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pdf開元

pdf開元

發布時間:2025-03-05 14:43:16

1. 宋藏遺珍的主要內容

本書所收四十九部佛書中,有若幹部系罕見之佛典。茲列舉如次:
(1)《大乘僧伽吒法義經》
(2)《清凈毗奈耶最上大乘經》
(3)《雙峰山曹侯溪寶林傳》(除卷六)
(4)《傳燈玉英集》
(5)《成唯識論述記科文》
(6)《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
(7)《因明正理門論疏》
(8)《瑜伽師地論義演》
(9)《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
(10)《大中祥符法寶錄》
(11)《天聖釋教總錄》
(12)《景祐新修法寶錄》
(13)《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
(14)《上生經疏會古通今新鈔》

2. 推薦一本星象學的書

1、中國古代天文星象學的入門書:《步天歌》
步天歌
東方七宿:

角兩星南北正直著,中有平道上天田,總是黑星兩相連。別有一烏名進賢,平道右畔獨淵然。最上三星周鼎形,角下天門左平星,雙雙橫於庫樓上。庫樓十星屈曲明,樓中五柱十五星,三三相似如鼎形。其中四星別名衡,南門樓外兩星橫。

亢四星恰如彎弓狀,大角一星直上明,折威七子亢下橫。大角左右攝提星,三三相似如鼎形。折威下左頓頑星,兩個斜安黃色精。頑下二星號陽門,色若頓頑直下存。

氐四星似斗測量米,天乳氐上黑一星,世人不識稱無名。一個招搖梗河上,梗河橫列三星狀,帝席三黑河之西。亢池六星近攝提,氐下眾星騎官出,騎官之眾二十七,三三相連十欠一。陣車氐下騎官次,騎官下三車騎位。天輻兩星立陣旁,將軍陣里振威霜。

房四星直下主明堂,鍵閉一黃斜向上,鉤鈐兩個近其旁。罰有三星直鍵上,兩咸夾罰似房狀,房西一星號為日,從官兩個日下出。

心三星中央色最深,下有積卒共十二,三三相聚心下是。

尾九星如鉤蒼龍尾,下頭五點號龜星,尾上天江四橫是,尾東一個名傅說,傅說東畔一魚子,尾西一室是神宮,所以列在後妃中。

箕四星形狀如簸箕,箕下三星名木杵,其前一黑是糠皮。

北方七宿:

斗六星其狀似北斗,魁上建星三相對,天弁建上三三九。斗下圓安十四星,雖然名鱉貫索形。天雞建背雙黑星,天龠柄前八黃精,狗國四方雞下生,天淵十星鱉東邊,更有兩狗斗魁前,農家丈人斗下眠,天淵十黃狗色玄。

牛六星近在河岸頭,頭上雖然有兩角,腹下從來欠一腳。牛下九黑是天田,田下三三九坎連,牛上直建三河鼓,鼓上三星號織女。左旗右旗各九星,河鼓兩畔右邊明。更有四黃名天桴,河鼓直下如連珠。羅堰三烏牛東居,漸台四星似口形。輦道東足連五丁。輦道漸台在何許?欲得見時近織女。

女四星如箕主嫁娶,十二諸國在下陳。先從越國向東論,東西兩周次二秦,雍州南下雙雁門,代國向西一晉伸,韓魏各一晉北輪,楚之一國魏西屯,楚城南畔獨燕軍,燕西一郡是齊鄰,齊北兩邑平原君,欲知鄭在越下存,十六黃星細區分。五個離珠女上星,敗瓜珠上瓠瓜生,兩個各五瓠瓜明。天津九個彈弓形,兩星入牛河中橫。四個奚仲天津上,七個仲側扶筐星。

虛上下各一如連珠,命祿危非虛上呈,虛危之下哭泣星。哭泣雙雙下壘城,天壘團圓十三星。敗臼四星城下橫,臼西三個離瑜明。(註:命祿危非,即司命、司祿、司危、司非)

危三星不直舊先知,危上五黑號人星,人畔三四杵臼形,人上七烏號車府,府上天鉤九黃晶,鉤上五鴉字造父。危下四星號墳墓,墓下四星斜虛梁,十個天錢梁下黃。墓旁兩星能蓋屋,身著黑衣危下宿。

室兩星上有離宮出,繞室三雙有六星。下頭六個雷電形,壘壁陣次十二星,十二兩頭大似井,陣下分布羽林軍,四十五卒三為群。軍西西下多難論,仔細歷歷看區分:三粒黃金名鈇鋮,一顆真珠北落門,門東八魁九個子,門西一宿天綱是。電旁兩星土公吏,騰蛇室上二十二。

壁兩星下頭是霹靂,霹靂五星橫著行,雲雨次之口四方。壁上天廄十圓黃,鈇鑕五星羽林旁,土公兩黑壁下藏。

西方七宿:


腰細頭尖似破鞋 一十六星繞鞋生 外屏七烏奎下橫 屏下七個天溷明
司空右畔土之精 奎上一宿軍南門 河中六個閣道形 附路一星道傍明
五個吐花王良星 良星近上一策名 天策天溷與天屏 一十五星皆不明


三星不勻近一顆 左更右更烏夾婁 天倉六個樓下頭 天庾三星倉東腳
婁上十一將軍侯


三星鼎足河之次 天廩胃下斜四星 天囷十三如乙形 河中八星名大陵
陵北九個天船名 陵中積屍一個星 積水船中一黑精


七星一聚實不少 阿西月東各一星 月下五黃天陰名 陰下六烏芻槁營
營南十六天苑形 河裡六星名捲舌 舌中黑點天讒星 礪石舌旁斜四丁


恰似爪叉八星出 附耳畢股一星光 天街兩星畢背旁 天節耳下八烏幢
畢上橫列六諸王 王下四皂天高星 節下團圓九州城 畢口斜對五車口
車有三柱任縱橫 車中五個天潢精 潢畔咸池三黑星 天關一星車腳邊
參旗九個參車間 旗下十三烏天園 九游天園參腳邊


三星相近作參蕊 觜上座旗直指天 尊卑之位九相連 司怪曲立座旗邊
四鴉大近井鉞前


總有七星觜相侵 兩肩雙足三為心 伐星三小足里深 玉井四星右足陰
屏星兩扇井南襟 軍井四星屏上吟 左足下四天廁臨 廁下一物天屎沉

南方七宿:

井宿
八星橫列河中凈,一星名鉞井邊安,兩河各三南北正,
天樽三星井上頭。樽上橫列五諸侯,侯上北河西積水,
欲覓積薪東畔是,鉞下四星名水府,水位東邊四星序。
四瀆橫列南河裡,南河下頭是軍市,軍市團圓十三星,
中有一個野雞精。孫子丈人市下列,各立兩星從東說,
闕丘兩個南河東,邱下一狼光蓬茸。左畔九個彎弧弓,
一矢擬射頑狼胸,有個老人南極中,春秋出入壽無窮。

鬼宿
四星冊方似木櫃,中央白者積屍氣,鬼上四星是爟位,
天狗七星鬼下是,外廚六間柳星次,天社六個弧東倚,
社東一星名天紀。

柳宿
八星曲頭垂似柳,近上三星號為酒,宴享大酺五星守。

星宿
七星如鉤柳下生,星上十七軒轅形,軒轅東頭四內平,
平下三個名天相,相下稷星橫五靈。

張宿
六星似軫在星傍,張下只是有天廟,十四之星冊四方,
長垣少微雖向上,數星欹在太微傍,太尊一星直上黃。

翼宿
二十二星太難識,上五下五橫著行,中心六個恰似張,
更有六星在何許?三三相連張畔附,必若不能分處所,
更請向前看記取,五個黑星翼下頭,欲知名字是東甌。

軫宿
四星似張翼相近,中央一個長沙子,左轄右轄附兩星,
軍門兩黃近翼是。門下四個土司空,門東七烏青邱子,
青邱之下名器府,器府之星三十二。以上便為太微宮,
黃道向上看取是。

三垣
紫微宮
中元北極紫微宮 , 北 極 五 星 在 其 中 , 大 帝 之 座 第 二 珠 ,
第三之星庶子居 , 第 一 號 曰 為 太 子 , 四 為 後 宮 五 天 樞 ,
左右四星是四輔 , 天 乙 太 乙 當 門 路 。 左 樞 右 樞 夾 南 門 ,
兩面營衛一十五 , 東 藩 左 樞 連 上 宰 , 少 宰 上 輔 次 少 輔 ,
上衛少衛次上丞 , 後 門 東 邊 大 贊 府 。 西 藩 右 樞 次 少 尉 ,
上輔少輔四相視 , 上 衛 少 衛 七 少 丞 , 以 次 卻 向 前 門 數 。
陰德門星兩黃聚 , 尚 書 以 次 其 位 五 , 女 史 柱 史 各 一 戶 ,
御女四星五天柱 。 大 理 兩 星 陰 德 邊 , 勾 陳 尾 指 北 極 巔 ,
六甲六星勾陳前 , 天 皇 獨 在 勾 陳 里 , 五 帝 內 座 後 門 間 。
華蓋並杠十六星 , 杠 作 柄 象 華 蓋 形 , 蓋 上 連 連 九 個 星 ,
名曰傳舍如連丁 , 垣 外 左 右 各 六 珠 , 右 是 內 階 左 天 廚 ,
階前八星名八谷 , 廚 下 五 個 天 棓 宿 。 天 床 六 星 左 樞 右 ,
內廚兩星右樞對 , 文 昌 斗 上 半 月 形 , 稀 疏 分 明 六 個 星 。
文昌之下曰三公 , 太 尊 只 向 三 公 明 , 天 牢 六 星 太 尊 邊 ,
太陽之守四勢前 。 一 個 宰 相 太 陽 側 , 更 有 三 公 向 西 偏 ,
即是玄戈一星圓 , 天 理 四 星 斗 里 暗 , 輔 星 近 著 開 陽 淡 。
北斗之宿七星明 , 第 一 主 帝 名 樞 精 , 第 二 第 三 璇 璣 是 ,
第四名權第五衡 , 開 陽 搖 光 六 七 名 , 搖 光 左 三 天 槍 明 。

太 微 宮
上 元 天 庭 太 微 宮 , 昭 昭 列 象 布 蒼 穹 , 端 門 只 是 門 之 中 ,
左 右 執 法 門 西 東 。 門 左 皂 衣 一 謁 者 , 以 次 即 是 烏 三 公 ,
三 黑 九 卿 公 背 旁 , 五 黑 諸 侯 卿 後 行 。 四 個 門 西 主 軒 屏 ,
五 帝 內 座 於 中 正 , 幸 臣 太 子 並 從 官 , 烏 列 帝 後 從 東 定 。
郎 將 虎 賁 居 左 右 , 常 陳 郎 位 居 其 後 , 常 陳 七 星 不 相 誤 ,
郎 位 陳 東 一 十 五 。 兩 面 宮 垣 十 星 布 , 左 右 執 法 是 其 數 ,
宮 外 明 堂 布 政 宮 , 三 個 靈 台 候 雲 雨 。 少 微 四 星 西 北 隅 ,
長 垣 雙 雙 微 西 居 , 北 門 西 外 接 三 台 , 與 垣 相 對 無 兵 災 。

天 市 宮
下 元 一 宮 名 天 市 , 兩 扇 垣 牆 二 十 二 , 當 門 六 角 黑 市 樓 ,
門 左 兩 星 是 車 肆 , 兩 個 宗 正 四 宗 人 , 宗 星 一 雙 亦 依 次 ,
帛 度 兩 星 屠 肆 前 , 候 星 還 在 帝 座 邊 。 帝 座 一 星 常 光 明 ,
四 個 微 茫 宦 者 星 , 以 次 兩 星 名 列 肆 , 斗 斛 帝 前 依 其 次 ,
斗 是 五 星 斛 是 四 , 垣 北 九 個 貫 索 星 , 索 口 橫 者 七 公 成 ,
天 紀 恰 似 七 公 形 , 數 著 分 明 多 兩 星 。 紀 北 三 星 名 女 床 ,
此 坐 還 依 織 女 傍 , 三 元 之 像 無 相 侵 , 二 十 八 宿 隨 其 陰 ,
水 火 木 土 與 並 金 , 以 次 別 有 五 行 吟 。 河 中 河 間 晉 鄭 周 ,
秦 連 巴 蜀 細 搜 求 , 十 一 星 屬 十 一 國 , 梁 楚 韓 邦 在 盡 頭 ,
魏 趙 九 河 與 中 山 , 齊 越 吳 徐 東 海 間 , 燕 連 南 海 盡 屬 宋 ,
請 君 熟 記 有 何 難 。

2、開元占經(這本就比較深入一點了)
這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天文學明著。本書的全名是《大唐開元占經》,作者是瞿曇悉達,成書時間約在718~726年之間。唐朝以後,《開元占經》一度失傳,所幸在明末又被人發現,才得以流傳。本書共120卷,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天文、歷法資料和緯書,還介紹了16種歷法有關紀年、章率等基本數據。在書中,各種物異和天文星象等方面的術語很多。本書在天文史上很有研究價值。

《開元占經》,一名《大唐開元占經》,清人又或名《唐開元占經》,是唐代瞿曇悉達主編的一部天文學著作。

瞿曇悉達祖籍印度,其先世由印度遷居中國。關於他本人的生平史料傳世很少。在《開元占經》卷一中記載,唐睿宗景雲二年(711),瞿曇悉達奉敕作為主持人,參加修復北魏晁崇所造鐵渾儀的工作,並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完成。在《舊唐書·天文志》中又記載有,瞿曇悉達於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奉敕翻譯印度歷法《九執歷》。這部歷法後來被錄入了《開元占經》,至於瞿曇悉達何時編撰《開元占經》,史無明文。但據今人薄樹人考證,瞿曇悉達大概在開元二年二月之後奉敕編撰《開元占經》的,至於編成時間,則不會早晚於開元十二年。

《開元占經》全書共一二�卷,其中前二卷是集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關於宇宙理論的論述;卷三至卷九集錄了古代名家有關天體的狀況、運動、各種天文現象等等方面的論述,以及有關的星占術文獻;卷九十一至卷一�二集錄了有關各種氣象的星占術文獻;卷一�三主要抄錄了唐代李淳風撰的《麟德歷經》;卷一�四講演算法,《九執歷》就錄在這一卷內;卷一�五集錄了從先秦古六歷到唐代神龍歷為止共二十九種歷法的一些最基本的數據,卷一�六至卷一一�則是講星圖,不過書中並沒有圖象,而是用文字介紹今測恆星位置與舊星圖所載之不同;卷一一一至卷一二�是集錄古代各種有關草木鳥獸、人鬼器物等等的星占術文獻。

那麼,《開元占經》究竟有多少內容值得我們珍視呢?簡而言之,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一)《開元占經》保存了中國最古老的關於恆星位置觀測的記錄。在卷六十至卷六十三有關二十八宿星占和卷六十五至卷六十八有關石氏中、外官星中總共給出了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赤道坐標位置(其中有六顆星的數據在今傳各本中已佚失)。這種赤道坐標和現代天文學上所使用的赤道坐標雖然形式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這一百二十一顆星的坐標構成了一份我國最古老的星表,研究者名之為「石氏星表」。

(二)《開元占經》中保存了可能是世界最早木星衛星的肉眼觀測記錄。在卷二十三有關歲星(木星的古代名稱)佔中有一段甘氏的論述:「單於之歲,歲星在子。與虛、危晨出夕入。其狀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是謂同盟。」意思是說,在單於歲那年,木星運動到了這一天區,早、晚和虛、危二宿共升共落。這時的木星看上去又大又亮,而在它的邊上彷彿有一顆小的紅色的星,這個現象稱之為「同盟」。甘氏的這個發現是在公元前364年,這比伽利略在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之後,才發現木星衛星早了近兩千年。

(三)《開元占經》保存了石氏、甘氏和王咸三家星官的原來面目。星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恆星命名形式。一個星官是一個恆星組合,其中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顆,多到數十顆。一組星起一個名字,如北斗(七顆星)、牽牛(六顆星)、天官(一顆星)、羽林軍(四十五顆星)等等。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有許多流派,大部分流派都有自己的星官體系,彼此略有差異。三國時代時有吳國的一位太史令陳單曾把古代主要的三家官體系——石氏、甘氏和王鹹的,並同存異,組成一個二八三個星官包含一四**顆星的完整體系。這個體系被後世接受,成為中國傳統的恆星命名系統。由於陳單綜合的成功,反使原來的三家星官逐漸不為世人所知。全賴《開元占經》保存了原來三家各自的組成情況,才使後人得以知曉這三家星官的原貌,從而為中國星名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四)《開元占經》中有很高科學水平的關於日蝕現象的論述。卷九中錄有西漢天文學家劉向的論斷:「日蝕者,月往蔽之。」這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第一次科學地解釋了日食發生的原因。同卷中還引有與劉向同時代的一位星占家京房對古代日食觀測方法的記述:「日之將蝕,……置盆水庭中,平旦至暮視之。」這段記述表明,當時已發明了預報日食的方法,但在時刻計算上還比較粗疏,因此,耐心的天文學家藉助了一盆水使觀測者專注的目光從長時間向上仰視刺目的太陽光本身轉變為自然微俯觀測刺目程度較低的水中太陽像,從而可以大大減輕觀測者的痛苦和疲勞。這個觀測方法的發明大大提高了觀測日食的能力和質量。此外,《開元占經》還集錄了日全食時人們看到的太陽外層的一些有關現象,如日珥和日冕。

(五)《開元占經》記述了大量古代天文學家有關宇宙結構和運動的認識,而且其中有一些是僅見於此書的。如後秦天文學家姜岌訴《渾天論參難》,梁武帝在長春殿召集群臣討論天文、星象的記載,以及祖恆對姜岌的批評等等。這些論述在《開元占經》之外迄今尚未發現影跡。還有些論述在別的古書中雖也有所記載,但是《開元占經》所錄卻更為詳盡。如對祖恆的《渾天論》、陸績的《渾天象說》等的記載都較《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等所記為詳。所以,集中記述宇宙理論的《開元占經》卷一、卷二,乃是研究中國古代宇宙觀史的學者所必讀之書。

(六)《開元占經》卷一�三主要介紹了《麟德歷經》。《麟德歷》是初唐天文學家李淳風所編。該歷繼承了隋代劉焯《皇極歷》的成就,並在天文數據和一些數學計算方面又有許多進步。它是我國歷法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有記述,但這二書所載錯訛特多,且互有差異。因此瞿曇悉達所錄的《麟德歷經》對於《麟德歷》的整理研究工作具有很大參考價值。(七)《開元占經》卷一�四中記錄了印度的數碼,提出了「�」的符號。這是中印數學交流史上的一段重要資料。

(八)《開元占經》卷一�四中還主要記載了《九執歷》術文。《九執歷》是一部印度歷法。九執是指日、月、五星這七個天體和羅�、計都二顆「隱星」,羅�、計都實際上並不是星,而是天球上月亮軌道與太陽軌道相交的兩個交點。印度天文學家中把它們看作「隱星」)。《九執歷》原來面目如何,已無可考。《開元占經》所載主要是有關日、月運動和日、月食預報的計算方法。印度天文學曾經受到希臘天文學的影響,在計算天體運動時採用了黃道坐標系和幾何學方法,和中國之採用赤道坐標系及代數方法大不相同。《九執歷》中的基本天文數據中有若干較之中國略有遜色,但其方法和概念也有許多長處。例如,中國古代歷法中一直沒有分辨出太陽運動的近地點和冬至點、遠地點和夏至點的區別,而《九執歷》則定出遠地點在夏至點之前十度,這是符合當時天文實際的。又如,中國古代歷法中不考慮日、月和地球之間直線距離的遠近變化問題,所以在日、月食的計算中是有局限,《九執歷》則有推算月亮視直徑大小變化的方法,較中國古代歷法有所進步。此外,《九執歷》中引進了三角學里的正弦函數演算法和正弦函數表,這在中國古代數學中也是一個新事物。總之,《九執歷》的傳入乃是中國與印度科學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這件大事的價值都只有《開元占經》才能為我們提供評價的具體依據。

(九)《開元占經》記錄的古代歷法基本數據對《二十四史》中的有關記載有所補充。《二十四史》中有多部史書辟有「歷志」或「律歷志」卷,記載有關時代所用歷法的種種情況,但由於各種原因,有些歷法留下來的記載很少,而《開元占經》卷一�五「古今歷積年及草率」中所記有不少可為史書資料作補充。例如,晉代北涼地方行用的趙匪攵《玄始歷》是一部重要的歷法。它首先改革了古代歷法中十九年裡安排七個閏月的規律,創立了六��年中安排二二一個閏月的新規律,由此促進了古代歷法中朔望月和回歸年時間長度數據的精確性的提高。可是這個歷法在古書中記載極少。只有《開元占經》中記述了這個歷法的一些基本天文數據,才使我們對它有所了解。又如漢代太初歷以前有所謂古六歷,後人只知它們都是一種四分歷,但它們的歷元是哪一年,卻僅見於《開元占經》。此外,還有隋代劉孝孫的歷法,張容的《開皇歷》等,在《開元占經》中都有可以補充《隋書·律歷志》中所載的資料。

(十)《開元占經》中保存了大量已失傳的古代文獻資料。據初步統計,《開元占經》中摘錄有現已失傳的古代天文學和星占學著作共約七十七種,緯書共約八十二種。這些佚書在其他古籍中間或已有記載,但完全不如《開元占經》豐富。如有關緯書,明代曾有一位學者孫珏從許多唐宋古籍中輯錄出一部緯書輯佚集,題為《古微書》。然而,自《開元占經》重新發現後,清朝人所輯的《玉函山房輯佚書》等所輯緯書篇幅超出了《古微書》好幾倍。至於天文學和星占學的著作,則還沒有人全面重新輯佚過。此外,《開元占經》中還摘有若干現已佚失的經學、史學和兵家著作。總之,可以說,《開元占經》作為保存古代文獻的著作來說,稱得上是一座寶庫。

除了以上十項之外,如果用不同科學學科來檢驗,肯定還可以發掘出新的令人驚異的科學內容。總之,《開元占經》的科學價值是不容低估的。

《開元占經》自撰成以後,傳世極少。這是因為書是一部以星占術為主的書,宣揚天命論的本身及篤信迷信的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把它視為高度的機密,生怕有人拿其中的話,結合天上的天象,來「妖言惑眾」,危及自己的統治,所以本書在唐、宋時代就流傳極少。宋以後即無記載,當已失傳。甚至連明代的皇家天文台也無藏本。直到明神萬曆四十四年(1616),安徽歙縣有叫程明善的學者,因給古佛像布施裝金,而在佛腹中發現了一部抄本。當今傳世較廣的是道光年間的恆德堂刻版巾箱本。近年來,台北出版了文淵閣藏本《四庫全書》影印本。中國書店也於一九八九年出版影印本。

3、與開元占經齊名的還有以下:
唐代學者李淳風在中國歷史上被視為占星大家,其著作《乙巳占》則是一部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占星學典籍.但李淳風本人實際上是一位天文學家,在天文儀器製作、歷法修訂、天文著作編撰乃至數學、氣象學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乙巳占》本身對於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也具有極高價值.

《靈台秘苑》原是北周庾季才撰,據《隋書·經籍志》載,共有一百二十卷,現在見到的只有二十卷,北宋王安禮等人重修。書中有三百四十五顆恆星的赤道坐標值,是我國現存第二份星表,它的觀測年代是北宋仁宗皇佑年間(公元1049年到1053年),這對研究宋代的恆星觀測很有幫助。

3. 有星相學的經典書籍有那些

我發的這些應該算是網路上能收集到的最多最全的天文、星相、歷法類的所有古籍資料,網路上基本上很難找到,

我只告訴你這類天文星相類的書籍均出自 古籍閣 且都是pdf高清電子版的星相書籍,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哦

天文星相書籍目錄: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鑒 (明)章士純撰》

《歷象本要 (清)楊文言撰》《古今推步諸術考 (清)汪曰楨》

《古周髀算經 (漢)趙君卿注》《周天星位經緯宿度考 不著撰者》

《周髀算經周髀算經音義 趙君卿注 (宋)李籍撰》《唐月令注全一冊【李林甫】》

《御制歷象考成表 (清)允祿》《授時歷故 (清)黃宗義撰》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新制靈台儀象志 (比)南懷仁撰》

《春秋日食集證 (清)馮澄撰》《春秋朔閏至日考 (清)王韜撰》

《春秋長歷 (清)陳厚耀》《月令粹編(清)秦嘉謨》

《月令解 (宋)張虙》《渾蓋通憲圖說 (明)李之藻》《玉燭寶典(隋)杜台卿》

《璇璣遺述 (清)揭暄撰》《神道大編歷宗通儀 (明)周述學撰》

《神道大編象宗華天五星 (明)周雲撰》《觀象玩占 (唐)李淳風撰》

《欽定儀象考成》《欽定儀象考成續編 不著撰者》《欽定天文正義 不著撰者》

《清史天文志》《歷算全書 (清)梅文鼎》

《周髀算經 (漢)趙君卿》《聖壽萬年歷 (明)朱載堉》

《天元歷理全書 (清)徐發撰》

《天學闡微 (清)王家弼撰》《天文秘旨 不著撰者》

《天文精義賦 (元)岳熙載撰》《天經或問 (清)游藝》

《天象源委 (清)張永祚輯》《定歷玉衡 (清)張雍敬撰》

《三垣列舍入宿去極集 不著撰者》《三統術詳說 (清)陳澧撰》

《交食通軌日食通軌月食通軌四餘通軌五星通軌 不著撰者》


《囂囂子歷鏡 (清)胡襲參 方江自輯》《四時氣候集解【明】李泰》

《回回歷法釋例 (明)貝琳撰》《地球圖說 (法)蔣友仁譯》

《大統歷注 不著撰者》《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

《觀象玩占》《通雅·天文》《欽定大清會典圖——天文》《三才實義天集 (清)周於漆》

《隋書·律歷志》《七政推步 (明)貝琳-卷一-卷二》

《乙巳占 (唐)李淳風撰》《全史日至源流 (清)許伯政》

《六經天文編 (宋)王應麟》《歷代長術輯要 (清)汪曰楨撰》

《歷學假如 (清)黃宗義 姜希轍撰》《開元占經(唐)瞿曇悉達》

《御制歷象考成 (清)聖祖仁皇帝》《御制歷象考成後編 (清)乾隆》

《宣西通 (清)許桂林撰》《恆星星座書.蘇菲》《授時歷議》

《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彥士撰 》《新編遵依司天台經緯歷書 (明)陸位校》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韜撰》《晉書·律歷志》

《步天歌(影印版)》《民歷鋪註解惑 (德)湯若望撰》

《玉燭寶典》《甘石星經》《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冊》

4. 古錢幣書籍都有那些謝謝!


我也喜歡古錢幣收藏且看過不少錢幣相關的書, 很多鑒寶類的書籍里邊都有古錢幣介紹,但有都是一筆帶過,講的也不是很詳細,這些年來為了增加我的鑒定錢幣的能力找了不少古錢幣類的書籍看,很難買到實體書,不過有些錢幣是古籍類的,所以我收集的都PDF格式的錢幣電子書,反正挺高清的,學習古錢幣類的知識的話這些書還是非常值得觀看的,

目前我收集到幾百冊錢幣類古籍,如果你也想看這些錢幣類古籍的話注意看一下圖中右下角,錢幣類的古籍都在那裡面

我例舉一些錢幣類的古籍資料目錄你可以參考一下:

《順治錢譜》

《高郵出土鐵錢(夏立旺)》

《齊國貨幣研究》

《談光緒制錢背》

《貨幣知識小博覽》

《貨泉泉譜》

《明清錢譜》

《昭和泉譜-西夏金》

《昭和泉譜-遼錢泉譜》

《郡國五銖、赤仄五銖和上林三官五銖》

《金銀幣鈔的鑒別與防偽》

《錢幣學文集-羅伯昭》

《錢幣珍藏-李英豪》

《洪武通寶圖譜-靜清古錢會》

《淺析開元版別》

《陝西金融錢幣-唐代錢幣》

《隆興錢譜》

《昭和泉譜-南宋》

《昭和泉譜-五代錢泉譜》

《昭和泉譜-元朝-平尾聚泉》

《昭和泉譜-十國錢泉譜》

《昭和泉譜-後金》

《昭和泉譜-開元通寶》

《昭和泉譜-明朝A-平尾聚泉》

《昭和泉譜-明朝B-平尾聚泉》


《古朝鮮半島錢譜》

《東洋古錢圖錄》

《正德通寶小集》

《漢代迭范鑄錢發展歷程考索》


《隆武通寶泉譜》

《雍正錢譜-高史朗著》


《清朝錢譜》

《清朝錢譜圖說》

《清鈔本-泉志》

《紹聖錢譜》

《至道元寶》

《花錢》

《萬曆錢考-高木繁司著》

《西洋銭譜》


《清鈔本-泉志-補遺錄》

《由熙寧重寶小平樣私鑄錢說起》

5. 古建築書籍哪裡的最全

中國古建築電子書籍書目

1、《營造法式》.jpg陶本

2、《營造法式》.pdg全四冊1933年初版

3、《營造法式注釋》.pdg—梁思成

4、《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陳明達【有原書】

5、《營造法式解讀》.pdf—潘谷西(部分)【有原書】

6、《營造法式》研究札記.pdf(續一)—陳明達【有原書】

7、《營造法式》圖樣.jpg

8、《營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書】

9、《中國古建築術語辭典》.pdf【有原書】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書】

11、《清式營造則例》.pdf—梁思成【有原書】

12、《中國古建築圖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華(部分).jpg【有原書】

14、《工程做法注釋》.jpg—王璞子(部分)【有原書】

15、《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pdf【有原書】

16、《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pdf—陳明達

17、《中國木構建築營造技術》.pdg—馬炳堅【有原書】

18、《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pdf—劉大可【有原書】

19、《中國古代建築史》.pdf—劉敦楨【有原書】

20、《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二卷 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團世有原書】

21、《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三卷 宋、遼、差衡金、西夏建築【有原書】

22、《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築【有原書】

23、《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築【有原書】

24、《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書】

25、《祁英濤古建築論文集》.jpg【有原書】

26、《山東廣饒關帝廟正殿》—顏華

27、《應縣木塔》.pdf—陳明達【有原書】

28、《園冶》【有原書】

29、《中國城牆》.pdf—羅哲文

30、《中國傳統建築的十三個特徵》.pdf

31、《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布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書】

32、《中國古典園林分析》.pdg—彭一剛【有原書】

33、《中國古建築構件圖典》.pdf

34、《中國古建築裝飾彩繪工程技術》.jpg—速算速詢卡【有原虛或做書】

35、《中國建築設計參考資料圖說》.pdf—馮建逵

36、《中國建築史(光碟)參考圖》—潘谷西主編

37、《中國建築史》東南大學電子教案

38、《中國塔》.ebook—張馭寰

39、《中國古建築二十講》.pdf

40、《中國建築藝術二十講》.pdf—梁思成

41、《中國清代官式建築彩畫技術》.pdf【有原書】

42、《中國營造學社匯刊 》.pdf 精裝 十一冊【有原書】

43、《營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築與地理風水》.pdf

45、《柴澤俊古建築文集》.pdf【有原書】

46、《陳明達古建築與雕塑史論》.pdf【有原書】

47、《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pdf【有原書】

48、《建築考古學論文集》.pdf—楊宏勛

49、《劉敦楨文集》.pdf第一卷

50、《傳統灰作基本操作與應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築施工實用技術》.pdf

52、《風水理論研究》.pdg—王其亨【有原書】

53、《古代大木作靜力初探》.pdf—王天【有原書】

54、《古建築勘查與探究》.pdf—張馭寰

55、《古文物稱謂圖典》 .pdf

56、《華嚴寺》.pdf【有原書】

57、《繪圖魯班經》.pdf

58、《匠學七說》.pdf—張良皋

59、《美的歷程》.pdf(插圖本珍藏本)—李澤厚

60、《麥地里的飛檐》.doc【有原書】

61、《清代匠作則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傢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傢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傢具珍賞》.pdf—王世襄

65、《髹飾錄解說》.pdf:中國傳統漆工藝研究(修訂版)—王世襄【有原書】

66、《中國古代門窗》.pdg—馬未都

67、《明清傢具鑒賞與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壽寺雨花宮

《營造法式》解讀-密碼材栔雙全的QQ號

69、《園綜》—陳從周

70、《中國園林鑒賞辭典》.pdf—陳從周【有原書】

71、《蘇州古典園林》.pdg—劉敦楨

72、《鄉土建築裝飾藝術》.jpg—樓慶西

73、《古建築文化圖說》.pdf 說樓—覃力

74、《古建築文化圖說》.pdf 說門—覃力

75、《古建築文化圖說》.pdf 說弄—張錫昌

76、《古建築文化圖說》 .pdf 說牆—尹文 .pdf

77、《古建築文化圖說》 .pdf 說台—韋明鏵.pdf

78、《古建築文化圖說》 .pdf說亭—覃力 .pdf

79、《古建築文化圖說》 .pdf說園—陳從周.pdf

80、《山東寺廟塔窟》.pdf—趙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pdf

82、《中國古代風水與建築選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國建築藝術全集》.pdf18 私家園林

84、《中國建築藝術全集》.pdf12 佛教建築 (一 北方)

85、《中國古代建築文獻注譯與論述》.pdf—李書鈞

86、《不只中國木建築》.pdg—趙廣超

87、《弘一大師全集》.pdf·第9冊:書法卷.djvu

88、《中國古代服飾研究》.pdf 沈從文【有原書】

89、《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絲綢織染.pdf

90、《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與印刷.pdf

91、《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漆藝.pdf

92、《中國傳統工藝全集》.中葯炮製.pdf

93、《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雕塑.pdf

94、《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金銀細金工藝和景泰藍.pdf

95、《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劉致平.pdf

《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jpg付熹年 (文物1973.7)

中國古代建築代表博物館

中國古建築精粹電子書

中國古建築圖譜

中國全史

《漢語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結構建築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園林景觀設計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書】

***《中國營造學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書】

1《文物建築》第一輯 河南古建 【有原書】

2 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書】

3 東方建築研究 (上冊) (超星)

4 東方寺廟明珠:南禪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傢具資料

6 佛像藝術造型

7 古建築保護與研究 【有原書】(超星)

8 建築歷史研究 第一輯 【有原書】(超星)

9 江南園林志 (第二版) 【有原書】(超星)

10 叩開魯班的大門——中國營造學社史略 【有原書】(超星)

11 劉敦楨文集 (一) (超星)

12 劉敦楨文集 (二) (超星)

13 劉敦楨文集 (三) 【有原書】(超星)

14 凝固的藝術魂魄:晉東南地區早期古建築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築 【有原書】(超星)

16 園冶注釋 (第二版) 【有原書】(超星)

17 中國古代高建築 (超星)

18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 彩畫

19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 雕刻

20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 裝修

21 中國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國古建築 (超星)

23 中國古建築百問 (超星)

24 中國古建築全覽 (超星)

25 中國江南禪宗寺院建築 (超星)

26 中國民族建築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國民族建築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國民族建築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國民族建築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國民族建築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記.pdf 【有原書】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宮殿考古通論.pdf

35 故宮辭典.pdf

36 漢代畫像石_吳曾德_文物出版社1984.pdf

37 漢字古音手冊.PDF

38 建築歷史與理論

39 建築書籍-中國古建築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築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內陳設.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2004.pdf

43 秦漢瓦當.pdf

44 四川漢代畫象磚藝術.pdf

45 唐代長安辭典.pdf

46 隋唐兩京叢考

47 隋唐兩京坊里譜.楊鴻年.

48 天一閣藏本:明魯般營造正式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pdf

49 閑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築.pdf

51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pdf 【有原書】

53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國古典建築裝飾圖案選.pdf

55 中國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梓室餘墨_陳從周隨筆.pdf

57 長城.djvu

58 明十三陵.djvu

59 頤和園.djvu

60 老宅第.djvu

61 老牌坊.djvu

62 老書院.djvu

63 老門樓.djvu

64 老戲台.djvu

65 老樓閣.djvu

66 宋陵石雕紋飾.djvu

67 山西.djvu

68 中國民居.djvu

69 中國園林.djvu

70 避暑山莊.djvu

71 晉祠攬勝.djvu

72 日本傳統藝術 第四卷 浮世繪.djvu

73 園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圓明園.djvu

76 陽光下的雕花門樓:武夷古民居的記憶.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紀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國 南京.djvu

80 中國古代苑園與文化.djvu

81 古城記:失落文明的興與衰.djvu

82 江南六鎮.djvu

83 大壯·適形 中國建築·匠意 (超星)

84 建築十書 【有原書】(超星)

85 中國古建築百問

86 洛陽伽藍記

87 長物志校注

88 中國建築學會學術論文集 第一集 建築部分 (超星)

89 中國古建築藝術 (第1~4冊) 【不全】 (超星)

90 梁思成建築畫

91 隋唐宮廷建築考

92 中國文物考古辭典

《考古》雜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

《文物》雜志1959~2000共152期

文物五○○期總目索引 1950.1-1998.1.pdf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國古亭.pdf

3 中國古亭.pdf

4 佛宮寺釋迦塔和崇福寺遼金壁畫.djvu

5 中國古建築定額與預算.pdf

6 中國建築史圖錄(梁思成).pdg

7 中國江南古建築裝修裝飾圖典.pdg

8 《中國建築史》——伊東忠太.pdf【有原書】

9 平遙古城與民居.pdf【有原書】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圖解.pdf【有原書】

11 怎樣鑒定古建築.pdf【有原書】

12 蘇州古典園林營造錄.pdg

13 _園治注釋(第二版)【有原書】

14 明式傢具珍賞

15 盛京宮殿建築

16 蘇州古典園林營造錄

17 中國建築彩畫圖集(何俊壽)【有原書】

18 蘇州古典園林藝術=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 永訣的建築.pdf

20 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上.pdf

21 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下.pdf

22 紫禁城宮殿.pdf

23 中國藏傳佛教白描圖集.pdf

24 _園治注釋(第二版)【有原書】

25 紅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圖解.pdf

27 蘇州香山幫建築.pdf

28 永訣的建築.pdf

29 叩開魯班的大門-中國營造學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

另:《建築史論文集》【有原書】、《古建園林技術》【有原書】、《建築歷史研究》等相關散篇論文 目錄如下

1、_材分八等_在建築史上的意義.pdf

2、_禮制建築_求解.pdf

3、_應縣木塔_讀後札記.pdf

4、_營造法式_版本及其流布述略.pdf

5、_營造法式_變造用材制度探析.pdf

6、_營造法式_變造用材制度探析下.pdf

7、_營造法式_殿閣地盤分槽圖新探.pdf

8、_營造法式_瓦作制度初探.pdf

9、_營造法式_中廈兩頭造出際制度釋疑.pdf

10、_營造法式_中翼角檐細部處理及起翹探討.pdf

11、_營造法式小木作_幾種門制度初探.PDF

12、《「禮制建築」求解》——方曉風.pdf

13、《北京故宮修復測繪研究》.pdf

14、《我國古代木構建築結構體系的確立及其原生形態》徐伯安.pdf

15、《營造法式》變選用材制度探析.pdf

16、《營造法式》變造用材制度探析(Ⅱ).pdf

17、《營造法式》中的翼角構造初探.PDF

18、《中國古建築文獻指南》簡介.pdf

19、2006年_最重要的建築經典記憶_議梁思成_省略_誕辰105周年及中國營造學社的.pdf

20、寶山靈泉寺大住聖窟浮雕藝術初探.pdf

21、保存完好的「樣式雷」古建築群——清西陵.pdf

22、北宋《營造法式》中的木雕藝術.PDF

23、邊靖樓修繕設計上.PDF

24、崇福寺小召牌樓構制初探.PDF

25、春秋至六朝麒麟的演變研究.pdf

26、從莫高窟壁畫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飲食坐姿_上_.pdf

27、從莫高窟壁畫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飲食坐姿_下_.pdf

28、從駝峰與墓股的比較看中日古代建築的源流和發展關系.pdf

29、從帳形龕飾到帳形龕_北朝石窟中一個被忽視的問題.pdf

30、定興慈雲閣修繕記.PDF

31、定州開元寺塔塔剎發現一批文物.PDF

32、斗栱的結構起源與《營造法式》──_鋪作_與_跳鋪之作_辨析.PDF

33、斗栱——李學武.PDF

34、枓栱的結構,起源,與《營造法式》——「鋪作」與「跳,鋪之作」辨析.pdf

35、獨具魅力的古建珍品——榆次城隍廟.PDF

36、獨樂寺觀音閣_山門的大木作制度_上_.pdf

37、獨樂寺觀音閣_山門的大木作制度_下_.pdf

38、獨樂寺觀音閣壁畫調查.PDF

39、獨樂寺遼代建築結構分析及計算模型簡化.pdf

40、對清東陵裕陵地宮棺位問題的探討.PDF

41、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不應只把注意力投放到建築_物_的研究上.pdf

42、敦煌北朝石窟形制諸問題.pdf

43、敦煌壁畫中的胡床傢具_一_.pdf

44、敦煌雕塑.pdf

45、敦煌火珠圖像探微.pdf

46、佛光寺東大殿實測數據解讀.pdf

47、撫寧境內明長城敵台的建築形制.PDF

48、甘肅張掖大佛寺大佛殿的建築特徵.PDF

49、高安回瀾塔.PDF

50、高層古建築木結構——應縣木塔現狀結構評價.pdf

51、古代的椅和凳.pdf

52、古代建築的設計技術及其比較_試論從_營造法式_至_工程做法_建築設計技術的演變和.pdf

53、古代建築生產的制度與技術_宋_營造法式_與日本_延喜木工寮式_的比較.pdf

54、古代營建技術中的_樣_造_作_.pdf

55、古建瑰寶——千年古剎獨樂寺——楊作瑞.pdf

56、古建瑰寶永樂宮.PDF

57、古建門種種.pdf

58、古建上的主要裝飾紋樣.PDF

59、古建築角梁構造與翼角生起略述.PDF

60、古建築結構研究十八年.pdf

61、古太原晉陽建築文化淺析.PDF

62、故城縣慶林寺古塔.PDF

63、關於_營造法式_的研究.pdf

64、關於對山西應縣木塔保護工程抬升修繕方案的意見.pdf

65、關於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問題探討_一_.pdf

66、關於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問題探討_二_.pdf

67、關於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問題探討_三_.pdf

68、關於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問題探討_四_.pdf

69、關於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若干問題的探討_五_.pdf

70、關於唐宋單檐木構建築平立面比例問題的一些初步探討.pdf

71、關於元上都宮城北牆中段的闕式建築台基.PDF

72、廣東澄海龜山漢代建築遺址.PDF

73、漢代高台建築技術研究.pdf

74、漢代及其以前的建築基礎.pdf

75、漢代建築大木作技術特徵_之二_斗栱之分類_柱頭鋪作_轉角鋪作_補間鋪作.pdf

76、漢代建築大木作技術特徵_之三_柱_礎_梁枋_平坐腰檐.pdf

77、漢代建築大木作技術特徵_之一_斗栱.pdf

78、何謂《營造法式》之_槽_.PDF

79、河北赤城縣古塔調查.PDF

80、河北淶源閣院寺文殊殿建築年代鑒別研究.pdf

81、河北遼代古塔建築藝術初探.PDF

82、河北玉田凈覺寺調查報告.PDF

83、河北趙縣西林寺塔.PDF

84、河南出土漢代建築明器.PDF

85、黑龍江省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介.PDF

86、胡床雜考_敦煌壁畫傢具研究之三.pdf

87、華夏古建築的「活化石」--承啟樓.pdf

88、換個方法拍「古建」.pdf

89、霍州署元代大堂.PDF

90、基於AutoCAD的中國木構古建築的三維重建.pdf

91、基於CAD與GIS集成的仿唐古建築景觀的三維重建方法.pdf

92、濟瀆廟寢宮建築研究.PDF

93、薊縣獨樂寺出土的唐代紀年經幢.PDF

94、薊縣獨樂寺出土的唐代紀年經幢.PDF

95、簡述漢畫建築脊飾的文化意象.pdf

96、江蘇六朝畫像磚研究.pdf

97、江西樟樹臨江文物調查.PDF

98、金獅床考_敦煌壁畫傢具研究之二.pdf

99、晉城青蓮寺塔幢建築分析.PDF

100、晉祠聖母殿研究.pdf

101、晉祠獻殿.PDF

102、晉東南歇山建築的梁架做法綜述與統計分析_晉東南地區唐至金歇山建築研究之一.pdf

103、開善寺大雄寶殿修繕工程設計深化與現場實施.pdf

104、開元觀古建築初探.PDF

105、克孜爾石窟前的木構建築.PDF

106、梁思成建築畫.pdf

107、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塢壁.pdf

108、兩周禮器制度研究.pdf

109、遼金珍品塞外巨剎──山西大同華嚴寺.PDF

110、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PDF

111、靈岩寺石刻造像考.PDF

112、六朝瓦當的發現及初步研究.pdf

113、龍在古建器具上的裝飾形式.PDF

114、隆興寺宋代木雕立式彌勒像的修復.PDF

115、隆興寺天王殿的建築時代及復原設想.PDF

116、樓閣建築構成與逐層副階形式.pdf

117、甪直保聖寺大殿復原探討.PDF

118、綠水蒼柏話晉祠.PDF

119、略論北京的古建牌樓.pdf

120、略議陳明達先生的中國古代木構發展史研究.pdf

121、論明代建築之斗栱用材等級.PDF

122、米蘭佛寺考.PDF

123、明代建築油飾彩畫要點.PDF

124、南朝帝王陵寢初探.PDF

125、南方上昂與挑斡作法探析.pdf

126、南京朝天宮冶城閣設計.PDF

127、南京出土六朝獸面紋瓦當再探.pdf

128、南京出土六朝瓦當初探.pdf

129、南京圖書館館藏清抄本《營造法式》考略.PDF

130、南京鍾山二號寺遺址出土南朝瓦當及與南朝上定林寺關系研究.pdf

131、寧安興隆寺建築概述.PDF

132、牌坊建築文化初探.PDF

133、平順薦福寺遺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龍門寺部分造像.PDF

134、鋪作·出跳·枓科及其它.PDF

135、普救寺原狀考.pdf

136、千古一剎佛光寺.PDF

137、淺識宋材份制與清鬥口制.PDF

138、淺談電視節目中古建築與古文物的拍攝技巧.pdf

139、淺談歷代的床和席.pdf

140、清朝祖陵——永陵.pdf

141、清工部_工程做法則例_連載一_.pdf

142、清工部_工程做法則例_連載二_.pdf

143、清工部_工程做法則例_連載三_九檁歇山轉角前後廊單翹單昂斗科鬥口三寸大木做法.pdf

144、清工部_工程做法則例_連載四_.pdf

145、清工部_工程做法則例_連載五_.pdf

146、清工部_工程做法則例_連載六_.pdf

147、清式木構建築的節點和榫卯1.pdf

148、清式木構建築的節點和榫卯2.pdf

149、日本古代寺院建築瓦屋面及與我國唐代屋面作法的聯系.pdf

150、山東臨淄出土一件漢代人物圓雕石像.PDF

151、山西古牌樓淺析.PDF

152、山西晉城碧落寺石窟調查記.PDF

153、山西陵川西溪真澤二仙廟.PDF

154、山西省夏縣司馬光墓余慶禪院的建築.PDF

155、山西現存早期木結構建築區域特徵淺探上.PDF

156、山西應縣佛宮寺遼釋迦木塔——梁思成.pdf

157、山西應縣木塔的尺度規律.pdf

158、山西應縣木塔應當怎樣修_.pdf

159、陝西白水北宋妙覺寺塔基及地宮的發掘.PDF

160、繩床及相關問題考_敦煌壁畫傢具研究之一.pdf

161、試從北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術對《營造法式》的影響.PDF

162、試從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術對《營造法式》的影響.PDF

163、試論_材分八等_的數理淵源.pdf

164、試論_營造法式_中的定向_定平技術.pdf

165、是比例關系還是模數關系_關於法隆寺建築尺度規律的再探討.pdf

166、數碼攝影技巧:古建築掠影.pdf

167、宋《營造法式》大木作設計模數論.pdf

168、宋《營造法式》壘造窯制度初探.PDF

169、宋代官方建築設計考述.pdf

170、宋代建築地面與牆體營造技術.pdf

171、宋代建築基礎營造技術(1).pdf

172、宋代建築台基營造技術.pdf

173、宋代建築瓦屋面營造技術.pdf

174、宋代營造工程管理制度.pdf

175、宋式彩畫設計.pdf

176、泰州城隍廟建築修繕方案設計.pdf

177、談_樹_的文化功能_顧愷之_洛神賦_與磚畫_竹林七賢_中_樹_的比較.pdf

178、唐_北宋木結構建築_平面尺寸_之分析.pdf

179、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復原研究報告_上_再論含元殿的形制.pdf

180、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復原研究報告_下_再論含元殿的形制.pdf

181、唐代彩畫及宋_營造法式_彩畫制度.pdf

182、唐代門窗形制考_以唐詩及相關文獻史料為據.pdf

183、唐風建築斗栱初探.pdf

184、唐風建築斗栱初探下.PDF

185、唐宋單體建築之面闊與進深如何確定.pdf

186、唐宋古建築尺度規律研究.pdf

187、唐宋園林之瑰寶.PDF

188、天津大悲禪院大雄寶殿施工技術.PDF

189、偉大創造時代的宋代建築.pdf

190、文水則天聖母廟後殿結構分析.PDF

191、文物五○○期總目索引 1950.1-1998.1.pdf

192、我國古代木構建築結構體系的確立及其原生形態.pdf

193、我國現存最早的轉輪藏──正定隆興寺宋代轉輪藏淺析.PDF

194、斜栱演變及普拍枋的作用.PDF

195、新發現的一批_斗栱分件圖_.pdf

196、興洲行宮考.PDF

197、邢台天寧寺前殿始建年代初議.PDF

198、衙門建築源流及規制考略.PDF

199、揚州鑒真大和尚紀念堂設計方案.pdf

200、陽泉關王廟大殿.PDF

201、疑義相與析──讀《斗栱的結構起源與〈營造法式〉》.PDF

202、以管窺豹猶有一得.PDF

203、以管窺豹猶有一得_山西朔州崇福寺彌陀殿木大作營造尺及比例初探.pdf

204、有關大住聖窟與三階教的關系問題.pdf

205、榆社郝壁村壽聖寺山門時代考.PDF

206、雲岡石窟建築特徵的鏡頭詮釋.PDF

207、正定廣惠寺華塔建築年代問題新探.PDF

208、正定廣惠寺華塔內的二尊唐開元年白石佛造像.PDF

209、中國傳統建築翼角處理.pdf

210、中國古代建築柱子裝飾之歷史演變.pdf

211、中國古代木構樓閣的建築構成探析.pdf

212、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文化淵源初探.pdf

213、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文化淵源初探_續_.pdf

214、中國明代木質古建西安鼓樓彩繪的分析研究.pdf

215、中原古剎-河南省香嚴寺.pdf

216、追尋古典的美麗.PDF

217、追尋歷史足跡——用數碼相機拍攝古建築(2).pdf

218、涿州智度寺塔初探.PDF

219、作庭記譯著與研究 張十慶.pdf

6. 怎麼改照片大小(包括容量大小即KB大小和尺寸大小)

方法一:畫圖工具
右擊選中需要修改的圖片,打開畫圖工具,在主頁功能中找到「重新調整大小」的按鈕。點擊按鈕,出現修改像素對話框。自定義選擇像素大小。

方法二:壓縮工具
針對上述的方法,僅限於少量的照片可以手動修改,如果需要批量操作,建議利用專業的壓縮軟體,比如嗨格式壓縮大師。

→點擊下載正版無損壓縮軟體(請在電腦端下載軟體)

推薦理由:
1、支持壓縮JPG/JPEG/GIF/PNG/BMP等格式圖片,壓縮後的圖片大小可能只有原來的1/10,但同時保持圖片高清無瑕疵,不用擔心損壞等問題;
2、壓縮質量與壓縮比可根據個人需求自定義調節,均衡質量與大小,保證圖片清晰度情況下壓縮大小;
3、軟體升級最新演算法,搭建強勁內核,壓縮效率更快速,即便是小白用戶也不用擔心有學習壓力;
4、軟體客服態度好,使用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問題,都可以點擊軟體右上角聯系客服,得到有效的幫助;

圖片壓縮具體操作步驟:
第一步:點擊上方鏈接下載並安裝嗨格式壓縮大師,找到主界面中的「圖片壓縮」,點擊「圖片壓縮」進入到操作頁面;
第二步:進入圖片壓縮界面後,將需要壓縮的圖片拖拽進去就可以壓縮了,如果是多個圖片,可以直接一並添加(這款軟體支持批量壓縮哦~)
第三步:圖片添加完成後,如果你對圖片有不同壓縮需求,可以在軟體頁面右側進行圖片壓縮的各項設置;嗨格式壓縮大師支持手動調節圖片參數,包括按比特率、文件大小等設置,數值越小壓縮後的文件就越小。
以上就是完整的操作步驟了,只需要三步就可以解決,即便是電腦小白也可以快速解決,只需要下載嗨格式壓縮大師就可以了,如果遇到了什麼問題也可以聯系客服快速解決~

7. 四庫全書術數部竟有哪些術數書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一共49卷,基本上所有的目錄全在這里了,

術數類.陰陽五行之屬

太乙金鏡式經,遁甲演義,禽星易見

御定星歷考原,欽定協紀辨方書


另外說一下圖中右下角有《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PDF格式的全套電子書


術數類.相宅相墓之屬

宅經,葬書,撼龍經,撼龍經_疑龍經,撼龍經_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奧語,天玉經(內傳,外編),靈城精義,催官篇,發微論


術數類.命書相書之屬

李虛中命書,玉照定真經,星命溯源,珞琭子賦注,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三命指迷賦,星命總括,演禽通纂,星學大成

三命通會,月波洞中記,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鑒,人倫大統賦


術數類.數學之屬

太玄經,太玄本旨,元包經傳,元包經傳_元包數總義,潛虛,潛虛_潛虛發微論,皇極經世書

皇極經世索隱,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易通變

觀物篇解,觀物篇解_皇極經世解起數訣,皇極經世書解,易學,洪範皇極內篇

天原發微,天原發微_各類圖,天原發微_問答節要,大衍索隱,易象圖說,三易洞璣


術數類.占候之屬

靈台秘苑,唐開元占經

術數類.占卜之屬

靈棋經,焦氏易林,京氏易傳,六壬大全,卜法詳考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目錄: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1.太玄經-[漢]揚雄撰、[晉]范望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2.太玄本旨-[明]葉子奇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3.元包經傳、附元包數總義-[北周]衛元嵩等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4.潛虛、附潛虛發微論-[宋]司馬光撰[宋]張敦實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5.皇極經世書-[宋]邵雍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6.皇極經世索隱-[宋]張行成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7.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宋]張行成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8.易通變-[宋]張行成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09.觀物篇解、附皇極經世解起數訣-[宋]祝泌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0.皇極經世書解-[清]王植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1.易學-[宋]王湜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2.洪範皇極內篇-[宋]蔡沉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3.天原發微、附各類圖等-[宋]鮑雲龍等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4.大衍索隱-[宋]丁易東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5.易象圖說內篇、外篇-[元]張理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6.三易洞璣-[明]黃道周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7.靈台秘苑 -[北周]庾季才原撰、[宋]王安禮等重修》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8.唐開元占經-[唐]瞿曇悉達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19.宅經-[舊題]黃帝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0.葬書-[舊題晉]郭璞撰[元]吳澄刪定》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1.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舊題唐]楊筠松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2.青囊序、青囊奧語、天玉經-[舊題唐]曾文辿楊筠松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3.靈城精義-[舊題南唐]何溥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4.催官篇-[宋]賴文俊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5.發微論-[宋]蔡元定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6.靈棋經-[舊題漢]東方朔撰[明]劉基等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7.焦氏易林-[漢]焦贛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8.京氏易傳-[漢]京房撰[吳]陸績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29.六壬大全-不著撰人》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0.卜法詳考-[清]胡煦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1.李虛中命書-[舊題周]鬼穀子撰[唐]李虛中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2.玉照定真經-[舊題晉]郭璞撰、張顒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3.星命溯源-不著撰人》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4.珞琭子賦注-[宋]釋曇瑩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5.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宋]徐子平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6.三命指迷賦-[舊題宋]岳珂補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7.星命總括-[舊題遼]耶律純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8.演禽通纂-不著撰人》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39.星學大成-[明]萬民英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0.三命通會-[明]萬民英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1.月波洞中記-不著撰人》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2.玉管照神局-[舊題南唐]宋齊丘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3.太清神鑒-[舊題後周]王朴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4.人倫大統賦-[金]張行簡撰[元]薛延年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5.太乙金鏡式經-[唐]王希明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6.遁甲演義-[明]程道生撰》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8.御定星歷考原-[清]李光地等奉敕編》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49.欽定協紀辨方書-[清]李光地等奉敕編》

閱讀全文

與pdf開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程序員放棄後會怎樣 瀏覽:187
河北模具編程 瀏覽:190
adb查找命令 瀏覽:324
安卓手機視頻文件夾怎麼打開 瀏覽:314
平板加密手機後怎麼關閉 瀏覽:572
流媒體伺服器應該注意什麼 瀏覽:539
d8命令編譯 瀏覽:969
壓縮包解壓需要多少空間 瀏覽:152
如何查找app屬性 瀏覽:391
android人臉識別技術 瀏覽:326
pc104編程 瀏覽:338
二維碼反編譯破解推廣 瀏覽:686
修改伺服器的mac地址 瀏覽:529
好玩的編程軟體 瀏覽:902
編程語言創始人有錢嗎 瀏覽:809
短視頻app怎麼獲客 瀏覽:18
查看雲伺服器的應用 瀏覽:441
javadump工具 瀏覽:569
程序員16g 瀏覽:449
程序員沒有辦法成為top怎麼辦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