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件處理 > 古代玉器掏膛用的解壓砂工藝

古代玉器掏膛用的解壓砂工藝

發布時間:2022-08-19 03:17:53

㈠ 古人雕刻出來的玉佩是怎麼樣的

想要熟悉古人的製作工藝,我們首先要了解古人是以什麼工具在製作玉雕。史前時期,加工玉器主要是靠手工磋磨和刮磨,或以石制工具,或以獸皮沾上解玉砂進行磋磨,或以獸齒、黑曜石質銳器刮刻等。雖然,在紅山文化、崧澤一良渚文化和凌家灘文化玉器上已經可以看到使用程鑽(又叫實心鑽)和管鑽打孔、掏膛的工藝痕跡,甚至也可能已經出現了原始手動砣輪機具,但也只是依據出土紡輪所作的合理推斷。《詩經》雲:「他山之石, 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蹉,如琢如磨」。這些詩句的本義都是玉石加工,並引申出其它的含義。「錯」 是磨石、礪石,簡單地道出了古人加工玉石的工具和方法。

可能在良渚時期砣機就已具雛形,但真正意義上的砣機則是出現在青銅文化高度發達的夏商。到了春秋晚期戰國初期,製作砣輪(又叫扎鍋)的材料由青銅發展到更堅硬銳利的鐵,從而可以製作出器型紋飾更為復雜的精美玉器。從形態結構上講,砣機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漢魏以前出現的兩人起合作的砣機。另一種是在南北朝以後出現的「水凳」,以木結構、鐵砣子組成。只需一人用雙足踏蹬板使鉈子旋轉,帶動蘸水金剛砂,雙手轉動玉料,反復砣碾而成。

在沒有電動工具之前,砣機一直是砣制玉器的主要工具,而砣機也是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在不斷的發展著。一是原始駝機,使用石質砣輪,據推斷大致出現在良渚文化時期。二是青銅砣機, 大致出現於夏商之變,商周至春秋時期普遍使用。三是鐵質砣機,春秋晚期出現,戰漢時期普遍使用。四是改進之後的「水凳」型砣機,大致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直至清末仍在大量使用, 在電動砣機出現以後,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台。

其實無論哪種砣機,其工作原理和構造上,和我們現在解玉用的橫機幾乎是差不多的。都是其直接用於砣碾雕琢玉器的主要部分是砣輪(前人稱之為「鍋」),呈圓盤狀,根據具體用途的的不同可分為扎鍋(制坯)、沖鍋(成型)、磨鍋(砣碾上花,有片砣\勾砣\尖針\頂砣\平口砣等多種形狀,大小可有六七種之多)、木鍋(拋光)等等。

除了砣機的使用,古人在開玉的時候還有一種工具的選擇,沒有砣機那麼笨重,但是對於開較小的玉料或者把切開的大玉料切片時常用的工具。就像我們今天說的,我家裡沒有橫機,有個比較小的料子,我用牙機可以開么?理論上當然可以,只是沒有橫機方便而已。而古人也有一種相對小巧或者便攜的工具——線鋸。其形狀與木工開大料時用的大鋸相似,只不過不是用帶齒的鋸條,而是用麻繩、牛皮條或者多股鐵絲絞成繩子,由兩人分執兩端反復拉磨,同時須在玉料上方懸一壺解玉砂漿,使繩索在拉磨時沾上砂漿,把玉料鋸開。一般來說,春秋以前的片雕玉器均有可能出現線切割痕,切割痕或呈弧線,或呈直線,其中比較大的玉件以直線狀為多見,而直徑小的薄片狀玉件則以弧線痕居多。良渚文化出土的大多數玉雕上都會留有這種切割痕跡。

說起線鋸,山海君個人認為有種工具和線鋸很像。那就是搜弓。雖然形狀類似,但是作用全是完全不同。其狀如弓,弦以獸皮、繩索或金屬線製成,一端可以解系,以便穿入打好的孔眼,然後綳緊系好,以其沾解玉砂漿,按規劃好的紋樣線路,將需要鏤空的地方搜去這樣就會在一些鏤雕玉器的鏤空側壁上留下許多線切割搜痕,在下圖所示這件鏤空側壁上,我們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這種與片飾表面垂直的粗細不勻的搜痕(在一些精雕細刻、經過後續加工過的玉件上,搜痕或許不會如此明顯,但放大鏡下仍可發現其印記) 。

當然拉絲工藝的前提是要鑽孔。而古人鑽孔的工具也主要由兩種:桯鑽(又叫實心鑽)和管鑽。其制鑽材料在夏代以前主要是木、竹、石質,夏商至春秋早期是青銅,戰國以後為鐵質,現代為合金鋼鑽。 桯鑽,主要是用來穿鑽直徑比較小的穿系用孔、或高浮雕玉件的局部打窪,而至於像玉璧玉琮這類直徑較大的中孔,或者杯碗瓶類玉制器皿的掏膛則大都是用管鑽開孔,良渚玉器上的獸面眼圈,以及明代玉器上的圓形陰琢眼圈、乳釘和凸圓眼也大多是用管鑽套琢而成。

㈡ 在那些沒有高科技的時代,玉是如何實現「不雕琢不成器」的

玉是玉,而玉器則是玉器。中國古時就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講究,可想而知,要從普通的玉石演變成精緻的玉器,沒有精工雕琢是不行的。當然,在科技發達的現在,要雕琢一款玉器可謂是相當簡單,可在那些沒有高科技的時代,玉又是如何實現「不雕琢不成器」的?

雖然大部分精緻的玉器還需要雕刻師的雕琢,但是對於一些普通的雕刻品來說,已經可以達到批量生產的效果,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平安扣。不過在古代,雕刻工具相對比較落後,想要雕刻出一款玉器,人們會花上好幾年甚至長達數十年的時間。相較於現代來說,古代的玉器更是印證了「一枚難求」。

上圖中的這個簡單機器叫做「水凳」,從它的名字中似乎無法看出它的功能,實際上,它是用於切割珠子的。它的工作原理與我們的縫紉機有些類似,下面有一個踏板,用繩帶連接著上面的輪子,工人踩動踏板,輪子則會轉起來,這樣,就可以用於切割珠子了。

這個機器出自於民國時期,叫做砣機,主要用於玉器的雕刻。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現代,不過現代生產的砣機遠比這個要先進很多,例如蛇皮鑽,其轉數最高已經可以達到2000轉。

玉雖看起來比較脆弱,但實際上,玉的硬度較之於銅鐵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因此,在古時治玉的過程中,一般會使用水、砂或者是砂輪來運動治玉。

不過現在的砣機已經先進了不少,一般來說,使用清水即可完成治玉的過程。

這是民國時期為玉器鑽孔的照片,相對來說,現代鑽孔就比較方便了,我們有專門的電鑽,還有不同型號的鑽頭,根據玉器的大小選擇鑽頭即可實現打孔。

這張是在玉器雕琢過程中的鏤空工藝

這張是在治玉過程中的拉絲工藝。

這張是在治玉過程中的掏膛工藝

古代,砣機是主要的治玉工具,不過因為工具本身受限,砣機不僅在運動上需要人力支撐,同時,其旋轉一次可以雕刻的痕跡是有限的,深度和寬度也是有限的。不過雖說機器本身受限,治玉時間相對較長,但治出來的玉器也因此更加細膩精巧,而這個特點,也是現代工藝所無法企及的。

㈢ 新老玉器辨別

有些人喜歡老玉器,但是市場上充斥著很多仿冒的古玉器,所以一定要了解一些辨別新老玉器的方法哦~ 玉寓意著純潔、典雅、高尚,從古至今被人們視為吉祥、避邪之物,更是多數人喜歡收藏的藏品之一。但玉器也有個新、老之分,到底怎麼辨識新、老呢?華夏收藏網藏友金學士今日從玉器的自然沁色、自然包漿、工藝特點、表面的自然腐蝕斑、玉身的變化程度以及這五者之間的相互辨證關系作了詳述,以作為新老玉器辨識法的依據。自然沁色自然沁色是一定的環境因素形成的,玉器在不同的環境下會形成不同的沁色。時間長短不同,沁色的深淺變化都會不一樣。古墓中出土的古玉器,多數都帶有沁色變化,沁色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墓中隨葬物所含化學成份所致,也可能受土壤中化學成份的侵蝕所致。對這一問題,古人曾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啟示。稱它為"沁色",意即墓中或土壤中的某些成份滲入或沁入了玉中,使玉產生了色變,現代人借用古人語言,也使用了"沁色"這一詞語。自然包漿自然包漿是指玉器在一定自然環境下氧化復合形成的,好的墓環境,就可能有玻璃包漿,由於環境的不同,玉器表面的包漿也千差萬別,光澤有強有弱,但只要是沒有人為動過,盤玩過,我們就稱它為自然的養化包漿,它不同於傳世盤玩過的玉器包漿。兩者的區別是,自然的包漿表面有一定的自然附著物,有光澤的強弱變化,腐蝕深的光澤差一些,腐蝕淺的光澤好一點,人為盤玩過的玉器包漿整體變化不是很明顯,但和生坑包漿還是有區別的,盤玩過的傳世包漿,光澤柔和,玉器表面較清潔沒有附著物,生坑包漿光澤生硬,帶油性水光,墓中環境不好的話,還有一定的附著物(附著物的多變性,復雜性也是我們判別真假出土玉器的依據)。新玉器的表面沒有包漿,只有亮光。 工藝特點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不斷更新,制玉工具方法的改進,玉器的製做也有一定的時代特性,如:新石器時代玉璧、玉琮,孔為兩面鑽,對接處微有偏移,形成台痕,這時期玉器上的鑽孔,孔外徑大,越往裡邊直徑越小。同時,器表面留下繩鋸加工時在兩邊下垂的弧線痕;商代則為金屬直鋸加工留下的直線痕。紅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邊緣,中心打窪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雙鉤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線條順隨造形的曲度彎轉。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獨特作法。戰國玉器琢玉工具有較大改進,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澤,而且顯得鋒芒畢露。漢玉紋飾中有細如發絲的陰刻線,習稱「游絲毛雕」,並在玉獸,玉鳥某些部位上飾有細陰刻短平線,這是漢玉中極有時代特徵的製作技巧。宋、遼、金之玉雕中常見一種深層立體鏤雕手法,用此類手法製作的玉器有玉佩、爐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層立體鏤雕為上下不同圖案的雙層鏤雕,如玉帶飾。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對側面、內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則平整規矩,作工考究,一絲不苟。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斷代依據,但絕不能一筆一劃照搬照抄。 自然腐蝕 玉器歷經數千年幾百年,埋在地下不同的土壤環境,墓道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腐蝕變化,土啃蟲咬,細菌侵蝕,對玉器的表面所產生的變化,腐蝕的斑痕,千枝百態,但有一點都是自然形成的,你怎麼去判斷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這就看我們平時的觀察力,處處留心皆學問,古人有觀杯水之冰,知天下之寒。你怎樣把生活中看到的各類有關腐蝕的現象運用到對古玉的鑒定中去,就看你的觀察力,判斷力,還有就是對腐蝕的理解。沒有文化,沒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是不可能科學的判斷真假腐蝕痕跡的。 玉身的變化玉是千百年來石之精華,每塊玉都有上千年的形成史,玉形成後,進入我們的生活,歷經千年百年,玉身的傳世變化也是我們判別玉器年代的依據,老玉精透,包漿混厚寶光四射,新玉渾濁,嫩氣,包漿不足。判別玉器的新老,就是看你怎麼運用好這幾點的相互辨證關系,來做出科學的判斷。

㈣ 古玉怎麼鑒定

中國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紅山文化,那時已經發現有玉龍玉蓋等玉雕品。當時人們還未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銳石打鑿、刻玉、劃線、磨玉成形,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後來人們採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製成"解玉砂"用來琢玉,利用繩線、獸牙、木桿、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進行鑽、鋸、磨、使玉材成形,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轉動的砣輪加工玉是一大進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於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用手拉弓弦(後用腳蹬)使砣輪轉動,砣輪用石材製成,做成不同的砣頭配合解玉砂進行琢玉。
商代有了銅,銅制鉈輪強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損,做出的溝線淺而寬,斷面多呈半圓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鐵,鐵鉈堅硬,能夠做得薄而銳,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細細的線條,深深的溝。砣輪改用銅、鐵製造後,鐵鉈一直使用到民國初期。民國後期到20世紀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鐵鉈解玉砂琢玉的作坊,這種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稱為老工。80年代後幾乎全部使用高速電動機具和用人造金剛砂製成的磨具砣。這樣,現代玉器加工,電動工具和砂輪磨砣便成了一統天下,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於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這些工具的轉速、效能、精確程度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跡。判斷老工新工就是從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鐵鉈工)大致如下:搗石、研漿(或採集自然砂)、開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用人力和鐵鉈,轉動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與設備同時磨損。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幾何誤差大,在平行度、基準面、圖形對稱等方面會有出入。但老工介質細,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輕,周期長,玉件不起熱。老工細心製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狀勻稱,線條流暢,掏膛寬闊,壓地柔平,拋光明亮,這樣的老工是精(細)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輪開料,粗磨具砣脫坯後,用無級變速電機,帶動一根軟軸,軟軸卡頭上可以更換不同的、用人造金剛砂製成的砂輪砣頭,最高轉速可以達到每分鍾1萬轉。由於金剛砂砣轉速高,磨削快,製作時間大大減少,工效顯著提高。也正因為這樣,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跡,如:轉速高出現干磨現象,玉表就會起熱起毛,在鑽眼、開窗時因磨削量大,選用的砂輪粒度粗、磨削快,鑽孔或窗口側壁上,會見到起熱後拉毛的現象,玉表呈現一些環繞鑽孔或窗口的溝痕,平行毛刺,有時會看到黃焦顏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處,利用放大鏡只要細心觀察,總能見到不同的加工痕跡,下面就其典型特徵作如下對比:
1、 線條:老工速度慢,線條比較流暢,在線條的兩側溝邊沒有崩口(特別是十字交叉、網紋、也完好平整)。老工溝底呈現磨砂狀,無明顯長條形磨痕。這是因鐵鉈與解玉砂接觸時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鉈輪帶走,只能留下短暫的磨痕,不可能劃出長長的道道。做工不細的老工,有時可以見到鉈輪走速不均,壓力不勻,而出現的溝底坑窪,溝線有寬有窄等現象,也有重復下鉈之重線等,這樣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線條是用砂輪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線條的邊沿往往出現玉石的崩口,使線條出現鋸齒形邊沿。新工線條的溝底還會有長條狀磨痕,這是因為砂輪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勻,總有個別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轉動下就會在溝底劃出長條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選用砂輪砣的砂粒很細,加工走線時用力小走速成慢,溝邊也很完整,溝底沒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時,只要看看溝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識別是老是新。
2、 鑽孔:老工鑽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狀,如果砂粒粗會有溝痕,但溝痕不大規律,有時解玉砂排泄不暢會使孔徑粗細不勻。新工金剛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溝痕成螺旋狀,孔徑規矩筆直。
3、 開窗:老工開窗是在鑽孔中穿過鋼絲線鋸,再配合解玉砂漿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點是在窗口的內壁上有線鋸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邊口銳利。
新工也是先鑽眼,而後沿鑽眼處用高速磨具將窗口內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這樣新工在窗口內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於窗口,與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夾角,窗口的邊口不銳利。
4、成洞:老工製作兩面不透的洞時,是用解玉砂和頂鉈慢慢磨(壓)出來的。由於切削量大,往往選用的砂漿砂粒粗,於是在洞的內壁上,會留下粗粗的磨砂現象。
新工也是用頂砣,只不過這個頂砣可以直接磨玉,於是會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狀磨痕。
5、 掏膛:老工在製作鼻煙壺之類口小膛大的工件時,使用灣鉈加解玉砂掏膛。彎鉈是一根鋼絲,下端成彎曲狀,旋轉時會形成一個內膛形,帶動解玉砂磨削內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環膛也是這個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內膛會留下漂亮的環形磨砂狀痕跡。新工鑽速高,磨削快,工時緊,往往用鑽頭直接向瓶膛內各個方向沖鑽,而後再磨平。做出來的內膛成錐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 壓地:老工精雕細琢,地子用解玉砂細心壓平,不惜工時,但終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壓得柔和平整,總體來看還有誤差,有深淺或輕微波浪感;新工製作效率高,工時緊,粗工地子不平,特別是邊邊角角處理潦草;而細工用機器與工具操作,地子特別平整無誤差。
7、 拋光:老工拋光均勻,柔光柔潤可愛,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見到磨痕。老工未拋光處和拋光處的反差小,這是因為解玉砂比金剛砂軟,而且混有其他雜質,加工後留下的糙面比較光滑,雖未拋光但與拋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拋光急成,特別是粗工,工件上的彎曲弧度時有過渡不勻,邊邊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見到拋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拋光處與拋光處的反差大。在高速強力拋光下,有過度磨光(損)現象。
8、 圓雕:在雕刻弧面圓面時,老工細膩無過度磨損,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圓弧不圓滑,會有棱起的現象。
9、 粗溝:開挖粗溝時往往用鉈擴切,老工下鉈細膩。新工加工快速,有過渡不均等粗糙現象,邊坡有磨痕。
以上9點不是每件玉器都會全有,有些特徵表現也會不夠典型。但綜合觀察,這項不清那項清,是老工還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斷了。
如果我們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質老化沁色自然,那麼一般不用關心它會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過來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徵,那不一定是現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過沁,甚至編出一個剛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來談談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
老玉新工有三種情況,一是老玉補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紋飾。二是老玉改制,如將斷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殘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沖牙之類。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價,想謀個好價。但老玉新工會有很多蜘絲馬跡,除上述9種之外,首先是破壞了老玉的皮殼。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遠之後,其表面會有一層蠟狀、石灰狀的皮殼,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質表面光澤與質感。就會不同於原來的表面光澤與質感。老玉新工還會破壞原來老玉的沁色、沁紋,使之斷開,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個特徵。改制的老玉露出皮殼之下的玉質,也不同於透過皮殼看到的老玉的顏色,這是因為受沁的皮殼被磨去,沁色就變為空中樓閣,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從哪裡沁入的「大門」。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會上當。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製作。因為世間有一些石材和邊玉具有自然花紋條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鈣化,有人就利用這些石材來仿造老玉器。為了在做工上不露馬腳,有的開窗口也用手鋸拉出來,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別細密的金剛砂砣,減少轉速細心勾線,不讓線條出現崩口……等。做好之後還要人造皮殼、灰皮、假沁、土咬種種花頭,包裝出籠騙人騙錢。新玉老工除了認玉之外,在鑽孔、線條溝底、開窗時首先鑽下的鑽孔(就算線鋸鋸完,仍然會留下殘剩的半個鑽孔)、沿底死角、膛內形狀等處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跡,從而識破伎倆。
現在據報道,新工有了新的發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動雕刻、噴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們認識了老工,那麼別的什麼加工方法都不會與老工完全一樣。這是因為古人與現代人在審美觀點、文飾與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設備的差別都不可能相同,因此製作出來的器件在神韻、氣質上必然不會一樣,在做工和工藝處理上也會有所差別。盡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飾,只要我們多看多想細心留神,總會查出端倪看出破綻,避免上當。有一點要指出的是,現代新工由於設備、工具、磨料都會比古時先進,精心製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過陸子剛!用先進的加工方法和現代工藝去創造當代嶄新的玉器藝術,是我們共同贊成和希望見到的!

(此文章轉發,供研究學習)

㈤ 古代人是怎麼加工玉製品的

制玉領域最大的變化是制玉工具的進步。過去靠雙腳不斷地登踏製造動力,現在換成了電動馬達,過去切磨工具一分鍾轉幾百轉,現在一分鍾能上萬轉。手工制玉雖更溫潤但其費時費力是難以想像的。張廣文先生在《玉器史話》中有一段記述,可見手工制玉的繁復。「玉器製造的工序極復雜,碾制一件玉器需要畫樣、鋸料、做胚、做鈿、磨光、刻款等主要工序。玉材硬度一般在七度左右,質地非常硬,普通金屬刀具不能刻動,加工時需要用琢磨法碾制。一般是在一個桌凳上安上腳踏皮帶傳動裝置,帶動一個砣子旋轉,砣子有大有小,依加工需要更換,最小的砣子僅有釘頭大小,砣子上加水,再加著一種極硬的「解玉砂」在玉材需要加工的部位,旋轉碾磨,因而加工速度極慢。一件玉器,不僅材料貴重,製造時所用工時也非常浩繁,特別是清代宮廷制玉,速度極慢,成本相當高。例如乾隆三十年七月蘇州解辦的青白玉大碗,高三寸五分,口百五寸八分。每件做胚用六七十工,打鑽掏膛九十一工,做鈿六十三工,光玉四十一工,鍍刻年款四字做四工。由此而知清代制玉用工之一斑。
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制玉圖》一套,約為清人所繪,共 12 副。制玉圖風格寫實,記錄描繪出制玉的主要步驟。每圖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描繪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繪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第一幅「搗沙研漿圖」。過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著在砣與玉之間的沙,一點一點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從天然紗中中淘出的,分紅紗、黑沙、黃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達到 8-9 度。搗沙、研漿是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細程度。把搗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澱,沉澱過程中,粗細自然分層。

第二幅「開玉圖」。把大塊的玉石分解,要用類似於鋸的工具。過去多用竹板彎成弓形,又稱弓子。圖中畫的更象鋸。開玉的弓弦是鐵絲製成的,幾根鐵絲擰成麻花股。開玉時在弦上加解玉沙,並不斷加水,慢慢把玉材「磨」開。

第三幅「扎砣圖」琢磨玉的輪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當於「切」。把玉材切開,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第四幅「沖砣圖」。沖砣是粗磨,相當於做胚。

第五幅「磨砣圖」。相對沖砣來說是進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礎上磨出細節。

第六幅「掏堂圖」。掏堂即掏膛兒。如鼻煙壺、瓶、碗、筆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兒要在玉器上先鑽出一個眼,然後用特別的砣一點一點地把內部的玉磨掉。

第七幅「上花圖」。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種花紋。從圖中可以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種類也更多。

第八幅「打鑽圖」。打鑽是用一個管狀的磨具,在玉器上鑽出圓圈狀的溝槽。鑽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圓柱打掉,即可掏膛兒。圖中還有個細節,即在橫桿上掛了一個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綉花圖」。即做透雕、鏤空。

第十幅「打眼圖」。在玉器上磨出一個眼兒。

第十一幅「木跎圖」。木跎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

第十二幅「皮砣圖」。皮砣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的。

制玉的機器很象現在車床。前面是轉動的砣,右邊有一個盛水的盆,收集從玉器上流下來的水和沙,所以這個車床樣的機器也叫「水凳」。現在的制玉工具非常先進,能製作出非常精細的花樣。現在琢磨玉器只在磨的時候不斷加水,再不用加沙了,因為沙已經跟砣合二而一了。

閱讀全文

與古代玉器掏膛用的解壓砂工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java程序員加班嗎 瀏覽:141
編譯檢查的是什麼錯誤 瀏覽:405
加密兔f碼生成器免費 瀏覽:292
思科路由器命令明文加密 瀏覽:171
方舟生存進化伺服器如何改名字 瀏覽:892
央行數字貨幣app怎麼注冊 瀏覽:431
51單片機顯示時間 瀏覽:770
我的世界網易版怎麼壓縮地圖 瀏覽:682
qq小程序雲伺服器和 瀏覽:740
方舟伺服器怎麼玩才好玩 瀏覽:557
單片機的部件 瀏覽:621
編譯原理遍的過程 瀏覽:252
python讀取json字元串 瀏覽:62
ubuntu1404安裝php 瀏覽:634
lua能編譯嗎 瀏覽:118
思仙怎麼看伺服器 瀏覽:660
php微信圖片防盜鏈 瀏覽:800
安卓1怎麼讀音 瀏覽:297
農業app怎麼開通快捷支付 瀏覽:913
pythonredisdict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