復原。值得提出來的是,復原內容中有戊戌十月十六日至廿三日(1898.11.29至12.6)記上海之行,這八段日記是回常熟後補記的,而此時正值戊戌政變結束,慈禧太後大力整肅帝黨,報紙上登出朝廷嚴旨,公布翁同龢種種罪狀,詔曰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雲雲。然而處於人生最危難之際的翁同龢,照樣信筆重溫上海之行。在十月廿二日(1898.12.5)所記中,還詳述摹翁方綱(蘇齋)在唐歐陽詢《化度寺碑》後的題跋,可見其從容淡定,置生死於度外,百忙中還不忘學問。此外日記手稿原件中還有不少翁同龢的手繪圖,其中多為地形圖、星象圖等,此番編者也都作了保留。新版《翁同龢日記》全書規模擴成8冊,是迄今為止相關出版物裏最完整最准確的一種,將對近年史學界一些爭議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作用。
《翁同龢日記》的出版過程,凝聚了翁氏家族幾代人文化守護的心血。自上世紀中葉翁氏後人就開始做翁同龢日記中的人物索引,可惜一場文革終止了這項工作。文革之後,翁以鈞的父親翁開慶協助翁萬戈整理家藏文獻,出版了《文獻叢編》,並且繼續整理翁同龢日記中的人物索引。翁開慶故世後這項未竟工程落到了翁以鈞身上。如今,翁以鈞先生每天以敬畏之心,孜孜矻矻,2012年底之前如果沒有不可抗力發生,這個最新版本的人物索引應能付梓。

Ⅲ 三蘇年譜或者蘇軾年譜

蘇軾 (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蘇序。父蘇洵,北宋學者,與子軾及轍俱以文著名,世稱「三蘇」,亦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 (1037)一歲
蘇軾生於四川眉山縣城紗谷行。時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歷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慶歷二年壬午 (1042)七歲
開始讀書。知歐陽修、梅堯臣文名。

慶歷三年癸未 (1043) 八歲
入小學,師為天觀道士張易簡。

慶歷五年乙酉 (1045) 十歲
聽母程氏講授《漢書·范滂傳》,奮發有當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十九歲
娶四川青神縣進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歲
到成都,謁張方平。張待以國士。

嘉佑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一歲
與弟轍隨父赴汴京(今河南開封)應試。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歲
春,與弟轍應試禮部,兄弟同科進士及第。深受歐陽修贊賞,謂「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是時蘇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師。四月,母程氏卒於眉山,奔喪歸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歲
與弟轍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詩文為《南行集》。是年長子蘇邁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歲
至京。授河南福昌縣主簿,弟轍澠池縣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歲
參加制科考試,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十一月與弟轍別於鄭州,作《和子由澠池懷舊》。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歲
在鳳翔。春,赴寶雞、虢、郿、盩屋四縣減決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歲
在鳳翔。始識陳慥。慥為新任鳳翔知府陳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歲
在鳳翔。與文同訂交於歧下。同字與可,善畫竹。十二月罷鳳翔任,赴長安,游驪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歲
正月還朝。判登聞鼓院,直史館。五月,妻王弗卒於京師。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歲
在京師。四月,父蘇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歲
與弟轍護父喪返川。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歲
十月,續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閏之為妻。冬,與弟轍攜家赴汴京,途中在長安度歲 。

熙寧二年己酉 (1069) 三十四歲
二月還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寧三年庚戌 (1070) 三十五歲
在京師。弟轍以議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條例司屬官出為陳州學官。第二子蘇迨生。

熙寧四年辛亥 (1071) 三十六歲
春間,自判官告院改權開封府推官。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陣州見蘇轍,初識張耒。九月與弟轍赴潁州謁歐陽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戲子由》等詩。

熙寧五年壬子 (1072) 三十七歲
在杭州。冬間,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孫覺。作《吳中田婦嘆》、《山村五絕》等詩,反映民間疾苦,有所託諷。少子蘇過生。

熙寧六年癸丑(1073) 三十八歲
在杭州,行部富陽、新城,始識晁補之。協助陳襄修復錢塘六井。在常州、潤州賑飢。作《法惠寺橫翠閣》、《飲湖上初晴後雨》、《山村五絕》等詩。

熙寧七年甲寅(1074) 三十九歲
在杭州。納妾王朝雲。行部至於潛,識詩僧參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鄭俠上《流民圖》,王安石罷相。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四十歲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記。作《江城子.記夢》,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復相。

熙寧九年丙辰 (1076) 四十一歲
在密州。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移知河中府,離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罷相,不復出。

熙寧十年丁巳(1077) 四十二歲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決澶淵,親率軍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復》等詩。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四十三歲
在徐州。建黃樓,重陽大會賓客。秦觀來謁。與參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黃樓作》、《百步洪》等詩。

元豐二年己未(1079) 四十四歲
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彈劾所作詩文言涉訕謗,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獄。十二月出獄,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四十五歲
二月到達黃州貶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後遷城南臨皋亭,築南堂。作《梅花》等詩。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四十六歲
在黃州。躬耕東坡。陳師仲自杭州來書,告以編成《超然》、《黃樓》二集。撰《易傳》、《論語說》成。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四十七歲
在黃州。築「東坡雪堂」,自號東坡居士。兩游赤壁,寫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大江東去》。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四十八歲
在黃州。參寥來訪。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四十九歲
遷汝州團練副使。游廬山、石鍾山。過金陵訪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作《題西林壁》、《石鍾山記》。

元豐八年乙丑(1085) 五十歲
得神宗詔旨,允許常州居住。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還朝任禮部郎中,遷起居舍人。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五十一歲
在京師。自起居舍人升為輸林學士,知制誥。對司馬光盡廢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馬光相繼去世。

元佑二年丁卯(1087) 五十二歲
在京師。因政見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許。

元佑三年戊辰 (1088) 五十三歲
在京師。因言遭新舊兩黨攻擊,又連上札乞郡,仍不許。

元佑四年己已(1089) 五十四歲
在京師。連章請郡,三月以龍圖閣學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事。五月過南,都謁張方平。七月到達杭州任所。時方旱飢,疏浚茅山、鹽橋二河,以工代賑。

元佑五年庚午(1090) 五十五歲
在杭州。春夏間,疏浚西湖,建堤橋,即蘇堤。秋,大雨,太湖泛濫,上疏請求救災。作《贈劉景文》等詩。

元佑六年辛未(1091) 五十六歲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還京時繞道視察湖州、蘇州水災。八月出知穎州軍州事。

元佑七年壬申(1092) 五十七歲
在潁州。春,疏浚潁州西湖。被命移知揚州軍州事。八月以兵部尚書召還。十一月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

元佑八年癸酉(1093)五十八歲
在京任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禮部尚書。八月,妻王閏之卒於京師。九月出知定州軍州事。

紹聖元年甲戌 (1094) 五十九歲
在定州。四月以諷斥先朝罪名貶知英州。未至貶所,八月再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十月二日到達貶所,時詹范守惠州。蘇邁、蘇迨歸宜典,蘇過與朝雲同行。

紹聖二年乙亥(1095) 六十歲
在惠州。作《荔支嘆》等詩。

紹聖三年丙子(1096) 六十一歲
在惠州。買白鶴觀地築屋。助修惠州東西二橋。七月,朝雲病故。作《悼朝雲》等詩。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六十二歲
在惠州。白鶴峰新居落成。子蘇邁來惠探望。四月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屬今海南島)安置。五月遇弟轍於藤州。六月渡海。七月抵貶所,儋守中待之甚恭。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六十三歲
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買地築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吳子野渡海從蘇軾學。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六十四歲
在儋州。瓊州進士姜唐佐從蘇軾學。從惠州至儋州,除繼續修改《易傳》、《論語》外,又作《書傳》十二卷。著《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1100) 六十五歲
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年底越南嶺歸。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 六十六歲
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題金山畫像》詩。暴病,止於常州。六月上表請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崇寧元年壬午(1102)
六月,葬於汝州郟城釣台鄉上瑞里。

希望可以幫到你!

Ⅳ 我需要《孫中山全集》的電子PDF或者CAJ版,有哪位好心人可以發給我呢非常非常感謝!

我找到了,文件太大,你自己下載,行嗎?
要我下再追問吧。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CB%EF%D6%D0%C9%BD%C8%AB%BC%AF&from=index&format=

Ⅳ 四部備要的子部

周秦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補遺一卷) (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 FB.59:9.264(1)
孔叢子(七卷釋文一卷) (漢)孔鮒撰 FB.59:9.264(2)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敘錄一卷遺說一卷) (宋)吉天保輯 FB.59:9.265
吳子(二卷) (戰國)吳起撰 FB.59:9.266(1)
司馬法(三卷) (春秋)司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評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遺文一卷) (戰國)慎到撰、(清)錢熙祚校並輯逸文 FB.59:9.268(1)
商君書(五卷附考一卷) (戰國)商鞅撰、(清)嚴可均校 FB.59:9.268(2)
鄧析子(一卷) (春秋)鄧析撰 FB.59:9.268(3)
韓非子(二十卷識誤三卷) (戰國)韓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尹文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戰國)墨翟撰、(清)畢沅校注 FB.59:9.270(2)
鬼穀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復校 FB.59:9.271(1)
公孫龍子(一卷) (春秋)公孫龍撰、(宋)謝希深注 FB.59:9.271(2)
屍子(二卷) (戰國)屍佼撰、(清)孫星衍輯 FB.59:9.271(3)
鶡冠子(三卷) (宋)陸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孫星衍校 FB.59:9.271(5)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義一卷) (春秋)李耳撰、(晉)王弼注 FB.59:9.273(1)
關尹子(一卷) (戰國)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 FB.59:9.273(3)
莊子(十卷)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辛鈃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纘義(十二卷) (元)杜道堅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別下齋補刻宋本第六卷) (唐)馬總輯 FB.59:9.275(3)
儒家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漢)揚雄撰、(唐)李軌注 FB.59:9.276(1)
新語(二卷) (漢)陸賈撰 FB.59:9.276(2)
新書(十卷) (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 FB.59:9.276(3)
鹽鐵論(十卷校勘小識一卷) (漢)桓寬撰、王先謙撰校勘小識 FB.59:9.276(4)
論衡(三十卷) (漢)王充撰 FB.59:9.277
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 FB.59:9.278(1)
桓子新論(一卷)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 FB.59:9.278(2)
申鑒(五卷)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誌(三卷) (魏)劉邵撰、(北魏)劉曌? FB.59:9.279(2)
中說(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訪錄(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書(一卷) (宋)周敦頤撰 FB.59:9.279(5)
二程全書(六種) (宋)程頤、(宋)程顥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4)
伊川易傳(四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1)
伊川經說(八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楊時訂定 FB.59:9.281(3)
張子全書(十五卷)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釋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目錄二卷) (宋)朱熹著 FB.59:9.283-289
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陸九淵撰、(清)李紱評點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傳習錄(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論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錄(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別錄(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錄續編(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譜(三卷附錄二卷) (明)錢德洪編、(明)王畿輯附錄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紀(一卷附錄一卷) (明)錢德洪,(明)王畿輯 FB.59:9.292(4)
五種遺規(十六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94
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1)
訓俗遺規(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
從政遺規(二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1)
教女遺規(三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2)
在官法戒錄(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3)
小學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陳選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輯 FB.59:9.295(2)
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呂祖謙撰 FB.59:9.295(3)
宋元學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師說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300-301
國朝學案小識(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鑒撰 FB.59:9.302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附記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風俗通義(十卷) (漢)應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晉)崔豹撰 FB.59:9.303(5)
中華古今注(三卷) (晉)馬縞撰 FB.59:9.303(6)
困學紀聞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刊誤二卷) (清)顧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卷余錄三卷) (清)錢大昕撰 FB.59:9.309
東塾讀書記(二十五卷) (清)陳澧撰 FB.59:9.310
農家
齊民要術(十卷) (北魏)賈思勰撰 FB.59:9.311(1)
農桑輯要(七卷) (元)司農司撰 FB.59:9.311(2)
蠶事要略(一卷) (清)張行孚撰 FB.59:9.311(3)
醫家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唐)啟玄子注、(宋)林億等校正 FB.59:9.312(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 (宋)劉溫舒原本 FB.59:9.312(2)
難經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輯 FB.59:9.313(1)
本草經(三卷)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 FB.59:9.313(2)
註解傷寒論(十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編 FB.59:9.314
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演算法術數
周髀算經(二卷音義一卷)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述 FB.59:9.316(1)
歷代長術輯要(十卷古今推步諸術考二卷) (清)汪曰楨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漢)焦贛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馬光撰 FB.59:9.317(2)
皇極經世書緒言(八卷卷首一卷雜著一卷) (宋)邵康節撰 FB.59:9.318
雜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晉)葛洪撰 FB.59:9.320
顏氏家訓(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補正一卷注補並重校一卷) (北齊)顏之推著 FB.59:9.321
小說家
博物志(十卷)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說新語(三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FB.59:9.322(2)
續世說(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釋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釋僧佑撰 FB.59:9.323
廣弘明集(四十卷) (唐)釋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撰、(清)錢熙祚校 FB.59:9.326(1)
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孫撰 FB.59:9.326(2)

閱讀全文

與年譜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evc編譯錯了怎麼辦 瀏覽:300
編譯系統都有哪些部分 瀏覽:707
資料庫技術pdf 瀏覽:232
如何把網頁部署到伺服器上 瀏覽:634
php用戶組 瀏覽:785
撫順自動數控編程軟體 瀏覽:747
如何判斷是否可以通過編譯 瀏覽:929
衛士通加密官網 瀏覽:55
程序員需要會盲打么 瀏覽:448
編譯c無法識別unsighed 瀏覽:433
怎麼給幾年前的安卓機強行刷機 瀏覽:316
天方地圓製作演算法 瀏覽:193
演算法失效分析 瀏覽:760
gcc編譯選項給gdb調試 瀏覽:590
ios和android前景好 瀏覽:66
蘋果如何藍牙傳送安卓app 瀏覽:552
方舟編譯器mod怎麼用 瀏覽:762
伺服器地址欄在哪裡 瀏覽:397
做安檢還是程序員好 瀏覽:529
程序員最火的bug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