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氣功修煉法
【達摩易筋經】
『達摩易筋經』相傳是由少林寺『達摩大師』所創,為中國武術界中最負盛名的內功心法。之所以神秘,則源之於千百年來達摩易筋經向來只傳內門弟子,而坊間雖然僅憑著一些片段的印象抄練,卻已然能進藝無窮,而流傳開來,使得『達摩易筋經』的功效備受肯定。長久以來各方為求『達摩易筋經』古本,均不遺餘力。故事也一個個發生小說家的豐富題材於斯而生,雖不如小說筆下的神力無窮,卻亦已是相去不遠。
以發揚國術為宗旨的『中國武術名拳錄』教學錄影帶,發行以來承蒙各界的關懷與愛護,對本產品建言良多,其中尤以『勁』尋『氣』為盛。然『氣』之導引與調息,『勁』之剛、柔、收、發、非專章無以明述。有監於此,本公司不惜鉅資特別情商『北螳螂自然本門』,第六代忠字輩掌門周寶富老師,公布向來不予外傳的內功心法,正宗古本一0八式『達摩易經』,以利各方同好之練功與修行。
修行『達摩易筋經』,能使人神清氣明,通身舒暢,經由『導引』更能強化人體細胞組織之新陳代謝,對於『精、氣、神』的強化以及美 容養顏均有助益。『達摩易筋經』為中國 武術界最有效的練氣內功,每日運行,日久自然於運勁上揮 霍自如。長時間較技時亦不致感到呼吸困難。同時,於拳術 演練上更能增進動作的速 度,而拳法的勁道亦能相對增強,實乃習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練 功心法。『達摩易筋經』向有傳內不傳外之規,此即是內門弟 子不同於外門弟子之所在,時 值今日工商社會科技先進。國人運動量相形減少體能日漸虛 弱,有感於此,特破舊規嘉惠大眾,期藉『達摩易筋經』之公開,延眾之精,強眾之氣,增眾之 神,進體魄之強健於無 形。
『達摩易筋經』可改善骨骼的結構,對於發育中的青少年,是最佳的健身術。青少年每日修習『達摩易筋經』持續半年後,會讓人有虎虎生風之感;兒童持續修習『達摩易筋經』,對虛弱的體質會大為改善;中年人修行『達摩易筋經』後,平時常見之倦怠頓行消失,一般常見之憂郁緊張漸行消退,體質因值改善而體力充沛,老年人,或有行動不便以及痼疾纏身之人,練習『達摩易筋經』對於改善虛弱的體質,及身體的健康與復健均能有所助益;女性練習『達摩易筋經』因呼吸的調息促進體內氧氣的供給,而使精神煥發,體態均勻恢復青春,更因行功時能燃燒大量脂肪,實為美容、養顏、瘦身之最佳運動。
『達摩易筋經』之運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牽引,導行『先天、後天、自然』三門之氣,每門各分為『九節』行功,每節十二式,共計 為一0八式。練習『達摩易筋經』是以『天門一0八式』為先行,『天門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氣為主,故名曰為:『先天導行氣功』。先天之氣與生俱來隨孕而生,然因歲月增長日漸疏遠,徒有先天之氣卻未能使用,天門功是藉由肢體之運行廣納先天之氣,以強身健魄。所謂『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動以養生、健身、病順生節欲、取利去害』,牽引『天門之功』導引『先天之息』則獲益無窮。初學『達摩易筋經』之時會有內急排便之現象,此乃排除體內污濁廢氣之正常現象,又每次修習之時以不超過三節,三十二式為宜,實因『達摩易筋經』動 作看似簡單,然演練起來功效非凡切忌貪功。
『中國武術名拳錄』教學帶的製作一向嚴謹,以期對中國武術之傳承能盡棉薄之力,盡量保留原貌,此次製作之,正宗古本天門一0八式『達摩易筋經』先天導行氣功。仍一本初衷,以讓修習者易學易懂為目標,現今已經拍攝完成,正式推出共計九卷,每卷十二式,影帶內容前段以教學為主,講解每一式之動作與調息之方法,後段為帶領修習只要跟著影帶練習輕松易學,隨處可練不限空間,老少咸宜。
養身口訣
『動以養生、健身、順生節欲、取利去害』
『導氣令和、引體令柔』
『春三月』,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使神得爽
『夏三月』,天地之交,夜卧早起,使氣得泄。
『秋三月』,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收 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冬三月』,水冰地折,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溫。
『導引之息』,以鼻納氣,以口吐氣,納者一息,吐者六氣,吹呼唏呵噓泗。
『吹之去熱,呼之去風,唏之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泗以解極』
『達摩易筋經』據傳是由少林寺『達摩大師』所創,為中國武術界最負盛名的內功心法,『達摩易筋經』之運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牽引,導行『先天、後天、自然』三門之氣,每門各分『九節』行功,每節十二式,共計為108式,
練習『達摩易筋經』是以『天門108式』為先行,『天門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氣為主,故名為『先天導行氣功』,先天之氣,與生俱來,隨孕而生。
少林易筋經是一種健身目的十分明確的武術套路。「易「的含義即變易、活動、改變,引伸為增強之義;「筋「指筋脈、肌肉、筋骨;「經「為方法。因此,「易筋經「從字面上理解即活動筋骨,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方法。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十分經典的氣功功法。各位可從下面所轉載的練法中仔細體會。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為: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 次。
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 8-20 次。
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第四勢:摘星換斗勢
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5-10 次。
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
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復5-10 次。
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
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
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
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復5-10 次。
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復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並攏,成直立狀。
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
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卧虎撲食勢
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盡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復,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
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復8-20 次。
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
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復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 次。
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岳候,更為鑒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健康指導
Ⅱ 哪位高手告訴我幾本武術經典著作啊!諸如《武術匯宗》之類的 .在哪可以下栽來看的啊
古武學
│ │ 48小時超級自衛術.pdf
│ │ 《中華武術》、《體育文史》編輯部編著: 武蹤 第一輯 (人民體育出版 1988).pdf
│ │ 《九陰真經》正本.pdf
│ │ 《拳經拳法備要》-蟫隱廬本.pdf
│ │ 《胎息經》注釋.pdf
│ │ 【胡維岳 胡益平】內家綜合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為了實戰而練.pdf
│ │ 七仙形秘拳.pdf
│ │ 三十二勢絕命拳(遊民生).pdf
│ │ 三才門乾坤戊已功功譜-王培生.pdf
│ │ 三陰戮妖玄刀全本.pdf
│ │ 中華拳術明鏡錄——馬國興文集.pdf
│ │ 中華武功(董金明).pdf
│ │ 中華武術大觀沙國政專輯(八卦獅形掌,形意雞形拳,武當八仙劍).pdf
│ │ 中國傳統健身法(丁瑞生).pdf
│ │ 中國名拳(吳忠農).pdf
│ │ 二林子技擊術.doc
│ │ 雲台秘技.pdf
│ │ 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編輯武術傳統套路選編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0 ).pdf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體渾圓力訓練步驟.pdf
│ │ 內家拳功法揭秘.pdf
│ │ 內家拳舊聞.exe
│ │ 內硬十三太保橫練功.txt
│ │ 凌空點穴真訣.rar
│ │ 剩餘耕技 介紹.pdf
│ │ 千金決.pdf
│ │ 古典心意拳潛能激發訓練法.PDF
│ │ 呂偉:肘魔(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吳殳:增訂手臂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rar
│ │ 園靈樁.pdf
│ │ 密宗秘法.pdf
│ │ 應用武術(劉學謙).pdf
│ │ 徐哲東:國技論略(民國)_古籍.pdf
│ │ 打拳譜(金仁霖老師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 拳經拳法備要.exe
│ │ 拳經洞微(清玄散人).pdf
│ │ 拳經洞極--清玄散人.pdf
│ │ 斷骨殘筋術.pdf
│ │ 無極站樁功.rtf
│ │ 李練:武海拾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4).pdf
│ │ 梁山功夫(宋義祥著).pdf
│ │ 梅山武功(陳益球).pdf
│ │ 武學心傳.pdf
│ │ 武學文集.chm
│ │ 武術之家.chm
│ │ 武林卸骨拿筋術(安在峰).pdf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絕秘練功手冊.pdf
│ │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編寫小組編:武術講義(試用)(武漢體育學院 1977).pdf
│ │ 武當桶子功.pdf
│ │ 民國24年金鐵盦《四兩撥千斤空手入白刃真傳合刊》全一冊.pdf
│ │ 民國25年金一明《練功秘訣》全一冊.pdf
│ │ 民間武功寶典:秘傳6步奪命功(鄒才能).pdf
│ │ 江湖殺手秘技.pdf
│ │ 沾衣十八跌.rar
│ │ 渾圓功夫的內修方法.pdf
│ │ 爆發拳力自練法.pdf
│ │ 百花武學講座.pdf
│ │ 神功(王連義).pdf
│ │ 秘傳內家拳精選.pdf
│ │ 程氏心法三種(剩餘耕技)_古籍.pdf
│ │ 竹林錘譜.pdf
│ │ 第三輯 中國技擊精華 金一明.pdf
│ │ 第三輯 練功秘訣 金一明.pdf
│ │ 第二輯 陰陽八盤掌 任致誠.pdf
│ │ 紅日書生劉長春功法.pdf
│ │ 經穴秘密.pdf
│ │ 萇氏武技書(全).pdf
│ │ 跌法入門(吳興貴傳授 遊民生整理).pdf
│ │ 金家功夫初級.rar
│ │ 金恩忠 著:國術名人錄(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 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參考書武術編寫組:武術(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0).pdf
│ │ 黃百家:內家拳法_古籍.pdf
│ │ 黑白兩道九大絕招.pdf
│ │ 龍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 龍筋虎骨金剛勁.pdf
│ │
│ ├—八極門
│ │ 「兩儀樁」功.txt
│ │ 中國武術系列規定套路:八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 八極拳歌訣.txt
│ │ 八極拳的「擤氣」技術.txt
│ │ 八極拳的「跺腳」技術.txt
│ │ 八極拳門十八絕命手_w.pdf
│ │ 劉雲樵:《大內八極拳》台灣流傳的八極拳_w.pdf
│ │ 劉雲樵:八極拳_古籍_s_g.pdf
│ │ 劉雲樵:八極拳圖說(麒麟圖書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 劉雲樵:八極拳(新潮社)_s_s.pdf
│ │ 劉雲樵:八極秘藝 六大開拳_s_s.pdf
│ │ 安在峰:八極拳應手制敵法_s_g.PDF
│ │ 安在峰:八極拳運動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_w.chm
│ │ 安在峰:八極拳運動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_w.rar
│ │ 張中堯 張建軍:八極拳與八極氣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1)_s_s.pdf
│ │ 武華彥:八極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 武進繆淦傑:八極拳-國術秘本(上海文業書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 氣在拳中,拳在氣中--八極拳小架內氣練法.txt
│ │ 王世泉:八極拳珍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蔣浩泉:八極拳(1983)_s_s.pdf
│ │ 郭清海整理:八極拳修煉秘籍_s_s.pdf
│ │ 霍文學:霍氏八極拳十字勁_s_g.pdf
│ │ 馬憲春:八極十三式_s_s.pdf
│ │ 齊德昭:八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 ├—周潛川
│ │ ├—峨嵋十二樁釋密_10094410
│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 ├—氣功療法 峨眉二十庄釋密_10058044
│ │ │
│ │ ├—氣功葯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_10058574
│ │ │
│ │ └—氣功葯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_10094409
│ │
│ ├—太極拳
│ │ │ 42式太極劍競賽套路拳譜.txt
│ │ │ 42式太極拳歌訣.txt
│ │ │ 萬籟聲整理: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圖解_w.pdf
│ │ │ 中國太極第一人楊澄甫演示楊式太極拳_w.doc
│ │ │ 二十四式太極拳.pdf
│ │ │ 二十四式簡易太極拳_或躍在淵.exe
│ │ │ 馮志強 李秉慈 孫劍雲:太極拳全書(學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頁)_s_g_q.pdf
│ │ │ 馮志強傳授 王鳳鳴編著:太極推手技擊傳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頁)_s_g.pdf
│ │ │ 馮志強: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教程(青島出版社 1998.10_1 143頁)_s_g.pdf
│ │ │ 劉嗣傳:武當三豐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頁)_s_g.pdf
│ │ │ 劉登信:武當顧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 初練太極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勁.txt
│ │ │ 呂方軍演述 安在峰:太極拳推手快速入門不求人(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吳圖南講授 馬有清編著:太極拳之研究(商務印書館 2003年 126頁)_s_b.pdf
│ │ │ 吳圖南:國術太極拳(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 吳孟俠 吳兆峰: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1958年初版)(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 吳文翰: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_s_s.pdf
│ │ │ 周稔豐:太極拳常識(人民體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 周稔豐:氣功太極拳(天津大學出版社 1989)_豎排_s_b.pdf
│ │ │ 四十八式太極拳_s_s.pdf
│ │ │ 太極五星捶(馬金龍).pdf
│ │ │ 太極拳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 太極拳理論大全.txt
│ │ │ 太極拳的經典拳術論文集(共52篇)_w.pdf
│ │ │ 太極拳選編(據文化圖書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 太極推手精義.txt
│ │ │ 太極松掤.txt
│ │ │ 太極混元功(劉緒銀).pdf
│ │ │ 太極目錄.TXT
│ │ │ 姚馥春 姜榮樵:太極拳講義(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 孫夫子太極圖.exe
│ │ │ 孫祿堂著 孫劍雲整理: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57.9_1 69頁)_s_b.pdf
│ │ │ 孫祿堂:太極拳學—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 孫祿堂:太極拳學(114頁)_古籍_s_b.pdf
│ │ │ 張奇: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北京體大 2002)_s_s.pdf
│ │ │ 張式太極混元功(張人銘).pdf
│ │ │ 張志勇:十六式太極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頁)_w.doc
│ │ │ 張炳斗:太極梅花螳螂拳體用全書1998-9-1_s_g.pdf
│ │ │ 徐致一:太極拳淺說(太極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 杜元化:太極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述 鄭孝胥:題書太極拳學經典著作(1925 121頁)_w.exe
│ │ │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述:太極拳術十要太極拳術十要_w.doc
│ │ │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chm
│ │ │ 氣功與太極.chm
│ │ │ 沈壽點校: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 沈壽:太極拳論譚(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 王新午:太極拳法實踐(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 董英傑:太極拳釋義(上海書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 蔡翼中:太極拳圖解_古籍_s_b.pdf
│ │ │ 解守德:太極內功心法(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門惠豐 闞桂香:東岳太極拳劍(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陳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_w.doc
│ │ │ 陳微明:太極答問(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陳微明:太極長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顧留馨:怎樣練習太極拳_s_g.pdf
│ │ │ 馬有清:太極拳規范(友誼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頁)_s_s.pdf
│ │ │ 馬永勝:新太極劍書(民國版)_古籍_s_g.pdf
│ │ │
│ │ ├—馮志強述意 張禹飛整理:太極混元內功1~4_雜志_s_s
│ │ │ 太極混元內功_1.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2.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3.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4.pdf
│ │ │
│ │ ├—吳氏太極拳
│ │ │ 劉晚蒼 劉石樵:吳式太極拳架與推手(武術泰斗教你學拳系列叢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 吳公藻:太極拳講義(據1936年上海 泉太極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書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 吳英華、馬岳梁:正宗吳式太極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 吳英華,馬岳梁,施梅林:吳式太極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 孫南馨:吳式方架太極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_s_g.pdf
│ │ │ 張全亮:王培生傳吳式太極刀(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 張耀忠:王培生傳吳式太極劍(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李秉慈:吳式太極拳圖譜.45式_s_s.pdf
│ │ │ 王培生,王輝璞:吳氏太極拳三十七式行功圖解(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 王培生:吳式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 王培生:太極功及推手精要(大連工學院體育教學部 1985)_s_s.pdf
│ │ │ 薛安日:吳式太極拳·劍·推手入門(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9)_s_g.pdf
│ │ │ 馬岳梁 徐文:吳式太極拳推手_s_s.pdf
│ │ │
│ │ ├—和式太極拳
│ │ │ │ 侯爾良:和式太極拳精義(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和有祿著:和式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 和有祿-和式太極拳推手秘要.jpg
│ │ │ │ 和有祿:和式太極拳十三式(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 └—和有祿示範: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上下)_s_g
│ │ │ 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_上.pdf
│ │ │ 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_下.pdf
│ │ │
│ │ ├—孫氏太極拳
│ │ │ 孫劍雲:孫式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楊式太極拳
│ │ │ │ 傅鍾文 演述 周元龍 筆錄:楊式太極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 吳圖南傳授 於志鈞編著:楊式太極拳:小架及其技擊應用(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 302頁)_s_g.pdf
│ │ │ │ 崔仲三:傳統楊式太極拳教程〔青島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 李和生:內功解秘: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 李鴻義:楊氏太極拳、劍、刀高難套路及秘傳九訣(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 楊澄甫著 董英傑編述:太極拳體用全書(文光印務館 1934年 68頁)_古籍_s_s.pdf
│ │ │ │ 汪永泉傳楊氏太極拳功札記.doc
│ │ │ │ 王志遠:楊式太極拳詮釋 理論篇(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王志遠:楊式太極拳詮釋 練習篇(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 粟子宜著:傳統楊氏大架太極拳械推手(四川科學技術 2007)_s_g.pdf
│ │ │ │ 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又名楊式太極拳發勁 運氣 練勢}(295頁)_古籍_s_g.pdf
│ │ │ │ 陳龍驤 李敏弟:李雅軒楊式太極大槍_s_s.pdf
│ │ │ │ 陳龍驤等著:李雅軒楊氏太極劍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魏樹人:楊式太極拳術述真-楊健侯秘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 └—魏樹人:楊式太極拳術系列(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之五-內功勁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一-內功理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四-內功修煉法_s_g.pdf
│ │ │
│ │ ├—王新午:太極拳法實踐(陝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 ├—謝永銘隱僧著:太極螳螂攔接拳(香港萟美圖書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 ├—趙堡太極
│ │ │ 劉榮淦,張義霄:精義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健身、養生技擊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 原寶山: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 王海洲:趙堡太極拳十三式(人民體育出版社 )_s_s.pdf
│ │ │ 王海洲:趙堡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 趙堡太極拳文集_w.pdf
│ │ │ 趙增福:中國趙堡太極(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 鄭悟清傳授 鄭瑞 譚大江編著: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 鄭悟清宗師論太極拳手稿_w.pdf
│ │ │
│ │ └—陳氏太極拳
│ │ 馮志強編著 王潔整理:陳式太極拳精選(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6 288頁)_s_g.pdf
│ │ 馮志強:陳式太極拳入門十二說要_w.doc
│ │ 馮志強:陳式太極拳入門(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3 174頁)_s_s.pdf
│ │ 劉鵬:陳氏二路太極拳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93){密碼:wesnwsjs}_s_b.pdf
│ │ 洪均生: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十七代宗師陳發科晚年傳授技擊精萃(山東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 洪均生: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十七代宗師陳發科晚年傳授技擊精萃(山東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 王西安著: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及單刀單劍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 陳固安:太極棍(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_s_g.pdf
│ │ 陳國燦:陳氏太極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訣.txt
│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字經.doc
│ │ 陳氏太極拳(沈家楨 顧留馨)_s_g.pdf
│ │ 陳照丕:陳氏太極拳匯宗_古籍_s_b.CHM
│ │ 陳照奎《陳式太極拳》_手抄本_s_s.pdf
│ │ 陳照奎傳授 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拳法拳理(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5 506頁)_s_g.pdf
│ │ 陳照奎秘傳 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勁道釋秘:拆拳講勁(北京體育大學 2009-01)_s_s.pdf
│ │ 陳照奎編,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體用圖解(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2 349頁)_s_g.pdf
│ │ 陳績甫:陳氏太極拳匯宗_古籍_s_s.pdf
│ │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開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復印)(上海書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 陳正雷大師著《陳氏太極十三桿、三桿、八桿、梢桿》繁體版_w.pdf
│ │ 馬有清:太極刀劍合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87 111頁)_s_s.pdf
│ │ 馬虹:陳式太極拳技擊法(人民體育出版社)_s_s.pdf
│ │
│ ├—少數民族拳種
│ │ 回族傳統武術-七式門-馬宇.pdf
│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買西山).flv
│ │ 楊華增:回族秘傳心意內功--強身治病的武術氣功.pdf
│ │
│ ││
Ⅲ 我想自學陳氏太極拳,大家推薦一本比較全面,好的書籍,謝謝
│ │ [太極養生十三式].關永年.掃描版
│ │ [太極養生真法].金文泉.掃描版
│ │ [太極內功].李經梧.張天戈.掃描版
│ │ [太極內功心法].解守德.掃描版
│ │ [太極內功心法全書(上卷)].錢惕明.掃描版
│ │ [太極內功心法全書(下卷)].錢惕明.掃描版
│ │ [太極劍].張繼修.掃描版
│ │ [太極劍入門修訂本].李德印.掃描版
│ │ [太極劍技擊大觀].於敏.於志鈞.掃描版
│ │ [太極功夫扇].李德印.馬一楓.方彌壽.掃描版
│ │ [太極十三刀].張耀忠.掃描版
│ │ [太極十三劍].王子章.李文貞.掃描版
│ │ [太極圖譜解析].王經石.掃描版
│ │ [太極導氣松沉功].王方莘.掃描版
│ │ [太極綵球氣功與常見病的防治].陳威生.掃描版
│ │ [太極心法].熊衛.掃描版[
│ │ [太極拳108勢].陳濟生.掃描版
│ │ [太極拳].國術概論.吳圖南
│ │ [太極拳].李先吾.掃描版
│ │ [太極拳與推手].劉鵬.掃描
│ │ [太極拳之研究].馬有清.掃描
│ │ [太極拳習練知識問答].邱丕相.掃描版
│ │ [太極拳今論].薛蔚昌.掃描版
│ │ [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掃描版[
│ │ [太極拳健身套路與內功].李鴻義.掃描版
│ │ [太極拳健身實踐].周稔豐.掃描版
│ │ [太極拳入門與提高].李德印.掃描版
│ │ [太極拳入門初步].鄭勤.趙永剛.掃描版
│ │ [太極拳全書(修訂本)].人民體育出版社.掃描版
│ │ [太極拳全書].馮志強.掃描版
│ │ [太極拳養生探微].朱凌.掃描版
│ │ [太極拳內勁].吳宗周.掃描版
│ │ [太極拳動力的科學].戴君強.掃描
│ │ [太極拳原理與練功精要:太極拳的背絲扣練法].張修睦.馮井春.掃描版
│ │ [太極拳古典經論集注].張耀忠.掃描版
│ │ [太極拳圖解].蔡翼中.掃描版
│ │ [太極拳圖解].蔡翼中.掃描版[
│ │ [太極拳實用技擊法].武世俊.掃描版v
│ │ [太極拳常識].周稔豐.掃描版
│ │ [太極拳技擊實踐].李萬斌.掃描版
│ │ [太極拳技巧].鄒玉春.掃描版
│ │ [太極拳拆架拆手].魏樹人.掃描版
│ │ [太極拳推手奧秘].張林.張耀忠.掃描版[
│ │ [太極拳推手對練套路:教與學].闞桂香.門惠豐.掃描版[
│ │ [太極拳推手問答].沉壽.掃描
│ │ [太極拳術].顧留馨.影印版
│ │ [太極拳械精粹].張繼修.掃描版
│ │ [太極拳械運動答問].薛安日.掃描版
│ │ [太極拳法實踐].王新午.掃描版
│ │ [太極拳法研究].沉壽.掃描版
│ │ [太極拳理傳真].張宏.張義敬.掃描版
│ │ [太極拳理傳真第三版].張宏.張義敬.掃描版
│ │ [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李覺民.掃描版
│ │ [太極拳秘訣評解].郭福厚.掃描版
│ │ [太極拳秘譜].玉昆子.掃描版
│ │ [太極拳練架真詮].李璉.掃描版
│ │ [太極拳行拳心法].魏樹人.掃描版[
│ │ [太極拳規范].馬有清.掃描版
│ │ [太極拳論譚].沉壽.掃描版
│ │ [太極拳走架推手問答].沉壽.掃描版
│ │ [太極拳辭典].楊麗.掃描版
│ │ [太極拳選編].楊澄甫.掃描版
│ │ [太極拳鍛煉要領].張卓星.掃描版
│ │ [太極推手入門與提高].田金龍.掃描版
│ │ [太極推手技擊傳真].王鳳鳴.掃描版
│ │ [太極推手真傳].李亭全.掃描版
│ │ [太極推手絕技].安在峰.掃描版
│ │ [太極擒拿法].凌召.掃描版
│ │ [太極文化與功法].鄭勤.掃描版
│ │ [太極智能氣功].吳一.掃描版
│ │ [太極棍].陳固安.掃描版
│ │ [太極棒尺氣功].關永年.掃描版
│ │ [太極正宗].吳志青.掃描版
│ │ [太極法說].吳鑒泉.掃描版
│ │ [太極溷元功].劉緒銀.掃描版
│ │ [太極破腿百法].孫國璽.掃描版
│ │ [太極藤球功].劉德榮.掃描版
Ⅳ 中國武術有哪些門派。
根據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習雲太《中國武術史》統計,拳種部分有46節計75種、器械部分有27節,可見其眾多紛繁。事實上,在我們上面談到的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以"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猛鶴拳、二郎拳、韋馱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地煞手、六煞拳、七煞拳、六星拳、七星拳、哪吒拳、金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大羅漢拳、金剛拳、金剛手、二十八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剛三昧掌、夜叉鐵砂掌、棉花肚等。
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精武門拳、甲午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洪家拳、岳氏連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郝氏戳腳、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吳氏開門八極(吳氏開門八極拳)、霍氏八極拳、霍氏迷蹤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蘇氏醉拳、萬氏蛇拳、王氏格鬥術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也叫迷蹤拳、迷蹤藝)、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也叫永春拳、永春白鶴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松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也叫譚腿)、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華山拳、鶴陽拳、永春拳(也叫詠春拳、永春白鶴拳)、梅山拳、靈山拳、 彈腿、昆侖拳、昆侖山拳、關東拳、關西拳、東鄉拳、龍王廟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通背穿金掌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地上飛龍)、雞拳、鴨拳、龍形拳(金龍拳)、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長拳、青龍出海拳、雙龍戲珠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五虎拳、八虎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陽拳、永春白鶴拳(也叫詠春拳、永春拳)、老鼠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王八拳、大龜拳、龜鱉拳、甲魚拳、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少林螳螂拳、太極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天蠶功、五行拳等。
以日常雜物命名的——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鍾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蓮花拳、螺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梅花樁拳、木人樁拳、木人鶴樁拳、七星樁拳。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長手、金剛手、五手拳、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北派通背拳、洪洞通臂拳、合一通臂拳、白猿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太極五行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降龍十八掌、伏虎十八拳、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回回十八肘、七十二路擒拿手、七十二把拿腕手、五十路連拳、一百零八式擒拿手、三十六主穴擒法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彈腿、暗腿、踔腿、截腿、連腿、戳腳、半步拳、半步崩拳、五步拳、八步拳、練步拳、穿步拳、凌波微步、順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八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八腿、少林二十八 八極拳,進步鴛鴦連環腿等。
地躺拳類——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功羅漢拳、活法黃龍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地龍拳、地功鴛鴦拳、飛龍地躺拳、九滾十八跌(就地十八滾)、九龍十八滾等。
醉拳類——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漢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太白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魯智深醉打山門拳等。
跌打拳類——跌撲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種還有:三晃膀大洪拳、小洪拳、洪門拳、洪拳、紅拳、威羲拳、老樹拳、泰山拳(廖家拳)、泳匯拳、木蘭拳、太和拳、華拳、長拳、南極拳、北極拳、無極拳、八盤拳、陰陽八盤拳、十二路譚腿(十二路潭腿)、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六合拳、查拳、華拳、洪拳、節拳、綿掌、綿拳、太虛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頭拳、連城拳、兩儀拳(太極快拳)、獨臂拳、瘋拳、埋伏拳、迷蹤拳(迷蹤藝)、緬拳、纏絲拳、磋跤拳、大字門、小字門、單弓門、向門、蹉跤門、王氏格鬥術、本能格鬥術、鐵甲格鬥、散拳道、鶴拳道、截拳道、中國式摔跤、跤拳、中國式相撲、中國式忍術、南無拳、摜跤、摔跤、跤術(蒙古族摔跤和蒙古摔跤都叫跤術)、白打、曦陽掌、劈掛掌、散打、赫文拳、崩拳、朝陽拳等。
著名功法:竹葉手(鋼砂掌)、鐵砂掌、觀音掌、摧棉功、陽光手、龍爪手、天罡龍爪手、龍爪功、拔山功、虎爪功、鷹爪功、硃砂掌、鐵頭功、鐵臂功、排打功、童子功、鐵布衫、二指禪、硬氣功、金鍾罩、鐵橋手、鐵肚功、一指禪、陽光手、剛柔法、鞭勁功、仙人掌、蜈蚣跳、抱樹功、鞭勁法、八大金剛護體功、金鍾罩、摩插功、點穴功、沙包功、拈花功、拔釘功、合盤掌、推山掌、竹葉手等。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門金鎖刀、八卦刀、八卦大槍、春秋大刀、破風刀、中國唐刀、中國武士刀、苗刀、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劍、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日月乾坤劍、乾坤圈、乾坤刀、乾坤劍、金剛圈、少林雙刀十八滾、太極刀、太極劍、玄天劍、河州棍、月牙槍、達摩杖、達摩棍、純陽劍、八仙純陽劍、武當劍、青萍劍、袁氏青萍劍、楊氏青萍劍、賈氏青萍劍、梅花刀、梅花槍、九宮八卦陣、楊家槍法、乾坤扇、梅花樁、七星樁、木人樁、木人鶴樁....
Ⅳ 哪裡有真正的太極拳的書賣不是那些推行健身類的.
1. 百本太極拳書籍下載匯總
http://www.jysls.com/thread-467261-1-3.html
2. 武林絕技之家論壇 → 太極相關書籍下載
http://www.wulinjj.com/bbs/dispbbs.asp?boardid=33&id=27885
=== some examples:
陳小旺編著-中國陳氏太極拳.pdf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教程(馮志強).pdf
陳式太極拳意氣勢練法.pdf
陳式太極拳體用圖解.pdf
陳式太極拳體用全書.pdf
陳式太極拳拳法與經脈運行_吳自立著.pdf
陳式太極拳拳法拳理--馬虹.pdf
陳式太極拳精選 (修訂本)d.pdf
陳式太極拳技擊法--馬虹.pdf
陳式太極拳 意氣勢練法.pdf
陳式太極劍(田秀臣演述 周佩芳 林伯原編著).pdf
陳氏小架太極拳-范春雷.pdf
陳氏太極拳圖說 簡體版(陳鑫著).pdf
陳氏太極拳術-陳正雷.pdf
陳氏太極拳匯宗——陳績甫(民國).pdf
88式太極拳及其防身應用(庄建國 陳占奎 劉錚 付紅波 肖文革 馬立軍編著).pdf
《楊家太極拳老拳譜》吳家藏本.pdf
《新太極劍書》馬永勝.pdf
《太極拳要義》-樂亶.pdf
《太極拳淺說》-徐致一.pdf
《太極拳譜》-武匯川拳社編印.pdf
《孫式太極拳十三式》孫劍雲.pdf
《孫式太極拳技擊練習法》沈順林(少林與太極1994年第3期).pdf
《孫氏太極拳簡化套路》孫劍雲.pdf
《十三刀法》明 王餘佑著 (即《太極連刀法》唐豪整理).pdf
《柔克齋太極傳心錄》-葉大密.pdf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洪均生.pdf
《陳氏世傳太極拳術》-陳子明編著.pdf
李壽篯《武當嫡派太極拳術》.pdf
武當猶龍派太極拳.pdf
陳子明編著《陳氏世傳太極拳術》.pdf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教與學.pdf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pdf
趙堡太極拳李作治脈系拳法闡秘.pdf
武當趙堡太極拳脈系.pdf
吳式太極拳·劍·推手入門.pdf
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pdf
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教與學.pdf
孫式太極劍.pdf
孫式太極拳競賽套路.pdf
楊氏太極劍法精解——附李雅軒43式太極拳.pdf
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教與學.pdf
楊式太極拳.pdf
武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圖解.pdf
三十二式太極劍.pdf
陳式太極拳技擊法-馬虹.pdf
武匯川拳社編印《太極拳譜》.pdf
陳氏太極拳匯宗.pdf
古拳譜叢書第二輯——國術太極拳(吳圖南).pdf
陳氏太極拳二路:炮捶.pdf
陳式太極拳入門_馮志強.pdf
杜元化《太極拳正宗》考析.pdf
中國陳氏太極.pdf
『太極拳體用全書』.chm
關於太極拳內功運用的研究_.pdf
中國太極八卦全書.pdf
謝耀淦《太極八卦與宇宙物質運動》.pdf
中華武術世紀精華 第三卷《登堂入室--太極拳疑難解答》.pdf
《武當真傳太極拳全書》於化行.pdf
陳式太極拳 意氣勢練法.pdf
彭元植秘傳龍虎太極拳.PDF
陳式太極拳匯宗.CHM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陳發科傳授技擊精萃.pdf
陳式太極拳精選.pdf
陳式太極拳老架技擊秘訣_王西安.pdf
楊式太極拳63年版本.pdf
八卦太極拳.pdf
太極拳內功修煉法(魏樹人).pdf
陳式太極拳養生功.pdf
武當氣功太極拳.pdf
太極內功.pdf
24式太極拳快速入門.pdf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pdf
四十八式太極拳入門.pdf
陳式太極拳圖說.pdf
陳氏太極拳拳理闡微.pdf
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原寶山著).pdf
鄭子太極拳.pdf
太極拳的經典拳術論文集.pdf
柔克齋太極傳心錄.pdf
太極拳 孫祿堂著.pdf
楊禹廷太極拳系列秘要集錦.pdf
崔仲山的傳統楊式太極拳教程.pdf
吳氏太極拳——簡化三十七式、四桿、太極拳推手術圖解.pdf
太極八式大架十三硬架.pdf
太極拳理傳真(台灣版).pdf
武當太極拳-萬簌平.pdf
太極拳拳譜.pdf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之五-內功勁法.pdf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四-內功修煉法.pdf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之三-拆架拆手.pdf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pdf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一-內功理法.pdf
楊式太極述真_汪永泉講述_魏樹人_齊一整理.pdf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pdf
陳子明—太極拳要義.txt
吳鑒泉氏的太極拳.pdf
鄭曼青太極自修.pdf
太極推手入門與提高(田金龍編著).pdf
楊式太極拳法精解-陳龍驤 李敏弟.pdf
太極拳釋義-董英傑.pdf
太極拳內勁-吳宗周.pdf
傳統楊式太極拳教程-崔仲三.pdf
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 洪均生.pdf
太極推手二十六式(張卓星).pdf
李雅軒演練楊氏太極拳.pdf
太極拳圖說集注.chm
太極推手絕技(安在峰).pdf
武氏太極拳-郝少如.pdf
楊式太極拳老譜.pdf
三世七太極拳(李先五).pdf
陳氏太極拳陳照奎.pdf
太極劍全書.pdf
原始太極拳(雜志).pdf
太極劍全書武冬.pdf
《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吳孟俠 吳兆峰著.pdf
古傳《太極拳九要論》.pdf
太極拳內功理法-魏樹人.pdf
世傳陳式太極拳-陳小旺.pdf
隨曲就伸:中國太極拳名家對話錄-余功保.pdf
楊式太極拳:發勁、運氣、練勢.pdf
吳式太極拳及其防身應用.pdf
吳氏簡化太極拳.pdf
吳式太極拳拳械述真.pdf
正宗吳式太極拳.pdf
陳氏太極拳(沈家楨 顧留馨).pdf
鄭式太極.pdf
武氏太極拳圖解及太極論·訣.pdf
玄門太極長生功.pdf
陳正雷大師著《陳氏太極十三桿、三桿、八桿、梢桿》.pdf
趙堡太極拳文集.pdf
武式太極大桿.pdf
樂亶《太極拳要義》.pdf
太極拳常識-周稔豐.pdf
李雅軒《楊式太極大槍》-陳龍驤 李敏弟著.pdf
太極內功-李經梧 張天戈.pdf
四十二式太極拳教學演練.chm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pdf
張祖意合太極拳.pdf
汪波-全佑老架太極拳.pdf
武派太極.pdf
孫氏太極拳劍.pdf
呂方軍-太極拳推手快速入門不求人.pdf
楊式太極拳架詳解.pdf
楊式太極六十六式弓林拳.pdf
楊式十八式圓形行功太極拳劍.pdf
楊式秘傳一二九式太極長拳.pdf
楊氏太極拳法精解.pdf
傳統楊氏大架太極拳械推手.pdf
沈壽-太極拳譜.pdf
Ⅵ 求文檔: 陳式太極拳83式 詳解
詳解有,在這里也不能完整的給你啊。復印的。老師講解內容。估計打也要打好久。
另外有一本書,似乎就叫陳式太極拳,沈家楨編的。原來似乎是李經悟寫的,被沈拿過去出書。這本書上有不少的錯誤,不過相對來說又便宜,又完整。網上有下載。
裡面有1路與2路的講解。主要是拳照比較好。是陳照奎與陳發科拍的。
如果想看視頻,建議你找一個田秀臣的錄像看看,黑白的。架子比較的正。
太極拳的基本拳理很少。200個字就講完了。只是要學習研究要花一輩子也研究不完。
---
補充
田師傅語錄
一 總論
起式走螺旋,
力由足底發,
節節要貫穿,
周身是一家。
府內似海形如潮,(1)
轉換折疊在於腰,(2)
進退起伏身要穩,(3)
上下貫穿行指梢。(4)
註解:
1)內外合一,勢如海涌,府, 泛指身體內部, 並不特指腹腔. 形, 指外部動作如同潮水
涌動.
2)腰是力量從下傳導到上的關鍵
3)進退起伏身要穩:有起有伏,起伏有致。
4)足催膝,膝催腰,腰帶動梢節。行, 勁力運行直達指尖稍節
上面8句是最基本的要領,初學要注意體會,習練多年同樣也是要不斷拿這幾句來要求自
己。
1. 練拳的過程:尋規矩->守規矩->脫規矩->練拳沒規矩,卻處處合規矩。這是一個
長
期的過程。
2. 太極拳要求整體性、連貫性、協調性和動作的平衡性。
3. 協調性:包括靜止中的協調性和運動中的協調性。
4. 放鬆問題:精神的放鬆是肢體放鬆的前提和基礎。要似笑非笑。
5. 合中寓開,開中寓合,欲前先後,欲左先右。開合相互轉化,互相依存,有內在聯系
。
6. 太極拳來去無空手,沒有一招是專門為表演的。太極拳像一首詩,詩能言志,拳能通
過肢體語言纏法內心世界。看一個人的拳,可以從勁路、勁力、勁別來判斷,也可以看
他的眼神……
7. 有起有伏,起伏有致,有快有慢,快慢相間。
8. 關於輕靈沉靜:輕靈不飄忽,沉靜不呆板。
9. 順纏:大拇指內扣,小拇指外翹
10. 逆纏:小拇指內扣,大拇指外翹
11. 制對方:金肩銀胸草肚皮
12. 太極者,纏法也,不懂纏法,即不懂拳也。
13. 練習的時候要立體螺旋,循環往復。
14. 動貴短,勁貴長,意貴遠:以身為軸,以手為輪,身體就是螺旋,再加上手的順逆
螺旋。
15. 「打拳如抽絲」,抽絲不包含纏絲,但是纏絲包含抽絲。
16. 拳斷勢不斷,勢斷意相連,意斷還有神相接。
17. 太極十三式:掤、捋、擠、按、踩、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18. 太極八法:掤、捋、擠、按、踩、挒、肘、靠。
二 陳式一路走架要點與口訣:
第一式 預備式:
起勢45度出腳,雙手後推時身不能前探,上步不能前傾。
雙手有後撐之意,無後撐之形。
第二式 金剛搗碓
搗錐右腿抬至大腿平,小腿垂直,開跨振震腳是個踩,重心在左腳;
太極拳,會不會,就看金剛大搗碓。
第三式 懶扎衣:
右手食指意在勞宮穴,左腳有內扣之意。左腿綳,右腿弓,重心大約四六開。(也就是稍
微偏右)膝蓋不過踝骨垂直線。
第四式 六封四閉
捋時,肘不貼肋,手不貼胸。
手到腳到身也到,打人如玩笑;手到腳不到,出手也無效。
第五式 單鞭
左腿弓,膝蓋不過踝骨垂直線。右腿綳,腳略有扣意。左手是順掌,眼角餘光照顧到左
手食指,意在勞宮穴。右肘與胸的夾角略小於左肘與胸部的夾角。左肘與左膝基本相合
。
第六式 金剛搗碓
第七式 白鶴亮翅
肩靠掌擊:靠有肩靠、胸靠、肘靠、迎門靠、背靠、背折靠......
肘擊軟肋
從迎門靠(劈山靠)到白鶴亮翅,右手先順纏,再逆纏,同時左腳蹚步。
重心在右腳,左右三七開。兩手逆纏圓撐,大有支撐天地之感覺
第八式 斜行拗步:
上左腳出右手叫拗步,上左腳出左手叫順步
從白鶴亮翅到斜行拗步:雙手在左膝蓋上方時,左手變鉤,右手逆纏,用身體帶開。
斜行拗步:左腳向斜前方30度左右;左腳+右手為主。
第九式 初收:
高度不變,速度不變,勁路不斷,(合的時候)勁別有變。
就好比一條可愛的魚,你非常喜歡地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起來,然後慢慢地把它壓
成魚干,外面動作表情看不出,但是勁別完全不一樣。
第十式 前趟拗步:
(1)雙手向後捋到右膝蓋上方,提腕,左腳鏟出。
(2)右手四指搭左手內脈,轉體,左手逆纏,右手順纏。
(3)轉腰丟胯,先走肘,右手順纏打開。
(4)力從右手通過肩松沉到左手,成為拗步。
第十一式 斜行拗步
第十二式 再收
第十三式 前趟拗步
第十四式 掩手肱拳:
一撐,二松,三轉,四震,五開,六擊發。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射箭,打人如中靶。
發勁要松活彈抖,方向與前腿膝蓋方向平行。
後腿發勁時外綳,下盤要穩,後腿要曲蓄有餘,不能綳直,也不能往下塌。
眼神要兇狠,
動作配合全身協調。發勁時候關節要放鬆,關節如果僵硬,勁力傳過關節的時候就會損
傷自己,松開才能透過勁力不傷自身。
一要撐,二要松(向左轉),三要轉(提膝,右手逆纏向前)。右手向前鑽著走,
因為拿法是有方向問題的。這個時候右腿大腿平,小腿直,腳腕放鬆。
震腳要震不急於震,一震催出左腳,要打出節奏感。
右手收於腰間,鬆鬆攏住,左手似指非指,兩眼似看非看。右腳蹬,左腳撐,左手往回
帶,與右手形成反作用力。起蓄有餘,逆纏出拳,與左膝成平行線。
左肘與右手對拉,左手手腕放鬆,才能在肘上拉上力氣。
第十五式 金剛搗碓
第十六式 披身捶(庇身錘):
向左轉時左腿蹬右腿撐, 身向右前方略進蓄勁攻擊對方
第十七式 背折靠:
左腿蹬,右腿撐,含胸斂臀松肩墜肘。
頭要正,肩要平,雙肩前合,背要綳。
右拳距右太陽穴一拳遠。
第十八式 青龍出水:
1掛,2磕,3合,4纏繞,5反撩,6青龍出水
第十九式 雙推手:
雙推手要做到全身協調,周身一家,轉身時向左微蓄勁,上步時向前跨一步(就像地下
有個水坑,跨過去)不是邁過去。
第二十式 三換掌
三換掌,左掌前探時候,左足腳掌蹬地,不要腳跟。
第二十一式 肘底捶:
肘底錘,最後左手上托對方肘部,同時右拳打對方軟肋 。一般實用要配合進步身法,才
能進入有效打擊距離, 用的是全身的合勁
第二十二式 倒卷肱:
直退易潰,斜退得橫
後退時候弧線後腿,雙手逆纏, 到轉關處腰一帶, 變為雙順
然後再雙逆下一步
人順我逆謂之走,就是要走化對方來勢
我順人逆謂之粘,就是要佔穩優勢,保持控制對方的平衡
第二十三式 退步壓肘
1纏,2裹,3壓,4撤
撤步換掌,雙臂滾動,不要左右過分扭動身體 。
特別要注意也是弧線後退。
第二十四式 中盤
第二十五式 白鶴亮翅
第二十六式 斜行拗步
第二十七式 閃通背
貓洗臉,二龍戲珠,轉身擺腳突胯,閃通背。
第二十八式 掩手肱拳
第二十九式 六封四閉
第三十式 單鞭
第三十一式 運手:
兩手高不過鼻,更不能擋眼。
第三十二式 高探馬
第三十三式 右擦腳
保持平衡,腳不落地。
第三十四式 左擦腳
保持平衡,腳還不落地。
第三十五式 蹬一跟
腳仍不落地,放鬆,轉向。也可落地撤步,降低難度,容易站穩。
第三十六式 前趟拗步
第三十七式 擊地捶
第三十八式 翻身二起腳
神仙一把抓,兩手對拉,長身,似打開陳年的大門。
第三十九式 獸頭式:
一撐二捋三握拳,起腳落腳手連環。
第四十式 旋風腳
雙拳變掌走S,上合下擺旋風腳。
第四十一式 蹬一跟
第四十二式 掩手肱拳
第四十三式 小擒打
第四十四式 抱頭推山:
塌掌,力在掌跟。
第四十五式 三換掌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閉
第四十七式 單鞭
第四十八式 前招:
兩手方向相反,打錯勁。
第四十九式 後招
第五十式 野馬分鬃
過式:左滿舵,滿舵左。
前手好像汽車前面的標志,與身體要合成整體。
第五十一式 六封四閉
過式:第一到胸前(磨盤掌),第二捋加按,第三小引圈,第四劃大圓,第五雙提腕,
第六捋加轉,上步就是按。
第五十二式 單鞭
第五十三式 雙震腳
雙手先向上送,卸對手胳膊好像從衣帽架上摘衣服,要先往上送。
第五十四式 玉女穿梭
平行地面竄出,不能向上跳起。
第五十五式 懶扎衣
第五十六式 六封四閉
第五十七式 單鞭
第五十八式 運手
第五十九式 擺腳跌岔
第六十式 左右金雞獨立
六十一式 倒卷肱
第六十二式 退步壓肘
第六十三式 中盤
第六十四式 白鶴亮翅
第六十五式 斜行拗步
第六十六式 閃通背
第六十七式 掩手肱拳
第六十八式 六封四閉
第六十九式 單鞭
第七十式 運手
第七十一式 高探馬
第七十二式 十字擺蓮:
過式(接高探馬):兩手各畫一個圈,轉身形成一大圓;上合下開撻架子,重心左移雙
手搭十字。
第七十三式 指襠捶:
拳下砸外崩勁,和胯打勁。
第七十四式 白猿獻果
第七十五式 六封四閉
第七十六式 單鞭
第七十七式 雀地龍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轉身時,避免雙手像端機關槍一樣。
第八十式 轉身雙擺蓮
第八十一式 當頭炮
第八十二式 金剛搗碓
第八十三式 收式
三 推手:
1. 規則:6米圈,雙方合步站立,不能站成橫開步。
手背相抵時開始運作。
2. 順纏進攻,逆纏防守,以身帶動,公轉與自轉相結合。
3. 順纏引導開對方的進攻後,在對方收勁時,用逆纏進攻。對方引導過頭的話,就可以
用肘或者肩靠。手到身到腳也到,不可以伸手過遠。
4. 以身為軸,以手為輪。
5. 避免:丟、癟、頂、抗。
6. 做到:沾、連、粘、隨 。
7. 手腳的配合:上下相隨人難進。舉例子:吃花生米時,筷子的運動與嘴的開合不但各
自要正確,還要配合好。
其餘:(待歸類)
1 推手以我為軸,以圈化解,圈不是固定的一個圈,如對方雙手按我上臂時,可以以
肩劃圈,或右手裡,左手外向右下向後,再向回轉,就是亂環,對方難以判斷。
2 打越短越好,打出越長越易被對方采。
3 要借力打力,以20公斤,打回80公斤力。
4 履:前腿可履對方前腿,腳可履,身也可履,手向反向為履。
5 洌為寸勁兒,身周圈為肘靠勁,最後是抖勁,可敗中取勝。
6不熟不推手。迂高手,要珍惜對方十幾年的功夫,不能丟別人面子。真正交手就是幾
下事,但是老師不挨摔,學生練不出來。
7 懶扎衣後,履前要輕,用腰走,外翻是滑動摩擦力,肘不貼肋,手不貼胸,不能履
到自己身上,要順其要勁而給之。如對方反拿我右手,我可順勢轉身,用肩頂其肘反關
節而破之。
8 打要冷、脆、快,謾會失去戰機,如掌背甩打對方後,就變成拳。
9 練拳中"傷腿",是腳不動的原因,另外膝不過垂線,膝直上直下,也易被牽拉,所
以膝要含蓄著勁。
1o 推手雙方一過一癟都不對,身軸不動,用肩肘就可化解對方來勁。
1l 被抓時,往對方虎口外解脫,抓對方時,要形成兩個點,姆指再轉動,對方就難
以承受了。
l2 遠拳近肘貼靠:身軸不動,不貼不靠,緊湊圈內履,圈外為采洌。如白鶴亮翅,
一肩靠,二肘,三摔擲。
l3 武術不是培養模特,難度趕不上體操,花稍比不上雜技,所以我們練太極拳一定
要練攻防,要練內功。各家拳師回去都練炮捶,目的要明確,藝高人膽大。
14 履不能太遠,要在尺骨之內。舍己從人,不能自己拔根。
l5 "速度、力量、技巧和方向"是技擊中的四個要素,力量是基礎,速度是條件,速度
+力產生沖量,"一力強十會"說明了力量的重要性。"四兩撥千斤"說明了技巧和方向的作
用。如對方握我手,隨即又進肘,我轉方向,其肘就落空。
16剎腰壓肘:上身不能前探,以腰帶,肘滾動,是摔對方的一個重要拳式。
17 腰是力量的集散地,是轉換力量的主宰。
18 長拳饅打不是太極拳,要內纏外裹,互為表裡,而且拳不能完全打直,勁發即收
。
19 襠要圓,呈拱形,不可尖襠或成lM形襠。圓襠產生暗勁。推手中襠暗勁可發人
,對方不知道你的虛實。
2o 姆指向外為順纏,向里為逆纏,手腳同也。一般左腳逆右手順。 嶗 捶足後撩勁
,左腳順,左手順,上下一致。
21 拳打出要上半步,被對方拉要上兩步半,可變被動為主動。
22 野馬分鬃,左腿逆到右手順,通過腰背交叉變換勁。
23有意無意出真意,我松對方感覺是"沉",而不是重,重是來自僵,重則易被填實,
沉是從放鬆而來的勁。
24 採在十指,採在稍節。
25 起勢要象巨蟒出洞,勢不可擋,懶扎衣和單鞭是兩儀,方向相反,重心在兩腿間
四六開。膝不過踝,另一腿膝與踝也相近;白鶴亮翅,左手塌腕時,右手棚腕,起左腿
時,右手外撐,左手在左膝上;白鶴亮翅到鈄行拗步,右腳底有一個換勁的動作,但不
可大了,斜行拗步兩臂雙逆到雙順是身體的合勁和腿的蹬勁,形成整勁;掩手肱捶,勁
不能抖散了;裹鞭炮不能搖膀晃腰。
白鶴亮翅左手在右肩處時,有個肩靠勁。
斜行拗步在三分之二處落腳鏟出。動作要粘粘糊糊,使人感到很厚實,要好好體會"巨
蟒出洞"。
人體中260多塊骨頭,100多個關節,500多條肌肉,都活動起來,把自己身
體變成泥鍬。
26 澄甫在形成楊氏太極拳中功不可沒。
27 敗中取勝:推年中被對方牽動,重心後移,呈後坐敗勢,此時要抓住對方兩臂,
這樣重心就在兩人中間,借對方推力,後甩對方,利用甩他的力返回自己的重心,此勢
用的是雲手摔人,敗中取勝,是離心和反離心力,作用和反作用力的道理。
28 83年北京成立陳氏太極拳研究會,84年田秀臣去逝,87年高志方學拳,馬
志才20多年太極拳,被高志方摔出20多個。拳重不沉易抖散,雙沉不是病,偏輕偏
沉好,偏重則無彈性。又不能勁到肩就停住了,打出拳無力,缺彈性。但輕不要飄,沉
不要重,重則滯。推手中彼發我沉,彼沉我松。
重無活動餘地,雙重則滯,易被填實。輕沉有彈性,可靈活變換自如。
29 明家求明,不求名。先學後知難,知難者不難,不知難者難。知易行難,知而後
行之,必成明家。學拳也應如此。
30 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心有所想,意有所動,意為令氣為
旗,意動才走氣,表現在形勢上才能作到外三合。
31 一路是以身帶手為主,以手帶身為輔;棚履擠按為主,采洌肘靠為輔。二路反之
,以身帶手為輔,以手帶身為主。
32 吳氏太極拳練過式,陳氏練定式,過式弱。
33 起勢以身帶手,但還有手的動,所以是活的,這樣不幹。到第一金 值 椎,有四
個合勁;懶扎衣兩手轉動,右手蓋在左肘上,運勁粘粘糊糊的往外開。掩手肱捶,拳從
腰出,力從背發,勁從心出。中盤震腳催勁出左腳,兩腳位置方向在一圓的切線上,收
尾閭,膝找腳尖,不用發勁,即不該發的不發,不要有多餘的動作,肩與胯合表現立身
中正,運氣自然。單鞭兩手雙逆,兩臂放長到兩手雙順,左手勁經大椎到右鉤手。雲手
以身帶手,腰要圓活如珠。退在卷肱,腳掌劃孤線,力落在腳跟上,才能打出氣勢,才
能出現洌勁。雲手要輕靈,落腳要實,輕而不飄,沉而不滯,松不只看肘,肩、胯,腰
和腿也要松,即靈活了,可隨時變換方向,變換陰陽。對方推我,那個手重,那個手為
陽,我松即可撥起他,手勁再延伸對方就出去了。
34 馮志強老師年青時打二路,打得讓人感到碰著得死,挨上得亡,真正打出了陳氏
太極拳的勁力和氣勢。
欒肘是腳下發力,用腰抖出勁。
"順步"右手右腳在前,"拗步"左腳右手在前,抬腿要平,膝高側身歪。
掩手肱捶發與松要無焊接點,漆一無縫。
35 "太極"開合而已,如前膛右手為合左手為開;白鶴亮翅兩手遙相呼應,右手合左
手開,或反之。有的拳式雙手先合而後開,開而又合,蓄發相間。
36 以身帶手,身轉後是否能再轉回來,來檢驗是否立身中正,以身為軸。
37 閃通背接掩手肱捶,開始是以身帶手,右手下穿時是以手帶身,起左腳不急於落
,一但震落右腳馬上摧出去,該動作美在纏絲上。
38 青龍出水,左腳墊步,左手彈出(不要只出一個指頭),手指似出非出,而出右腳
發肘,要找好時間差。此動作雙腳要動,否則腳易受傷。
39 拳似流星,眼似箭,腰似蛇形,腳似鑽。注意觀察蛇行、貓跳、狗閃。
40 鷹的滑翔下捕勁用在武拳上氣魄就出來了。
4l 打拳要輕而穩,勁貫四稍,似拋物飛行一樣,式定勢動才能連綿不斷。
42 棚者彈也,履中不能丟柵,棚無時不在。
43 勁合,形必整。如初收勁合,形自然合。
44 當頭炮,要腰胯蓄勁,出拳抖腰胯。閃通背接拗欒肘,肘在兩腳中間,也是抖腰
出肘。雙震腳體現腰轉和松腰松胯,兩腳原地力貫地下。斜行坳步要體現腰勁和後腿蹬
勁。
45 掩手肱捶兩手各50%的力,只是賓主要分,掩手肱捶內容很多,許應凡站在老
師右腳跟後面看老師打拳,老師出拳同時右腳跟向後一蹬,帶上了許應凡的腳,結果許
向前跌出,說明此拳式全身各處都可發人。
46 拳名每一個字都要鑽研,不能不知怎麼講。
47 練太極拳一生最難的是放鬆。
48 推手中不讓對方彎肘,使其臂直,並力貫其肩,就可控制對方。對方一曲肘,就
可變勁和化勁。控制對方胸,就可使其失重。
49 玉女穿梭轉身兩臂和手合著勁到懶扎衣,上步七星兩拳逆纏轉順纏是穿透勁,抱
頭推山是向前用掌根推,體現沖勁,轉腰,力在掌根。
50 棚是橫勁,要飽滿,不能架肘,架肘必聳肩,聳肩立身不正(一肩高一肩低)。
51 一力降十會,一巧拔千斤。迂著推土機,誰也頂不住,有相對性。兩人差不多,
巧者勝。但雙拳難敵四手。
52 雲手有跟步,蓋步,倒插步和轉步,轉步右手先順纏再逆纏發勁,這樣蓄勁足。
雲手一個動作多次重復,要有快慢,讓人看出變化。快而不亂,亂中有秩,沉靜而不呆
板。
53 打拳要有感染力,沒有綉花的心打不好拳,觀眾不悠然的模仿,產生共鳴,說明
你的拳打得出神入化。
54 肘不單是打,要會纏肘,搭手一纏肘,可將對手摔出。對方進肘,可用肘纏其肘
,他退,用肘進其胸。
55 雙臂雙肩被按往被動時,就用抖勁,一抖對勁落空。上驚下取方為妙。聲東擊西
,上一巴掌下一腳。腳不能橫拔,要履帶轉勁,脆勁,崩勁。崩帶彈性冷發勁。脆是干
凈利索快。對方身軀在這種裹崩勁中,大都被摔出去。
56 拳打腳踢是下手拳,有拙力。要練出彈性、練柔,先求開展後緊湊,要不斷凈化
提煉,並打出自家拳的風格,如舒展大方數楊氏,靈活數孫氏,嚴謹數吳氏。
57 技擊中要練小,展要似展非展,不能完全直,不能重新起勁,發與化不能斷勁,
要蓄發相間,節節貫穿。
58 新力未發,舊力未過,是發人的時機,如蟬出殼時抓它。剛在人前,柔在其後。
59 打拳如寫詩作畫,也要有意,找韻律找感覺。
60 武術是一種文化。我們的歷史責任就是要繼承,這是基礎,不繼承就無根,根自
己不保持,如何發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我們要愛拳、學拳、練拳,為的還是
拳。
61 幾大拳種只是形式的區分,風格的不同,才分為楊、陳、孫、吳等幾大拳種。我
們的責任要讓陳氏太極拳在中國武術中發揚光大。
62 進門拜師目的是學拳,學、教都要努力,我不培養出超過我的人,就不是好老師
。要說出20代傳人,拳要正宗,不是姓陳就正宗(那是血統正宗),拳術上是誰練誰正
宗。我們要有一個凝聚力,目的還是繼承和發揚,不能把傳統丟了,否則上對不起祖先
,下對不起後人,所以我們肩負重任。
在技擊格鬥中,力量、速度、技巧、方向四要素不可或缺。
其互相內在聯系與密切結合是最起碼的要求,
在此基礎上加強反應、靈敏、變化、柔韌、耐力、協調等的鍛煉
並落實在手、眼、身、法、步,逐步轉化為本能的條件反射的下意識動作,
使全身的運動整體性、連慣性協調性不斷提高,方可立於不敗之勢。
松是練習太極拳最起碼的要求,只有松才是練好太極拳的前提和基礎。
精神的放鬆是肢體放鬆的必要條件,松也是最難做好的。
初學動作過快,肢體不放鬆,而過慢一味追求慢更不可能放鬆。
以上是不能達到放鬆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Ⅶ 陳式太極拳和通背拳拳譜
董成晚年所傳「四十九勢通背柔拳」拳譜<白猿仙通背柔拳49勢勢名>
1、左右推山2、金剛墜3、攬扎衣4、如封似避5、單鞭6、單風貫耳
7、白鶴亮翅 8、金絲纏鑒 9、斜行10、單震腳11、掩手弘拳12、披身拳
13、對心肘 14、肘底看錘15、倒攆猴 16、退步獨立 17、金雞獨立 18、肩肘靠
19、腿步捋手 20、白蛇吐芯 21、大背靠 22、騎馬問路 23、順水推舟 24、雲手
25、斜插一枝花 26、探馬勢 27、十字手 28、右拍腳 29、左拍腳 30、轉身蹬一腳
31、前沖後沖 32、栽手炮 33、二起腳 34、護心拳 35、左右擦腳 36、雙風貫耳
37、金雞曬膀 38、三環手 39、野馬分鬃 40、擺蓮腳
41、鳳凰展翅 42、小開門43、腦後錘44、雙震腳 45、玉女穿梭
46、十字腳47、指襠錘48、上步七星、退步跨虎 49、當頭炮收勢。
董成晚年所傳「通背108勢拳」<猿仙通背拳一百零八勢總目>
第一回十八勢:
金雞展翅,按手提膝,拗步拳,狠腳頂手,開弓射虎,埋伏勢,白猿看果,單鞭勢,斜行勢,狠腳鑾炮,天王托塔,金雞獨立,把手沖天炮,鳳凰展翅,二起腳,肘底錘,獨立炮,順手牽羊。
第二回 十二勢:
拉馬上靠,跨虎勢,金雞撇翅,青龍出海,坐馬推山,倒騎龍,拋架子右橫左踩,旋風腳,伏虎勢,右箭靠打,白猿蓋頂,雲手劈拳。
第三回 十二勢:
單風貫耳,連環腳,回身靠,浦地捉雁,白雞分窩,中單鞭,前貫後撩,黑虎翻身,旗鼓勢,左箭靠打,金剛墜,搖山六拳。
第四回 九勢:
霸王舉鼎,白蛇吐信,一霎步,雞子鑽林,雙錘撩陰,扇通背,滾手炮,白猿跳澗,雁翅勢。
第五回 十五勢:
見手,左右騙馬,穿心腿,懸腳勢,仙人摘茄,移步跺腳,朝陽手,雀地龍按下,十字披紅,對心肘,三換掌,二郎擔山,泰山壓頂,通袖腿,白猿摘果。
第六回 二三勢:
白鶴亮翅,金絲纏鑒,下四平,袖抱頭推山,如封似避,當頭炮,十子鞭,左右穿樁腿,金雞曬膀,降龍勢,金雞跌翅,後肘靠打,前肘靠打,小鬼攢,老君背山,指襠錘,金雞抖翎,白猿攀枝,白蛇脫皮,探馬勢,拗蘭肘,腦後錘,餓馬提鈴。
第七回八勢:
小開門,十面埋伏,青龍舞爪,左按右掌,挑肘推胸,正攆猴,反手箭獅子大張口。
第八回 十一勢:
雙手抱玉瓶,合手雙架梁,四門斗,滿肚紅,踩堂腿,斜形靠,玉女穿梭,野馬分鬃,倒攆猴,摟手拗進,珍珠倒卷簾.
<猿仙通背拳一百零八勢啟悟歌>
第一回:
金雞展翅四方行,按手提膝顯手能,黑虎掏心拗步打,狠腳頂手在中營,上一步開弓射虎,退一步望月埋伏,白猿看果誰敢偷,單鞭勢斜行看手,狠腳鑾炮挽七星,天王托塔纏絲封,金雞獨立不留情,把手沖天炮步弓,鳳凰展翅上下用,二起飛腳頂門中,肘底錘轉身靠打,獨立炮勢勢連環,順手牽羊泄步走,直來橫截勢逞雄。
第二回:
拉馬上靠把人迭,跨虎勢挪移發腳,金雞撇翅六合用,青龍出海威無窮,坐馬推山倒騎龍,拋架子翻身過海,伏虎勢右箭靠打,上一步白猿蓋頂,回身雲手搖三沖,英雄跨虎把陣贏。
第三回:
單風貫耳里門走,連環兩腿蓋頂手,回身靠浦地捉雁,白雞分窩腹中跺,中單鞭緊連著前貫後撩,黑虎翻身左右倒,旗鼓勢左箭靠打,金剛墜勢肘連腳,搖山六錘功宜純,怎敵我以少勝多。
第四回:
霸王舉鼎力在肘,白蛇吐信仰掌攻,一霎步里外能用,雞子鑽林斜行靠,雙錘撩陰力宜圓,扇通背左右能開,滾手炮拿中有解,白猿跳澗快如箭,雁翅勢轉身一蹬,高中底各有其能。
第五回:
見手出營一步到,左右騙馬有鑽腳,穿心腿撥霧分雲,懸腳勢以腿還腿,仙人摘茄子非捉雁,移步跺腳勁在鐮,朝陽手法連用肘,雀地龍按下來回手,十字披紅對心肘,三換掌法倒攻走,二朗擔山步中變,泰山壓頂用砸拳,通袖腿快打快進,白猿摘果手快回。
第六回:
白鶴亮翅腳手風,金絲纏鑒合手行,下四平守中有攻,袖抱頭推山山動,如封似避人難進,當頭炮勢我逞雄,左閃右進十字鞭,穿樁兩腿踢襠中,金雞曬膀雙掌用,降龍勢羅漢威風,金雞跌翅巧用計,前後肘靠順打行,小鬼攢英雄打半,急轉身老君背山,指襠錘金雞抖翎,猿猴攀枝空中行,白蛇脫皮化為妙,探馬勢傳太祖高,拗蘭肘一拿二進,前打轉劈腦後錘,餓馬提鈴雙手分,不跌到他也命危。
第七回:
小開門勢守在中,十面埋伏扶漢主,青龍舞爪面部抓,左按右掌巧用拿,中心頂分心掌打進踢推,挑肘推胸貼身依,正攆猴攔中有進,反手箭獅子大張口一打二推。
第八回:
手抱玉瓶意在拿,合手雙架梁,四門斗迎四方,滿肚紅敵手招架忙,野馬分鬃彼有傷,倒攆猴退中設計,摟膝拗步防來腿,珍珠卷簾須認真,左閃右進巧用心。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74式拳譜: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又稱大架,由陳長興創編。
1、預備勢 2、金剛搗碓 3、懶扎衣 4、六封四閉 5、單鞭 6、金剛搗碓 7、白鶴亮翅 8、斜行
9、摟膝 10、上三步 11、斜行 12、摟膝 13、上三步 14、掩手肱拳 15、金剛搗碓 16、撇身拳
17、青龍出水 18、雙推手 19、肘底看拳 20、倒卷肱 21、白鶴亮翅 22、斜行 23、閃通背
24、掩手肱拳 25、六封四閉 26、單鞭 27、運手 28、高探馬 29、右擦腳 30、左擦腳
31、左蹬一跟 32、上三步 33、擊地捶 34、踢二起 35、護心拳 36、旋風腳 37、右蹬一跟
38、掩手肱拳 39、小擒打 40、抱頭推山 42、六封四閉 42、單鞭 43、前招 44、後招
45、野馬分鬃 46、六封四閉 47、單鞭 48、玉女穿梭 49、懶扎衣 50、六封四閉 51、單鞭
52、運手 53、雙擺腳 54、跌岔 55、金雞獨立 56、倒卷肱 57、白鶴亮翅 58、斜行
59、閃通背 60、掩手肱拳 61、六封四閉 62、單鞭 63、運手 64、高探馬 65、十字腳
66、指襠捶 67、猿猴獻果 68、單鞭 69、雀地龍 70、上步七星 71、下步跨肱 72、轉身擺蓮
73、當頭炮 74、金剛搗碓 75、收勢
陳氏太極拳老架二路,又稱「炮拳」或「炮捶」:
1、起勢 2、金剛搗碓 3、懶扎衣 4、六封四閉 5、單鞭 6、護心拳 7、斜行 8、回頭金剛搗碓
9、撇身拳 10、指襠 11、斬手 12、翻花舞袖 13、掩手肱拳 14、腰攔肘 15、大肱拳小肱拳
16、玉女穿梭 17、倒騎龍 18、掩手肱拳 19、裹鞭裹鞭 20、獸頭式 21、披架子 22、翻花舞袖
23、掩手肱拳 24、伏虎 25、抹眉肱 26、黃龍三攪水 27、左沖 28、右沖 29、掩手肱拳
30、掃堂腿 31、掩手肱拳 32、全炮捶 33、掩手肱拳 34、搗叉搗叉 35、左二肱右二肱
36、回頭當門炮 37、窩底大捉炮 38、腰攔肘 39、順攔肘 40、窩底炮
41、回頭井欄直入 42、金剛搗碓 43、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