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和平論pdf

和平論pdf

發布時間:2025-02-21 13:17:35

A. 觀看一本關於歷史的書並寫感想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有些慚愧的說,作為一個高中生,我居然沒有怎麼仔細閱讀過中國的歷史,一直都無法由衷的感觸些什麼。但當我通讀過《資治通鑒》後,我發現心中竟不住的洶涌澎湃。那些歷史情節,彷彿歷歷在目。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於,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干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為之熱血沸騰。英雄們為了解放,為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並不是全因為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於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後,浮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偽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於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中國帝王被殺,不自楊廣開始,但楊廣被殺,卻是人民自救——聚眾起兵、反抗暴政的結果。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轉變為官員和軍人自救的結果。楊廣能力的高強,使人驚駭,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時間,就毀滅其父楊堅建立起來的富庶強大無比的帝國,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將勇士反叛,沒有人能做得到這些,而楊廣卻做到了,他的獎狀是一條絞繩。

每次政變,都引起屠滅三族的慘劇;每次兵變,更是死人山積——壽春一連發生三次叛亂,幾乎空城。詭詐、殘忍、勾心鬥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錦的前程,卻看不到人民苦難。今天還是炙手可熱的神聖人物,明天霎時間變成國家蟊賊,全家斬首,還把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也帶入刑場。官員的尊嚴靠赤裸裸的軍事力量維持,是和非、對和錯,全看你是勝是敗?人性急劇墮落,種下未來更悲慘命運的基因。

面對暴君的暴行,我們如果沉思,會忽然間汗流浹背。因為,如果換一下位置,我們真的可能就是他!這是多麼可怕,權力能改變人性、扭曲人性、消滅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權力的毒酒,美女都會變成青面獠牙,何況本來就有一顆邪惡的心靈,我們痛恨他們之餘,還為他們痛惜:為什麼讓他們服下這種毒酒!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鑒》,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為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為我在這里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B. 世界文化常識pdf

1.必備的美國文化常識有哪些
熔爐---The Melting Pot 美國的別稱。

因為美國是一個由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融合組成的國度。這些移民說的英語不像英國人的英語那樣具有較強的階層性與地域多樣性。

他們形成了相似的生活習慣與禮節;城鄉居民的差別也不像其他國家的那樣明顯。 美國社會雖然競爭性強,且存在著種族歧視,但它在同化來自不同民族的移民方面又表現出相當大的彈性與包容性。

因而,形成了全新的整體文化與共同的民族意識,使美國成為「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美國人的人生觀是基於個人奮斗、自我管束與競爭精神之上的。

雅皮士與雅非士---Yuppies and Yuffies 雅皮士是美國人根據嬉皮士(Hippies)仿造的一個新詞,意思是「年輕的都市專業工作者」 。 雅皮士從事那些需要受過高等教育才能勝任的職業,如律師、醫生、建築師、計算機程序員、工商管理人員等。

他們的年薪很高。雅皮士們事業上十分成功,躊躇滿志,恃才傲物,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

與嬉皮士們不同,雅皮士們沒有頹廢情緒,不關心政治與社會問題,只關心賺錢,追求舒適的生活。 雅非士意為「都市中失敗的年輕人」。

他們雖然覺得自己的生活無法與雅皮士的生活相比,但又不願意有失落感,並發誓要找到自己的歸宿。 山姆大叔-Uncle Sam 它是美國的綽號與象徵。

山姆大叔的英文為Uncle Sam,縮寫是U。 S。

正好與美國的英文縮寫相同。但它怎樣成為美國的綽號和象徵的呢?普遍的說法是:1812年,美英戰爭期間,美國特羅城有一個專門供應軍用牛肉的商人(也有的說是軍事訂貨的官員)名叫山姆爾?威爾遜(Samuel Wilson,1776—1854),人們平時都叫他山姆大叔(Uncle Sam)。

美國 *** 收購他的牛肉箱上都蓋U。S。

字樣。人們遂開玩笑說這些蓋有U。

S。字樣的箱子都是山姆大叔的。

後來「 山姆大叔」便成了美國的綽號。19世紀30年代,美國畫家又將「山姆大叔」畫成一個留有山羊鬍子的瘦長老人,帽子和褲子都有星條旗的標志。

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黑色」這一詞,源出耶穌殉難日(Good Friday)。 1987年10月19日,紐約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暴跌,因這天是星期五,故稱股票市場的「黑色星期五」。

10月19日紐約股市的股票指數普遍大幅度下降,超過了1929年10月28日引發經濟大蕭條的股票暴跌紀錄。這天開市不久,即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紐約股市創下了破紀錄的股市交易 6043億股,使得美國幾家大公司損失慘重,上市的5000家公司的整個股票價值,一天中就折損了5000億美元。

股值暴跌迅速度卷世界各地大金融市場,引起了西方的極大恐慌,這次股票暴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股市最糟的一次,也是華爾街有史以來下跌幅度最劇烈的一次。
2.中西方文化常識
傳統方面:中國人重「內」,西方人崇「外」。

中國人通過節慶活動企盼豐收、享受喜悅,而西方人則更偏向藉此發泄個人情緒、張揚個體人格。 思維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辯細節分析;中方重經驗、直覺整體綜合。

隱私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

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時間觀,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

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客套語,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

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餐飲習俗,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

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

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

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行為規范,比如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

風俗習慣,中國人對龍有著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西方有一個「打龍節」,龍被視為惡。

中國人將紅色視為「喜慶」「吉祥」的象徵,而白、黑兩種顏色為「不吉利」的顏色。因此在重大節日或者婚禮上會穿紅裝、掛紅燈籠、貼紅「喜」字。

而在喪禮中,人們都會穿黑或白顏色的衣服,代表對已經過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則非常喜歡白和黑這兩種顏色。

外國新娘則穿白色,表聖潔,參加晚會時中國女性一般穿黃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貴,而外國女性則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中國人的一些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轉變會穿白色婚紗) 飲食文化,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中國則是一種美性的飲食觀念,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也難以涵蓋全部。

宗教信仰,中國以儒學為核心,以佛教為宗教的文化體系和西方以基督教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國傳統文化則認為雙數是吉利的數字「666」在中國是吉祥數卻是魔鬼復活的日子。

這個應該夠特點了。科技方面: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

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 *** 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 *** 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 *** 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

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

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
3.想了解世界歷史讀什麼書好
先讀通史類讓你對世界歷史的梗概有大體的了解,比如全球通史。

隨後再根據你當時的興趣去讀國別史或者地區史。 此外一些交叉學科的作品也可能對你有幫助,比如:(槍炮,鋼鐵和病菌)這本書是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討論古代歷史;(上帝的指紋)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像科幻,但是卻帶你領略了史前的埃及,美洲文明,還看過一本醫生從基因學角度寫的世界史作品(名字忘了),還有從氣象學角度寫的世界史作品,這些其它學科的作品有助於你理解歷史的演變。

比如游牧民族為什麼會階段性的南侵,這就和氣候的變化有很大關系;再如歐洲人征服美洲為何如此輕松,這主要是歐洲人帶來的病菌起了很大作用,等等。
4.世界文學常識
1 莎士比亞 (英國) 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四大喜劇《第十二夜》《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2 列夫•托爾斯泰 (蘇聯)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3 但丁 (義大利) 《神曲》4 雨果 (法國) 《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5 荷馬 (希臘)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6 歌德 (德國) 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劇《浮士德》7 魯迅 (中國) 1918年5月寫《狂人日記》時,開始以「魯迅」為筆名。

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8 安徒生 (丹麥) 早期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丑小鴨》等。

中期童話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演木偶戲的人》等。晚期童話代表作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幸運的貝兒》等。

9 普希金 (俄羅斯) 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歷史紀實劇《普加喬夫史》;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別爾金小說集》等。10 狄更斯 (英國) 代表有《匹克威克外傳》《雙城記》等。

11 喬伊斯 ---- 英國 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長篇小說《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12 馬克吐溫 ---- 美國他的代表作是《百萬英鎊》。

13 薄伽丘 ---- 義大利 代表作《十日談》14 高爾基 ---- 蘇聯 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散文詩《海燕之歌》。15 蕭伯納 ---- 英國 最著名的劇作有:《鰥夫的房產》、《華倫夫人的職業》、《武器與人》、《真相畢露》等。

16 海明威 ---- 美國《戰地鍾聲》《老人與海》《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說精選集》17 卡夫卡 ---- 奧地利 《變形記》《美國》《審判》《中國長城的建造》18 屠格列夫 ---- 俄羅斯 成名著《獵人筆記》;代表著《父與子》19 歐•亨利 ---- 美國 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20 彌爾頓 ---- 英國 :《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參孫》21 維吉爾 ---- 羅馬 最重要的作品是史詩《埃涅阿斯紀》(一譯《伊尼德》)。22 契科夫 ---- 俄羅斯 代表作《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

23 拜倫 ---- 英國 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游記》《唐璜》24 黑塞 ---- 瑞士 主要作品《彼得•卡門青特》、《荒原狼》、《東方之行》、《玻璃球游戲》。25 紀伯倫 ---- 黎巴嫩 《先知》26 薩特 ---- 法國 主要哲學著作有《想像》、《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和《方法論若干問題》;中篇《惡心》、短篇集《牆》、長篇《自由之路》。

27 伊索 ---- 希臘《請求派王的青蛙》28 陀斯妥耶夫斯基 ---- 俄羅斯代表作長篇小說《罪與罰》;書信體小說《窮人》29 喬叟 ---- 英國 《坎特伯雷故事集》30 盧梭 ---- 法國 《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公民的情感》31 普魯斯特 ---- 法國 女囚》、《女逃亡者》以《阿爾貝蒂娜不知去向》、《重現的時光》32 泰戈爾 ---- 印度 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流螢集》《園丁集》《邊緣集》《生辰集》;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棄絕》《素芭》《人是活著,還是死了?》《摩訶摩耶》《太陽與烏雲》;中篇《四個人》;長篇《沉船》《戈拉》《家庭與世界》《兩姐妹》;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摩克多塔拉》《人紅夾竹桃》;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貿易》《中國的談話》《俄羅斯書簡》等。33 巴勃羅•聶魯達 ---- 智利 愛情詩集《二十首情歌和一首絕望的歌》《詩歌總集》史詩性的詩集《漫歌集》34 川端康成 ---- 日本 成名作小說《伊豆的 *** 》三部代表作《雪國》《千隻鶴》《古都》35 斯湯加 ---- 法國 最有名的作品是《紅與黑》《帕爾馬修道院》36 曹雪芹 ---- 中國《紅樓夢》37 巴金 ---- 中國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

38 歐尼爾 ---- 美國 《 丘比娃娃》39 霍桑 ---- 美國 《紅字》40 斯托夫人 ---- 美國 《湯姆叔叔的小屋:卑賤者的生活》(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譯作《黑奴籲天錄》、《湯姆大伯的小屋》41 莫泊桑 ---- 法國 。主要代表作是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中篇小說《一生》《俊友》;長篇代表性作品《漂亮朋友》42 德萊塞 ---- 美國 代表作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43 杜甫 ---- 中國 《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杜工部集》。

44 福樓拜 ---- 法國 《包法利夫人》。45 伏爾泰 ---- 法國 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盪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歷史著作《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哲學方面的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牛頓。
5.知識性趣味性的全球文化知識故事等,最好是英文的
過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突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C. 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共濟會論文和他在兄弟會的成員問題

Shai Afsai MPS是一位羅德島州東普羅維登斯市雷德伍德35號廬的大師美生。

托馬斯·潘恩(1737-1809)是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最活躍、最多產的激進分子之一,也許是「第一個把革命作為存在的唯一理由的人」。他寫作並爭取美國從英國獨立,鼓勵廢除奴隸制,幫助形成賓夕法尼亞州的憲法,主張英國政府的重組,主張取消死刑,參加了法國的立法機構,和「制定的第一個設計現代福利國家」等活動。在他活著的時候,他直接影響了美國、英國和法國的政治(甚至可能創造了「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名字),在他死後很久,他的著作仍然是全世界爭取自由和人權斗爭的主要文件。但是,《常識》、《危機》、《人權》和《理性時代》的著名作者,有時甚至是名聲狼藉的作者,與共濟會秩序有什麼聯系呢?

在《托馬斯·潘恩:自由的傳道者》一書中,傑克·弗拉赫曼寫道,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明確回答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質疑潘恩是否是石匠的一員。這兩種說法都沒有確鑿的證據。他加入的具體日期不詳,也沒有具體的分會。盡管如此,把共濟會的成員資格歸於潘恩還是很常見的。在20世紀90年代,一些美國總會傾向於出版把潘恩列入著名共濟會會員名冊。俄勒岡州總會(Grand Lodge of Oregon)發布的信息手冊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先賢祠里的石匠包括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等人。」各種共濟會網站繼續對Paine和共濟會做出類似的聲明。

在《跨大西洋的共和黨人:托馬斯·潘恩與革命時代》一書中,伯納德·文森特專門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論述「托馬斯·潘恩、共濟會和美國革命」,並從幾個方面解釋了人們傾向於把他視為共濟會員的原因:

在我看托馬斯·潘恩傳記的時候,我從一開始就很好奇這個事實,突然間,在短短幾周或幾個月,就像魔術一樣,潘恩從他模糊的單調生活在英格蘭做裁縫和稅務官轉移到美國文學和政治舞台,成為,近四十歲時,革命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一個在自己的祖國幾乎是失敗者的人,怎麼會這么快就結識了殖民地中最著名的人物,甚至在許多情況下成為他們的朋友呢?如何解釋他上升的速度之快和他榮耀的突然?有一種假設(這種假設已經提過好幾次了)是這樣的:潘恩成為共濟會會員,而且他首先在美洲,然後在英國和法國,都得到了某些分會或某些會員的幫助。

然而,由於缺乏確鑿的證據,文森特反對這一觀點。可以肯定的是,華盛頓和富蘭克林是共濟會的成員,但對潘恩的這種說法卻沒有同等的支持。

關於潘恩共濟會會員資格的斷言,還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在1803年至1805年間,他從英國和法國回到美國後,寫了一篇文章《自由砌體的起源》(Origin of Free-Masonry)。對某些人來說,潘恩對共濟會的好奇,以及他決定寫關於共濟會的文章,本身就足以證明他是一名會員。然而,文森特拒絕這樣的推理:

潘恩對共濟會的興趣如此濃厚,以至於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也就是1805年,他寫了一篇題為「共濟會的起源」的長文。但這並不比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細節或事實更能證明潘恩是位會員。他在英國沒有正式入會的跡象,在美國沒有,在法國也沒有。當被問及潘恩的會員資格時,英國聯合總會(United Grand Lodge of England)只能這樣回答:「由於沒有他入會的任何記錄,因此,只能假定他不是成員。」

雖然潘恩本人不一定是會員,但他肯定有幾個親密的朋友是成員。例如,為了逃避煽動叛亂的指控,潘恩逃離英國後住在法國,他住在尼古拉斯·德·博內維爾(Nicolas de Bonneville)和他的家人家裡。塞繆爾·愛德華茲(Samuel Edwards)將博內威利描述為「一個積極的共濟會成員」,他「相信共濟會的原則和目標,如果應用於世界上的疾病,將給所有國家帶來和平與繁榮。」「這兩個人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從1797年到1802年,潘恩一直住在巴黎的博內維爾家中,最終,他的妻子和兒子們跟隨潘恩來到了美國。弗拉赫曼認為,在潘恩住在巴黎期間,博內威利向他介紹了共濟會的哲學和神學(Theophilanthropism)。

William M. Van der Weyde,在《托馬斯·潘恩的生平和作品》,也提到了潘恩的共濟會關聯,同時強調這些友誼不是他屬於兄弟會的證據:「潘恩是一個有趣的和高度指導關於共濟會的起源論文的作者。但是,盡管他的許多朋友毫無疑問都是秩序的成員,卻從來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潘恩是共濟會會員 。」同樣地,蒙庫爾·丹尼爾·康威(Moncure Daniel Conway)提出,「潘恩與尼古拉斯·德·博內維爾(Nicolas de Bonneville)和查爾斯·弗朗索瓦·杜普斯(Charles Francois Dupuis)在巴黎的親密關系——他們的著作中充滿了共濟會式的思考——充分說明了他對共濟會這一主題的興趣」,盡管他本人可能不是共濟會成員。1810年,在佩因死後,博納維爾的遺孀出版了他的《共濟會的起源》,盡管她在書中省略了一些可能被視為蔑視基督教的段落。其中大部分在1818年的一次印刷中被修復。潘恩在《共濟會的起源》一書中的中心前提是,共濟會的秩序「是源自古代德魯伊教的宗教遺存;他們像波斯的博士(the Magi of Persia)和埃及赫利俄波利斯的祭司(Priests of Heliopolis)一樣,都是太陽的祭司。「來自德魯伊的想法並不是由潘恩開始的,同時由他之後的其他人進一步發展。然而,根據潘恩的說法,這個德魯伊的起源是共濟會真正的和最深的秘密,從那裡延伸出所有的儀式和石匠從事的秘密隱藏:

恐懼是保守秘密的天然源泉。當任何一種新宗教超越了一種舊宗教時,新宗教的教授就成了舊宗教的迫害者……當基督教超越了德魯伊教的時候…德魯伊成為了迫害的對象。這自然也必然會迫使他們中那些忠於原來宗教的人,在嚴令保密的情況下,秘密會面。他們的安全全靠它了。一個假兄弟可能會使他們中的許多人的生命走向毀滅;在德魯伊宗教的遺跡中,就這樣保留了一個機構,為了避免德魯伊的名字,它取用梅森的名字,用這個新名字進行德魯伊的儀式和儀式。

共濟會的作者阿爾伯特·G·麥基(Albert G. Mackey)打趣道,潘恩「順便說一句,他對共濟會的了解和對德魯伊教的了解一樣少」。他稱這篇文章「輕浮」,潘恩「在他自以為是地想要論述的主題上,只是一個純粹的科學主義者」。的確,從《共濟會的起源》中可以明顯看出,潘恩對這門手藝並不十分精通,盡管這一事實並不能證明他在創作時不是一個會員。然而,潘恩的總體基調表明,他是一個局外人,試圖評估秩序里是什麼,而不是它的成員,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表明,他在創作《共濟會起源》時不是一個會員。例如,在參考了肯特郡的省大師喬治·史密斯在《自由石匠的使用與濫用》(1783)一書中關於共濟會的某些陳述後,潘恩總結道:

有時,在寫作和談話中,人們會無意中流露出一種表情,這種表情會暴露出他想要隱藏的東西,史密斯也是如此,因為在同一章中,他說,「德魯伊們,當他們致力於寫作時,使用的是希臘字母,我敢斷言,德魯伊們最完美的儀式和儀式的遺存是保存在人類中現存的石匠的習俗和儀式中。」「我的弟兄們,」他說,「也許能比我自由向公眾解釋的還要准確地找到他們。」「這是一位石匠大師的自白,他無意讓公眾理解,石工是德魯伊教的遺留物……

這些話不是出自一位石匠大師之口,而是出自一位猜測石匠大師知道並可能無意中透露的秘密的人之口。佩因是個局外人,他誤把史密斯的個人猜想當成了無意中的坦白。如果潘恩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不是美生大師,他會是學徒還是同行呢?很難說潘恩對共濟會的起源和哲學有多好奇,以至於他認真地寫了關於兄弟會的文章,也開始了手工業學位的學習,但他並沒有等到寫完論文才開始。這是一個特別困難的案例,因為在《自由砌體的起源》一書中,潘恩認為石匠大師可以獲得關於兄弟會起源的信息,而其他石匠卻一無所知。他的文章開始:

共濟會社會分為三個等級或學位。1.學徒。2.工員。3.大師。新來的學徒只會使用一些符號和標記,以及一些步驟和詞彙,通過這些,石匠們可以互相認識,而不會被不是石匠的人發現。工員在砌築方面比新來的學徒好不了多少。只有在大師的會廬里,關於磚石建築起源的一切知識才得以保存和隱藏。

盡管托馬斯·潘恩關於共濟會起源於德魯伊教的理論可能會讓現代共濟會聽起來古怪甚至無禮,但它最好是在歷史背景下看待。首先,要記住,在英格蘭,德魯伊有時被理想化為純粹和原始凱爾特文化的高貴代表,而這種文化被羅馬人誤解和誣蔑。

其次,值得記住的是,早期共濟會成員經常提到與古代德魯伊的文化聯系或親緣關系。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威廉·斯蒂克利博士,他是皇家學會會員,也是兄弟會最傑出的知識分子之一。斯蒂克利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巨石陣(當時被認為是德魯伊教的遺跡),他認為他於1721年創辦的共濟會代表了古代石陣部分的遺跡。學者史蒂文·布洛克解釋說:「像斯蒂克利這樣有學問的紳士認為共濟會的歷史、形式和儀式與遙遠的原始世界有直接聯系,這些原始世界在受過教育的英國人的想像中若隱若現,有望使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上帝和世界的本質。」

的確,1723年英格蘭總會憲章記錄說「有些人認為還有一些好的磚石建築的遺跡…在羅馬人入侵這個島嶼很久以前,作為凱爾特人的殖民地,古高盧人和古不列顛人就建造了凱爾特式的建築。一份1730年的共濟會論文在1738年的大洛奇憲法中重印,認為「在合理的時間間隔內」,人們可以在德魯伊教的傳統中「發現一些東西,至少像磚石」。1769年,韋林斯·卡爾科特援引德魯依來為共濟會的秘密儀式辯護,德魯依會懲罰任何「發表或褻瀆他們的秘密」的人。威廉·哈欽森(William Hutchinson)在其1775年出版的《共濟會精神》一書中自豪地寫道:「我們……大膽地說,我們保留了德魯伊教的儀式和教義,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多;在我們進入磚石建築的第一階段時,他們的許多宗教儀式從遺忘中被保存了下來,否則它們將永遠沉睡。同年,威廉·普雷斯頓寫道:「據說德魯伊教保留了許多類似於石匠的用法;但是,由於時間的關系,我們無法確切地了解它們的主要內容。」

這些只是幾個例子。因此,共濟會的學者們認識到歷史學家們必須忽視砌體和德魯伊教之間的任何直系的、歷史上的聯系,同時他們也認識到,相當數量的早期的工匠們表達並欣賞了這兩種傳統之間的文化相似性。托馬斯·潘恩的文章,無論有什麼缺陷,都應該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待。

如果他開始攻讀學位,潘恩可能會想要他們提供的所有知識,並會等到獲得這些知識後再完成論文。更有可能的是,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根本就不是兄弟會的一員,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寫作,盡管他在這個團體中有親密的夥伴。

大衛·哈里森在他發表於今天共濟會的關於潘恩的文章中推測道:「如果潘恩真的加入共濟會,那應該是在美國革命時期,他的生活是當時社會精英的中心,他與富蘭克林、華盛頓、拉斐特和門羅的親密關系表明他毫無疑問知道他們共濟會的成員身份。」然而,潘恩的《共濟會的起源》表明,盡管他與這些人關系密切,但他當時並沒有加入共濟會。多年以後,大約在1803-1805年,他仍然以局外人的身份寫作。

盡管潘恩可能不是共濟會的成員,但他思想的各個方面都符合共濟會的原則。例如,在《理性時代》中(《共濟會的起源》一開始可能被認為是其中的一部分),潘恩解釋了他的宗教信仰:

我信仰一個上帝,僅此而已;我希望在此生之外還有幸福。我相信人是平等的,我相信宗教的責任在於伸張正義,熱愛仁慈,努力使我們的同胞幸福。

這些話,可以說是共濟會的一環,促使共濟會歷史學家約瑟夫·福特·牛頓(Joseph Fort Newton)寫到潘恩:

托馬斯·潘恩…雖然不是美生,卻給我們留下了一篇關於共濟會起源的文章。這位偉大的愛國者是第一個提出「合眾國」這個名字的人,他不是一個懷疑論者,而是相信「人人都同意的宗教」,即上帝、責任和靈魂的不朽。

同樣,文森特在《大西洋的共和黨人》一書中總結道,盡管潘恩「可能從未加入過任何特定的兄弟會,但他仍然積極地同情共濟會運動及其信奉的哲學。」

盡管伏爾泰在去世前不久成為了一名美生,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潘恩在創作《自由砌體的起源》和幾年後的1809年去世之間成為了一名美生。他寫那篇文章的時候,肯定不是共濟會員,也沒有證據表明他是在那個時候加入兄弟會的。然而,盡管「共濟會的萬神殿」可能容不下托馬斯·潘恩,但這位有影響力和有爭議的人物仍然與共濟會保持著聯系,這僅僅是因為他與一些兄弟會成員之間的親密友誼,以及他寫了一篇關於共濟會起源的耐人尋味的文章。

參考:

[1] 維基網路詞條:Thomas Paine

[2] Shai Afsai, "Thomas Paine's Masonic Essay and the Question of His Membership in the Fraternity (http://freemasonr y.org/pdf/2010_04_sample_article.pdf)."

閱讀全文

與和平論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管理系統項目源碼 瀏覽:899
php注冊判斷 瀏覽:652
我的世界伺服器名稱和地址 瀏覽:145
將軍不聽元帥命令出關 瀏覽:136
linuxawk命令 瀏覽:986
三菱plc編程軟體gxdevelop 瀏覽:402
php從入門到精通光碟下載 瀏覽:924
不能表示演算法的是什麼 瀏覽:139
讀卡器在文件夾怎麼查看照片 瀏覽:804
程序員是屬於哪個部門管理 瀏覽:617
交換機命令be 瀏覽:332
存儲壓縮加密技術情況 瀏覽:504
知名的可編程步進電機驅動器工廠 瀏覽:184
銀行卡信息加密想取消 瀏覽:219
程序員唱可愛 瀏覽:824
除了移動花卡怎麼更改定向app 瀏覽:326
python多線程java 瀏覽:255
2021程序員筆記本r5 瀏覽:662
演算法監管的要點在於 瀏覽:895
長安s460壓縮機 瀏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