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解反應產生的氣體如何與化合物的蒸氣壓區分
可以用Antoine方程對比法 、等溫實驗觀察法 、改變樣品量法 、程序升溫法
分解反應是化學反應的常見的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一,是指由一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物質的反應,可以簡單理解為「一變多「
化合物蒸氣壓與物質分子脫離液體或固體的趨勢有關,對於液體,從蒸氣壓高低可以看出蒸發速率的大小,具有較高蒸氣壓的物質通常說其具有揮發性。
『貳』 什麼是化合物的分解壓
化合物分解時需要的壓力
『叄』 碳酸鈣分解,有什麼方法嗎
很簡單啊,初中化學學過的,碳酸鈣就是通過加熱分解的。
碳酸鈣加熱至897度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鈣
石灰廠就是通過加熱的方法生產石灰的(即 氧化鈣)
你是需要碳酸鈣分解產物的哪種物質呢?假如你只需要二氧化碳的話,可以讓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然後收集。(比較方便)假如你需要2種分解物或者氧化鈣的話那就只能通過加熱的方法,沒有其他的途徑。
『肆』 分解壓與氧化物的穩定性有何關系
一般情況下,分解壓越小,氧化物穩定性越強,原因:因為分解壓作為平衡常數的一個指標,分解壓越小,平衡常數越小,說明氧化物穩定性越強。
『伍』 各物質的分解電壓
約1.7V.
使電解質溶液繼續不斷地電解所需施加的最低外加電壓,叫做分解電壓。電解質溶液電解時施加的電壓,主要用來克服電解時體系中產生的反電動勢。例如電解0.5mol/L H2SO4,通電時兩極發生的半反應是:陰極2H++2e→H2
兩極產生的氫氣和氧氣被鉑電極吸附後,實際上就構成了氫電極和氧電極。這兩個電極產生一個跟外加電壓方向相反的電動勢(叫反電動勢)。因此要使電解順利進行,外加電壓必須大於反電動勢,這就是分解電壓產生的原因。電解時由於兩個電極都存在超電勢,使陽極的電極電勢增大,陰極的電極電勢減小,因此實際的反電動勢要大於理論反電動勢,使電解質的分解電壓增大,電解時耗的電量增加。很多強酸、強鹼和強酸強鹼鹽溶液有十分接近的分解電壓(約1.7V)。因為電解這些溶液時兩極上發生的反應相同,產生的反電動勢也基本相同。
『陸』 急求 氨基甲酸銨的分解反應 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和要求
1、熟悉用等壓法測定固體分解反應的平衡壓力。
2、掌握真空實驗技術。
3、測定氨基甲酸銨分解壓力,計算分解反應平衡常數及有關熱力學函數。
二、實驗內容和原理
氨基甲酸銨是是合成尿素的中間產物,白色固體,不穩定,加熱易發生如下的分界反應:
該反應是可逆的多相反應。若將氣體看成理想氣體,並不將分解產物從系統中移走,則很容易達到平衡,標准平衡常數 可表示為:
系統的總壓等於NH3和CO2的分壓之和,從化學反應計量方程式可知:CO2分壓占總壓的1/3,代入上式可得:
根據克勞修斯-克拉培龍方程的積分式可得:
(在此溫度范圍內 視為常數)
反應的標准摩爾吉布斯函數變化與標准平衡常數的關系為:
用標准摩爾熱效應和標准摩爾吉布斯函數變可近似地計算該溫度下的標准熵變:
因此,由實驗測出一定溫度范圍內不同溫度T時氨基甲酸銨的分解壓力(即平衡總壓),可分別求出標准平衡常數 及熱力學函數:標准摩爾熱效應、標准摩爾吉布斯函數變化及標准摩爾熵變。
三、主要儀器設備
儀器:等壓法測分壓裝置;數字式低真空測壓儀
試劑:氨基甲酸銨;硅油
如圖:
四、操作方法和實驗步驟
1、讀出大氣壓和室溫。
2、打開恆溫水浴開關,設定溫度為25℃。
3、抽空:
打開平衡閥與進氣閥,旋轉玻璃活塞,使兩個活塞為全通。打開氨基甲酸銨分解反應平衡常數測定儀,使單位調為Kpa,按置零鍵置零。打開真空泵,待泵運轉正常後,關閉玻璃放空活塞,觀察氨基甲酸銨分解反應平衡常數測定儀上的讀數,待壓力計讀數與大氣壓相近時,關閉玻璃活塞,打開玻璃放空活塞後,關閉真空泵,關閉進氣閥。
4、測量:
關閉平衡閥,緩慢打開平衡調節閥1放入空氣,觀察U型管兩端液面相等(1分鍾不變,因為是化學反應調平後還會動,直到不動為止)時,關閉平衡閥,記錄下溫度和氨基甲酸銨分解反應平衡常數測定儀上的讀數。25℃下的做兩次,要求每次測定的氣壓相差在5%以內,否則要從新做。
打開恆溫槽上的加熱開關,打開攪拌開關,設置溫度比上一個溫度高5℃。測定方法同上,共做4組。
當4組數測完後,打開平衡閥1,打開平衡閥2,打開進氣閥,打開玻璃活塞,關閉恆溫槽及氨基甲酸銨分解反應平衡常數測定儀電源,實驗結束。
五、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
實驗溫度:13.4℃,大氣壓:102.64Kpa 169418.125
溫度
(℃) 低真空測壓儀示數(Kpa) 分界反應總壓(Kpa) 平衡常數
G(J/mol) S(J•mol-1•K-1)
25 91.85 10.79 0.000186106 21293.1381 496.81364
30 86.84 15.80 0.000584343 18766.5538 496.95389
35 79.74 22.90 0.00177911 16224.2762 497.14051
40 70.60 32.04 0.00487275 13862.8561 496.74363
以1/T對lnK作圖得到如下結果:
根據上圖中直線斜率可得 =20375×8.315=169418.125 J/mol,氨基甲酸銨分解反應的ΔG和ΔS見數據處理中表格
查閱資料知25℃氨基甲酸銨分解的 =159.32kJ/mol。
相對誤差 Er=|159.32-169.42|/159.32=6.34%
七、實驗心得與討論
1、恆溫槽不必正是25.0℃,只要控制一個接近25.0℃的溫度即可,但一定要保證溫度波動較小。因為體系的溫度變化會較大程度地改變氨基甲酸銨的分解壓。
2、試驗過程中放進空氣的操作要緩慢,以避免空氣穿過等壓管汞柱進入平衡體系中,這也是保證試驗順利進行的重要操作之一。
3、為檢查25.0℃時是否真正達到平衡,也為了檢查小球內空氣是否置換完全,要求第一次做好後,放入空氣,再次抽氣並調節至平衡,重復測定一次,兩次測定允許誤差在5%以內,若不一致還要抽氣五分鍾,直到兩次結果一致為止。
【思考題】:
1、如何檢查系統是否漏氣?
答:關閉真空泵,關閉閥門,觀察平衡常數測定儀的示數是否變化,若變化則說明系統漏氣,若變化過快,則需要檢查裝置重新抽氣。
2、什麼叫分解壓?
答:固體或液體化合物發生分解反應,在指定的溫度下達到平衡時,所生成的氣體的總壓力,稱為分解壓。
3、怎樣測定氨基甲酸銨的分解壓力?
答:在真空中使氨基甲酸銨的分解達到平衡,,這是系統的總壓即為氨基甲酸銨的分解壓。
4、為什麼要抽凈小球泡中的空氣?若系統中有少量空氣,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答:需要測定的只是的反應產生的氣體的壓力,即氨氣和二氧化碳的總壓,所以空氣排除得越干凈,得到的數據結果就越准確。如果系統中有少量空氣,得到的蒸氣壓數據就會偏大,平衡常數就會偏大。
5、如何判斷氨基甲酸銨分解已達平衡?
答:U型等壓計兩臂的液面無論是否等高,在1min內,液面不再變化即可認為反應體系已達平衡。
6、根據哪些原則選用等壓計中的密封液?
答:應選用蒸氣壓很小且不與系統中物質發生化學作用的液體。
7、當使空氣通入系統時,若通得過多有何現象出現?如何克服?
答:反應體系將漏入空氣。因此通氣速率一定要慢,如將氣泡引入,重新抽完全重新做。
『柒』 分解壓與溫度有關嗎
沒有關系。
液體的沸點是物理性質與液體所處的壓強有關與分子間作用力有關,但受熱分解是化學性質是破壞了物質之間的化學鍵這時壓強並不能影響化學鍵的破壞,所以受熱分解溫度與壓強是沒有關系的。
一般氣體受熱膨脹,在體積有限的情況下,氣體對容器壁的壓強增大,由於受力面積不變,壓力也會增大;溫度降低時相反。
基本含義
根據某個可觀察現象(如水銀柱的膨脹),按照幾種任意標度之一所測得的冷熱程度。溫度是物體內分子間平動動能的一種表現形式。分子運動愈快,即溫度愈高,物體愈熱;分子運動愈慢,即溫度愈低,物體愈冷。從分子運動論觀點看,溫度是物體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溫度是分子熱運動的集體表現,含有統計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溫度
『捌』 太空中的物質為什麼不會被分解
你要明白,這個「一定」是多少。
絕大多數能夠穩定存在的化合物的分解壓是極度微弱的,這就造成它的分解速度極其緩慢,完全分解掉可能需要幾十億年,幾百億年,甚至幾千億年。
宇宙中並不是真正的真空環境,宇宙中微弱的特定氣體分壓非常可能比物質的分解壓還要大得多,這就造成了物質根本不能分解。
第三,化合物在宇宙中是不斷生成的,只要生成速度大於分解速度,就一定會有大量存在。
第四,分解壓是和溫度成正相關的,溫度越高,分解壓通常越小,而在宇宙空間中的溫度往往接近絕對零度,這時分子活動都很微弱,物質的分解就更加緩慢了。
『玖』 是不是任何一種化合物在極高的溫度下都會分解成單質
理論上,任何化合物在高溫之下都會分解。只要能量足夠大,電子都可以離開原子而獨立出去,因此任何化合物在高溫下都會分解。目前我們不能確定哪種化合物最耐高溫,因為人類目前所能達到的溫度很有限,最高能達到的溫度是氫彈爆炸的中心。在我們加溫讓某種化合物分解的時候,肯定要有其他的某種物質來乘放這種化合物,同時還要有物質來傳導熱量,而目前所知的單質能夠忍受的溫度都不夠高(會與其他物質反應),所以必須用某些耐高溫的化合物來做到這一點。還有,如果要把物體加到足夠高溫,就要用氫彈去轟炸,這使得我們無法觀察這種化合物的分解(沒有機器或相機可以記錄),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它們在該溫度到底會不會分解。
那麼,為什麼理論上可以說所有化合物都會分解呢?因為人類有觀測到非化學反應而脫離了電子的物質,並推斷這種物質在高溫下是可以存在的。所以,理論上可以說必定能分解。
實際上這個命題不能用試驗的方法證明或者證偽。因為化合物的數量是無限的,做不到對每一種化合物都進行高溫試驗,即使現在已知的所有的化合物都能分解,也不能保證以後合成的化合物一定能分解;同時溫度也是可以無限高的,以種化合物在某溫度下不分解不意味著它一定不分解。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只能用理論來說明。
結論:理論上說能,實際中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目前不知道哪一種化合物能耐最高溫,這個溫度也測不出來。現在能確定的只能是某些化合物在某個溫度下仍然不會分解。大概是某些非常復雜的有機物,那些物質在炭原子及其穩定的環作用之下保持穩定,可以乃很高的溫度不參與反應,也不分解。
『拾』 有什麼化合物 容易被分解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硝酸銀、高錳酸鉀、雙氧水、氯水、溴水、碘水、次氯酸(氯化氫、氧氣)、鹵化銀(氟化銀除外)、過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