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件處理 > 澳洲martin緩解壓力抗焦

澳洲martin緩解壓力抗焦

發布時間:2022-11-06 22:24:13

1. 經典閱讀:Lockheed Martin 之「情報驅動防禦」模型

Lockheed Martin 公司的《Intelligence-Driven Computer Network Defense Informed by Analysis of Adversary Campaigns and Intrusion Kill Chains》 [1] ,除了大家耳聞能詳的殺鏈模型,更多在介紹如何利用殺鏈進行安全分析和情報能力建設。這部分內容之前介紹不多,於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則讀書筆記在此分享。

文章發表於2011年,時值 APT 興起。文中認為,傳統「以漏洞為中心」的防禦機制失效。同時傳統的事件響應方法也並不適用,原因在於傳統方法有兩個錯誤的前提假設:響應只會發生在失陷之後(對應殺鏈模型,需要在入侵前期進行響應),且失陷由可修補的缺陷導致(對應APT中採用0-day)。因此,針對 APT 入侵的事件響應,需要在分析方法、流程以及技術上的演進。甚而希望基於對威脅的理解,能預計到並能緩解未來的入侵風險。

在此背景下,三位作者提出了以殺鏈為分析框架,並進一步闡述如何分析攻擊對手,如何生成和應用情報,如何進行動態檢測、防禦和響應,建立「情報驅動的網路防禦(Intelligence-driven Computer Network Defense 或 Intelligence Driven Defense)」。

所謂情報驅動防禦,文中認為是一種以威脅為中心的風險管理戰略,核心是針對對手的分析,包括了解對方的能力、目標、原則以及局限性,幫助防守方獲得彈性的安全態勢(resilient security posture),並有效指導安全投資的優先順序(比如針對某個戰役識別到的風險採取措施,或者高度聚焦於某個攻擊對手或技術的安全措施)。情報驅動防禦必然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通過分析、協同發現指標,利用「指標」去檢測新的攻擊活動,在調查過程又獲得更豐富的指標。所謂彈性,是指從完整殺鏈看待入侵的檢測、防禦和響應,可以通過前面某個階段的已知指標遏制鏈條後續的未知攻擊;針對攻擊方技戰術重復性的特點,只要防守方能識別到、並快於對手利用這一特點,必然會增加對手的攻擊成本。

下面先簡要介紹殺鏈在整個情報驅動防禦模型中的作用,然後重點介紹情報驅動的安全分析以及情報能力的建設。

作者認為,在APT 場景下需要對入侵有一個全新的理解,也即入侵是攻擊者分階段的進展而不局限於單次事件。於是他們將美國軍方的 Kill Chain 概念(F2T2EA模型)應用到信息安全領域,用七個階段結構化整個入侵過程:踩點 (Reconnaissance)、組裝(Weaponization)、投送(Delivery)、攻擊(Exploitation)、植入(Installation)、控制(C2)、收割(Actions on Objectives)。對應入侵每一階段,防守方通過對入侵信息的了解,分析提煉出描述入侵信息的指標(Indicator)形成情報,並映射為相應的行動步驟(courses of action,CoA ),起到檢測、緩解以及響應的作用。

除了階段性的解構,殺鏈模型有如下兩個重要價值,在動態攻防對抗中,使防守方可能具備優勢。

關於情報驅動的安全分析,文中介紹了兩類重要的方法:入侵重構(Intrusion Reconstruction )和戰役分析(Campaign Analysis )。

殺鏈分析用於指導分析師完整地理解入侵過程。在這種新的分析模型下,分析師需要盡可能多地發現每階段的屬性,而不局限於單點信息。文中介紹了兩種入侵重構的分析場景例子。一種是檢測到入侵後期的活動,分析師需要完成針對之前所有階段的分析。第二種檢測發生在入侵前期,則需要對後續階段做分析。

第一種情況,如下圖所示,在C2控制階段檢測到某次入侵。分析師必須認為攻擊者在之前所有階段都已成功,並需要對此進行還原分析。舉例來說,如不能復現入侵的投送階段,那麼就不可能在同一對手下次入侵的投送階段採取有效的行動。而攻擊方考慮經濟性,一定會重用工具和架構,防守方在殺鏈中應用這類情報,將迫使對手在後續入侵中進行調整。

第二種情況,則是指針對失敗入侵的分析也同樣重要。文中提出了一種叫合成分析(Synthesis)的方法,如下圖所示。防守方需要對已檢測和防禦到的入侵活動、盡可能全面地收集和分析數據,合成出未來入侵中可能繞過當前有效防禦機制、在後續階段採用的技戰術。文中舉例說明,基於已知指標,阻斷掉了一次定向惡意郵件。通過殺鏈分析,發現在後續階段會用到新的exploit或者後門。防守方針對該分析結果,比攻擊方更快採取措施,則可繼續保持戰術優勢。

文章第四節有一個實際案例分析,針對第一次入侵,應用情報防禦了一個已知 0-day。通過每一次入侵的完整分析,獲得更多指標。最後針對第三次入侵,通過投送階段的已知指標(downstream IP地址:216.abc.xyz.76)遏制住了本次入侵後續階段的未知0-day攻擊。

上面入侵重構主要基於殺鏈的完整分析,而基於多次入侵的橫向關聯分析則可以識別彼此共性和重疊指標。上升到戰略級別,防守方可以識別或定義戰役(Campaigns ),將多年的活動與特定的持續威脅聯系起來。通過戰役分析,可以確定入侵者的模式與行為、技戰術以及過程(TTP),旨在檢測他們是「如何」操縱的、而不僅僅是他們做了「什麼」。對於防守方的價值在於,基於逐個戰役評估自身的安全能力,並基於單個戰役的風險評估,制定戰略行動路線彌補差距。戰役分析的另一核心目標在於理解對手的攻擊意圖和目標,從而可能高度聚焦於針對某個攻擊對手或技術的安全措施。

文中抽象出了兩種戰役分析方法。下圖中左邊的兩次入侵,在殺鏈各階段具有高度相關性,通過裡面共性指標(白色)可以確認它們同屬一個戰役。右邊的三次入侵,則具有不同程度的關聯性。其中相對穩定、保持一致性的白色拐點指標,可被識別為關鍵指標,也即很大程度在同一戰役的後續入侵中會被重復使用到的指標。這於防守方而言是可利用的有利條件。

源: [5]

介紹了這篇文章中核心的情報驅動分析方法,勢必會提出對情報能力的要求。情報能力建設本身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下面僅介紹文中作者提出的理論。

文中定義指標(Indicator)為「情報」的基本要素,用於客觀描述入侵的信息,具體分為三類:

如前所述,情報驅動防禦必然是一個持續、迭代過程,分析師通過分析、協同發現指標,將其應用到工具中做進一步完善,再將這些指標用於檢測新的入侵活動。在針對這項活動的調查過程中,分析師通常又會獲得更多的指標,而這些指標將受到同一套活動和指標狀態的約束。這一行動周期和相應的指標狀態形成了下圖所示的指標生命周期。

源: [6]

關於指標的有效性,需要考慮如下幾種可能:

綜上,這篇文章最主要闡述了三個主題:

最後想說,其實這篇文章不但是威脅情報領域的經典,也更深地闡述了彈性防禦這種較主動防禦更高階的防禦方式。

2. 城商行 澳洲聯邦銀行 幾倍pb

你好,澳洲聯邦銀行的pb在2.5倍左右。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ommonwealthBankofAustralia)位於澳大利亞悉尼(Level1,48MartinPlace,Sydney,NewSouthWales2000),是澳第一大商業銀行,成立於1912年。1994年初,在澳大利亞政府的支持下,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制定了把中國作為重點對象的亞洲發展計劃,長期致力於推動中澳貿易發展。2000年入股49%、同中國人壽合資成立的中保康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在北京設立的直接投資基金——康聯馬洪投資管理公司。

3. 幸福第一課--泰•本•沙哈

本文翻譯自「Happiness 101 by Tal Ben-Shahar」 原文地址

----------

此演講的內容講述了如何快樂地生活,以及關於幸福的科學。

在外人看來,泰在哈佛大學讀計算機的第二年,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學生。他不僅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作為學校壁球隊的核心成員,社會活動方面他也做得很出色,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他的內心並不快樂。泰在大二這一年轉專業學習哲學和心理學。 在大學畢業幾年後,他在哈佛的心理學系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自尊,積極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後來,他在哈佛開設了一門「積極心理學」課程,第一年,這門課的授課形式是以一個研討會形式,當時只有8個學生選了這門課,其中8人之中還有兩個學生退了課。第二年他再次教這門課的時候,有300多名學生參加;在第三年,將近900名學生,以至於這門課成為了哈佛大學里參與學生人數最多的一門課,甚至超過了「經濟學導論」。泰也因此獲得了媒體的關注,接到了很多媒體的采訪。在眾多的采訪中,泰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是,「泰,我以為你本人會有一點不一樣」,泰問「怎麼不一樣?」,泰的得到的最多的回答是「以為你會更外向」,「更開朗」,「不像這么內向」,最有趣的一個回答是「個子更高」。為什麼媒體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因為那些記者和主持人希望尋找一個解釋積極心理學這門課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他們期望教授這門極其熱門課程的人應該是很外向,非常開朗,並且有很強的個人魅力的。然而,他們尋找答案的方向選錯了。他們應該將關注點放在積極心理學本身,而不是傳授知識的人。至今,全球已有超過100家組織機構,開設了積極心理學的課程來傳遞幸福的科學。

什麼是積極心理學? 從研究人類的幸福的角度來看,有兩種原本幾乎平行的嘗試。一種是近幾十年來在西方社會風行的自助和自我完善的運動,很多此類的書籍和工作室都有非常廣泛的受眾,然而他們的主要問題是,承諾的太多而能有效的部分太少。另一方面,學術界已經有大量數據、分析、研究, 只不過並不被廣泛普通大眾觸到。有研究表明一篇學術論文被閱讀的平均次數是7,還包括了原作作者的媽媽。 積極心理學是結合學術界研究流行的自助和自我完善運動風潮的一門學科,是建立從象牙塔通向主幹大路的橋梁。

積極心理學絕對不是想讓人們保持時刻高昂興奮的狀態。只有「反社會者」和「死人」才會感受不到任何痛苦的情感。由於人類會通過相同的情感通道來處理積極和消極痛苦的情感,所以,如果人們的情感通道被抑制不允許去體會那些痛苦感情的同時,也會對美好的情感愚鈍。當一個人還是孩子的時候,他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當他漸漸長大,他開始學會帶上面具,試圖忽略或者壓抑痛苦的情感,同時,每個人為此付出代價。與其忽略、壓抑這些痛苦的情感,人們需要在生活中騰出空間來釋放這些痛苦的情感,需要無條件接受它們。對於泰而言,他的兒子--大衛的小兒科醫生給了他一條最棒的人生建議。醫生提醒泰和他的妻子,在大衛誕生之後的幾個月,他們夫妻二人將會經歷各種情感極致體驗,沮喪,疲勞,愛,和喜悅。接下來的數月泰感受到的一切,確實證實了大衛醫生的預言。泰也有過一瞬間對兒子產生了嫉妒的情感,但是五分鍾之後,他又對兒子產生了強烈的愛。這些都是人性和自然的情感體現。

有一個悖論是--當一個人試圖壓抑痛苦情感的時候,它們反而會增強;但是,當接受痛苦情感並且體驗它們,它們會迅速地臣服。同樣的道理可以用來說明「粉色大象」的現象,當有人告訴你「在接下來的10秒鍾之內不去想『粉色大象』」,那麼接下來的10秒鍾,你的腦海里一定會有粉色的大象出現。

泰也講述了他自己授課時對抗焦慮的故事。泰是一個極度內向的人,在他剛開始教書的時候,站在講台上的他總會感到非常焦慮。一開始,他不斷地對自己說「不要擔心,不要焦慮」,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他更加焦慮。於是他換了一種方式,他告訴自己,「在講台上感到焦慮是可以被接受的」,焦慮情緒反而更好地被控制住,他不再那麼緊張,焦慮實際上變成了某種興奮,不會再削弱他自己的力量。同樣的道理可以應用於現實生活里,另外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重力」。如果拒絕接受重力的作用力,人們會時時刻刻感到無法逃避的沮喪。即使人們仍然不喜歡它,但是人們可以完全接受它,甚至創造出對抗重力的運動(比如籃球運動和其他運動項目)。對於痛苦的情感,人們真的會因為「拒絕他們」付出高昂的代價。但是,也不建議被動地接受,相反,鼓勵 主動地接受 。痛苦的情感的並不是錯誤的存在,只是隨著這些強烈情感而產生的不恰當行為並不好。最好可以找到一些可以釋放痛苦情感的方法,並且利用這些方法為生活帶來好處。勇氣是什麼?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 感受到恐懼並仍然向前進、做一些事情。 感到「嫉妒」,感到「氣憤」,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們是否接納周圍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事他們身上共有的作為人類擁有的本性、弱點?接納人性弱點--的確是快樂的基礎。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幾乎難以避免時時刻刻出現的壓力。在美國高校中,壓力更是普遍存在。來自哈佛大學的教授做得一項調查表明,有55%的大學生感受到的壓力高達他們不能正常生活的程度;80%的學生聲稱到他們壓力過大。泰在哈佛研究生院學習的時候,他曾在一個學生活動中心兼職助教的工作。他工作的一部分就是看簡歷,並且給出一些求職建議。在一年又一年他讀到的簡歷中,他發現了一個非常令人驚訝的現象,那就是,學生們的簡歷越發光鮮亮麗,取得的成果,社會活動,越來越多。簡歷上出現越來越小的字體,每頁紙上也有更窄的頁沿。不得不說,為了得到這些,學生們為此付出了很多,每個人都希望在更短的時間里完成更多的事情,也很輕而易舉地把自己淹沒在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機會中。 太多事情導致壓力,長時間壓力過大引起抑鬱 。從社會發展角度,可以發現一些不好的後果。研究表明,60年代人們出現抑鬱症的平均年齡是29歲,然而現在,是14歲。抑鬱和壓力極有可能引發身心的不健康(抑鬱會破壞人類的免疫系統並且使得人們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人們在長期高壓下工作或者談了一段很不順利的戀愛之後大病一場)。在芭芭拉•弗萊迪克遜的「積極」一書中描述,抑鬱和壓力也會降低效率和創造力。

解決上述問題的方式就是 簡化生活,做更少的事情而不是更多。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尼門(2002年經濟學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教授做了一項關於女性的情感狀態的有趣的實驗。他在實驗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即使這些女性與她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她們的孩子相處,她們也無法做到完全享受與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原因是,盡管她們身體是跟孩子呆在一起的,但是她們精神上並沒有和孩子們在一起。媽媽們在與孩子共處的時候,在做一些其他事情,她們打電話,在網上查看在線消息,思考工作上的任務等等。把這裡面的每件事情單獨拿出來,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把它們混在一起做,就會產生很糟糕的效果。最好的比方就是,試想兩首我們最喜歡的音樂樂曲,泰最喜歡的歌是Whitney Houston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他給這首歌打10分;第二首是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他給這首歌打9.5分。如果將這兩首美妙的樂曲同時播放會發生什麼呢?會得到19.5分嗎,不會。甚至不會是9分,或者是5分,而是噪音!但是,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數量影響了質量,需要做的是通過做更少的事情來簡化自己的生活。每天當你工作結束回到自己的家裡,可不可以把手機關掉數小時,全心全意來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呢?你是不是經常開著電腦上的郵件消息提示呢?倫敦大學的一項關於「專注力」的研究表明,一直開著新郵件提示會使大腦失去10個智商點。而吸食適量的大麻,將失去4個智商點。泰開玩笑地說「我不清楚你們的想法,但是我自己絕對沒有10點多餘的IQ可以浪費」。一項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表明,每天一個半小時的專注時間,不僅可以使人們更加快樂,而且可以更加有效率。

還有一些關於金錢和幸福關系的研究。只要人們不是極度貧窮的狀態,比方說對於住所,食物,教育等基本需求被滿足之後,唯一最重要的影響幸福水平的因素便是 「充裕的時間」--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享受與家人朋友在相處的時間。 幸福的第一源泉,也被稱為終極貨幣的東西,便是與愛的人在一起相處的時間。當你與愛的人在一起相處,從他們那裡得到支持,獲得他們的鼓舞,激勵。他們是你可以依靠的最重要資源,他們幫助你渡過最困難的時期,讓你在生命里艱難時期變得更加堅韌,他們是你獲得幸福的重要因素。

怎樣克服壓力?實際上, 壓力並不是問題的本源。 一定程度的壓力對人們的身心有益。壓力可以使人更堅強,更強大,並且使人獲得逆境中生存的適應能力。就像舉重是物理層面對肌肉強度的訓練,壓力則是心理層面的對心智的「舉重」訓練。然而,如果不給予心靈足夠的恢復時間,問題就會出現。 缺乏恢復會帶來問題, 會同時傷害心理和生理。克服壓力的方法是 將恢復過程儀式化,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並且將其延伸到一生的時間里。 介紹三個不同層面的 策略性的恢復 。最小層面,每一至兩個小時,可以安排15分鍾的休息,這就是小型恢復,比如10到15分鍾的冥想,或者在外面15分鍾的散步,關掉電話,自己享受一個安靜的午餐。中等程度的策略是,睡個好覺;休一天的假,哪怕上帝也會在一周之中休一天假。最大范圍的策略是,在一年之中安排一些比較長的假期,期間不去查看郵件,完完全全享受自己的自由時間。著名的J.P.Morgan曾經說過,「我可以在9個月內做完一年的工作,而不是12個月」。也許對每個人,一年休三個月的假期的想法並不現實,然而,有目的有策略的提前規劃好的符合自身狀況的假期,確實有助於緩解壓力,增強心智,提高效率。

在過去的數十年之內,關於「Neck Down」 (脖子以下,身體狀態對人精神狀態和心理的影響)的研究有爆發式的增長。(當今的心理學研究把過多的側重點放在「Neck Up」--只研究大腦中的活動對心理狀態的影響,而不是「Neck Down」 - 身體對心理狀態的影響,在積極心理學之父---賓州大學的Martin Seligman在十多年前重新提出這種不平衡的研究傾向之後,「Neck Down」引發了更多更廣泛的關注。) 一項實驗,研究了運動與克服臨床抑鬱的關系。實驗中,有156名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的參與者,被隨機分為3組,三個組分別設置有不同的控制條件:第一組,每周有4-5天,只做30至45分鍾運動;第二組被安排服用一些精神葯物;第三組做健身運動,並且服用葯物。在4個月之後,量化數據表明三組之間並沒有特別大的差異,每一組都有超過60%的人,從他們的測量報告結果或者自己評估結果中表現出狀況緩解。然而實驗並沒有結束,研究員停止了實驗干涉條件(運動和葯物),6個月之後,把所有人召集回來收集抑鬱狀態反彈率。令人驚訝的是,僅服用葯物的組有38%的反彈率(在60%多的覺得狀況緩解的人中,其中38%的人感到有反彈);葯物和運動治療的組有31%的反彈率;而運動的組僅有9%的反彈率!所以基本可以得出結論「運動有助於抵抗抑鬱」。然而,用另一種方式來闡述似乎更加合理,「不運動似乎會產生抑鬱」。這是為什麼?因為人類的進化為久坐不動的人,並不是正常的結果,人類的祖先不停地運動,或者追捕用作午飯的羚羊,或者躲避獅子的追趕以避免自己成為午餐。假設所有人都有一個上帝創造或者基因造就的"基本幸福指數「,不作運動會拉低幸福指數的基線,而只有像人類祖先那樣,定期有規律地運動,才可以重獲幸福和健康。Francis Bacon曾說,「被命令的自然屬性,必須被服從」。 John Ratey在2008年出版的《Spark》一書中,提出「運動革命」的觀點。美國一些學校,在學生的課表中安排固定的運動時間之後,可以觀察出學生從各個方面重大的變化:所有的學校(不論按成績排名是靠前還是靠後的學校)學生的肥胖指數從30%降到3%;學生的學習成績也隨之提高;不僅如此,在這些學校,打架斗毆也大大減少。體育運動會改變我們的大腦運作,適用於各種年齡。同時,研究表明一周三至五天30-40分鍾的運動可以將老年人的認知衰退推後10-15年,也減少獲得阿茲海默症50%的幾率。有時,運動可以被視為「精神和心理科專家黃金治療方法」,對人沒有任何副作用。運動會在人的大腦中產生「讓人感到很好」的化學物質,與抗抑鬱的葯物(譬如Prozac)的治療效果一樣。

有很多種冥想的方式:瑜伽,靜坐冥想,口頭禪冥想,太極等等。在眾多形式的冥想中,它們有三個共同要素:1. 單一,只關注一件事情 2.深呼吸 3.沒有好的或者壞的冥想。冥想也是一項很好「無條件接受人性弱點」的練習,如果一個人在冥想時失去了專注力,他的精神處於遊走狀態,就柔和地將自己拉回專注狀態。冥想的好處,也在實驗室控制環境中得到證實。MIT的教授Jon Kabat-Zinn把與達賴喇嘛密切合作數十年的喜馬拉雅山上的佛教僧人帶到他的實驗室來,測量他們前額皮質活動左右腦比例(註:有一項存在多年的理論,當左前額皮質越活躍,人們會更加快樂,而右側大腦更活躍時,人們會變得更加情緒化、抑鬱),如果每個人的比例數是一個點,所有參與實驗的人的點匯總起來,就能畫出前額皮質活動左右腦比例分布,它是呈鍾形曲線,少數人左腦或者右腦活動特別多,在曲線的兩段,大部分人左右腦活動相當,在曲線中央。而這些僧人的比例超高(左腦活動非常高,遠遠超過右腦),從而印證了他們擁有極其高的幸福接受程度和在遇到負面情感時高度的恢復和適應能力。僧人們也被安排進行驚嚇反應測試。(人們在聽到槍響時會本能的蜷縮身體,即便是是軍隊里受過訓練經常聽到槍響的人,他們也會有輕微的身體蜷縮。)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僧人在被告知專注的時候,開槍的聲音並沒有引發他們身體的蜷縮反應。這個事實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被發現。有關這次實驗的更多細節和討論都寫在Daniel Goleman的《引起混亂的情感--對話達賴喇嘛》一書中。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需要在喜馬拉雅山花上30年的時間冥想,才能獲取幸福嗎?答案是,不。Jon Kabat-Zinn設計了一個實驗,證明了通過 每天15分鍾的冥想 便可獲得幸福感。實驗中,人們被隨機分配為兩組,一組學習冥想,並且每天用45分鍾冥想,而另外一組控制變數組什麼都不做,只是等待即將到來的冥想訓練課程。在為期8周的時間中,與控制變數組相比較,冥想組的分析報告結果是(1)焦慮程度大大降低(2)心情改變(總的來說更高興並且更加喜悅)(3)大腦掃描結果表明他們的大腦有一些變化,大腦前額皮質左右腦活動的比例增加了!第一次有實驗發現人腦確確實實可以發生變化,此發現反駁了我們的大腦在3歲之後將停止變化的傳統信念。(4)免疫系統的變化。兩組都被注射了某些病菌,冥想組則相比之下更少患病。冥想,給人們帶來很多身體和心理層面的好處,也給人帶來更強大的適應能力。

假如你還沒有做好准備開始發展冥想這種養生之道,有一項更簡單的身體與心靈的連接方法,就是呼吸。 深呼吸 ,腹式呼吸,像嬰兒一樣呼吸。當人們處在壓力或者緊張情緒時,呼吸很淺,這時人們更加焦慮、感到壓迫。這樣會產生一個向下的惡性循環,並且引發更暴躁的情緒反應。如果想扭轉這種情況,到一種很放鬆的情感反應狀態,通過深呼吸,獲取心境平和和身心的健康,接下來深呼吸就會變得更輕松,像一個上升的良性循環。通過三組深呼吸便可以產生良好的效果。非常建議在生活中引入這種三次深呼吸的養生之道:早上起床的時候,走進辦公室之前,下班之後邁進家門的時候,停在了紅燈的前面時,特別是剛好錯過了綠燈,或者被其他車擋道的時候,進行三次深呼吸。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癒小方法,可以被應用到生活中。

積極心理學中一條重要的核心黃金理論,是關注積極面。對好事心存感激,有兩個層面的解釋:第一層,便是對他人說「謝謝」,對人和事表達感謝;第二個層面,是添加價值。 如果你不去感謝發生的好事,好事便會貶值。 Cicero說「 感激的心不僅僅是最高尚的美德,也是促進所有好的事情發生的源泉。 」 難道真的要等到一直視作理所當然存在的寶貴的事情某天被外在條件奪去之後,才開始感激嗎?不,必須開始從現在起每天 培養自己感激的習慣 。有一項關於感激效果的研究。在條件設定階段,有四組隨機選出的人群,被要求在每天睡前寫下3到5件當天發生的事情,第一組的人要寫他們覺得感激的事情;而第二組人們寫下他們認為自己做的好的事情;第三組寫的是隨意發生的事情(控制變數組);最後一組,寫下他們每天發生的很糟糕的事情。結果是什麼呢?就身體健康,善行,目標達成結果,和心理健康,最差的一組事每天寫糟糕事情的那組,其次是控制變數組;最好的是每天寫下感激事情的那一組,而排第二的是寫自己做的好的事情的。其他研究表明,如果在一天結束的時候而不是一天開始的時候,寫下感激的事會效果更好。我們也可以在與家人共進晚餐的時候分享或談論覺得感激的事,而不是把那些發生的好事當作理所當然。只有 感激好事情的發生,好的事情才會增值。 做感激筆記訓練的訣竅是保持新鮮信息,如果抱有一定企圖來做這樣的事情,那麼它會自己削減它的目的。如果提及一頓豐盛的晚餐,那麼它最好就是可以切實體驗並且再次體驗的幸福瞬間,就像Barbara Fredrickson在她的書中提到的, 用心感受積極 。也有一些其他形式的活動讓我們來練習實踐感激,比如給一直覺得感激的某人寫感激信,珍惜所有積極事件發生的時刻,等等。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探討的,很多東西似乎都是相當「常識」的知識,然而正如Voltaire所說,「 常識並不普遍 」,特別是,當把它 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教授在他的晚年身體狀況不好,不能出行做公開演講、授課,他常邀請了那些全球CEO,總裁,首相到他的家裡與他共度周末,在家裡為他們提供建議和輔導。在每一個周五晚上,他與他的客人聊天:「下周一,我不希望聽到你說這個周末有多麼美好,我希望聽到你說你做了哪些不同的事。」唯有行動才會引發真正的變化。我們可不可以將這些觀點融入生活?從現在開始,開始感激我們擁有的生命里的寶貴的一切?

4. 澳洲聯邦銀行client number是什麼

可以理解為就是您的客戶號碼,它和你的賬號號碼不同。您的客戶號碼和密碼用於登錄到 NetBank。如果您不想使用 4 位 PIN,您也可以使用客戶編號登錄到 CommBank 應用程序。而您的account number是您的賬號號碼,您的帳號是與您的銀行帳戶關聯的號碼。您會注意到每個帳戶都有自己唯一的帳號。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位於澳大利亞悉尼(Level 1, 48 Martin Place, Sydney, New South Wales 2000),是澳第一大商業銀行,成立於1912年。2003/2004財年,總收入222.02億澳元,總市值457.4億澳元,僱傭員工3.7萬人。董事會主席約翰·拉爾夫(John Schubert),首席執行官戴維·默里(David Murray)。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公布,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排名第60位。2018年6月4日,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首席執行官的馬特·科恩,承認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涉及多起洗錢違法行為,並且同意支付7億澳元(約34億人民幣)的罰款。
澳洲聯邦銀行近百年來一直關注於金融服務,其南極星標志在澳大利亞是最廣為人知的品牌,在市場策略全球化之後,其業務已遍布澳大利亞、亞洲、英國、美國等 15個國家和地區,資產總值已超過11660億人民幣,業務涉及保險、基金管理、銀行、退休計劃、證券等內容。憑借多年來良好的經營狀況,CBA分別獲得惠譽國際、穆迪投資及標普國際的AA、Aa3及AA-信貸評級,是世界銀行之中最穩健的銀行之一。
CBA是澳大利亞最主要的房地產信貸銀行、最大的信用卡發行銀行、最大基金經理、最大零售退休金管理公司和最大人壽保險公司,2000年與Coloniae集團合並締造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業合並。其於2001、2002連續兩年被評為澳大利亞最佳銀行,被《商業周刊》評為澳洲第四大企業及世界千強中第178位,《遠東經濟評論》中亞洲200強中排名第五,同時是澳大利亞第五大市值上市企業,成為摩根士丹利全球股票指數成份股。

5. 誰知道「Martin Luther king」(馬丁.路德.金)的一些資料

美國著名黑人領袖。

1929年1月15日,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國亞特蘭大市奧本街501號,一幢維多利亞式的小樓里。父親是牧師,母親是教師。他從母親那裡學會了怎樣去愛、同情和理解他人;從父親那裡學到了果敢、堅強、率直和坦誠。但他在黑人區生活,也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作為黑人的痛苦。15歲時,聰穎好學的金以優異成績進入摩爾豪斯學院攻讀社會學,後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盡管美國戰後經濟發展很快,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使它登上了「自由世界」盟主的交椅。可國內黑人卻在經濟和政治上受到歧視與壓迫。面對丑惡的現實,金立志為爭取社會平等與正義作一名牧師。他先後就讀於克拉澤神學院和波士頓大學,於1955年獲神學博士學位後,到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得克斯基督教浸禮會教堂作牧師。
1955年12月,蒙哥馬利節警察當局以違反公共汽車座位隔離條令為由,逮捕了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金遂同幾位黑人積極分子組織起「蒙哥馬利市政改進協會」,號召全市近5萬名黑人對公共法與公司進行長達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決取消地方運輸工具上的座位隔離。這是美國南部黑人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斗爭勝利,從而揭開了持續10餘年的民權運動的序幕,也使金博士鍛煉成民權運動的領袖。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牧師在華盛頓主持了一次有25萬人參加的集會,然後他領導群眾從華盛頓紀念碑下遊行到林肯紀念堂。數百萬人觀看了那次的盛會,許多人至今印象猶新。
馬丁·路德·金在那次群眾大會上發表了一篇使美國人民難忘的演說。他說:「我的這個理想主要來源於美國的夢想。我夢想將來有一天我們這個國家挺身屹立,真正實踐它的這一信條,即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來平等。」「夢想將來在喬治亞州,『奴隸的兒子與奴隸主的兒子』,如同手足,一道坐在餐桌上;夢想將來在密西西比州自由與正義替代壓迫與剝削;夢想她的人民最終獲得自由,獲得自由,感謝上帝,獲得自由。」
在1964年11月,由於馬丁·路德·金對美國的反對種族歧視、爭取黑人自由平等的斗爭所做的傑出貢獻,他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1968年4月4日被一個白人種族主義者槍殺,死時年僅39歲。這個事件引起全世界的指責,美國國內也群情激昂。為了平息民憤,約翰遜總統下令將金牧師受害的那天定為全國悼念日,並將兇手判處99年監禁。
美國總統里根於1983年簽署一項法令,法令規定,從1986年起,每年1月的第3個星期一為馬丁·路德·金紀念日,該法令於1984年底獲國會批准。在此之前,以個人誕辰作為全國紀念日的美國公民,只有「合眾國之父」華盛頓總統1人。1986年1月15日,美國各地群眾降重舉行了馬丁·路德·金紀念活動周;1月20日,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宣布,從1987年起,馬丁·路德·金誕辰也將成為聯合國紀念日之一。

6.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什麼理論

馬丁塞利格曼所創的「正向心理學」,可以理解為:「快樂的科學」

他讓我們了解不快樂的原因,並讓我們重新獲得快樂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是一名美國心理學家,曾獲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終身成就獎,199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塞利格曼,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曾獲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並由於他在精神病理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該學會的終身成就獎。199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習得性無助的定義和表現:

  1. 定義:習得性無助指有機體經歷了某種學習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

  2. 表現:習得性無助學生形成了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無法實現的目標,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面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大聲閱讀、測驗時變得焦慮。」

理論支撐:

  1. 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2. 把40 只狗置於名為「穿梭箱「的東西里;隔體將箱子分開兩部分,一開始,隔體只有狗背高。從格柵箱底上對狗腳發出千百次電擊。狗如果學習到跳過阻隔體到另一邊,就可以逃脫電擊。然後,進行「挫折」狗的跳脫實驗,實驗人員在狗跳入另一邊時,也在格柵通電,並且狗須跳100次才終止電擊。他們說:「當狗從一邊跳入另一邊之際,發出預料可免電擊的松釋聲,但當它到另一邊的格柵而重遭電擊時,則發出慘叫。」接下來,用透明塑膠玻璃阻隔在兩邊之間。狗觸電後向另一邊跳躍,頭撞玻璃。狗開始「大便、小便、慘叫、發抖、畏縮、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後這些無法逃避電擊的狗,不再反抗。實驗人員說他們為此「感動」。結論道,兩邊之間加以透明玻璃並加電擊,「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脫意圖。

反復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矯正策略:

  1. 充分理解習得性無助的成分。

  2. 幫助學生發現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們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覺。

  3. 教給學生改變、駁斥歪曲信仰的方法,減少認知、情感、動機的虧空。

習得性無助的重要的矯治策略是元認知、問題解決、示範、自我談話、自我控制、自我評價。

自我控制和自我評價可以從我們生活的點滴做起,改變對生活的態度,保持快樂

  1. 心存感激

    每周記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開了),也可以是更具意義的事(小孩開始學走路了)。保持鮮活,內容愈常更換愈好。

  2. 時時行善

    可以是隨機的(排隊時,讓趕時間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統的(每周日固定送晚餐給老年鄰居)。對朋友或陌生人行善,會讓自己感覺很慷慨、很有能力,也會贏得別人的笑臉、贊許及仁慈回饋。這些都會讓人感覺快樂。

  3. 品嘗樂趣

    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陽光的和煦。心理學家建議,不妨將快樂時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腦海中」,在痛苦時回味。

  4. 感戴良師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趕快致謝。越詳盡越好,最好是親自答謝。

  5. 學習寬恕

    對傷害與誤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氣與怨恨寫封信給對方表示寬恕。無法寬恕他人會讓自己停在積怨與心懷報復上,寬恕則能讓你繼續前行。

  6. 愛家愛友

    對生活滿意與否,其實與錢財、頭銜、甚至健康關系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堅固的人際關系。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在朋友與親人身上。

  7. 照顧身體

    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四肢、笑口常開都可暫時改善心情。經常如此會讓你對生活感到滿意。

  8. 逆境自持

    人生不免有難。宗教信仰可助你度過。不過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條也行。例如「事情總會過去。」、「任何擊不倒我的事,會讓我變得更強壯。」關鍵在於,你必須相信它們。



7. 植物人一直咬嘴是有意識嗎

植物狀態是指腦認知功能和意識的喪失,但有睡眠-覺醒周期,有自主呼吸,因此有恢復的可能。大家說的植物人應該是不會醒的,相當於醫學上所說的腦死亡,其主要標志為自主呼吸的喪失。如果你所說的那個人還能自己呼吸的話,應該不算植物人植物人是指像植物一樣生存的人,能發音,能動,就不是植物人。你說的情況,他還有意識。

植物人是那些失去意識但能保持呼吸和心跳的人。眨眼和嘴部動作會無意識地發生。建議觀察患者的上述行為是有意識地還是無意識地發生,主治醫生可以識別。同時,你可以在平時與病人交談,通過聲音等刺激病人,促進病人意識的恢復。

患者是每天必做口腔護理的而且是早晚兩次。不要說植物人,我們正常人不刷牙也會有異味兒的。如果是每天堅持做口腔護理的情況下還有異味兒,是不是和咬破嘴唇造成感染有關。這類患者抵抗力、免疫力較低。很小的傷口都有可能發生感染。

8. 抑鬱症會遺傳嗎

抑鬱症會遺傳嗎?

Q抑鬱症遺傳嗎抑鬱症飲食,近半數的情緒障礙患者都與家族遺傳因素有關,

抑鬱症遺傳嗎抑鬱症飲食,基因連鎖研究也顯示與遺傳關系密切,但不能證明是遺傳性疾病。

在RSHWHO渡氧舒緩情緒減少壓力的同時,還需要多了解一些健康的飲食結構。

情緒心理障礙的發生既然與遺傳有關,

那麼就和一個家族延續下來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密不可分。

在飲食搭配上不僅要少吃影響睡眠的辛辣食物,還需要考慮對神經精神的影響。

抑鬱症遺傳嗎抑鬱症飲食,情緒心理障礙會受到家庭環境家庭氣氛的影響,但並不表示完全受基因的遺傳。所以,在平常的日子裡,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僅能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對後代子孫也是造福的事。在平時的飲食上,還是多吃些咱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飯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些食物雖然好,但不適合咱們的腸胃消化。像小米粥有養胃暖腹的效果,又富含色氨酸,經常服用有催眠作用。

9. 44-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海德格爾存在主義是對胡塞爾現象學的修正,可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

1. 前期以「此在」分析為主要哲學任務——在胡塞爾提出的三種現象學還原中,海德格爾並不認可「先驗還原」,認為「純粹的先驗自我」並不是真正的「實事」,「被拋在時空中與他人共在的具體個人」即「此在」才是「實事」,主張建立「此在的基礎本體論」。歷史性的個人生存由此成為哲學焦點,並由此形成「生存主義」——20世紀存在主義的一個主要方面。

2. 中期揭示「存在」的意義——海德格爾的哲學旨趣並未停留在「此在」上,而是企圖通過「此在」分析進而揭示「存在」的意義。不過後來發現,只有先理解「存在」的意義,才能理解「此在」。

3. 後期將分析焦點從「存在」轉向語言——海德格爾認為sein/being是原初的「意義之在」,所有「存在」——包括人的「此在」——本質上即「意義之在」的歷史性發生。因此,海德格爾後期轉向語言的思考,尤其對最本質的語言——詩的思考,進而建立了自己的詩論和藝術論。

海德格爾詩論和藝術論的特徵。

1. 屬於整個存在之思的有機組成部分,別開生面,富有新意。

2. 不屬於文藝學意義上的詩學和藝術學,而且本質上是反美學的。

海德格爾的藝術論,是對黑格爾藝術終結論的直接反應,也是對真理與藝術關系的進一步思考。

1. 黑格爾認為希臘時期藝術是真理表現自身的最高樣式,但近代以來,這種最高樣式已轉移至宗教和哲學。

2. 海德格爾認為將藝術與真理關聯思考,比僅將藝術與美關聯思考要更加深刻;但將藝術判定為真理,即絕對理念,自我外化的原初樣式則值得懷疑。應當重新思考真理的本質,並在此基礎上思考藝術問題。

海德格爾有關藝術問題的思考。

1. 藝術不是柏拉圖式的最高理念,而是世界(意義化)與大地(無意義化)的沖突、真(去蔽)與非真(遮蔽)的沖突。

2. 存在的更本然的狀態是無意義(或者大地、遮蔽)狀態,作品構建一個世界,使大地萬物意義化,作品本身由於連通了世界與大地,隨之成為忽明忽暗、忽隱忽現的藝術作品。

3. 作品的真正創造者是世界與大地的沖突,作者不過是使這一沖突成為作品的中介,在對沖突的領會中勾勒沖突的間隙略圖,在創作過程中自行消解。

4. 對藝術作品的正確態度不是保存、也不僅是閱讀和欣賞,而是投入到世界與大地的沖突中,看護這一沖突,通過閱讀和欣賞讓意義持續存在,也即讓人本身得以持續存在。藝術作品使大地萬物意義化,大地萬物因藝術作品而得以存在,因此一個民族的歷史性生存的本源便是藝術。

5. 現代藝術已經異化,不再是意義發生的原初方式。原因是技術統治切斷了藝術與意義之間的關聯,藝術成了貫徹技術意志的工具,變成了非本真的藝術。

6. 在閱讀了荷爾德林的詩後,海德格爾認為在這個「貧乏時代」,只能靠詩人重建人們對「意義之在」的記憶,使詩性藝術成為意義發生的原初方式,詩性藝術是現代世界拯救的希望。

海德格爾所說的詩並不是浪漫的詩化活動,而是意義發生的原初事件。他的詩論也較為零散,主要藉助於對荷爾德林等人詩作的闡釋而展開,歸納起來有三大要點:

1. 詩通過語言讓存在得以顯現。

    (1)語言的本質是存在自我顯現的方式,或者說是意義發生的方式。

    (2)語言與存在本質上是一體的,存在固然依賴於語言,但語言的發生也是「存在的天命」,也就是意義化活動的必然。所以,語言的言說不是表達人主觀想說,而是意義通過表達人之口實現自身。

    (3)本真之詩就是原初意義實現自身的方式,詩人的言說在本質上只是對原初意義的應和。從終極意義上看,不是詩人在寫詩,而是天命在寫詩。

2. 本真之詩遵循神性尺度對存在和萬物本質進行「原初命名」。原初命名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涵義:

    (1)給予——給本來無名的存在一個名字。由於不存在經驗和現實的尺度,這種給予是自由的,但又受到最高必然,也就是天命或者神性尺度,的限制。

    (2)奠基——當存在和萬物本質得以命名,人的生存便被帶入一種確定的關系,也就獲得了生存的基礎。

    (3)開端——獲得一個基礎後,時間和歷史真正綻開,人的生存的歷史正式「開端」。

3. 人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1)後期的海德格爾不再孤立地分析「此在」,而是結合大地,討論何種「此在」才是恰當的。

    (2)海德格爾將詩理解為對諸神和萬物本質的命名,所以詩意地棲居就是與諸神和萬物本質共在,它的對立面就是以征服自然為特徵的技術性旅居。

    (3)人的有限性決定了他最終的歸宿只能是大地,人只是因詩性的命名而獲得意義並得以在世界上短暫的旅居。他最終將回歸更本然的狀態——無意義的狀態,即大地。

    (4)所以「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並不是浪漫詩化地棲居,而是回歸一種沉重的、無可逃避的無意義狀態。(有人認為這句話的核心在於「詩意地」,意思是用親近呵護自然來對抗掠奪蹂躪自然,要順天承運而不能離經叛道地生存,這可能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引起的解讀)

對海德格爾存在論文論的總體評價。

1. 將文論置於存在主義的視野之中,使之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論維度。對傳統文論立足於「美學視界」的思路、范疇和方法都有重大突破和開拓。

2. 通過對藝術終結論以及「貧乏時代」的分析,對現代技術異化藝術作品的過程做了深刻的理論闡釋。

3. 用存在論否定和取代主體性認識論,某種程度上排除了藝術和詩與人的主體性關聯,也導致了其文論充滿神本主義和反人本主義色彩。

4. 企圖用「詩意」對抗技術至上造成的社會異化,實際上是一種審美烏托邦的變體。

10. 那個演蝙蝠俠和斷背山但最近不知為何死了的演員叫什麼

希斯·萊傑

〖生平簡歷〗

早年歲月:1979年

希斯·萊傑1979年生於澳大利亞的西部城市佩斯,他的父親是一位賽車技師,母親是一位法語教師。萊傑11歲的時候父母離異,小時候的他就已經能夠輕易的分別在父親、母親家和社區的小劇場之間輾轉。2006年萊傑接受《滾石》雜志的采訪時說「那時的我更像在過著吉普賽人的生活,從11歲起我就習慣一個人拿著相同的行李搬來搬去。」他對戲劇熱情是由姐姐凱特所點燃的。那時他在澳洲伯斯主演了《彼得潘》一劇,自此開啟了戲劇生涯。希斯·萊傑熱愛表演,他持續不斷地在戲劇上付出、摸索。

追夢少年:1995年

希斯·萊傑討厭學校,16歲的他帶著演員夢來到了悉尼。他獲得第一個演出機會是在1997年一部名為《黑石》的低成本影片,接下來成為《咆哮》的主演。

好萊塢的新面孔:1998年
1999年他在好萊塢出演了兩部影片《兩手》和《我恨你的十件事》,基本讓他在好萊塢能夠立足,但是後來的采訪中,萊傑表示雖然這讓他在好萊塢小有收獲,但是他很討厭自己被貼上「無腦情聖」的標簽。從《對面的惡女看過來》之後,他就一直拒絕接拍校園青春片了。

澳大利亞幫:2000年

2000年,希斯·萊傑出演了梅爾·吉布森的《愛國者》,出演梅爾在片中的兒子,在這部電影中,萊傑第一次嘗到了評論界對他的肯定。《滾石》雜志毫不吝惜的寫道「這位來自澳大利亞的新面孔有著成為大明星的天賦」。受寵若驚的希斯·萊傑嗨登上了當年8月的《名利場》封面,標題寫著「我們迎來了一場希斯熱潮」。

同年,希斯·萊傑遇見了一場源於布拉格的情緣。在布拉格拍攝《聖戰騎士》的萊傑遇見了同在布拉格拍攝《來自地獄》的海瑟·格拉漢姆。萊傑面對媒體談起這位大自己9歲的女友時,一臉的開心「她真的很漂亮,很有趣,和她在一起讓人很開心,這種快樂非常真實。」一年後,也就是2001年的6月,兩人分道揚鑣。從此,希斯·萊傑也開始了他不羈的好萊塢歲月。

騎士傳說:2001年

2001年,希斯·萊傑入選了《人物》雜志的「全球50最美」,《聖戰騎士》的全球票房大賣,萊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從澳大利亞的青頭小伙兒到好萊塢的新寵,一切的美好前程似乎都剛剛在他的面前鋪開。《聖戰騎士》的導演布萊恩·海爾格蘭德在對《名利場》的采訪中說「像萊傑這樣的傢伙,一般每50年出一個」。(難道50年這么快就過去了?)

滑入黑暗期:2001—2003年

2001年希斯·萊傑出演了影片《聖戰騎士》,該片的走紅也令他成為好萊塢新一代的青春偶象。2002年他又出演了大製作影片《四根羽毛》,但卻沒有預料中的成功,2003年他又出演了《食罪人》,在幾部電影的成功熱潮之後,希斯·萊傑接下來的《凱利黨》,雖然有人氣新人奧蘭多·布魯姆的加入,但是票房和口碑都不好。這些影片都顯得雷聲打雨點小。電影事業由高峰漸入底谷,希斯·萊傑調整了一段時間,在2004年並沒有他的作品上映。

在之前的鮮花和掌聲後,萊傑顯然很不適應這樣的時期。他也在不斷的嘗試新的角色,比如在《死囚之舞》中扮演比利·鮑伯·松頓 的自我毀滅式的兒子。這段時期更大的亮點還在於,萊傑開始了和納奧米·沃茨的這段好萊塢著名的「姐弟戀」。

斷背牛仔:2004年

出演《斷背山》無疑是希斯·萊傑的一個明智選擇,《斷背山》的小說之前就已經在好萊塢引起了重視和好評。李安作為導演的這部作品,無疑把希斯·萊傑推上了事業的一個高峰。我們驚訝的看到那個年輕氣盛、青春無敵的萊傑不見了,有的只是一個說話含糊、敢情內斂的牛仔恩尼斯。這次,萊傑演戲真的動了情。

希斯·萊傑動情了,戲里的愛情終於戲外開花。萊傑和飾演妻子的米歇爾·威廉姆斯走到了一起。「那時我們從山上一道滑雪下來,她跪在雪地上,以後的拍攝中她一直那麼的美,我對自己說我要這樣照顧她。」萊傑對媒體這樣信誓旦旦的說道。同年5月,就爆出了米歇爾懷孕,二人在布魯克林住下的消息。

「我愛我的新工作」:2005年

2005年10月28日,馬蒂爾達·羅斯,又一個好萊塢的寶貝降生了。面對成為人父的新角色。希斯·萊傑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奮和開心。「我給米歇爾做燕麥早點、煎雞蛋,然後刷盤子、貯備午飯,下午去超市買東西准備晚飯。我喜歡這樣,我愛我的這個新工作。」

2005年希斯·萊傑卷土重來,帶來了五部電影作品,分別是《格林兄弟》、《狗鎮議員》、《斷背山》、《卡薩諾<U>[font color=#0000cc]瓦[/font]</U>》、《糖果》,其中猶以《斷背山》中的出色表演令其受贊揚,使他成為第7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的有競爭者。

這一年,《斷背山》開始了首映,萊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輿論好評。《洛杉磯時報》稱贊演員的表演「令人驚訝」,導演李安更是毫不吝惜的說萊傑是年輕的白蘭度。

奧斯卡新寵:2006年

2006年的奧斯卡紅地毯上,萊傑和米歇爾是最讓人羨慕的一對兒,萊傑提名了最佳男主角,米歇爾提名了最佳女配角,這分別是二人演藝事業的最高榮譽。雖然最後小金人和兩人擦肩而過,但是這年的奧斯卡見證了他們的輝煌、他們的甜蜜。

黑暗傳奇:2007年

據說很多人都被希斯·萊傑《蝙蝠俠前傳2》中的小丑造型一身的打扮嚇到了,更為他的表演所驚訝。在這個我們熟悉的身影里,原來還藏著這么深的癲狂和黑暗。這樣的一個極盡張狂的角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希斯·萊傑,也許還看到了告別一段人人艷羨的家庭生活後,一個男人的全力而搏。

就在萊傑張口閉口把「米歇爾是個好媽媽」掛在嘴上不久,就爆出了萊傑背著米歇爾密會的八卦,而後就閃電的傳出二人分手的消息。也許,萊傑的放盪不羈已經深入骨髓,自由與家庭無法同享吧?

2007年,萊傑出演了托德·海因斯的《我不在那兒》,在片中扮演六面體之一的鮑勃·迪倫。這部被人看好的影片其實應該帶給萊傑更多,只是他走的太快。

傳奇已逝:2008年

2008年1月22日,·萊傑(Heath Ledger)被發現死於紐約曼哈頓集資樓的家中,得年二十八歲。報導說,警察到場的時候,希斯萊傑已經死亡。美國紐約調查部門日前確認,希斯死因為過量混合服用止痛、鎮靜和抗抑鬱等多種處方葯。

閱讀全文

與澳洲martin緩解壓力抗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vd光碟存儲漢子演算法 瀏覽:758
蘋果郵件無法連接伺服器地址 瀏覽:963
phpffmpeg轉碼 瀏覽:672
長沙好玩的解壓項目 瀏覽:145
專屬學情分析報告是什麼app 瀏覽:564
php工程部署 瀏覽:833
android全屏透明 瀏覽:737
阿里雲伺服器已開通怎麼辦 瀏覽:803
光遇為什麼登錄時伺服器已滿 瀏覽:302
PDF分析 瀏覽:486
h3c光纖全工半全工設置命令 瀏覽:143
公司法pdf下載 瀏覽:383
linuxmarkdown 瀏覽:350
華為手機怎麼多選文件夾 瀏覽:683
如何取消命令方塊指令 瀏覽:350
風翼app為什麼進不去了 瀏覽:779
im4java壓縮圖片 瀏覽:362
數據查詢網站源碼 瀏覽:151
伊克塞爾文檔怎麼進行加密 瀏覽:893
app轉賬是什麼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