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件處理 > 埃利奧特壓縮機官網

埃利奧特壓縮機官網

發布時間:2022-09-03 22:30:06

A. 論T.S.艾略特的詩歌主題

一九一四年,正在進修哲學博士的T.S.艾略特離開哈佛,到英國旅行。那裡的土壤,與海風,與林蔭小道,如星空一般明亮。老房子很多,似乎是漂浮在空氣里,有的還掛著伊麗莎白式的勛章。它們是貴族化的。連畫眉鳥的叫聲都和美國截然不同——大概,它們讓艾略特想到希臘,想到了變成畫眉和燕子的穿著百褶裙的古代婦人。當然,牛津的風景,皇家氣派,以及先祖留下的遺址,也都是激動人心的。在這兒,在形同海船、令人眩暈的街道上,他有可能躋身於偉人的行列。因此,是倫敦(而不是哈佛),首先俘獲了艾略特對於故鄉的熱愛。其次,也可以說,是艾略特俘獲了倫敦。

他結識了詩人龐德(Ezra Pound)。這段傳為佳話的友情,使艾略特成為真正的影響深遠的一個艾略特:在哲學匯集了詩學的意義上,在歷史歸並到現代的交匯處,艾略特以《聖經》才有的風格,以朗誦著先知書的方式,打開了他那個虛擬的、縹緲的、金光閃閃、似有似無的倫敦城。

倫敦,這就是艾略特忠誠的對象,持久不衰的寫作主題。

眼睛不在這里

在這星星即將死去的山谷里

在這空心的山谷里

在我們這已經失去的破碎的王國

——(艾略特《空心人》)

就在那一年的九月份,第一次世界戰爭將要爆發。同一個倫敦,有的人熱衷於劍與火,有的人投身於詩與歌。不久,大炮轟鳴起來。於是,大戰期間,在詩歌里,每個人的倫敦都變形了。艾略特可以近在咫尺地品味那互相毀滅的心靈:由於痛苦和仇恨,由於科技、文明和進步,人類退化為獸。路得與馬太,約翰與雅各,每個人都嵌在互相對抗的壕溝里。

他們都想改變世界。以不同的尺度,埋葬之,或拯救之。

最終,雙方都贏了。

只不過,一方贏得了勝利,另一方贏得失敗。

上帝並沒有缺席。但炮火隆隆的時候,救主為什麼像冰雪一樣沉默?

二十世紀初期,歐洲的天神與詩歌,共同休克了。

在撕裂記憶的時代,倫敦沒有哭泣。它頭上戴著魔鬼的鋼盔,身上穿著紙糊的撲克牌軍裝。古老的英國,它有令人驚訝的風景;龐大的倫敦,正在追逐殘忍的正義。艾略特之倫敦世界,富有口紅顏色的麻袋。它張開著麻袋的嘴巴,露出的微笑多麼神秘。它吞咽著、收納著一切混亂,但卻持之以恆地排斥良知。

在很長時間里,這種純物質的、消滅了無限性的現實,只能使艾略特的書桌無法平靜。一點一點的,它帶著昔日的夥伴,陷入地平線下的另一個倫敦。

無限溫柔,或無限的痛苦

那段時間,在龐德的影響和推薦下,艾略特已經發表了一些早期創造的詩歌。來自美國密蘇里州的年輕人,艾略特先生,迷上詩歌。他參與了一些流行於歐陸的新古典主義詩歌活動,以至於錯過學位答辯。不過,到了一九一五年,《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這首著名詩歌的發表,彌補了缺憾。此情此景,正如謊言魔法棒攪拌出的真理,或者莎士比亞發現了美洲。在謬誤的源頭上,只要有真正的詩的光耀,一切都會變得無比親切。

「在屋裡婦女們來來去去/談論著米開朗琪羅。」

《普魯弗洛克的情歌》,這是艾略特的第一首重要詩篇。

它毀滅了深情而又富有浪漫意味的舊的騎士傳奇,而代之以時空交錯的滑稽漫畫;在這里,沒有高雅的貴婦人,更沒有白色病號服,繩索、毒葯和刀子;沒有鞭打,歷險,和成功的求愛。沒有玫瑰花,滴著眼淚的月亮。沒有,就是消除了虛假的畫面。那隱在墓碑後的、閃閃發亮的事物,無非盲人般的瞳孔,一個啞默無聲的情景。其中包含著「我想到的某種無限溫柔/忍受著無限痛苦的東西。」(艾略特:《前奏曲》)此外,這本當美麗和纏綿的情歌,安插了一個充滿象徵意味的狗皮膏葯式的旋律。

「在屋裡婦女們來來去去/談論著米開朗琪羅。」

「我就該大膽行動了嗎?/我又該怎樣開始呢?」

這是艾略特成為偉大的英語詩人的開端和第一個主題詞。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古典的」詩人,艾略特絲毫沒有前代詩人的先知般的俯視人間的驕傲。在釐清和反思蟲子般的庸俗生活的過程里,他是清醒的。倫敦塔那用來禁閉王族歷史的漫長身影,伴著台伯河的激流,重復地講述著斷頭台下的故事,不言而喻的信仰、藝術和騎士團的光榮過去。但是,這金碧輝煌的故國,似乎再也不願沉睡在盛產羊毛和重大陰謀的激情高昂的昨天。

一旦深入到現實腹地,詩意便會一絲一毫地流失。目睹那「薄暮時經過的狹窄的街道」,望著「寂寞的只穿著襯衫的男人們在探身窗外時/他們煙斗里往上冒的那煙」,「我又該怎樣開始呢?」是開啟一場愛情,還是開始一場歌唱?是街道空空盪盪,還是「我」的頭腦長滿荒草?昨天並沒有消失於倫敦街頭。它還活著。

查理一世的後代,獅心王的後代,和瑪麗女王的畫像、伊麗莎白的海港,它們活著。只不過,而今都成了「公式化的片語」。假若要用這首詩歌自身創設的場景來回答,並且清晰而可怕地描述出「我」的形象,那麼,偉大的、古典的現代詩人艾略特,他的矛盾與渴望,以及他對人類實現自我拯救的企圖的反思,和每個生命對內在孤獨的感受便一直是卑微的:因為每個人都早已熟悉這一切,是啊,熟悉了這夢中才有的粘附在故鄉靈魂上的一切。對古老文化喚起的震驚,對歷史遺留的詭異的發生著雜交式愛情的風景,對一切形象所內含的莫大刺痛,我們總是熟視無睹的——我們早已「/熟悉了那些黃昏,早晨,下午,/我曾用咖啡勺衡量過的我的生活。」

顯然,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首先的,也是痛苦的,艾略特將提出新的問題。

「我要不要把頭發朝後分開?我有沒有勇氣吃一個桃子?」

「我有無勇氣/打擾這個宇宙?」

此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有可能貫穿一個一九一五年誕生的哈姆萊特的一生。持之以恆地解決之,不斷地抒寫和陶冶,終將催生出艾略特所特有的一系列詩歌主題和形象譜系。在古老的趣味衰敗的英倫,未來將要產生的,不是艾略特博士,而是越來越多的哈姆萊特式的憂郁和疑惑。

在聖書里,約伯的庄園、子女、財產曾被劫掠一空。這現實的睏乏導致強烈的對於生命自身的質疑。於是,我們聽到了約伯。他是作為史上第一個提問者的形象出現的:「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隱藏的珍寶。他們尋見墳墓就快樂,極其歡喜。人的道路既然遮隱,神又把他四面圍困,為何有光賜給他呢?」

在艾略特的那些詩歌里,我們聽到了同樣的問題,連提問者的苦惱都是那麼相似:「惟願把我的煩惱稱一稱,我的一切災害放在天平里,現今都比海沙更重,所以我的言語急躁。」

聖書中的「天平」,到了一戰結束前後,變成了「咖啡勺」;而其煩惱,則都是需要「稱一稱」的。所以,我們便聽到了艾略特在詩歌中的回憶:「我曾用咖啡勺衡量過的我的生活。」現代的倫敦,整個歐洲大陸上,哈姆萊特們在提問的時候,照舊要「用微笑來接受下這樁事情/把宇宙壓縮成一個球/讓它朝某個壓倒一切的問題滾去。」

世界就是這樣告終的

世界就是這樣告終的

世界就是這樣告終的

不是砰地一聲而是一聲抽泣

——(艾略特《空心人》)

此後,艾略特在很長時間里一直選擇這一問題作為觀察的角度,也就是那些必須重新受到拷問的古典主題。匯總起來,可以將它們概括為三個方面,這就是:痛苦(殘忍)的意義,神秘(宿命)的玄學,超越塵世的信與愛。此即艾略特的思維焦點,也是他賴以建立詩學秩序的基本材料。

至於古典詩歌中慣有的詩情畫意,或者叫形象的魅力(都是情感和慾望的派生物),只在最必要的意義上,在不違背教規和經義的前提下才是必要的。

軟綿綿的、輕飄無力的東西,在這類詩歌里被擠壓掉了。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預見到,對所處時代的迫在眉睫的「意義」的焦慮與探求,也使得艾略特的詩歌立場時時偏離「意義」的外衣——詩人所在的時代現場,回溯到古老的但丁的想像世界,抑或是玄學派詩人的巫術性的火焰里。血與歌,力與美,動人的回憶和不動聲色的諷刺,這些要素經常性地焊接在一起。

因為這些矛盾的、互相敵視的思想觀念之令人吃驚的和諧,也因為這些非同凡響的提問,艾略特詩歌中的語言潔癖,和無可置疑的聖徒情懷,與嘆為觀止的淵博合二為一,總能引發後人的贊美與模仿。

艾略特的語言方式

艾略特的寫作,代表了一個全新的詩歌現象:把倫敦的地方色彩,把倫敦人的面孔和聖書結合在一起,把傳說中的瘸著一條腿的漁王和一個來自現代的騎士結合在一起。於是,古典的圖書和遙遠的希臘式的僅僅存活於想像中的倫敦骰子押在騎士的脊背上——詩人啊,他以語言的鞭子,以巫師般的熱烈匯總了古往今來的神秘圖像,以冰與火驅趕著,讓他們在空氣里旋轉,在火焰里燃燒,飛到那不著邊際的時空里。

他的前期創作,從最出色的《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到《哀傷的少女》《空心人》,再到《三賢哲的旅程》《聖灰星期三》,全都是這樣的。在通往古典的精神秩序的道路上,他與時代背道而馳。他善於觀察現代社會的人性,有時達到驚人深刻的程度,但他更喜歡把倫敦的慾望和性格扭送到古代偉人的文本里,他坐在前代詩人的墓碑前,在他們的語言提示里寫作著。

去年的話屬於去年的語言

而明年的話等待另外的聲音

由此,艾略特發明了一種全新的詩歌語言,內置於言詞之下的沉重格調。這是一種復式的、復雜的,有時也難以索解的音樂調性。它可以同時容納三個角色:演員、觀眾、合唱團。在這種劇場式的強烈擊打著他人的詩歌方式里,他的詩歌主題逐漸分化為一些更加細微的部分,像塵埃和星雲圍繞著恆星一樣進化,逐步地分組、串聯,結合為經他之手更新過的但依舊可以辨認的次一級的思想。

雖然那些主題已經由古典作家和古典文本表現過很多次,但在這里,在作為一個偉大的現代詩人的艾略特筆下,它們重新復活了。

她回過頭去,帶走了那金秋的天氣

逼得我好多日子都在想像

好多日子,好多個小時……

這些思慮有時候仍然使

不安的午夜與寂靜的正午感到驚訝

——(艾略特《哀傷的少女》)

他在關於倫敦大陸、倫敦海洋和倫敦人的詩歌中與鬍子花白的古人對話,與一種早已失效的、遭遇遺忘的諷刺性對話。古代的大師們,跟隨著艾略特的腳步,不斷地、不厭其煩地進出於他的詩歌的倫敦。這是單單屬於艾略特的被稱為「倫敦」的地下劇場。在那龐大的化裝舞會上,艾略特使其前輩一次次地站在檯子上,化作一個又一個的披著詩歌外衣的文化符號。不過,他們還不是穿著古人衣服的現代人,而是長著現代面孔的古人。是的,他們變得有些庸俗。而且,這正是艾略特的用意所在。他不必表現崇高的人物,而寧可表現平庸和無聊,表現殘忍、血腥的記憶中的庸俗。但他的表現本身卻是那麼高雅,他以他的詩歌語言,直接提升了所在的時代,使其變得勉強可以接受。

而在歌唱方式上,他運用了角色分化的幻想效果,以表現更多重的對話。

哈!如果她某個下午死了又怎麼辦,

灰色而多霧的下午,黃色又玫瑰紅的黃昏;

死了卻留下我手裡執著筆坐著

望著房頂上方的煙霧往下降落;

……

這慢慢地沉落下去的音樂是成功的

既然我們談的是死亡——

而我有無微笑的權利呢?

——(艾略特《一位女士的畫像》)

這個詩節共有十一行文字(省略號內包含了四行),傳遞了三個不同的聲音:(以後)她會不會死在今天下午這樣糟糕的畫面里;( 那一刻)你會不會正在給她寫信 ;(現在)我們有沒有必要微笑一下,公開談談她的死亡問題。以省略號為界,前四句是作為演員的「我」的猜想(關於她的「死亡時機」),後四句是合唱團的猜想(關於我們的「說話時機」)。在這段引文中,被省略的四行詩句,則描述了作為觀眾的旁觀者進行判斷的外部形象,而它事實上又是混合了「我」和「我們」的一個聲音,一個同時在偷窺著「我」和「她」的角色。把這個外部聲音的文本內容省略掉,只是因為它的復合性質。這個復調式的裝飾音,是艾略特獨一無二的創造。它是埋伏在「我」內心的大法官的聲音,它永遠都是那麼真誠,真誠到枯燥無味的程度。它毫不遲疑,也毫不留情,竭力想要審判違背生活倫理(破壞友誼、愛情、婚姻、血緣、財產)的沖動和念頭。

艾略特以這樣的語言方式,以「煙霧降落」和「音樂沉落」的方式,描述了人的畫像。在這畫像的核心部位,隱而不現的台柱下,站著潛意識王國的大法官。它居無定所,在口腔里,在眼睛裡,有時,則乾脆鑽進了骨肉和信仰。正是它,在牢牢控制著現實的人。於是,「我們」要審查自己。我們赤裸裸地審查自己,而且告訴自己,這是必要的。至於「有無微笑的權利」,毫無討論之必要。所以,作為看不見的主宰,它是人類現實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從它的口令出發,艾略特把思想分化為一些零零碎碎的小角色,以求抵達。抵達人類整體的一部分,有限的、遲疑的、欠缺誠意的一部分,也就是沉重而痛苦的肉體部分。

只要停留於現實,詩歌就要面對這不可見的主宰。

因而,艾略特利用了現實,而不是屈服於現實,從而把肉眼的倫敦引渡到彼岸世界,一個充滿幽靈、傳說、力量和歷史記載的希臘化的古典時期,推進到史前時期。而這樣做的最直接的誘因是:唯有如此,方可以「被憐憫、孤獨和憤怒所耗盡的古老的愛」來愛他人。他人,也許還是被諷刺的、被痛恨的他人,並非詩歌打擊的對象。詩歌,是世界善的部分,獨一無二的美的所在。

至此,如果你不能辨認出這個倫敦所代表的游戲的宇宙,也就絕無可能理解那出入其間的每一個人。反之也是這樣。而他自己,詩人艾略特,則樂於串聯和扮演其中任意一個位置。正因為這樣,他的語言,和由此產生的想像中的現代歐洲之文化矛盾,有時清晰,有時一團模糊,直到《荒原》的誕生。

《荒原》中的空間和人物

《荒原》是艾略特前期詩歌的集成,它的詩學意義,顯然在於各個主題、各個意象的融合。在《荒原》的第一個讀者龐德看來,主題上的過度抽象和到處伸延的觸手般的人物,已然損害到該詩的品質。龐德對它進行了大幅度刪削,直到……每個空間對應著一組人物,每個思想都可以歌唱,可以看見。

此番修改,並非不是那麼必要。

在這個刪節版里,《荒原》中的意識、潛意識和反意識的自我對話,與艾略特以前的詩歌一樣,依舊帶著強烈的觀念痕跡。意識在朝著潛意識滑行,而反意識則朝著意識前進。

全詩共有五個章節。除了第三章《火誡》,其他四個章節均按照嚴格的對位法展開。第一章《死者葬儀》,探究乾旱如荒原的男性世界,其精神對話的內容對應著第四章《水裡的死亡》所展示的理念。第二章《對弈》,列舉了大量的女性人物和陰性事物,而她們的角色表演是和第五章《雷霆的話》對照著。這種經過修正的音樂對位法簡單、明了,和詩節本身ab ab 的韻律更加協調。艾略特的文筆得以解放,可以更專注地表現思想本身的運動著的形象。

此詩最大的成功,是發展了艾略特的時間自我咬合觀念。《荒原》這首詩里,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首尾交合,實質上構成了特殊的空間形態。在這一空間里,主體意識的不斷分櫱,使自我形象的實現成為最不可能的事件,生命本身的在與不在,繼續成為關於永恆的疑問。

去年你種在你花園里的屍首,

它發芽了嗎?今年會開花嗎?

——(艾略特《荒原·死者葬儀》)

我現在該做些什麼?

我就照現在這樣跑出去,走在街上

披散著頭發,就這樣。我們明天該做些什麼?

我們究竟該做些什麼?

——(艾略特《荒原·對弈》)

在他浮上又沉下時

他經歷了他老年和青年的階段

進入旋渦。

——(艾略特《荒原·水裡的死亡》)

不過,艾略特的推進和變化在於:《荒原》中的人,不再是純粹的意識分裂的碎片,甚至也不再是「古典的」。每個人都是他的(她的)同類項的復合體,也是自身的反對者。在這一階段,艾略特筆下化身為哈姆萊特的現代人,他不再面向生活中的難題。《荒原》的發問對象乃是世界本身的意義,是那永恆宇宙之推動者。正像在聖書中一樣,對大神的發問,並不否定神的權威,而毋寧說,一旦拋出了狂風暴雨般的問題,反而掃清了質疑,使真正的基督之愛更加堅實,牢不可破。

約伯的悲愴,是《聖經》里偉大《詩篇》的前奏。

李爾王的瘋狂,是暴風雨之愛走向高潮的電光火石。

存在,還是不存在?這個問題在《荒原》中不斷引爆。它實質上已經發展為哈姆萊特式的終極質疑:「空的,空的,還是空的。這空盪盪的內心裡,難道還有什麼可以說的?」關於世界本質的追問,現在又轉化為關於提問者提問方式的反向追問。現實已經無力舒緩現實帶來的局限。這就是每個人(而不是人類)要單獨面對的新的危機。

倘若不能回到歷史深處,精神便會抽瘋。在信念和基督之愛的驅動下,人文歷史的上限,即是《荒原》中的空間界限。「漁王」,這一形象的呈現,是《荒原》里最重要的反思。在漁王的體內,包含了以往全部主題的沖突。

《荒原》中的漁王不是一個孤立的形象,甚至不是單維度的人的形象,他是人、神和萬物的中軸。漁王是一個無所不在的形象,是對一切形象的加工,亦是分而復合的觀念的河流。而使他永眠的乾涸的言詞,以及使他復活的可能性,都寄託在近乎虛空的未來之城——一個從史前世界流瀉出的隱秘信仰。

漁王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他是耶穌之魚——基督賦予人類的兄弟之愛的象徵物;又是耶穌本人的偶像,是其得魚如得人的諾言和祝禱。《荒原》第一章以《死者葬儀》來命名,以狂歡節般的快活語氣寫到季節變換、撒謊與閑談、腓尼基水手的死亡,寫到死者在紙牌游戲里的復活,寫到戴著寬邊帽子的老熟人,寫到熟人的、陌生人的互稱「兄弟」的玩笑。彼時,基督之愛沉睡在人的心裡,猶如耶穌基督這古老的漁王跛行在暗夜。

由於意識的遮蔽,也由於詞語的變遷,關於漁王的傳說總是不斷變化,那召喚我們的聲音逐漸沉寂下來。因之,漁王在荒原上等待拯救的主題,變成了怎樣聆聽引導我們修行、向善的神秘之音的世俗化事件。漁王存在的意義,就是敲響這個提示音。

嘆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來,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腳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聖馬利吳爾諾斯教堂,那裡報時的鍾聲

敲著最後的第九下,陰沉的一聲。

——(艾略特《荒原·死者葬儀》

追尋漁王的人,不論男女,總會在一個又一個殘忍、暴力事件的現場蘇醒,猶如在追尋慈母的聲音。悲傷的呢喃聲,亘古常新,在「裂開的土地上蹣跚而行」,貫穿了整個詩篇:

只給那扁平的水平線包圍著

山那邊是哪一座城市

在暮色的紫色中開裂、重建又爆炸

傾塌著的城樓

耶路撒冷雅典亞歷山大

維也納倫敦

並無實體的

——(艾略特《荒原·雷霆的話》)

《四首四重奏》及其他

當初,如果艾略特能稍稍放棄一點說教氣味過於濃厚的宗教表述,本可以寫得更加偉大的。於是,這一切主題上的缺憾和手法上的笨重,包括他那最獨特的幽默感、歷史的縱深感,終於能夠匯總起來,構成《四首四重奏》。

《四首四重奏》的語言方案,包含著玄學的冥想、顫栗的自我、地方性知識的迷失,包含著陳腐的形象、受約束的自由。

是的,自由,這個詞語便是倫敦,便是全世界,是關於人的求索與運動。

世界一直

在渴望里,在過去時間與未來時間的

碎石鋪成的路上運動。

——艾略特《四首四重奏·燒毀了的諾頓》

廢墟、玫瑰、鍾聲、翠鳥,岩石、上帝、溪流、相冊,大海、漁民、精靈,占卜者、祈禱者、鴿子與火焰。《四重奏》這組詩歌里的每一個詞,都在直線行動。它們是詩人和自己發生的對話。每個詞語,在《四首四重奏》的某個角落,都是一個比喻。或者,曾經是比喻。每一個詞語,都伸出了飢渴的手掌,朝著黑暗的現實窸窸窣窣。當詩歌里的這些角色開始運動,它們的生命就變為詩人的一個詞語,近義詞,反義詞。它們是對他的寫作行為的一個戲仿,代表著獨立判斷的聲音。進而,思想開始自行運動,構成和人有關的隱喻和謎語。

以象徵體系的面貌,思想在整理著記憶。

故此,艾略特的這組詩歌,激發了詞語包含的記憶的力量。

記憶,這就是這組詩歌的表現對象。

在《四首四重奏》里,詩人依舊使用龐雜的典故、隱喻、猜謎等行為來組織語言,但它們這時候再也不是造成晦澀的理由,反而是消除晦澀、走向澄明的語言嘗試。反過來說,對於失憶的人,晦澀與否,又有什麼意義呢?

信仰、愛和希望都在等待之中。

不假思索地等待吧,因為你沒有做好思索的准備:

所以黑暗將是光明,靜止將是舞動,

——艾略特《四首四重奏·東科克爾村》

《四重奏》指向的目標,是「記憶」,對被遺忘的史前之愛的追索。

在這一點上,它與《荒原》如出一轍。

時間中憶及的永恆,不再是對你的鄰人的愛,而是對高於自己的事物的追慕。正如米沃什所言:「記憶這樣便是我們的力量。它使我們避免採用一種像常春藤一樣,在樹上或牆上找不到支撐時便自身纏繞在一起的語言。」

在這個意義上,最重要的現代作家必然是「古典的」,而不是「古典派的」,更不是「古典主義的」。這是二十世紀所獨有的精神現象。「許多主義都像一面鏡子。我們通過它瞧見真理,但它也把我們同真理分開。」(紀伯倫《沙與沫·58》)有鑒於此,現代作家不得不更加謹慎地答復歷史上早已提出的問題。他們再也不是僅僅思考一點情感問題的兒童:

人會改變,而且笑容滿面,

然而這痛苦不會改變。

時間這破壞者也是時間這保存者,

好像那條密西西比河。

——艾略特《四首四重奏·乾燥的賽爾維吉斯》

沒有歷史的民族不能從時間里得救

因為歷史是永恆的模式。所以,

當一個冬天的下午天色轉暗,

在一座僻靜的小教堂

歷史便是此時,此地——英格蘭。

——艾略特《四首四重奏·小吉丁》

於《四重奏》的結尾,我們終於聽到安靜的聲音。

這溫暖的話語不是聖人在絮叨。它只是艾略特沖破理念束縛的產物。

故而,除了《荒原》,《四重奏》便是艾略特第一重要的詩篇。

要知道,這更加偉大的顯耀在詩人天才之頂端的果實,也就是他的最高蒼穹的邊界:看起來,作為結局,艾略特曾經顯得極度豐富的語言礦藏,終歸還是被這曲終絕唱給窮盡了。

二〇一六年三月

於燕郊鎮李家務村

B. 狂風戰斗機的衍生型號

對地攻擊型 (IDS)基本型。裝備英、德、意、沙特空軍及德國海軍。主要任務是對地攻擊,同時兼顧偵察、空戰和電子對抗等任務。1980 年交付英、德、意空軍使用, 1986 年 3 月至 1987 年 10 月交付沙特空軍的訂貨。共生產 736 架。
主要裝備三國的空軍及德國海軍,生產了795架,為「狂風」的基本型,兼有空戰能力。1973年12月原型機試飛,1979年7月生產型試飛。1980年陸續交付英國、德國、義大利空軍使用,各國裝備總數分別為199架、324架和84架;1986年3月開始交付沙烏地阿拉伯空軍,直至1987年10月,共交付48架。對地攻擊型共生產了736架,其中有一部分是為改成電子戰及偵察型而生產的。英國空軍使用的對地攻擊型編號為「狂風」GR Mk.1,但中期交付是經改進的飛機,其編號為GR Mk.4,主要改裝了更先進的電子設備,於1991年末首次試飛。「狂風」對地攻擊機無論是在晝間、夜間和復雜天氣條件,也無論是以高速或低速飛行,它都投放各種精確武器。其擁有的高精度攻擊武器和精確導航系統,可保證它有效攻擊隱藏在濃霧中的目標,或者有效攻擊那些以高速飛行的低噪音和低振動強度的目標。機上有先進的地形自動跟蹤系統,可保證飛機在低空以跨音速突防。地形測繪和地形跟蹤雷達由美國得克薩斯儀表公司研製,批產由英國費倫第公司和馬可尼公司負責。
導航/攻擊計算機來自英國利頓公司的德國子公司。有強大的火力,最大載彈量達9000千克,占最大起飛重量的三分之一。該機裝有2門27毫米口徑「毛瑟」機炮,可各備彈188發。還設有7個外掛架,機身下3個,兩翼下各2個。根據不同任務,這些掛架可掛帶多種武器,如:用於對地攻擊可掛帶AS.30、「小牛」、GBU-15「海鷹」和「鸕鶿」等空對地導彈;專門用於攻擊地面雷達等設施的ALARM和HARM反輻射導彈;LAU-51A和LR-25火箭發射器;JP233反機場跑道子母炸彈、「鋪路」激光制導炸彈、「靈巧』炸彈、各種集束炸彈、減速炸彈、MK.83炸彈,及燃燒彈、照明彈等。需要時,機身掛架也可掛帶核彈。用於對空作戰,則可掛半主動雷達制導的「天空閃光」 中距空對空導彈,以及AIM-9L「響尾蛇』和「麻雀」等空對空導彈。
2002年7月義大利空軍與帕那維亞集團簽署了價值4500萬美元的合同,改進義大利的IDS型,計劃稱為實施中期壽命改進(MLU)。改進將綜合GPS、激光制導炸彈及防區外武器,包括「風暴影子」。無線電、雷達高度表及戰術空中導航「塔康」系統也將改進。預計2004年完成。
改進型(FULL MLU)改進計劃也在研究之中。此外,「金牛座」(Taurus)撒布器也在裝備之列,射程350,可攜帶450千克彈頭,有末制導頭。德國將在2004~2009年采購600枚,瑞典仍在決定是否進行采購。2003年3月,英國皇家空軍的「狂風」在對伊拉克的「震懾」行動中,首次使用了「風暴影子」。 防空型 (ADV)。在基本型 IDS 基礎上發展的防空截擊型。裝備英國和沙特空軍。1985 年開始交付使用。ADV 型總共生產 197 架。與基本型相比,具有更好的爬高率和加速性能,能攜帶更多的電子設備,內部燃油量也增加了 10%。
是在對地攻擊型的基礎上研製發展的型號,1979年10月原型機開始試飛,1984年3月生產型首次試飛,總共生產了197架。英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空軍各裝備173架和24架,分別於1985年和1989年開始交付。
防空型具有很好的加速性,它不僅體現在起飛後能很快加速到高亞音速,而且在高空也能很快加速到音速的兩倍;爬升性能好,從起飛爬升至近10000米高度,僅約2分鍾;具有較大作戰范圍和較長的留空時間,可在距基地約550公里處作戰巡邏兩個小時以上,英國空軍裝備的該型機,能飛赴英國國境外的空域執行攔截任務;機動性好,轉彎角速度快,具有較好的空戰機動能力。設計賦予它這些性能特點,主要是為防範當時蘇聯的圖-20和蘇-24一類飛機。該機結構有80%與對地攻擊型相同。
主要改動是機頭加長了48.8厘米,以容納「獵狐手」空對空新型截擊雷達。該雷達不僅能探測到185千米距離的目標,而且還能同時跟蹤多個目標;主要機載設備還包括多功能前視,地形跟隨/測繪雷達、三軸數字式慣性導航系統,防空型裝有多功能脈沖多普勒雷達、無線電/雷達高度表、自動駕駛儀飛行導引儀、雷達告警接收設備和主動電子對抗設備;機翼固定段前緣向前延伸,使前緣後掠角從印度增加到67度,並取消了前緣襟翼;中、後機身加長了71.12厘米,以便使機腹能串掛成對的半埋入機腹的4枚「天空閃光」導彈,同時也增加了多帶電子設備的能力,內部也可多裝10%的燃油。此外,還去掉了前機身左下方的27毫米口徑「毛瑟」機炮。
「獵狐手」 機載截擊雷達英文名Foxhunter,最初的62架ADV裝備W型,最後的46架裝備的是AA型,其他80架裝備的是Z型,沙特的24架裝備的是AA型。馬可尼-埃利奧特公司是該雷達的主承包商,費倫第公司負責掃描器部分。1976年馬可尼公司開始研製。由倒置卡塞格倫天線、相干行波管發射機、接收機、信號數據處理機、控制裝備和電源裝備組成。對「逆火」、「擊劍手」等中型目標搜索距離180千米以上。
模式包括空對空搜索、自動跟蹤、瞄準、空對地測距、地形測繪等。英國空軍的防空截擊型有FMk2和FMk3兩種編號:前者於1984年至1985年間交付,共生產了18架;後者於1986年開始交付,共生產了155架。與FMk2相比,FMk3換裝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並裝有機翼自動後掠系統(AWS)和自動機動系統(AMDS),可自動控制機翼掠動和襟翼、縫翼的運動。以後他們又按FMk3的標准對FMK2型機進行了改進,但發動機不換,改進後的編號為FMK2A。「狂風」FMK2機身下有4個半埋式掛架,每個掛1枚「天空閃光」中距空對空導彈,機翼下掛架是1500升副油箱的專用掛架。這個掛架過渡梁的肩部內側可掛1枚「響尾蛇」導彈。
典型的火力配置是1門機炮和6枚空對空導彈,包括4枚「天空閃光」中距導彈和2枚「響尾蛇」導彈。「狂風」FMK3機翼下增加了兩個掛載「響尾蛇」的掛點,使掛載的導彈數量增加到8枚。在中期改進計劃中將增加掛載AIM-132近距空對空導彈(ASRAAM)和AIM-120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AMRAAM)的能力。電子戰及偵察型(ECR)由對地攻擊型改型而成。主要改進是去掉了前機身下的兩門機炮,增裝了偵察及電子戰設備,例如,紅外側視系統和「線掃描」4000型偵察系統,紅外成像系統、偵個信息的處理、存貯和發射系統,以及電子對抗和反電子對抗吊艙、該機保留了對地攻擊能力,但採用了新的機載計算機和感測器系統,裝備了HARM高速反雷達導彈和空對地反雷達導彈。此外,還可掛帶2枚「響尾蛇』空對空導彈,以便在需要空戰時使用。
英國、德國和義大利空軍裝備數量分別為30架、35架和16架。

狂風ADV的航程和飛行速度非常適合攔截蘇聯遠程轟炸機的任務要求,狂風ADV和F-14雖然的是用來對抗攜帶超音速導彈的蘇聯轟炸機,但是狂風ADV攔截轟炸機使用的機載武器只是半主動中程空-空導彈,缺乏美國海軍F-14擁有的「不死鳥」這樣的遠程導彈武器。 狂風戰斗轟炸機的標准作戰剖面是飛機起飛後以巡航高度飛行到前線,隨後在低空以接近音速的高速飛行突破防空系統的攔截,當攻擊完成後再以低空返回到安全位置後拉起返航。低空突防機動戰術明顯的降低了被對方感測器發現的概率和減少了飛機在防空系統中暴露的時間,顯著的增加攻擊機的戰場生存能力的同時,也使攻擊機更加依賴感測器探測目標並降低機載導彈武器的有效射程。
低空突防戰術的使用同時降低了地面防空系統和攻擊機的反應時間,增加了攻擊飛機對地作戰的難度。雖然持續的低空突防對飛機的作戰效能要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是飛機生存力的提高仍然使採用低空突防的戰術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低空突防是狂風IDS的主要戰術,但也因此在海灣戰爭中遭受損失。 RB199發動機的反推擋板,可以大幅降低降落滑跑距離。為了提高狂風IDS的快速部署能力和降低對機場跑道的依賴性,狂風系列飛機在綜合採用可變後掠機翼設計和發動機反推力裝置後,在緊急情況下只需要800~1000米的跑道長度就可以滿足對機場條件的需要。
RB199是由英國、聯邦德國和義大利合作研製的高推重比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作為狂風戰斗轟炸機配套動力系統的RB199在1969年開始設計, RB199的原型發動機1974年裝在狂風原型機上進行飛行驗證,實用型RB199到1980年開始隨狂風飛機的交付開始服役。RB199渦扇發動機主要裝備了狂風IDS/ADV等系列改進型,RB199 MK103裝備狂風IDS/GR. MK1,推力增強的RB199 MK104裝備狂風ADV/F MK1/MK3,RB100 MK105計劃裝備狂風ECR電子支援飛機。RB199取消噴口反推例裝置後的RB199 MK104D還作為EAP和EFA使用的EJ200完成前的過渡動力裝置。
狂風在短距起飛時需要發動機滿足短時間內快速達到最大加力推力,執行低空高速突防和巡航時需要持續穩定的軍用推力,在規避防空火力和飛機進行大載荷機動時要保持較大的剩餘推力。RB199為了滿足狂風執行不同作戰任務時對發動機所提出的要求,採用三轉子結構的RB199對於操作變化的響應速度快,並且採用了高增壓比、高推重比、高渦輪前溫度的「三高」措施,綜合各種先進技術後的RB199發動機推重比可以達到7.93的高指標。RB199屬於比較少見的無進口導流葉片的三軸加力式渦扇發動機,但是因為狂風在發動機與進氣道是設計上進行了細致的考慮和充分的試驗,因此RB199的進-發匹配工作經實際使用證明是成功的。RB199發動機在狂風飛機上不但能夠經受低空持續飛行的氣流干擾,而且發動機的油門可以在電子控制系統的輔助下進行自由調節。
狂風ADV需要比IDS有更大的發動機推力來滿足超音速攔截的要求,而且在改進設計中狂風ADV增長的機體也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更大體積的發動機,為狂風ADV改進設計的RB199MK-104 在保持MK103基本設計的基礎上,將加力燃燒施加長14英寸以提高發動機加力推力和降低耗油率。 RB199最大推力起飛耗油率推重比空氣流量涵道比增壓比渦輪前溫度最大直徑(M)長度(M)重量(KG)MK10371100.6627.9373.1 1.0823.513270.7193.25915MK10472490.6627.621.080.7193.6976MK10574700.6637.780.970.7523.3980圖註:RB199服役型號基本數據表格(數據來源《世界航空發動機手冊》)
冷戰期間歐洲地區高密度的遠程打擊力量使戰區范圍內任何機場都沒有真正安全可言,即使是再好的偽裝手段和再堅固的堡壘也無法隱蔽目標明顯的機場跑道,既然事實已經證明垂直起降戰斗機在性能上無法滿足要求,那麼保證戰術飛機具備可靠的短距離起降能力則是冷戰對抗雙方共同的觀點。

發動機推力不平衡會產生危機飛機著陸安全性的推力差異,因此狂風採用雙發動機的設計特點對反推力裝置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電子控制系統可以隨時監控反推力裝置的工作情況,雙發反推力裝置的者流板打開速度和角度出現不同步則可以在0.5秒內迅速收回。採用反推力裝置使狂風在著陸滑跑距離上大幅度縮短到600米以內,甚至比體積遠小於它並同樣有較好著陸能力的「美洲虎」還要好,這樣好的著陸性能作為遠程重型戰術攻擊機來說是極其有利的,反推力裝置在戰場生產能力上的收獲遠大於在重量和成本上的付出。 採用一機多型設計思想的狂風按照任務要求採用不同的雷達火控系統,這是因為歐洲國家在設計狂風的時候沒有具備可靠地形跟隨功能的機載雷達系統,因此狂風IDS通過從美國引進雷達系統來滿足戰斗轟炸機的雷達要求。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機載多功能火控雷達的性能遠不夠完善,就是當時的美國號稱多功能的AN/APG-65/68/70也算不上真正的多功能,美國空軍採用多功能雷達的F-16C/F-15E和海軍的F/A-18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都需要外掛導航吊艙來彌補機載雷達地形跟蹤能力不足的缺陷。歐洲國家當時所能夠獲得的雷達系統在技術性能上遠不如美國,所以不可能將狂風IDS的低空地形跟隨與狂風ADV中距攔射功能集中到一套系統中,因此狂風IDS和狂風ADV採用了完全不同的兩套雷達系統來滿足各自的作戰要求。
狂風IDS裝備的Tornado多用途前視地形測繪雷達系統應用了橢圓形雷達天線面,多用途前視地形測繪雷達在作戰中進行測繪、識別和瞄準地面(空中)目標,同時為機載武器提供目標的距離和角度信息。地形測繪雷達的主要作用方式有:搜索和跟蹤空中目標並進行測距和角跟蹤,地形測繪(寬/窄、快/慢掃描,波束銳化和分解),地面目標的搜索和測距,更新導航數據,地面目標鎖定,等高面測繪(作為地形跟蹤雷達和後備系統),尋地干擾和信標功能。前視地形測繪雷達系統採用了寬頻行波管發射機和平面天線陣,雷達系統依靠脈沖壓縮和頻率捷變技術來對抗電子干擾。
狂風IDS的地形測繪雷達的綜合性能與美國F-111戰斗轟炸機基本相當,對地面目標有比較好的搜索和跟蹤能力,在機載導航系統協作下可以對地面固定和活動目標有很高的探測精度。對於計劃攻擊的目標,狂風IDS可以採用低空高速直線通過的方式投擲低阻減速炸彈或進行上仰投彈,對於防空火力不強的目標也可以進行俯沖投彈攻擊。對於戰場上的活動目標可以使用火箭和炸彈以連續計算彈著點的方式進行攻擊。

地地形跟蹤雷達和機載計算機系統可以根據地形條件,將飛機的突防高度設定在距離地面61米到457米之間,飛機在進行地形跟蹤突防時的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M1.2。狂風IDS的飛行員在地形跟蹤突防時可以選擇不同的操縱品質,採用「硬乘座」品質的地形跟蹤性能最好,但是「硬乘座」品質產生的-0.95的垂直加速度要犧牲飛行員的乘座舒適性,而採用產生-0. 5垂直加速度的「軟乘座」品質的地形跟蹤突防效果相對要差,但是飛行員體力消耗較小。狂風IDS的飛行員在低空高速突防過程中可以靈活的選擇不同的操縱品質,採用「軟乘座」提高飛行員在執行縱深突防任務時的持續飛行能力,而在接近目標時採用「硬乘座」操縱品質來提高狂風IDS的突防成功率。
狂風ADV是英國皇家空軍用來擔負遠程防空任務的超音速攔截戰斗機,因為狂風ADV的作戰任務對機載雷達的要求上與IDS存在明顯區別,當時的歐洲國家也不具備發展多功能火控雷達的條件,所以英國為狂風ADV的需要研製的AI-24機載火控雷達。AI-24雷達系統的原理樣機在1979年開始進行空中試驗,裝備狂風ADV的生產型在1984年開始交付英國皇家空軍。AI-24 (FoxHunter)是採用脈沖多普勒體制的多功能機載截擊雷達,具備在遠距離上同時對多個空中目標進行搜索和跟蹤的能力,狂風ADV執行全天候攔截任務時採用「天空閃光」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與AI-24配合使用。
AI-24雷達系統採用的是相對沉重和技術略顯落後的卡塞格倫天線,卡塞格倫天線由前方雙曲面反射體和拋物面後反射體組成,但是脈沖多普勒體制的雷達系統具備較好的下視搜索和跟蹤能力,在採用雷達導引空空導彈時具備連續攻擊多個目標的能力。AI-24雷達系統採用的倒置卡塞格倫天線的直徑為80厘米,對5平方米反射面積的空中目標有185千米的最大探測距離(目標發現概率80%)。AI-24雷達可以對抗常規阻塞式和瞄準式電子干擾手段的影響,在遭受電子干擾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干擾情況確定干擾源位置,在全天候攔截過程中可以抵抗蘇聯轟炸機機載常規電子對抗系統的影響。AI-24雷達系統可以滿足中距離攔射導彈順序攻擊多個目標攻擊的要求,在近距離格鬥空戰中能夠與可離軸的格鬥彈配合使用,並且能夠配合平視顯示系統為航炮攻擊空中目標提供瞄準信息。
狂風ADV採用AI-24雷達對大型轟炸機的探測距離可以超過150千米,但是對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制導距離只有不足30千米,因此狂風ADV即使攔截轟炸機也難以實現真正的遠程打擊,這個問題直到狂風ADV裝備AIM-120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後才被改變。AI-24雷達天線的體積和尺寸規格遠比IDS上的對地雷達天線大,因此裝備AI-24的狂風ADV擁有一個明顯比IDS尖細的雷達天線罩,這也是遠距離上分辨狂風IDS和ADV的最明顯特徵。 狂風採用全金屬半硬殼結構的機體,狂風截面尺寸較大的機身具有很大的內部空間,在機身中段上方還有高強度的中央翼盒和轉軸機構。
為了提高對狂風電子系統的維護和保養能力,機頭的雷達天線罩可以向側面打開,雷達天線也可以折轉,前機身側面設計有大開口以便對航空電子設備進行檢測。狂風的機身設置有大量的檢查口蓋,全機開口率較高,可以方便在設施簡單的野戰機場對飛機進行地面維護和保養。
狂風採用上單翼的設計使機身的檢察口蓋大都處在維護人員可接觸位置,在野戰機場使用時不依靠專用保障設備就可以完成飛機維護和作戰中的大部分准備工作。狂風IDS長度為16.72米的機身橫向寬度較大,機身下表面形成一個簡單的平面,機身下可以安裝大規格的外掛武器和副油箱。狂風ADV為了在機身下安裝串列布置的「天空閃光」空空導彈和增加飛機內部燃料攜帶量,將機身的長度增加到了 18.08米。狂風的機身中段設置有可邊後掠機翼結構的高強度整體轉軸,貫穿全機的轉軸外側直接與可動外翼段聯接。機身後部上方設置有2塊向上打開的大面積的單片減速板,減速板由復合材料製造。
機體結構上以鋁合金為主,部分採用了合金鋼,在高受力的中央翼盒和機翼轉軸部位應用了高強度的鈦合金,復合材料應用范圍不大,主要用在機翼固定段的密封帶和減速板上。狂風戰斗機的空機重量(具體數據為狂風IDS)為14091公斤,其中飛機結構重量為7273公斤,結構重量系數為0.00052。動力裝置的重量為2727公斤,機載設備重量3182公斤,機載固定武器重量為264公斤,基本空機重量為13446公斤,其他625公斤的空機重量為氧氣、滑油等消耗品和200公斤的航炮彈葯。
狂風在機身兩側安裝有帶有可調節斜板的矩形多波系進氣道,進氣道在飛行時可根據飛行條件的變化自動調節,能夠適應狂風在不同速度和高度條件下飛行時的進氣需要。
狂風的進氣道採用了獨立的電動防冰裝置,防冰裝置的加熱區布置在進氣道前緣和兩側靠前方的位置。 狂風在確定基礎設計的70年代初期,要使飛機平台保證在200公里/小時到M2的整個速度范圍內都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同時滿足飛機的短距離起落、大航程、高空超音速和低空高速度突防的任務要求在氣動結構上產生的矛盾,在技術上唯一可以滿足要求的就是採用可變後掠機翼。
狂風在翼面設計上採用了當時戰斗轟炸機上流行的可變後掠角的上單翼,大面積的單垂尾和低置平尾。狂風IDS的變後掠翼角度變化范圍是25度到68度,狂風IDS的機翼後掠角在飛行員的控制下可進行無級調節。
狂風IDS的機翼可動部分控制機構不具備與F-14類似的與飛行控制系統綜合後自動調節機翼後掠角的能力,而在英國發展的狂風防空型上則安裝有自動機翼後掠控制(ASW)和與機翼角度控制綜合的自動機動控制(AMDS)系統,可以通過飛行控制計算機自動控制機翼角度的變化,這一設計使狂風防空型在機動性上比狂風對地攻擊型有了明顯的提高。狂風的變後掠機翼系統在結構和技術標准上與F-14基本相當,比蘇聯發展的米格-23、蘇-17和蘇-24系列戰術飛機上的變後掠翼系統要先進和完善的多。狂風的機翼固定段前緣有60度的後掠角(防空型提高到67度),活動翼面前緣安裝有3段式前緣縫翼,在後緣安裝有4段式雙縫襟翼。因為變後掠翼的結構限制,在狂風飛機的機翼可動段上沒有設置進行滾轉控制的副翼系統,飛機的橫滾操縱在小後掠角的時候依靠機翼上表面的擾流片來操縱,這個擾流片在飛機降落時還可以作為減速板使用,而在飛機大後掠角飛行時的滾轉控制能力是依靠全動平尾差動控製得到。
低置平尾在飛機進行大迎角機動時處於較小的機翼下洗梯度流場之中,將可以提供較好的安定性和有效的消除機動過程中的上仰力矩狂風飛機上安裝的大面積垂尾使飛機在執行高速攔截或在大負荷低空突防任務中,都具有很好的方向安定性,在垂尾上方還安裝有電子對抗系統的非金屬天線罩。 狂風ADV的機載固定武器只有機身右下側的1門27毫米航炮,延長的機身下可以採用半埋方式外掛4枚空空導彈,機身下並排串列掛載的空空導彈的方法與F-4「鬼怪」II類似,在機翼下掛點上還可以掛載自衛用紅外格鬥彈,經過現代化改進後能夠掛載AIM-120和ASRAAM先進格鬥空空導彈。
狂風IDS的機身和機翼掛點可以掛載副油箱(機身油箱1500升、機翼油箱2200升),狂風ADV因為機身外掛點調整後無法掛載副油箱,但是機翼下的4個掛點都可以掛載大容量的副油箱。電子戰改進型狂風ECR保持了狂風IDS的外掛載荷和對地攻擊能力,通過改進電子系統和加強電子偵察與干擾吊艙的攜帶能力,更有利於機載HARM、ALARM反輻射導彈對地面雷達系統的攻擊,有效提高了狂風ECR獨立執行反雷達作戰和伴隨支援方面的作戰能力。
掛載兩枚ALARM反輻射導彈和12枚硫磺石導彈的狂風GR4,狂風平坦的機腹可掛載大型對地武器,彌補的機翼掛架的數量不足。

武器對地攻擊型:裝兩門 27毫米「毛瑟」機炮,備彈量 2×180發。外掛架共 7個,機身下3個,翼下每邊各2個,能攜帶多種武器,主要有 :「響尾蛇」、「天空閃光」、「麻雀」等空-空導彈; AS.30 、「幼畜」、 GBU-15 、「海鷹」、「鸕鶿」等空 - 地導彈; ALARM或 HARM反輻射導彈; MW-1多用途武器,JP233低空戰場攻擊武器 「鋪路」激光制導炸彈、照明彈、 MK83 和其他 454千克炸彈;LAU-51A 和 LR-25火箭發射器;還可掛電子對抗吊艙。此外,機身掛架可帶 1500升副油箱,內翼掛架可帶 2250 升副油箱,機身掛點上可帶核彈。
防空型:一門 27毫米「毛瑟」機炮裝在前機身的右下方。4 枚半主動雷達制導的「天空閃光」中距空空導彈半埋式成對串掛於機腹下,每個內翼掛架均可掛 1 ~ 2 枚AIM-9L「響尾蛇」導彈,4個翼下掛架均可帶副油箱。可以攜帶AIM-120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 (多達 6 枚) 及先進近距空 - 空導彈 (可帶4 枚)。電子戰型:除了去掉兩門機炮外,保留其餘的對地攻擊能力,並可攜帶兩枚「響尾蛇」空空導彈。
狂風IDS在對機場進行攻擊的時候,通常使用專門研製JB233反跑道子彈葯布撒器,每個JB233反跑道子彈葯布撒器重量為2500公斤,內部攜帶兩種彈葯,一種是在彈箱後部的30枚SG357反跑道子炸彈,另外一種是215枚帶有延時引信的HB876小型殺傷地雷,每架執行反跑道任務的狂風在機身下部攜帶2具JB233反跑道子彈葯布撒器,可以在跑道上一次投下60枚反跑道炸彈和430枚地雷,不但可以在跑道上形成密集的彈坑,徹底破壞跑道的道面,還可以用大量的地雷來干擾對跑道的修復工作。
德國空軍的狂風IDS還可以使用多用途的MW-1子母彈箱,MW-1子母彈箱空重1200公斤,彈艙內部有224個彈筒,滿載的MW-1彈箱的重量可以達到4700公斤。在MW-1子母彈箱內部的彈筒內可以分別使用KB44雙用途子彈葯、MIFF反坦克地雷、MOSPA、MUSA殺傷地雷、STABO反跑道炸彈和具備打擊堅硬掩體能力的ASW反掩體破壞彈,通過燃氣控制子彈葯彈射器可以使子彈葯散布范圍控制在最大2500米×500米,最小200米×50米之間。如果MW-1全部裝載KB44雙用途子彈葯時最多可以裝載4704枚,能夠對彈葯密集散布范圍內的暴露裝甲目標和軟目標造成密集的殺傷區。但是WM-1存在和JB233一樣的問題,就是只有在低空使用時的效果才比較好,這個缺陷在海灣戰爭中給狂風帶來了較大的損失。
狂風IDS採用的突防手段仍然是利用地形跟蹤進行長距離低空高速突防,機載對地(坦克、機場等面積目標)攻擊武器以常規炸彈為主。
(對地攻擊型)
(高-低-高)1390公里
(低-低-低)883公里
截擊半徑(防空型,超音速)556公里
(防空型,亞音速)1853公里
續航時間(距基地560~740公里,含10分鍾戰斗時間)2小時
限制過載+7.5g
(快速滾轉)+4.0g
類型簡寫:AVG/ADV

C. 高等職業教育有哪些特色之處300字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猛,僅湖南目前就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50所。從我國現有的人才結構來看,傳統產業人才過剩,高新技術領域人才缺乏;熟悉計劃經濟的繼承型人才飽和,熟悉市場經濟的創新型人才不多;專一型人才多,復合型人才少;共性化人才多,個性化人才少。對尚處在幼弱階段的高職學校來說,社會上鄙薄職業教育的習慣勢力甚十分強大,而現行政策又不利於高職教育的發展,極易導致高職教育向學科型教育靠攏,回復到單一規格、單一模式的教育狀況,而成為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要想辦出特色,必需對構成特色的諸多因素有較深刻的認識,並通過全體教職員工的努力與追求,才能創立獨特的辦學特色。
一、高職教育特色概念及內涵
何謂「特色」,《現代漢語詞典》對它的定義為:「事物所表現出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風格」是指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文藝作品所表現的主要的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其主要特徵是:1、獨特性:指獨有的、填補空白的意思;特別的就是不同一般的意思。不具獨特性,也就無特色可言了。2、積淀性:任何特色的形成,都有一個積累、發展的過程,它是經過較長時間的比較、篩選、提煉後,最後形成的。3、統一性:特色既是抽象、概括的,又是具體、實在的。特色所體現的是一種思想、理念和機制,它是在一定理念指導下追求的結果,是內在與外在的統一。
「高職特色」,是指辦學主體根據自身條件及社會需求,在一定辦學理念指導及刻意追求下,所取得的有別於其他學校的獨特的辦學風格、辦學機制等。它是學校獨特性、傑出性的表現,它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是學校自身的一種突破與超越。其主要體現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個性化」、「不可替代性」、自己獨特的生存與發展能力。
特色經過積累和升華,就成為「品牌」。特色既是辦學水平的標志,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標志,它是學校的靈魂,是一所學校與眾不同的校風、學風、師資水平、學科專業、制度規范、教學與研究方式,其目標是以服務社會發展為宗旨,培養出與眾不同的有著豐富的操作經驗,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二、高職教育應然特色與特質
要創立高職特色,首先要努力追求特色,追求個性的最大化;要發揚優勢,形成特色;要勇於創新,創出特色;要持之以恆,提升特色。特色的形成,有一個比較長時期的積累和沉澱的過程,高職特色體現在辦學理念上,包括專業和課程設置、辦學模式、學校管理和人才規格與質量等方面,辦學理念是學校精神的結晶,是學校的靈魂,是特色形成的基石。
(一) 辦學理念上要有職業特色 特色是在長期的辦學中積累,並非是「自貼」或「被貼」的標簽,更不是一時廣告宣傳和媒體炒作,必需具有時代性和相對穩定性。首先,要准確定位。高職教育從層次上講,屬於高等教育的范疇,那麼它應與同層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有鮮明的區別。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學科為本位,是培養學術型或工程型、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注重學科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以及相當的深度;而高職教育則是以能力為本位,是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應注重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加強應用性技能教育,才能突出高職特色,切忌辦成本「科教育的壓縮」。從中職升格的高職學校,不可避免地留下中職教育痕跡,要實現實質性的升格,而不能僅換一塊牌子,變成「中專教育的翻版」。其次,要明確培養目標。高職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應具有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使自身知識、能力、素質不斷提高向高層次發展出的潛力。第三,教學模式必須創新。建立一種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的全面開放的教育模式,爭取與國際知名企業和一流的教育機構進行合作交流,不斷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職業教育經驗和管理軟體,了解企業的發展和需求,並不斷更新教育培訓設施、改進培訓方法,才能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保持其「高」的特質。
(二)要體現地方性和行業優勢 高職教育比較明顯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地方性。地方性與行業性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實質是體現辦學的主體性和地方行業的差異性。技術技能性特色,就是職業教育要突出對人才的技術和技能的培養,這是由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所決定的。職業教育的市場導向性,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市場對畢業生充分就業的決定性,勞動力市場自身的不確定性。要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來對職業教育的布局、規模、辦學形式、專業設置等進行統籌規劃。如設置的專業,應符合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培養對路人才,就會受到社會各界歡迎與支持,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如果所設專業不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即使學校辦得再多、質量再高,培養出來的人才也無用武之地,而造成人才過剩、積壓或改行。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是互為補充的教育類型。由於高職學校屬於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因此必需突出「地方」或「行業」的特色,立足行業求發展,不能捨本逐末。要緊緊把握地方經濟的脈絡,立足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急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的特點歸結為「服務地方」、「按照職業崗位群設置專業」、「以培養崗位能力為中心」、「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相結合」,「不是以學科為導向」等等,但普通高等教育同樣也是為地方服務,也具有上述特性,因此,高職院校能否為真正體現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其開辦的專業與教學模式是一個關鍵。
(三)在專業設置上彰顯個性特色 高職特色集中體現在專業建設上,並在該領域形成自己獨有的優勢,以此來確立學校的地位和影響,推動學校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應聘請企業、行業部門的高級管理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教育專家擔任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參與學校的專業設置與培訓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才能使學校了解並不斷跟蹤生產和服務第一線技術崗位的實際需求,根據需求來設置專業,根據需求來確定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根據需求來安排教學進程。通過加強同社會、企業的合作與聯系,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機制。校企合作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通過實踐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鞏固;二是通過實踐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三是通過實際的頂崗工作實踐,使學生的專業素質獲得全面提高。如果忽視「用人單位參與」這一特點,閉關自守、脫離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高職特色就無法顯現。產、學、研合作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訓基地和生產實習場地,同時也可彌補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增強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競爭能力。學校通過合作可以獲得企業的資金及資源支持,以彌補自身硬體建設上的不足;企業通過參與舉辦高職教育,可以最便捷地獲得符合企業特徵和個性需求的人才。
(四)在教學體繫上要體現技術導向性 高職教育應克服工程學科教育的局限性,建立技術型教學體系,開創有別於中專、專科、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技術是關於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方法、勞動組織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體知識,其最大特點就是遵循勞動過程系統性,而不是學科系統性。在教學中必需具有三個特色:一是有較好的實驗、實訓條件;二是實訓課時多於理論教學課時,學生都有親自動手練習與操作的機會;三是學生畢業時應獲取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這樣才能顯現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強的特點,更受廣大用人單位的歡迎。根據培養目標確定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並以此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和「發展後勁」為宗旨,達到「動手快、後勁足」的目標;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主線,構建以應用性、實踐性、創新性為主要特徵的教學體系、課程結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
(五)在教學內容上要體現高新技術 「高新技術」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質。強調要「以明天的科技,培訓今天的學員,來為未來服務」。如果仍然沿用陳舊的教材和落後的教學設備,而僅僅追求學歷的「高層次」,即使是本科乃至研究生學歷,也不能稱之為「高等職業」教育。因為職業教育是應用型教育,是實踐性、技藝性很強的教育。其教學內容必須與實際應用技術的發展水平相適應,要能「學以致用」,這樣的職業教育才有價值。要辦出特色就應保持教學設施和教育理念的先進性,才能保持高職教育「高」與「新」的特質,高職教育才會真正具有生命力。
三、創立高職特色的基本要素
特色就是質量,特色就是生命。一所學校有何特色,是它在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徵。質量是教育特色的載體,而教育質量又受教育特色的制約,顯著的教育特色則是教育質量的升華。要形成明顯的高職特色,必需具備以下五個基本要素。
(一)要有開拓性的好校長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所學校,首先要評論他的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指出:「一所學校因為有一位好校長而迅速崛起,也因一位平庸之輩而日落千丈。校長之於學校猶如靈魂之於軀體。」校長素質的高低是關繫到學校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許多著名大學其辦學特色的形成,都與這些學校在辦學歷史中的幾位傑出校長的作用密不可分。哈佛大學的成功,其昆西、艾略特、埃利奧特、勞威爾、康南特等幾位傑出校長的貢獻卓越。在我國,無論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她的成功無不例外都有一位好校長。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俞仲文教授,北京海淀走讀大學傅正泰教授,西安翻譯學院校長丁祖詒教授,藍天職業技術學院於果院長,湖南涉外經濟職業學院張楚廷教授,等等都是一批有膽識、有先進教育理念的教育專家,才辦出了這一批特色鮮明的高職學院。
(二)要有先進的辦學理念 教育理念是含有明確指向性的整體教育觀的高度概括和表述。所有特色鮮明、辦學成績顯著的學校,都具有鮮明的辦學理念。就哲學層面上說,理念是教育精神與價值取向的集中表現。它反映一所學校長期積累的文化底蘊和辦學思想,是一種理性的思考和實踐的追求。它具有指導形成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激勵人的意志的作用,它還能夠作為一種准則,規范師生的行為,指導師生的實踐,培養受教育者的向上精神。高職教育首先應當准確定位,才能突出層次特色,而不能照搬本科教育的套路。其次要有特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類型在社會領域中的優勢、個性是不可取代性。第三要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和教材,它是學校特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要構建一套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三)要靠全體師生來支撐世界上所有特色鮮明的大學,主要是由教師和畢業生對科學事業和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卓越成就和貢獻支撐的。牛津大學之所以被人們所稱道,不是因為它的歷史悠久,而是因為它有世界一流的教師隊伍,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一流的,在《英國名人錄》中有四分之一(即5000多人)是牛津畢業的,近百年中有4位英國首相畢業於牛津。一所院校因為有名師而增色,名師可以凝聚一支教學科研隊伍,可以帶動一個學科、一個專業甚至帶動整個院校,從而造就一支特色專業的師資團隊。名師出高徒,沒有高技能的教師,難以培養高技能的學生。培養和引進名師,創建師資特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制定一個良好的培養、選拔和引進機制,通過外聘內訓的辦法來打造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而畢業生所學專業符合市場需要,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和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在就業競爭中獲得勝利,迅速成為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幹,必然會獲得廣大用人單位的認同與歡迎,這就是社會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正確評價。當畢業生成了被企業「瓜分」、「搶奪」與「掠走」的「香餑餑」時,品牌的效應也就顯現了出來,必會吸引更多的求學者,使學校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四)要有精良的實訓設施實訓操作環節是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最明顯的區別,優良的實訓基地是實踐教學的載體和條件,不具備實訓條件就很難辦出高職的特色。建設一個起點高、裝備先進的實驗實訓基地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高職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它不同於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操作訓練硬體,應盡可能採用科技含量高和技術超前的設備,使之與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應,具有較高層次和科技水平。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就是典範,建校10年來,市政府已累計投入了10億元資金,建成了能滿足教學需求的模擬實踐教學體系。這種「零距離接觸」的實踐教學,不僅縮短了學校與社會間的距離,同時縮短了畢業生廠校間的磨合期,能夠達到快速勝任崗位工作之目的,畢業生能搭上「就業直通車」,高職教育的社會效益才能顯現。
(五)需要政府及全社會的支助 高職教育由地方政府舉辦和管理,它的地方性說明只有依靠地方政府,並在人、財、物的投入上給予優惠政策與支持,學院才能發展壯大。現在,高職學院畢業生的服務范圍已擴展為區域經濟乃至全國,由於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一些地方財政無力向高職學校投資,僅靠學校自身學費收入是難以滿足教學要求的。省級及中央財政對高職教育承擔必要的投入義務也在法理之中,省級財政更應成為投資的主體。產學研一體化的校企合作辦學,是人才培養的最佳模式,現學校雖主動向企業尋求合作夥伴,但企業普遍缺乏合作的熱情和願望;加之高職學院自身科研能力較弱,無論是校辦產業還是校企合作,都難達到真正意義的互惠雙贏。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對高職學校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通過建立相應的政策法規來調節、規范及推動、促成校企合作,並在學校的硬體建設中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湖南永洲職院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辦成全國高職教育的示範學校,就是在於地方政府的大力撫助,這是高職學院辦出特色的最根本的一條經驗。

D. 求艾略特的一首詩,片段是 你讓它從你身邊流過去,你讓它流過去 青春是殘酷的,從不追悔 對待它看不清的情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慾望
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回憶總是促人覺醒,像一場雨後乾涸的池塘里生機勃發。有時總是自覺地壓抑回憶,不願去想過往如春風的往事。那些事總應該在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一個人在路燈昏黃的光線下沿著街邊緩慢行走時做為下酒的菜餚。

周傳雄在一首歌中唱道:「想忘記就要一切歸零。」最近在學計算機,就感覺這句子中有個詞很熟悉。算了,有些時候,也應該解壓縮自己的記憶,拷貝出過往的某些詞句。

你讓它從你身邊流過去,你讓它流過去
青春是殘酷的,從不追悔
對待它看不清的情況只是微笑
…………
然而這些四月里的斜陽,多少喚醒了
我已埋葬的生活,和春天的巴黎
我感到說不盡的內心平安,覺得這個世界
到底還是奇妙而年青的。

年齡一天天大了起來,那些青春也離我越來越遠、看上去越來越模糊,絲毫沒有再次回來的征像。是否我也像普魯弗洛克一樣,只有「吐盡我生活和習慣的全部剩煙頭」,並「用咖啡勺量走我所有的生命」。
最愛看女人的眼眸,一潭寒水一樣讓人渴望。曾與幾個女性網友見過面,頭一眼總是看她們的眼睛。生活的迷底全部隱藏其中。
有一次和一個網友通電話,天南地北地胡扯,不知怎麼扯到了女人的性格上。我說,我將女子分為兩類:一類是女孩子,那樣的女子就是到了五十歲也還是如女孩子一樣雅緻;一類是女人,十幾歲之後,一直到老,她們都是真正的女人。除此之外就只是芸芸眾生了,每天在如海的人群里苦苦思索怎樣渡過每一天。當時只是順著話胡扯下來,後來想想,自己也不禁搖搖頭,都胡說了些什麼呀。
努力,一種想讓眼眸猶似寒水的嚮往。

心情平靜,也許是一個人所能夠達到的最高極限,從來沒有所謂的心如止水,也從來沒有「怕只怕我們忘記了忘記」。對於一直嚮往的自在從容,我也明白,自己從來就沒有達到過,也許永遠也達不到。不過沒關系,慢慢來,也許我還有時間。
時常去音像店裡轉轉,並不常買,只是為了轉轉。望著CD封面上或熱情或深沉或憂郁的一張張面孔,感覺到自己就像是沉在時光的河底,望著歲月緩緩流動。有時也買上一兩張CD,陳升的、童安格的、王菲的。現在正在聽的這張周傳雄的卻是那個年輕的店主推薦的,拿回來一聽果然不錯。前今天在基地車站等車時轉到了一家門面不大的音像店,站在門口聽音箱里傳出的歌聲,熱烈、爽直,一下子回到了年少上學的時光。那時如痴如狂地聽的流行歌曲現在大都聽不到了,就連網上下載來的聽著也不是那種滋味了。進了那家音像店買下了那張CD,《愛情諾曼底》。回家後慢慢聽著聽著,卻再也找不到在熙來攘往的車站里聽的那種感覺了。這似乎又是一次試圖追憶似水年華的失敗,馬德萊娜小點心也不再是原先的滋味。
成長也只是一種過程。打開回憶,那些躲藏在教室里偷偷抽煙、跟在暗戀的女孩子身後沉默不語的情形宛如昨日,卻伸手不可及。那時的眸子都是黑色的、清澈的,那時的時光都是殘酷無情的。或許我可以再一次將它們進行壓縮,加上密碼,存放在硬碟的哪一個角落裡。
艾略特又是怎麼說的?

是否我說,我在黃昏時走過窄小的街,
看到孤獨的男子只穿著襯衫
倚在窗口,煙斗里冒著裊裊的煙?……

閱讀全文

與埃利奧特壓縮機官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解壓和拉伸這一動畫的原理是什麼 瀏覽:736
tbc戰士的命令怒吼 瀏覽:479
idea快捷鍵看源碼 瀏覽:972
手機碎屏解壓工具 瀏覽:245
jsonrpcphp使用 瀏覽:566
網上求職系統源碼 瀏覽:699
pdf數字不顯示 瀏覽:890
convertwordtopdf 瀏覽:253
程序編譯基本單位 瀏覽:23
python分析圖片角度 瀏覽:64
阿里雲伺服器能復制數據嗎 瀏覽:562
python拼音轉換文字 瀏覽:563
動畫遺傳演算法 瀏覽:63
php如何解析xml文件 瀏覽:702
如何改變appstore的語言 瀏覽:462
javahtmlxml 瀏覽:34
單片機啟動文件 瀏覽:811
橙app如何開啟聊天 瀏覽:899
訪問伺服器公網地址 瀏覽:666
pdf列印底色去掉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