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三類:
1、對稱加密;
2、不對稱加密;
3、不可逆加密。
對稱加密是指加密密鑰和解密密鑰相同;
不對稱加密演算法使用不同的加密密鑰和解密密鑰;
不可逆加密演算法的特徵是加密過程不需要密鑰,並且經過加密的數據無法被解密,只有同樣輸入的輸入數據經過同樣的不可逆演算法才能得到同樣的加密數據。
Ⅱ 什麼是數據加密
數據加密,最常見的就是對文件文檔進行加密處理,如最常見的如AES256,512,SM2、SM3等高強度加密演算法,或現在最常用的透明加密技術,一般分為驅動層及應用層透明加密,通過這些加密技術的結合,並開發出的透明加密軟體,如紅線防泄密系統,就完成了數據加密!
Ⅲ 數據在網路上傳輸為什麼要加密現在常用的數據加密演算法主要有哪些
數據傳輸加密技術的目的是對傳輸中的數據流加密,通常有線路加密與端—端加密兩種。線路加密側重在線路上而不考慮信源與信宿,是對保密信息通過各線路採用不同的加密密鑰提供安全保護。
端—端加密指信息由發送端自動加密,並且由TCP/IP進行數據包封裝,然後作為不可閱讀和不可識別的數據穿過互聯網,當這些信息到達目的地,將被自動重組、解密,而成為可讀的數據。
數據存儲加密技術的目的是防止在存儲環節上的數據失密,數據存儲加密技術可分為密文存儲和存取控制兩種。前者一般是通過加密演算法轉換、附加密碼、加密模塊等方法實現;後者則是對用戶資格、許可權加以審查和限制,防止非法用戶存取數據或合法用戶越權存取數據。
常見加密演算法
1、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對稱演算法,數據加密標准,速度較快,適用於加密大量數據的場合;
2、3DES(Triple DES):是基於DES的對稱演算法,對一塊數據用三個不同的密鑰進行三次加密,強度更高;
3、RC2和RC4:對稱演算法,用變長密鑰對大量數據進行加密,比 DES 快;
4、IDEA(International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國際數據加密演算法,使用 128 位密鑰提供非常強的安全性;
5、RSA:由 RSA 公司發明,是一個支持變長密鑰的公共密鑰演算法,需要加密的文件塊的長度也是可變的,非對稱演算法; 演算法如下:
首先, 找出三個數,p,q,r,其中 p,q 是兩個不相同的質數,r 是與 (p-1)(q-1) 互為質數的數。
p,q,r這三個數便是 private key。接著,找出 m,使得 rm == 1 mod (p-1)(q-1).....這個 m 一定存在,因為 r 與 (p-1)(q-1) 互質,用輾轉相除法就可以得到了。再來,計算 n = pq.......m,n 這兩個數便是 public key。
6、DSA(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數字簽名演算法,是一種標準的 DSS(數字簽名標准),嚴格來說不算加密演算法;
7、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級加密標准,對稱演算法,是下一代的加密演算法標准,速度快,安全級別高,在21世紀AES 標準的一個實現是 Rijndael 演算法。
8、BLOWFISH,它使用變長的密鑰,長度可達448位,運行速度很快;
9、MD5:嚴格來說不算加密演算法,只能說是摘要演算法;
對MD5演算法簡要的敘述可以為:MD5以512位分組來處理輸入的信息,且每一分組又被劃分為16個32位子分組,經過了一系列的處理後,演算法的輸出由四個32位分組組成,將這四個32位分組級聯後將生成一個128位散列值。
(3)數據參數加密技術可分為哪兩種擴展閱讀
數據加密標准
傳統加密方法有兩種,替換和置換。上面的例子採用的就是替換的方法:使用密鑰將明文中的每一個字元轉換為密文中的一個字元。而置換僅將明文的字元按不同的順序重新排列。單獨使用這兩種方法的任意一種都是不夠安全的,但是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就能提供相當高的安全程度。
數據加密標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簡稱DES)就採用了這種結合演算法,它由IBM制定,並在1977年成為美國官方加密標准。
DES的工作原理為:將明文分割成許多64位大小的塊,每個塊用64位密鑰進行加密,實際上,密鑰由56位數據位和8位奇偶校驗位組成,因此只有56個可能的密碼而不是64個。
每塊先用初始置換方法進行加密,再連續進行16次復雜的替換,最後再對其施用初始置換的逆。第i步的替換並不是直接利用原始的密鑰K,而是由K與i計算出的密鑰Ki。
DES具有這樣的特性,其解密演算法與加密演算法相同,除了密鑰Ki的施加順序相反以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加密演算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數據加密
Ⅳ 目前具體的數據加密實現方法有哪兩種
對稱/非對稱密鑰加密演算法
數據加密技術 所謂數據加密(Data Encryption)技術是指將一個信息(或稱明文,plain text)經過加密鑰匙(Encryption key)及加密函數轉換,變成無意義的密文(cipher text),而接收方則將此密文經過解密函數、解密鑰匙(Decryption key)還原成明文。加密技術是網路安全技術的基石。
數據加密技術要求只有在指定的用戶或網路下,才能解除密碼而獲得原來的數據,這就需要給數據發送方和接受方以一些特殊的信息用於加解密,這就是所謂的密鑰。其密鑰的值是從大量的隨機數中選取的。按加密演算法分為專用密鑰和公開密鑰兩種。
專用密鑰,又稱為對稱密鑰或單密鑰,加密和解密時使用同一個密鑰,即同一個演算法。如DES和MIT的Kerberos演算法。單密鑰是最簡單方式,通信雙方必須交換彼此密鑰,當需給對方發信息時,用自己的加密密鑰進行加密,而在接收方收到數據後,用對方所給的密鑰進行解密。當一個文本要加密傳送時,該文本用密鑰加密構成密文,密文在信道上傳送,收到密文後用同一個密鑰將密文解出來,形成普通文體供閱讀。在對稱密鑰中,密鑰的管理極為重要,一旦密鑰丟失,密文將無密可保。這種方式在與多方通信時因為需要保存很多密鑰而變得很復雜,而且密鑰本身的安全就是一個問題。
對稱密鑰是最古老的,一般說「密電碼」採用的就是對稱密鑰。由於對稱密鑰運算量小、速度快、安全強度高,因而目前仍廣泛被採用。
DES是一種數據分組的加密演算法,它將數據分成長度為64位的數據塊,其中8位用作奇偶校驗,剩餘的56位作為密碼的長度。第一步將原文進行置換,得到64位的雜亂無章的數據組;第二步將其分成均等兩段;第三步用加密函數進行變換,並在給定的密鑰參數條件下,進行多次迭代而得到加密密文。
公開密鑰,又稱非對稱密鑰,加密和解密時使用不同的密鑰,即不同的演算法,雖然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但不可能輕易地從一個推導出另一個。有一把公用的加密密鑰,有多把解密密鑰,如RSA演算法。
非對稱密鑰由於兩個密鑰(加密密鑰和解密密鑰)各不相同,因而可以將一個密鑰公開,而將另一個密鑰保密,同樣可以起到加密的作用。
在這種編碼過程中,一個密碼用來加密消息,而另一個密碼用來解密消息。在兩個密鑰中有一種關系,通常是數學關系。公鑰和私鑰都是一組十分長的、數字上相關的素數(是另一個大數字的因數)。有一個密鑰不足以翻譯出消息,因為用一個密鑰加密的消息只能用另一個密鑰才能解密。每個用戶可以得到唯一的一對密鑰,一個是公開的,另一個是保密的。公共密鑰保存在公共區域,可在用戶中傳遞,甚至可印在報紙上面。而私鑰必須存放在安全保密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有你的公鑰,但是只有你一個人能有你的私鑰。它的工作過程是:「你要我聽你的嗎?除非你用我的公鑰加密該消息,我就可以聽你的,因為我知道沒有別人在偷聽。只有我的私鑰(其他人沒有)才能解密該消息,所以我知道沒有人能讀到這個消息。我不必擔心大家都有我的公鑰,因為它不能用來解密該消息。」
公開密鑰的加密機制雖提供了良好的保密性,但難以鑒別發送者,即任何得到公開密鑰的人都可以生成和發送報文。數字簽名機制提供了一種鑒別方法,以解決偽造、抵賴、冒充和篡改等問題。
數字簽名一般採用非對稱加密技術(如RSA),通過對整個明文進行某種變換,得到一個值,作為核實簽名。接收者使用發送者的公開密鑰對簽名進行解密運算,如其結果為明文,則簽名有效,證明對方的身份是真實的。當然,簽名也可以採用多種方式,例如,將簽名附在明文之後。數字簽名普遍用於銀行、電子貿易等。
數字簽名不同於手寫簽字:數字簽名隨文本的變化而變化,手寫簽字反映某個人個性特徵,是不變的;數字簽名與文本信息是不可分割的,而手寫簽字是附加在文本之後的,與文本信息是分離的。
值得注意的是,能否切實有效地發揮加密機制的作用,關鍵的問題在於密鑰的管理,包括密鑰的生存、分發、安裝、保管、使用以及作廢全過程。
Ⅳ 數據加密技術主要分為哪兩種
所謂數據加密(Data Encryption)技術是指將一個信息(或稱明文,plain text)經過加密鑰匙(Encryption key)及加密函數轉換,變成無意義的密文(cipher text),而接收方則將此密文經過解密函數、解密鑰匙(Decryption key)還原成明文。加密技術是網路安全技術的基石。
詳見參考資料
Ⅵ 數據加密的基本信息
和防火牆配合使用的數據加密技術,是為提高信息系統和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數據被外部破譯而採用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在技術上分別從軟體和硬體兩方面採取措施。按照作用的不同,數據加密技術可分為數據傳輸加密技術、數據存儲加密技術、數據完整性的鑒別技術和密鑰管理技術。
數據傳輸加密技術的目的是對傳輸中的數據流加密,通常有線路加密與端—端加密兩種。線路加密側重在線路上而不考慮信源與信宿,是對保密信息通過各線路採用不同的加密密鑰提供安全保護。端—端加密指信息由發送端自動加密,並且由TCP/IP進行數據包封裝,然後作為不可閱讀和不可識別的數據穿過互聯網,當這些信息到達目的地,將被自動重組、解密,而成為可讀的數據。
數據存儲加密技術的目的是防止在存儲環節上的數據失密,數據存儲加密技術可分為密文存儲和存取控制兩種。前者一般是通過加密演算法轉換、附加密碼、加密模塊等方法實現;後者則是對用戶資格、許可權加以審查和限制,防止非法用戶存取數據或合法用戶越權存取數據。
數據完整性鑒別技術的目的是對介入信息傳送、存取和處理的人的身份和相關數據內容進行驗證,一般包括口令、密鑰、身份、數據等項的鑒別。系統通過對比驗證對象輸入的特徵值是否符合預先設定的參數,實現對數據的安全保護。
密鑰管理技術包括密鑰的產生、分配、保存、更換和銷毀等各個環節上的保密措施。 數據加密的術語有 :
明文,即原始的或未加密的數據。通過加密演算法對其進行加密,加密演算法的輸入信息為明文和密鑰;
密文,明文加密後的格式,是加密演算法的輸出信息。加密演算法是公開的,而密鑰則是不公開的。密文不應為無密鑰的用戶理解,用於數據的存儲以及傳輸;
密鑰,是由數字、字母或特殊符號組成的字元串,用它控制數據加密、解密的過程;
加密,把明文轉換為密文的過程;
加密演算法,加密所採用的變換方法;
解密,對密文實施與加密相逆的變換,從而獲得明文的過程;
解密演算法,解密所採用的變換方法。
加密技術是一種防止信息泄露的技術。它的核心技術是密碼學,密碼學是研究密碼系統或通信安全的一門學科,它又分為密碼編碼學和密碼分析學。
任何一個加密系統都是由明文、密文、演算法和密鑰組成。發送方通過加密設備或加密演算法,用加密密鑰將數據加密後發送出去。接收方在收到密文後,用解密密鑰將密文解密,恢復為明文。在傳輸過程中,即使密文被非法分子偷竊獲取,得到的也只是無法識別的密文,從而起到數據保密的作用。
例:明文為字元串:
AS KINGFISHERS CATCH FIRE
(為簡便起見,假定所處理的數據字元僅為大寫字母和空格符)。假定密鑰為字元串:
ELIOT
加密演算法為:
1) 將明文劃分成多個密鑰字元串長度大小的塊(空格符以+表示)
AS+KI NGFIS HERS+ CATCH +FIRE
2) 用0~26范圍的整數取代明文的每個字元,空格符=00,A=01,...,Z=26:
3) 與步驟2一樣對密鑰的每個字元進行取代:
0512091520
4) 對明文的每個塊,將其每個字元用對應的整數編碼與密鑰中相應位置的字元的整數編碼的和模27後的值(整數編碼)取代:
舉例:第一個整數編碼為 (01+05)%27=06
5) 將步驟4的結果中的整數編碼再用其等價字元替換:
FDIZB SSOXL MQ+GT HMBRA ERRFY
如果給出密鑰,該例的解密過程很簡單。問題是對於一個惡意攻擊者來說,在不知道密鑰的情況下,利用相匹配的明文和密文獲得密鑰究竟有多困難?對於上面的簡單例子,答案是相當容易的,不是一般的容易,但是,復雜的加密模式同樣很容易設計出。理想的情況是採用的加密模式使得攻擊者為了破解所付出的代價應遠遠超過其所獲得的利益。實際上,該目的適用於所有的安全性措施。這種加密模式的可接受的最終目標是:即使是該模式的發明者也無法通過相匹配的明文和密文獲得密鑰,從而也無法破解密文。 傳統加密方法有兩種,替換和置換。上面的例子採用的就是替換的方法:使用密鑰將明文中的每一個字元轉換為密文中的一個字元。而置換僅將明文的字元按不同的順序重新排列。單獨使用這兩種方法的任意一種都是不夠安全的,但是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就能提供相當高的安全程度。數據加密標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簡稱DES)就採用了這種結合演算法,它由IBM制定,並在1977年成為美國官方加密標准。
DES的工作原理為:將明文分割成許多64位大小的塊,每個塊用64位密鑰進行加密,實際上,密鑰由56位數據位和8位奇偶校驗位組成,因此只有56個可能的密碼而不是64個。每塊先用初始置換方法進行加密,再連續進行16次復雜的替換,最後再對其施用初始置換的逆。第i步的替換並不是直接利用原始的密鑰K,而是由K與i計算出的密鑰Ki。
DES具有這樣的特性,其解密演算法與加密演算法相同,除了密鑰Ki的施加順序相反以外。 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DES並不是真的很安全。事實上,即使不採用智能的方法,隨著快速、高度並行的處理器的出現,強制破解DES也是可能的。公開密鑰加密方法使得DES以及類似的傳統加密技術過時了。公開密鑰加密方法中,加密演算法和加密密鑰都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將明文轉換成密文。但是相應的解密密鑰是保密的(公開密鑰方法包括兩個密鑰,分別用於加密和解密),而且無法從加密密鑰推導出,因此,即使是加密者若未被授權也無法執行相應的解密。
公開密鑰加密思想最初是由Diffie和Hellman提出的,最著名的是Rivest、Shamir以及Adleman提出的,通常稱為RSA(以三個發明者的首位字母命名)的方法,該方法基於下面的兩個事實:
1) 已有確定一個數是不是質數的快速演算法;
2) 尚未找到確定一個合數的質因子的快速演算法。
RSA方法的工作原理如下:
1) 任意選取兩個不同的大質數p和q,計算乘積r=p*q;
2) 任意選取一個大整數e,e與(p-1)*(q-1)互質,整數e用做加密密鑰。注意:e的選取是很容易的,例如,所有大於p和q的質數都可用。
3) 確定解密密鑰d:
(d * e) molo(p - 1)*(q - 1) = 1
根據e、p和q可以容易地計算出d。
4) 公開整數r和e,但是不公開d;
5) 將明文P (假設P是一個小於r的整數)加密為密文C,計算方法為:
C = P^e molo r
6) 將密文C解密為明文P,計算方法為:
P = C^d molo r
然而只根據r和e(不是p和q)要計算出d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人都可對明文進行加密,但只有授權用戶(知道d)才可對密文解密。
下面舉一簡單的例子對上述過程進行說明,顯然我們只能選取很小的數字。
例:選取p=3, q=5,則r=15,(p-1)*(q-1)=8。選取e=11(大於p和q的質數),通過(d*11)molo(8) = 1。
計算出d =3。
假定明文為整數13。則密文C為
C = P^e molo r
= 13^11 molo 15
= 1,792,160,394,037 molo 15
= 7
復原明文P為:
P = C^d molo r
= 7^3 molo 15
= 343 molo 15
= 13
因為e和d互逆,公開密鑰加密方法也允許採用這樣的方式對加密信息進行簽名,以便接收方能確定簽名不是偽造的。假設A和B希望通過公開密鑰加密方法進行數據傳輸,A和B分別公開加密演算法和相應的密鑰,但不公開解密演算法和相應的密鑰。A和B的加密演算法分別是ECA和ECB,解密演算法分別是DCA和DCB,ECA和DCA互逆,ECB和DCB互逆。若A要向B發送明文P,不是簡單地發送ECB(P),而是先對P施以其解密演算法DCA,再用加密演算法ECB對結果加密後發送出去。
密文C為:
C = ECB(DCA(P))
B收到C後,先後施以其解密演算法DCB和加密演算法ECA,得到明文P:
ECA(DCB(C))
= ECA(DCB(ECB(DCA(P))))
= ECA(DCA(P)) /*DCB和ECB相互抵消*/
= P /*DCB和ECB相互抵消*/
這樣B就確定報文確實是從A發出的,因為只有當加密過程利用了DCA演算法,用ECA才能獲得P,只有A才知道DCA演算法,沒
有人,即使是B也不能偽造A的簽名。 前言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人們對信息安全的需求接踵而至,人才競爭、市場競爭、金融危機、敵特機構等都給企事業單位的發展帶來巨大風險,內部竊密、黑客攻擊、無意識泄密等竊密手段成為了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安全隱患。
市場的需求、人的安全意識、環境的諸多因素促使著我國的信息安全高速發展,信息安全經歷了從傳統的單一防護如防火牆到信息安全整體解決方案、從傳統的老三樣防火牆、入侵檢測、殺毒軟體到多元化的信息安全防護、從傳統的外部網路防護到內網安全、主機安全等。
傳統數據加密技術分析
信息安全傳統的老三樣(防火牆、入侵檢測、防病毒)成為了企事業單位網路建設的基礎架構,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安全需求,新型的安全防護手段逐步成為了信息安全發展的主力軍。例如主機監控、文檔加密等技術。
在新型安全產品的隊列中,主機監控主要採用外圍圍追堵截的技術方案,雖然對信息安全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因為產品自身依賴於操作系統,對數據自身沒有有效的安全防護,所以存在著諸多安全漏洞,例如:最基礎的手段拆拔硬碟、winpe光碟引導、USB引導等方式即可將數據盜走,而且不留任何痕跡;此技術更多的可以理解為企業資產管理軟體,單一的產品無法滿足用戶對信息安全的要求。
文檔加密是現今信息安全防護的主力軍,採用透明加解密技術,對數據進行強制加密,不改變用戶原有的使用習慣;此技術對數據自身加密,不管是脫離操作系統,還是非法脫離安全環境,用戶數據自身都是安全的,對環境的依賴性比較小。市面上的文檔加密主要的技術分為磁碟加密、應用層加密、驅動級加密等幾種技術,應用層加密因為對應用程序的依賴性比較強,存在諸多兼容性和二次開發的問題,逐步被各信息安全廠商所淘汰。
當今主流的兩大數據加密技術
我們所能常見到的主要就是磁碟加密和驅動級解密技術:
全盤加密技術是主要是對磁碟進行全盤加密,並且採用主機監控、防水牆等其他防護手段進行整體防護,磁碟加密主要為用戶提供一個安全的運行環境,數據自身未進行加密,操作系統一旦啟動完畢,數據自身在硬碟上以明文形式存在,主要靠防水牆的圍追堵截等方式進行保護。磁碟加密技術的主要弊端是對磁碟進行加密的時間周期較長,造成項目的實施周期也較長,用戶一般無法忍耐;磁碟加密技術是對磁碟進行全盤加密,一旦操作系統出現問題。需要對數據進行恢復也是一件讓用戶比較頭痛的事情,正常一塊500G的硬碟解密一次所需時間需要3-4個小時;市面上的主要做法是對系統盤不做加密防護,而是採用外圍技術進行安全訪問控制,大家知道操作系統的版本不斷升級,微軟自身的安全機制越來越高,人們對系統的控制力度越來越低,尤其黑客技術層層攀高,一旦防護體系被打破,所有一切將暴露無疑。另外,磁碟加密技術是對全盤的信息進行安全管控,其中包括系統文件,對系統的效率性能將大大影響。
驅動級技術是信息加密的主流技術,採用進程+後綴的方式進行安全防護,用戶可以根據企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靈活配置,對重要的數據進行強制加密,大大提高了系統的運行效率。驅動級加密技術與磁碟加密技術的最大區別就是驅動級技術會對用戶的數據自身進行保護,驅動級加密採用透明加解密技術,用戶感覺不到系統的存在,不改變用戶的原有操作,數據一旦脫離安全環境,用戶將無法使用,有效提高了數據的安全性;另外驅動級加密技術比磁碟加密技術管理可以更加細粒度,有效實現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控制文件的使用時間、次數、復制、截屏、錄像等操作,並且可以對文件的內部進行細粒度的授權管理和數據的外出訪問控制,做到數據的全方位管理。驅動級加密技術在給用戶的數據帶來安全的同時,也給用戶的使用便利性帶來一定的問題,驅動級加密採用進程加密技術,對同類文件進行全部加密,無法有效區別個人文件與企業文件數據的分類管理,個人電腦與企業辦公的並行運行等問題。
Ⅶ 數據加密技術有哪些
加密技術通常分為兩大類:「對稱式」和「非對稱式」。
對稱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個密鑰,通常稱之為「Session Key 」這種加密技術目前被廣泛採用,如美國政府所採用的DES加密標准就是一種典型的「對稱式」加密法,它的Session Key長度為56Bits。
非對稱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所使用的不是同一個密鑰,通常有兩個密鑰,稱為「公鑰」和「私鑰」,它們兩個必需配對使用,否則不能打開加密文件。這里的「公鑰」是指可以對外公布的,「私鑰」則不能,只能由持有人一個人知道。它的優越性就在這里,因為對稱式的加密方法如果是在網路上傳輸加密文件就很難把密鑰告訴對方,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有可能被別竊聽到。而非對稱式的加密方法有兩個密鑰,且其中的「公鑰」是可以公開的,也就不怕別人知道,收件人解密時只要用自己的私鑰即可以,這樣就很好地避免了密鑰的傳輸安全性問題。
一般的數據加密可以在通信的三個層次來實現:鏈路加密、節點加密和端到端加密。(3)
鏈路加密
對於在兩個網路節點間的某一次通信鏈路,鏈路加密能為網上傳輸的數據提供安全證。對於鏈路加密(又稱在線加密),所有消息在被傳輸之前進行加密,在每一個節點對接收到消息進行解密,然後先使用下一個鏈路的密鑰對消息進行加密,再進行傳輸。在到達目的地之前,一條消息可能要經過許多通信鏈路的傳輸。
由於在每一個中間傳輸節點消息均被解密後重新進行加密,因此,包括路由信息在內的鏈路上的所有數據均以密文形式出現。這樣,鏈路加密就掩蓋了被傳輸消息的源點與終點。由於填充技術的使用以及填充字元在不需要傳輸數據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加密,這使得消息的頻率和長度特性得以掩蓋,從而可以防止對通信業務進行分析。
盡管鏈路加密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中使用得相當普遍,但它並非沒有問題。鏈路加密通常用在點對點的同步或非同步線路上,它要求先對在鏈路兩端的加密設備進行同步,然後使用一種鏈模式對鏈路上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這就給網路的性能和可管理性帶來了副作用。
在線路/信號經常不通的海外或衛星網路中,鏈路上的加密設備需要頻繁地進行同步,帶來的後果是數據丟失或重傳。另一方面,即使僅一小部分數據需要進行加密,也會使得所有傳輸數據被加密。
在一個網路節點,鏈路加密僅在通信鏈路上提供安全性,消息以明文形式存在,因此所有節點在物理上必須是安全的,否則就會泄漏明文內容。然而保證每一個節點的安全性需要較高的費用,為每一個節點提供加密硬體設備和一個安全的物理環境所需要的費用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保護節點物理安全的雇員開銷,為確保安全策略和程序的正確執行而進行審計時的費用,以及為防止安全性被破壞時帶來損失而參加保險的費用。
在傳統的加密演算法中,用於解密消息的密鑰與用於加密的密鑰是相同的,該密鑰必須被秘密保存,並按一定規則進行變化。這樣,密鑰分配在鏈路加密系統中就成了一個問題,因為每一個節點必須存儲與其相連接的所有鏈路的加密密鑰,這就需要對密鑰進行物理傳送或者建立專用網路設施。而網路節點地理分布的廣闊性使得這一過程變得復雜,同時增加了密鑰連續分配時的費用。
節點加密
盡管節點加密能給網路數據提供較高的安全性,但它在操作方式上與鏈路加密是類似的:兩者均在通信鏈路上為傳輸的消息提供安全性;都在中間節點先對消息進行解密,然後進行加密。因為要對所有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所以加密過程對用戶是透明的。
然而,與鏈路加密不同,節點加密不允許消息在網路節點以明文形式存在,它先把收到的消息進行解密,然後採用另一個不同的密鑰進行加密,這一過程是在節點上的一個安全模塊中進行。
節點加密要求報頭和路由信息以明文形式傳輸,以便中間節點能得到如何處理消息的信息。因此這種方法對於防止攻擊者分析通信業務是脆弱的。
端到端加密
端到端加密允許數據在從源點到終點的傳輸過程中始終以密文形式存在。採用端到端加密,消息在被傳輸時到達終點之前不進行解密,因為消息在整個傳輸過程中均受到保護,所以即使有節點被損壞也不會使消息泄露。
端到端加密系統的價格便宜些,並且與鏈路加密和節點加密相比更可靠,更容易設計、實現和維護。端到端加密還避免了其它加密系統所固有的同步問題,因為每個報文包均是獨立被加密的,所以一個報文包所發生的傳輸錯誤不會影響後續的報文包。此外,從用戶對安全需求的直覺上講,端到端加密更自然些。單個用戶可能會選用這種加密方法,以便不影響網路上的其他用戶,此方法只需要源和目的節點是保密的即可。
端到端加密系統通常不允許對消息的目的地址進行加密,這是因為每一個消息所經過的節點都要用此地址來確定如何傳輸消息。由於這種加密方法不能掩蓋被傳輸消息的源點與終點,因此它對於防止攻擊者分析通信業務是脆弱的。
Ⅷ 加密技術有哪幾種分類
加密技術分為私用密鑰加密技術和公開密鑰加密技術。其中私用密鑰加密技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演算法是IBM公司提出的DES演算法、三重DES演算法(是DES加強版)、日本密碼學家提出隨機化數據加密標准(RDES)、瑞士學者發明的IDEA國際信息加密演算法;公開密鑰加密技術的核心是運用一種特殊的數學函數(單向陷門函數)。演算法有很多,比如著名的背包演算法等。目前公認比較安全的是RSA演算法及其變種和離散對數演算法等等。
數據來源《小議數據加密技術》
Ⅸ 根據加密的數據形式,可將密鑰加密技術分為
主要有兩種方式:「對稱式」和「非對稱式」。對稱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個密鑰,通常稱之為「SessionKey」這種加密技術目前被廣泛採用,如美國政府所採用的DES加密標准就是一種典型的「對稱式」加密法,它的SessionKey長度為56Bits。非對稱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所使用的不是同一個密鑰,通常有兩個密鑰,稱為「公鑰」和「私鑰」,它們兩個必需配對使用,否則不能打開加密文件。這里的「公鑰」是指可以對外公布的,「私鑰」則不能,只能由持有人一個人知道。它的優越性就在這里,因為對稱式的加密方法如果是在網路上傳輸加密文件就很難把密鑰告訴對方,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有可能被別竊聽到。而非對稱式的加密方法有兩個密鑰,且其中的「公鑰」是可以公開的,也就不怕別人知道,收件人解密時只要用自己的私鑰即可以,這樣就很好地避免了密鑰的傳輸安全性問題。一般的數據加密可以在通信的三個層次來實現:鏈路加密、節點加密和端到端加密。(3)鏈路加密對於在兩個網路節點間的某一次通信鏈路,鏈路加密能為網上傳輸的數據提供安全證。對於鏈路加密(又稱在線加密),所有消息在被傳輸之前進行加密,在每一個節點對接收到消息進行解密,然後先使用下一個鏈路的密鑰對消息進行加密,再進行傳輸。在到達目的地之前,一條消息可能要經過許多通信鏈路的傳輸。由於在每一個中間傳輸節點消息均被解密後重新進行加密,因此,包括路由信息在內的鏈路上的所有數據均以密文形式出現。這樣,鏈路加密就掩蓋了被傳輸消息的源點與終點。由於填充技術的使用以及填充字元在不需要傳輸數據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加密,這使得消息的頻率和長度特性得以掩蓋,從而可以防止對通信業務進行分析。盡管鏈路加密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中使用得相當普遍,但它並非沒有問題。鏈路加密通常用在點對點的同步或非同步線路上,它要求先對在鏈路兩端的加密設備進行同步,然後使用一種鏈模式對鏈路上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這就給網路的性能和可管理性帶來了副作用。在線路/信號經常不通的海外或衛星網路中,鏈路上的加密設備需要頻繁地進行同步,帶來的後果是數據丟失或重傳。另一方面,即使僅一小部分數據需要進行加密,也會使得所有傳輸數據被加密。在一個網路節點,鏈路加密僅在通信鏈路上提供安全性,消息以明文形式存在,因此所有節點在物理上必須是安全的,否則就會泄漏明文內容。然而保證每一個節點的安全性需要較高的費用,為每一個節點提供加密硬體設備和一個安全的物理環境所需要的費用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保護節點物理安全的雇員開銷,為確保安全策略和程序的正確執行而進行審計時的費用,以及為防止安全性被破壞時帶來損失而參加保險的費用。在傳統的加密演算法中,用於解密消息的密鑰與用於加密的密鑰是相同的,該密鑰必須被秘密保存,並按一定規則進行變化。這樣,密鑰分配在鏈路加密系統中就成了一個問題,因為每一個節點必須存儲與其相連接的所有鏈路的加密密鑰,這就需要對密鑰進行物理傳送或者建立專用網路設施。而網路節點地理分布的廣闊性使得這一過程變得復雜,同時增加了密鑰連續分配時的費用。節點加密盡管節點加密能給網路數據提供較高的安全性,但它在操作方式上與鏈路加密是類似的:兩者均在通信鏈路上為傳輸的消息提供安全性;都在中間節點先對消息進行解密,然後進行加密。因為要對所有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所以加密過程對用戶是透明的。然而,與鏈路加密不同,節點加密不允許消息在網路節點以明文形式存在,它先把收到的消息進行解密,然後採用另一個不同的密鑰進行加密,這一過程是在節點上的一個安全模塊中進行。節點加密要求報頭和路由信息以明文形式傳輸,以便中間節點能得到如何處理消息的信息。因此這種方法對於防止攻擊者分析通信業務是脆弱的。端到端加密端到端加密允許數據在從源點到終點的傳輸過程中始終以密文形式存在。採用端到端加密,消息在被傳輸時到達終點之前不進行解密,因為消息在整個傳輸過程中均受到保護,所以即使有節點被損壞也不會使消息泄露。端到端加密系統的價格便宜些,並且與鏈路加密和節點加密相比更可靠,更容易設計、實現和維護。端到端加密還避免了其它加密系統所固有的同步問題,因為每個報文包均是獨立被加密的,所以一個報文包所發生的傳輸錯誤不會影響後續的報文包。此外,從用戶對安全需求的直覺上講,端到端加密更自然些。單個用戶可能會選用這種加密方法,以便不影響網路上的其他用戶,此方法只需要源和目的節點是保密的即可。端到端加密系統通常不允許對消息的目的地址進行加密,這是因為每一個消息所經過的節點都要用此地址來確定如何傳輸消息。由於這種加密方法不能掩蓋被傳輸消息的源點與終點,因此它對於防止攻擊者分析通信業務是脆弱的。
Ⅹ 現在資料庫加密的方式有哪幾種
資料庫加密的方式從最早到現在有4種技術,首先是前置代理加密技術,該技術的思路是在資料庫之前增加一道安全代理服務,所有訪問資料庫的行為都必須經過該安全代理服務,在此服務中實現如數據加解密、存取控制等安全策略,安全代理服務通過資料庫的訪問介面實現數據存儲。安全代理服務存在於客戶端應用與資料庫存儲引擎之間,負責完成數據的加解密工作,加密數據存儲在安全代理服務中。
然後是應用加密技術,該技術是應用系統通過加密API對敏感數據進行加密,將加密數據存儲到資料庫的底層文件中;在進行數據檢索時,將密文數據取回到客戶端,再進行解密,應用系統自行管理密鑰體系。
其次是文件系統加解密技術,該技術不與資料庫自身原理融合,只是對數據存儲的載體從操作系統或文件系統層面進行加解密。這種技術通過在操作系統中植入具有一定入侵性的「鉤子」進程,在數據存儲文件被打開的時候進行解密動作,在數據落地的時候執行加密動作,具備基礎加解密能力的同時,能夠根據操作系統用戶或者訪問文件的進程ID進行基本的訪問許可權控制。
最後後置代理技術,該技術是使用「視圖」+「觸發器」+「擴展索引」+「外部調用」的方式實現數據加密,同時保證應用完全透明。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資料庫自身提供的應用定製擴展能力,分別使用其觸發器擴展能力、索引擴展能力、自定義函數擴展能力以及視圖等技術來滿足數據存儲加密,加密後數據檢索,對應用無縫透明等核心需求。安華金和的加密技術在國內是唯一支持TDE的資料庫加密產品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