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護士外部環境風險和防控措施
文檔介紹:目標七、防範與減少患者跌倒事件 發生【目的】防範與減少患者跌倒事件的要有具體措施,是保障患者在診療過程安全、減少意外損傷的重要舉措。【主要措施】(一)建立跌倒報告與傷情認定製度和程 序。(二)認真實施有效的跌倒防範制度與措 施。 (三)護理服務有適宜的人力資源保障, 與服務對象的配比合理(開放床位與 出勤護士比為1:0.4) 目標八、防範與減少患者壓瘡發 生【目的】 通過防範與減少患者壓瘡的具體措施落實, 防範與減少護理並發症。【主要措施】(一)建立壓瘡風險評估與報告制度和程序(二)認真實施有效的壓瘡防範制度與措施(三)有壓瘡診療與護理規范實施措施 目標九、鼓勵主動報告醫療安 全(不良)事件【目的】積極倡導、鼓勵醫護人員主動報告不良事件,通過學習「錯誤」,提高對「錯誤」的識別能力和「免疫」能力,通過醫院在質量管理與持續改進活動工作的過程,提升保障患者安全的能力。 【主要措施】(一)積極參加由衛生部醫政司主辦、中國醫院 協會承辦的《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報告 系統》自願、非處罰性的不良事件報告系 統。(二)醫院要積極支持倡導醫護人員主動報告不 良事件,有鼓勵醫務人員主動報告的制度 與機制。 (三)醫院有建立良好的醫療安全文化氛圍,提 倡非處罰性、不針對個人的方式,鼓勵員 工積極報告威脅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具 體案例。 (四)醫院能夠將安全信息與醫院實際情況相 結合,從醫院管理體系、運行機制與規章 制度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持續改進,每年至 少有二個典型案例進行醫院層面的醫療安 全改進分析及具體實施方案。 護理不良事件是指在護理工作中,不在計劃中、未預計到或通常不希望發生的事件,常稱為護理差錯和護理事故。不良事件的發生原因分析:(一)查對制度不嚴?(二)不嚴格執行醫囑(三)葯品管理混亂?(四)不嚴格執行護理分級制度(五)不嚴格執行護理技術操作規程
❷ 壓瘡風險的評估流程
(一)壓瘡危險人群使用Braden壓瘡風險評估表進行評分,24小時內完成初次評估,當評分(>12≤16)分,無需上報,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根據病情階段評估,由病區護士長定期監督措施落實情況,直至危險解除。
(二)當評分≤12分,責任護士及時報告護士長,24小時內護士長上報護理部,護士長親臨指導,護理部根據具體情況組織會診。科室根據病情進行階段評估,制定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護士長定期追蹤措施落實情況。
(三)符合難免壓瘡條件者需在壓瘡發生之前填報「難免性壓瘡」申請表並上報護理部,由護理部組織專家組進行會診、核實確認並指導科室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計劃。
(四)易發生壓瘡的高危人群 :1、老年人、肥胖者、營養不良病人 ; 2、癱瘓及感覺障礙病人;3、水腫;4、疼痛病人大小便失禁病人、高熱病人;5、意識不清和使用鎮靜劑病人;6、糖尿病病人和晚期腫瘤病人;7、限制活動:石膏固定、手術、牽引;8、病情危重患者;9、因疾病造成強迫體位者。
二、評估頻次:所有高危人群患者初次評估在患者入院後24小時內完成,此後評分≤12分者及重症護著每日評估一次,(>12≤16)分者每隔三天評估一次,直到評估值到正常范圍;長期住院患者第一個月內每周評估一次,之後每月評估一次;手術後及病情變化時隨時評估。(病人轉科時,壓瘡風險評估單交由轉入科室繼續填寫)。
❸ 有哪些防護工作觀後感100
患者安全防護措施
防範與減少患者壓瘡措施
1.建立壓瘡風險評估與報告制度和程序。
2.制定壓瘡診療與護理規范實施措施。
3.為病人解除或減輕局部受壓,定時更換體位,並按摩受壓部位。
4.減少剪切力的損害,剪切力可使病人的局部組織受損淤血、水腫,對取半卧位、坐位、抬高床頭的病人腿下應墊海綿墊,防止下滑。
5.協助病人翻身時,應將身體抬起,再移動,避免拖、拉、推的動作,以防擦傷皮膚。
6.保持床單位平整、清潔,無碎屑、雜物。
7.保持局部皮膚清潔、乾燥。
8.慢性消耗性病人卧床時予以海棉墊緩沖重力壓迫。
9.增加患者營養。
防範與減少患者導管脫出措施
1.建立導管脫出評估與報告制度和程序。
2.認真實施有效的導管脫出防範制度與措施。
3.護理人員應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認真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管路滑脫危險因素。
4.如存在上述危險因素,要及時制定防範計劃與措施,加強巡視,隨時了解患者情況做好護理記錄及交接班。
5.若存在管路滑脫危險因素應對患者及家屬及時進行宣教,使其充分了解預防管路滑脫的重要意義。
6.對煩躁不安或意識不清的患者可採用合理的約束方法,向家屬做好解釋並實施約束護理。
7.護士要熟練掌握導管滑脫的緊急處理預案,當發生患者管路脫落時,要本著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則,迅速採取補救措施,避免對患者身體健康的損害或將損害降至最低。
防範與減少患者跌倒措施
1.對體檢、就診、手術和接受各種檢查與治療的患者,特別是兒童、老年、孕婦、行動不便和殘疾患者,應用語言提醒、攙扶、請人幫助或警示標示等辦法防止患者跌倒/墜床事件的發生。
2.建立跌倒/墜床風險評估,並對高危人群認真落實患者墜床與跌倒防範制度。
3.建立患者跌倒/墜床報告制度和程序。
4.護士對可能發生跌倒風險的患者,床頭懸掛「跌倒防護」警示牌,各級護理人員應做好交接班及預防跌倒的宣傳教育。
5.落實基礎護理,協助做好生活護理;按照患者護理級別巡視到位。
6.保持地面乾燥,防止積水:在醒目的地方放置「小心地滑」的警示標識:病房及過道無雜物,保持整潔通暢;保證照明設備的完善,夜間開地燈或壁燈。
以上就是患者安全防護措施這方面常識的介紹,希望可以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想知道更多有關患者安全防護的常識
❹ 危重患者風險評估制度
法律分析:危重患者風險評估制度危重患者風險評估制度1、危重、大手術後的住院患者均需進行風險評估,真正落實預 防為主的護理理念。 2、危重患者風險評估包括管道風險、跌倒墜床風險、壓瘡風險、 意外拔管風險、用具器械風險、意外傷害風險等。 3、每班都必須對危重患者的護理風險進行及時動態的評估並記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
第三十一條 醫療機構對危重病人應當立即搶救。對限於設備或者技術條件不能診治的病人,應當及時轉診。
第三十二條 未經醫師(士)親自診查病人,醫療機構不得出具疾病診斷書、健康證明書或者死亡證明文件;未經醫師(士)、助產人員親自接產,醫療機構不得出具出生證明書或者死產報告書。
第三十三條 醫療機構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必須徵得患者同意,並應當取得其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並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時,應當取得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並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又無家屬或者關系人在場,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況時,經治醫師應當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負責人員的批准後實施。
第三十四條 醫療機構發生醫療事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❺ 壓瘡患者拒絕留陪人的處理流程
摘要 (一) 對壓瘡、難免壓瘡的風險評估與報告實行三級監控及管理。 (二) 各病房對卧床患者、危重患者、低蛋白水腫及手術時間超 過4小時的患者,必須進行壓瘡篩查並登記。 (三) 對有可能發生難免壓瘡的高危患者,須申報難免壓瘡。 1、 申報范圍:對卧床、危重、低蛋白水腫及手術時間超過 4小 時的患者,使用 Braden評分表進行壓瘡風險評估。Braden評分<12 分,患者高度水腫、極度消瘦等,申報難免壓瘡。 2、 申報程序:病房填寫難免壓瘡申報表,護士長、科護士長審 核並填寫意見後上報護理部登記在案。 3、 監控處理:病房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預防措施,必 要時可申請院內護理會診,護士長督查措施的落實並進行效果評價, 科護士長隨時抽查,護理部定期檢查危重患者的基礎護理落實情況。 (四) 對已上報的難免壓瘡患者,病房要加強管理,床旁懸掛壓 瘡警示標志,加強健康宣教並積極米取有效措施,繼續監控和評估, Braden評分》18分,可停止監控。護理質量管理組及壓瘡監控組不 定期到各病房進行檢查。 (五) 患者發生壓瘡或患者入院時帶入壓瘡,須報告護士長,在 24小時內填寫「壓瘡報告表」,經科護士長審核後上報護理部,並在 護理記錄單上做好記錄。 (六) 發生患者皮膚壓瘡的科室應主動上報,有意隱瞞不報,事 後發現將按情節輕重給予嚴肅處理,並納入護士長及科室績效考核。 (七) 各病房設立壓瘡、難免壓瘡登記本,對壓瘡、難免壓瘡進 行登記,護士長要定期組織科室人員認真討論,總結經驗教訓,不斷 改進
❻ 誰有「壓瘡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急,謝謝了!
壓瘡管理制度
第一節 壓瘡的評估制度
一 、定義
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引起局部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軟組織損害,如潰爛和壞死。引起壓瘡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壓力,故目前傾向於將壓瘡改稱為「壓力性潰瘍或壓力性傷口」。
二、好發部位
壓瘡多發生於受壓和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層較薄的骨隆突處,並與卧位有密切的關系。
仰卧位時:好發於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骶尾部及足跟處,尤其好發於骶尾部。
側卧位時:好發於耳廓、肩峰、肋骨、髖骨、股骨粗隆、膝關節的內外側及內外踝處。
俯卧位時:好發於面頰、耳廓、肩峰、女性乳房、肋緣突出部、男性生殖器、髂前上棘、膝部和足趾等處。
坐位時:好發於坐骨結節、肩胛骨、足跟等處。
三、高危人群
易發生壓瘡的高危人群包括:①老年人或肥胖者;②瘦弱、營養不良、貧血、糖尿病患者;③意識不清和服用鎮靜劑患者;④癱瘓或水腫或發熱或疼痛患者;⑤大小便失禁患者;⑥因醫療護理措施(如制動、行石膏固定、手術、牽引等)而活動受限者。
四、危險因素
易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包括:①活動受限;②體溫升高;③意識狀態改變或感覺障礙;④應用矯形器械;⑤營養不良或水代謝紊亂;⑥葯物影響;⑦皮膚受潮濕刺激;⑧全身缺氧。
五、壓瘡分期
1、淤血紅潤期(I期)
為壓瘡初期。局部皮膚受壓,出現暫時血液循環障礙,表現為紅腫、熱、麻木或觸痛。此期皮膚表面無破損情況。
2、炎性浸潤期(II期)
紅腫部位繼續受壓,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靜脈迴流受阻,局部靜脈淤血。受壓部位呈現紫紅色,皮下產生硬節,皮膚因水腫變薄,可有水皰形成。水皰破潰後,可見潮濕紅潤的創面,病人有疼痛感。
3、淺度潰瘍期(III期)
表皮水泡逐漸擴大,真皮層創面有黃色滲出液,感染後表皮有膿液覆蓋,致使淺層組織壞死,形成潰瘍。
4、壞死潰瘍期
為壓瘡嚴重期,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圍及深部組織擴展,侵入真皮下層和肌肉層,可深達骨骼;嚴重者可引起膿毒血症或敗血症,危及患者生命。
六、壓瘡傷口評估
評估內容:
1、傷口大小:(長×寬)可用直尺測量傷口,頭到腳方向為長,左到右為寬。
2、深度:將無菌止血鉗直接放到傷口最深處,測量止血鉗與皮膚表面平起點到止血鉗頭的距離。
3、潛行深度:測量時將無菌止血鉗沿邊緣直接放入深至止血鉗能到的最深處,測量止血鉗與皮膚表面平起點到止血鉗頭的距離。
4、組織形態:黑色結痂、黃色腐肉、紅色肉芽組織、表皮增生、傷口組織周圍硬度。
5、滲出液:粉紅血性、黃色澄清、黃膿、綠黃膿或褐色,氣味有:無味、臭味。
6、傷口周圍皮膚或組織:正常、泡白、粉紅、深紅、紫色、黑色。
第二節 壓瘡的預防制度
用《壓瘡評估表》對患者進行評估後,對具有壓瘡危險因素的患者,應採取如下預防措施:
1、保護皮膚,避免局部長期受壓
建立翻身卡,鼓勵和協助患者Q2h翻身;保護骨隆突處和支持身體空隙處;避免患者翻身、搬運時拖、拉、推,防止皮膚損傷;對長期卧床患者,床頭抬高<30○,以減少剪切力的發生,對使用石膏、夾板、牽引的患者,襯墊應平整、松軟。
2、保持患者皮膚清潔、避免局部刺激
及時清除患者尿液、糞便、汗液等機體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使用肥皂和含酒精用品清潔皮膚,保持床單位整潔、乾燥、平整。
3、促進皮膚血液循環
可採用溫水浴和適當按摩,應避免對骨骼隆起處皮膚和已發紅皮膚按摩,以免加重皮膚損傷。
4、改善機體營養狀況
對病情允許的患者,鼓勵其攝入高蛋白、高維生素、含鋅飲食,必要時協助胃腸外營養。
5、健康教育
對家屬和患者開展壓瘡預防宣教,提高患者依從行為。
6、對於高危壓瘡的患者,按要求應實施壓瘡傳報、登記、追訪等工作。
第三節 壓瘡的傳報制度
一、壓瘡傳報指征:
1、未發生壓瘡但危險因素評分達到傳報分值(詳見《壓瘡發生/高危預警傳報表》。
2、院外帶入壓瘡。
3、難免壓瘡
4、院內發生的壓瘡
二、壓瘡預防、預報流程及職責
1、護士在接收入院、轉入、手術後患者時以及日常護理危重、生活不能自理及需要重點護理的患者,護士應仔細交接和認真評估患者皮膚情況。
2、當發現患者發生壓瘡或具有高危風險時,應在患者入院、轉入或發生壓瘡24小時內填寫《壓瘡發生/高危預警傳報表》,由護士長評估簽名後及時上報護理部。如遇節假日,則報至夜查房護士長處。
3、詳細記錄患者目前皮膚或皮損狀況,如部位、范圍、程度、深度等(轉入、大手術病人需陪送護士確認簽字)及創面處理方法。
2、採取適當護理措施並做好相應記錄
(1)保持床單位清潔、乾燥、平整;
(2)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3)落實局部減壓措施,如翻身、抬臀等,並建立翻身卡(若患者或家屬拒絕配合翻身或按摩,護士應做好相應記錄);翻身記錄應能體現Q2h翻身、按摩或抬臀情況。
(4)正確處理創面。
(5)對院內不可避免皮膚壓瘡如嚴重低蛋白血症、強迫體位、癌症終末期等患者,入院時未發生褥瘡但有發生的危險,並積極採取有效預防措施,盡量避免壓瘡發生。
3、做好皮膚情況交接班
(1)記錄頻率 Ⅰ級護理和危重病人皮膚情況隨患者書面交班頻率而記錄,II、Ⅲ級病人皮膚情況則每周至少記錄1次,Ⅰ、II、Ⅲ級病人如有換葯,及時撰寫。
(2)記錄內容 皮膚目前情況或皮損部位、范圍、程度、深度及處理方法。
4、及時在《壓瘡追訪表》上登記壓瘡轉歸情況,需要註明壓瘡轉歸的日期、皮膚情況或患者去向,並通知科護士長;對已發生壓瘡的患者需同時通知壓瘡管理小組組長。
5、未及時上報者按護理部相關規定對個人、護士長及科室進行相應的處罰。
第四節 壓瘡的追訪制度
一、醫院壓瘡管理小組
1、接到《壓瘡發生/高危預警傳報表》後,在一個工作日(節假日除外)內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
(1)對帶入壓瘡患者,評估患者的皮損程度與預報記錄的符合程度;對被視為難免壓瘡預報者,應評估其皮膚的完整性;
(2)評估壓瘡預防、處理措施的可行性及落實情況;
(3)評估壓瘡預防、處理措施的記錄情況;
(4)壓瘡的記錄情況。
2、每周隨訪已發生壓瘡患者1-2次。隨訪時應做到:
(1)指導創面處理和正確記錄《壓瘡追訪記錄表》。
(2)評估預防措施實施情況。
(3)創面癒合後,在《壓瘡追訪記錄表》上填寫轉歸情況;仍需追訪者,則移交科護士長追訪。
3、統計和分析全院的壓瘡情況(分別在月、季、年)。
二、科護士長
每周追訪被預報為壓瘡高危患者1-2次。追訪時應做到:
1、評估病人皮膚完整情況、措施落實情況、護理記錄書寫情況、壓瘡轉歸情況。及時填寫《壓瘡追訪記錄表》並交護理部。
2、當患者病情好轉、轉科、出院或死亡時,依據護理單元壓瘡登記本記錄的轉歸內容如實填寫《壓瘡追訪記錄表》並交護理部。
3、若發生壓瘡,應即時督查相應措施並記錄落實情況,同時填寫《壓瘡發生/高危預警傳報表》相應內容上報護理部,並電話通知院壓瘡管理小組。
第五節 壓瘡的治療及護理規范
一、診斷:
1、瘀血紅潤期
瘀血紅潤期又稱為Ⅰ期壓瘡。受壓部位出現暫時性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皮膚表現為紅、腫、熱、麻木或有觸痛,解除壓力30min後,皮膚顏色不能恢復正常。
2、炎性浸潤期
炎性浸潤期又稱Ⅱ期壓瘡。如紅腫部位繼續受壓,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靜脈迴流受阻,局部靜脈淤血,表現為局部紅腫向外浸潤、擴大、變硬;皮膚顏色轉紫紅色,壓之不退色;表皮常有水泡形成,具有疼痛感。
3、淺度潰瘍期
表皮水泡破潰,可顯露出潮濕紅潤的創面,有黃色滲出液流出;感染後表面有膿液覆蓋,致使淺層組織壞死,潰瘍形成,疼痛加劇。
4、壞死潰瘍期
為壓瘡嚴重期,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圍及深部組織擴展,侵入真皮下層和肌肉層,可深達骨骼;嚴重者可引起膿毒血症或敗血症,危及患者生命。
二、治療:
原則:局部治療為主,輔以全身治療。
1、全身治療:積極治療原發病,增加營養和全身抗感染治療等。
2、局部治療:
(1)瘀血紅潤期:去除危險因素,避免壓瘡加重。可採用濕熱敷、局部按摩等方法,但按摩力量要輕柔,防止造成新的皮膚損害。對瘀血時間過長難以恢復的患者可以應用凡士林油紗布保護創面。水膠體敷料可作為治療保護創面,但必須在皮膚充分清潔前提下使用,因為容易造成過於潮濕的環境,導致新的皮膚損害。
(2)炎性浸潤期:保護皮膚,預防感染,防止感染是本期的關鍵治療。
1)減少摩擦,防止水泡破裂,促進水泡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後,消毒局部皮膚,再用無菌敷料包紮。
2)創面無感染時,可以單純應用凡士林油紗布覆蓋傷口;在傷口沒有過多潮濕或滲出時也可應用水膠體敷料,但須加強觀察創面滲出和感染,一旦有過多滲出或感染,應立即停用,防止滲出過多引起的創面加深或感染擴散。
3)創面有感染時,可應用混合有磺胺嘧啶銀軟膏的凡士林油紗布覆蓋創面。應用磺胺嘧啶銀時創面會有蛋白樣滲出(看似膿性滲出,但沒有氣味),這時葯物和創面作用的結果,是正常反應。
(3)淺度潰瘍期:清潔創面,促進癒合。
1)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創面後使用凡士林紗布、金黴素軟膏、鞣酸軟膏等促進創面癒合、預防感染。
2)在無感染情況下,傷口沒有過多潮濕或滲出時可應用水膠體敷料,但須加強觀察創面滲出和感染,一旦有過多滲出或感染,應立即停用,防止滲出過多引起的創面加深或感染擴散。
3)創面有感染時,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後,應用局部抗菌葯物進行治療,並使用磺胺嘧啶銀霜外用。創面應用磺胺嘧啶銀時會有蛋白樣滲出(看似膿性滲出,但沒有氣味),這時葯物和創面作用的結果,是正常反應。
4)壞死潰瘍期:去除壞死組織,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可用生理鹽水或1:2000洗必泰溶液清洗瘡面,再用磺胺嘧啶銀霜等治療。對於潰瘍較深、引流不暢者,應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再進行換葯處理。感染的創面應採集分泌物作細菌及葯物敏感試驗,根據結果選用葯物。一些中葯制劑(長皮膏)也可應用於壓瘡的治療。對大面積深達骨骼的壓瘡,應配合醫生清除壞死組織,植皮修補缺損組織,以縮短壓瘡病程,減輕患者痛苦。特別注意不主張應用無抗菌作用溶解壞死組織葯物,防止感染加深創面或感染擴散。
三、護理:
1、營養指導:良好的營養是創面癒合的重要條件,應給予平衡飲食,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攝入。對於營養不良以及長期卧床或病重者,應給予充足的營養,可補充瘦肉類等高蛋白食物;西紅柿、茄子、紅棗等高維生素膳食;不能進食者在營養師的指導下給予鼻飼,或採用支持療法。
2、保持正確的體位:增加翻身次數,避免局部過度受壓。因疾病所採取的被迫體位,應每半小時至2小時改變體位一次,減輕皮膚受壓時間。
3、避免局部皮膚刺激:內衣柔軟、透氣,保持清潔乾燥;床單整潔平整、無皺折、無碎屑;對大小便失禁者、嘔吐或出汗多者應及時擦洗干凈、更換衣服和床單;使用尿片者,必須保持尿片清潔、乾燥,及時更換。
4、規范操作:使用便器時,應選擇無破損便器,不要強塞硬拉,必要時在便器邊緣墊上軟紙或布墊,以防擦傷皮膚;翻身時,動作輕柔,避免擦傷皮膚。正確實施按摩(壓瘡的預防詳見《護理常規》中護理操作規程《褥瘡的預防、護理》章節)。
5、遵醫囑實施抗感染治療,預防敗血症。
6、加強心理護理疏導,鼓勵患者樹立信心,勤翻身。
7、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壓瘡各期的進展規律、臨床表現以及治療、護理的要點,使之能重視和參與壓瘡早期的各項護理,積極配合治療。
關於壓瘡高危預警報告的通知
為了加強住院病人的基礎護理,減少院內不可避免壓瘡的發生,現規定如下:
1、通過對可能發生院內壓瘡的病人在壓瘡發生前進行風險評估,提出有效的防範措施,並進行實施。
2、同時填寫《壓瘡發生/高危預警傳報表》,上報護理部。
3、護理部進行跟蹤,對採取各種措施後仍發生院內壓瘡的病人,經壓瘡管理小組討論決定,是否為院內難免壓瘡。
4、如未填報《壓瘡發生/高危預警傳報表》均視為未進行有效預防。如發生院內壓瘡,均視為院內可避免壓瘡,定性為護理缺陷。
補充通知:
凡預計手術超過四小時以上的,默認為壓瘡風險預警。
壓瘡管理小組職責
1、組織對全院護士壓瘡知識掌握狀況進行調查,有針對性的舉辦壓瘡防治知識講座。
2、組織對難免性壓瘡的確認:科室經申報壓瘡高危預警、並採取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而仍然發生的少數難免性壓瘡,壓瘡管理小組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在24小時內查看病人,確認是否為難免性壓瘡,提出進一步的防治措施。必要時拍下創面情況留取資料,積極主動進行壓瘡相關的教學和科研。
3、負責組織對科室申請的院內、院外復雜難治性壓瘡護理會診,充分利用全院的護理人力資源及物力資源的優勢,給予臨床科室可行性指導意見。
4、每周1-2次查看壓瘡高危預警病人,起到指導、監督、促進作用。
5、 協助護理部積極推廣已得到證實的壓瘡護理方法,如壓瘡的新型敷料的應用等。
壓瘡發生/高危預警傳報表
年 月 日
科室 姓名 性別 年齡 床號 住院號
入院日期 □科內發生 □他科帶來( )科
□院外帶來 □難免發生 □ 高危預警
臨床診斷
壓瘡發生危險因素基本條件評估(申報難免壓瘡必須符合以下條件2項或2項以上):
□1、強迫體位嚴格限制翻身 □8、生命體征不穩定
□2、昏迷 □9、高齡或≥70歲
□3、心力衰竭 □10、營養缺乏
□4、呼吸衰竭 □11、極度消廋
□5、偏癱 □12、高度水腫
□6、代謝紊亂 □13、大小便失禁
□7、骨盆骨折 □14、感覺障礙
Braden評分分值: (請在適當的分值上打鉤)
註:15-18分輕度危險;13-14分中度危險;10-12分高度危險;9分以下極度危險
≤12分者填報高位預警
感覺 潮濕 活動方式 活動能力 營養 摩擦力/剪力
1完全受限
2非常受限
3輕度受限
4未受限 1持續潮濕
2潮濕
3有時潮濕
4極少潮濕 1卧床
2坐椅
3偶爾行走
4活動自如 1完全不能移動
2重度受限
3輕度受限
4沒有改變 1非常差
2可能不足
3充足
4非常好 1已存在問題
2潛在問題
3沒有明顯問題
病情簡介:
壓瘡情況:
1部位: 1)骶尾 2)髖部 3)脊柱 4)肩胛 5)肘部 6)膝部7)外踝
8)足跟 9)枕部10)耳廓 11)其他
2壓瘡面積(cm):
3分級:
4創面情況:1紅腫2滲血滲液(水泡) 3潰瘍 4化膿5壞死6惡臭7其他
採取措施:
□定期翻身 □ 使用氣墊床 □ 局部氣圈 □換葯( 次/天) □輔助葯物( )
□使用貼膜
□其他方法
填報人 護士長
註:傳報表由科室負責填寫,一式兩份:一份保存科室記錄,一份上報護理部(兩份表格保存期限均為一年)
壓 瘡 追 訪 表
科室 姓名 性別 年齡 床號 住院號
臨床診斷 壓瘡發生時間 Braden得分
壓瘡追訪時間 再次評估Braden得分 難免壓瘡:□是 □否
壓瘡分期:□淤血紅潤 □炎性浸潤 □淺度潰瘍 □壞死潰瘍 □可疑壞死 □不可分期
瘡面狀況:□發紅變色 □紅腫 □滲血滲液(水皰) □潰爛 □化膿
瘡面評估:部位
面積(長度/寬度/深度)
採取的護理措施:
□定期翻身 □使用氣墊床 □局部氣圈 □換葯( 次/天)
□輔助葯物( )
□使用貼膜
□其他方法
指導意見:
追訪人: 日期
轉歸情況:
上報人: 日期
註:追訪表一式兩份,一份留科室,一份上報護理部;追訪人為科室護士長或科室壓瘡管理小組成員。護理部組織追訪的由護理部或醫院壓瘡管理小組成員填寫,返回科室一份。終止追訪的上報轉歸情況。
❼ 護士對壓瘡知識掌握不全壓原因分析瘡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