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dct 圖像壓縮
圖像處理我不懂,你另外找人問吧,抱歉。
⑵ 對圖像進行基於DCT壓縮,
我正在做關於JPEG壓縮的論文,希望得到用MATLAB編寫基於離散正弦變換的圖像壓縮%計算二維DCT,矩陣T及其轉置是DCT函數P1*X*P2的參數
B=blkproc(I,[8,
⑶ 數字圖像壓縮技術
⑷ 請教圖像壓縮中的顏色轉換、DCT是怎樣實現的
JPEG壓縮格式是目前圖像處理領域裡面用得最廣泛的一種圖像壓縮方式,它的實現主要分成四個步驟: 1.顏色模式轉換及采樣; 2.DCT變換(離散餘弦變換); 3
⑸ dct變換本身能不能壓縮數據,為什麼
dct變換本身不能壓縮數據,以圖像處理為例,dct變換只是將數據從空間域轉換到頻率域。但是dct變換之後的數據再用其他編碼方法進行壓縮可以實現很高的壓縮比。
⑹ 你認為圖像壓縮的方式有哪些
去除多餘數據·以數學的觀點來看,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將二維像素陣列變換為一個在統計上無關聯的數據集合,圖像壓縮是指以較少的比特有損或無損地表示原來的像素矩陣的技術,也稱圖像編碼·減少表示數字圖像時需要的數據量。圖像數據之所以能被壓縮,就是因為數據中存在著冗餘。圖像數據的冗餘主要表現為:圖像中相鄰像素間的相關性引起的空間冗餘;圖像序列中不同幀之間存在相關性引起的時間冗餘;不同彩色平面或頻譜帶的相關性引起的頻譜冗餘。數據壓縮的目的就是通過去除這些數據冗餘來減少表示數據所需的比特數。由於圖像數據量的龐大,在存儲、傳輸、處理時非常困難,因此圖像數據的壓縮就顯得非常重要。信息時代帶來了「信息爆炸」,使數據量大增,因此,無論傳輸或存儲都需要對數據進行有效的壓縮。在遙感技術中,各種航天探測器採用壓縮編碼技術,將獲取的巨大信息送回地面。圖像壓縮是數據壓縮技術在數字圖像上的應用,它的目的是減少圖像數據中的冗餘信息從而用更加高效的格式存儲和傳輸數據。圖像壓縮可以是有損數據壓縮也可以是無損數據壓縮。對於如繪制的技術圖、圖表或者漫畫優先使用無損壓縮,這是因為有損壓縮方法,尤其是在低的位速條件下將會帶來壓縮失真。如醫療圖像或者用於存檔的掃描圖像等這些有價值的內容的壓縮也盡量選擇無損壓縮方法。有損方法非常適合於自然的圖像,例如一些應用中圖像的微小損失是可以接受的(有時是無法感知的),這樣就可以大幅度地減小位速。將色彩空間化減到圖像中常用的顏色。所選擇的顏色定義在壓縮圖像頭的調色板中,圖像中的每個像素都用調色板中顏色索引表示。這種方法可以與 抖動(en:dithering)一起使用以模糊顏色邊界。色度抽樣,這利用了人眼對於亮度變化的敏感性遠大於顏色變化,這樣就可以將圖像中的顏色信息減少一半甚至更多。變換編碼,這是最常用的方法。
⑺ 為什麼圖像壓縮中採用dct,而不採傅里葉變換
圖像包含空間2維信息。DCT變換就是將空間2維信息變換到頻域上。在頻域上,可以利用人眼的視覺特性,進行壓縮處理。
圖像雜訊包含高頻信號分量。通過傅里葉變換,將圖像變換到頻域上。在頻域上通過低通濾波,可以濾到高頻雜訊。
基本思路都很類似。即,如果一些數據在一個域裡面不好處理,就把它變換到等效的另外一個域里處理。
⑻ 圖像壓縮為什麼用DCT 而不用DFT DCT 和 DFT的區別
DCT是近似的KL變換,在JPEG的實驗中,對比了幾種變換的實驗結果,DCT要比其他的要好。
DFT是離散傅立葉變換。
⑼ 各位大神,快幫幫我吧。是關於MATLAB的DCT圖像壓縮。
%IMG=imread('c.jpg');
IMG=imread('lena.jpg');
figure
imshow(IMG,[0,255]);%
title('原始圖像');
I=rgb2gray(IMG);
J=dct2(I);
figure
subplot(1,2,1);
imshow(J,[0,255]);
title('dct變換圖像');
colormap(jet(256));
J(abs(J)<10)=0;
subplot(1,2,2);
imshow(J,[0,255]);
title('dct-10變換圖像');
colormap(jet(256));
K=idct2(J);
figure;
imshow(K,[0,255]);
title('dct2逆變換圖像');
⑽ dct圖像壓縮運行後,結果大小不變是為什麼
你拿10行10列的矩陣代替cameraman.tif 運行一下,就知道原因,雖然你說只保留10個系數,但其餘的0經反變換後也用相同的位元組數來儲存,因此根本都沒有變化。
光改以上的代碼是實現不了真正的壓縮的,JPEG壓縮除了DCT變換,還需要編碼的,編碼才是真正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