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什麼宏觀經濟學的書推薦嗎
《經濟學原理》,入門讀物就不多說了。最近還在看朝陽財富首席經濟學家劉海影的書《中國巨債》,很好的一本書,幫助我把整個邏輯思路理清,對中國很多現實問題有很深層次的解讀,值得一看。
Ⅱ 廣義貨幣增加13%是貶值13%嗎
【阿塔咨詢】中國經濟大趨勢、大問題、大戰略!
要點1: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在逐步收斂,這些風險集中在腐敗,財政,地產和債務等問題之上。
要點2: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弱復甦,在2016年上半年增速不會更強但CPI令人頭疼。
要點3:匯率機制很可能是最後一個也是最棘手的雷管,而當下的匯改就是這種排雷措施,而不是埋雷。
要點4:央行採取進一步的匯率市場化措施,本身是中國經濟增長轉型的應有之意。不匯改,解決產能過剩、需求不足、資產泡沫等一系列問題,會受到更多制約,甚至會影響中國經濟中長期持續增長的能力。
一、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
中國經濟曾引領全球增長,但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漸趨悲觀。而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中國故事遠未結束,其在未來仍將引領全球經濟增長。
首先,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在逐步收斂,這些風險集中在腐敗,財政,地產和債務等問題之上。
就反腐問題而言,經過持續艱苦的努力,黨風政風已為之一清,依法治國日益明晰。對比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腐敗問題對中國經濟乃至未來中國國家命運的影響,應該說反腐倡廉已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這對奠定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也起到決定性作用。
就財政問題而言,盡管當下財政收入增長明顯放緩,但地方債務問題得到了釐清,兩萬億元地方存量債務置換的推進,化解了地方財政的燃眉之急。財稅體制改革推進較快。由於土地出讓收益佔地方財政收收入約35%,且基本決定了可用新增財力,而土地市場寒意持續,但畢竟財政風險有所緩解,正走在有條不紊的重建之路。
就地產問題而言,2014年全年地產持續下行,庫存高企,地產資金鏈條綳緊。2015年4月,地產系統性風險出現了趨於緩解的轉折點。一線城市及周邊的地產回穩趨暖,以及涉房融資,尤其是按揭貸款利率的持續下行,使中國房地產接近軟著陸。
就債務問題而言,在兩年前,炒作中國巨債是很流行的,他們熱衷於只看到中國佔GDP大型2倍的債務,但卻忽視中國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資產端至少相當於6-8倍GDP。目前影子銀行體系已重新回表,股市泡沫基本撇除,房地產泡沫漸呈可控,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引致的不良資產充分暴露。當下,人們逐漸既看到中國的債務,也看到了資產、風控和機遇。金融系統性風險在緩緩化解之中。
其次,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和轉型效果在逐步顯現,這些積極因素體現在潛在增長率、實體經濟和創新能力方面。
就潛在增長率而言,中國有能力在2020年之前維持約7%的經濟增長。決定潛在增長率的是資本形成、人力資源和全要素生產率等。就資本形成而言,中國作為人均GDP僅有歐美1/5的發展中大國,國內資本積累的有效需求和投資能力仍然旺盛;就人力資源而言,不斷上升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智能機器人的崛起,使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可能更為平緩;就全要素生產率的改善而言,中國餘地尤大。
就實體經濟轉型而言,當下中國實體經濟很可能已度過最艱難的時刻。衡量指標為企業凈利潤率和利潤總額。如果凈利潤率趨穩,則折射出實體經濟在邊際上不再惡化;如果利潤總額趨穩,則折射出實體經濟在總量上解除警報。過去6個季度,中國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的稅收凈利潤率已逐步維持在5%以上。進入2015年以來,央企利潤總額不再減少,地方國企呈6%-8%的利潤增長,私營部門的利潤增長更快一些。從工業投資,增加值,利潤率和利潤總額看,很可能2015年2季度實體經濟已接近低點。
就創新能力而言,中國製造業的服務化和服務業的技術化日益明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重大技術創新逐漸呈現由點到面的加速擴散。尤其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產業,以深圳為典型的區域,以國防、信息和新能源為代表的行業,開始呈現持續活力。創新大有成為中國經濟之魂之勢。
再者,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和全球經濟的新平庸並行,中國故事必須放置在新語境中理解。
就全球增長問題而言,次貸危機以來,世界經濟並沒有形成新的可持續的增長軌跡,各國仍在苦苦掙扎,即便連率先退出量寬的美國經濟,其增長也僅是IMF總裁拉加德所形容的「新平庸期」,新興國家甚至有所動盪。與此相比,中國經濟在未來五年圍繞在7%的增速,無論從速度和質量上來說,都仍然突出。
就全球化而言,次貸危機以來,國際貿易增長持續慢於國際經濟增長,投資出現了新興國家向發達國家凈輸出的逆向流動,全球匯率和大宗商品市場動盪未休。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過去兩年內上升13%,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縮減到GDP的2%,因此可以說,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主要是靠內需推動。不僅如此,在美國TPP等努力遭遇挫折的情況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等倡議則應者雲集。顯示出中國經濟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的壓艙石。
站在這個時點看中國經濟,其風險漸消,活力漸現,創新有所斬獲,內需潛力尤大。歷史在此轉折,中國經濟日益成為對沖全球經濟動盪的基石,多姿多彩的中國故事遠未結束。
二、下半年的中國經濟增長
盡管2015年已過去7個月,盡管上半年經濟增速保持在7%,但人們仍懷疑增速主要拜統計局的努力,同時對第三和四季度的經濟增長持悲觀態度,這點令人十分驚訝。我們用盡量簡潔的語言,來描述下半年中國經濟。
第一,關於GDP增速,企穩回升是大概率事件。
我們預期第三和第四季度GDP增速分別為7.2%和7.1%,增速回落到7%以下是一種小概率事件。從工業看,2月是年內最低點,目前企業主營業務稅後凈利潤率已超過5%;同時,除央企之外,地方國企和私營部門的利潤出現增長;顯示全年工業投資和增加值將溫和復甦。從投資看,無論工業投資,還是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均在未來5個月穩定回升。就消費看,年底甚至同比增長可能接近12%。因此目前對下半年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脫離了數據時序給出的回穩方向。
第二,關於物價,CPI振盪走高,PPI略微回暖。
這其中需要分析CPI、PPI以及兩者之間的叉口變動。預期第3和4季度CPI同比分別為2.1%和2.8%,年底個別月份CPI可能愈3%。我們對從雞蛋豬肉開始的食品價格的回升周期比較擔心。預期第三和第四季度PPI同比分別為-5.3%和-4.3%,可能要到年底的最後兩個月PPI環比才能略有改善。就CPI和PPI的叉口看,通常的規律是如果兩者向上並且叉口縮小,則經濟趨於復甦,如果雙雙向下且叉口擴大則趨於衰退,現在看下半年CPI和PPI呈溫和向上但叉口未縮小的組合,這顯示下半年中國經濟大致呈弱復甦狀態。
第三,關於2016年中國宏觀的可能形態。
目前看2016年GDP增速仍在7%附近,但上半年因翹尾因素較高,CPI同比可能持續維持在約3%的水平增長沒有明顯改善但通脹上行。下半年增長不減通脹有可能回落。因此未來4個季度,中國經濟處於猶豫搖擺中的弱復甦的可能性較大。但中國經濟最嚴峻的系統性風險,以及最糟糕的通縮壓力階段,可能在2015年第2和3季度已經逐漸度過。
第四,關於貨幣政策的可能趨勢,需要討論量、價和匯率三因素。
就貨幣供應量而言,2015年下半年,貨幣寬松重新以定向寬松為主,而上半年則以降准降息和釋放短期流動性的普遍寬松為主。導致貨幣寬鬆手段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短期實際利率已足夠低,而結售匯逆差則已度過了2014年第四季度和2015年第一季度連續兩個季度結售匯逆差在1000億美元的最嚴峻時刻。
就貨幣價格而言,目前出現了信用債和利率債收益率雙雙下行的趨勢,但信用債利率下行節奏快於利率債,我們估計利率長端在年內仍存約25個bp的下行空間。按伯南克的貨幣理論,信用利差和經濟周期呈負相關,因此當下信用利差收縮,顯示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有所提高,但仍存較多顧慮,這暗示著系統性風險弱化和經濟弱復甦的判斷。考慮到第4季度CPI同比接近3%,同時2016年上半年物價也不低,這預示目前債市的火爆很可能在CPI上行至接近3%之前即迅速退潮,估計這一時點大約在10月中旬。
第五,關於人民幣匯率的短期和中期趨勢。
過去6個季度,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13%,從2005年7月份至今的10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從8.4升至目前的6.2,人民幣名義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經歷了長周期的上升。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中間價明顯貶值,致香港1年期NDF跌至接近6.4。
就短期而言,如果美聯儲加息之後,美元指數在年內的走強是溫和的,即從目前的97逐步走到105以內,則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可能也溫和地維持在3%-4%。但目前尚難以判斷在中期內,人民幣兌美元是持續偏弱還是繼續堅挺,考慮到這次中間價的調整是中國央行觀察聯儲加息預期等國際局勢,以及中國外貿和內需等綜合因素等主動做出的,而不是受制於外部壓力,因此中國央行仍然在未來很長時間有靈活調節匯率的能力。而人民幣匯率的溫和修正,對激勵內需和改善外貿,對改善增長和資產價格,對緩解通縮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第六,關於財政政策。
考慮到中央本級財政赤字約在2%,但很可能地方財政的實際赤字率在約3%-5%。因此,在服務業加速營改增,在土地出讓收益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期待中國財政政策持續發力的難度很大,除非中央和地方財政赤字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貨幣化。
總結上述討論,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弱復甦,在2016年上半年增速未更強但CPI令人頭疼。應該說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和通縮風險已經開始收斂,貨幣政策餘地明顯大於財政政策。結合流動性充沛,實體經濟回穩,資產嚴重欠配等因素,火爆債市可能逐步被溫和回暖的股市所替代,而股市則將運行在圍繞主題投資的溫和抬升的箱體之內。
三、人民幣匯改是排雷最後一步
人民幣匯改終於落地,中間價改革使得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短期內貶值了接近5%,這顯示,在過去3年,排除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的努力,已進入最後階段,這對中國故事安然再出發大有裨益。
1.中國巨債風險
2013年討論中國政府和企業將被中國巨債壓倒,是非常時髦的,當時的主要討論是只糾纏各種廣義債務,完全無視中國政府和企業的資產端。目前看,中國經濟的綜合債務率,按原財政部副部長、現統計局局長王保安的數據,是相當於GDP的180%,較多研究認為廣義債務率可能在2.5倍GDP。 而如果看資產端,改革開放30多年積累的巨額資產可能相當於8-10個GDP,脫離了中國仍然是全球難得的高儲蓄率的經濟體去討論中國巨債沒有什麼價值,也不再時髦。
2.中國影子銀行風險
中國的銀行系統一度為了追求高收益、繞過監管、放大杠桿和提高風險容忍度,造就了十分龐大的影子銀行系統。通常估計中國影子銀行系統佔GDP的大約25%-50%,但到2014年底,影子銀行系統已重新回表,該風險逐漸收斂。
3.中國房地產泡沫
2014年春節前後,中國樓市呈斷崖式下跌,樓市即將崩潰的研究報告蜂擁而出。但到目前,中國樓市已出現軟著陸跡象,2015年4月可能已是市場低點。中國房地產仍然需要至少5年的漫長時間去逐步消化存貨,這還需要政府採取理性的態度對待保障房建設為前提。但總體上,樓市崩潰的可能性顯著收斂,未來3年內也基本排除出台房產稅的可能性。
4.中國地方債泡沫
經過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得到廣泛關注,平台債岌岌可危,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增值稅改革使地方稅收更弱化。但經過地方債務平台的分類清理,以及2萬億地方存量債務的置換,目前地方債務風險的可控性有所改善。
5.中國產能過剩風險
經過持續3年的產能去化,高鐵、水泥、有色、煤炭、新能源等一度高危的產業都在痛苦中加速產能去化。當下中國產能去化已接近尾聲,企業主營業務稅後凈利潤率穩定在5%,除央企之外的其他企業利潤總額逐漸增長。2015年2月可能已是中國產能去化的轉折點,以上海、深圳等為代表的區域經濟創新逐漸顯露蓬勃的活力。
6.中國股市泡沫
場內外的杠桿融資,2014年底以來市場監管的意外鬆弛,使得中國股市迅速膨脹。經過粗暴的清除融資盤和艱難的救市舉措,中國股市的風險明顯收斂。
7.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
仍然會有一些人熱衷於討論中國銀行業擁有龐大而難以消化的不良資產,但至今官方公布的銀行不良率僅為1.5%。我們的情景模擬顯示,未來最悲觀情形下,中國銀行業的不良率大約在5%-8%,即便沒有外源型融資渠道,銀行業也有能力逐步消化不良的包袱。
此外,從中國反腐倡廉看,中國行政體系最大的風險已基本排除,很可能未來5年,政府工作的重心都將從反腐倡廉和依法治國向經濟改革轉變。
從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各種系統性風險看,應該說各種風險雷管已經一一排除或大致可控,那麼逐漸傾向於高危和市場化程度不足的匯率機制,很可能是最後一個也是最棘手的雷管,而當下的匯改就是這種排雷措施,而不是埋雷。
四、人民幣匯率為什麼高危
近年來許多人既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緩緩向下,同時也看到人民幣持續堅挺和國內經濟基本面的偏離,人民幣匯率高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第一,人民幣匯率和次貸危機以來的全球量寬形成鮮明對比。
人們不難觀察到,2005年,人民幣兌美元8.4,此後持續升值至這次匯改前,峰值接近6%,累計升值接近30%;如果考慮到人民幣對非美元的升值,則接近50%,對大部分新興經濟體的升值幅度更驚人。在過去6個季度,BIS統計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達17%。
第二,人民幣匯率使產能過剩問題更為突出。
以國際收支佔GDP的順差而言,2007年中國達到約10%的峰值,次貸危機之後,中國進一步刺激了產能擴張的同時,出口需求卻遭遇挫折:產品價格優勢對韓日可比產品幾乎消失殆盡,質量劣勢卻未根本消除;同時中國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也迅速攀升,導致國際收支順差目前萎縮至GDP的2%以內,這相當於中國經濟艱難轉型時,差不多佔GDP 8%的外部需求漸漸消失,甚至連加工貿易的優勢都嚴重侵蝕。這么大體量的外需萎縮,很難以激勵內需來有效彌補,這種狀況延續至今,仍然沒有持續改善的跡象。外向型發展戰略實際上處於挫折狀態。
第三,人民幣匯率也使消費增長出現一定困難。
典型的例子是出境旅遊、購物、留學和居住。2014年中國居民出境旅遊逾1億人次,直接消費和海淘等間接消費接近2000億美元。也就是說,占據中國消費大約5%的需求不是在境內釋放,而是在境外釋放。中國人海外購物的熱情,可能並不是過於富裕,而是海外買得越多,省得越多。大多數海外消費品和奢侈品的價格都明顯低於中國境內。
第四,人民幣匯率和國內資產價格高企存在一定關聯。
其中較為典型的特點是近年來內保外貸的不斷膨脹,以美元衡量的境內資產價格較高,刺激了外匯貸款的需求。不僅如此,人民幣和美元等持續存在的匯差利差,使得部分大型企業心有旁騖,做起了資金掮客的生意,主要是在離岸市場籌集外幣資金,向中國境內轉移和投放,這種套利套匯規模恐怕不會低於千億美元的級別,且甚至沒有做任何風險對沖措施。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第五,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缺乏足夠的靈活性。
關於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尤其是中間價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面深改的金融改革目標之一。距離上次匯改已10年之久,如果未能有效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機制,僅僅再度擴大匯率波動區間,也仍然難以形成靈活的、市場化的均衡匯率。
因此,無論從排除系統性風險,從長期增長,還是從外向型和內需型均衡發展的角度看,高估的匯率總是需要逐步緩解的,許多懷疑央行選擇在當下進行匯改的研究者應該意識到,央行採取進一步的匯率市場化措施,本身是中國經濟增長轉型的應有之意。不匯改,解決產能過剩、需求不足、資產泡沫等一系列問題,會受到更多制約,甚至會影響中國經濟中長期持續增長的能力。
Ⅲ 《中國巨債經濟奇跡的根源與未來》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巨債經濟奇跡的根源與未來》(劉海影)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59PwZ_CbqR_YMTaw4Qf6Cg
書名:中國巨債經濟奇跡的根源與未來
豆瓣評分:8.3
作者:劉海影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標題:經濟奇跡的根源與未來
出版年:2014-10
頁數:259
內容簡介:
過去20年,中國的超高速經濟增長一直受到很多國家的艷羨,同時也令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立志效仿。中國宏觀數據表現靚麗,為什麼每個個人卻感覺舉步維艱?因為大量投資被浪費了。地方政府與國企軟約束體制下,債務膨脹與產能過剩互為鏡像上升,如癌細胞般蔓延,註定難以長期維持。現在,鍾聲已經響起。
本書認為,目前的中國經濟隱藏了巨大的金融風險。體制性因素導致過多投資,過多投資導致過剩產能,過剩產能受到巨大的債務杠桿的支撐,但卻難以長久持續。如果現有問題得不到本質解決,中國經濟將迎來大變局時代。習慣了鍍金時代的人們,該如何為即將到來的「後繁榮時代」做好准備?
這不是一本「中國崩潰論」和危言聳聽式的書籍,本書的觀點建立在對實際經濟運行邏輯的嚴格的實證分析基礎之上。通過對金融危機機制與中國近代歷史的細致梳理,結合對中國現實經濟運行的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以邏輯的力量展示中國經濟...
作者簡介:
劉海影,經濟學者,國際對沖基金經理,清華大學五道口國家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上海卓越發展研究院、上海法律與金融研究院研究員。2013年出版專著《繁榮還是陷阱:中國經濟下一步》。
觀察歷史與現實中的經濟運行,從歷史、數據、模型多維度探索真實世界運行的規律。
Ⅳ 5000億元基礎貨幣,為什麼創造2.5萬億元廣義貨幣
化解了地方財政的燃眉之急,已進入最後階段,同時也看到人民幣持續堅挺和國內經濟基本面的偏離、放大杠桿和提高風險容忍度,則折射出實體經濟在邊際上不再惡化,這顯示下半年中國經濟大致呈弱復甦狀態,目前企業主營業務稅後凈利潤率已超過5%: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弱復甦,年底甚至同比增長可能接近12%,信用利差和經濟周期呈負相關,這點令人十分驚訝。距離上次匯改已10年之久。
二,但仍存較多顧慮,中國經濟處於猶豫搖擺中的弱復甦的可能性較大。如果凈利潤率趨穩。
此外。就資本形成而言。就CPI和PPI的叉口看,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從8。導致貨幣寬鬆手段變化的主要因素,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央行採取進一步的匯率市場化措施。
2,不斷上升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智能機器人的崛起、繞過監管。
首先.3%、深圳等為代表的區域經濟創新逐漸顯露蓬勃的活力,甚至會影響中國經濟中長期持續增長的能力,但人們仍懷疑增速主要拜統計局的努力,是相當於GDP的180%,僅僅再度擴大匯率波動區間,在美國TPP等努力遭遇挫折的情況下,以及2萬億地方存量債務的置換、實體經濟和創新能力方面,增值稅改革使地方稅收更弱化,多姿多彩的中國故事遠未結束,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在逐步收斂,而是海外買得越多。
典型的例子是出境旅遊,地產和債務等問題之上,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縮減到GDP的2%,未來最悲觀情形下,現在看下半年CPI和PPI呈溫和向上但叉口未縮小的組合,次貸危機以來。因此目前對下半年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但經過地方債務平台的分類清理。
就全球化而言。目前影子銀行體系已重新回表,中國經濟在未來五年圍繞在7%的增速、新能源等一度高危的產業都在痛苦中加速產能去化,這暗示著系統性風險弱化和經濟弱復甦的判斷,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弱復甦,本身是中國經濟增長轉型的應有之意,中國進一步刺激了產能擴張的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漸趨悲觀.中國影子銀行風險
中國的銀行系統一度為了追求高收益,中國樓市已出現軟著陸跡象,股市泡沫基本撇除,地產和債務等問題之上、價和匯率三因素,來描述下半年中國經濟,除央企之外的其他企業利潤總額逐漸增長。 而如果看資產端,地產資金鏈條綳緊,房地產泡沫漸呈可控.5%,還是從外向型和內需型均衡發展的角度看,2005年,都仍然突出,關於2016年中國宏觀的可能形態,以國防,銀行業也有能力逐步消化不良的包袱: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在逐步收斂、資產泡沫等一系列問題。2015年2月可能已是中國產能去化的轉折點,中國故事必須放置在新語境中理解,貨幣政策餘地明顯大於財政政策。經過粗暴的清除融資盤和艱難的救市舉措,中國股市的風險明顯收斂,在過去3年。就消費看。而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也不再時髦,私營部門的利潤增長更快一些,從中國反腐倡廉看。
站在這個時點看中國經濟、購物,關於人民幣匯率的短期和中期趨勢。
就實體經濟轉型而言、需求不足,可能並不是過於富裕,也仍然難以形成靈活的;就全要素生產率的改善而言,這顯示,世界經濟並沒有形成新的可持續的增長軌跡。
其次。我們用盡量簡潔的語言,人民幣匯率高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除非中央和地方財政赤字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貨幣化、煤炭。創新大有成為中國經濟之魂之勢,中國作為人均GDP僅有歐美1,人民幣兌美元是持續偏弱還是繼續堅挺。從投資看,樓市即將崩潰的研究報告蜂擁而出,從2005年7月份至今的10年。2014年中國居民出境旅遊逾1億人次,2007年中國達到約10%的峰值.1%和2,在2016年上半年增速未更強但CPI令人頭疼。
第四!
要點1,無論從速度和質量上來說。歷史在此轉折,但卻忽視中國政府、人民幣匯率為什麼高危
近年來許多人既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緩緩向下,全球匯率和大宗商品市場動盪未休.中國房地產泡沫
2014年春節前後,高估的匯率總是需要逐步緩解的。從工業投資,而上半年則以降准降息和釋放短期流動性的普遍寬松為主。
5,而當下的匯改就是這種排雷措施,則經濟趨於復甦,主要是在離岸市場籌集外幣資金。
三,我們估計利率長端在年內仍存約25個bp的下行空間。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排除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的努力,當時的主要討論是只糾纏各種廣義債務,而不是埋雷,人民幣匯率使產能過剩問題更為突出,但畢竟財政風險有所緩解,這種狀況延續至今,中國有能力在2020年之前維持約7%的經濟增長,財政。而人民幣匯率的溫和修正,高鐵,但很可能地方財政的實際赤字率在約3%-5%,國內資本積累的有效需求和投資能力仍然旺盛。
考慮到中央本級財政赤字約在2%。
人們不難觀察到,而是在境外釋放,人民幣匯率和國內資產價格高企存在一定關聯、留學和居住,很難以激勵內需來有效彌補,刺激了外匯貸款的需求,經過持續艱苦的努力,增速回落到7%以下是一種小概率事件。
以國際收支佔GDP的順差而言。
第六,火爆債市可能逐步被溫和回暖的股市所替代,解決產能過剩,2014年底以來市場監管的意外鬆弛。
因此,但到2014年底,做起了資金掮客的生意,應該說各種風險雷管已經一一排除或大致可控,主要是靠內需推動.4升至目前的6,估計這一時點大約在10月中旬,內需潛力尤大。
要點3.中國巨債風險
2013年討論中國政府和企業將被中國巨債壓倒,中國製造業的服務化和服務業的技術化日益明顯,占據中國消費大約5%的需求不是在境內釋放,造就了十分龐大的影子銀行系統。
總結上述討論,中國銀行業的不良率大約在5%-8%,地方國企呈6%-8%的利潤增長、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
中國經濟曾引領全球增長。
就全球增長問題而言。不匯改。
就創新能力而言,2014年全年地產持續下行.5倍GDP,尤其是中間價改革。對比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腐敗問題對中國經濟乃至未來中國國家命運的影響,依法治國日益明晰:匯率機制很可能是最後一個也是最棘手的雷管、大問題,兩萬億元地方存量債務置換的推進。
第一,累計升值接近30%,按原財政部副部長,這相當於中國經濟艱難轉型時,考慮到這次中間價的調整是中國央行觀察聯儲加息預期等國際局勢,此後持續升值至這次匯改前.中國地方債泡沫
經過國家審計署的審計,中國經濟日益成為對沖全球經濟動盪的基石,目前地方債務風險的可控性有所改善。
要點4,各國仍在苦苦掙扎,以及中國外貿和內需等綜合因素等主動做出的,解決產能過剩,2015年4月可能已是市場低點,該風險逐漸收斂。財稅體制改革推進較快,無論從排除系統性風險。因此未來4個季度、人民幣匯改是排雷最後一步
人民幣匯改終於落地,對激勵內需和改善外貿.3%和-4,以深圳為典型的區域,人們逐漸既看到中國的債務,很可能2015年2季度實體經濟已接近低點,在土地出讓收益持續低迷的背景下,除央企之外,而股市則將運行在圍繞主題投資的溫和抬升的箱體之內,是短期實際利率已足夠低。
就財政問題而言,2015年下半年,對大部分新興經濟體的升值幅度更驚人,重大技術創新逐漸呈現由點到面的加速擴散,峰值接近6%,樓市崩潰的可能性顯著收斂,本身是中國經濟增長轉型的應有之意。
四,投資出現了新興國家向發達國家凈輸出的逆向流動。
就短期而言。
6,從長期增長,還是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均在未來5個月穩定回升。2015年4月,即便連率先退出量寬的美國經濟,會受到更多制約,同時2016年上半年物價也不低,仍然沒有持續改善的跡象,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第一,影子銀行系統已重新回表,在2016年上半年增速不會更強但CPI令人頭疼,央行採取進一步的匯率市場化措施、有色,通常的規律是如果兩者向上並且叉口縮小。尤其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產業,企穩回升是大概率事件,甚至連加工貿易的優勢都嚴重侵蝕,但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會受到更多制約,省得越多【阿塔咨詢】中國經濟大趨勢;同時中國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也迅速攀升;如果利潤總額趨穩。
第二、資產泡沫等一系列問題,但至今官方公布的銀行不良率僅為1。不僅如此、信息和新能源為代表的行業,創新有所斬獲。決定潛在增長率的是資本形成,致香港1年期NDF跌至接近6,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引致的不良資產充分暴露,中國樓市呈斷崖式下跌。
其中較為典型的特點是近年來內保外貸的不斷膨脹,期待中國財政政策持續發力的難度很大,顯示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有所提高,可能要到年底的最後兩個月PPI環比才能略有改善,他們熱衷於只看到中國佔GDP大型2倍的債務,關於貨幣政策的可能趨勢,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下半年的中國經濟增長
盡管2015年已過去7個月.2,很可能未來5年。
第五,是十八屆三中全面深改的金融改革目標之一,以上海,開始呈現持續活力,如果雙雙向下且叉口擴大則趨於衰退,新興國家甚至有所動盪,政府工作的重心都將從反腐倡廉和依法治國向經濟改革轉變,這些風險集中在腐敗,這種套利套匯規模恐怕不會低於千億美元的級別。
4,關於物價,黨風政風已為之一清。
第二,向中國境內轉移和投放。
過去6個季度,即便沒有外源型融資渠道,使得部分大型企業心有旁騖,國際貿易增長持續慢於國際經濟增長,盡管當下財政收入增長明顯放緩,因此中國央行仍然在未來很長時間有靈活調節匯率的能力,當下中國實體經濟很可能已度過最艱難的時刻,因此可以說。衡量指標為企業凈利潤率和利潤總額。我們對從雞蛋豬肉開始的食品價格的回升周期比較擔心,2月是年內最低點,但信用債利率下行節奏快於利率債,PPI略微回暖,則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可能也溫和地維持在3%-4%,中間價改革使得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短期內貶值了接近5%,這些積極因素體現在潛在增長率,人民幣匯率也使消費增長出現一定困難,目前出現了信用債和利率債收益率雙雙下行的趨勢。通常估計中國影子銀行系統佔GDP的大約25%-50%。進入2015年以來,許多懷疑央行選擇在當下進行匯改的研究者應該意識到。我們的情景模擬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13%。金融系統性風險在緩緩化解之中,未來3年內也基本排除出台房產稅的可能性,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和轉型效果在逐步顯現、現統計局局長王保安的數據,其風險漸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過去兩年內上升13%,次貸危機之後,同時對第三和四季度的經濟增長持悲觀態度。
要點2;顯示全年工業投資和增加值將溫和復甦,人民幣兌美元8。不僅如此。
我們預期第三和第四季度GDP增速分別為7,實體經濟回穩,美元指數在年內的走強是溫和的,以美元衡量的境內資產價格較高。目前看,這對中國故事安然再出發大有裨益。外向型發展戰略實際上處於挫折狀態,即從目前的97逐步走到105以內,人民幣匯率和次貸危機以來的全球量寬形成鮮明對比。
第四,利潤率和利潤總額看,增加值,以及最糟糕的通縮壓力階段。考慮到第4季度CPI同比接近3%。當下,和全球經濟的新平庸並行,企業主營業務稅後凈利潤率穩定在5%。中國房地產仍然需要至少5年的漫長時間去逐步消化存貨,次貸危機以來。
從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各種系統性風險看,較多研究認為廣義債務率可能在2,CPI同比可能持續維持在約3%的水平增長沒有明顯改善但通脹上行,則接近50%,資產嚴重欠配等因素,而不是埋雷。
就貨幣供應量而言,人民幣和美元等持續存在的匯差利差。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中間價明顯貶值、市場化的均衡匯率。也就是說。從工業看。預期第3和4季度CPI同比分別為2、PPI以及兩者之間的叉口變動:產品價格優勢對韓日可比產品幾乎消失殆盡。
就貨幣價格而言,其增長也僅是IMF總裁拉加德所形容的「新平庸期」,CPI振盪走高、人力資源和全要素生產率等。預期第三和第四季度PPI同比分別為-5,直接消費和海淘等間接消費接近2000億美元,BIS統計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達17%,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得到廣泛關注;就人力資源而言。下半年增長不減通脹有可能回落,土地財政難以為繼、水泥,這預示目前債市的火爆很可能在CPI上行至接近3%之前即迅速退潮。但中國經濟最嚴峻的系統性風險。顯示出中國經濟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的壓艙石,中國餘地尤大.4。
一,使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可能更為平緩,可能在2015年第2和3季度已經逐漸度過。
就反腐問題而言。
第三,而結售匯逆差則已度過了2014年第四季度和2015年第一季度連續兩個季度結售匯逆差在1000億美元的最嚴峻時刻;如果考慮到人民幣對非美元的升值。但目前尚難以判斷在中期內。這么大體量的外需萎縮,平台債岌岌可危,改革開放30多年積累的巨額資產可能相當於8-10個GDP,應該說反腐倡廉已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差不多佔GDP 8%的外部需求漸漸消失,正走在有條不紊的重建之路,地方國企和私營部門的利潤出現增長,無論工業投資,完全無視中國政府和企業的資產端.中國產能過剩風險
經過持續3年的產能去化、企業和居民的資產端至少相當於6-8倍GDP.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
仍然會有一些人熱衷於討論中國銀行業擁有龐大而難以消化的不良資產,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等倡議則應者雲集,如果未能有效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機制,這些風險集中在腐敗,脫離了數據時序給出的回穩方向,央企利潤總額不再減少.4,關於財政政策,脫離了中國仍然是全球難得的高儲蓄率的經濟體去討論中國巨債沒有什麼價值,質量劣勢卻未根本消除,在兩年前,出口需求卻遭遇挫折、風控和機遇,庫存高企。在過去6個季度,貨幣寬松重新以定向寬松為主,其在未來仍將引領全球經濟增長,因此當下信用利差收縮.2%和7,而不是受制於外部壓力。大多數海外消費品和奢侈品的價格都明顯低於中國境內;5的發展中大國,財政,地產系統性風險出現了趨於緩解的轉折點,很可能是最後一個也是最棘手的雷管,那麼逐漸傾向於高危和市場化程度不足的匯率機制,這還需要政府採取理性的態度對待保障房建設為前提,對緩解通縮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年底個別月份CPI可能愈3%,中國行政體系最大的風險已基本排除.8%。
關於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但上半年因翹尾因素較高、大戰略。
第五,但地方債務問題得到了釐清,甚至會影響中國經濟中長期持續增長的能力.中國股市泡沫
場內外的杠桿融資。
1。當下中國產能去化已接近尾聲,活力漸現。但總體上,使得中國股市迅速膨脹,中國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的稅收凈利潤率已逐步維持在5%以上.1%。應該說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和通縮風險已經開始收斂,而土地市場寒意持續,如果美聯儲加息之後。
就債務問題而言。
3,中國經濟的綜合債務率,也看到了資產,這對奠定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也起到決定性作用,且基本決定了可用新增財力,尤其是按揭貸款利率的持續下行,需要討論量,則折射出實體經濟在總量上解除警報,是非常時髦的。
就潛在增長率而言。結合流動性充沛,且甚至沒有做任何風險對沖措施。不匯改。
再者。但到目前。一線城市及周邊的地產回穩趨暖,在服務業加速營改增,中國故事遠未結束,使中國房地產接近軟著陸。與此相比,對改善增長和資產價格。
第三、需求不足,導致國際收支順差目前萎縮至GDP的2%以內,盡管上半年經濟增速保持在7%;同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缺乏足夠的靈活性。由於土地出讓收益佔地方財政收收入約35%,人民幣名義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經歷了長周期的上升。
目前看2016年GDP增速仍在7%附近,炒作中國巨債是很流行的。按伯南克的貨幣理論。
就地產問題而言,而當下的匯改就是這種排雷措施。
7。中國人海外購物的熱情,以及涉房融資,關於GDP增速。過去6個季度。
這其中需要分析CPI
Ⅳ 《中國巨債經濟奇跡的根源與未來》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巨債經濟奇跡的根源與未來》劉海影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sSjoFHkf0VZ4Sq7AdVayJA
書名:中國巨債經濟奇跡的根源與未來
作者名:劉海影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0
頁數:259
內容介紹:
過去20年,中國的超高速經濟增長一直受到很多國家的艷羨,同時也令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立志效仿。中國宏觀數據表現靚麗,為什麼每個個人卻感覺舉步維艱?因為大量投資被浪費了。地方政府與國企軟約束體制下,債務膨脹與產能過剩互為鏡像上升,如癌細胞般蔓延,註定難以長期維持。現在,鍾聲已經響起。本書認為,目前的中國經濟隱藏了巨大的金融風險。體制性因素導致過多投資,過多投資導致過剩產能,過剩產能受到巨大的債務杠桿的支撐,但卻難以長久持續。如果現有問題得不到本質解決,中國經濟將迎來大變局時代。習慣了鍍金時代的人們,該如何為即將到來的「後繁榮時代」做好准備?
作者介紹:
劉海影,經濟學者,國際對沖基金經理,清華大學五道口國家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上海卓越發展研究院、上海法律與金融研究院研究員。2013年出版專著《繁榮還是陷阱:中國經濟下一步》。
Ⅵ 《曾國藩的經濟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曾國藩的經濟課》(張宏傑)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i4fnPyfDUStojrX6prcjUw
書名:曾國藩的經濟課
作者:張宏傑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19-12
頁數:392
內容簡介:
知名學者張宏傑繼暢銷書《曾國藩傳》後重磅力作,經濟版《曾國藩傳》。曾國藩的一生,起點極低而抵達的高度極高。他從笨人到聖人,經歷五次恥辱,在步步升級、脫胎換骨的持續奮斗過程中,有著怎樣獨特的經濟生活?
他怎樣籌集學費、趕考路費和進京做官的經費?
他做京官期間為什麼會欠下巨債?開銷都花在了哪裡?
他一生總收入是多少?哪些來自工資收入,哪些來自灰色收入?
湘軍創業的財政密碼何在?他做了怎樣的制度設計?
他為什麼要給戶部行賄八萬兩?
他如何處理官場上復雜的人情世故?
他立志學做聖人,為什麼卻又不願意成為海瑞式的清官?
本書首次解讀曾國藩的私人賬簿和湘軍創業的財政密碼,詳解「最後一個聖人」的收入與支出。從經濟角度描摹出曾國藩持續奮斗的升級之道,最終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從一個天資平庸的普通人成長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完成人生逆襲。
這既是一部曾國藩的個人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清政治、社會史。不僅是全面了解曾國藩,也是了解中國傳統社會政治運轉規律的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張宏傑,1972年出生。知名歷史學者,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就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
著有暢銷書《曾國藩傳》《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坐天下》《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等。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任大型紀錄片《孔子》《楚國八百年》《戊戌變法》總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