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腳底穴點陣圖
腳步踝關節以下,分布著人體60多個穴位,但其中一部分穴位是比較常用且非常重要的,如足底的湧泉穴、大拇趾甲根處的大敦穴、足背側的太沖穴、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的太白穴、內踝後方的太溪穴、外踝尖下方的申脈穴、外踝前下方的丘墟穴、外踝後方凹陷處的昆侖穴、大拇趾背側的行間穴、第二趾根下方的里內庭穴、拇趾與第二趾中間的下痢穴。以上這些穴位是腳步按揉或艾灸時的常用穴位。
⑵ 腳底穴位按哪個解疲勞
按摩湧泉穴,左腳順時針,右腳逆時針。
⑶ 腳底的穴位和按摩方法與作用
位於兩足足底拇趾趾腹的下部,左、右側大腦的反射區在足部呈交叉反射。適用於高血壓病,腦血管病變,腦震盪、頭暈、頭痛、失眠,中樞性癱瘓,視覺受損傷等病症。額 竇:位於兩足拇趾靠尖端1cm的范圍及其他八個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適用於腦中風、腦震盪、鼻竇炎、頭痛、頭暈、失眠、發燒及眼、耳、鼻、口等病症。小腦(腦干):位於大腦反射區的後外側。左、右側小腦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適用於腦震盪、高血壓病、頭痛、失眠、頭昏、頭重等病症。腦垂體:位於兩足拇趾趾腹正中央,適用於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脾、胰等內分泌系統病症。三叉神經:位於兩足拇趾趾腹的外側約45度處。呈交叉反射。適用於偏頭痛、面癱、腮腺炎、耳疾、鼻咽癌、失眠、頭重等病症。鼻:位於兩足拇趾第一節趾腹底部內側,約45度處,呈交叉反射。適用於急慢性鼻炎、鼻出血、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等病症。頸:位於兩足拇趾根部,即小腦反射區下方。適用於頸部酸痛、頸部扭傷、落枕、高血壓病等病症。眼:位於兩足底第二、三趾根部。適用於視神經炎、結膜炎、角膜炎、近視、遠視、復視、斜視、散光、視網膜出血、白內障、青光眼等病症。耳:位於兩足底第四、五趾根部,呈交叉反射。適用於外耳道癤腫,中耳炎、耳鳴、重聽等病症。斜方肌(頸、肩部):位於兩足底眼、耳反射區下方。適用於頸肩背酸痛、手無力、麻木、肩活動障礙等病症。甲狀腺:位於兩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之間,呈帶狀。適用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慢性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等病症。甲狀旁腺:位於兩足底內緣第一趾骨與第一趾關節處,適用於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病症。肺、支氣管:位於兩足斜方肌反射區外側,自甲狀腺反射區向外呈帶狀到足底外側的肩反射區下方,前後寬約1cm。適用於上呼吸道炎症、肺結核、肺氣腫、胸悶等病症。胃:位於兩足底跖骨的中、下部。適用於胃痛、胃酸增多、胃潰瘍、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十二指腸:位於胃反射區的後方,第一趾骨的基底部。適用於腹部飽脹、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根球部潰瘍等病症。胰 腺:位於兩足足底胃反射區與十二指腸反射區連接處,適用於糖尿病、胰腺囊腫、胰腺炎等病症。肝 臟:位於右足底第四趾骨與第五趾骨間,在肺反射區下方。適用於肝炎、肝硬化等病症。膽 囊:位於右足底第三趾骨與第四趾骨間,在肝臟反射區之內。適用於膽結石、消化不良、膽囊炎等病症。腹腔神經叢:位於兩足底中心,分布在腎臟反射區及其周圍。適用於胃腸神經官能症、腹瀉、便秘等病症。腎上腺:位於腎臟反射區上方,適用於生殖系統疾患、哮喘、關節炎等病症。腎 臟:位於兩足底中央的深部,適用於腎盂腎炎、腎結石、動脈硬化、靜脈曲張、風濕熱、關節炎、濕疹、浮腫、尿毒症、腎功能不全等病症。輸尿管:位於足底胃反射區至膀胱反射區連成的一斜線型條狀區域。適用於輸尿管結石、輸尿管炎、風濕熱、關節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輸尿管狹窄造成的腎盂積水等病症。膀 胱:位於兩足足底內側舟骨下方拇展肌之側約45度處。適用於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等病症。盲腸(闌尾):位於右足底眼骨前緣靠近外側,與小腸、升結腸連接。適用於下腹部脹氣、闌尾炎等病症。回盲瓣:位於右足底跟骨前緣靠近外側,在盲腸反射區的上方。適用於下腹部脹氣、闌尾炎等病症。升結腸:位於右足足底,小腸反射區之外側帶狀區域。適用於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症。橫結腸:位於兩足底間,橫越足掌之帶狀區域。適用於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症。降結腸:位於左足掌,小腸反射區之外側帶狀區域。適用於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症。生殖腺(卵巢或睾丸):位於兩足底跟骨中央,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側區。適用於性功能低下、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功能失調所致),如女性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經閉、痛經、卵巢囊腫等病症。小腸(空腸、回腸):位於兩足跖骨,楔骨至跟骨的凹下區域,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的反射區所包圍。適用於胃腸脹氣、腹瀉、腹部悶痛等病症。胸部淋巴:位於兩足背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間縫處區域。適用於各種炎症、發燒、囊腫、子宮肌瘤、胸痛、乳房或胸部腫瘤等病症。喉:位於兩足背第一跖趾關節的外側緣。適用於喉炎,支氣管炎、失音、嘶啞、聲門水腫等病症。上頜:位於兩足拇趾第一趾間關節背側近甲根部。適用於牙痛、上頜感染、上頜關節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下頜:位於兩足拇趾第一趾間關節的背側,與上頜反射區相接,適用於牙痛、下頜感染、下頜關節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⑷ 腳上哪個穴位減肥效果最好
腳底穴位按摩減肥法
原理:通過刺激穴位達到減肥的效果
人體的每個器官都有相應的神經延接到雙腳,而人們常說反射區就是末梢神經區塊。經實驗證實,人的雙腳就是身體器官組織立體分布的縮影。當腺體或體內器官出現異常後,其相應的足部反射區也會出現反應,就是疼痛點,也就是說按足部的各個部位,如哪個部位感到疼痛,就說明該點對應的身體相關器官出現了問題。另外每一個疼痛點的觸感反應並不相同,有些是顆粒型,有些則像細沙,還有些會有腫脹的感覺。經常按摩足部的穴位,便可以起到排除體內毒素和廢物的作用,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下面分別來介紹一下5種足底穴位按摩減肥的方法,每天堅持進行這樣的按摩,一個月後便可減輕10斤。
腳底穴位按摩減肥方法一:按摩腳趾
按摩腳趾可以想到減肥瘦身及增強記憶力的效果。
方法:雙手握住大腳趾並來回進行按摩,一天可以進行很多次,一次2分鍾,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按摩小腳趾的外側,小腳趾是小腦的反射區,而人的記憶力與小腦有關聯,所以經常按摩小腳趾可以起到增強記憶力的作用。
腳底穴位按摩減肥方法二:雙腳晃動
如果身體的血液循環不佳,就會造成內分泌失調或內臟功能失調的情況,使體內的毒素不能很好的及時排出體外,新陳代謝速度變慢後就會容易致使體內囤積大量的脂肪,造成身體肥胖。進行簡單的足部按摩可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速度。
方法:平躺在地板或床上,抬起雙腳,並讓雙腳在半空中像蹬自行車那樣回來擺動,一次做2分鍾,便可以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不但可以幫助燃燒脂肪,還有助於睡眠。
腳底穴位按摩減肥方法三:敲擊腳底
每天晚上在臨睡覺前進行一次,手握成拳頭並輕輕敲擊腳底,這樣做可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效排除身體內臟的毒素,還能消除一天的疲勞,暢通血管排泄功能,促進脂肪的燃燒,從而快速減肥。
方法:以腳掌為中心,用拳頭輕輕地並有節奏進對腳掌進行敲擊,不用太用力,但力度也不能小,一定要能感覺到疼痛才行,一隻腳敲擊100次,大約總用時為2分鍾左右。
腳底穴位按摩減肥方法四:摩擦雙腳
讓雙腿對在一起互相進行摩擦,可以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當雙腳感到微熱的時候,便說明體內的排毒開始燃燒。
方法:平躺在地板或床上,抬起你的雙腿互相摩擦,也可以用雙手來幫助摩擦,這樣效果會更好,一次按摩20下,大約用時2分釧,這個方法還可以幫助睡眠。
腳底穴位按摩減肥方法五:赤腳行走
赤腳行走這個方法主要是鍛煉腳掌,腳掌心是起到保持平衡的重要部位,在行走的時候盡量對腳掌心刺激,比如經常走卵石路,也可以在家中准備一塊帶突起的墊子。
方法:為了健康和減肥,在家中的時候盡量不要穿鞋襪,進行赤腳走路。
這些穴位按摩減肥法具有身體保健作用,即使不是為了減肥瘦身,也可以經常採用強身健體,排除疾病。
⑸ 按摩腳底的什麼部位是緩解疲勞的
按摩療法 刺激療法 指壓療法 腳底按摩穴點陣圖-高血壓點 flash最大化 頭正面 頭正面 頭背面 頭背面 頭側面 頭側部 胸腹部 胸腹部 腰背部 腰背部 背部二 上肢內側 上肢圖 上肢外側 下肢圖 下肢內側 足部圖 下肢外側 穴位按摩療法常識 · 穴道療法的秘密 · 經穴的尋找方法 · 尋找穴道的訣竅 · 每人都會的穴道刺激 · 刺激穴道要在呼氣時 · 脊椎旁穴道取穴竅門 取穴方法: 此穴位於腳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橫紋。在其中央是稱為「高血壓點」的穴位
⑹ 怎樣用手按摩腳底穴位
盤腿坐或坐下後腿向外側曲就好了,左手按右腳,右手按左腳就好了,我就是這樣滴
⑺ 腳底穴位按摩正確方法
腳底反射區的定位 1、肺經:手太陰肺經取太淵,定位在掌後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2、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取大陵,定位在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3、心經:手少陰心經取神門,定位在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4、 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取腕骨,定位在手背尺側端,尺側腕豆骨前凹陷中。 5、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取陽池,定位在腕骨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6、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取陽溪,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端,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7、脾經:足太陰脾經取太白,定位在第一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8、肝經:足厥陰肝經取太沖,定位在足背,第 一、二跖骨底之間凹陷中。 9、腎經:足少陰腎經取太溪,定位在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10、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取束骨,定位在第五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1 1、膽經:足少陽膽經取丘墟,定位在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1 2、胃經:足陽明胃經取沖陽,定位在足背高處,第 二、三趾間的縫紋端上 5 寸(約合受檢測者 5 個大拇指寬度)。 1 3、督脈:定位在大椎,俯卧,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1 4、任脈:定位在中脘,仰卧,前正中線,臍上 4 寸。 1 5、帶脈:定位在帶脈,側卧,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平臍外取穴。 1 6、寸: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 1 7、關: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 1 8、尺: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關後(腕端)為尺。 1 9、陰維:定位在築賓,內踝上高點 5 寸,腓骨肌內側肌腹下端取穴。 20、陽維:定位在陽交,外踝點上 7 寸,腓骨後緣取穴。 2 1、陰蹺:定位在照海,內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 2、沖脈:定位在公孫,第一趾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2 3、陽蹺:定位在申脈,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 4、左足外側:第三趾上三寸。 2 5、左腳:第一拇指中間 2 6、右腳:腳板第四趾下四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