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金求答案!黃帝時期都有什麼諸侯(或者說部落)
三皇五帝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皇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黃",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史記·始皇本紀》載有李斯奏議稱:"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這泰皇之所以最貴,是因為它所指系人皇.這個天,地,人三皇是個籠統的概念,給它具體化後,則出現了幾種意見.
一種意見稱三皇帝為伏羲,女媧,神農;
另一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神農,燧人;
第三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神農,祝融;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共工.
這幾種意見中,伏羲,神農為大家所公認,其餘幾位則看法不一.女媧因其補天,拯救了人類,其功不可沒;燧人鑽木取火,讓人飽嘗熟食美味,可謂恩重泰山;祝融"絕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蓋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斷天柱,使天地日月驟變,實在是神通廣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難分高下,誰能占據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難定論.
再說五帝,也有不同看法.
其一稱五帝為炎帝,黃帝,顓頊,太皞,少皞;
其二稱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這其中的炎,黃二帝已被大家公認,其餘幾位有待考證.顓頊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帝嚳是黃帝和長子玄囂的孫子,而帝堯則是黃帝孫子的孫子.他們都是黃帝派生出來的,似乎應該只佔據五帝之一.舜是因堯禪讓繼位,與黃帝無血親,應佔一席之地.
-------------------------------------------------------------------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三皇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女媧執規,伏羲執矩。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 、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另一種解釋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聖王,以第一與第四種說法較為常見。
歷史
現在對於這一時期歷史的認識存在很多爭議,但是這一時期中國處於原始社會基本上是沒有爭議的。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基於史料,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
最早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這個部落大約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附近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收復了周邊各個部落。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就是由此產生的。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黎,一個受天地靈氣而孕生的小子,歷經劫難,最終成為開天闢地後的第一皇:泰皇(天皇)火祖燧人氏.
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中國的古史傳說中,到戰國時期形成幾種「五帝」說;戰國末始有「三皇」一詞,到漢代才形成幾種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說。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漢代所定的人間歷史上的「三皇」有五說:①《尚書大傳》為燧人、伏羲、神農。《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運斗樞》為伏羲、女媧、神農。③《禮·號謚記》為伏羲、祝融、神農。《孝經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說為伏羲、神農、共工。⑤西漢末的《世經》所排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於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後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於它的經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實上述諸說皆為西漢末以後緯書所編造的神話。
漢代仍傳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篇》等以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經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還具人形(一說他們分別有十二頭、十一頭、九頭);「中三皇」則具人面蛇身或龍身,分別有十三頭、十一頭、九頭(一說以中地皇為有巢氏、中人皇為燧人氏);「後三皇」中的「後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漢代畫像石和帛畫即多此形象。
「帝」原指天帝,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他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只在其《議兵篇》中稱堯、舜、禹、湯為「四帝」。《孫子兵法》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稱(但梅堯臣謂此「帝」字系「軍」之訛)。《管子》及《莊子》所屢稱「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實人名。其實,自西周至春秋戰國時記載神話和歷史傳說文籍中,先後出現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大抵居西邊的有黃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鯀、禹、四岳、稷(棄)、高圉、太王、玄囂、蟜極、昌意、青陽等,居東邊的有太皞、少昊摯、顓頊、高陽、高辛、堯、羿、浞、澆、俊(即舜、嚳)、契、冥、上甲微等,地區未明的有帝鴻氏、縉雲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後三者可能在東)等,由東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東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後裔八姓(如季連羋姓為楚祖)等等。《莊子·胠篋》列舉了古帝十二名及全書中屢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韜》列舉了古帝十五名,《逸周書》所列古帝多達二十六名。由於戰國後期五行說逐漸建立,凡事都要湊五為成數,於是在上述許多古帝王中,遂有羅列「五帝」的必要,並出現了下列五種五帝說。
①《五帝德》所說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其說根據《國語·魯語》對他們的贊譽而定。《帝系》為其編造了以黃帝為始祖的世系。《呂氏春秋》及《史記·五帝本紀》承用了此說。
②《戰國策·趙策》與《易·系辭》提出的宓戱(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人。《莊子》、《淮南子·淑真訓》及《三統歷》亦承此說。《通鑒外紀》反對三皇五帝說,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③《呂氏春秋·十二紀》所載的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亦同此說。王符《潛夫論》並將古代各帝王部分別納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統之下。
④《世經》所編排的古史系統依《十二紀》與《月令》,在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少昊,鄭玄注《中侯敕省圖》即加少昊於第一個五帝說,謂五帝有六人,俱合於五帝座星。然東漢以來《稽命徵》等之說,把黃帝升為三皇之一,皇甫謐《帝王世紀》從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為五帝。於是偽《尚書序》即據以將《世經》前面三名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接著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⑤《通鑒外紀》及《路史發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昊、顓頊、嚳、堯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說。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餘卷,據陳立《白虎通疏證》,以為畫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畫像碑述》之訛,則此說仍出自漢人。
至於神話中的天神,《山海經》中皆稱帝,其後亦有「五帝」之稱,如《楚辭·惜誦》有「令五帝」句,與「指蒼天」、「戒六神」並舉,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請致五帝以明君德」句,顯然皆指天帝。故《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說:「吾聞天有五帝」。即述戰國末流行之說。同時有五色帝之說,奏設祭祀白、青、黃、亦四上帝祠,漢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緯·文耀鉤》,五色帝始有名字:「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鄭玄注《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諸名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說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說,王肅已斥其謬。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三皇五帝,是 中國 在 夏朝 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燧人 、 伏羲 、 神農
伏羲 、 女媧 、 神農
伏羲 、 祝融 、 神農
伏羲 、 神農 、 共工
伏羲 、 神農 、 黃帝
黃帝 、 顓頊 、 帝嚳 、 堯 、 舜
宓戲( 伏羲 )、 神農 、黃帝、堯、舜
太昊 、 炎帝 、黃帝、 少昊 、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Ⅱ 《三字經》
譯解: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啟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准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啟示〗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譯文】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啟示〗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啟示〗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系,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譯文】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啟示〗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向太陽、有時背向太陽、有時斜向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樣的四季變化。
【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啟示〗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譯文】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啟示〗「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復雜、我們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譯文】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啟示〗和「五行」一樣,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們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記年外,記時已多不用了。
【譯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啟示〗地球在不斷自轉運動中,同時繞著太陽轉動,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只是宇宙的一個小點點,天地之大實在是不可想像的。
【譯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啟示〗我們國家所處的位置在整個地球的東北邊,由於面積遼闊,熱帶、溫帶、寒帶三個溫帶都有。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
【譯文】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
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曰江河 曰准濟 此四瀆 水之紀
〖啟示〗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五千多公里。我國最聞名的河流是黃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
【譯文】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曰岱華 蒿恆衡 此五嶽 山之名
〖啟示〗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國境內的喜瑪拉亞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號稱世界的屋脊。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每座山都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
【譯文】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蒿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啟示〗由於社會的發展,今天人民的職業已經不僅僅是這四種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對社會有好處,都是光榮的。
【譯文】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啟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有多少仁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跡。這些人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准,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啟示〗人類所食用的「五穀雜糧」就屬於植物。人類的生存有賴於大自然。我們應該了解它們,掌握這些知識,以便為人類服務。
【譯文】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啟示〗無論大自然中的植物還是動物,都是人類永恆的財產,我們要愛護周圍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
【譯文】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游。
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啟示〗人要吃飯就得耕耘播種。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千萬不要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愛惜每一粒糧食。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啟示〗人類真不愧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通過馴服和人工喂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
【譯文】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俱
〖啟示〗七情是人生來具有的,誰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為一個有志者,是決不能被感情牽著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要學會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樂而有意義。
【譯文】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啟示〗用色彩學的標准解釋,色彩的由黃、紅、藍三個原色和橙、綠、紫三個間色組成。五色是我國傳統的名稱,如黃色已成為我們的民族色彩,據說太陽升起的第一道顏色是黃色,所以黃色代表東方。
【譯文】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啟示〗我們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辯出酸、甜、苦、辣、咸,是由於人的舌頭上有許多叫味蕾的粒狀組織。人身體的結構非常復雜,認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譯文】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啟示〗我們人類有視覺,可以分辯顏色、形狀;有味覺可分辯各種滋味;嗅覺可以辨別氣味;觸覺可區分冷暖各種刺激。
【譯文】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啟示〗音樂可陶冶人的情懷,我國文明久遠、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音樂也非常突出。好的音樂可以增強人的修養,調劑人的身心,優美的東方音樂更具迷人的特色。
【譯文】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啟示〗我國的古代詩詞非常優美動人,讀起來和諧順口,這不僅是詩詞本身的內容感人,而且是由於詩詞運用了平、上、去、入四聲的規律變化,所以使我們聽起來更加優美動人。
【譯文】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啟示〗人類的繁衍,一代接著一代,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真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我們每個人都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和義務。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啟示〗九族之間的關系不僅是血統的承續關系,更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長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 家庭才能和睦。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啟示〗家庭成員之間要禮貌相待,和睦相處,這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們中國人很注重家族觀念,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都能和睦相處,社會也必然安定了。
【譯文】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啟示〗中國人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禮義。這就是長幼的次序、朋友之間的信用。中國自古稱為禮義之邦,象「桃園三結義」,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
【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義 人所同 當師敘 勿違背
〖啟示〗社會是復雜的,每人有各種親屬關系和社會關系。古人提出「十義」,這是處理各種相互關系的准則,乃至今日這些准則仍是維持社會安寧、推動社會發展的保證。
【譯文】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啟示〗社會在發展,今天一些古老的喪葬儀式已經見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後,活著的人就要為他們送葬,以開追悼會的方式寄託後人的哀思。
【譯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啟示〗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科技的門類越來越多。但對於學生來說,要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譯文】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啟示〗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學科,已經成為各門類的基礎學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門專業學科的工具課,所以一定要努力學好, 為將來的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譯文】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啟示〗我們今天通行的是隸、楷、行、草四種體式,但對於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這對於我們學習和繼承前人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譯文】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啟示〗現在講究的是一專多能,對於研究學問也必需做到從大處著眼,要理清思路,提納挈領,才能抓住問題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譯文】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啟示〗人們在開始讀書的時候必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是講讀發音要正確,辭意要清楚,要學會正確劃分句子,這樣才能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和觀點。
【譯文】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啟示〗為學必有初始階段,任何一個大學問家,他的知識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只有扎扎實實打下良好基礎,才能進軍更高深的知識。
【譯文】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啟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啟示〗孟子,名軻,尊稱孟子,也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傳弟子,也同樣講仁義道德。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 乃孔亻及 中不偏 庸不易
〖啟示〗孔及是孔子的孫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關於人生哲學的一本書,它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亻及,「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賓士
〖啟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參。《大學》是四書中的一部書,和中庸一樣,也是一部修養性的書。
【譯文】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中書熟 孝經通 如六經 始可讀
〖啟示〗書有深淺難易的區分,我們讀書必須從淺易的開始讀起,奠定求知、做人、處世的基礎,再進一步學習更深奧的知識。
【譯文】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啟示〗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個非常豐富而偉大的知識寶庫,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學者,從事著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愛護祖先留下的遺產, 並為此感到驕傲。
【譯文】《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啟示〗《易經》雖是我國古代人占卜的書,但它其中闡述了極為深奧的哲學道理。像陰陰消長,物極必反的論述隨處可見。
【譯文】《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啟示〗《書經》是一部十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從內容方面來看,很類似我們現在國家的政府檔案,可以使我們了解當時歷史,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
【譯文】《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啟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兒子中最有才幹,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後,由周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的賢德,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強.
【譯文】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啟示〗中國傳統的禮義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營養、身體力行。
【譯文】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啟示〗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詩集叫《詩經》,共匯集了周代詩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反映復雜的社會形態,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狀況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譯文】《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啟示〗我們讀春秋,除了能夠了解當時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況,更重要的是累積前人的經驗,成為自己做人處事的借鑒。
【譯文】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啟示〗《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
【譯文】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啟示〗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對於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譯文】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
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啟示〗五子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莊子,他們博學廣聞,象老子,就連孔子都曾向他請教過禮的問題。莊子則經常用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譯文】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
書,便稱為子書。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啟示〗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各種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惡說、揚子的自利說、老莊的順其自然說等等。這些思想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譯文】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
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啟示〗歷史學家大體把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國歷史從商代以後才有了較可靠的記載,這以前的歷史是個神話和傳說的時代,即上古。
【譯文】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啟示〗堯是位很賢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禪讓給有賢能的舜做繼承人。當然舜也不負眾托。在他們所處的這段歷史時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譯文】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
人人稱頌。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啟示〗夏商周,在中國歷史上合稱三代,每一代的時間都很長,夏朝統治四百年,商朝統治六百年,周朝統治八百年。這一時期的歷史仍然摻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
【譯文】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啟示〗從禹把帝位傳給兒子啟之後,一個家族統治國家的歷史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位滿皇帝,家天下的統治才最後真正結束了。
【譯文】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啟示〗周朝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幽王被殺以前是西周,平王東遷以後是東周。從各朝各代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出「仁政必興、暴政必亡」的道理。
【譯文】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啟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稱王、稱霸,戰爭連年不絕。使老百姓飽受了戰爭的苦難。
【譯文】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啟示〗東周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前後出現五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譯文】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恆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嬴秦氏 始兼並 傳二世 楚漢爭
〖啟示〗秦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專治國家。雖然秦朝統一的時間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卻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以及統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滅的貢獻。
【譯文】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啟示〗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個人的行為准則要符合於社會發展的法則。否則即便得力於一時,但終究會以失敗而告終。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啟示】: 漢朝經過四百多年的時間,到了末期,由於外戚、宦官互相攻擊,王室無能,到漢獻帝時就滅亡了。
【譯文】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啟示】: 《三國演義》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部古典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寶庫的一部分,閱讀這部小說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了解到古代
Ⅲ 怎樣評價歷史上的曹丕
從呂思勉的三國史話,到易中天的品三國,到這兩年火熱的卑鄙的聖人,曹操一點點從過去的奸人轉化為奸雄,甚至是英雄,而最終稱帝代漢完成曹魏霸業的曹子桓卻顯然沒有這么走運。
如果他的後代再稍微給力一點,即便只是他本人或者他的子孫們稍微長命一點,形勢也許大不相同,他也許會成為開國明君,退一步講至少不會承受如此多的罵名,然而歷史總是不容假設,這大概是作為後人的我們永遠遺憾的一點吧。
我似乎從沒回答過如何評價某某這樣的問題,總是覺得自己功力不夠,但是放過這樣一個安利的機會實在可惜,初答送給子桓。
理了理思路還是決定從三方面來簡單講講~1、性格
(1)少年公子哥兒
早年的子桓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肥馬輕裘的公子哥兒,有《善哉行》中兩句「策我良馬,被我輕裘」,另有《與吳質書》中一段「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博奕,高談娛心,哀箏順耳。
弛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
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
」可證。
(2)大魏真文青
但顯然後面世子之爭愈演愈烈之後,子桓的好日子也算是到頭了,嚴厲的父親,被遠調的好友,深深的不安全感無一不是子桓心中憂思的源頭。
然而子桓又是一個憂愁來得快(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人莫知之。
),去得也快的人(策我良馬,被我輕裘。
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說他沒心沒肺似乎不太妥帖,然而說他率性豁達又好像總也不對味。
從子桓的《與王朗書》里的「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
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以及《典論·終制》里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我們發覺子桓考慮的是人之生死,國之興亡,帶著某種人力無可抗拒的無奈,卻又充滿深深的自省,這像是一個國君說出來的話嗎?不像,放到現代,倒是有點像個文藝青年,所以總是開玩笑地稱呼子桓為大魏文青。
這樣的子桓,這樣莫名的憂傷,這樣獨特的思考,讓人無法不對這樣一個人感興趣,進而為之動容,對子桓的認識,從他的文字開始,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3)愛憎分明
也許是因為年少時的快樂時光與後來世子之爭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總是獨自陷入思考的子桓似乎不可避免的變成了一個愛憎分明的人。
對於家人朋友,他可以抱有最真摯的情感。
首先逃不開的總是要說說子桓和子文子建的關系,這一點在別的問題里間或說過一些(參考如果曹沖當了魏主,三國歷史會有何變化?) 其實單從子桓沒有對子建下殺手以及最後的「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我們就沒有理由責怪子桓了,畢竟他做的已經比大多數君王要好了。
還有題主提到的七步詩基本可以肯定是後人偽作,見在歷史上真的有七步詩這件事嗎?至於曹彰之死陰謀論毒棗事件又是出自不靠譜小說集《世說新語》,諸位無視之就好。
他對於家人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體現,例如建安十六年曹公出征,母親與諸弟皆從寫下的《感離賦》,還有懷念父親所寫的《短歌行》等,最愛「嗟我白發,生一何早。
長吟永嘆,懷我聖考。
」幾句,對於時間逝去的無奈,對於父親去世的哀思,完美地寄託於寥寥數語間,餘味無窮。
另外說兩件子桓與家人之事作為這一部分的補充。
曹公聽聞丁儀的才名,雖未得見,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給他,子桓聽聞卻說:「女人比較注重外表,丁儀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會高興的,不如把她嫁給夏侯惇的兒子。
」生在帝王家原本就要做好被政治聯姻的准備(隔壁東吳家的孫小妹笑而不語),而子桓卻能站在妹妹(?還是姐姐不確定)的角度考慮這件事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實屬難得。
當然丁儀因為這件事恨上了子桓,義無反顧地投入了子建的懷抱這是後話。
另外一件是關於曹公的另一個兒子曹干,一名良。
母親陳氏生下他後不久就去世了,他五歲的時候曹公也病重就對子桓說:「這孩子三歲失去了母親,五歲怕是要失去父親了,之後就交給你撫養了。
」子桓就一直自己親自養著他,比對其他弟弟都好。
曹干年紀比較小分不清楚,總是叫子桓「阿翁」(父親),子桓總是糾正道:「我是你哥哥~」每次他叫錯,子桓總是要感慨一番,至於哭泣。
子桓的眼淚讓人唏噓,也許是想起了疏離的父親,亦或是早逝的兄長,也可能是那個遠在彼方的同母弟弟,會因為一句「阿翁」哭泣的子桓無疑是一個性情中人。
關於家人說的有些多,朋友就簡單說說了,他給吳質寫的幾封信都是魏晉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語言流暢,情真意切,值得一讀。
另外還有一個子桓弔唁王粲時學驢叫的故事,不過出自《世說新語·傷逝》,可信度不明,就不細說了。
然而正如前文所說,子桓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有愛自然就有恨,誰一生之中沒做過幾件操蛋的事?子桓也逃不過如此。
殺甄姬、罪曹洪、諷於禁這些子桓的黑點大家耳熟能詳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個人覺得曹洪這件事的真偽值得懷疑,因為從頭到尾想想這件事你會發覺明顯得不合邏輯,我傾向於認為曹洪的確因為某事得罪了子桓,但絕對不可能是錢財這種膚淺的理由,身為富二代官二代的丕子,呃,不對,子桓,怎麼會缺錢花?缺錢不問爹娘要,問叔叔要?雖然子桓有時候有點二(後面詳說),但也不至於這么二吧!還有於禁這個事情也不能單純怪子桓,之前我有就這件事提問過,比較贊同吳易大神的觀點,子桓的處理不能簡單得以小心眼來評價,因為於禁當時既不能用,也不能殺,仔細體會一下,就會發覺其實子桓的處理十分巧妙。
另外還有鮑勛忠言逆耳被子桓一怒咔嚓,戴陵被降罪等事件,讓人感覺子桓略有昏君的嫌疑,這邊還是要為子桓辯解一下。
子桓並不是一個不聽勸的人,但是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的方式,如果是真心為他好,站在他身邊支持他的人說的話,子桓還是會聽的。
例如一直支持子桓的崔琰勸諫阿丕燒了弓箭,扔掉騎服一段(文帝紀里可以看出子桓對狩獵那是絕對情有獨鍾的,可憐的戴陵就因為勸諫這個被降罪了),子桓竟然就乖乖聽話照做了,完全沒有半點熊孩子的模樣!還有辛毗不同意子桓遷民到洛陽的做法,堅決反對,一再勸諫,子桓很生氣地表示不想與他談論此事,辛毗不依不饒抓著子桓的衣服,差點把子桓扒了(此處為答主腦補),子桓用力奪回衣服,悻悻回宮(這一段真的很有畫面感有木有!?),最後還是部分聽從了辛毗的意見。
而辛毗也勸過子桓少打獵,子桓此後就真的很少打獵了。
從這邊可以看出子桓並不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什麼忠言也聽不進去的昏君啊~說到辛毗順便插另一件事,當子桓被立為太子後,非常高興地摟著辛毗的脖子說了一句:「辛先生你知道嗎?我好高興!」結果又被後人批說是得意忘形。
唯一一次發自內心的高興到了辛家姑娘憲英那裡也是成了如此不堪的形狀,當然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是最好,然而子桓畢竟不是聖人,將心比心一下,自己花了很多功夫做成了一件事開心一下,感慨兩句,又有何罪?(4)二逼青年
這一段比較少,但特別逗。
說是魏晉時流行熏香,最有名的當然是名滿天下的令君那個荀令留香的故事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子桓也有這么一出,不過比較囧。
《魏書•方技傳》載曰「馬惡衣香,驚嚙文帝膝」。
這……同樣是熏香,怎麼放到不同人身上結果如此不同,默→_→另一件事是黃初六年打孫權的時候,「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我已經無力吐槽了。
另外就是文帝紀最後那段《典論·自敘》里子桓被令君誇了一句後,興致勃勃地自誇自己的騎射本領的那一段實在是太可愛了~還有令君的傾城一笑(我去,話題偏了→_→),別說阿丕,連答主我都根本把持不住啊!還有用甘蔗和鄧展比武以及在詔書里宣傳他此生摯愛——葡萄,這些奇葩的事情不一一詳說了。
2、個人能力
(1)文
要工科女來做這樣的評價,實在為難我了,好在有先生們做過這方面的研究,這邊貼一篇葉嘉瑩 《漢魏六朝詩講錄》——曹丕,私以為講解得那是極好的,這邊結合葉嘉瑩先生的講錄和自己的理解簡單說兩句。
子桓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燕歌行》;最早的文學與理論批評著作《典論·論文》,在這里要順便提一句,子桓是鄴下文人實際上的領袖,通稱「白雪公子與七個小文人」(口胡);命令劉劭、王象、繆襲等人編纂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
撇開曹公不說,子桓和子建的作品歷來總是被人拿來比較,我個人倒是更加同意劉勰的「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之說,但是王夫之所謂的曹丕、曹植的作品有「仙凡之別」又似乎是過了。
讀兩人的詩文,風格體裁不盡相同,二人擅長的部分也不同,很難作出客觀的比較,若是喜歡玲瓏詞筆型自然是愛子建,若是喜歡直抒胸臆型自然是愛子桓。
我個人是覺得子建的文字功底絕對強悍,但總有為文字而創作之感,不像子桓是為情感而創作,所以王夫之覺得子建的詩是可以學的,而子桓的詩是學不來,這也就可以理解了吧。
(2)武偷個懶直接貼《典論·自敘》里的原文吧,太累了→_→亂世中的可憐小孩啊,幾歲就開始學騎射了!余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
以時之多故,每征,余常從。
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綉降。
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
時余年十歲,乘馬得脫。
夫文武之道,各隨時而用,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是以少好弓馬,於今不衰;逐禽輒十里,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
另外還有給令君炫耀的這段:後軍南征次曲蠡,尚書令荀彧奉使犒軍,見余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
」余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
」彧喜笑曰:「乃爾!」余曰:「埒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輒中,非至妙也。
若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
」時軍祭酒張京在坐,顧彧拊手曰「善」。
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
跟鄧展用甘蔗打架的這段: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
余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
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展意不平,求更為之。
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
展言原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鄛,正截其顙,坐中驚視。
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原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
」一坐盡歡。
考慮到是子桓自己寫的,自誇的部分打個折應該也不會太差到哪裡去,反正也用不著他親自沖到前線殺敵,這個程度算是不錯了,擔得起文武雙全四個字了。
(3)戰
老實說子桓實戰履歷不佳啊,就建安二十四年KO造反的魏諷一戰贏得漂亮,為父親解決了後顧之憂。
然後就是三次不辭辛苦,親征孫權,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守成之君,還是有開拓進取之心的。
第一次南征提高了威望,第二次南徵兵分三路各有斬獲,第三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最囧的河水結冰那次。
總的來講打仗不夠漂亮,甚至可以說有點渣吧,跟孫權有的一拼。
但是順道一提,據《舊唐書·經藉志》所載,曹丕著有《兵法要略》十卷,可惜此書已散佚,無法更多的了解其軍事思想與謀略。
補充閱讀:曹丕三路伐吳(4)政老實說這也不是我擅長的部分啦,吳易大神分析了一部分,我從另一個角度講講,那就是看他上台後發布的一系列詔令。
例如禁止拜謁老子廟,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而白孔子的後裔孔羨為「宗聖侯」,修正被戰亂毀壞的孔子家廟,回復以前的制度規模。
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在短時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得以復興。
還有下令除禁輕稅,說關口渡口是用來便於商旅通行的,池水林木是為了防禦災害的。
設置禁令,家中稅收,於百姓不利,於國家不利。
這對戰亂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減輕人民負擔,促進貿易,發展經濟,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他還下令殯葬死亡將士,禁誹謗,禁復私仇,議輕刑,以收拾散亂的民心,使逛到北方地區出現多年不見的安定和平。
以及明令凡宦官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向太後奏事,太後家族不得當輔政之任,更不得接受茅土分封的爵位,使得魏一代沒有發生因宦官、女主幹政而造成的政治危機,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明鑒。
在用人問題上,繼續推行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大政方針,使兩漢的差距制度得以維持,特別強調不要在年齡和資歷上限制人才的脫穎而出和發展,並以呂尚和周超的太子晉作為例子。
雖然後來接受陳群建議制定「九品官人法」,培養新的士族,單核吸金以後的「九品中正制」嚴格士族與庶族的門閥制度還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參考:魏文帝集全譯.pdf_免費高速下載3、評價
挑幾條比較有內容的歷史評價: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張溥:「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比起某些樣板式的明君,子桓無疑是一個更有血有肉的人,會得意,會失落,會開心,會傷心,那個種著甘蔗思考著生死的男人,叫人如何不愛?
Ⅳ 怎樣評價歷史上的曹丕
從呂思勉的三國史話,到易中天的品三國,到這兩年火熱的卑鄙的聖人,曹操一點點從過去的奸人轉化為奸雄,甚至是英雄,而最終稱帝代漢完成曹魏霸業的曹子桓卻顯然沒有這么走運。如果他的後代再稍微給力一點,即便只是他本人或者他的子孫們稍微長命一點,形勢也許大不相同,他也許會成為開國明君,退一步講至少不會承受如此多的罵名,然而歷史總是不容假設,這大概是作為後人的我們永遠遺憾的一點吧。我似乎從沒回答過如何評價某某這樣的問題,總是覺得自己功力不夠,但是放過這樣一個安利的機會實在可惜,初答送給子桓。理了理思路還是決定從三方面來簡單講講~1、性格
(1)少年公子哥兒
早年的子桓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肥馬輕裘的公子哥兒,有《善哉行》中兩句「策我良馬,被我輕裘」,另有《與吳質書》中一段「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博奕,高談娛心,哀箏順耳。弛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可證。(2)大魏真文青
但顯然後面世子之爭愈演愈烈之後,子桓的好日子也算是到頭了,嚴厲的父親,被遠調的好友,深深的不安全感無一不是子桓心中憂思的源頭。然而子桓又是一個憂愁來得快(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去得也快的人(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說他沒心沒肺似乎不太妥帖,然而說他率性豁達又好像總也不對味。從子桓的《與王朗書》里的「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以及《典論·終制》里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我們發覺子桓考慮的是人之生死,國之興亡,帶著某種人力無可抗拒的無奈,卻又充滿深深的自省,這像是一個國君說出來的話嗎?不像,放到現代,倒是有點像個文藝青年,所以總是開玩笑地稱呼子桓為大魏文青。這樣的子桓,這樣莫名的憂傷,這樣獨特的思考,讓人無法不對這樣一個人感興趣,進而為之動容,對子桓的認識,從他的文字開始,由此一發不可收拾。(3)愛憎分明
也許是因為年少時的快樂時光與後來世子之爭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總是獨自陷入思考的子桓似乎不可避免的變成了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對於家人朋友,他可以抱有最真摯的情感。首先逃不開的總是要說說子桓和子文子建的關系,這一點在別的問題里間或說過一些(參考如果曹沖當了魏主,三國歷史會有何變化?) 其實單從子桓沒有對子建下殺手以及最後的「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我們就沒有理由責怪子桓了,畢竟他做的已經比大多數君王要好了。還有題主提到的七步詩基本可以肯定是後人偽作,見在歷史上真的有七步詩這件事嗎?至於曹彰之死陰謀論毒棗事件又是出自不靠譜小說集《世說新語》,諸位無視之就好。他對於家人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體現,例如建安十六年曹公出征,母親與諸弟皆從寫下的《感離賦》,還有懷念父親所寫的《短歌行》等,最愛「嗟我白發,生一何早。長吟永嘆,懷我聖考。」幾句,對於時間逝去的無奈,對於父親去世的哀思,完美地寄託於寥寥數語間,餘味無窮。另外說兩件子桓與家人之事作為這一部分的補充。曹公聽聞丁儀的才名,雖未得見,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給他,子桓聽聞卻說:「女人比較注重外表,丁儀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會高興的,不如把她嫁給夏侯惇的兒子。」生在帝王家原本就要做好被政治聯姻的准備(隔壁東吳家的孫小妹笑而不語),而子桓卻能站在妹妹(?還是姐姐不確定)的角度考慮這件事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實屬難得。當然丁儀因為這件事恨上了子桓,義無反顧地投入了子建的懷抱這是後話。另外一件是關於曹公的另一個兒子曹干,一名良。母親陳氏生下他後不久就去世了,他五歲的時候曹公也病重就對子桓說:「這孩子三歲失去了母親,五歲怕是要失去父親了,之後就交給你撫養了。」子桓就一直自己親自養著他,比對其他弟弟都好。曹干年紀比較小分不清楚,總是叫子桓「阿翁」(父親),子桓總是糾正道:「我是你哥哥~」每次他叫錯,子桓總是要感慨一番,至於哭泣。子桓的眼淚讓人唏噓,也許是想起了疏離的父親,亦或是早逝的兄長,也可能是那個遠在彼方的同母弟弟,會因為一句「阿翁」哭泣的子桓無疑是一個性情中人。關於家人說的有些多,朋友就簡單說說了,他給吳質寫的幾封信都是魏晉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語言流暢,情真意切,值得一讀。另外還有一個子桓弔唁王粲時學驢叫的故事,不過出自《世說新語·傷逝》,可信度不明,就不細說了。然而正如前文所說,子桓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有愛自然就有恨,誰一生之中沒做過幾件操蛋的事?子桓也逃不過如此。殺甄姬、罪曹洪、諷於禁這些子桓的黑點大家耳熟能詳我就不多說了。其實個人覺得曹洪這件事的真偽值得懷疑,因為從頭到尾想想這件事你會發覺明顯得不合邏輯,我傾向於認為曹洪的確因為某事得罪了子桓,但絕對不可能是錢財這種膚淺的理由,身為富二代官二代的丕子,呃,不對,子桓,怎麼會缺錢花?缺錢不問爹娘要,問叔叔要?雖然子桓有時候有點二(後面詳說),但也不至於這么二吧!還有於禁這個事情也不能單純怪子桓,之前我有就這件事提問過,比較贊同吳易大神的觀點,子桓的處理不能簡單得以小心眼來評價,因為於禁當時既不能用,也不能殺,仔細體會一下,就會發覺其實子桓的處理十分巧妙。另外還有鮑勛忠言逆耳被子桓一怒咔嚓,戴陵被降罪等事件,讓人感覺子桓略有昏君的嫌疑,這邊還是要為子桓辯解一下。子桓並不是一個不聽勸的人,但是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的方式,如果是真心為他好,站在他身邊支持他的人說的話,子桓還是會聽的。例如一直支持子桓的崔琰勸諫阿丕燒了弓箭,扔掉騎服一段(文帝紀里可以看出子桓對狩獵那是絕對情有獨鍾的,可憐的戴陵就因為勸諫這個被降罪了),子桓竟然就乖乖聽話照做了,完全沒有半點熊孩子的模樣!還有辛毗不同意子桓遷民到洛陽的做法,堅決反對,一再勸諫,子桓很生氣地表示不想與他談論此事,辛毗不依不饒抓著子桓的衣服,差點把子桓扒了(此處為答主腦補),子桓用力奪回衣服,悻悻回宮(這一段真的很有畫面感有木有!?),最後還是部分聽從了辛毗的意見。而辛毗也勸過子桓少打獵,子桓此後就真的很少打獵了。從這邊可以看出子桓並不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什麼忠言也聽不進去的昏君啊~說到辛毗順便插另一件事,當子桓被立為太子後,非常高興地摟著辛毗的脖子說了一句:「辛先生你知道嗎?我好高興!」結果又被後人批說是得意忘形。唯一一次發自內心的高興到了辛家姑娘憲英那裡也是成了如此不堪的形狀,當然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是最好,然而子桓畢竟不是聖人,將心比心一下,自己花了很多功夫做成了一件事開心一下,感慨兩句,又有何罪?(4)二逼青年
這一段比較少,但特別逗。說是魏晉時流行熏香,最有名的當然是名滿天下的令君那個荀令留香的故事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子桓也有這么一出,不過比較囧。《魏書•方技傳》載曰「馬惡衣香,驚嚙文帝膝」。這……同樣是熏香,怎麼放到不同人身上結果如此不同,默→_→另一件事是黃初六年打孫權的時候,「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我已經無力吐槽了。另外就是文帝紀最後那段《典論·自敘》里子桓被令君誇了一句後,興致勃勃地自誇自己的騎射本領的那一段實在是太可愛了~還有令君的傾城一笑(我去,話題偏了→_→),別說阿丕,連答主我都根本把持不住啊!還有用甘蔗和鄧展比武以及在詔書里宣傳他此生摯愛——葡萄,這些奇葩的事情不一一詳說了。2、個人能力
(1)文
要工科女來做這樣的評價,實在為難我了,好在有先生們做過這方面的研究,這邊貼一篇葉嘉瑩 《漢魏六朝詩講錄》——曹丕,私以為講解得那是極好的,這邊結合葉嘉瑩先生的講錄和自己的理解簡單說兩句。子桓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燕歌行》;最早的文學與理論批評著作《典論·論文》,在這里要順便提一句,子桓是鄴下文人實際上的領袖,通稱「白雪公子與七個小文人」(口胡);命令劉劭、王象、繆襲等人編纂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撇開曹公不說,子桓和子建的作品歷來總是被人拿來比較,我個人倒是更加同意劉勰的「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之說,但是王夫之所謂的曹丕、曹植的作品有「仙凡之別」又似乎是過了。讀兩人的詩文,風格體裁不盡相同,二人擅長的部分也不同,很難作出客觀的比較,若是喜歡玲瓏詞筆型自然是愛子建,若是喜歡直抒胸臆型自然是愛子桓。我個人是覺得子建的文字功底絕對強悍,但總有為文字而創作之感,不像子桓是為情感而創作,所以王夫之覺得子建的詩是可以學的,而子桓的詩是學不來,這也就可以理解了吧。(2)武偷個懶直接貼《典論·自敘》里的原文吧,太累了→_→亂世中的可憐小孩啊,幾歲就開始學騎射了!余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以時之多故,每征,余常從。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綉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時余年十歲,乘馬得脫。夫文武之道,各隨時而用,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是以少好弓馬,於今不衰;逐禽輒十里,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
另外還有給令君炫耀的這段:後軍南征次曲蠡,尚書令荀彧奉使犒軍,見余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余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爾!」余曰:「埒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輒中,非至妙也。若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時軍祭酒張京在坐,顧彧拊手曰「善」。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
跟鄧展用甘蔗打架的這段: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原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鄛,正截其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原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
考慮到是子桓自己寫的,自誇的部分打個折應該也不會太差到哪裡去,反正也用不著他親自沖到前線殺敵,這個程度算是不錯了,擔得起文武雙全四個字了。(3)戰
老實說子桓實戰履歷不佳啊,就建安二十四年KO造反的魏諷一戰贏得漂亮,為父親解決了後顧之憂。然後就是三次不辭辛苦,親征孫權,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守成之君,還是有開拓進取之心的。第一次南征提高了威望,第二次南徵兵分三路各有斬獲,第三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最囧的河水結冰那次。總的來講打仗不夠漂亮,甚至可以說有點渣吧,跟孫權有的一拼。但是順道一提,據《舊唐書·經藉志》所載,曹丕著有《兵法要略》十卷,可惜此書已散佚,無法更多的了解其軍事思想與謀略。
補充閱讀:曹丕三路伐吳(4)政老實說這也不是我擅長的部分啦,吳易大神分析了一部分,我從另一個角度講講,那就是看他上台後發布的一系列詔令。例如禁止拜謁老子廟,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而白孔子的後裔孔羨為「宗聖侯」,修正被戰亂毀壞的孔子家廟,回復以前的制度規模。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在短時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得以復興。
還有下令除禁輕稅,說關口渡口是用來便於商旅通行的,池水林木是為了防禦災害的。設置禁令,家中稅收,於百姓不利,於國家不利。這對戰亂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減輕人民負擔,促進貿易,發展經濟,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他還下令殯葬死亡將士,禁誹謗,禁復私仇,議輕刑,以收拾散亂的民心,使逛到北方地區出現多年不見的安定和平。
以及明令凡宦官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向太後奏事,太後家族不得當輔政之任,更不得接受茅土分封的爵位,使得魏一代沒有發生因宦官、女主幹政而造成的政治危機,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明鑒。
在用人問題上,繼續推行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大政方針,使兩漢的差距制度得以維持,特別強調不要在年齡和資歷上限制人才的脫穎而出和發展,並以呂尚和周超的太子晉作為例子。雖然後來接受陳群建議制定「九品官人法」,培養新的士族,單核吸金以後的「九品中正制」嚴格士族與庶族的門閥制度還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參考:魏文帝集全譯.pdf_免費高速下載3、評價
挑幾條比較有內容的歷史評價: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張溥:「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比起某些樣板式的明君,子桓無疑是一個更有血有肉的人,會得意,會失落,會開心,會傷心,那個種著甘蔗思考著生死的男人,叫人如何不愛?
Ⅳ 千字文全文
原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余成歲,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弔民伐罪,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信使可覆,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詩贊羔羊。
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曰嚴與敬。
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夙興溫凊。
似蘭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篤初誠美,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籍甚無竟。
學優登仕,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
策功茂實,勒碑刻銘。
盤溪伊尹,佐時阿衡。
奄宅曲阜,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濟弱扶傾。
岳宗泰岱,禪主雲亭。
雁門紫塞,雞田赤誠。
昆池碣石,鉅野洞庭。
曠遠綿邈,岩岫杳冥。
治本於農,務茲稼穡。
俶載南畝,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渠荷的歷,園莽抽條。
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陳根委翳,落葉飄搖。
游鵾獨運,凌摩絳霄。
耽讀玩市,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屬耳垣牆。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
飽飫烹宰,飢厭糟糠。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妾御績紡,侍巾帷房。
紈扇圓潔,銀燭煒煌。
晝眠夕寐,藍筍象床。
弦歌酒宴,接杯舉殤。
束帶矜莊,徘徊瞻眺。
孤陋寡聞,愚蒙等誚。
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翻譯: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混沌蒙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布滿在無邊的太空中。寒暑循環變換,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秋天收割莊稼,冬天儲藏糧食。
積累數年的閏余並成一個月在閏年裡,古人用六律六呂來調節陰陽。雲氣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裡露水遇冷就凝結成霜。
黃金產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侖山崗。最鋒利的寶劍叫「巨闕」,最貴重的明珠叫「夜光」。水果里最珍貴的是李子和柰子,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薑。
海水是鹹的,河水是淡的,魚兒在水中潛游,鳥兒在空中飛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這都是上古時代的帝皇官員。蒼頡(jié)創制了文字,嫘(léi)祖製作了衣裳。
唐堯、虞舜英明無私,主動把君位禪讓給功臣賢人。安撫百姓,討伐暴君,是周武王姬發和商王成湯。賢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們詢問治國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費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績彰著。他們愛撫、體恤老百姓,使四方各族人俯首稱臣。
普天之下都統一成了一個整體,所有的老百姓都服服貼貼地歸順於他的統治。鳳凰在竹林中歡樂的鳴叫,小白馬在草場上自由自在地吃著草食。聖君賢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澤遍及天下百姓。
人的身體發膚分屬於「四大」,一言一動都要符合「五常」。誠敬的想著父母養育之恩,哪裡還敢毀壞損傷它。女子要仰慕那些持身嚴謹的貞婦潔女,男子要仿效那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知道自己有過錯,一定要改正,適合自己乾的事,不要放棄。
(5)禪讓PDF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專門用於啟蒙的識字課本,秦代出現的有《蒼頡篇》、《爰歷篇》,漢代則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賈魴的《滂喜篇》、蔡邕的《勸學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國時代有《埤蒼》、《廣蒼》、《始學篇》等。
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對後世產生了影響,其餘影響不大。《急就章》雖然是《蒼頡篇》之後較突出的小學之書,但由於流傳中出現了種種問題。
其權威性到南北朝時已大不如前,而這一時期出現的一些啟蒙讀物如《庭誥》、《詁幼》之類,可讀性有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千字文》問世了。
南朝時期,梁武帝肖衍為了教諸王書法,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後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周將其編成了有內容的韻文,這就是流傳至21世紀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Ⅵ cad2018畫的有彩色線怎麼輸出pdf黑線
在頁面設置裡面,列印樣式選擇:monochrome.ctb,就可以把彩色線列印成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