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抗震設防分類標准規范pdf
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准(GB 50223-2008) 3.0.2 建築工程應分為以下四個抗震設防類別: 1特殊設防類:指使用上有特殊設施,涉及國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築工程和地震時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等特別重大災害後果,需要進行特殊設防的建築。簡稱甲類。 2 重點設防類:指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生命線相關建築,以及地震時可能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等重大災害後果,需要提高設防標準的建築。簡稱乙類。 3 標准設防類: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標准要求進行設防的建築。簡稱丙類。 4 適度設防類:指使用上人員稀少且震損不致產生次生災害,允許在一定條件下適度降低要求的建築。簡稱丁類。 3.0.3 各抗震設防類別建築的抗震設防標准,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標准設防類,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確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達到在遭遇高於當地抗震設防烈度的預估罕遇地震影響時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安全的嚴重破壞的抗震設防目標。 2 重點設防類,應按高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設防烈度為9度時應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採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礎的抗震措施,應符合有關規定。同時,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確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設防類,應按高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設防烈度為9度時應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採取抗震措施。同時,應按批準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結果且高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確定其地震作用。 4 適度設防類,允許比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適當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不應降低。一般情況下,仍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確定其地震作用。註:對於劃為重點設防類而規模很小的工業建築,當改用抗震性能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設計規范對結構體系的要求時,允許按標准設防類設防。
⑵ 求GB50011-2010(2016年版)建築抗震設計規范,pdf 版本,整套
《GB50011-2010(2016年版)建築抗震設計規范》(選擇普通下載即可!)
1、文件有時效性,請及時下載,有問題留言;
2、手機瀏覽器網頁端 登 陸 或 PC電腦端 登 陸,即可查看、下載;
⑶ 求郭仕群的《工程結構抗震設計》電子版,如果有其他結構抗震或橋梁抗震的書的pdf版本也行。
找不到其它類文檔書,上傳此不知可否幫到謝。
⑷ 抗震設計規范,抗震有哪些要求
一、樓梯抗震設計原則: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3.6.6條第1款:計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簡化計算與處理,應符合結構的實際工作狀況,計算中應考慮樓梯構件的影響。條文說明中進一步指出:針對具體結構的不同,「考慮」的結果,樓梯構件的可能影響很大或不大,然後區別對待。樓梯構件自身應計算抗震,但並不要求一律參加整體結構的計算。
這條規定是從汶川地震後,2008年修訂版增加的要求,新抗規進一步明確了根據樓梯對主體抗震性能的影響大小來決定是否參與整體計算,並增加了以下規定:
GB50011-2010第6.1.15條第2款:對於框架結構,樓梯間的布置不應導致結構平面特別不規則;樓梯構件與主體結構整澆時,應計入樓梯構件對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影響,應進行樓梯構件的抗震承載力驗算;宜採取構造措施,減少樓梯構件對主體結構剛度的影響。條文說明中進一步指出:對於框架結構,樓梯構件與主體結構整澆時,梯板起到斜支撐的作用,對結構剛度、承載力、規則性的影響比較大,應參與抗震計算;當採取措施,如梯板滑動支承於平台板,樓梯構件對結構剛度等的影響較小,是否參與整體抗震計算差別不大。對於樓梯間設置剛度足夠大的抗震牆的結構,樓梯構件對結構剛度的影響較小,也可不參與整體抗震計算。
結合新抗規培訓教材和新出的國家標准圖集11G101-2,可以歸納出:
1、樓梯與主體結構整澆的框架結構(包括梯間四周未用剪力牆和連梁圍合的框-剪結構):
(1)樓梯布置應避免特別不規則,樓梯應參與整體抗震計算;
(2)樓梯構件應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並與正常使用荷載基本組合進行包絡設計;
(3)樓梯構件應採取如下抗震構造措施:
①縱向麵筋拉通且不小於最小配筋率,底、面縱筋均按充分考慮鋼筋抗拉強度的要求錨固;
②梯板按斜支撐構件設計,板厚不宜小於140mm,不應小於120mm【參照GB50010-2010第9.4.1、9.4.5條】;
⑸ 抗震設計規范,抗震有哪些要求
從早些年的唐山大地震,到近些年的汶川,玉樹地震,再到今年的各大城市感應到地震,似乎地震看似離我們很遠,但是離我們也很近。為了在地震中減少我們的傷亡,一方面我們需要做好地震方面的准備,比如了解地震知識,做好求生准備等等,另一方面就是依靠我們居住環境的抗震設計的。因為抗震是一件關乎人民性命的事情,因此在建築的設計上會有一些抗震的設計規范,以應對不測。
對於抗震的設計,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對於場地和地基方面的要求、對於建築形體及布置方面的要求、對於抗震減震方面的設計、對於材料和施工的一些要求、對於框架的一些要求、對於抗震的計算。基本上整部《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所涵蓋的內容就是這些。
對於建築的抗震類別是分為甲、乙、丙、丁這四類建築的,其中甲類建築指的是抗震級數高於本地區的地震級數的一類建築,乙類建築指的是抗震級數符合本地區的地震級數,丙類建築指的是其抗震措施符合當地的地震要求,丁類建築指的是其抗震能力能夠達到當地的地震級數,對於抗震設施的要求會略微減小。
在選擇建築場地需要掌握其地質的活躍狀態,做出一定的地震評估,如果是高危地帶應該避免建築的建立,如果可以建造,需要建造相應等級的抗震建築。當發現其地基的土質與明顯的問題,要及時的上報並且估計一些後果,之後在採取相應的措施。
對於建築形狀的要求,在處於地震地帶,應該建造規則對稱的建築,並且對於其構件和材料的強度要從建築的整體上慢慢向上減小。
建築材料的一些要求,其建築使用磚塊的等級應該大於MU10,並且使用的砂漿強度也要大於MU5,所使用的鋼材要有很好的韌性和可焊接性,對於其拉伸效果要達到20%,可以使用HRB400、HRB335、HRB335、HRB400、HPB235這些級數的鋼筋。
建築對於土質的要求是十分高的,根據不同的土質,再根據不同的參數就可以計算出所建樓房的抗震等級,對比與當地的地震級數,如果達不到的話就要另行添加一些抗震的措施以增加建築的抗震效果。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里的內容還是很多的,小編這里只是給你概述了一下,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翻閱相關的資料,更精確的了解抗震設計的規范。
⑹ 什麼是抗震概念設計它包含哪些內容
由於地震作用的大小和特性以及它所引起的結構反應很難正確估算,所以在抗震設防時,不能完全依賴於計算,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正確的方案設計,這就稱為概念設計。
其主要內容有:選擇有利的場地、地基和基礎;合理規劃,避免發生次生災害;建築物的體形和結構力求規整和對稱;盡量減輕建築物的質量,降低其重心;選擇合理的抗震結構體系;增強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延性;遭遇大震時,框架結構不應發生柱鉸機構等。
技術應用
1、隔震技術
目前,國際上較熱門的工程抗震新技術就是隔震技術,它是通過把如橡膠隔震墊等隔震消能裝置安放在結構物底部和基礎(或底部柱頂)之間,來隔開上部結構和基礎,從而改變結構的動力作用和動力特性,有利於減輕結構物的地震反應。
實踐證明,隔震技術具有很大的垂直承載力及垂直壓縮剛度,具有足夠大的初始剛度及較小的水平變形剛度,能夠抵抗風荷載和輕微地震,且耐久性好,使用壽命長,因此,主要適用於較重要的如學校、醫院、商場、科研機構及重要的指揮職能單位的低層和多層建築。
2、消能減震技術
消能減震技術主要用於高層或超高層建築,其原理是指在建築結構的某些部位,如節點、剪力牆、支撐、連接件或連接縫等,設置消能元件,通過消能裝置產生摩擦非線性滯回變形耗能來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減小主體結構的水平和豎向地震反應,從而避免結構產生破壞或倒塌,以達到減震抗震的目的。
⑺ 抗震設計方法有哪些
1 1. 抗震設計方法 1.1結構抗震計算內容 在抗震設防區建造建築物時,必須考慮地震對結構的影響,並對其進行抗震設計。 抗震設計中,當結構形式、布置等初步確定後,一般應進行抗震計算,結構抗震計算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1) 結構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及其作用效應(包括彎矩、剪力、軸力和位移)的計算。 (2) 將地震作用效應與其他荷載作用如結構的自重、樓屋面的可變荷載、風荷載等效應進行 組合,確定結構構件的最不利內力。 (3) 進行結構或構件截面抗震能力計算及抗震極限狀態設計復核,使結構或構件滿足抗震承 載力與變形能力等要求。 1.2 地震的作用、作用效應特點及分析方法 當地震時地面反復晃動使地面產生加速度運動並強迫建築物產生相應的加速度,這時,相當於有一個與加速度相反的慣性力即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於結構自重或活荷載等靜態作用不同,它是一種動態作用,與結構所在地區場地的地震動特性和結構動力特性有關。 地震作用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隨機性很大,每次地震發生的時間較短,因此地震作用是一個隨機過程。根據超越概率的大小,可分為多遇地震作用和罕遇地震作用等,多遇地震作用為可變作用,其抗震設計屬於短暫設計狀況,罕遇地震為偶然作用,其抗震設計狀態屬於偶然狀況。 地震作用效應是指由地震動引起結構每一個瞬時內力或應力、瞬時應變或位移、瞬時運動加速度、速度等。由於地震作用效應是一種隨時間快速變化的動力作用,故又稱地震反應。與地震作用類似,地震反應也是一個隨機過程。 靜態作用往往比較直觀,一般可按有關規定較方便地計算得到,靜態作用的效應可按有關靜力學方法計算,靜力解只有一個。而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分析屬結構動力學范疇,需確定運動微分方程並求解,其中地震激勵輸入時通過結構物的底部地基基礎向上部結構傳遞,地震動輸入是一個動力過程,所得地震反應是一時間歷程。 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分析方法有動力分析法和反應譜法兩類。動力分析法需以結構和地震動輸入為基礎,建立動力模型和運動微分方程,用動力學理論計算地震動過程中結構反應的時間歷程,又稱時程分析法。 反應譜法是以線彈性理論為基礎,根據結構的動力特性並利用地震反應譜曲線計算振型地震作用,再按靜力方法求振型內力和變形。反應譜法按分析所採用的振型多少又分為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底部剪力法。其中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考慮的振型較多,計算精度較高,適用於大多結構,底部剪力法僅考慮一個基本振型或前兩個振型,適用於較低的簡單結構。 1.3 結構地震反應分析方法 在實際的建築結構抗震設計中,少數結構可簡化為單自由度體系外,大量的建築結構都應簡化為多自由度體系。在單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結構地震反應分析方法有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底部剪力法、動力時程分析方法以及非線性靜力分析等方法。 1.3.1 振型分解反應譜法 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基本概念是:假定結構為多自由度彈性體系,利用振型分解和振型的正交性原理,將n個自由度彈性體系分為n
2 每個振型下等效單自由度彈性體系的效應,再按一定的法則將每個振型的作用效應組合成總的地震效應進行截面抗震驗算。 (1) 多自由度彈性體系的運動方程 多自由度彈性體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變形如圖1.3.1所示。有運動方程: 1 1 [()()]()()0nn iigikkikkkkmxtx tCxtKxt (1.3.1) 對於一個n質點的彈性體系,可以寫出n個類似於式(1.3.1)的方程,將組成一個由n個方程組成的微分方程組,其矩陣形式為: []{()}[]{()}[]{()}[]{}()gMxtCxtKxtMIx t (1.3.2) 式中 [M]——體系質量矩陣; [K]——體系剛度矩陣; [C]——阻尼矩陣,一般採用瑞雷阻尼 2)振型的正交性 多自由度彈性體系自由振動時,各振型對應的頻率各不相同,任意兩個不同的振型之間存在正交性。利用振型的正交性原理可以大大簡化多自由度彈性體系運動微分方程組的求解。包括三類正交性: 質量矩陣的正交性:{}[]{}0TjiXMX()ji 剛度矩陣的正交性:{}[]{}0TjiXKX()ji 阻尼矩陣的正交性:{}[]{}0 TjiXCX()ji 3)振型分解 運用振型正交性,對式1.3.2進行化簡展開後可得到n個獨立的二階微分方程,對於第j振型,可寫為: {}[]{}(){}[]{}(){}[]{}(){}[]{}{}() TTT (1.3.3) 引入廣義質量、廣義剛度和廣義阻尼的概念後,式1.3.3可視為單自由度體系運動微分方程進行計算 4)多自由度彈性體系的地震作用效應組合 由於各振型作用效應的最大值並不出現在同一時刻,因此如果直接由各振型最大反應疊加估計體系最大反應,其結果顯然偏大,這會過於保守。通過隨機振動理論分析,得出採用平方和開方的方法(SRSS)法估計平面結構體系最大反應可獲得較好的結果,即:
21 k j jSS
(1.3.4)
3 1.3.2 底部剪力法 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多自由度結構體系的地震反應時,需要計算體系的前幾階振型和自振頻率,對於建築物層數較多時,用手算就比較繁瑣。理論分析研究表明:當建築物高度不超過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剛度分布比較均勻、結構振動以第一振型為主且第一振型接近直線(見圖1.3.2)時,該類結構的地震反應可採用底部剪力法。 1) 底部剪力法的計算 1EKFGq (1.3.5) 式中 1——對應於結構基本自珍周期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 G——結構的總重力總荷載代表值 q——為高振型影響系數,經過大量計算結果統計分析表明, 當結構體系各質點質量和層高大致相同時,
有:3(1) 2(21) nqn 對於單自由度體系。q=1;對於多自由度體系,取0.75~0.9,《抗震規范》取0.85. 2) 水平地震作用分布圖1.3.2簡化的第一振型 根據底部剪力法的適用條件,結構第一振型為主且接近直線,即任意質點的第一振型位移與其所處高度成正比。則可推得各質點水平地震作用:
1 ii iEKn k k kGHFFGH (1.3.6) 1.3.3 動力時程分析方法 動力時程分析方法是將結構作為彈性或彈塑性振動系統,建立振動系統的運動微分方程,直接輸入地面加速度時程,對運動微分方程直接積分,從而獲得振動體系各質點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和結構內力的時程曲線。時程分析方法是完全動力方法,可以得出地震時程范圍內結構體系各點的反應時間歷程,信息量大,精度高;但該法計算工作量大,且根據確定的地震動時程得出結構體系的確定反應時程,一次時程分析難以考慮不同地震時程記錄的隨機性。 時程分析方法分為振型分解法和逐步積分方法兩種。振型分解法利用了結構體系振型的正交性,但僅適用於結構彈性地震反應分析;而逐步積分方法既適用於結構彈性地震反應分析,也適用於結構非彈性地震反應分析。 結構時程分析時,需要解決結構力學模型的確定、結構或構件的滯回模型、輸入地震波的選擇和數值求解方法的確定。 1) 結構的力學模型 結構動力時程分析模型可以分為材料層次的實體分析模型和構件層次的簡化分析模型。材料層次的實體分析模型以結構中各材料的應力-應變關系曲線為基礎,而構件層次的簡化分析模型以構件的力-變形關系曲線為基礎。
⑻ 抗震設計三個標準是什麼 答案
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根據我國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GB50011-2010》)要求,建築抗震以『三個水準』為抗震設防目標, 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全球范圍內採用裝配式建築的國家,房屋抗震能力都能滿足抗震性能要求。不同國家的設計地震加速度、房屋高度、結構體系等不一樣,採用的裝配式建築抗震設防理念也不盡相同。
(8)抗震設計pdf擴展閱讀
我國的抗震設計:
總體來看,我國在抗震法律法規、國家標准上做得比較充分。
我國發布有《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准》、《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等國家標准,對建築物抗震設防分類、責任劃歸、防災規劃均有具體劃分。
《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第八條規定:當遭受多遇地震時,城市一般功能正常;當遭受相當於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時,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線系統基本正常,重要工礦企業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復生產;當遭受罕遇地震時,城市功能不癱瘓,要害系統和生命線工程不遭受嚴重破壞,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
⑼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有多少版
最新版是:GB 50011-2010(2016年版)建築抗震設計規范,網上有,需要幫忙可以留下郵箱號,給你發送掃描版(pdf版本)
⑽ 求最新版《建築抗震設計規范》的PDF
2010年5月31日發布的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正式版,2010年12月1日開始實施。
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