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古代數據加密的發展歷史

古代數據加密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2-04-22 00:22:15

A. 有哪些加密方法比較經典或者說說加密的歷史.

加密之所以安全,絕非因不知道加密解密演算法方法,而是加密的密鑰是絕對的隱藏,流行的RSA和AES加密演算法都是完全公開的,一方取得已加密的數據,就算知道加密演算法也好,若沒有加密的密鑰,也不能打開被加密保護的信息。

加密作為保障數據安全的一種方式,它不是才有的,它產生的歷史相當久遠,它是起源於要追溯於公元前2000年(幾個世紀了),雖然它不是我們所講的加密技術(甚至不叫加密),但作為一種加密的概念,確實早在幾個世紀前就誕生了。

當時埃及人是最先使用特別的象形文字作為信息編碼的,隨著時間推移,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和希臘文明都開始使用一些方法來保護他們的書面信息。

近期加密技術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如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內戰和兩次世界大戰。最廣為人知的編碼機器是German Enigma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利用它創建了加密信息。此後,由於Alan Turing和Ultra計劃以及其他人的努力,終於對德國人的密碼進行了破解。



(1)古代數據加密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相關標准

最早、最著名的保密密鑰或對稱密鑰加密演算法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是由IBM公司在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並經政府的加密標准篩選後,於1976年11月被美國政府採用,DES隨後被美國國家標准局和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ANSI)承認。

DES使用56位密鑰對64位的數據塊進行加密,並對64位的數據塊進行16輪編碼。與每輪編碼時,一個48位的"每輪"密鑰值由56位的完整密鑰得出來。

DES用軟體進行解碼需用很長時間,而用硬體解碼速度非常快。幸運的是,當時大多數黑客並沒有足夠的設備製造出這種硬體設備。

在1977年,人們估計要耗資兩千萬美元才能建成一個專門計算機用於DES的解密,而且需要12個小時的破解才能得到結果。當時DES被認為是一種十分強大的加密方法。



B. 中國古代是怎麼做到讓傳遞的信息保密的呢求解答

古代信息大部分就是信函了,所使用的保密方式就是火漆封緘,其實仔細一想除了封的嚴實點也沒別的辦法。


封緘形式的演變

(一)竹簡封:簡,是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狹長的竹片和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稍寬的長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簡編綴在一起的叫策(冊)。竹簡封是指將方或策(冊)卷好用繩子把它捆紮、封泥固封的一種形式。封泥,是指鈐有印章的土塊,也稱「泥封」:是將繩端或交叉結扎處放入挖有方槽的「檢木」,封以粘土,蓋上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

(二)木牘封:是木牘信函的封緘形式,是指先在木板上寫好文字,再在木板上復蓋一塊木板,或另用兩塊相似木板,稱「外木板」,兩面夾住;木板上雕有3條線槽,用繩子在線槽上捆紮3圈,穿過一個方孔,把木板縛牢,然後在木板外側封上粘土,蓋上印章,防止私拆。如今信封落款的「緘」,最初就是指用繩子捆紮木牘的方式。

上述兩種信函封緘形式,主要流行於秦、漢、魏時期,但都以「粘土」封口,若以封口材質來說,應該統稱「粘土封」。晉後,紙帛盛行,簡牘封緘逐漸廢止,當然,也就不用「粘土封口」了。

(三)棉紙封:是紙帛盛行時期信函封緘的常用形式,普遍用於平常信函與家書。信封由多層薄紙裱糊成型,形似當代直式信封。棉紙封使用方便,原意是專指信封上下封舌之處,加貼棉紙鈐印封口,以資保護,同時也泛指紙質信封。

(四)火漆封:是用以防範信封被拆的主要封緘形式,特別用於機要信函的保護。

火漆,亦名「封蠟」,又叫「封口漆」。以松脂、石蠟、焦油加顏料混合加熱製成塊條狀,一般呈紅色或棕紅色,也可按要求製成藍、白等特殊顏色,遇熱則軟,面粘,專供瓶口、信件封粘之用。封粘時,用燭火引燃火漆,於熔成稠狀瞬間滴注於需要封粘之處,在將待凝固之前加蓋印章,冷卻後留下清晰鈐記圖案。既美觀又能有效地防止私拆。此外,火漆還應用於雞毛信的雞毛粘合,以防雞毛脫落。

火漆封是相對於「粘土封」的封緘形式,火漆章是適用於火漆封緘條件的一種鈐記,為便於觀察與檢驗,常以機關單位名稱或標志陰文鐫制。奧博會標志選擇「祥雲火漆章」就是火漆封條件下的特定產物。

棉紙封隨著制紙工藝的發展和紙質的提高,信封由多層改為單層,沿用至今。火漆封明、清時期官民之間均皆盛行;民國時期沿用於政府機關,民間則較少使用。

封泥是我國古代封緘簡牘、封存財物所使用的蓋有印章的泥塊,和印章一樣是一種憑信物,它的用途是作為封緘憑信,封泥在古書中不乏記載,如《後漢書·百官志》載,少府的屬官中有守宮令一人,「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衛宏《漢舊儀》「有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後稱皇帝詔書為紫泥封或紫泥;李白《玉壺吟》詩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鳳凰指鳳凰詔,即是皇帝詔書,紫泥即縈色封泥,用來封詔書。這兩句詩寫李白奉詔進京,皇帝賜宴的隆遇;《東觀漢記·鄧訓傳》:「知訓好以青泥封書……載青泥一穙,至上谷遺訓」即知道鄧訓喜歡用青泥作書信的封泥,於是用車送去青泥一堆,至上谷送與鄧訓。既然古書有眾多的記載,為什麼後人反而不明白呢?因為封泥之法在古代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識,古書中一般不加註釋,隋唐以後,封泥的方法不再使用,到明清時人們對「封泥」是怎麼一回事,就不甚瞭然了。


封泥主要用途是用於封緘公文、書信。

古代公文書信大多寫在竹簡木牘上,為了保密和防止偽造,要嚴密封藏起來。封緘的方法是在竹木簡扎外面加一鑿有小方槽的木片,再用繩子將它和簡牘一起捆縛好,將繩結置於木槽,然後將一團軟泥捺入木槽將繩結蓋住,再用印章在泥上蓋印,這個有小方槽的木片就叫檢(後人把裝有封泥的檢叫封泥匣),封緘的全過程叫檢封,在封泥上加印叫檢署或封印、封記,公文送到後要查驗封泥是否完好、封印是否真實,這叫檢驗,這種作法很象過去郵政局的火漆封,可以防止傳遞過程中私拆。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在發掘金塔縣漢代「肩水金關」遺址時,出土了一個封緘文書的「封泥匣」,封泥上有「居延右尉」的四字封記。若一份文書的簡牘較多,還可以放在絹囊中,口上用繩扎住加檢封緘。據《漢舊儀》載,在東漢時,群臣給皇帝上奏章,如果事及機密,皆「封以皂囊」。《後漢書》公孫瓚傳中載有他彈劫袁紹的奏章,說袁紹「矯刻金王玉,以為印璽,每有所下,輒皂囊施檢,文稱詔書」,指責袁紹私自刻制玉璽,下發公文時,用黑絹口袋檢封,人們稱為詔書。由此可知,古代封城公文書信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封檢,一種是用口袋封檢。


火漆,又稱為 封蠟,英文名:SEALING WAX

火漆(即封蠟,用於郵政信件,文件或密件封口,以防止被他人打開),

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東西,古代人們在重要的文件或信件、密件、包裹等的封口處滴上燒化後的火漆,乘熱蓋上章,這樣任何人訖圖私自打開,都會造成火漆破損。

公元前3000年,亞述人和埃及人的泥版信裝在泥制的外套內,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信封。

後來人們把用動物皮和羊皮紙寫成的信捲成一卷,外邊用窄皮條(經常取自同一張動物皮)捆紮,再用火漆封緘。隨著紙張的出現,信被折疊起來,信紙背面用於書寫姓名、地址和有關的郵寄說明,信紙各邊封口用火漆封緘,這種做法在歐洲一直延續到19世紀60年代,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甚至還要晚一些。


火漆封緘的盛行

火漆是形成火漆封的基礎條件,火漆印是防止火漆封被拆的主要保證。有人說火漆法國人發明於1626年;有人說中國人發明,於公元11世紀,經由印度傳入歐洲,很快就成為歐洲人保守通信秘密的法寶。也有人說,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5)用過火漆印,在香港某拍賣會上,以四十萬港幣拍賣成交(《維基網路·火漆起源》)。眾說紛紜,有待查證。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火漆封是替代竹簡封、本牘封的封緘形式,是相對於「粘土封」的延伸與發展,應當在竹簡封之後使用。也就是說,火漆封應該啟用於公元二、三世紀的晉後時期,顯然說法國人發明於1626年,未免過於遲滯了。至於由中國發明經印度傳入歐洲,當然可以查證;但是漢劉邦用過火漆印,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在火漆封之前的「粘土封」是同樣需要鈐印的。所不同的是前者蓋在粘土上,後者鈐在火漆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稱它「火漆印」也無不可。其實,回顧火漆封的存在形態,關鍵還在於認識它在傳遞機要信函和保護信息權益方面的歷史功績。

晉代以來,紙帛盛行,火漆封緘,沿用至今,歷史悠久,並且在各類重要文件、貴重物品、文物出境與文物鑒定保護的應用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辦國家郵政,規定信封要有紅色條封,用毛筆規矩書寫,蓋上鈐記,貴重的用火漆封口。民國時期雖有變革,但繼延舊制,也廣泛用於政府機要文件。法國人用火漆加封,以火漆顏色區分內容,紅漆為官方文件,棕漆為赴宴請柬,白漆為婚嫁喜慶。值得關注的是,火漆封緘也為萬國郵聯採用,規定用於各國的有價函件,以及貴重文物包裝的封粘。

新中國建立初期,一些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學校個人檔案和重要單證的傳遞,也曾使用過火漆封。然而,隨著郵政運行體系的完善與發展,也為機要信函封緘形式的改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火漆封」盡管有形似嚴密的保密形式,但是強調火漆封緘,實際上是「見物不見人」,人品不好,(火漆)封有何用。特別是以火漆封緘明白標示信函性質,未免過度暴露。同時火漆封粘封繁瑣,點燃熔化,滴液鈐印,早則模糊,晚則淡漠,也導致火漆封的逐漸消逝。

C. 請問有誰知道古代密碼學的發展過程

密碼學是研究編制密碼和破譯密碼的技術科學。研究密碼變化的客觀規律,應用於編制密碼以保守通信秘密的,稱為編碼學;應用於破譯密碼以獲取通信情報的,稱為破譯學,總稱密碼學。

密碼是通信雙方按約定的法則進行信息特殊變換的一種重要保密手段。依照這些法則,變明文為密文,稱為加密變換;變密文為明文,稱為脫密變換。密碼在早期僅對文字或數碼進行加、脫密變換,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對語音、圖像、數據等都可實施加、脫密變換。

密碼學是在編碼與破譯的斗爭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並隨著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已成為一門綜合性的尖端技術科學。它與語言學、數學、電子學、聲學、資訊理論、計算機科學等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它的現實研究成果,特別是各國政府現用的密碼編制及破譯手段都具有高度的機密性。

進行明密變換的法則,稱為密碼的體制。指示這種變換的參數,稱為密鑰。它們是密碼編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密碼體制的基本類型可以分為四種:錯亂——按照規定的圖形和線路,改變明文字母或數碼等的位置成為密文;代替——用一個或多個代替表將明文字母或數碼等代替為密文;密本——用預先編定的字母或數字密碼組,代替一定的片語單詞等變明文為密文;加亂——用有限元素組成的一串序列作為亂數,按規定的演算法,同明文序列相結合變成密文。以上四種密碼體制,既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 ,以編制出各種復雜度很高的實用密碼。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提出了公開密鑰體制,即運用單向函數的數學原理,以實現加、脫密密鑰的分離。加密密鑰是公開的,脫密密鑰是保密的。這種新的密碼體制,引起了密碼學界的廣泛注意和探討。

利用文字和密碼的規律,在一定條件下,採取各種技術手段,通過對截取密文的分析,以求得明文,還原密碼編制,即破譯密碼。破譯不同強度的密碼,對條件的要求也不相同,甚至很不相同。

中國古代秘密通信的手段,已有一些近於密碼的雛形。宋曾公亮、丁度等編撰《武經總要》「字驗」記載,北宋前期,在作戰中曾用一首五言律詩的40個漢字,分別代表40種情況或要求,這種方式已具有了密本體制的特點。

1871年,由上海大北水線電報公司選用6899個漢字,代以四碼數字,成為中國最初的商用明碼本,同時也設計了由明碼本改編為密本及進行加亂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為各種比較復雜的密碼。

在歐洲,公元前405年,斯巴達的將領來山得使用了原始的錯亂密碼;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皇帝凱撒曾使用有序的單表代替密碼;之後逐步發展為密本、多表代替及加亂等各種密碼體制。

二十世紀初,產生了最初的可以實用的機械式和電動式密碼機,同時出現了商業密碼機公司和市場。60年代後,電子密碼機得到較快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使密碼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密碼破譯是隨著密碼的使用而逐步產生和發展的。1412年,波斯人卡勒卡尚迪所編的網路全書中載有破譯簡單代替密碼的方法。到16世紀末期,歐洲一些國家設有專職的破譯人員,以破譯截獲的密信。密碼破譯技術有了相當的發展。1863年普魯士人卡西斯基所著《密碼和破譯技術》,以及1883年法國人克爾克霍夫所著《軍事密碼學》等著作,都對密碼學的理論和方法做過一些論述和探討。1949年美國人香農發表了《秘密體制的通信理論》一文,應用資訊理論的原理分析了密碼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自19世紀以來,由於電報特別是無線電報的廣泛使用,為密碼通信和第三者的截收都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通信保密和偵收破譯形成了一條斗爭十分激烈的隱蔽戰線。

1917年,英國破譯了德國外長齊默爾曼的電報,促成了美國對德宣戰。1942年,美國從破譯日本海軍密報中,獲悉日軍對中途島地區的作戰意圖和兵力部署,從而能以劣勢兵力擊破日本海軍的主力,扭轉了太平洋地區的戰局。在保衛英倫三島和其他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中,密碼破譯的成功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些事例也從反面說明了密碼保密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視密碼工作,有的設立龐大機構,撥出巨額經費,集中數以萬計的專家和科技人員,投入大量高速的電子計算機和其他先進設備進行工作。與此同時,各民間企業和學術界也對密碼日益重視,不少數學家、計算機學家和其他有關學科的專家也投身於密碼學的研究行列,更加速了密碼學的發展。

現在密碼已經成為單獨的學科,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密碼學是研究如何把信息轉換成一種隱蔽的方式並阻止其他人得到它。
密碼學是一門跨學科科目,從很多領域衍生而來:它可以被看做是信息理論,卻使用了大量的數學領域的工具,眾所周知的如數論和有限數學。
原始的信息,也就是需要被密碼保護的信息,被稱為明文。加密是把原始信息轉換成不可讀形式,也就是密碼的過程。解密是加密的逆過程,從加密過的信息中得到原始信息。cipher是加密和解密時使用的演算法。
最早的隱寫術只需紙筆,現在稱為經典密碼學。其兩大類別為置換加密法,將字母的順序重新排列;替換加密法,將一組字母換成其他字母或符號。經典加密法的資訊易受統計的攻破,資料越多,破解就更容易,使用分析頻率就是好辦法。經典密碼學現在仍未消失,經常出現在智力游戲之中。在二十世紀早期,包括轉輪機在內的一些機械設備被發明出來用於加密,其中最著名的是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密碼機Enigma。這些機器產生的密碼相當大地增加了密碼分析的難度。比如針對Enigma各種各樣的攻擊,在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後才得以成功。

D. 古代最古老的密碼古代人是怎麼破解的

公元前405年,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已進入尾聲。斯巴達軍隊逐漸占據了優勢地位,准備對雅典發動最後一擊。這時,原來站在斯巴達一邊的波斯帝國突然改變態度,停止了對斯巴達的援助,意圖是使雅典和斯巴達在持續的戰爭中兩敗俱傷,以便從中漁利。在這種情況下,斯巴達急需摸清波斯帝國的具體行動計劃,以便採取新的戰略方針。正在這時,斯巴達軍隊捕獲了一名從波斯帝國回雅典送信的雅典信使。斯巴達士兵仔細搜查這名信使,可搜查了好大一陣,除了從他身上搜出一條布滿雜亂無章的希臘字母的普通腰帶外,別無他獲。情報究竟藏在什麼地方呢?斯巴達軍隊統帥萊桑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那條腰帶上,情報一定就在那些雜亂的字母之中。他反復琢磨研究這些天書似的文字,把腰帶上的字母用各種方法重新排列組合,怎麼也解不出來。最後,萊桑德失去了信心,他一邊擺弄著那條腰帶,一邊思考著弄到情報的其他途徑。當他無意中把腰帶呈螺旋形纏繞在手中的劍鞘上時,奇跡出現了。原來腰帶上那些雜亂無章的字母,竟組成了一段文字。這便是雅典間諜送回的一份情報,它告訴雅典,波斯軍隊准備在斯巴達軍隊發起最後攻擊時,突然對斯巴達軍隊進行襲擊。斯巴達軍隊根據這份情報馬上改變了作戰計劃,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擊毫無防備的波斯軍隊,並一舉將它擊潰,解除了後顧之憂。隨後,斯巴達軍隊回師征伐雅典,終於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雅典間諜送回的腰帶情報,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密碼情報,具體運用方法是,通信雙方首先約定密碼解讀規則,然後通信—方將腰帶(或羊皮等其他東西)纏繞在約定長度和粗細的木棍上書寫。收信—方接到後,如不把腰帶纏繞在同樣長度和粗細的木棍上,就只能看到一些毫無規則的字母。後來,這種密碼通信方式在希臘廣為流傳。現代的密碼電報,據說就是受了它的啟發而發明的。 「密碼」一詞對人們來說並不陌生,人們可以舉出許多有關使用密碼的例子。如保密通信設備中使用「密碼」,個人在銀行取款使用「密碼」,在計算機登錄和屏幕保護中使用「密碼」,開啟保險箱使用「密碼」,兒童玩電子游戲中使用「密碼」等等。這里指的是一種特定的暗號或口令字。現代的密碼已經比古代有了長遠的發展,並逐漸形成一門科學,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為之奮斗。

歷史上最早的有記錄的密碼術應用大約是在公元前5世紀。那個時候古希臘的斯巴達人使
用一種叫作scytale的棍子來傳遞加密信息。在scytale上斯巴達人會呈螺旋形地纏繞上一
條羊皮紙或皮革。發信人在纏繞的羊皮紙上橫著寫下相關的信息然後將羊皮紙取下這樣
羊皮紙上就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字母順序。如果要將這條消息解碼收件人只要將羊皮紙再次
纏繞在相同直徑的棍棒上這樣就可以讀出信件的內容了。

E. 古典加密演算法有哪些 古典加密演算法

世界上最早的一種密碼產生於公元前兩世紀。是由一位希臘人提出的,人們稱之為
棋盤密碼,原因為該密碼將26個字母放在5×5的方格里,i,j放在一個格子里,具體情
況如下表所示
1 2 3 4 5
1 a b c 搜索d e
2 f g h i,j k
3 l m n o p
4 q r s t u
5 v w x y z
這樣,每個字母就對應了由兩個數構成的字元αβ,α是該字母所在行的標號,β是列
標號。如c對應13,s對應43等。如果接收到密文為
43 15 13 45 42 15 32 15 43 43 11 22 15
則對應的明文即為secure message。
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密碼是凱撒密碼。它是將英文字母向前推移k位。如k=5,則密
文字母與明文與如下對應關系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於是對應於明文secure message,可得密文為XJHZWJRJXXFLJ。此時,k就是密鑰。為了
傳送方便,可以將26個字母一一對應於從0到25的26個整數。如a對1,b對2,……,y對
25,z對0。這樣凱撒加密變換實際就是一個同餘式
c≡m+k mod 26
其中m是明文字母對應的數,c是與明文對應的密文的數。
隨後,為了提高凱撒密碼的安全性,人們對凱撒密碼進行了改進。選取k,b作為兩
個參數,其中要求k與26互素,明文與密文的對應規則為
c≡km+b mod 26
可以看出,k=1就是前面提到的凱撒密碼。於是這種加密變換是凱撒野加密變換的
推廣,並且其保密程度也比凱撒密碼高。
以上介紹的密碼體制都屬於單表置換。意思是一個明文字母對應的密文字母是確定
的。根據這個特點,利用頻率分析可以對這樣的密碼體制進行有效的攻擊。方法是在大
量的書籍、報刊和文章中,統計各個字母出現的頻率。例如,e出現的次數最多,其次
是t,a,o,I等等。破譯者通過對密文中各字母出現頻率的分析,結合自然語言的字母頻
率特徵,就可以將該密碼體制破譯。
鑒於單表置換密碼體制具有這樣的攻擊弱點,人們自然就會想辦法對其進行改進,
來彌補這個弱點,增加抗攻擊能力。法國密碼學家維吉尼亞於1586年提出一個種多表式
密碼,即一個明文字母可以表示成多個密文字母。其原理是這樣的:給出密鑰
K=k[1]k[2]…k[n],若明文為M=m[1]m[2]…m[n],則對應的密文為C=c[1]c[2]…c[n]。
其中C[i]=(m[i]+k[i]) mod 26。例如,若明文M為data security,密鑰k=best,將明
文分解為長為4的序列data security,對每4個字母,用k=best加密後得密文為
C=EELT TIUN SMLR
從中可以看出,當K為一個字母時,就是凱撒密碼。而且容易看出,K越長,保密程
度就越高。顯然這樣的密碼體制比單表置換密碼體制具有更強的抗攻擊能力,而且其加
密、解密均可用所謂的維吉尼亞方陣來進行,從而在操作上簡單易行。該密碼可用所謂
的維吉尼亞方陣來進行,從而在操作上簡單易行。該密碼曾被認為是三百年內破譯不了
的密碼,因而這種密碼在今天仍被使用著。
古典密碼的發展已有悠久的歷史了。盡管這些密碼大都比較簡單,但它在今天仍有
其參考價值。世界上最早的一種密碼產生於公元前兩世紀。是由一位希臘人提出的,人們稱之為
棋盤密碼,原因為該密碼將26個字母放在5×5的方格里,i,j放在一個格子里,具體情
況如下表所示
1 2 3 4 5
1 a b c 搜索d e
2 f g h i,j k
3 l m n o p
4 q r s t u
5 v w x y z
這樣,每個字母就對應了由兩個數構成的字元αβ,α是該字母所在行的標號,β是列
標號。如c對應13,s對應43等。如果接收到密文為
43 15 13 45 42 15 32 15 43 43 11 22 15
則對應的明文即為secure message。
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密碼是凱撒密碼。它是將英文字母向前推移k位。如k=5,則密
文字母與明文與如下對應關系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於是對應於明文secure message,可得密文為XJHZWJRJXXFLJ。此時,k就是密鑰。為了
傳送方便,可以將26個字母一一對應於從0到25的26個整數。如a對1,b對2,……,y對
25,z對0。這樣凱撒加密變換實際就是一個同餘式
c≡m+k mod 26
其中m是明文字母對應的數,c是與明文對應的密文的數。
隨後,為了提高凱撒密碼的安全性,人們對凱撒密碼進行了改進。選取k,b作為兩
個參數,其中要求k與26互素,明文與密文的對應規則為
c≡km+b mod 26
可以看出,k=1就是前面提到的凱撒密碼。於是這種加密變換是凱撒野加密變換的
推廣,並且其保密程度也比凱撒密碼高。
以上介紹的密碼體制都屬於單表置換。意思是一個明文字母對應的密文字母是確定
的。根據這個特點,利用頻率分析可以對這樣的密碼體制進行有效的攻擊。方法是在大
量的書籍、報刊和文章中,統計各個字母出現的頻率。例如,e出現的次數最多,其次
是t,a,o,I等等。破譯者通過對密文中各字母出現頻率的分析,結合自然語言的字母頻
率特徵,就可以將該密碼體制破譯。
鑒於單表置換密碼體制具有這樣的攻擊弱點,人們自然就會想辦法對其進行改進,
來彌補這個弱點,增加抗攻擊能力。法國密碼學家維吉尼亞於1586年提出一個種多表式
密碼,即一個明文字母可以表示成多個密文字母。其原理是這樣的:給出密鑰
K=k[1]k[2]…k[n],若明文為M=m[1]m[2]…m[n],則對應的密文為C=c[1]c[2]…c[n]。
其中C[i]=(m[i]+k[i]) mod 26。例如,若明文M為data security,密鑰k=best,將明
文分解為長為4的序列data security,對每4個字母,用k=best加密後得密文為
C=EELT TIUN SMLR
從中可以看出,當K為一個字母時,就是凱撒密碼。而且容易看出,K越長,保密程
度就越高。顯然這樣的密碼體制比單表置換密碼體制具有更強的抗攻擊能力,而且其加
密、解密均可用所謂的維吉尼亞方陣來進行,從而在操作上簡單易行。該密碼可用所謂
的維吉尼亞方陣來進行,從而在操作上簡單易行。該密碼曾被認為是三百年內破譯不了
的密碼,因而這種密碼在今天仍被使用著。
古典密碼的發展已有悠久的歷史了。盡管這些密碼大都比較簡單,但它在今天仍有
其參考價值。

F. 數據加密標準的發展

為了建立適用於計算機系統的商用密碼,美國商業部的國家標准局NBS於1973年5月和1974年8月兩次發布通告,向社會徵求密碼演算法。在徵得的演算法中,由IBM公司提出的演算法lucifer中選。1975年3月,NBS向社會公布了此演算法,以求得公眾的評論。於1976年11月被美國政府採用,DES隨後被美國國家標准局和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ANSI) 承認。1977年1月以數據加密標准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的名稱正式向社會公布。
隨著攻擊技術的發展,DES本身又有發展,如衍生出可抗差分分析攻擊的變形DES以及密鑰長度為128比特的三重DES等。
DES使用56位密鑰對64位的數據塊進行加密,並對64位的數據塊進行16輪編碼。與每輪編碼時,一個48位的「每輪」密鑰值由56位的完整密鑰得出來。DES用軟體進行解碼需要用很長時間,而用硬體解碼速度非常快。在1977年,人們估計要耗資兩千萬美元才能建成一個專門計算機用於DES的解密,而且需要12個小時的破解才能得到結果。所以,當時DES被認為是一種十分強壯的加密方法。

G. 密碼學的歷史

在公元前,秘密書信已用於戰爭之中。西洋「史學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的《歷史》(The Histories)當中記載了一些最早的秘密書信故事。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為對抗奴役和侵略,與波斯發生多次沖突和戰爭。

於公元前480年,波斯秘密集結了強大的軍隊,准備對雅典(Athens)和斯巴達(Sparta)發動一次突襲。希臘人狄馬拉圖斯在波斯的蘇薩城裡看到了這次集結,便利用了一層蠟把木板上的字遮蓋住,送往並告知了希臘人波斯的圖謀。最後,波斯海軍覆沒於雅典附近的沙拉米斯灣(Salamis Bay)。

由於古時多數人並不識字,最早的秘密書寫的形式只用到紙筆或等同物品,隨著識字率提高,就開始需要真正的密碼學了。最古典的兩個加密技巧是:

1、置換(Transposition cipher):將字母順序重新排列,例如『help me』變成『ehpl em』。

2、替代(substitution cipher):有系統地將一組字母換成其他字母或符號,例如『fly at once』變成『gmz bu podf』(每個字母用下一個字母取代)。

(7)古代數據加密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進行明密變換的法則,稱為密碼的體制。指示這種變換的參數,稱為密鑰。它們是密碼編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密碼體制的基本類型可以分為四種:

1、錯亂——按照規定的圖形和線路,改變明文字母或數碼等的位置成為密文;

2、代替——用一個或多個代替表將明文字母或數碼等代替為密文;

3、密本——用預先編定的字母或數字密碼組,代替一定的片語單詞等變明文為密文;

4、加亂——用有限元素組成的一串序列作為亂數,按規定的演算法,同明文序列相結合變成密文。

以上四種密碼體制,既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 ,以編制出各種復雜度很高的實用密碼。

H. 密碼學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摘要:密碼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史,發展過程成中各個階段的發展情況。以及各個階段密碼學的經典密碼以及代表人物,與其在歷史上的標志性成果。 關鍵詞:古典密碼;密碼學發展;加密技術

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信息安全和保密的重要性認識不斷提高,而在信息安全中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密碼學也就成為信息安全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密碼學是以研究秘密通信為目的,即對所要傳送的信息採取一種秘密保護,以防止 第三者對信息的竊取的一門學科。密碼學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就已經產生,人類使用密碼的歷史幾乎與使用文字的時間一樣長。密碼學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古代加密方法。2、古典密碼。3、近代密碼 。4、現代密碼。

一、古代加密方法
源於應用的無窮需求總是推動技術發明和進步的直接動力。存於石刻或史書中的記載表明,許多古代文明,包括埃及人、希伯來人、亞述人都在實踐中逐步發明了密碼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催化劑。人類自從有了戰爭,就面臨著通信安全的需求,密碼技術源遠流長。
古代加密方法大約起源於公元前400年,斯巴達人發明了「塞塔式密碼」,即把長條紙螺旋形地斜繞在一個多棱棒上,將文字沿棒的水平方向從左到右書寫,寫一個字旋轉一下,寫完一行再另起一行從左到右寫,直到寫完。解下來後,紙條上的文字消息雜亂無章、無法理解,這就是密文,但將它繞在另一個同等尺寸的棒子上後,就能看到原始的消息。這是最早的密碼技術。
我國古代也早有以藏頭詩、藏尾詩、漏格詩及繪畫等形式,將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或「密語」隱藏在詩文或畫卷中特定位置的記載,一般人只注意詩或畫的表面意境,而不會去注意或很難發現隱藏其中的「話外之音」。
如《水滸傳》中梁山為了拉盧俊義入伙,「智多星」吳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吳用智賺玉麒麟」的故事來,利用盧俊義正為躲避「血光之災」的惶恐心理,口佔四句卦歌:
蘆花叢中一扁舟, 俊傑俄從此地游。 義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難逃可無憂。
暗藏「盧俊義反」四字。結果,成了官府治罪的證據,終於把盧俊義「逼」上了梁山。 更廣為人知的是唐伯虎寫的「我愛秋香」: 我畫藍江水悠悠, 愛晚亭上楓葉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 香煙裊裊繞經樓。
二、古典密碼
古典密碼的加密方法一般是文字置換,使用手工或機械變換的方式實現。古典密碼系統已經初步體現出近代密碼系統的雛形,它比古代加密方法復雜,其變化較小。下面我們舉例說一些比較經典的古典密碼。
1.滾桶密碼
在古代為了確保他們的通信的機密,先是有意識的使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對信息來加密。如公元六年前的古希臘人通過使用一根叫scytale的棍子,將信息進行加密。送信人先將一張羊皮條繞棍子螺旋形捲起來,然後把要寫的信息按某種順序寫在上面,接著打開羊皮條卷,通過其他渠道將信送給收信人。如果不知道棍子的粗細是不容易解密裡面的內容的,但是收信人可以根據事先和寫信人的約定,用同樣的scytale的棍子將書信解密。
2.掩格密碼
16世紀米蘭的物理學和數學家Cardano發明的掩格密碼,可以事先設計好方格的開孔,將所要傳遞的信息和一些其他無關的符號組合成無效的信息,使截獲者難以分析出有效信息。
3. 棋盤密碼
我們可以建立一張表,使每一個字元對應一數 , 是該字元所在行標號, 是列標號。這樣將明文變成形式為一串數字密文。
4.凱撒(Caesar)密碼
據記載在羅馬帝國時期,凱撒大帝曾經設計過一種簡單的移位密碼,用於戰時通信。這種加密方法就是將明文的字母按照字母順序,往後依次遞推相同的字母,就可以得到加密的密文,而解密的過程正好和加密的過程相反。

I. 二戰時期最早使用的密碼是什麼

恩尼格瑪密碼機(德語:Enigma,又譯啞謎機,或謎)是一種用於加密與解密文件的密碼機。

閱讀全文

與古代數據加密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r語言編程基礎第五章課後題答案 瀏覽:167
linuxutf8withbom 瀏覽:440
什麼是伺服器配置與管理 瀏覽:156
如何保證伺服器硬碟數據安全 瀏覽:471
賬號出租用什麼app 瀏覽:222
電腦改伺服器需要什麼主板好 瀏覽:512
使用到的編譯器 瀏覽:351
鄞州百丈公園幼兒編程課 瀏覽:417
java實現介面繼承類 瀏覽:492
程序轉化為控制流圖需要編譯嗎 瀏覽:472
聯想彩信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462
編譯原理類c語言文法 瀏覽:988
centos時間同步命令 瀏覽:4
會計真賬實操pdf 瀏覽:342
文件加密重裝系統顯示沒有許可權 瀏覽:348
c編譯器怎麼放大字體 瀏覽:342
復雜方程的簡便演算法 瀏覽:502
清理大師中微信語音加密如何解開 瀏覽:268
雲圖計劃演算法造成傷害詞條 瀏覽:141
元氣部落是什麼app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