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是怎麼做到讓傳遞的信息保密的呢求解答
古代信息大部分就是信函了,所使用的保密方式就是火漆封緘,其實仔細一想除了封的嚴實點也沒別的辦法。
封緘形式的演變
(一)竹簡封:簡,是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狹長的竹片和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稍寬的長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簡編綴在一起的叫策(冊)。竹簡封是指將方或策(冊)卷好用繩子把它捆紮、封泥固封的一種形式。封泥,是指鈐有印章的土塊,也稱「泥封」:是將繩端或交叉結扎處放入挖有方槽的「檢木」,封以粘土,蓋上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
(二)木牘封:是木牘信函的封緘形式,是指先在木板上寫好文字,再在木板上復蓋一塊木板,或另用兩塊相似木板,稱「外木板」,兩面夾住;木板上雕有3條線槽,用繩子在線槽上捆紮3圈,穿過一個方孔,把木板縛牢,然後在木板外側封上粘土,蓋上印章,防止私拆。如今信封落款的「緘」,最初就是指用繩子捆紮木牘的方式。
上述兩種信函封緘形式,主要流行於秦、漢、魏時期,但都以「粘土」封口,若以封口材質來說,應該統稱「粘土封」。晉後,紙帛盛行,簡牘封緘逐漸廢止,當然,也就不用「粘土封口」了。
(三)棉紙封:是紙帛盛行時期信函封緘的常用形式,普遍用於平常信函與家書。信封由多層薄紙裱糊成型,形似當代直式信封。棉紙封使用方便,原意是專指信封上下封舌之處,加貼棉紙鈐印封口,以資保護,同時也泛指紙質信封。
(四)火漆封:是用以防範信封被拆的主要封緘形式,特別用於機要信函的保護。
火漆,亦名「封蠟」,又叫「封口漆」。以松脂、石蠟、焦油加顏料混合加熱製成塊條狀,一般呈紅色或棕紅色,也可按要求製成藍、白等特殊顏色,遇熱則軟,面粘,專供瓶口、信件封粘之用。封粘時,用燭火引燃火漆,於熔成稠狀瞬間滴注於需要封粘之處,在將待凝固之前加蓋印章,冷卻後留下清晰鈐記圖案。既美觀又能有效地防止私拆。此外,火漆還應用於雞毛信的雞毛粘合,以防雞毛脫落。
火漆封是相對於「粘土封」的封緘形式,火漆章是適用於火漆封緘條件的一種鈐記,為便於觀察與檢驗,常以機關單位名稱或標志陰文鐫制。奧博會標志選擇「祥雲火漆章」就是火漆封條件下的特定產物。
棉紙封隨著制紙工藝的發展和紙質的提高,信封由多層改為單層,沿用至今。火漆封明、清時期官民之間均皆盛行;民國時期沿用於政府機關,民間則較少使用。
封泥是我國古代封緘簡牘、封存財物所使用的蓋有印章的泥塊,和印章一樣是一種憑信物,它的用途是作為封緘憑信,封泥在古書中不乏記載,如《後漢書·百官志》載,少府的屬官中有守宮令一人,「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衛宏《漢舊儀》「有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後稱皇帝詔書為紫泥封或紫泥;李白《玉壺吟》詩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鳳凰指鳳凰詔,即是皇帝詔書,紫泥即縈色封泥,用來封詔書。這兩句詩寫李白奉詔進京,皇帝賜宴的隆遇;《東觀漢記·鄧訓傳》:「知訓好以青泥封書……載青泥一穙,至上谷遺訓」即知道鄧訓喜歡用青泥作書信的封泥,於是用車送去青泥一堆,至上谷送與鄧訓。既然古書有眾多的記載,為什麼後人反而不明白呢?因為封泥之法在古代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識,古書中一般不加註釋,隋唐以後,封泥的方法不再使用,到明清時人們對「封泥」是怎麼一回事,就不甚瞭然了。
封泥主要用途是用於封緘公文、書信。
古代公文書信大多寫在竹簡木牘上,為了保密和防止偽造,要嚴密封藏起來。封緘的方法是在竹木簡扎外面加一鑿有小方槽的木片,再用繩子將它和簡牘一起捆縛好,將繩結置於木槽,然後將一團軟泥捺入木槽將繩結蓋住,再用印章在泥上蓋印,這個有小方槽的木片就叫檢(後人把裝有封泥的檢叫封泥匣),封緘的全過程叫檢封,在封泥上加印叫檢署或封印、封記,公文送到後要查驗封泥是否完好、封印是否真實,這叫檢驗,這種作法很象過去郵政局的火漆封,可以防止傳遞過程中私拆。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在發掘金塔縣漢代「肩水金關」遺址時,出土了一個封緘文書的「封泥匣」,封泥上有「居延右尉」的四字封記。若一份文書的簡牘較多,還可以放在絹囊中,口上用繩扎住加檢封緘。據《漢舊儀》載,在東漢時,群臣給皇帝上奏章,如果事及機密,皆「封以皂囊」。《後漢書》公孫瓚傳中載有他彈劫袁紹的奏章,說袁紹「矯刻金王玉,以為印璽,每有所下,輒皂囊施檢,文稱詔書」,指責袁紹私自刻制玉璽,下發公文時,用黑絹口袋檢封,人們稱為詔書。由此可知,古代封城公文書信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封檢,一種是用口袋封檢。
火漆,又稱為 封蠟,英文名:SEALING WAX
火漆(即封蠟,用於郵政信件,文件或密件封口,以防止被他人打開),
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東西,古代人們在重要的文件或信件、密件、包裹等的封口處滴上燒化後的火漆,乘熱蓋上章,這樣任何人訖圖私自打開,都會造成火漆破損。
公元前3000年,亞述人和埃及人的泥版信裝在泥制的外套內,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信封。
後來人們把用動物皮和羊皮紙寫成的信捲成一卷,外邊用窄皮條(經常取自同一張動物皮)捆紮,再用火漆封緘。隨著紙張的出現,信被折疊起來,信紙背面用於書寫姓名、地址和有關的郵寄說明,信紙各邊封口用火漆封緘,這種做法在歐洲一直延續到19世紀60年代,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甚至還要晚一些。
火漆封緘的盛行
火漆是形成火漆封的基礎條件,火漆印是防止火漆封被拆的主要保證。有人說火漆法國人發明於1626年;有人說中國人發明,於公元11世紀,經由印度傳入歐洲,很快就成為歐洲人保守通信秘密的法寶。也有人說,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5)用過火漆印,在香港某拍賣會上,以四十萬港幣拍賣成交(《維基網路·火漆起源》)。眾說紛紜,有待查證。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火漆封是替代竹簡封、本牘封的封緘形式,是相對於「粘土封」的延伸與發展,應當在竹簡封之後使用。也就是說,火漆封應該啟用於公元二、三世紀的晉後時期,顯然說法國人發明於1626年,未免過於遲滯了。至於由中國發明經印度傳入歐洲,當然可以查證;但是漢劉邦用過火漆印,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在火漆封之前的「粘土封」是同樣需要鈐印的。所不同的是前者蓋在粘土上,後者鈐在火漆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稱它「火漆印」也無不可。其實,回顧火漆封的存在形態,關鍵還在於認識它在傳遞機要信函和保護信息權益方面的歷史功績。
晉代以來,紙帛盛行,火漆封緘,沿用至今,歷史悠久,並且在各類重要文件、貴重物品、文物出境與文物鑒定保護的應用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辦國家郵政,規定信封要有紅色條封,用毛筆規矩書寫,蓋上鈐記,貴重的用火漆封口。民國時期雖有變革,但繼延舊制,也廣泛用於政府機要文件。法國人用火漆加封,以火漆顏色區分內容,紅漆為官方文件,棕漆為赴宴請柬,白漆為婚嫁喜慶。值得關注的是,火漆封緘也為萬國郵聯採用,規定用於各國的有價函件,以及貴重文物包裝的封粘。
新中國建立初期,一些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學校個人檔案和重要單證的傳遞,也曾使用過火漆封。然而,隨著郵政運行體系的完善與發展,也為機要信函封緘形式的改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火漆封」盡管有形似嚴密的保密形式,但是強調火漆封緘,實際上是「見物不見人」,人品不好,(火漆)封有何用。特別是以火漆封緘明白標示信函性質,未免過度暴露。同時火漆封粘封繁瑣,點燃熔化,滴液鈐印,早則模糊,晚則淡漠,也導致火漆封的逐漸消逝。
Ⅱ 密碼學——從凱撒密碼到分組密碼到流密碼
密碼學,這個充滿神秘與挑戰的領域,自古羅馬時期的凱撒密碼起,歷經演變,直至現代的分組密碼和流密碼,每一步都是加密技術的重要里程碑。
公元前,凱撒大帝用他的智慧創造了第一個密碼體系,凱撒密碼——一種簡單的替代密碼。它將字母表中的每個字母向後移動三個位置,如將字母I加密為L,L加密為M,以此類推。看似簡單,卻因為每字母獨立替換,理論上提供了26!種可能的替換方式。然而,它的脆弱性在於,僅需嘗試26次就能破解,但在古代,它的確為信息傳遞提供了一定的保護。
凱撒密碼的升級版,仿射變換,通過選取模26的互質數a和b,如a=5,b=11,生成了312種加密方法,使得明文與密文的對應關系更為復雜。
維吉尼亞密碼,法國密碼學家的傑作,它突破了單字母密碼的局限。這種分組密碼以密鑰為基礎,如密鑰"math",將明文按組進行處理,如welco me to my class,每組加密後字母位置發生改變,大大增強了抗頻率分析的能力。例如,"math"加密後,welcome to my class變為ieej amxa amrj xalz,每個字母在不同位置的加密結果都不同,這正是分組密碼優於凱撒密碼的關鍵所在。
進一步的加密進化是流密碼,如維吉尼亞的自動密鑰密碼。它以密鑰流的形式工作,如種子密鑰"m",對明文進行連續加密,密鑰的不可重復使用增加了破解的難度。例如,"m"加密welcome to my class,得到的密文iapn qaqx haka nlsk,每個字母的加密結果不再依賴於其在明文中的位置,而是由前一個字元決定,這使得流密碼在安全性上更勝一籌。
密碼學的演進,從凱撒密碼的初步嘗試,到分組密碼的有序組合,再到流密碼的動態加密,每一次創新都為信息安全提供了更堅固的防護。這些密碼技術的演變,展示了人類對信息安全不斷追求和提升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