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pdf論語文言文白話文對照
學而第一『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為政第二『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說:"《詩》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它,可以說:'思想內容沒有邪曲的東西.'"『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5』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6』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7』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子曰:「君子不器。」『13』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8』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19』哀公聞曰:「何為 *** 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 *** 服;舉枉錯諸直, *** 不服。
」『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勤。」『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八佾第三『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齊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6』季氏旅於泰山。
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7』子曰:「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微之矣。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11。
學而篇第一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
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
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
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
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
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
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
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
1:
電騾下載頁:(目錄下列)
/groups/academic
2:國學數典論壇(有很多下載資源,TXT的文件更小)
.cn/?fromuid=6196
中華書局][中華書局版圖書][PDF][石渠藏簡發布]
諸子百家 古典名著 圍棋書 (pdf包)
[推薦][任真先生掃描學術書籍資源下載索引][任真先生發布]
[英文聖經17種](Holy Christian Church Bible Ultimate Collection)
人民教育出版社《兒童心理學》word版,朱智賢著,仲夏夜之原創
【資源】我收集的一些心理學電子書
[資源][電騾古籍資源薈萃][轉自國學數典論壇]
[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47本] [PDF][煤炭子鬼發布]
[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PDF]
金庸作品集
[綜合][讀書中文網書籍][PDF][wanqan發布]
[三聯書店][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PDF]
[版本目錄學圖書][DJVU][任真先生掃圖][落花軒主人轉djvu並發布]
[灌水]我的電子書目
[中華書局][歷代詞全集系列][PDF][gconquer發布]
[三聯書店][文化與生活譯叢][PDF]
[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藝理論叢書][PDF][shuchuxs原創]
[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18種][PDF]
王力古漢語字典 同源字典
[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四庫學合集][jpg][tif][任真先生發布] 3 1月7日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ISO-PDF][瑚璉先生發布] 2 1月7日
[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PDF][瑚璉先生發布] 4 1月3日
小澄兄告知的djvu格式書籍資源! 8 2007/12/17
[公告]本組討論貼--可在此發表意見、申請鏈接 3 2007/10/30
[資料資源區][讀書中文網][陳寅恪先生全集][里仁書局][pdf] 1 2007/10/29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正編》65-70冊 [DJVU]已經在verycd上發布 1 2007/7/29
[周作人著作集][PDF][橋十七發布]
孔子論語十則原文翻譯譯文 論語十則 選自《論語》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並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十則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太多了…你要查哪句就網路吧。
先貼上論語十二章的翻譯。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么?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么?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么?」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有朋友交往是否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知道那些事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各種意見,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卻不讀書,就會有危險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 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多麼有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多麼有賢德啊,顏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8.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曲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
9.孔子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學習,他們的短處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對著滔滔江水感慨的說:「時間就想著江水一去不回呀!」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說:「軍隊可以改變主帥,可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人也不能改變志向。」12.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說:「廣泛的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貳』 論語文言文pdf
《論語》十則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歲知液?」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乎物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
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
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
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
「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
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猛弊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 孔於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新浪愛問共享資料下載:
《詩經》參考書目:
1、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2、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
3、程俊英《詩經譯注》
4、高亨《詩經今注》
5、袁愈荌譯詩、唐莫堯注釋《詩經全譯》
《論語》參考書目:
1、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
2、李方《敦煌論語集解校證》
3、皇侃《論語義疏》
4、劉寶楠《論語正義》
5、程樹德《論語集釋》
6、錢穆《論語新解》
《周易》參考書目:
1、張文智《周易集解導讀》
2、尚秉和《周易尚氏學》
3、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4、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5、李鏡池《周易通義》
6、張立文《帛書周易注釋》
7、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
8、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
學而篇第一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
學而第一『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為政第二『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5』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6』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7』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子曰:「君子不器。」『13』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8』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19』哀公聞曰:「何為 *** 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 *** 服;舉枉錯諸直, *** 不服。
」『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勤。」『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八佾第三『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齊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6』季氏旅於泰山。
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7』子曰:「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微之矣。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11』或問□之說。
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