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常用按摩手法有哪些
1、推揉類
指平面用力手法,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
推法
[定義]用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穴位或按經絡的循行方向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移動。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指推法又分為單指推法、雙指推法和三指推法;掌推法又分為全掌推法和掌跟推法。
[動作]操作時指、掌或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而均勻。根據體質、性別因人而宜。
[應用]在人體各部位使用,指推法適用於各科疾病,掌推法適用於四肢、腰背、運動障礙,肘推法適用於腰臀、股骨部。能增高肌肉的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並有舒筋活絡、疏泄積滯、宣化壅塞的作用。
揉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體某個部位做迴旋揉動。
[動作]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僅達到皮下組織,但重揉時叫作用到肌肉。頻率較慢,每分鍾50~100次,一般是由輕到重再至輕。此種手法較溫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強手法刺激後使用,也可在放鬆肌肉、解除局部痙攣時用。操作時手指和手掌應緊貼皮膚,與皮膚之間不能移動,而皮下的組織被揉動,幅度可逐漸擴大。根據按揉的部位不同做可分為拇指揉、大魚際揉、肘揉、掌揉等等。
[應用]揉法的主要作用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消積理氣,助消化等。
摩法
[定義]本法分掌摩或指摩兩種。
[動作]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本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微屈曲(120度~145度),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調。頻率每分鍾120次左右。
[應用]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腰背用手法。掌摩適用於胸腹、脅肋腰背部,指摩適用於頭面、腹部。對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胸脅迸傷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療。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調節腸胃蠕動等作用。
抹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平伏按於按摩部位後,以均衡的壓力抹向一邊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淺在皮膚,深在肌肉。其強度不大,作用柔和。一般常用雙手同時操作,也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抹、掌抹、理筋三種方法。抹法不同於推法,它的著力一般較推法為重,推法是單方向的移動,抹法則可根據不同的治療位置任意往返移動。抹法的頻率也較推法慢。
[應用]抹法的主要作用是開竅,鎮靜,清醒頭目,擴張血管和增加皮膚彈性等。
擦法
[定義]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上來回摩擦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淺,僅作用於皮膚及皮下。其頻率較高,達每分鍾100~200次。對皮膚引起反映較大,常要擦到皮膚發紅,但不要擦破皮膚,故在操作時多用介質潤滑,防止皮膚受損。此法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
[應用]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加快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祛風除濕,濕經散寒等。
2、按拍類
按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拍則指用虛掌拍打體表。一般有按法、掐法、撥法、振法、彈法、拍捶法、踩蹺法、滾法。
按法
[定義]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動作]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應用]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指按法可用於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於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鬆肌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症常用本法治療。
掐法
[定義]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並持續的掐壓。
[動作]掐法刺激較強,常用於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時用力須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為由淺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時,可有強烈的酸脹感覺稱「得氣」反應。掐法也可稱指針法,是以指代針的意思。另與掐法近似的一種指切法,是用一手或兩手拇指做一排排輕巧而密集的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這一方法一般用於組織腫脹時,將其向前方推散,而使腫脹散開。
[應用]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經脈,消腫散瘀,鎮靜安神,開竅等。
撥法
[定義]是將手指端嵌入軟組織縫隙中,然後做橫向的撥動。
[動作]撥法的刺激很強,局部可有酸脹反應,用的力更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另有一種稱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軟組織有肥厚或硬結處做刮撥的手法。刮撥的方向可根據病變部位走向而定。
[應用]撥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振法
[定義]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震顫的一種手法。
[動作]操作時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續用勁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動力,使按摩部位隨之而發生震顫。操作時要著力實而頻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滲透的感覺。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較累,可以使用電振器做治療。但最好個做頭、面部的電動按摩器治療。通常每個穴位可做1分鍾左右。振法可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重疊操作。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振法、掌振法、電振法三種。
[應用]振法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放鬆肌肉,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等。
彈法
[定義]用手指背面彈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
[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出撥動滑脫,使食指指背在思部著力彈打。彈打的強度需由輕而重,著力也要有彈性,以不引起疼痛為宜。此手法多用單手操作,適用於關節部位,彈時可沿關節周圍進行。
[應用]彈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關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
拍捶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輕巧地拍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
[動作]用空心拳或拳側面捶擊身體某部位的方法為捶法。拍法著力較輕,多用於胸廓、背部及表淺的關節部位;捶法作用力較重,可達肌肉、關節與骨骼。捶法輕而緩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擊可使肌肉興奮。不論拍、捶在操作時要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交替操作。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而分別選用拍、捶的治療方法。拍法可分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為直拳捶、卧拳捶和側拳錘。
[應用]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肌肉疲勞,緩解局部酸脹等。
踩蹺法
[定義]也稱腳踩法,是用腳掌踩踏人體某一部位並做各種動作的一種方法。
[動作]可以腳同時踩按,也可兩腳交替踩按。在踩踏時以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適宜,切不可過力。頻率要慢,做腰部治療時應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氣。在治療時,若病人不願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療,決不能勉強。此法多用於腰骶部及四肢的近側部。一般常用於腰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踩蹺法是按、壓、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
[應用]臨床常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本法刺激量大,應用時必須謹慎,對體質虛弱者或脊椎骨質有病變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滾法
[定義]以患肢體為軸心,使肢體做被動環轉運動的手法。
[動作]醫生一手握住被搖關節近端,以固定肢體,另外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然後做緩和的環轉運動。做逆時針或順時針的搖動。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應用]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3、捏拿類
一般有捏法、拿法、搓法、捉法。
捏法
[定義]有三指捏和五指捏兩種。
[動作]三指捏是用大拇指與食、中兩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五指捏是用大拇指與其餘四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在作相對用力擠壓動作時要循序而下,均勻而有節律性。
[應用]本法適用於頭部、頸項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拿法
[定義]用拇指和其餘四個手指的羅紋面對稱用力提起並捏揉的手法。
[動作]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律性地提捏。操作時,用勁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由連貫性。
[應用]拿風池穴:具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的功效;拿肩井:具有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的功效;拿頸項部: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明目的功效;拿上下肢:具有疏通經絡、松解痙攣的功效。
搓法
[定義]是用雙手在肢體上相對用力進行搓動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達肌肉、肌腱、筋膜、骨骼、關節囊、韌帶等處。強度輕時感覺肌肉輕松,強度大時則有明顯的酸脹感。頻率一般每分鍾30~50,搓動速度開始時由慢而快,結束時由快而慢。搓法有掌搓和側掌搓兩種。
[應用]搓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散經絡,調和氣血,通利關節,鬆弛肌肉,消除疲勞等。
提法
[定義]提法是指醫者用雙手對按而向上提,或雙手按於施治部位使勁向上(反方向)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
[動作]在臨床分為頓提法和端提法兩種。一是頓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例,囑患肢抬舉過頭並伸直(手心向內),醫音的左手握食指、拇指,右手握無名指、中指、小指,先緩慢導引放鬆局部,再使勁上提3次,每提1次關節可發出1次彈響。但操作時避免使用暴力;二是端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者背後,雙手虎口置於患者同側耳垂下,拇指於耳後高骨處,食指於下頜角緣,置准貼實後,雙手同時用力向內合立並向上提。但施本法時,必須注意雙手虎口必須對准患者同側耳垂下後側,並將患者頭部卡於兩手之中,同時應嚴密觀察患者,切勿壓及頸總動脈,造成危險。
[應用]解除粘連,順理肌筋。滑利關節,醒腦安神。疏風止痛,聰耳明目,調和陰陽,補益氣血。補腎氣,強腰脊,調和氣血陰陽。
4、牽抖類
一般有抖法、引伸法等。
抖法
[定義]是抖動身體的一種方法,也是屬於被動運動按摩。
[動作]操作時握住患者遠端,在牽拉的同時做上下,或左右的抖動。即象抖動繩子一樣用柔勁來抖動肢體,使肢體隨著抖動的力量似波浪樣的起伏。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疾病,抖動的次數也不同。抖法一般多應用於腕、上肢、下肢和腰部。
[應用]此法的力量作用於肌肉、關節、韌帶,具有舒展筋骨、滑利關節,消除疲勞、整復和恢復解剖位置的異常。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常採用抖法來進行治療。
引伸法
[定義]是在肌肉放鬆時被動地牽伸關節的一種方法。本法屬於特殊的被動性運動按摩。
[動作]此種方法的作用力,可使關節發生一時性超過正常生理活動幅度的運動。這種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使引伸的動作有勁而不蠻,幅度大而不野,達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程度。引伸法可有上肢引伸、下肢引伸、腰部引伸等多種。
[應用]引伸法的治療作用,是牽伸關節攣縮,糾正關節錯位,增強肢體的活活動能力等。
5、運動類
一般有屈伸法、搖法、板法、背法。
屈伸法
[定義]是對有活動障礙的關節,幫助其伸展和屈曲波動活動的一種方法。
[動作]屈伸法也可稱展法或伸展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此法必須順其勢,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關節攣縮的軟組織上,以克服其牽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加大。運動的方向要按各關節正常的運動方向和角度進行。在活動時一定要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活動,使其逐漸增加同伸活動的角度。當屈伸到最大角度後要固定1~2分鍾,然後再慢慢放鬆還原。如此反復數次。此法在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體位,應置於能使被運動的關節達到充分活動,並保證被按摩者不會因疼痛的閃躲而發生異外的體位。
[應用]伸展法適用於人體各個關節。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等。
搖法
[定義]是以關節為軸心,做肢體順勢輕巧的緩慢迴旋運動。
[動作]本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在施術時要將體位安置合適,搖動的動作要緩和穩妥,速度要慢,幅度應由小到大,並要根據病情,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注意被運動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搖法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各種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雙軸和多軸關節都可做環繞運動治療,如腕關節搖動等等。
[應用]搖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恢復體力等。
扳法
[定義]又稱搬法,可以在人體幾個部位應用,如肩、髓、腰、頸等。
[動作]是用一手壓住人體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動其他部位,兩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關節旋轉或伸展。扳法也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手法,常用治療四肢關節的功能障礙及脊椎小關節的交鎖與錯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認為是正骨幹法的一種。扳法不是一個大幅度的被動運動,在施術時必須將要扳動的關節極度伸展或旋轉,在保持這一位置的基礎上,再做一個稍微加大幅度的運作。扳動時一定要因勢利導,了解正常關節活動范圍,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據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側扳、後扳、斜扳等幾種。
[應用]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連,幫助復位,滑刮關節,緩解痙攣,消除疼痛,牽伸肌肉、韌帶之作用。
背法
[定義]一種常用於治療急性腹扭傷、腰椎間盤病變、腰肌勞損等的按摩方法。
[動作]醫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醫者兩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彎部,然後彎腰屈膝,以臀部著力頂住患者腰部,將患者背起,使其雙腳離地。做左右方向的擺動和上下方向的抖動,使腰部有牽動感。在施術時要注意肘部勾緊不要滑脫,囑患者不要打挺。
[應用]本法可使腰記載住及其兩側伸肌過伸,促使扭錯只小關節復位,並有助於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對腰部扭閃疼痛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㈡ 趙文卓獨自一人去做按摩,按摩真的可以緩解壓力嗎
趙文卓獨自一人去做按摩,按摩真的可以緩解壓力!按摩的功效其實挺多的,如下:
第一:按摩是可以讓人放鬆的按摩這件事情其實是讓人非常放鬆的,平時的工作和生活會讓人的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而在按摩的時候本身是有一個要求的,就是全身放輕松。當人的全身肌肉都放鬆的時候,人的心理也是最放鬆的時刻。要讓自己全身放鬆,並且把自己交給按摩師,其實這也是對按摩師的一種信任。
這個時候進行按摩,一方面是從生理上來緩解,一方面也可以對心理壓力進行緩解。所以說按摩看起來是一種身體的治療方式,但是其實也是可以緩解心理壓力的。人在壓力大的時候,有的人會選擇吃東西發泄,有的人會選擇唱歌發泄,有的人會選擇運動發泄,其實按摩也是一種發泄的方式,讓自己身體舒服了,自然心理的壓力也就可以釋放出來了。
㈢ 女人應該如何緩解壓力 女人可以用按摩來緩解壓力嗎
一、放慢自己的節奏
如果你被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壓迫的很難受了,最好可以讓自己輕松一下,把所有的事情暫時的放在一邊,給自己一些休息的時間,也許你在休息之後會有更好的方法來處理自己遇到的問題,所以不要認為總是工作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適當的放鬆可以讓自己工作的想法更加新穎的。
二、跟別人傾訴自己的煩惱
女人一般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喜歡和別人傾訴一下,不過這是一般情況下,其實傾訴是一種很好的釋放壓力的方法,不管你是被工作所困,還是被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困擾,都可以找自己的朋友或是家人訴說,看看他們是不是會有好的建議給你,在自己訴說的過程中也可以重新考慮一下事情的解決辦法。
三、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白領如何緩解壓力好呢,其實如果你可以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話,你的壓力可能不會那麼大的,有人說過不會生活就不會工作,這樣的說法真的是非常正確的,如果你可以在工作的時候用心工作,生活的時候開心的面對所有的事情,同時配合上一定的運動和興趣愛好,每天很充實你會活的更快樂的。
四、咨詢心理醫生
職場減壓的方法有很多,如果你的壓力已經導致了你的心理有問題了,那麼最好可以找心理醫生來治療一下,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辦法,千萬不要諱疾忌醫,這樣只會耽誤治療的好時機。
㈣ 按摩的方法
腰酸背痛的療法
前言:
一項調查資料說明:人類因站、坐不同的姿勢,而帶給人體背部椎間盤不同的壓力,如以直立時脊椎間承受壓力為一百單位做標准時,當採取站立姿勢又彎腰取物時,壓力升高到二百單位,若是坐著彎腰取物時,其壓力更高達二百七十五單位!可見承受壓力越大的姿勢,越不能使用過久。因為不當的姿勢用的愈久,背脊受到的傷害愈大!且疼痛的刺激,不僅使個人難以忍受,也使病患無法正常的工作、生活,更將造成家庭和社會整體重大的生產力與國家經濟的損失!
在所有的慢性疼痛病患中,腰酸背痛的病患佔了最高的比例。過去,台灣是屬於農業社會,人民刻苦耐勞,多以耕作或以勞力謀取生活,日常飲食亦多清淡以蔬菜為主,鮮少大魚大肉或海鮮魚翅,故甚少有慢性病或腰酸背痛的病例。但是,歲序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人類壽命增長,社會也邁入老年期,人們安享社會繁榮、進步,工作壓力倍增,飲食西化,運動量減少,人類的體能、健康自然地衰退了!老化、慢性病增多,腰酸背痛已是社會各界人士無法逃避的病痛!
哪些人易罹患腰酸背痛?
那些不愛運動而體質虛弱的上班族和搬運工,最易罹患腰酸背痛!事實上,從青年人、成年人到老年人都是有可能的族群范圍。尤其是從事久站、久坐或是長期彎腰搬運重物的工作者,如司機、店員、搬運工、護理人員和電腦族等,最易因固定姿勢或姿勢不正而引起腰酸背痛;另外的因素可能是內心的焦慮,對工作的不滿或有家庭糾紛,或是經常失眠者。而長期的苦悶、憂郁會使身心緊張,背部肌肉受到長期壓力也會引起肌肉的疼痛,又因疼痛而使苦悶、焦慮加重!
如何治療腰酸背痛
1.運動療法:運動可增加肌肉的柔軟度與關節的靈活度,也可增強肌肉的強度和耐力,進而增進全身的氣血循環和紓解身心壓力。運動也有助預防酸痛或幫助消除腰酸背痛,是治療腰酸背痛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有效的方法,目前最好的輕量運動,是太極、氣功和游泳。
2.推按療法:推拿、按摩有助釋放或降低身心壓力及舒緩緊張的肌肉,因此也是消除腰酸背痛重要的方法之一。
3.牽引療法:本法對於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和腰椎間孔狹窄的患者,有助拉開椎體間的距離,避免骨刺或軟骨壓迫到神經,並有助減緩疼痛症狀。
4.針灸療法:針灸可促進氣血循環,並有鎮痛作用,對於急性的疼痛有相當的療效。若是一般慢性腰肌勞損的患者,可施以局部的溫灸,有著舒筋活絡的效果。
5.物理治療:包括超音波、電療、冷熱敷等方法。超音波可深入深層肌肉組織,產生熱能,有助止痛和消腫。電療是利用電刺激,使肌肉細胞規律運動,緩解肌肉硬化及抽痛。冷敷適用於急性疼痛的一、二天內,有止痛和消腫的作用;而熱敷則較適用於慢性痛,有改善局部循環,增進組織復原能力。
6.葯物治療:局部瘀腫熱痛者,可外敷活血消腫清熱的葯物,如無瘀腫但有疼痛者,可外貼傷科葯膏。內服方式,一般以非類固醇的抗發炎止痛葯為主,使用內服葯物時務必先請醫師診處。
1986年美國人因疼痛造成美金790億元的損失,台灣目前沒有官方的統計數字,但若以美國十分之一的人口粗略估計,1996年的損失,約為美金160億元!而這項損失,就佔了當年國民生產毛額GNP的百分之六(詳閱主計處資料),,如此重大的損失,相信不論是個人、企業或是政府,都應重視並盡可能予以控管才是!
其實要避免酸痛,長保身體的健康並非難事,只要能堅持定時規律的運動。這種道理大家都懂,只是要持續的運動,確實很難,除非是有了病痛,才會開始運動,而運動後才發覺它的好處。所以我們要特別呼籲,提早作運動來預防腰酸背痛,畢竟預防勝於治療!我們也要提醒您,注意預防運動傷害,選擇輕量運動-太極、氣功,作為維持健康的保健運動。
向背痛說拜拜
腰酸背痛是一種現代人常見的症狀,根據健保局統計,八十七年度用再這方面的醫療費用高達三十億,有高達二百多萬人曾因背痛求診,健保局表示,背痛的黃金療程,是在發病後的三個月內,因此民眾若有腰酸背痛,應盡量把握這段期間治療,超過黃金療程者,即使接受相同的復健療程,效果也遠不如立即治療來得佳。
上下背痛癥候群發生的原因,除了少部分是因內科疾病(如腸胃不適)引起外,大部分是因日常生活姿勢的不注意或老化的骨刺或外力傷害所引起,其中又以不良的日常生活姿勢、動作的不正確導致背部承受過度壓力引起的佔大多數。
所以為了預防腰酸背痛,最好的方法不外乎是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平常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尤其是鍛鍊腰部加強肌肉的耐力與柔軟度。
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賴金鑫表示,日常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運動等於加強身體健康的本錢,同時應避免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的姿勢。
在避免不正確的姿勢方面,應注意的重點包括:搬重物或撿取地面上的東西時,盡可能以彎曲膝蓋取代彎腰;;不可以在不對稱的姿勢下拿東西拉東西或提東西;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因為任何一種靜態的姿勢維持一段時間後,該部位的肌肉很容易引起疲勞,此時姿勢稍微不正確便容易把肌肉拉傷。
至於在治療方針方面,「疼痛」是疾病開始的訊號,尤其是肌肉骨骼,只要疼痛一發生,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立刻休息,以免加重進一步的傷害。然後找經過復健訓練的專科醫師(如復健科、骨科、神經科或整型外科),給予詳細的診察、診斷和治療方式。如果沒有神經壓迫的症狀,局部熱療或電療,每日20分鍾至症狀改善為止。但應注意的是,熱療特別是電療,不適宜使用在患有脊髓腔內長癌、轉移性骨癌或感染性脊椎炎等。(作者:林家梁)
腰酸背痛 累積性傷害徵兆
許多家庭主婦長期以不正確的姿勢做家事,很容易造成累積性傷害,而變成慢性症狀,腰酸背痛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此時須及早就醫,用葯物緩解疼痛,配合適當的物理復健,可避免肌肉骨骼組織產生永久性傷害。
最近隔壁的王媽媽常常感覺到腰酸背痛,剛開始王媽媽不以為意,當作是一般老年人都會有的毛病,年紀大了之後自然會左痛一下右痛一下的,於是她都去葯房買酸痛葯布來貼,等疼痛緩解,就以為好了,從來沒想到過要求助醫生及復健人員,更沒料到這或許是累積性傷害的徵兆。
直到一天,王媽媽一如往常地蹲坐在臉盆前面洗衣服,跟隔壁的劉媽媽說說笑笑間,突然想起水壺的熱開水應該滾了,正想起身關瓦斯,這時腰部後方的肌肉一陣強烈的撕裂痛襲擊而來,當場痛得王媽媽眼淚直流,若不是劉媽媽在旁邊幫忙,王媽媽是一點也無法挺直腰更甭說要站起來了。這時警覺到狀況不對上醫院求助,醫生說這是一種長期在不正確姿勢下工作造成的累積性傷害,幸好及早就醫,要不然後遺症可是不少。
在台灣其實有很多家庭主婦跟王媽媽有一樣的問題,長期以不正確的姿勢做家事,容易造成累積性的傷害,進而演變成慢性症狀,影響的程度可大可小。在王媽媽的例子中,由於她長期在彎腰的姿勢下洗衣服,造成背部肌肉過度的持續伸展而疲勞,所以出現酸背痛的症狀,痛起來就像是有人在拉扯著肌肉一樣。
在過去醫葯常識不普遍時,很容易被當作是「正常現象」而忽略,或是求助國術館以為貼葯布就會沒事,事實上,如果沒有適時求醫,可能會造成肌肉骨骼等組織永久性的傷害。遇到這種狀況時,應及早求助復健科醫生,藉由葯物的作用除了可以緩解疼痛,還可以減輕肌肉過度緊張的狀態,避免組織永久性傷害的發生。除此之外,復健科中還有物理治療師可以提供物理性療法,如:電療、熱療等等,減輕疼痛的症狀,且幫助受傷的組織復原。而職能治療師則可以提供副木或輔具以矯正不正確的關節姿勢及居家生活環境改造的建議。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在平常的日常活動中就注意到一些小細節,也許可以讓累積性傷害發生的機率降到最低。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以下將依王媽媽的例子做幾點生活環境及工作習慣改造的建議:
1.將洗衣平台升高至腰部的高度:用傳統洗衣方法時,不管是坐著或是站著,洗衣平台都應調整至腰部上面一點的位置,不要讓彎腰的姿勢出現,以避免背部肌肉過度地持續伸展。若考慮洗衣機時,在經濟許可下,可以選擇滾筒式洗衣機並且將之墊高至胸部左右高度,也可以避免彎腰進洗衣機拿衣服的動作出現。
2.使用有靠背的椅子或是讓背後可以靠著東西做事:背後有東西支撐時可以減輕肌肉的負擔,因此,除了活動性的家事,如:掃地、拖地外,只要是需要長時間從事的工作,如煮晚餐,最好選擇背部有支撐的位置從事,此外,背部的支撐物要至少能與肩齊,這樣才有比較好的支撐效果。
3.使用長柄工具:在掃地、拖地及掀垃圾桶蓋時也會出現彎腰的動作,我們可以選擇用比較長的柄或像在垃圾桶上黏上長的棍子,盡量用肘關節的動作來代償彎腰需要的角度,在腰部左右的地方。
4.適度休息:如果工作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大約20分鍾左右便要起身做個簡單的伸展操再繼續,以免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可以得到鬆弛的機會。
5.平時保持適當的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以訓練肌肉的力量及耐力,讓肌肉比較不容易感到酸痛疲勞,也可以使肌肉細胞維持活性,加速受傷組織復原的情形,但是,運動處方必須聽從醫生或是復健人員(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建議程度,否則可能變成二度傷害。
6.攝取均衡的營養:除了養成運動習慣外,均衡的營養攝取才能使得肌肉骨骼組織正常生長,若是平常就多注意這幾點,相信可以幫助我們遠離腰痛一族的行列。
(作者許慧珍為衛生署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師)
怎樣消除姿勢性腰痛?
姿勢性腰痛表要是由於工作、學習、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勢所引起。因此要消除姿勢性腰痛,首先就要在、卧、行等方面改善姿勢。其次就是不良姿勢的糾正。下面具體介紹糾正姿勢的訓練方法:
一、坐位訓練:患者坐在有靠背的普通木椅上,雙髖、雙膝屈曲九十度,腰椎和靠背之間盡可能靠緊,不留空隙,以減少腰椎的前屈。達不到這種姿勢的患者,可選用靠背前側有凸起的椅子,以利於訓練的進行。
二、站姿訓練:患者腰背部緊貼牆壁直立,以腰椎和牆之間伸不進手為原則,然後逐漸屈髖屈膝下蹲。這是在座位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二步訓練。只有保持了直立的腰椎曲度,方可在步行、運動和負荷重物的活動中保持良好的功能狀態。
三、步行訓練:在坐位和站姿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步行時的腰椎姿勢訓練。其方法如下:
(一)頭上頂一筆記本或其他易滑下來的物品,在保持腰椎垂直和盡量不使頭頂的物品掉下來的前提下邁步前進。
(二)兩手各提一較輕物品,腰椎保持平直,同時邁步前進。
腰椎的姿勢性訓練,應是姿勢性腰痛患者自我開展的一種經常性治療措施,並要求持之以恆。此外,這種姿勢訓練也可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伴有腰椎生理曲度發生改變的患者。
選張合適的工作椅
健康是工作的一大動力,所以,為自己選擇一張合適的工作椅非常重要。
合適的工作椅必需符合下列的條件:
◆椅背
1.高度:不一定要高到肩膀以上,對於某些人而言,太高的椅背反而會妨礙工作。
2.一定要有支撐腰椎之弧度,不要拿個靠枕墊在後方就算數,墊錯位置反而弄巧成拙,造成不適。
◆椅座及椅墊
1.寬度:坐下去時,兩側至少要留一吋的空間。
2.深度:以能容納整個臀部及大腿為原則,並且與膝蓋後方留點空間,免得造成膝蓋及大腿的局部壓迫。
3.椅墊:前方最好帶點弧度,而不是堅硬方正的邊緣。
4.高度:最好能調整,除了配合工作台的高度之外,還要讓使用者的大腿角度大致與地面平行,膝蓋位置可以稍微低於臀部,並且雙腳可以完全貼到地面,不致懸空。
◆扶手
高度:不能太高,否則會導致肩膀高聳。如果扶手會讓工作者無法將座椅拉近工作台,或者影響左右方向的活動時,最好找可以調整高度或拆卸的扶手。
◆可調整性
椅子設計中可以調整的包括:椅座的高度、深度及傾斜度、椅背的高度及傾斜度、扶手高度及寬度。多調整幾次以達到最舒適的狀況。氣動式的調整比較好用。調整桿最好在坐姿時就可以輕易操控。
◆穩定度
基座要穩定。若工作中需要常常轉向時,就要使用有腳輪的椅子,五點支撐較為適合。確定腳輪的設計適合您工作場所的地板類型。
◆材質
皮質較好清理,布質的透氣性佳,各有優劣。椅背及椅墊不要過度柔軟。
◆特殊工作需要
如果您的工作場所在生產線、櫃台、實驗室等等,工作需要坐站交替,常常起身取物時,高度較高、且設計成前傾的坐站兩用椅會比較適合。
跪式座椅 (Kneeling Chairs)的設計是往前傾,有一個靠膝的墊子,較能維持脊椎的良好姿勢;但是,對於膝蓋及下肢的負荷太大,往往引起不同的疼痛問題;應考慮工作台的高度,以獲得最佳工作姿勢 。(梁蕙雯醫師,復健醫學會)
預防腰酸背痛,應從職場環境改善做起
王小姐從事電腦文書工作已有一年,近日常感到腰酸背痛,尤其是工作時間越久,疼痛症狀更加劇烈。於門診檢查後發現是慢性肌肉韌帶拉傷,探討其病因跟長期坐姿工作以及不斷的重復性動作有關。因此除了處方葯物及物理治療外,並教導她一些減輕肌肉疲勞的伸展運動,建議她於工作空檔時花幾分鍾做運動,以減輕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所造成的肌肉疲勞。但是王小姐對此建議的第一個反應是:「在工作場所做運動很奇怪。」這句話讓我不禁陷入深思……。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時間是在工作場所中度過,因此在職場上推動健康促進計畫,於近年來漸被重視與推廣。國內各大企業經常針對員工推動的計畫包括:體適能促進運動,體重、高血壓、高血脂控制計畫,以及戒菸運動等。但是隨著工作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統相關疾病,譬如肩頸上臂酸麻疼痛以及下背痛等,因發生率的提高而日益引起重視。歐美日各國已開始針對此制度法令,責成企業僱主須改善工作環境及流程,提供員工解決預防之道。
譬如針對職業性下背痛,除了規定員工的最大搬運重量限制外,還教導員工腰背保健的衛生知識,以及推廣工作前或工作中間休息時間做健身柔軟體操。
此種類似背痛教室的課程,以往國內都是在醫院針對有下背痛的病人推行實施,但很多病人常因所學的知識與其工作的相關性不高無法充分應用,或是客觀環境無法配合改善,因此下背痛常易反覆發生。因此,若能於職場上推廣腰背保健知識及運動,讓其真正落實到工作生活中,再加上僱主對工程方面的改善,譬如改變工作台的高度,以避免長期彎腰工作,改善工作流程,減少不必的搬運,或以機器代替人工搬運,以及採取輪調制度,避免長期做同一反覆性的工作,以降低暴露風險等。
根據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經由這種多方面的介入改善,不僅能降低下背痛的發生率,減少醫療支出及員工缺勤率,更能提高生產力,增進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
(洪怡珣醫師,復健醫學會)
腰酸背痛,你不該忍耐!
腰酸背痛已經變成全世界的共同問題了。整天操作電腦的上班族、必須站著服務客人的店員、奔波忙碌的業務員,每一個人都面臨到腰酸背痛的苦惱。為什麼醫師不能夠好好地治療這個毛病呢?
「英國醫學會期刊」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在1987~1997的這十年間,雖然導致行動不便的嚴重背痛問題減少了0.7%,但是影響一般人的腰酸背痛比例,卻增加了12.7%。
南漢普頓大學研究人員為了解腰酸背痛對一般大眾的真正影響,特別在1987~1988年間針對2667位20~59歲民眾進行調查研究,共有59% 民眾參與全程研究;而第二個研究則是在1997~1998年間針對10,363位20~59歲民眾進行調查,共有57%民眾參與全程研究。結果顯示,在調查訪談的一年內,受訪者背痛的比例在第一項1988年的研究是 36.4%,在第二項1998年的研究則增加到 49.1%之多。腰酸背痛的增加比例,就男性、女性、經濟階級、居住地域而言,都呈現增加的局面。
研究人員認為,腰酸背痛病人的增加,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現代人比較注意自己的健康,因此會把腰酸背痛當作是一個症狀來治療。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現代的老闆也已經能夠接受腰酸背痛是一種疾病的請假理由,因此員工也較能夠利用醫療系統針對腰酸背痛問題
進行治療。
你也是被腰酸背痛所折磨的苦命上班族嗎?請盡快到大醫院的復健科進行治療,你會發現,原來你也可以舒舒服服地重回工作崗位。(鄭慧文,美國加州大學葯學博士)
腰酸背痛:五個防痛小秘訣
腰酸背痛,是女人最困擾的問題。與男人的腰酸背痛對照,男人只要改善坐姿、在運動前加強暖身運動,就可以大幅改善腰酸背痛的症狀。但是女人的腰酸背痛,還涉及生理期的保養、鞋子的選擇,以及廚房活動空間設計等。
腰酸背痛的時候,最聰明的選擇就是馬上請復健科醫師檢查;但是對家事工作兩頭忙的女人來說,正確的休息姿勢,可以讓沒時間看醫師的您,獲得適當的舒緩。當您感覺腰痛的時候,建議您:
一、最好以側躺方式,彎曲身體,倒卧在床墊上。床墊過軟或是過硬時,最好調整床墊硬度。如果習慣仰卧,就要把枕頭墊在膝蓋後方,讓腳部稍微提高。
二、在溫水中泡澡,時間勿超過十五分鍾,最好搭配市面上發售的溫泉粉、浴油或香精,可以減緩腰痛的痛苦。
三、檢查自己的鞋子。把鞋頭呈現尖形、鞋跟高於五公分以上、鞋子材質過硬的鞋子,全部收起來。改穿圓形或方形鞋頭的平底鞋,多功能形運動鞋也適合穿著。
四、檢查廚房流理台的高度。盡量配合自己的身高選擇適當的流理台。這部份可以到各大廚具展示中心試用,以了解各種流理台高度對自己操作家務的影響。
五、增加鈣質的攝取,多吃豆漿、豆腐、優酪乳、牛奶等食物,藉著鈣質的補充,減緩骨質的流失,才能避免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減緩腰痛的生活方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建議您在腰痛襲擊的時候,一定要馬上看醫師,才能真正地解決腰痛問題唷!(鄭慧文,美國加州大學葯學博士)
你有腰酸背痛的經驗嗎 ?
根據統計,大約有70%~80%的人,其一生當中都有過腰酸背痛的經驗。當你有此困擾時,除了疾病就醫外,平時就要注意保養,在此將一些日常生活注意事項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 :
u正確的坐姿 :
1、坐時保持上半身挺直,腰背維持在平直狀態。
2、坐椅的選擇以堅硬、有靠背、能夠支撐腰背處者為理想。坐下時,膝關節略高於髖關節,雙腳平放地上,坐椅要夠寬,以支撐大腿。
3. 避免同一坐姿太久,必要時,每一到二小時起活動一下。
u站立和行走 :
1、由坐到站時,須將臀部先向前移動,然後站立起來,避免過分向 前彎站立。
2、站立時背要挺直、抬頭、收下巴、收小腹、縮緊臀部並挺胸。
3、上下階梯和進出門檻時,須先衡量一下高度,不可大意以免絆倒傷了腰。
4、避免久站,如必須久站工作時,可使用一腳凳,讓一腳休息之,相對腰部也減輕了負擔。
5、由站立改行走時,應先移動腳,然後才移動身體。
u休息和睡眠 :
1. 選擇合適的床,以平而堅實的床墊為理想,通常是在3/4英吋厚的木板上再加一床棉被,毛毯或軟墊即可。床面要夠寬,太窄易造成不適。
2.睡姿以側睡、雙手交於體前、膝彎、髖彎為佳。平躺時,則須置放一枕頭雙膝下,使下肢抬高,下背部呈平的狀態,雙手不可高舉過頭。
3.上下床時要注意:下床前先側卧於床邊,屈膝厚將雙移至床沿,藉臀部移動身體,並用雙手支撐身體重量而坐起。上床時先坐在床沿,曲肘後側躺,曲膝後將雙腿移至床面。
u搬重物或提東西:
1. 搬重物時,盡可能利用起重機或其他工具,以減少傷害腰背的機會。
2. 如必須搬重物時,方法要對,須彎膝蹲下,下腿出力,盡量使物品靠近身體,緩緩站起;不可彎腰撿拾東西,抬放重物時不可扭轉背部。
3.取物時不要越過他物,也不要伸手觸不可及但卻勉強而為的動作。別做任何橫越傢具來開關窗戶的動作。
u開車:
1. 開車前應先准備駕駛座椅,以調整到使膝彎高過於髖部,使雙腳再踩油門、煞車時能輕松操作。若座椅太軟,可備置一座椅支撐腰部,並調整座椅上的頭枕高度,以舒適為適。
2. 開車時腰部應貼靠在椅背上,並保持上身直挺,不可使身體前傾,並系緊安全帶。
3.長途開車時,最好每小時停車下來走走,活動一下,以放鬆緊張的心情。
u工作與家事:
1. 久坐或久站的工作,皆需要每隔一段時間(一至兩個小時)就更換姿勢,活動一下,若勉強工作,只有使肌肉過度疲勞。
2. 操作家事時如洗碗、使用吸塵器等,請勿過分彎腰,盡量使膝關節略微彎曲,以保持正常腰椎曲度。
u運動:
1. 養成規律性做運動的習慣,如散步、游泳、有氧舞蹈、柔軟操或背部的運動等,保持身體健康。
2. 每次運動前應先暖身,而運動時應由緩而快,再由快而緩慢下來。
3.避免運動時過度伸展腰背,如任意彎下,突然躍起或抬高腿等。
4.運動時,若有任何背痛跡象,不可大意,應立可就醫,以免其惡化。
u其他:
1. 護腰帶或腰部支撐物的使用,可限制脊椎活動,減少機械性受力,矯正不良姿勢,也有助於輕疼痛感。
2.避免碰撞、突然跳躍、扭轉之運動,切勿攀高舉重。
3.須預防便秘,可多食新鮮蔬果及高纖食物。
4.保持適當的運動。
5.女性請勿穿高跟鞋。
6.保持愉快放鬆的心情。
參考資料:www.bamboo.hc.e.tw/~shally/misc/doc/w007_o.doc
㈤ 實用!腰間盤突出自我按摩療法緩解腰間壓力,你知道怎麼按摩嗎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再有錢都不如有一個好身體,人們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視,身體出現一點問題都會第一時間去治療而不是拖延。近幾年,人們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腰間盤突出,有時間就會去醫院做按摩治療,如果沒有時間,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自我按摩療法可以緩解腰間疼痛。
3、腰背肌鍛煉:身體平卧,雙膝彎曲放在床上,用力將腰部抬起,抬高約10厘米,同時腰部用力,抬高堅持5秒鍾,然後緩慢放下,反復10次。
腰部不適,不一定就是腰間盤突出,也可能是腰肌勞損,不同的症狀治療的方法也會不同,在自我按摩和鍛煉的時候,應去正規醫院檢查,專業的判斷積極的配合治療,才能有助於身體康復。
㈥ 美女都經常去美容院!有哪些按摩
一、美容院的特點
1、「給人以美」的目的性
美容院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目的是給人們以「美」的形象,「美」的享受。此外美容院還提供相關的服務項目,如化妝、形象設計等,無一不追求著「美」這一目的。
2、服務的直接性
美容院是直接為人們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與其他企業不同,它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為顧客提供產品和服務,與顧客零距離面對面直接接觸,因此,服務人員的形象、舉止、言談和服務態度、服務技術直接影響顧客情緒,這對美容院在服務態度、服務技術上以及人員素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直接的要求。
3、技術性
美容院為顧客提供高超技術和優良服務,除了操作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工具設備外,主要以手工操作為主,因此,對服務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護膚美容的手法按摩技巧,以及化妝美容,應用化妝品中不同色彩來修飾面部,突出優點,掩飾不足等等,這些都需要很高的技術性。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觀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要求美容技術精益求精,推陳出新,增加服務項目,跟上時代步伐。
4、知識綜合性
美容美發始於最早的傳統技藝,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傳統技藝不斷的加以改進、提高創新,新的工具器材不斷出現。富有時代審美觀念和高超技術的美容師,已不是簡單含義的操作工,而是具有高素質、高品位的美的形象代言人。
美容院也從原來單一的小作坊發展集皮膚科學、化妝品學、色彩學、美學、營養學相結合,匯面部、身體、整體形象於一體的美容服務體系。對於這一行的從業人員,要求他們掌握的不僅僅是傳統的知識,還要求他們的知識結構更趨多樣化,如醫學、環境學、生物學、美學、物理學、化學等。
一、按身體部位分類為:
1、面部護理; 2、眼部護理; 3、肩頸護理;
4、身體護理; 5、手部護理; 6、足部護理;
二、按功能分類為
1、基礎性護理:
(1)簡單補水護理:(一般就是只清潔、補水、上面膜、頭、肩、頸按摩)。
(2)常規面部護理:(潔面、去角質、面膜、潤膚,面部、頭、肩、頸按摩)
(3)眼部基礎護理。
(4)肩頸基礎護理。
2、 療效性護理:
(1) 淡斑祛斑。 (2) 祛痘祛痕。 (3) 美白嫩膚。
(4) 補水保濕。 (5) 脫敏修復。 (6) 祛皺抗衰。
3、美體類護理:
(1) 手部護理; (2) 塑型瘦肥; (3) 豐胸健胸;
(4) 卵巢保養; (5) 腎部保養; (6) 脊柱保養;
(7) 肺部保養; (8) 精油開背; (9) 淋巴排毒;
(10) 刮痧(面部刮痧、眼部刮痧、身體刮痧,都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項目)
(11) 拔罐、滑罐;(12)香薰spa;等
4、修飾類項目:
(1) 身體脫毛; (2) 時尚美甲; (3) 植眉接睫毛
(4) 燙眼睫毛; (5) 修眉紋眉; (6) 洗眉綉眉;
(7) 化妝(生活妝、淡妝、彩妝、晚宴妝、新娘妝、舞台妝等)
5、儀器類護理:
(1) 蒸太空艙; (2) 光波浴房; (3) 遠紅外線燈
(4) 補水儀; (5) 塑形瘦身儀; (6) 光子嫩膚儀等等
6、特殊類護理:
(1) 耳燭; (2) 火療; (3) 臍療; 等等
㈦ 按摩療法的操作方法
臨床上使用按摩手法的種類很多,學派不一,動作不同,據之有幾十種甚至達百餘種,但一般常用的不過二三十種。這些手法在實際應用中有一定的規律。按其作用力的方向可分為如下5種。 (平面用力手法)
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
1.推法:用手指或手掌在人體某一個部位或穴位上做前後、上下或左右的推動。推法在應用時所用的力量須由輕而重,根據不同部位而決定用力大小。用力大時,作用達肌肉、內臟;用力小時,作用達皮下組織。一般頻率50- 150次/分,開始稍慢,逐漸加快。推法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病情可分為拇指推、手掌推、肘尖推、拳推。
推法的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增加皮膚強性,促進肌肉生長,消除疲勞和使肌肉放鬆。
2.揉法: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體某個部位做迴旋揉動。
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僅達到皮下組織,但重揉時叫作用到肌肉。頻率較慢50-100次/分,一般是由輕到重再至輕。此種手法較溫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強手法刺激後使用,也可在放鬆肌肉、解除局部痙攣時用。操作時手指和手掌應緊貼皮膚,與皮膚之間不能移動,而皮下的組織被揉動,幅度可逐漸擴大。根據按揉的部位不同可分為拇指揉、大魚際揉、肘揉、掌揉等等。
揉法的主要作用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消積理氣,助消化等。
3.摩法: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皮膚表面順、逆時針方向的迴旋摩動。操作時指或掌不要緊貼皮膚,在皮膚表面做迴旋性的摩動,作用力溫和而淺,僅達皮膚與皮下。摩法的頻率根據病情的需要而定,一般慢的30-60次/分,快的100-200次/分左右。此法多用單手摩,也可用雙手摩。常用在按摩的開始,或疼痛較劇烈的部位及用強手法按摩後,使肌肉放鬆。摩法的轉動方向一般是順時針方向運動,摩法根據不同部位有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種。
摩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氣活血,消腫止痛,消積導滯,健脾和胃,調補臟腑,增強皮膚彈性等。
4.抹法:用手指或手掌平伏按於按摩部位後,以均衡的壓力抹向一邊的一種手法。其作用力可淺在皮膚,深在肌肉。其強度不大,作用柔和。一般常用雙手同時操作,也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抹、掌抹、理筋三種方法。抹法不同於推法,它的著力一般較推法為重,推法是單方向的移動,抹法則可根據不同的治療位置任意往返移動。抹法的頻率也較推法慢。
抹法的主要作用是開竅,鎮靜,清醒頭目,擴張血管和增加皮膚彈性等。
5.擦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上來回摩擦的一種手法。其作用力淺,僅作用於皮膚及皮下。其頻率較高,達100-200次/分。對皮膚引起反映較大,常要擦到皮膚發紅,但不要擦破皮膚,故在操作時多用介質潤滑,防止皮膚受損。此法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圖21。
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加快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祛風除濕,濕經散寒等。 有按法、掐法、撥法、振法、彈法、拍捶法、踩蹺法、滾法。
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某處或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壓。按壓的力度可淺到皮肉,深達骨骼、關節和部分內臟處。操作時按壓的力量要由輕而重,使患部有一定壓迫感後,持續一段時間,再慢慢放鬆。也可以有節律的一按一松,這種按壓法在操作時一定要注意按壓的強度與頻率,不可過重、過急,應富有彈性。按法在施術時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疾病及不同治療目的,可分為拇指按、中指按、拳按、掌按、肘按。圖23。此外,尚有利用按摩工具按壓等。
按法的主要作用是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矯正畸形等等。
2.掐法: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並持續的掐壓。圖24。掐法刺激較強,常用於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時用力須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為由淺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時,可有強烈的酸脹感覺稱「得氣」反應。掐法也可稱指針法,是以指代針的意思。另與掐法近似的一種指切法,是用一手或兩手拇指做一排排輕巧而密集的掐壓,邊 掐邊向前推進。這一方法一般用於組織腫脹時,將其向前 方推散,而使腫脹散開。
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經脈,消腫散瘀,鎮靜安神,開竅等。
3.撥法:是將手指端嵌入軟組織縫隙中,然後做橫向的撥動。撥法的刺激很強,局部可有酸脹反應,用的力更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另有一種稱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軟組織有肥厚或硬結處做刮撥的手法。刮撥的方向可根據病變部位走向而定。
撥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4.振法: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震顫的一種手法。操作時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續用勁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動力,使按摩部位隨之而發生震顫。操作時要著力實而頻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滲透的感覺。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較累,可以使用電振器做治療。但最好個做頭、面部的電動按摩器治療。通常每個穴位可做1分鍾左右。振法可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重疊操作。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振法、掌振法、電振法三種。
振法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放鬆肌肉,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等。
5. 彈法:用手指背面彈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出撥動滑脫,使食指指背在思部著力彈打。彈打的強度需由輕而重,著力也要有彈性,以不引起疼痛為宜。此手法多用單手操作,適用於關節部位,彈時可沿關節周圍進行。
彈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關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
6、拍捶法:用手指或手掌輕巧地拍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圖28。用空心拳或拳側面捶擊身體某部位的方法為捶法。拍法著力較輕,多用於胸廓、背部及表淺的關節部位;捶法作用力較重,可達肌肉、關節與骨骼。捶法輕而緩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擊可使肌肉興奮。不論拍、捶在操作時要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交替操作。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而分別選用拍、捶的治療方法。拍法可分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為直拳捶、卧拳捶和側拳錘。
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肌肉疲勞,緩解局部酸脹 等。
7.踩蹺法(也稱腳踩法):是用腳掌踩踏人體某一部位並做各種動作的一種方法。可以腳同時踩按,也可兩腳交替踩按。在踩踏時以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適宜,切不可過力。頻率要慢,做腰部治療時應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氣。在治療時,若病人不願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療,決不能勉強。此法多用於腰骶部及四肢的近側部。一般常用於腰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踩蹺法是按、壓、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此法應用時要慎重,對年老體弱、小兒均不宜用。
8.滾法:是用手背部著力在身體上滾動的一種手法。操作時將掌指關節略為屈曲,以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緊貼於治療部位上,連續擺動腕掌部,進行前臂旋轉和腕關節屈伸的協調運動。為了使滾動力集中到手指,在滾動前將手腕稍屈,各指略微伸開,手背平貼推拿部位以助發力。然(3)點揉氣海、神闕、曲池、內關、神門、合谷、足三里、太沖,每穴約半分鍾。
2.病人俯卧位
(l)推法。醫生兩手全掌著力,分別置於脊柱兩側,沿足太陽膀胱經從第一胸椎至腰骶部反復推摩5-7次。
(2)滾揉法。醫生兩手掌指交替著力,置於脊柱兩旁自上而不,自下而上反復擦揉5-7次。
(3)點按肝俞、腎俞、命門,每穴約半分鍾。
3、病人坐位
(1)捏拿法。醫生一手扶一側肩部,另一手拇、食、中、無名指對稱捏拿後頸部,自上而下反復施術2分鍾。
(2)點按風地、印堂、太陽、人迎,每穴約半分鍾。
(3)叩法。醫生兩手四指交替叩擊頸項和肩、臂部,反復施術5-7次。要求叩擊手法要輕巧,速度要快。
注意事項:
囑咐患者生活要有規律,不能過度勞累,適當鍛煉,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少食或無食刺激的食物。後再將手收回成原半握拳狀。如此一滾一回有節律地著力按壓,滾動向前.頻率100次/分左右。滾動時力量要均勻,使手背之滾動壓力持續作用於被按摩部位上。均不可發生跳動、擊打或摩擦。滾法的作用較深,以達肌肉層為度。其作用面也較大,多用於軟組織面積較大和肌肉較豐滿的部位。此法一般單手與雙手交替操作,也可雙手同時講行,或藉助器械操作。
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有捏法、拿法、搓法、捉法。
1.捏法:將皮膚提起,作用於皮膚與皮下組織。捏法有兩種。一種是用拇指和食、中兩指相對,挾提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進。手法強度可輕可重。輕的,患者感到溫和舒展;重的,患者則感到酸脹。頻率可快可慢,快老l00次/分以上,慢者 30~60次/分。另一種手握空拳狀,用食指中節和拇指指腹相對,挾提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進。捏法可用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操作。捏法常用於治療小兒疾患,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瀉,也可用於成年人接摩。
2.拿法:用拇指與食、中指或其它手指相對做對應鉗形用力,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做一收一放或持續的揉捏動作。拿法不同於捏法,力量集中指尖上,而是指腹和手指的整個掌面著力。使用拿法時,腕要放鬆靈活,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在拿法的同時可結合提法,提拿並用。多在提拿某~肌腹時用,作用力要與肌腹時用,作用力要與肌腹相垂直。即縱行肌腹橫向提拿,橫行肌腹縱向提拿。此類手法強度比較大,被治療者反應明顯,一般以提拿時感覺酸脹、微痛,放鬆後感覺舒展、輕快的手法強度合適。通常是做定點拿、揉、提的手法,也可做移動拿、揉手法。拿法可根據不同疾病、不同部位,採用 指拿、四指拿、五指拿和抖動拿等。速度可快可慢,要有節奏,要連續,不可忽快忽慢,忽輕忽重。
拿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調節、興奮神經,通絡散寒,消除疲勞等。
3.搓法:是用雙手在肢體上相對用力進行搓動的一種手法。其作用力可達肌肉、肌腱、筋膜、骨骼、關節囊、韌帶等處。強度輕時感覺肌肉輕松,強度大時則有明顯的酸脹感。頻率一般30- 50次/分左右,搓動速度開始時由慢而快,結束時由快而 慢。搓法有掌搓和側掌搓兩種。
搓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散經絡,調和氣血,通利關節,鬆弛肌肉,消除疲勞等。
4.提法:提法是指醫者用雙手對按而向上提,或雙手按於施治部位使勁向上 (反方向)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在臨床分為頓提法和端提法兩種。
(1)頓提法
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例,囑患肢抬舉過頭並伸直(手 心向內),醫音的左手握食指、拇指,右手握無名指、中指、小指,先緩慢導引放鬆局部,再使勁上提3次,每提1次關節可發出1次彈響。但操作時避免使用暴力。
(2)端提法
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者背後,雙手虎口置於患者同側 耳垂下,拇指於耳後高骨處,食指於下頜角緣,置准貼實後,雙手同時用力向內合立並向上提。但施本法時,必須注意雙手虎口必須對准患者同側耳垂下後側,並將患者頭部卡於兩手之中,同時應嚴密觀察患者,切勿壓及頸總動脈,造成危險。 有抖法、引伸法等。
1.抖法:是抖動身體的一種方法,也是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操作時握住患者遠端,在牽拉的同時做上下,或左右的 抖動。即象抖動繩子一樣用柔勁來抖動肢體,使肢體隨著抖動的力量似波浪樣的起伏。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疾病,抖動的次數也不同。抖法一般多應用於腕、上肢、下肢和腰部。圖38。此法的力量作用於肌肉、關節、韌帶,具有舒展筋骨、滑利關節,消除疲勞、整復和恢復解剖位置的異常。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常採用抖法來進行治療。
2.引伸法;是在肌肉放鬆時被動地牽伸關節的一種方法。本法屬於特殊的被動性運動按摩。此種方法的作用力,可使關節發生一時性超過正常生理活動幅度的運動。這種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使引伸的動作有勁而不蠻,幅度大而不野,達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程度。引伸法可有上肢引伸、下肢引伸、腰部引伸等多種。圖40。引伸法的治療作用,是牽伸關節攣縮,糾正關節錯位,增強肢體的活活動能力等。 有屈伸法、搖法、板法、背法。
1.屈伸法:是對有活 動障礙的關節,幫助其伸 展和屈曲波動活動的一種方法、屈伸法也可稱展法或伸展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此法必須順其勢,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關節攣縮的軟組織上,以克服其牽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加大。運動的方向要按各關節正常的運動方向和角度進行。在活動時一定要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活動,使其逐漸增加同伸活動的角度。當屈伸到最大角度後要固定1-2分鍾,然後再慢慢放鬆還原。如此反復數次。此法在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體位,應置於能使被運動的關節達到充分活動,並保證被按摩者不會因疼痛的閃躲而發生異外的體位。伸展法適用於人體各個關節。
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等。
2.搖法:是以關節為軸心,做肢體順勢輕巧的緩慢迴旋運動。本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在施術時要將體位安置合適,搖動的動作要緩和穩妥,速度要慢,幅度應由小到大,並要根據病情,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注意被運動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搖法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各種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雙軸和多軸關節都可做環繞運動治療,如腕關節搖動等等。
搖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恢復體力等。
3.扳法(又名搬法):扳法可以在人體幾個部位應用,如肩、髓、腰、頸等。是用一手壓住人體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動其他部位,兩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關節旋轉或伸展。圖44。扳法也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手法,常用於 治療四肢關節的功能障礙及脊椎小關節的交鎖與錯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認為是正骨幹法的一種。扳法不是一個大幅度的被動運動,在施術時必須將要扳動的關節極度伸展或旋轉,在保持這一位置的基礎上,再做一個稍微加大幅度的運作。扳動時一定要因勢利導,了解正常關節活動范圍,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據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側扳、後扳、斜扳等幾種。
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連,幫助復位,滑刮關節,緩解痙攣,消除疼痛,牽伸肌肉、韌帶之作用。
4. 背法:醫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醫者兩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彎部,然後彎腰屈膝,以臀部著力頂住患者腰部,將患者背起,使其雙腳離地。做左右方向的擺動和上下方向的抖動,使腰部有牽動感。圖45。在施術時要注意肘部勾緊不要滑脫,囑患者不要打挺。背法常用於治療急性腹扭傷、腰椎間盤病變、腰肌勞損等病症。
㈧ 有什麼緩解壓力讓人變輕松的按摩方法
如何緩解壓力:
第一,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的緊張。你應該想到自己的緊張是正常的,很多人在某種情境下可能比你更緊張。不要與這種不安的情緒對抗,而是體驗它、接受它。要訓練自己象局外人一樣觀察你害怕的心理,注意不要陷入到里邊去,不要讓這種情緒完全控制住你:「如果我感到緊張,那我確實就是緊張,但是我不能因為緊張而無所作為。」此刻你甚至可以選擇和你的緊張心理對話,問自己為什麼這樣緊張,自己所擔心的可能最壞的結果可能是怎樣的,這樣你就做到了正視並接受這種緊張的情緒,坦然從容地應對,有條不紊地做自己的該做的事情。
第二,做一些放鬆身心的活動。具體做法是:
①選擇一個空氣清新,四周安靜,光線柔和,不受打擾,可活動自如的地方,取一個自我感覺比較舒適的姿勢,站、坐或躺下。
②活動一下身體的一些大關節和肌肉,做的時候速度要均勻緩慢,動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關節放開,肌肉鬆弛就行了。
③作深呼吸,慢慢吸氣然後慢慢呼出,每當呼出的時候在心中默念「放鬆」。
④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著一朵花、一點燭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東西,細心觀察它的細微之處。點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發的芳香。
⑤閉上眼睛,著意去想像一些恬靜美好的景物,如藍色的海水、金黃色的沙灘、朵朵白雲、高山流水等。
⑥做一些與當前具體事項無關的自己比較喜愛的活動。比如游泳、洗熱水澡、逛街購物、聽音樂、看電視等。
㈨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哪幾種按摩方法緩解煩躁、焦慮等症狀呢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幾種按摩方法緩解煩躁、焦慮等症狀:
大敦穴,它肝經上的第一個穴位,擔負著調和周圍穴位的重擔,是經氣匯聚的地方;位於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當我們感覺心情不好、郁悶煩躁的時候,可以用大拇指來揉按刺激這個穴位,會有酸脹的感覺。每次按摩左右腳都要按摩到,每隻腳各揉按3-5分鍾,先左後右。 另外,這個穴位還可以使用灸法來治療,用艾條灸治大約5-10分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