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是運氣不好只是不夠努力罷了
一個好朋友前些天和男朋友分手了。
原因很簡單,此男過於自私,孩子氣,浮誇又花心。
雖說兩人才交往4個月,談不上多麼深愛,但也畢竟也是認真對待的感情,多少有內耗,兩人交往中的種種失望,說是不令人受傷也是不可能的。
而隨後戲劇的是,就在朋友分手沒過幾天,此前一直令她焦慮不已的工作也找到了,非常棒的一家醫葯領域咨詢公司,要知道對於一個奮斗在異國他鄉的人,是有多麼不容易。
你也許會說這是人品守恆,也許會說她運氣怎麼這么好,或許暗暗還有些嫉妒。
但是我知道,她為了找工作閱讀了大量行業資料,為了准備面試,她輪番寫信咨詢同公司校友,和內部的人交流更好的了解公司,還找來近十年的公司年報和相關新聞一一作研究。作為一個外國人,她對法國醫療行業的了解程度讓HR都頗為驚嘆,而她並不是醫葯生物背景的學生。
再說說她個人,大家閨秀,端莊美麗,2個英國碩士在手,一個法國碩士在讀,人品學識氣質都是沒得說得好,但卻非常謙虛踏實。
這樣的努力,這樣的她,這不是運氣,是她應得的。
再說說另一個人,朋友的朋友。
12歲開始學習法語,隨後來了法國,工程師學校畢業,之後又進了HEC,幾次戀愛,一次比一次高段位,最後在26歲搞定婚姻和工作,嫁進羅斯柴爾德家族。
高挑美麗氣質好那是必然,還有在大雨中等待後輩半個多小時的耐心笑容和溫柔聲音,點單過了好久沒有來,沒有絲毫不悅還給服務生貼心安慰,自嘲在巴黎生活了多年法語還是不好,開口卻是地道的腔調,實習的時候,每份文件總是發幾個版本(WORD 07, 03 TXT PDF) 方便對方列印,並根據不同的格式進行編輯。她說從高中時候開始就沒再發過火,對生活之中所有不如意和意料之外的不悅總是淡定不抱怨,一如既往,如同一個巨大的溫柔正能量發光體。
她說,女孩子再怎麼樣都要有個好姿態,姿態好了,自然不會差。
之前看過有一句話很流行,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足以拼天賦。
其實我看是,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足以抱怨運氣。
在別人看報表學語言的時候,你在看劇打游戲,在別人尋找各種途徑擴大人脈的時候,你打著羞澀的名義宅,不願接觸外面的圈子。那麼,必然,成功不會降於你。
事業上的努力回報關系或許更客觀,其實換到感情里也一樣。
真愛是說不出理由的,實屬無稽之談。
家庭,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塑造一個人的性格談吐,也決定了社會階層,情感共鳴的基礎在於性情和三觀的相合,這是不在一個社會階層上的人是難以產生的'。
就像一個從小在務農,斗大字不識的人和一個從小在城市長大,上大學留洋的人是不可能有共同語言的一樣。
同樣,人人都嚮往更好的對象,誰不愛高帥富,白富美,但Hold的高帥富,首先自己要是白富美。否則,就算一時得到了垂青,也難以長久幸福,例子,諸如黛安娜王妃。
女人,尤其是亞洲女性,總是分外看重婚姻與愛情,以單身為恥,覺著女人一生的事業就在於嫁個好人家。很多時候,當女人找到靠譜對象時,往往容易疏於奮斗,疲軟下來,漸漸以對方為中心,而這時,往往是感情亮紅燈的先兆。
可實際上,愛情和婚姻的本質在於兩人相扶相持,就像兩個大樹,各有根系,而後互相支撐,同時不忘繼續吸收陽光雨露好好成長,才能更好的抵抗生活。而任何帶有依附感的寄生關系,都註定難以持久,這一點在西方人的關系之中更為明顯。
婚姻和愛情拯救不了女人,安全感,幸福感,說到頭只有靠自己,才能源遠流長。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對於長久地維系一段親密關系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對方重要,修養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對於獲得更多的人生的滿足感而言,成就一個自強獨立的自我比成功地維系一段親密的兩性關系更重要。
你如果不足夠好,那麼憑什麼能吸引到更好的人呢。
如果想要遇到更好的人,是不是也要在成為更好的人的路上呢。
所以,不要再抱怨運氣,好的壞的,其實皆有因果。everything comes for a reason.
不要再嫉妒別人的運氣,不要再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與其憤憤不平的比較,不如先讓自己做到最好。
要知道,不是運氣不好,只是你不夠努力而已。
⑵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歷史。他們有什麼家族秘訣嗎
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19世紀初,出身德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先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和維也納建立了自己的銀行產業鏈,而後伴隨著支援威靈頓的軍隊資金、淘金、開發蘇伊士運河、資助鐵路、開發石油等,家族不斷興盛,並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家訓:「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只要你們團結一致,你們就所向無敵;你們分手的那天,將是你們失去繁榮的開始。」「要堅持家族的和諧。」 羅斯柴爾德家族低調行事,卻無處不在。經過250多年的變遷,羅斯柴爾德家族表面上看是變小了,實際上卻變得更大。與張揚的美國資本主義不同,羅斯柴爾德家族行事低調,一般人現在只是在讀歷史書的時候才能碰見它。但實際情況是,它無所不在。直到現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銀行都拒絕上市,這意味著它根本不用公布年報。二百多年來,他們一共在地球上投資了多少生意,賺了多少錢,只有家族核心成員才清楚。它在世界經濟界的影響,也只有極少數細心的專業人士才能發現——試想,一般人哪能從幾年前的鐵礦石價格暴漲中看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子?同樣,對於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羅斯柴爾德家族到底參與多深,也只有極少數人才能發覺蛛絲馬跡。實際上,2004年為英國政府的移動通訊3G牌照拍賣充當融資顧問的,便是羅斯柴爾德家族——不過這條消息在《華爾街日報》上絕對看不到。 正如福特是美國汽車業的代名詞一樣,羅斯柴爾德家族早已成為金融業的象徵,經歷了250年的風雨變遷,這個家族依然興旺發達,和財富為伴,與權貴為伍。物換星移並沒有令它的成功之道發生絲毫改變。對此,德國詩人海涅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金錢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上帝,而羅斯柴爾德則是它的先知。家族的衰落
迫於戰爭和國內混亂而嚴重依賴於國債發行的英國,把自己的金融主導權拱手送給通過製造流通虛假有價證券而積蓄巨量財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與此同時,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也相繼崛起,和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同的是,他們把大部分財富轉移到新生國家美國,選擇在那個新大陸的國家繼續發展。 [2] 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僅在歐洲金融界佔取了絕對主導地位,還通過扶植摩根財團發展壯大來牽制影響美國,並且力圖全面控制美國。當時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沒有實力對抗過分強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於是採用了妥協的方法。當時,花旗、摩根、美國第一、第二國民銀行都處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間接控制下。但是,由於過分抽調資金控制新大陸,導致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舊大陸的控制力急速下降。 1865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認為美國經濟不會大幅度發展,於是把它在美國的分行都撤銷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致命失誤,也直接導致了摩根家族的興起。 俾斯麥首相抓住了這個天賜良機,通過普法戰爭賠款組建了德意志銀行,並且通過工業化和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並購,迅速組建了新的容克財團:德意志4大銀行團。歐洲崛起了新的金融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摩根家族和梅隆家族抓住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響力由於戰爭而下降的機會,在美國發起了反攻,力圖擺脫受到控制的命運。這個企圖在一戰結束的時候似乎是成功了,美國擺脫了長期債務。但是隨著戰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反攻,美國4大家族發現自己的力量還是無法對抗羅斯柴爾德家族。容克財團在大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志4大銀行組成的德意志財團也屈服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意志。羅斯柴爾德家族達到了自己的第二次頂峰,也是最高峰:控制全球金融命脈。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羅斯柴爾德家族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家族成員被殺害,資產被侵吞,超過2/3的旗下金融機構完全不存在了。位於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許多資產被戰火摧毀了(其中位於法國的辦公室甚至於二戰結束後更是被國有化了),意味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的家族勢力基本被消滅了。[2] 美國財團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反過來吞並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資產,建立了花旗財團,摩根財團,美洲三大財團的現代格局。容克財團在戰爭中也失去了絕大多數成員,成功的轉化成新的寡頭勢力,並且利用瑞士5大銀行轉移戰爭中掠奪的財富逃過了2戰失敗的損失,在戰後成為歐洲第一大金融寡頭財團。 自此,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機構和資產全軍覆沒,僅依賴在英國和瑞士倖存的少量金融機構艱難恢復,並在戰後逐步恢復元氣。 冷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東歐的許多資產又被蘇聯接管了。 [2] 與此同時,羅斯柴爾德堅持家族產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背離現代管理的理念,從而阻礙了它的發展。從1960年代開始,歐美的大銀行紛紛上市,籌集了大量資金,羅斯柴爾德則還是用自有資金發展,速度緩慢,逐漸落伍了。[1] 在大眾傳媒時代,人們的目光或許只會關注到類似「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這些聲明顯赫的名字上。而二十世紀二戰前的美國,曾經有一句經典的話形容當時美國的情況「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實在這句話後面還應該再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都曾經是屬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
家族的現狀
進入現代後,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的業務主要是並購重組--幫助大企業收購兼並其他的企業或者對其資產結構進行重組。羅斯柴爾德的並購重組業務主要在歐洲,在2006年世界並購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 羅斯柴爾德在亞洲有一個辦公室--香港,名為「荷蘭銀行-羅斯柴爾德」,亞洲的業務處於荷蘭銀行的控股之下,因為發言權不大,某些人事權,都是由荷蘭銀行主管的。 雖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產業規模已經很小,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一年的營業額不到100億美元,利潤不到30億美元,估計其資本總額不會超過300億美元,不到歐美大銀行的一個零頭。然而大多數人認為,作為老牌金融巨頭,即便羅斯柴爾德銀行已經衰落,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產業已經遍布眾多行業,其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視。 羅斯柴爾德家族現在依然存在,也許他不像《貨幣戰爭》說的那樣強大,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一些歐美學者也對他進行過研究,不過在80年代,很多關於他的著作都奇怪的消失了,他的真實情況仍然充滿謎團。[3]在工業革命在歐洲迅猛發展、金融業空前繁榮的時代,全新的金融實踐和思想從荷蘭和英國向全歐洲輻射開來。隨著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 Bank of England),一個遠較過去復雜得多的金錢的概念和實踐被一大批富於冒險精神的銀行家創造了出來。在 17 世紀的一百年中,金錢的概念和形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1694年到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問世時,人類歷史上銀行發行的紙幣量第一次超過了流通中的金屬貨幣總量。工業革命所產生的對鐵路、礦山、造船、機械、紡織、軍工、能源等新興行業空前巨大的融資需求與傳統金匠銀行的古老低效和極為有限的融資能力之間產生了日益強烈的矛盾。 法國大革命中逃到英國的法國貴族中,包括印刷發行法郎紙幣和法國國債的主要負責人和設計者。為了對革命政府和督政府報復,也為了解決己方經濟上的窘迫,他們大量印刷虛假法郎紙幣和法國國債到法國套購物資,這一經濟過程持續了了大約15年,給法國經濟和社會秩序沉重的打擊。拿破崙上台後,為了反向打擊英國,也僱傭了大量剪刀手偽造假英鎊紙幣,先令銀幣,並且成功的迫使英國放棄了金本位數年之久。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金融戰行為產生了巨額利潤和前所未有的混亂,從中也就催生出第一代金融門閥門。 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新興銀行家,抓住了這一歷史性的重要機遇,以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式,全面主導了現代金融業的歷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