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理學情緒解壓方法
1.
搓臉加速代謝 搓臉時手掌和臉部皮膚互相摩核,能夠促使面部血液循環加決,新陳代謝旺盛.搓臉具體的方法是:先把兩個手相互摩擦搓熱,然後用兩手掌的掌心貼住面部,再上下的揉搓,直到把臉挫紅為止,每日三次.但是,如果臉部患有皮膚病或者皮膚比較乾燥的不適宜搓臉.
2.
給肌肉放鬆一下 用手來按摩肌肉,比如揉捏、捶打,都可以使得肌肉得到放鬆,肌肉中廢物乳酸的排除,從而達到消除疲勞的作用.
3.
洗一個舒適的溫水浴 運動後進行溫水浴可以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疲勞的消除和體力的恢復.溫水浴的水溫以40℃為宜,最長不超過20分鍾.
B. 心理學中決定論的重要性
決定論(又稱拉普拉斯信條)是一種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客觀規律和因果聯系的理論和學說。心理學中的決定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先前某種原因和幾種原因導致的結果,人的行為是可以根據先前的條件、經歷來預測的。非決定論則否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著客觀規律和必然的因果聯系,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不可預測的、事物內在的「自由意志」決定的。
決定論的直覺觀念可以這樣概括,即世界就像一部影片:正在放映的影片或者劇照是現在,影片已放映過的那些部分構成過去,尚未放映的那些部分構成未來。在影片中,未來和過去並存;在和過去完全相同的意義上,未來是確定的。盡管觀眾可能不知道未來,每一個未來事件原則上卻毫無例外地是確然一定的,恰如過去一樣,因為未來「存在」的意義與過去「存在」的意義相同。實際上,製片人――造物主-如果存在的話-會知道未來。決定論是這樣的哲學命題:所有事件,包括人的認知和行為、決定和行動,是因果地被一個由先在的因素所構成的不可打破的鏈條所決定的。
心理學中決定論對科學界的影響:
決定論在18、19世紀基本上統治了科學界。它認為一切都是有「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一切世界的運動都是由確定的規律決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後就一定能知道結果,現在發生的一切都是由過去所決定的,它們是通過因果建立起關系來的。在這一基礎上,科學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例如,用牛頓力學算出的天體運動,對未來具有準確的預見性。
在這種思想下,世界就像一部鍾,像鍾表一樣走動,人們可以預知未來的一切,這也稱為機械論。這種觀點得到了當時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許多科學家的支持。愛因斯坦在給波耳的一封信中寫道:「你信仰投骰子的上帝,我卻信仰完備的定律和秩序。 」
所以,在牛頓主義者看來,世界都是有序的,都是按照著嚴格的定律來的,它的行為完全可以預測,都有因果關系決定。
http://ke..com/view/40707.htm
C. 有沒有學心理學的,幫我解困擾
一個人的自卑往往是由童年時期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引起的,或者在身心上有一些難言的苦衷。你雖然考了證,並成家有事業,但是你並未意識到你內心的問題,並加以解決,所以你的心理仍然苦悶。
一個人的認知,包含了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評估水平,從你的文字看出你被一些條條框框壓抑著認為自己應該怎麼樣怎麼樣,當未達成目標,或者對於結果評價過低,讓你對自己的評價一直偏低。現在你可以去嘗試著去改變你的一些觀念和信條,解放自己的思想,去呼吸一些自由的空氣。
看看你是否有這些不好的觀念:
1.我必須成功,人家在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已經多好多好了,我也應該怎樣
2.我必須向別人看齊,必須不斷向上爬
3.我必須對我的家庭做得更多
自卑的人往往用很多必須應該來要求自己,而且將目標定得很死,對自己永遠不滿意,對別人的一句批評,就迅速的進行自我檢討。請你認真的思考下,自己的很多想法是否不應該的,然後可以去探討一下自己,用正確的想法去改變自己。
D. 機能主義心理學及解讀
機能主義心理學及解讀
法國早期的心理學受德國的影響相對較小,主要是從本國的心理病理學或變態心理學入手,以機能心理學為取向,從而成為廣義的歐洲機能主義心理學的一部分。下面是我整理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及解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機能主義心理學是與構造主義相對立的一個流派,它沒有明確的起始標志和終點,是構造主義與行為主義之間的一個過渡。作為美國的第一個心理學流派,機能主義心理學集中在很實際的、功利主義探討有機體適應環境或心理過程完成什麼。美國機能心理學的先驅是詹姆斯。一位深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影響的心理學家。他認為意識是連續不斷流動的,人的心理是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發揮作用的。他還持有實用主義觀點,強調有效用的思想就是真理。因此,心理學應該把有效用的心理過程而不是靜態的心理內容作為研究對象。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指出:「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學,研究心理生活的現象及其條件。」他還主張意識的功用是指引用機體適應環境,強調意識是流動的東西,稱為意識流。意識流這個詞含有意識是不可分析的整體之意。他的這些主張成為後來美國機能心理學的基本信條。但是詹姆斯本人沒有建立一個學派。機能心理學作為一個自覺的學派創始於杜威。其他重要代表有安吉爾和卡爾。這個學派的活動中心是芝加哥大學。
機能心理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於美國的心理學派。它代表當時美國心理學的主流。這個學派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和詹姆斯實用主義思想的推動,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強調意識活動在人類的需要與環境之間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歐洲機能主義心理學是機能主義在西方現代心理學史上的早期表現。在德國,布倫塔諾提出的意動心理學既是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明確對立,又是歐洲機能主義心理學興起的重要標志。[1]在英國,機能心理學是以沃德、司托特、麥獨孤為代表,他們反對英國聯想主義傳統,主動接受德國意動心理學思想。[2]在法國,里博、比納、沙可等人具有機能心理學傾向,但他們主要受本國的醫學心理學和心理病理學的影響,而受德國的影響則相對較少。
相對其他歐洲諸國而言,法國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傳統。就生理心理學來說,遠期可追溯到加爾在18世紀末宣傳的顱相學,隨後,弗盧農提出大腦機能統一說,布洛卡發現大腦的語言運動中樞,馬戎第和英國的貝爾一起發現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傳導的差異律。就醫學心理學來說,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思想家、繼承網路全書學派的重要代表卡巴尼斯是醫學心理學的重要開創者,其後的偉大實驗生理學家貝爾納則創立了實驗醫學。所以,正如法國自己的學者指出:「在法國,生理心理學憑借其醫學心理學取向的發展,也許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會提供更多的技術和提出更多的心理學問題。」[3](p.132)正由於法國具有較為發達的生理心理學與醫學心理學傳統,自然也導致了精神醫學和精神病學的發展。精神病學家彼爾納早在1793年就呼籲打開鎖在精神病人身上的鐐銬,反對當時精神病學中的邪說,主張探索精神病的自然根源和物質原因,呼籲對精神病患者進行人道主義管理和心理治療。其後的埃斯基羅進一步研究心理疾病及其治療。這樣,法國早期的心理學主要是從本國的心理病理學或變態心理學入手,以機能心理學為取向,從而成為廣義的歐洲機能主義心理學的一部分。當時的三位主要機能心理學家裡博、沙可和比納,都以研究心理疾病和病態行為而聞名。
一、里博:心理病理學之父
里博(Theole Ribot,1839-1916)是法國心理病理學的創始人,也是法國早期機能心理學家。他深受法國文學批評家、哲學家泰納和英國進化論者斯賓塞(他曾將斯賓塞的《心理學原理》譯為法文)的影響,在心理學的諸多領域都有涉獵和建樹,撰寫了大量著作,在他的時代影響很大。里博一生的學術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主要是介紹英國和德國的研究。他的《現代英國心理學》(1870)介紹了英國從哈特萊到巴萊利的聯想主義心理學,他的《現代德國心理學》(1879)則介紹了德國費希納、赫爾姆霍茨和馮特等人的實驗心理學。不過,法國心理學家對英德心理學的反應並不積極。當然,里博在介紹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主張。例如,他堅持心理學必須獨立於哲學,特別要從「形而上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強調必須從實驗的、生物學的途徑去研究心理學,排除依賴於內省法的局限性。[4](p.191)此外,在這個時期,里博還撰寫了《遺傳心理學》(1873)和《叔本華哲學》(1874年)兩部著作,前者是宣傳斯賓塞的進化論和實證論思想,後者預見了他後來強調情感和本能是人格基礎的觀點。
在第二個時期,里博主要轉向心理疾病和病態行為的臨床研究。他是法國第一個提出把病理學與心理學聯系起來的心理學家,創建了心理病理學這門學科,從事並引導法國心理學沿著這個方向發展。這一時期,他出版了《記憶疾病》(1881)、《意志疾病》(1883)、《人格疾病》(1885)三部代表作。他認為,病態心理和紊亂行為不是由於不完善的大腦功能造成的,不能僅僅根據其正常的生物進化來研究,而要根據其病態的消除來研究。他還認為,不能把病態心理簡單地抽象為「記憶」、「意志」、「自我」等概念,這種抽象方法是法國思辨心理學的一貫做法。使用這種簡單的抽象詞語掩蓋了現象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是從心理疾病中所發現的分裂所致。在記憶疾病的研究中,他發現記憶的逐步喪失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即從不穩定的近事記憶向穩定的遠期記憶發展。這一規律被稱為里博定律(the law of Ribot)。他的這一發現對心理學具有持久性的貢獻。里博還是第一個研究人格分裂的心理學家。他認為變態行為就是正常的、整合的人格產生分裂所致。里博從研究心理疾病和病態行為中認識到,一定要把心理學研究與醫學研究結合起來。他要求其學生接受他本人所欠缺的醫學訓練。
在第三個時期,里博試圖從心理病理學出發,達到對正常心理和行為的理解。他特別強調心理機能中的情感和情緒因素,也強調人格發展中的動機因素。後者導致今天所說的動力心理學。此間他著有《注意心理學》(1888)、《論創造性想像》(1890)、《論熱情》(1907)、《情感心理學問題》(1910)和《無意識生活與活動》(1913)等。里博主張意識只是一種伴隨生理過程而產生的附帶現象,他以這種副現象論批判了唯靈論,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他進一步認為,生理驅力激發人們基本的愉快與痛苦情感,更加復雜和發展的驅力則激發更加復雜的情緒。有機體的感受先於意識、情感先於理智。他還認為,在病理狀態下,一旦人的情感生活被揭示出來,其經驗、習慣、習得性反應和意志都會重新回到正常狀態。可見,里博是較早強調情感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的心理學家。里博在其最後一部著作《無意識生活與活動》中,根據運動的活動性解釋了各種無意識活動。
總之,里博不是一位實驗主義者,他並沒有把法國心理學很快引向馮特式的實驗心理學。他把他的發現置於臨床觀察的基礎之上,是從生物學和心理病理學視角來研究變態或常態的心理機能活動的。因此,里博奠定了法國早期機能心理學沿著心理病理學發展的方向,他的同時代或稍後的心理學家沙可、讓內和比納等人都研究病態心理或變態行為問題。不過,盡管里博在其時代對法國和其他國家的影響很大,他的許多著作也被譯成包括英語在內的其他語言出版,但在心理學史上,他並沒有像沙可和比納等人那樣給後人留下深刻的痕跡。
二、沙可:神經病學之父
沙可(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是法國神經病學家,被稱為神經病學之父。後來又因研究催眠和癔症而聞名。他曾在巴黎建立最著名的神經病診所,當時法國和歐洲各地前來求學者甚多,心理學史上的著名人物讓內、弗洛伊德、比納等人都是他的學生。1889年第一屆國際心理學會議在巴黎召開,他擔任名譽主席。其著有《神經系統疾病講演》(3卷,1872-1891)和《大腦疾病定位講演》(1875)等著作。
作為一名神經病臨床醫生,沙可因其具有很強的診斷能力而聞名。在他之前,還沒有哪個臨床醫生能夠准確診斷出一名活著的人所患的特定神經病。這種疾病只有在病人死後的研究中才能確認。沙可特別巧妙地把臨床觀察到的症狀與對病人死後檢查所看到的神經病變聯系起來,這樣,他就能夠確診活著的人所患的每種疾病的復雜症狀,並且能夠從一些相似的疾病中區分出每種疾病的癥候群。可見,沙可把臨床診斷與病人死後的病灶確認聯系起來,從而創立了他所謂的「臨床―解剖方法」。[5](p.384)沙可通過現場檢查病人,將其臨床診斷方法傳授給他的學生們。這種公開的示範,不久就使他名聲大作。此外,沙可對腦生理學也作出了貢獻。19世紀60年代,在法國醫學界占統治地位的是弗盧龍所主張的大腦機能統一說,而沙可和其他學者則證明了大腦皮層的某些機能是在特定區域定位的。
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沙可又轉向催眠和癔症的研究。他認為包括癔症在內的神經症,都是一種神經系統的疾病,而且是一種未知的軀體病變。它們是由基於神經疾病的「共同」軀體上的相同生理法則所控制。因此,沙可特別強調軀體因素在導致神經症中的重要性。這一認識促使他去進一步研究癔症與催眠的關系。沙可早在1878年就證明了催眠現象。他觀察發現,癔症和催眠狀態都是軀體的各種病變所致的,越是嚴重的癔症患者越容易得到深度的催眠狀態。這一發現使他得出這樣的結論:催眠現象是由癔症引起的,並且只有癔症患者才能被催眠。也就是說,他把催眠狀態看成是一種心理病態的表現。1882年沙可向法國科學院陳述了他的觀點,並被官方完全接受。但以沙可為首的巴黎學派與當時以李厄保和伯恩海姆為代表的南錫學派在催眠的看法上不同。南錫學派認為,催眠與神經症無關,完全是由於暗示的結果。
盡管沙可是一位神經病學家,但他從研究神經疾病和精神疾病方面推動了法國早期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發展。
三、比納:智力測驗之父
比納(Alfred Binet,1857-1911)是法國實驗心理學家和智力測驗的創始人。1889年他與心理學家比尼斯創立了法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並於1895-1911年就任實驗室主任。1859年又與亨利創辦法國第一種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年刊》。比納早年受到英國的聯想主義、斯賓塞的進化論、里博和沙可的心理病理學等影響。他對心理學的許多領域都作出了貢獻,一生出版著作10部,發表論文250餘篇。
比納最初對病態心理發生興趣。在法國,一個人從心理病理學開始研究心理學是一貫的傳統。正如他自己在1889年指出:「極少有例外,我國心理學家遠離德國的生理心理學和英國的比較心理學研究,他們幾乎都獻身於心理病理學研究。」[6](p.74)他在病態心理學領域的主要著作有:《動物磁性說》(合著,1987)、《暗示感受性》(1890)、《人格變異》(1892)、《精神性疲勞》(合著,1898)。比納曾斷言:「磁性和其他感受性基因可以影響強迫症態度的轉變。」[6](p.74)
在19世紀90年代,比納轉向普通心理學,做了大量德國傳統的心理學實驗研究。他對幾乎所有的心理過程都做過討論,此間他寫了一系列論文,如《論知覺》(1890)、《論聽覺》(1892)、《論記憶》(1891)、《論魔術戲法》(1894)等。但最有影響的還是他的《實驗心理學導論》(1894)一書。他從艾賓浩斯的記憶研究出發,與亨利一起發現了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記憶類型,如視覺記憶、數字記憶、音樂記憶、文句記憶等。
比納早在1886年就與他人合寫了一部討論思維的理論性著作《推理心理學》。1900年以後,他又在此基礎上轉向對思維的實驗研究。因受聯想主義的影響,他原以為思維是一個觀念到另一個觀念的推進,是一種聯想。但後來他改變這一傳統的看法。1903年他出版的《智力的實驗研究》,就是對自己的兩個女兒進行實驗的成果。開始,比納要她們解決簡單的問題,然後讓她們回憶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並提出以下的問題:你們怎樣思考那個對象?你們看見那個對象嗎?你們看見時能說出那個對象嗎?這兩個被試有時能正確地報告出有什麼對象的意象,但是很多次卻否認思維過程有意象的存在。這實際上是比納獨立地發現了符茨堡學派所研究的無意象思維。他後來認為「符茨堡的方法」應該稱為「巴黎的方法」。為此,比納拋棄馮特對思維的聯想主義解釋,接受機能主義的觀點。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認為,心理學不應當像過去那樣只研究細小的簡單的心理元素,而應當直接面對重大的復雜的對象去研究。比納的智力測驗工作正是從這種思想出發的。比納的智力測驗研究實際上是放棄了嚴格的實驗室方法,而另創教育實驗方法和臨床方法。此外,比納在其《智力的實驗研究》一書中,還提出了「主觀」和「客觀」兩種智力機能(intellectual functioning),這實際上預示了後來榮格的「內傾」和「外傾」類型說。[6](p.75)
1904年法國公共教育部長任命比納為智力落後兒童甄別委員會委員。這大概與比納有過研究異常心理的經歷有關。該委員會被要求就巴黎學校中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方法提出建議。顯然,要將智力落後兒童集中到特殊學校,首先就要確定什麼樣的兒童才是智力落後的兒童。他在精神病醫生西蒙的協助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為小學正常與異常兒童的智力水平診斷制定了新方法。1905年比納在《心理學年刊》作了論述,這就是「1905年量表」,稱為比納量表或比納―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1905年量表包括由易到難30個不同的測驗項目,作為區分智力水平(如判斷、理解、推理的能力)的指標。這個量表適用范圍是3-11歲。後經過他們1908年和1911年兩次修訂。修訂後的量表其測驗項目按年齡分組編排,被試能夠通過一年齡組的項目,就用這個年齡作為他的智力年齡或心理年齡。1908年量表的適用范圍是3-13歲,每一年齡組的項目數目不等,其難度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1911年量表則把適用范圍擴大為3-18歲,每年齡組的項目一般是5個。
比納量表問世後,立即引起世界各國心理學家的重視。其原因有二:一是比納對智力的觀念不同於前人高爾頓的構想。他放棄高爾頓的生理計量法(biometric method),而改用作業法(performence method),讓被試就語文、算術等題目實際作業,從作業結果以判定智力的高低。這樣,比納就把個體的思維(智力)與其行動(作業)結合起來考察個體的智力水平,他在1911年甚至宣布:心理學「已變成一門行動科學」。[6](p.75)二是比納提出智力年齡的概念,用以與個人實際年齡相對照,從而判定智力的高低。此概念後來演變成智商(IQ)概念。
可見,比納從早年研究異常心理轉向後來研究智力測驗,這是從另一個領域促進了法國早期心理學向機能主義方向發展。
四、法國早期機能主義心理學簡評
(一)法國早期機能主義心理學的成就。以里博、沙可和比納為代表的法國早期機能主義心理學,主要成就表現在對變態行為和病態心理的研究,第一次主張把病理學與心理學結合起來,並由此達到對正常心理機能的理解。里博是法國心理病理學的創始人,並引導法國心理學沿著這個方向發展。他多年進行心理疾病的臨床研究,對記憶、意志和人格的變異現象都有過探討。他發現了記憶喪失所遵循的一般規律是從不穩定的近事記憶向穩定的遠期記憶發展。他還是第一個研究人格分裂的心理學家。沙可被稱為神經病學之父,他把神經病的臨床診斷與病人死後的病灶確認聯系起來,創立了「臨床―解剖方法」。他對腦生理學也作出了貢獻,證明了大腦皮層的某些機能是在特定區域定位的。不過,他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還是對催眠和癔症的研究,他主張催眠現象是由癔症引起的,把催眠狀態看成是一種心理病態的表現。他還把深度催眠分為三個階段,即昏昏欲睡(lethargy)、強直性昏厥(catalepsy)和夢游(somnambulism)階段。他的觀點在當時得到了法國官方的認可。比納最初也從事病態心理研究,並以暗示感受性的研究而聞名。後來轉向智力落後兒童的研究,成為智力測驗的創始人。他與西蒙一起制定的比納―西蒙量表至今仍為世界公認的最權威的測量智力的工具。此外,比納在心理學的其他方面也取得許多「第一」。例如,他第一個科學研究筆跡學(graphology),第一個研究算術天才的心理學,第一個研究下國際象棋的`心理學問題,第一個研究小群體的心理學問題。為此,克拉帕雷德稱他是「心理學中的帕各尼尼(註:帕各尼尼(Nicolo Paganini,1782-1840)是義大利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在音樂上也取得了許多第一。)」。
(二)法國早期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局限。里博、沙可和比納三人都側重從心理病理學去進一步研究正常人心理的,因此,法國機能心理學的根本局限在於從病態心理和行為去推斷正常心理和行為。例如,沙可把正常的催眠狀態看成是病態症狀,而後來的研究並沒有支持沙可的催眠說,相反卻支持了與之對立的南錫學派的催眠說。比納所開創的智力測驗盡管在心理測量等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心理測量特別是智力測驗所帶來的惡果至今仍存在著。
(三)法國早期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法國早期的心理學是廣義的歐洲機能主義心理學的一部分,在世界心理學史上產生過廣泛的影響。里博的主要影響表現在引導法國早期心理學沿著心理病理學方向發展。沙可主要對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學說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例如,他發現催眠可以使患者回憶其遺忘的記憶。這一點對弗洛伊德有較大的影響。再如,沙可在一次講座時,作為聽眾的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問題,沙可則回答道:「這必然涉及性的領域,僅此而已。」這一回答啟發了弗洛伊德後來創立性本能學說。所以,弗洛伊德在沙可的信中稱他為「我的導師」。[5](p.385)比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智力測驗方面。在比納量表發表之後,世界各國紛紛採用和修訂。例如,英國的伯特、瑞士的克拉帕雷德、德國的斯特恩、美國的推孟和我國的陸志偉、吳天敏等人都曾對該量表作過修訂,以適合本國的使用。比納量表是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量表,至今仍在各國使用。後來提出的各種智力測驗量表大多都要與之作參照比較,以求得其標准化程度。因此,比納智力測驗量表對智力的理解與測量、心理學中的個別差異以及對人才的遴選、學校教育等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外,比納在智力測驗研究中,涉及到思維與行動的關系、強調對智力的發展性研究、採用臨床方法等,這些對曾在比納實驗室做過研究的皮亞傑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拓展內容:機能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機能主義心理學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主義,主張心理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活動過程或機能,這相對於構造主義心理學把心理視為封閉的精神實體的觀點是一個進步。
機能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心理的整體性、活動性和適應性,把人的心理視為一種有機體有效適應生活條件的活動過程,使心理學研究重心從有機體的內部結構轉移到有機體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關系中,進行比較開放、動態和客觀的研究。可見,機能主義心理學在把心理學研究從主觀主義向客觀主義前進的道路上推進了一步。[3]
新研究領域
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主張以進化論為科學基礎,採用發生學的觀點和客觀方法,堅持在有機體與環境的關系中,從常態與變態、兒童與成人、縱向與橫向等多個層面開展心理機能的研究,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使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差異心理學、動力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等一些新的領域得到了開拓性的發展。[3]
推進基礎研究
機能主義心理學雖然強調心理學是應用學科,但對一些重大心理學基礎理論問題也均有所研究,如心理與環境的關系、心理與生理的關系、還原論與整體論、主觀範式和客觀範式、目的論與因果論等。在一些重要的心理學領域,機能主義學家也提出了自己相應的理論,如詹姆斯的意識流學說、自我理論、情緒理論,杜威的反射弧概念,吳偉士的行為機制理論,桑代克的學習理論等。歷史的發展證明,這些理論有力地推動了美國心理學的學科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美國心理學的基礎。[4]
;E. 心情壓抑時,如何自我解壓
導讀:沒有一直平坦的路,有高低,有坎坷,路上甚至有很深的坑,一旦掉下去,就會被重創。誰的人生的路不是這樣的?所以當你遭遇不順時,如何去思考自己遇到這個事情的態度,對你而言,才是重要的。
14、當你遭遇不順時
——靈遁者
沒有一直平坦的路,有高低,有坎坷,路上甚至有很深的坑,一旦掉下去,就會被重創。誰的人生的路不是這樣的?所以當你遭遇不順時,如何去思考自己遇到這個事情的態度,對你而言,才是重要的。
我小時在農村養過羊,就一隻。但我會拉它去吃草。然後我會經常遇到村裡另一個放羊的。是個老頭,他養了50多隻羊。有一次聊天的時候,他說過這樣的話:「人和牲口是一樣樣的。都有靈性,但也都憨著【憨著就是傻的意思】呢。人一輩子還是糊塗的。」他還說:「你是螞蟻,你就是螞蟻的命;你是豬,你就是豬的命,你是人,你就是人的命。」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哲理散文作品。
F. 心理學家是如何給人解壓的呢
騙子
不能教會別人賺錢管個屁用
G. 有什麼減壓的方法呢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物價房價飛漲,人們都想為了一車一房而奮斗著,壓力也不免得很大,身體也由於一天壓力大,處以一個亞健康狀態。那麼有什麼方法來有效的減壓呢?以下我通過我的經驗來分享有效減壓的方式。
一、運動
最好旅遊也是一個減壓的方式,多出去親近大自然,擁抱大自然。去看看山山水水,看看各地的風土人情。在我們旅遊的途中也可以呼吸一些新鮮的空氣感受不一樣的生活氛圍,而且在旅遊的過程讓我們也會感悟很多,因為在路途中會遇見不一樣事和人。還以一些困惑很久的事在旅途中就能夠一下領悟開來也有助於一個有效的減壓。
四、有一個好的生活作息規律
有一個好的生活作息規律也是能夠緩解壓力。「早睡早身體好」是一個不變的定律。我們晚上放不下手機,對於手機又很大的依賴性,或者有很多困擾的事情導致晚上很晚才睡。而早上要是沒事就好很晚才起床,一覺起來發現已是中午,想著自己的目標還有很遠不免覺得很焦躁,壓力會更大。所以應該養成一個好的生活作息規律,讓每天我們都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下一天的困難和阻礙。
H. 一個人心煩的時候,什麼東西蕞好解壓捏
一切源於心~心態決定一切!只需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便可以改變一切建議你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去做一些使自己放鬆的事情來調節自己緊張的生活可以在早上或者下午,傍晚不要太晚了那樣也不安全....對自己,去附近的田野之間或者山林當中,幽靜的公園等等地方帶著MP3在身上下一些平時自己比較喜歡的音樂,最好是一些輕音樂,這樣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欣賞著周圍的花花草草,樹林河流等等大自然的美麗景色我想你很快變會投入都此種情境當中去很快的忘掉所有的煩惱的.....還可以去找一些知心,朋友,知己,知音,身邊自己最親近的人泡上一壺熱差和他們一邊談談心中的煩悶瑣事一邊慢慢品飲醇香的茶味....自然也會起到以上的效果...那麼我認為從此以後你將會永遠的遠離煩惱,悲傷,等等不積極的態度,永遠都是對生活充滿希望,激情,熱愛,快樂,開心將隨時陪伴著你左右.好了我就羅嗦這么多吧?呵呵~~還希望能夠幫得上朋友您.等自己完全調整過來,靜下來之後再好好的計劃一下當前和以後自己最應該而且必須做的一些事情,去完成它們,為自己以後節約更多的可利用的時間去做其它自己以後明白懂得的事情 簡單點就是心態的調整合理的排解與轉換做自己喜歡的,關注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即可!
I. 有什麼書籍📚可以學習心理學又解壓的可推薦嗎
1、如果要想系統的學習心理學(高校教材):《普通心理學》(最基礎的,也是心理學入門書籍)、《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咨詢與輔導》、《個性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學》、《心理測量學》等。
2、只是想了解心理學有關知識推薦:《人際關繫心理學》(人民教育鄭全全等著)、《心理衛生》(廣西教育李丹著)、《社會心理學》(北京大學侯玉波著)、《個性心理學》(北師大高玉祥著)、《認知心理學》(遼寧大學高玉祥著)、《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北京大學錢銘怡著)
3、想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著作而不是教材,更多是感興趣可以選擇:《身體語言密碼》(亞倫皮斯)、《道德告誡》(薩德)、《圖騰與禁忌》(弗洛伊德)、《解開你人格的秘密》(張同延、張涵詩)《一個找回自我的心》(克利福德比爾斯)《靈魂的黑夜》(托馬斯摩爾)、《心理學與生活》。
J. 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