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聽說現在有些助聽器可以有掩蔽耳鳴的功能,那麼帶上助聽器能治好耳鳴嗎
耳鳴是一種病因復雜的主觀感受,目前沒有辦法徹底治癒耳鳴,只能採用相關方法緩解耳鳴,減輕耳鳴帶來的影響。耳鳴緩解不適一個簡單醫療的過程,而是心理治療、認知策略、聲音治療聯合的一個整合方案。目前使用的多是聲音療法,包括掩蔽療法和習服療法。 唯聽助聽器具有高保真音質,像禪音程序和禪音雜訊,因此可以作為耳鳴聲治療的一種工具。禪音程序可以幫助更直接的聆聽令人放鬆的音樂,更好的幫助有聽力損失並伴有耳鳴的人群來放鬆和解壓。詳情可到: www.widex.com.cn 了解。
② 一曲一心境,一葉一菩提,靜聽禪音,享一份寧靜是什麼意思
摘要 意思是:一首曲子是一種心境,一片葉子就可以代表一顆菩提樹,靜靜的聽佛前的禪音,享受著那一份獨特的寧靜
③ 六字禪語 經典語錄
【2】:心是一方硯,不空亦不滿。眼是一片天,不奢亦不貪。字是一盤餐,不膩亦不淡。深邃梅婷花向晚,零落幻影墨里寒。誰人塗抹香薰醉,禪語縈繞紫檀煙。
【3】:佛曰:我執,是痛苦的根源。
【4】:禪語梵音間,前塵舊事中, 燈下思量著,我覺得心裡似輕似重,這一生際遇似真似假。 若是血肉相連的愛,一個人的離開,會讓另一個人隨之萎謝。 你離開,我衰敗,心花零落,落地成灰。
【5】:凡心千萬,心輪靜守,若悟不透,禪語一片,佛心一尊,看芸芸眾生里,多少的人,不是一路艱辛,淚流滿面,一路開懷,歡語一生,唯嘆自己的人生路,荊棘坎坷,這也許上蒼贈與的最好禮物,沒歷經風雨的人生,是無法承載,生命中的厚重!
【6】:【禪語】1、智者不銳,慧者不傲,謀者不露,強者不暴。2、身做好事,言說好話,心存好念。3、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喜無聲,大愛無言。4、君子相交,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5、示弱而不逞強,示拙而不逞能。6、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
佛家經典禪語語錄句子
【7】:很多時候,我想去一個遠離塵世喧嘩,有著明媚陽光,有著綠草擁簇的地皮上,靜靜的,靜靜的躺在綠草上,聆聽著大自然的禪語;這樣就算人生短促得像花開的聲音來不及溫暖瞳孔,我也願意緊閉雙目慢慢地睡去。
【8】:蘭亭序】蘭亭字,青花瓷,怎落筆,都可惜 菩提語】菩提樹,聽禪語,怎痛訴,難相聚 流星雨】流星雨,千年遇,怎品讀,難成賦 琉璃盞】琉璃盞,覆彼岸,怎垂憐,都不晚 胭脂寒】胭脂寒,如雲煙,怎敷衍,都不願 琵琶弦】琵琶弦,戀人遠,怎欺騙,都思戀 姻緣線】姻緣線,許相見,怎牽絆,難執念 三生緣】三生緣,成詩篇,怎揮劍,難了斷
【9】:【人生必修的禪語】那些細微的讓人分不清楚的花種,實際上內在有著很大的差別,我們想種出什麼顏色的花,並不是在於你後期是如何努力的澆水和施肥,而是完全取決於你播撒什麼樣子的種子。很多事物也像種子一樣會發芽,比如愛,比如恨。在播撒我們種子的時候,記得想想它的果實吧。
【10】:世間最可怕的不是錯事,而是錯心,事情錯了可以改正。心錯了,還會繼續做錯事。
【11】: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
④ 靜悟禪音是什麼意思
在靜定中領悟禪,或者是禪樂。
⑤ 伽藍禪音散文
在一個地方呆的久了,心就會沉靜下來。
沉靜,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為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工作與生活而讓人心生反感,厭倦。如此一來,對生活有了抱怨,做什麼事都沒有激情,只能在重復而繁瑣的生活中惶惶終日,這種「沉靜」,是低沉的,消極的,不可取的。
另一種沉靜,是指我們的心能真正靜下來,安分守己,做好一件事,做好自己,不因外界的迷障和喧囂而影響內心的靜止,不因環境與地位的變化而改變心中所向。這種「沉靜」,是自然的,安心的,超脫的。
真正的沉靜,看似簡單通俗,做起來卻很難。因為,人都是有慾望和情感的,只要有慾望,就會有貪念,只要有情感,就會有執念,兩念相加,人又如何能做到絕對「沉靜」的狀態呢?
畢竟,我們都是凡人,做不到絕對的曠達與沉靜,只能在雅俗共存,善惡相交的塵世中不斷地進行自我的修為,方能讓我們的靈魂得到一絲的安撫與慰藉。
去年的十月份,去了一趟伽藍寺(蘇州伽藍寺)。說是去,倒也不合適,本來是在外面閑轉的,走著走著,突然在一個車流滾滾的三岔路口看到一座寺廟。順著一條石子小路而行,從一個鐵制大門進去,頓時,一陣香火味傳入鼻中,寺廟的牆壁上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裡面有幾顆不知道長了多少年的古樹。再往裡去,方看到三個拱門,兩邊佇立著兩座威武的石獅子,抬頭一望,匾額上寫著三個正楷大字:伽藍寺。
對於伽藍寺,我並不熟悉。印象中,唯一和伽藍寺有關的,便是周傑倫那首《煙花易冷》:斑駁的城門,盤踞著老樹根,石板上回盪的是再等……。只不過,此處的伽藍寺,並非《煙花易冷》各種所寫的洛陽伽藍寺,它背後的故事,沒有愛情的凄婉,只有空靈的禪意,沒有紅塵的糾葛,只有靜心的佛法。
或許,這就是一種緣分吧!誤打誤撞,來到了一座千年古剎。幾年前,我們唱著周傑倫的《煙花易冷》,憧憬著歌中的伽藍寺,追求著古色古香的中國風。如今,當時聚在一起唱歌的朋友皆以四散天涯,但那清遠悠長的歌聲依舊在腦海中徐徐回盪,不曾消弭。緣來緣去,曲終人散,誰又能說得清呢!
走進伽藍寺,裡面又是另一番天地。樓閣交錯,瓦爍飛檐,花紅草綠,香火繚繞,典型的傳統佛寺建築,加上江南的細致與委婉,讓人不得不驚嘆於工匠的手藝和智慧;寺內燒香請願的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但絲毫沒有喧嘩之聲,對於他們而言,這里,怕是最庄嚴神聖的地方吧!再往裡走去,就到了主殿——大雄寶殿。站在青石板上,抬頭望著大雄寶殿內供奉的佛像,一種古樸,遠大,慈悲,震撼的感覺頓時充斥全身,讓人不敢再多看一眼那金身佛像。
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真的是太渺小了,渺小的竟連頭都不敢抬,連大氣都不敢出一聲。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人心甘情願地誠服,跪拜,又是什麼樣的境界,足以讓人心凈如蓮,不敢有一絲的邪念。雖然,我明明看到佛像在微微笑著,那麼慈悲,那麼善意,彷彿陰天時的一縷陽光,穿破層雲,直抵心間,卻讓人不敢直視。
我想:佛是偉大的,無私的,卻又是嫉惡如仇的;對於好人,他會獎勵,對於壞人,他會懲戒,善與惡,真與假,黑與白,他總是分得那麼清楚,看得那麼透徹,處理的那麼完善。我也在想:佛總是站在高處的,因為站得高,所以看得遠,因為站得高,才能俯察人間,渡化眾生。我又在想:是不是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他們心中的佛是不是也會分辨真假,明辨善惡?那麼,佛到底是什麼呢?我不知道。
我就這樣胡亂想著,一直想著,直到一聲鍾響傳來,我才回過神來。
這一聲鍾響,沉重而又清澈,好似一縷禪音,從伽藍寺的深處傳來,穿過繚繞的香火氣,進入了心間,給每個人種下了一顆蓮花的種子。只是,這蓮花的種子,有的會落地生根,有的還未落地就會枯萎,一念花開,一念花落,全是個人的造化!
蘇州的伽藍寺,面積並不大,十分鍾不到,我已經把裡面走了一遍。可它面積雖小,裡面卻盡藏乾坤宇宙,古色古香的建築閣樓,紅漆圓木的柱子,青蔥參天的古樹,禪意雅緻的寺景,都足以讓人一飽眼福,流連駐足。
轉了一遍,仍意猶未盡,於是乎,拿出手機想拍幾張風景照,留作日後的.紀念。就在這時,一位老僧從一小房子里突然走出,輕聲制止了我。
「小施主,寺內不準拍照,請把手機收起來!」
我的臉「刷的」紅了,急忙把手機塞到了口袋裡,有些尷尬,有些抱歉朝老僧低下了頭,竟不知說些什麼。
「小施主,我看你面善,有緣。老僧今日賜你三句話,願你多加思考,長記於心:有善心才有福報,有福報才有快樂,有快樂才會歡喜!」
說完,未等我問候感謝,那老僧便回到了剛才的小房子。一時之間,香火鼎盛,來人不斷的伽藍寺,竟然出奇的安靜。
從那以後,我也去過一些寺廟,拜過一些佛像,祈禱過一些心願,但我再也沒有拿過手機,更沒有拍過照。再美妙的風景,不在照片上,而在人的心裡,記憶里。而那位只有過一面之緣的老僧對我說過的三句話,我永久的記在了心裡,不敢忘去。
有善心才有福報,有福報才有快樂,有快樂才會歡喜!
善,是一個人的本性,本真,是人最原始,最純潔的天性。
善很偉大,又很狹小,很寬廣,又很唯我。小善是對自己好一點,比如愛惜身體,多運動,少生病;中善是對別人好一點,持一顆善意之心,友好的對待身邊之人,之物;大善,則是更為寬廣的境界。要求人首先得明正己身,再以一顆更為遠大,更為寬容的善意之心去看待生命,自然,宇宙,做到物我合一,自然一體的大境界。
有了「善」的種子,自然會有「福」的結果,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正是這樣的道理。有了福報,人就會快樂,快樂充斥著生活,內心,自然是歡喜的。所以,歸根結底,佛經千萬言,禪門千萬座,講述的,就是一個「善」字,看似簡單,實則包羅萬象,無法盡訴。
如今,距伽藍寺之行已有一年,靜坐於屋中,望著窗外星光閃爍的夜空,我的腦海中,總會想起那位老僧的三句箴言。那是一種緣分的施捨,是一種善的傳遞,是一聲飄渺沉靜的伽藍禪音,從雲端傳來,在心間落地,生根,朝著蓮花的方向,無怨而生。
⑥ 禪者大信與巫娜無界力獻:禪音三昧現場即興講學實錄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楞嚴經》耳根圓通章
耳根圓通,是觀世音菩薩的證道法門,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間的聲音」尋聲救苦的方便之門。
古琴彈奏的意境,
靜心禪修的氣場,
讓日趨緊張的身心,
松軟,柔和,乃至全然舒展。
音樂,可穿透語言思維,直入人心。
琴聲之於禪,
是打開身心的助緣,
讓我們在音聞中,
提升定力與覺察,
呈現快樂,智慧,與優雅,
讓生命的狀態,在一音中升華。
音,從哪裡來?
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
琴音就是呼吸,旋律就是心跳。
沒有聽與被聽的區隔。
無需起多餘的判斷,
音聲自然的流動,自在的舒展。
如同春來花開,冬來飄雪,
一切本然,清凈完美。
禪音三昧,依耳根圓通,
由音而入,而修禪,而得三昧。
禪 ,是覺悟,
是覺悟的境界,方法,也是行動。
是止觀雙運,是定慧等持。
是東方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
音 ,音聲,
多種因緣條件共同成就的自然現象。
三昧 ,三摩地,
是定,是心,是心定。
禪音三昧,
禪即在音中,音聲即是禪,無出無入即三昧。
畢竟是一,自在圓滿。
色聲香味觸法,
緣六塵,觸動根,動六識,
任何一門深入,都可見心的「本來面目」。
而溫潤的音聲,更容易直抵我們心靈最深處。
禪音三昧的禪意,
通身放下是第一步。
當我們體會到內在純粹生機的流淌,
這就是宇宙最終極的智慧的狀態。
琴聲揚,禪修起,
不期待下一個音符,全然放開,就在當下。
琴聲不在人之外,聲音無來無去。
置於琴聲處,全然敞開身上每個毛孔,
打開眼、耳、鼻、舌、身、意,
消融在無盡的音聲海。
當聲音在身體里自在穿行的時候,
我們與萬物的邊界變得輕柔乃至於已然消融,
沒有對抗,只有自在的舒展。
聲音不在內,也不在外,
盎然生機流淌,通行無礙而自在清涼。
生活中,碰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做著各種各樣的判斷,並且被這些判斷牽著鼻子走,乃至於身心變得緊張,強硬。
由音而入禪,可以直接打破語言思維,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徹底的放鬆,從而開啟內在的無限潛能與生機。禪修,就是修止修觀,提升定力與覺照的能力,從而,讓身心變得敏銳,行動精準、細膩。
提高「定」力,有一個方法,就是心念專注在某一個境界里不要動。當你專注於這個境界,任何的外境來,你都不理它,依然專注在同一個境界裡面。當我們盤腿坐著,在古琴的境界中,心無其他,這就是在培養定力。
那怎麼提高「覺照」的能力呢?就是一個境界出現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觀法去觀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這就是培養「觀」的能力。
琴聲之下,我們安頓下來,那麼,靜極生動,我們的思維和心念努力地靜下來,靜到極致,自然而然的盎然生機,超越我們思維中分別的力量,自然界的力量,先天的力量,把我們的種種念想給自然界最根本的自然之道的力量讓路。
這就是「禪音三昧」初步的味道。
娑婆真教體,清凈在音聞,
欲取三摩地,實於聞中入。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吾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文殊菩薩盛贊耳根圓通於《楞嚴經》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被尊為「七佛之母」。告訴大家 「吾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以示對耳根圓通法門的贊嘆。
⬆️根據禪者大信在【華·名家月譚】現場原音整理編輯
關於先生
蘇軍敬 (禪者大信)
Chanist Dashin
中國哲學博士、經濟學碩士
先生幼年就開始自發打坐禪修,
青年求學時期,
便深研了中西方學術典籍,
遍訪國內外大德,行腳不輟。
先生深得書法、易道等多種方便之道,
主張在修行中做事,在做事中修行。
致力於圓融世出世間法,
於「體、相、用」間出入。
先生說,
生命的過程,就是覺悟的事業。
數年來,隨其行走於「智慧之途」的學生們,
遍及國內、外各界領域,
開啟實現絕對快樂的智慧之途。
《唯識妙法》一書
由先生即興口述
後被其隨行學生整理成文字
並於2016年由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唯識妙法》全依實證的理路
化繁為簡的傳達了精密而艱深的唯識義理
和《瑜伽師地論》之精髓。
被研修者譽為「心性覺悟指導地圖」
讓更多的有緣人,依此指導,
開啟根本 智慧,實現生命覺醒的快樂
快樂、智慧、優雅
生活中的亦學亦修,
沒有空過的人生,
說聽同時,做看同時,想觀同時。
⑦ 巫娜 - 天籟禪音{卓鈴唱片}在線聽免費,求百度網盤下載資源
巫娜 - 天籟禪音{卓鈴唱片}歌曲大全在線聽免費,網路網盤下載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evGjT_NlzNS-C-oMZk-8jw
⑧ 有什麼新方法可以緩解耳鳴嗎唯聽M220的禪程序效果怎樣
你好,6月2日在京剛剛召開的國際耳鳴研討會上美國耳鳴研究最富盛名的Robert Wayne Sweetow教授認為音樂治療和習服治療是目前對耳鳴治療最有效的方法。而這一點也得到岳陽中醫院李明教授的認同。李明教授通過在岳陽中醫院臨床研究,探索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耳鳴治療方法,其中也蘊含了音樂療法和習服治療。得到千餘例患者的療效證明。
關於唯聽M220的禪程序是基於分型技術的諧音程序,提供一個舒緩的音調和諧音的選擇方案。當周圍的環境聲和言語聲不是至關重要時,禪音程序可以在安靜環境下提供放鬆的背景聲音,幫助更直接地聆聽令人放鬆的音樂,更好的幫助有聽力損失並伴有耳鳴的人群來放鬆和減壓,一達到環節耳鳴的目的,對於耳鳴康復有一定的幫助。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⑨ 禪音堂是什麼
應該就是寺廟裡面的其中的個堂吧。禪音,可能是講佛法的。
⑩ 什麼叫禪音機
專門播放佛教禪語的錄音機。
錄音機專門播放佛家禪語的機器叫禪音機,播放佛教禪語的精華語句,話語平朴,含意深遠,對人生思想等方面有著精神食糧的作用。
佛經禪語是佛的言論,禪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執著於文字,尋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終究不能悟道。應該怎樣,就表現怎樣的心,既不矯揉造作,又不虛偽處世,完全是一種真實自我的流露,在這種真我里心自然解脫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