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算沉降時有圓礫層無壓縮模量時怎麼辦
1、沉降計算深度可以只計算到圓礫層的頂部,碎石土土層的沉降量較小,可忽略;
2、自己根據承載力,推算變形模量(純土層用的是壓縮模量,碎石土及砂土都是用的變形模量);
3、根據地質報告上的動力觸探試驗的修正後錘擊數,查工程地質手冊上的表格;
4、終極解決方案,誰給你提的工程地質參數,你問他,就說提的參數不全,讓他補充圓礫層的變形模量。
⑵ 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計算方法
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計算方法較多,有粘彈性理論計演算法、彈性理論計演算法和經驗方程計演算法等。目前,國內對基坑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一般採用分層總和法計算。
在一維固結條件下,水位下降或恢復時土層中孔隙水壓力分布規律與太沙基一維固結方程的理論曲線基本相似。因此,結合穩定流和非穩定流的滲流理論,可與基於一維固結理論的分層總和法,構成計算基坑抽水地面沉降計算的耦合模型。
1.粘性土層、粉土層
1)分析建築基坑地基土的地層結構、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
2)根據上面的分析。選擇合適的穩定流公式,計算基坑抽水影響半徑內,任一點的水位降深。也可採用非穩定公式,計算基坑抽水影響半徑內,任一點、任意時刻的水位降深。
3)利用(5-19)式,計算某一水位差下的地面最終沉降量。
基坑降水設計
式中:S降∞——某一水位降深范圍內的土層引起的地面最終沉降量(mm);
Δpi—第i層土平均附加自重應力增量(kPa);
基坑降水設計
γw——水的重度(kN/m3);
hi—第i層土厚度(m);
n——水位降深范圍內劃分的土層數(隨水位變化);
Esi—第i層土的壓縮模量(MPa)。
4)計算某水位降深作用下、某時間的沉降量St。
基坑降水設計
式中:St——某時間某水位降深條件下的沉降量(mm);
Ut——某時間t時的固結度,它是時間t的函數,可按公式5-11或圖5-4計算。
5)將每一時間段水位差作用下的沉降量按時間疊加,求得該時間段內的總沉降量。
2.碎石土、砂土層
碎石土層、砂土層滲透性良好,孔隙水壓力可迅速消散,不必考慮孔隙水壓力消散的滯後效應問題。因此,可應用一維固結理論公式計算沉降量。
基坑降水設計
式中:ΔS降——砂層的變形量(mm);
Δh——地下水位變化值(m);
h——砂層的原始厚度(m);
Es——體積壓縮模量,水位回升時取回彈模量E′s(kPa)。
基坑降水設計
式中:e0—土層初始孔隙比;
av——土層壓縮系數(1/kPa);
as——土層回彈系數(1/kPa)。
⑶ 地基承載力計算公式
8N-20是輕型觸探儀的公式,規范代用公式為R=(0.8×N-2)×9.8(R-地基容許承載力Kpa , N-輕型觸探錘擊數)。
⑷ 中砂壓縮模量如何確定
現在常見的做法是:利用標准貫入試驗擊數及靜探測試數據與砂土壓縮模量建立的經驗關系來確定,對於定性評價土的壓縮性應該沒什麼問題,但要確定特定...現在常見的做法是:利用標准貫入試驗擊數及靜探測試數據與砂土壓縮模量建立的經驗關系來確定,對於定性評價土的壓縮性應該沒什麼問題,但要確定特定...
⑸ 《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 79-2002 對強夯處理後的地基竣工驗收有哪些規定
6 強夯法和強夯置換法
6.1 一般規定
6.1.1 強夯法適用於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粉土與粘性土、濕陷性黃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強夯置換法適用於高飽和度的粉土與軟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對變形控制要求不嚴的工程。
6.1.2 強夯置換法在設計前必須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和處理效果。
6.1.3 強夯和強夯置換施工前,應在施工現場有代表性的場地上選取一個或幾個試驗區,進行試夯或試驗性施工。試驗區數量應根據建築場地復雜程度、建築規模及建築類型確定。
(Ⅰ)強夯法
6.2.1 強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應根據現場試夯或當地經驗確定。在缺少試驗資料或經驗時可按表6.2.1預估。
6.2.2 夯點的夯擊次數,應按現場試夯得到的夯擊次數和夯沉量關系曲線確定,並應同時滿足下列條件:
1 最後兩擊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於下列數值:當單擊夯擊能小於4000kN·m時為50mm;當單擊夯擊能為4000~6000kN·m時為100mm;當單擊夯擊能大於6000kN·m時為200mm;
2 夯坑周圍地面不應發生過大的隆起;
3 不因夯坑過深而發生提錘困難。
6.2.3 夯擊遍數應根據地基土的性質確定,可採用點夯2~3遍,對於滲透性較差的細顆粒土,必要時夯擊遍數可適當增加。最後再以低能量滿夯2遍,滿夯可採用輕錘或低落距錘多次夯擊,錘印搭接。
6.2.4 兩遍夯擊之間應有一定的時間間隔,間隔時間取決於土中超靜孔隙水壓力的消散時間。當缺少實測資料時,可根據地基土的滲透性確定,對於滲透性較差的粘性土地基,間隔時間不應少於3~4周;對於滲透性好的地基可連續夯擊。
6.2.5 夯擊點位置可根據基底平面形狀,採用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擊點間距可取夯錘直徑的2.5~3.5倍,第二遍夯擊點位於第一遍夯擊點之間。以後各遍夯擊點間距可適當減小。對處理深度較深或單擊夯擊能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擊點間距宜適當增大。
6.2.6 強夯處理范圍應大於建築物基礎范圍,每邊超出基礎外緣的寬度宜為基底下設計處理深度的1/2至2/3,並不宜小於3m。
6.2.7 根據初步確定的強夯參數,提出強夯試驗方案,進行現場試夯。應根據不同土質條件待試夯結束一至數周後,對試夯場地進行檢測,並與夯前測試數據進行對比,檢驗強夯效果,確定工程採用的各項強夯參數。
6.2.8 強夯地基承載力特徵值應通過現場載荷試驗確定,初步設計時也可根據夯後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指標按現行國家標准《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有關規定確定。
6.2.9 強夯地基變形計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准《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有關規定。夯後有效加固深度內土層的壓縮模量應通過原位測試或土工試驗確定。
(Ⅱ)強夯置換法
6.2.10 強夯置換墩的深度由土質條件決定,除厚層飽和粉土外,應穿透軟土層,到達較硬土層上。深度不宜超過7m。
6.2.11 強夯置換法的單擊夯擊能應根據現場試驗確定。
6.2.12 墩體材料可採用級配良好的塊石、碎石、礦渣、建築垃圾等堅硬粗顆粒材料,粒徑大於300mm的顆粒含量不宜超過全重的30%。
6.2.13 夯點的夯擊次數應通過現場試夯確定,且應同時滿足下列條件:
1 墩底穿透軟弱土層,且達到設計墩長;
2 累計夯沉量為設計墩長的1.5~2.0倍;
3 最後兩擊的平均夯沉量不大於本規范第6.2.2條的規定值。
6.2.14 墩位布置宜採用等邊三角形或正方形。對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可根據基礎形狀與寬度相應布置。
6.2.15 墩間距應根據荷載大小和原土的承載力選定,當滿堂布置時可取夯錘直徑的2~3倍。對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可取夯錘直徑的1.5~2.0倍。墩的計算直徑可取夯錘直徑的1.1~1.2倍。
6.2.16 當墩間凈距較大時,應適當提高上部結構和基礎的剛度。
6.2.17 強夯置換處理范圍應按本規范第6.2.6條執行。
6.2.18 墩頂應鋪設一層厚度不小於500mm的壓實墊層,墊層材料可與墩體相同,粒徑不宜大於100mm。
6.2.19 強夯置換設計時,應預估地面抬高值,並在試夯時校正。
6.2.20 強夯置換法試驗方案的確定,應符合本規范第6.2.7條的規定。檢測項目除進行現場載荷試驗檢測承載力和變形模量外,尚應採用超重型或重型動力觸探等方法,檢查置換墩著底情況及承載力與密度隨深度的變化。
6.2.21 確定軟粘性土中強夯置換墩地基承載力特徵值時,可只考慮墩體,不考慮墩間土的作用,其承載力應通過現場單墩載荷試驗確定,對飽和粉土地基可按復合地基考慮,其承載力可通過現場單墩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確定。
6.2.22 強夯置換地基的變形計算應符合本規范第7.2.9條的規定。
6.3 施工
6.3.1 強夯錘質量可取10~40t,其底面形式宜採用圓形或多邊形,錘底面積宜按土的性質確定,錘底靜接地壓力值可取25~40kPa,對於細顆粒土錘底靜接地壓力宜取較小值。錘的底面宜對稱設置若干個與其頂面貫通的排氣孔,孔徑可取250~300mm。強夯置換錘底靜接地壓力值可取100~200kPa。
6.3.2 施工機械宜採用帶有自動脫鉤裝置的履帶式起重機或其他專用設備。採用履帶式起重機時,可在臂桿端部設置輔助門架,或採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錘時機架傾覆。
6.3.3 當場地表土軟弱或地下水位較高,夯坑底積水影響施工時,宜採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鋪填一定厚度的鬆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於坑底面以下2m。坑內或場地積水應及時排除。
6.3.4 施工前應查明場地范圍內的地下構築物和各種地下管線的位置及標高等,並採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損壞。
6.3.5 當強夯施工所產生的振動對鄰近建築物或設備會產生有害的影響時,應設置監測點,並採取挖隔振溝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6.3.6 強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1 清理並平整施工場地;
2 標出第一遍夯點位置,並測量場地高程;
3 起重機就位,夯錘置於夯點位置;
4 測量夯前錘頂高程;
5 將夯錘起吊到預定高度,開啟脫鉤裝置,待夯錘脫鉤自由下落後,放下吊鉤,測量錘頂高程,若發現因坑底傾斜而造成夯錘歪斜時,應及時將坑底整平;
6 重復步驟5,按設計規定的夯擊次數及控制標准,完成一個夯點的夯擊;
7 換夯點,重復步驟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點的夯擊;
8 用推土機將夯坑填平,並測量場地高程;
9 在規定的間隔時間後,按上述步驟逐次完成全部夯擊遍數,最後用低能量滿夯,將場地表層鬆土夯實,並測量夯後場地高程。
6.3.7 強夯置換施工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1 清理並平整施工場地,當表土松軟時可鋪設一層厚度為1.0~2.0m的砂石施工墊層;
2 標出夯點位置,並測量場地高程;
3 起重機就位,夯錘置於夯點位置;
4 測量夯前錘頂高程;
5 夯擊並逐擊記錄夯坑深度。當夯坑過深而發生起錘困難時停夯,向坑內填料直至與坑頂平,記錄填料數量,如此重復直至滿足規定的夯擊次數及控制標准完成一個墩體的夯擊。當夯點周圍軟土擠出影響施工時,可隨時清理並在夯點周圍鋪墊碎石,繼續施工;
6 按由內而外,隔行跳打原則完成全部夯點的施工;
7 推平場地,用低能量滿夯,將場地表層鬆土夯實,並測量夯後場地高程;
8 鋪設墊層,並分層碾壓密實。
6.3.8 施工過程中應有專人負責下列監測工作:
1 開夯前應檢查夯錘質量和落距,以確保單擊夯擊能量符合設計要求;
2 在每一遍夯擊前,應對夯點放線進行復核,夯完後檢查夯坑位置,發現偏差或漏夯應及時糾正;
3 按設計要求檢查每個夯點的夯擊次數和每擊的夯沉量。對強夯置換尚應檢查置換深度。
6.3.9 施工過程中應對各項參數及情況進行詳細記錄。
6.4 質量檢驗
6.4.1 檢查施工過程中的各項測試數據和施工記錄,不符合設計要求時應補夯或採取其他有效措施。強夯置換施工中可採用超重型或重型圓錐動力觸探檢查置換墩著底情況。
6.4.2 強夯處理後的地基竣工驗收承載力檢驗,應在施工結束後間隔一定時間方能進行,對於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間隔時間可取7~14d;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14~28d。強夯置換地基間隔時間可取28d。
6.4.3 強夯處理後的地基竣工驗收時,承載力檢驗應採用原位測試和室內土工試驗。強夯置換後的地基竣工驗收時,承載力檢驗除應採用單墩載荷試驗檢驗外,尚應採用動力觸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換墩著底情況及承載力與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對飽和粉土地基允許採用單墩復合地基載荷試驗代替單墩載荷試驗。
6.4.4 竣工驗收承載力檢驗的數量,應根據場地復雜程度和建築物的重要性確定,對於簡單場地上的一般建築物,每個建築地基的載荷試驗檢驗點不應少於3點;對於復雜場地或重要建築地基應增加檢驗點數。強夯置換地基載荷試驗檢驗和置換墩著底情況檢驗數量均不應少於墩點數的1%,且不應少於3點。
你著重看6.4. 它是說明施工驗收的
⑹ 地基加固施工方案
地基加固一般有哪些方法:
1.
注漿加固法注漿加固法適用於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一般用於防滲堵漏、提高地基土的強度和變形模量以及控制地層沉降等。
2.
加大基礎底面積法對於經復核承載力相差不大的地基基礎,可採用增大基礎底面面積方法提高基礎與地基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少土體應力,達到加固基礎的目的。
3.
高壓噴射注漿法高壓噴射注漿法適用於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黃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當現場含有較多大粒徑塊石、大量植物根莖或其它
有機質時,應根據現場的具體條件來判斷其適用程度,對地下水流過大及已經涌水的工程,應謹慎使用。
4.
高壓噴射注漿就是利用鑽機鑽孔,把帶有噴嘴的注漿管插至土層的預定位置後,以高壓設備使漿液成為20Mpa以上的高壓射流,從噴嘴中噴射出來沖
擊破壞土體。部分細小的土料隨著漿液冒出水面,其餘土粒在噴射流的沖擊力,離心力和重力等作用下,與漿液攪拌混合,並按一定的漿土比例有規
律地重新排列。漿液凝固後,便在土中形成一個固結體與樁間土一起構成復合地基,從而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地基的變形,達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5.
樹根樁法樹根樁法適用於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既有建築的修復和增層、古建築的整修、地下鐵道的穿越等加
固工程。
6.
鑽孔機具設備的選用:鑽孔機具設備因根據基礎類型、地質條件及場地條件合理選用,對軟粘土可採用清水護壁,對粉砂必須採用泥漿護壁。
7.
錨桿靜壓樁法錨桿靜壓樁法適用於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土。
8.
其它地基加固方法石灰樁法適用於處理地下水位以下的粘性土、粉土、鬆散粉細砂、淤泥、淤泥質土、雜填土或飽和黃土等地基及基礎周圍土體的加固。它的原理為把
樁管打入土中,再拔出樁管,形成樁孔,在孔內夯填生石灰,使地基得到加固。其主要機理是通過生石灰的吸膨脹擠密樁周土。石灰樁所用材料為生
石灰及一些輔助的摻合料、附加劑。
9.
對不能滿足強度和變形要求的軟土地基,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如注漿加固、旋噴、打樁等等,以達到加固地基目的。靜壓錨桿樁施工是將壓樁架錨固,利用其提供的反力將預制樁壓入到設計位置,從而提高或改進建築物基礎承載力的一種方法。相對於一般的打入方式樁基施工,靜壓錨桿樁的施工具有無噪音、無污染、無振動以及施工影響范圍小等特點,並可節省工期,施工佔用場地少,多
用於建構築物補強、糾偏等工程。
⑺ 地基驗槽要做什麼資料
地基驗槽記錄,這個必備的,然後來參加驗槽的設計、勘察、建設、監理、施工單位的人簽完字。
地基驗槽主要目的是土方開挖到設計標高後,看土層分部情況是否和地勘報告相一致。大部分時候,沒有特殊狀況出現的話,驗槽也就是形式上過過場,履行一下驗槽手續而已。
施工管理資料裡面有地基驗槽記錄,列印出來填寫好了,工程地勘報告也要准備好備查。
(7)砂土壓縮模量擴展閱讀:
地基的改善
對於地基的改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 改善剪切特性
地基的剪切破壞表現在建築物的地基承載力不夠;使結構失穩或土方開挖時邊坡失穩;使臨近地基產生隆起或基坑開挖時坑底隆起。因此,為了防止剪切破壞,就需要採取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強度的措施。
2. 改善壓縮特性
地基的高壓縮性表現在建築物的沉降和差異沉降大,因此需要採取措施提高地基土的壓縮模量。
3. 改善透水特性
地基的透水性表現在堤壩、房屋等基礎產生的地基滲漏;基坑開挖過程中產生流沙和管涌。因此需要研究和採取使地基土變成不透水或減少其水壓力的措施。
4. 改善動力特性
地基的動力特性表現在地震時粉、砂土將會產生液化;由於交通荷載或打樁等原因,使鄰近地基產生振動下沉。因此需要研究和採取使地基土防止液化,並改善振動特性以提高地基抗震性能的措施。
5. 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的特性
主要是指消除或減少黃土的濕陷性和膨脹土的脹縮性等地基處理的措施。
改善方法
上述是基本的改善措施,如果要有堅固的地基就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以下幾種地基的處理方法是比較實用的。
一、換填法:當建築物基礎下的持力層比較軟弱、不能滿足上部結構荷載對地基的要求時,常採用換土墊層來處理軟弱地基。即將基礎下一定范圍內的土層挖去,然後回填以強度較大的砂、碎石或灰土等,並夯實至密實。
二、預壓法:預壓法是一種有效的軟土地基處理方法。該方法的實質是,在建築物或構築物建造前,先在擬建場地上施加或分級施加與其相當的荷載,使土體中孔隙水排出,孔隙體積變小,土體密實,提高地基承載力和穩定性。
堆載預壓法處理深度一般達10m左右,真空預壓法處理深度可達15m左右。
三、強夯法:強夯法是法國L·梅納(Menard)1969年首創的一種地基加固方法,即用幾十噸重錘從高處落下,反復多次夯擊地面,對地基進行強力夯實。實踐證明,經夯擊後的地基承載力可提高2~5倍,壓縮性可降低200~500%,影響深度在10m以上。
四、振沖法:振沖法是振動水沖擊法的簡稱,按不同土類可分為振沖置換法和振沖密實法兩類。振沖法在粘性土中主要起振沖置換作用,置換後填料形成的樁體與土組成復合地基;在砂土中主要起振動擠密和振動液化作用。振沖法的處理深度可達10m左右。
⑻ 土的基床系數(溫克爾系數)與壓縮模量的關系是什麼
各種土體基床系數取值
各種土體基床系數取值
基床系數: 基床反力系數(溫克爾系數) 彈性半空間地基上某點所受的法向壓力與相應位移的比值。又稱溫克爾系數
基床反力系數K應如何取值
這個應該就是文克勒在1867年提出的文克勒地基模型(彈性地基梁)中的基床反力系數吧,文克勒假設:地基上任一點所受的壓力強度p與該點的地基沉降量s成正比, p=ks ,這個比例系數k稱為基床反力系數,簡稱基床系數。
就是把地基土體劃分成許多的土柱,然後用一根獨立的彈簧來代替,k就是彈簧剛度,就如樓主所說吧。
不過基床系數的確定比較復雜,它又不是單純表徵土的力學性質的計算指標,還受基底壓力的大小和分布、壓縮性、土層厚度、鄰近荷載等等的影響。有些書推薦按基礎的預估沉降量或者載荷試驗成果來確定。
K的取值可參閱說明書中的附表,在同一類土中,相對偏硬的土取大值,偏軟的土取小值,若考慮墊層的影響K值還可取大些,當有多種土層時,應按土的變形情況取加權平均值。K值的改變對荷載均勻的基礎內力影響不大,但荷載不均勻時則會對內力產生一定的影響。應適當調整K值,選擇較理想的內力與變形的K值,並最好使垂直位移不出現負值。
【資料來源】顧曉魯等主編.地基與基礎(第三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基床系數 κ 值 表 12-2-1
土的名稱
狀態
κ(kN/m3)
天然地基
淤泥質土、有機質土或新填土
×10^4~×10^4
軟弱粘性土
×10^4~×10^4
粘土、粉質粘土
軟塑
×10^4~×10^4
可塑
×10^4~×10^4
硬塑
×10^4~×10^4
砂土
鬆散
×104~×104
中密
×10^4~×10^4
密實
×10^4~×10^4
礫石
中密
×10^4~×10^4
黃土及黃土類粉質粘土
×10^4~×10^4
樁基
軟弱土層內摩擦樁
×10^4~×10^4
穿過軟弱土層達到密實砂層或粘性土層的樁
×10^4~×10^4
打到岩層的支承樁
800×10^4
【資料來源】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九設計院編寫.彈性地基梁及矩形板計算.
附錄A:基床系數的參考數值表 地基的一般特徵
土 壤 種 類
κ0值(千牛/米3)
松軟土壤
流砂
新填築的砂土濕的軟粘土
弱淤泥質土壤或有機質土壤*
981~4905
981~4905981~4905
4905~9810
中等密實土壤
粘土及亞粘土
軟塑的* 可塑的*
砂 鬆散的*
中密的* 密實的*
石土中密的 黃土及黃土性亞粘土*
9810~19620
19620~0~14715
14715~25~39240
24525~40~49050
密實土壤
緊密下卧層砂
緊密下卧層礫石碎石
礫砂硬塑土壤
49050~98100
極密實土壤
人工夯實的亞粘土
硬粘土
98100~196200
硬土壤
軟質岩石
中等風化或強風化的堅硬岩石凍土層
196200~981000
硬質岩石
完好的堅硬岩石
981000~
人工樁基*
木樁:
打至岩層的樁 穿到弱土層達到密實砂層及粘土層的樁
軟弱土層內摩擦樁鋼筋混凝土樁:
打至岩層的樁 穿過弱土層及粘土層的樁
49050~147150
9050~10~49050
49050~147150
建築材料
磚
塊石砌體混凝土
鋼筋混凝土
3924000~4905000
4905000~484600~
7484800~
註:1.凡有*號,原文註明適用於地基面積>10平米。
2.上表系數與基礎埋置深度無關。 3.本表摘自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九設計院編寫的《彈性地基梁及矩形板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