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探空火箭設計》或與火箭相關的書籍pdf
是這個嗎? 無法預覽就下載下來看吧, 暫時只能找到這個版本...
2. 運載火箭有怎樣的設計特點
運載火箭的設計特點是通用性、經濟性和不斷進行小的改進。這和大型導彈不同。大型導彈是為滿足軍事需要而研製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保持技術性能和數量上的優勢。因此導彈的更新換代較快,幾乎每5年出一種新型號。運載火箭則要在商業競爭的環境中求發展。作為商品,它必須具有通用性,能適應各種衛星重量和尺寸的要求,能將有效載荷送入多種軌道。經濟性也要好。也就是既要性能好,又要發射耗費少。訂購運載火箭的用戶通常要支付兩筆費用。一筆是付給火箭製造商的發射費,另一筆是付給保險公司的保險費。發射費代表火箭的生產成本和研製費用,保險費則反映火箭的可靠性。火箭製造者一般都盡量採用成熟可靠的技術,並不斷通過小風險的改進來提高火箭的性能。運載火箭不像導彈那樣要定型和批生產。而是每發射一枚都可能引進一點新技術,作一點小改進,這種小改進不影響可靠性,也不必進行專門的飛行試驗。這些小改進積累起來就有可能導致大的方案性變化,使運載能力能有成倍的增長。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次使用的運載火箭已經面臨太空梭的競爭。這兩種運載工具各有特長,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都將獲得發展。太空梭是按照運送重型航天器進入低軌道的要求設計的,運送低軌道航天器比較有利。對於同步軌道航天器,太空梭還要攜帶一枚一次使用的運載器,用以把航天器從低軌道發射出去,使之進入過渡軌道。這樣有可能導致入軌精度和發射可靠性的下降。
一次使用的運載火箭在發射同步軌道衛星時可以一次送入過渡軌道,比太空梭稍為有利。這兩種運載工具之間的競爭將促進可靠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3. 火箭模型的S6A模型火箭設計,製作和安裝
本文主要從飄帶的設計、製作和箭體安裝兩方面介紹S6A模型火箭。 薄膜、細線、竹絲以及少許1×1(mm)橡筋條、橡皮膠、雙面膠帶、絛綸膠帶、白膠及502膠。
飄帶材料應選擇重量輕又有一定硬度的材料,通常可以選用禮品包裝紙。飄帶尺寸通常寬度為90~110(mm),長度為900~1200 (mm)。把包裝紙按尺寸裁好。如長度不夠可用雙面膠連接。選用一根長度比飄帶寬度長3mm、φ0. 5mm的竹絲,用雙面膠按圖一把竹絲與飄帶的一端連接。用細線做連接線,對線的要求是輕、軟、不易松開,也樂容易燒斷,如醫用手術線。按圖二把線與飄帶、竹絲連接,兩線的結點不要在飄帶正中,應向一邊靠一點,三個節點可用少許白膠固定,在連接線中間接入長約l00 mm的1×l橡膠(在反噴時起緩沖作用),橡筋與連接線打結(在一端再連接一根長度為140mm的引出線,以後連接頭錐用),用微量的502膠固定。再用橡皮膠布包一圈,它的作用是增加連線與橡筋的連接強度,同時不使用使節間有突出部分,避免纏住連線其它部分的事故。
影響飄帶效率的除了飄帶尺寸以外,折疊方法也至關重要。前面所講的飄帶與連線的連接通常應該在飄帶折疊好後進行。飄帶折疊後,每一條折縫一定要用熨斗熨過,使折縫堅挺有彈性,用來增加飄帶下降時的阻力。
折疊方法有幾種:1.對折(圖三);2.「長城」(圖四);3.根部對折,端部圈折(圖五);4.其它組合折疊法,如:對折加「長城」、「長城」加圈折等等。同學們可以自己創造,目的是要達到下降時阻力大,從姿態上要達到下降時下端(根部)平穩而上端要能動。箭體要平穩不能晃動,箭體一晃動下沉速度就會增大。
析疊時最好用硬卡紙做兩片樣板尺,沿著樣板尺折疊,由兩片樣板尺的移動來完成全部折疊過程,這樣可以保證折疊寬度均勻,增加折疊速度。 如果使用自製紙質箭體,應在頭錐下端內壁安裝一段連接段。連接段用卡紙製作,它的外徑與箭體內徑相同,上口與頭錐內壁用白膠或漿糊膠合(圖一)。頭錐與箭體的連接要準直和穩定,不能太松、不能搖晃,否則會引起發射軌跡的歪斜或反沖時飄帶不易噴出,這都取決於連接段製作是否正確。
飄帶與箭體的連接點在定向片前方,先用502腔把連接定位在定向片與箭體接縫處,再用雙組份環氧樹脂膠加固,然後在它前方用絛綸膠帶固定。取一枚使用過的A34T發動機殼裝入箭體,提起連線應使箭體處於水平狀態(圖二),這樣下降時可以增加留空時間。
飄帶與頭錐的連接:將飄帶上預留的約長140mm連線的另一頭,用微量的502膠把它定位在頭錐內壁,再用雙組份環氧樹脂膠固定即可。
用厚度30mm的發泡塑料製作「活塞「,最好用電熱絲切割成φ30mm的圓柱體,再按圖三用平板把圓柱體表面滾平,使直徑略微減小,正妤裝入箭體內,與箭體內壁基本沒有縫隙,但稍用力活塞就可以在箭體內運動。用一根細棒把活塞推到箭體下端,用嘴對發動機段用力吹氣,活塞可被你吐氣彈出(圖四),這樣的活塞就符合標准了。
安裝過程:先把活塞推入箭體,往箭體內撒些滑石粉,它一方面可以潤滑活塞與箭體內壁,同時又可以充填活塞與壁體的縫隙,防止發動機反噴的火焰從縫隙中竄出燒壞飄帶或連線,避免飄帶展不開或飄帶與箭體分離,而使比賽得零分。撒好滑石粉後,再放入一小張餐巾紙。它也是保護飄帶與連線不被燒壞的。再把瓢帶按折縫折疊,用兩小張餐巾紙把瓢帶包起(圖五):一張正好把飄帶包一圈,另一張把瓢帶插入的頭部包起,把它放入箭體,再把連線均勻地放在箭體內的飄帶上方,裝上頭錐即可。建議在初次安裝後,再用嘴對著裝好的箭體發動機段用力吹氣,這時整個頭錐、飄帶、活塞應一起被你吹出的氣彈出,這樣的安裝就是成功的。最後把A3-4T發動機裝入發動機端,注意發動機裝入時要求緊一些,要是太松應墊一紙片,如果發動機裝不進,可以把發動機的外包裝紙均勻地剝去幾層。最後用膠帶紙把發動機與箭體末端固定住(圖六)。
在安裝中,我們盡可能把飄帶安裝在箭體的上部,目的是把重心移向頭部,最好能利用頭錐後部的空間。建議同學們在箭體內安裝個限位塊,限位塊可用桐木條製作,按圖七膠合在箭體內壁。
這樣,整個S6A模型火箭安裝完畢,可以進入發射狀態了,發射過程中,依靠發動機反噴時強的反沖氣流把飄帶彈出箭體,下降回收。
4. 請各位看一下這張火箭設計圖紙的真實性!
這應該是天文愛好者或軍事迷畫的比較籠統的火箭結構示意圖,僅供參考。火箭的原理和結構那麼復雜,豈是一張草圖就能說明白的?再說了,我國的火箭技術屬於國家高級機密,怎麼可能隨便傳播的!所以,不要當真,看著玩玩還可以。
5. 火箭外型設計原理
您玩過一種叫做「鑽天猴」的爆仗么?相傳在元代,那是依靠打仗就有這樣一種武器,只是威力大,范圍廣,那就是火箭的前身構造,後推力將其發射。而現在的火箭,一是外形流線體,二是有大量的燃料克服地球引力,三是表面塗抹特殊塗料進行降溫,人造衛星在頂端。
麻煩採納,謝謝!
6. 運載火箭總體設計是怎樣誕生的
1968年11月,為確保衛星按計劃發射,國防科委決定,將「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研製任務由八院移交給一院。
同時,國防科委決定明確提出:
由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設計和研製「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任新民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室主任。
「長征一號」火箭的總體設計工作最初是由七機部第八設計院負責,總設計師是王希季。後來,國防科委決定將八院的任務由運載火箭總體研究改為航天器總體研究,「長征一號」的總體任務交給一院,即運載火箭研究院負責。
最初確定「長征一號」總體方案時,任新明曾經提出了三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一是更換「東風四號」兩級導彈的推進劑,把衛星直接射入軌道;二是在兩級導彈上再加一個液體第三級火箭;三是在兩級導彈上再加一個固體第三級火箭。
三種方案各有利弊。第一種方案可以發射60至200公斤的星,但軌道高度低,不利於後續發射其他科學試驗衛星;第二種方案各方面都不錯,但要分散研製精力,時間長,耗費多。經過反復論證,最後確定採用第三種方案。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室的全體科研人員,針對當時「651」衛星的發射需要,結合以上國外的先進經驗,他們最終擬定「長征一號」的設計總原則是:
航天運載火箭與遠程導彈相比,有兩項新的要求。第一,要能飛出稠密的大氣層,第二是必須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公里的速度。
所以,「長征一號」火箭需要採取三級火箭式結構。第一和第二級火箭採用遠程導彈的液體火箭原型不作修改。第三級採用固體火箭。
採取這樣的決定,成功的把握大,而且可以保證進度,節省經費。需要投人大量人力和物力加以最新研製的是第三級火箭。
第三級固體火箭採取自旋穩定的方式,以保證衛星有正確的入軌姿態。
而串聯著衛星的第三級固體火箭在第二級火箭關機後,發動機在600公里的高空以噴射氮氣來保持衛星入軌前滑行段的穩定飛行,並最終將衛星推入預定軌道。
同時,在第三級火箭上安裝上遙及控制系統。
而且,為避免衛星和固體火箭在大氣層中受氣流的沖刷和加溫而受損,衛星和固體火箭被應密封在整流罩內。
1968年底,任新民他們完成了「長征一號」的總體設計方案。隨後,他又帶領其他部門的科研人員投入到第一、第二級液體火箭的緊張研製工作中。
我們知道,「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諸多的專業和學科。因此,任新民在主持研製工作中善於發揚技術民主、集思廣益。
「長征一號」火箭上裝配的外彈道測量系統,也是我國第一次投入使用的大型外彈道測量工程的箭上設備。經過科研人員的艱苦研製,也最終如期交付使用。
另外,能否對液體火箭的推進劑的進行萬無一失的掌控,也歷來是運載火箭能否成功發射的關鍵問題之一。
這是因為,液體火箭的推進劑要麼帶腐蝕性,要麼有毒,要麼需要在極低溫的條件下儲存。
例如,液氫需要在-253度的環境下,才能以液體的形式儲存。而-253度的液氫,又有「穿透」某些金屬容器的厚壁的危險,所以非常容易泄漏。
而泄漏出的氫一旦遇到空氣中的氧,特別容易引起劇烈爆炸。如此看來,這可真是防不勝防呢。
另外,火箭發動機中高速進入燃燒室的-253度的液氫,是極端高效的冷凝劑。它在噴射過程中,一旦遇到水珠或各種氣體雜質,就會把這些雜質凍結成比金屬還堅硬的顆粒,並推動它們高速運動。
這樣,這些高速運動著的,比金屬還堅硬的雜質顆粒,就有可能像子彈一樣擊穿金屬管道壁。所以,也是防不勝防呢。
再就是,還是因為-253度的液氫是極端高效的冷凝劑的緣故,所以,有的金屬材料遇到液氫,會變得像陶瓷一樣脆硬,這就是科研人員通常所說的「氫脆」。
因此,無論製造火箭的材料,還是用在火箭上的元器件和設備,必須能經受得住各種嚴酷而極端條件的考驗。
帶著這所有的難題,運載火箭研究室的全體科研人員在任新民的帶領,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一道道技術難關都相繼被攻克了。
7. 火箭的設計圖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口向火箭後部噴出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須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著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葯推進劑的配方標准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太空梭。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火箭是依靠火箭發動機噴射工質產生的反作用力推進的飛行器。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火箭在飛行過程中隨著火箭推進劑的消耗,其質量不斷減小,是變質量飛行體。現代火箭可用作快速遠距離運送工具,如作為探空、發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的運載工具,以及其他飛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於投送作戰用的戰斗部(彈頭),便構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導的稱為導彈,無制導的稱為火箭彈。
簡史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與使用,為火箭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後稱「起火」),就利用了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類的煙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出現了軍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被用於戰場,稱為「軍中利器」。明初時期的兵書《火龍神器陣法》和明代晚期的兵書《武備志》等有關文獻,都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火箭的製作和使用情況,僅《武備志》就記載了20多種火葯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已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 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圖1)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 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 「長征」3號運載火箭(圖2)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圖3)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中國的錢學森、美國的W.von布勞恩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分類與組成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類。按能源不 同,分為化學火箭、 核火箭、電火箭以及光子火箭 等。化學火箭又分為液體推進劑火箭、固體推進劑火箭和固液混合推進劑火箭。按用途不同分為衛星運載火箭、布雷火箭、氣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類軍用火箭等。按有無控制分為有控火箭和無控火箭。按級數分為單級火箭和多級火箭。按射程分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遠程火箭等。火箭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其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火箭的基本組成部分有推進系統、箭體和有效載 荷。有控火箭還裝有制導系統。
火箭推進系統是火箭賴以飛行的動力源。其中火 箭發動機按其工質,可分為化學火箭發動機、核火箭發動機、電火箭發動機和光子火箭發動機等。廣泛使用的是化學火箭發動機,它是依靠推進劑在燃燒室內進行化學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為推力的。推力與推進劑每秒消耗量之比稱為比沖,它是發動機性能的主要指標,其高低與發動機設計、製造水平有關,但主要取決於所選用的推進劑的性能。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是根據其特點和用途選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電火箭發動機;大到十幾兆牛,如美國太空梭的固體火箭助推器。
對有控火箭而言,為保證火箭准確地導向目標, 還裝有制導系統。制導系統控制火箭的質心運動和繞質心的轉動(俯仰、偏航與滾動),將火箭穩定而精確地導向目標。制導系統的日臻完善和制導精度的不斷提高,是火箭技術發展的一大特點。
箭體用來安裝和連接火箭各個系統,並容納推進 劑。箭體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氣動力外形外,還要求在既定功能不變的前提下,質量越輕越好,體積越小越好。在起飛質量一定時,結構質量輕,則可獲得較大的飛行速度或射程。
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有人造衛星、飛船或空間探 測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載荷就是戰斗部(彈頭)。
為成功地發射火箭,還必須有地面發射設備和發 射設施。地面發射設備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如攜帶型防空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發射筒(架);大的如衛星運載火箭,則需有固定的發射場和龐大的發射設施,以及飛行跟蹤測控台站等。
現狀與發展趨勢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 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均已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已成為現代軍隊不可缺少的武器裝 備。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80年代初, 蘇、 美兩國已經分別研製出六、 七個系列的運載火 箭。其中,美國載人登月的「土星」5號火箭,直徑10米,長111米,起飛質量約29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27噸。蘇聯的「能源」號火箭,起飛質量約2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為100噸。中國的「長征」2號E火箭(圖5),採用了並聯助推技術,不僅提高了運載能力,還為進一步發展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奠定基礎。運載火箭正向著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發展。可多次往返於太空和地球之間的太空梭的問世就是這一發展趨勢的體現。火箭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可提供更加完善的各類導彈和推動相關科學的發展,還將使開發空間資源、建立空間產業、空間基地及星際航行等成為可能。
參考資料:http://hi..com/007cn
8. 火箭圖紙
火箭各個受力和支承構件的總成。它的作用是安裝連接有效載荷、儀器設備和動力裝置,貯存推進劑,承受地面操作和飛行中的外力,維持良好的氣動外形,保持火箭的完整性。火箭的結構基本上是一個薄壁圓柱殼體,由蒙皮、縱向和橫向的加強件構成。早期火箭有較大的鰭狀穩定面和控制面,後來靠改變火箭發動機噴出的燃氣流的方向來穩定和控制火箭飛行,箭體上的鰭狀面漸被取消。火箭的總體結構安排(又稱部位安排)是在方案設計階段確定的(見火箭設計)。
火箭結構性能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結構系數 λ,可表示為:λ=G/(G0-G1),式中G 為第n級火箭的結構重量,G0為第n級火箭的起飛重量,G1為第n級火箭的有效載荷。對於大小和類型相同的火箭,結構系數λ越小,表示結構設計水平越高。火箭推進方式不同,其工作原理和系統組成相差很大,主要結構也有所不同,例如核火箭在結構上以及材料的應用上需要考慮核防護、核污染、高溫冷卻等要求。
液體火箭結構一般由頭部、頭部整流罩、氧化劑貯箱和燃料(燃燒劑)貯箱、儀器艙、級間段、發動機推力結構、尾艙等部分組成(圖1),需要分離的部位有分離連接裝置。
固體火箭發動機結構由前封頭、外殼、裝葯、噴管裝置和後封頭等部分組成。封頭、外殼和噴管裝置構成發動機燃燒室,固體推進劑在其中燃燒。燃燒室能承受1~20兆帕(約10~200大氣壓)高壓和 2500~3500K高溫,並具有足夠的動強度。前封頭上通常裝有點火裝置。前封頭是薄壁結構,用金屬製成,形狀有球形、橢球形或環-球形。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常分段製造,靠增加段數獲得所需的推力,外殼為薄壁殼體,用合金鋼、鋁合金、復合材料製成。外殼內壁有浸膠石棉布隔熱層。外殼外表面也塗有很薄的隔熱層,以減小氣動加熱的影響。噴管裝置(單噴管或多噴管)固定或鉸接在火箭發動機後封頭上,在控制系統操縱下使燃氣流偏轉,產生控制力矩。噴管裝置在高溫條件下工作,經受燃燒產物的強烈侵蝕,需要採用耐熱材料。
彈道導彈結構導彈在結構上與火箭基本相同。一般在導彈的基礎上稍加修改即可用以發射人造衛星和飛船。導彈的貯存期較長,對工作環境的適應性要求更高。
9. 買了一本關於火箭原理的書竟然厚厚的一本轉換成pdf 為10MB.
那要看你掌握多少知識了,綜合知識要是全面就可以當院士了,美國方面組建和維護火箭的車間
有多大呢
據說廠內形成了自己的氣象系統
能成雨雲自行降雨
當年中國的原子彈工程
直接參與的人員(包括原料供應)
不完全統計有100多萬人
……
所以呀
你的資料形容只是冰山一角不過分哦
真正搞全的話
幾個T也許是有的
10. 有什麼火箭設計方面的書籍嗎
如果你真的有興趣,可去所在地圖書館瀏覽類號為V421.1的書籍。
例:《氣動穩定無控火箭設計》 陸軍器材部編, 顧余銓譯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85.6 V421.1
根據1968年英文版譯出。書名原文: Design of aerodynamically stabilized free rockets.
以表格, 曲線和計算示例等方式, 給出大量在初步設計時有用的數據, 包括系統設計, 性能參數, 結構設計, 發動機設計, 密集度和氣動力計算等。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