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面神經在管外的重要5個分支是什麼,支配哪些肌肉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面神經核位於腦橋,分為上磨和輪下兩部分,上部分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僅受對側大腦皮質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下半部的肌肉.
纖維成分
面神經為混合性腦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
①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
② 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齶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
③ 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於顳骨岩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粘膜的味蕾,中樞突終止於腦干內的孤束核;
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耳部皮膚的軀體感覺和表情肌的本體感覺.
解剖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是較大的運動根,自腦橋小腦角區,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一是較小的混合跟,稱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干,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耳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後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內有膨大的膝神經節.面神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後穿出腮腺瞎信時都發出許多分支.
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① 鼓索:傳導味覺沖動及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岩大神經,也稱岩淺大神經,含副交感分泌纖維,支配淚腺、齶及鼻粘膜的腺體分泌;
③ 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顱外分支: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前行進入棚腔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發分支至腮腺前緣,分布於面部諸表情肌.
① 顳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
② 顴支:3-4支,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
③ 頰支:3-4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分布於下唇諸肌,
⑤ 頸支:支配頸闊肌. 面神經的全長可分為9段:
⑵ 面神經的應用解剖內容有哪些
面神經離腦橋下緣後,偕同聽神經入內耳道。
第1段:面神經離腦橋下緣行至內耳門為顱內段,長約23~24mm。
第2段:面神經從內耳門到內耳道底而進入面神經骨管中,為內耳道段,長約7~8mm,與中間神經合並。
第3段:為最短的一段,僅3~4mm,行向外側面微斜向前,界於前庭與耳蝸之間到達膝部,即膝狀神經節,稱為岩骨內段或迷路段。有時,此處骨管缺如,約佔5%~15%,膝狀神經節與硬腦膜直接相接。在顱中窩進路,行內耳道手術,分離顱中窩腦膜時,要避免損傷。
第4段:面神經自膝狀神經節轉向後微向下。經鼓室內側壁的前庭窗上,到達鼓室後壁,為面神經水平段,它與水平線成30°角,為中耳炎性病變和手術時最易損傷的部位。水平段與迷路段形成74°~80°角,水平段又名鼓室段,低於迷路段,該段長8~12mm。
水平段面神經從水平面轉向垂直面進入乳突,彎曲形成一約110°~127°向前張開的角,轉折膝部長2~3mm。面神經管第2膝位於砧骨窩下方,鼓竇底、水平與後半規管內側之間,從第2膝到前庭窗和鼓環的距離均為3mm,到外耳道後上棘為14~20mm。
在乳突手術時,位於鼓竇底的砧骨短突和砧骨窩是面神經管第2膝歷虧液的可靠標志。
面神經隱窩,又名錐隆凸上隱窩,在莖突復合體之後面神經下降段之間,內側面為面神經垂直段開始,外側為鼓索神經與鼓環,上界為砧骨窩,下方為鼓索隆凸與錐隆凸間骨質為鼓索嵴,後壁為乳突前壁一部分。該窩平均深2.5mm,寬1~2mm,高0.5~1.0mm。
慢性中耳炎病變,經氣房擴展至乳突區及鼓室竇,必須經後鼓室進路,開放面神經隱窩進路還可行面神經水平段減壓術和耳蝸移植等手術。
第5段:為面神經垂直段,自錐隆凸之後,轉向下1~2mm為垂直段開始,或其上端位於外半規管後端下方,相當於砧骨短突之下和錐隆凸平面,下達莖乳孔,相當於二腹肌嵴前方,其位置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不小於2cm。垂直段亦稱乳突段全長15~20mm,自第2膝至莖乳孔,垂直偏後走行與之形成5°~35°角,向下向外與垂直面小於45°角。該管很少始於外半規管,手術若與外半規管保持1~2mm距離,不會損傷面神經。在面神經後氣房區的面神經垂直段骨管裂隙並非罕見,在進行迷路切除、經迷路進路的內耳道手術和內淋巴囊手術時,應避免損傷因骨質缺損而暴露的垂直段面神經。空埋面神經越過鼓室竇多數向下在蝸窗平面向後距鼓溝為1~6mm,通常為3~4mm,處理面神經管周圍氣房時應注意之。莖乳孔位於莖突後外方,乳突外側面距莖乳孔約6~12mm。
為了避免損傷面神經,手術應限於乳突前緣,若頸靜脈窩明顯高位時,面神經乳突段與頸靜脈毗鄰。反之,頸靜脈球低於莖乳孔平面。
頸內動脈管到莖乳孔的距離約10mm,這個長度是恆定的。
面神經在鼓室內的主要分支為:岩大淺神經,位於膝狀神經節前方;鐙骨肌神經,從面神經垂直部的起始處分出後,向上、向前走行;鼓索神經經常在面神經垂直段下1/3分出,有時,鼓索神經管靠近莖乳孔附近單獨開口,其確切分出的平面是不定的,可在鐙骨肌神經支下1~2mm或距莖乳孔3~4mm,甚至在莖乳孔之下進入鼓室,或可起源於面神經干前、外後側。鼓索神經,有時位於外耳道前壁或平行越過前庭窗。這些解剖變異在手術中常帶來許多困難,在手術中,可以以鼓索神經作為面神經主幹的標志之一。鼓索神經在面神經水平段前外側,而在垂直段後內側,它從鼓室前壁的岩鼓裂處離開鼓室而入頸部和舌神經聯合。
面神經自膝狀神經節至鼓室後壁的錐隆凸,長約11mm,自錐隆凸至莖乳孔長16mm,兩段全長27mm。但自莖乳孔肢物經鼓室內壁直達膝狀神經節全長距離則為22mm,較面神經原路線短5mm。所以,若面神經在顳骨內缺損在3mm之內,可以改道直接縫合,並無張力。
否則,須施行神經移植術。
面神經出莖乳孔後迂迴向上向前約105°角度而達腮腺。在腮腺中首先分為上、下兩大支,然後,再分為顳支、上顴支、下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及頸支,形成復雜的分支及吻合網。其中可見與三叉神經的小支有廣泛聯系,此外,尚有許多小分支超過中線,分布到對側小部分面部表情肌。
⑶ 面神經損傷的治療
⒈治療原則
面神經損傷後神經的完整性恢復得越早,遠期效果越好,因此早期診斷和早期修復治療尤為重要。約75%的面神經損傷能如型完全恢復,15%能部分恢復。早期治療的重點為通過系統、反復的電檢查篩出那些預後較差者,以便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面神經損傷應盡早診斷,採用葯物、手術等綜合治療,以最大可能地恢復面神經,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⒉非手術治療
(1)葯物治療①激素類葯物可以減少滲出及水腫,有利神經恢復;②神經營養葯如維生素B1和B12等;③神經生長因子(NGF)可以全身用葯或神經損傷局部用葯;④血管擴張劑早期可應用;⑤中草葯制劑酌情採用;⑥針灸治療。
(2)物理療法①表情肌功能訓練適用於神經損傷後各期,主要包括額、眼、鼻、唇四個主要表情肌運動功能區的鍛煉,以損傷後2周至3個月尤為重要;②離子導入適用於神經損傷後早期,主要包括維生素和碘離子導入等,能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③神經電刺激一般在神經損傷後中晚期應用,主要用多功能電刺激;④高壓氧能迅速改善神經纖維的缺氧狀態、緩解水腫、增強吞噬細胞的活力和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促進面神經的功能恢復。
(3)適應證①顳骨骨折外傷後早期神經功能正常、發生或不發生遲發性面癱者;②外傷後即發生不完全性面癱,且不再繼續發展者;③傷後即發生完全性面癱而預後差者。
⒊手術治療
(1)手術方式早期手術多以面神經減壓術為主,術後神經功能恢復不良時再考慮行神經修補術,僅有面神經全部或近全部離斷時才可考慮神經吻合或移植術。其他方法還有面神經與其他鄰近部位的運動神經吻合術、利用自體靜脈套接吻合口並注入神經生長素、自體神經移植術、血管化神經移植術、跨面神經移植術、血管化游離肌肉移植術及血管神經化游離肌肉移植術等。目前以施萬細胞為中心的神經再生微環境、組織工程神經橋接材料和評價系統是面神經組織工程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熱點。
(2)手術時機越早越好,通常以14天為面神經有效減壓的時間,超過14天者應考慮面神經修復術,超過8~12個月神經功能仍未恢復者考慮神經修補或其他神經吻合移植術。有學者認為面神經肌電圖檢查減少>90%作為手術主要標准。
(3)手術入路主要依據患者受傷部位以及患者的聽力前庭功能進行選擇,主要有以下三種:①經中顱窩手術可以暴露面神經迷路段、內聽道段及膝狀神經節;②經乳突和中耳手術可以暴露膝狀神經節、鼓室段及乳突段面神經;③若已喪失耳蝸和前庭功能,可以採用迷路入路達到暴露迷路段及內聽道段的目的。
(4)面神經減壓術
1)適應證早發性完全性面癱,特別是傷後3~4周內者;遲發性完全性面癱應盡早手術;傷後6~8周仍應手術,以爭取面神經功能得到較好的恢復。
2)手術原則宜行全程減壓;聽力無明顯受損或輕度受損者應注意保持正常聽力;如不考慮聽力可行迷路減壓、內聽道減壓或標準的乳突切開術;減壓的同時絕橡羨可行神經斷端吻合或移植術。
3)手術方法經迷路入路適合於顳骨橫行骨折致聽力喪失的面神經麻痹者;經乳突入路、經中顱窩入路和乳突-中顱窩聯合入路,均適用於耳蝸和前庭功能正常者。
(5)面神經吻合或移植術對某些貫通性、非貫通性顳骨骨折損傷所致的完全性神經麻痹和壞死者:①如無神經缺損可行面神經吻合術,常用顳骨外端的並拍面神經主幹與同側的舌下神經或副神經行吻合,適應證為面神經廣泛受損、經前述各種手術治療失敗者,或面神經修復術可能損傷內耳、腦干而不能實行上述手術者;②如有神經缺損、不能直接吻合或吻合張力較大者可行神經(耳大神經、腓腸神經或股外側皮神經)移植術。
(6)積極預防感染特別是伴有鼓膜破裂和中耳內積血者。
⑷ 臉神經炎怎麼治
面神經炎的治療方法包括:
1、保守治療:如急性期患者無高血壓、糖尿病等,可小劑量激素氏並治療,主要減輕面神經管水腫;神經營養葯包括維生素B族等;理療可減輕面神經管內神經水腫,促進神經塵核模康復;
2、手術治療:面神經管減壓術可減少神經腫脹自相壓迫引起的損害,隔半月後可針灸治療。如在寒冷季節需進行面神經保暖,因眼瞼閉合不嚴,需戴眼罩,防止泥沙進入,導致感染派緩。
⑸ 面神經應用解剖的面神經纖維
面神經為含有運動纖維與感覺纖維的混合神經,約有一萬根神經纖維,70%為運動纖維;其粗細可占骨管容積之30%-50%,其餘由血管和結締組織所充填。走行於顳骨內,長約3.5cm,是顱神經走行於骨管中最長者。因此,從其中樞到末梢之尺枝間的任何部位受損,皆可導致部分性或完全性面癱。
(1)運動神經核上段
起自額葉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經皮層中樞,下達腦橋下部的面神經運動核。
(2)運動神經核段
面神經根在腦橋中離開面神經核後,繞過外展神經核至腦橋下緣穿出。
(3)小腦腦橋角段
面神經離開腦橋後,跨過小腦腦橋角,會同聽神經抵達內耳門。此段雖不長,但可被迫擴展到5cm而不發生面癱。
(4)內耳道段
面神經由內耳門進人內耳道,偕同聽神經到達內耳道底。
(5)迷路段
面神經由內耳道底的前上方進人面神經管,向外於前庭與耳蝸之間到達膝神經節,此段最短,長2.25~3mm.
(6)鼓室段
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經節起向後並微向下,經鼓室內壁的骨管,適在前庭窗上方、外半規管下方,到達鼓室後壁錐隆起平面。此處骨管最薄,易遭病變侵蝕或手術損傷,亦可將此段分為鼓室段(自膝神經節到外半規管下方)與錐體段(自外半規管下方到錐隆起平面)。
(7)乳突段
又稱垂直段;自鼓室後壁錐隆起高度向下達莖乳孔。此段部位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過2cmo
(8)頜骨外段
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在莖突的知燃外側向外、前走行進入腮腺。主幹在腮腺內分為上支與下支,二者弧形繞過腮腺腳部後又分為5支;各分支間的纖維相互吻合,最後分布於面部表情肌群。
面神經在腮腺的淺葉與深葉之間,分為5支: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面神經支配的薄肌有兩層,一層在皮膚和皮下組織,能使面部活動以傳達表情;一層分布於面部3個輪匝肌及其周圍肌。3個輪匝肌:對稱的眼輪匝肌使眼裂閉合,單個的口輪匝肌有三組肌群,將口及口角向不同方向牽拉。
面神經第一分支經岩淺大神經、翼管神經到蝶齶神經節,然後分布到淚腺和鼻腔腺體;第二分支到鐙骨肌,可利用鐙骨肌反射進行檢查;第三分支為鼓索神經,穿過鼓室並入三叉神經的舌神經,其感覺神經到達舌前2/3,司味覺;其副交感纖維到達下頜下神經節,司頜下腺及舌下腺分泌。
面神經出顱後先發一較小的感覺支,司耳甲及耳道後壁的皮膚感覺。另發一較小的運動支司二腹肌及莖突舌肌的運動。面神經入腮腺後組成腮腺叢,又分為上下兩支,上支發出顳支及顴支,下支分出頰支、下頜緣支及頸支,5大分支的纖維又互相吻合,最後分布於表情肌群,各分支與表情肌的關系為:
額支(顳支)(參考:口腔頜面部解剖學,主編:趙士傑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p119頁,顳支有1-2支,自顳面干發出後):額肌、耳前肌、耳上肌、眼輪匝肌上部(參考:口腔頜面部解剖學,主編:趙士傑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p119頁,其分布於額肌、眼陵猛敏輪匝肌上份)、皺眉肌。
顴支:上、下瞼的眼輪匝肌、顴大肌、顴小肌、提上唇肌(參考:口腔頜面部解剖學,主編:趙士傑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p120頁,顴支分為上下支兩部分,上部分分支較細,行向前上,支配上下瞼的眼輪匝肌;下部分分支較粗,向前至顴大肌、顴小肌、提上唇肌):。
頰支: 上唇部肌、鼻肌、頰肌、笑肌(參考:口腔頜面部解剖學,主編:趙士傑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p120頁,上頰支。。。支配上唇部肌及鼻肌。下頰支位置不恆定。。。支配頰肌及笑肌)
下頜緣支:降下唇肌、降口角肌、頦肌、笑肌。(參考:口腔頜面部解剖學,主編:趙士傑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p121頁,自腮腺下前緣穿出,在下頜角下方恆定地前行於頸闊肌深面與頸深筋膜淺層之間。。。支配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頦肌、笑肌)
頸支:頸闊肌。
⑹ 面神經的解剖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是較大的運動根,自腦橋小腦角區,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一是較小的混合根,稱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干,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耳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後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內有膨大的膝神經節。面神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後穿出腮腺時都發出許多分支。
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① 鼓索:傳導味覺沖動及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岩大神經,也稱岩淺大神經,含副交感分泌纖維,支配淚腺、齶及鼻粘膜的腺體分泌;
③ 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顱外分支: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前行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發分支至腮腺前緣,分布於面部諸表情肌。
① 顳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
② 顴支:3-4支,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
③ 頰支:3-4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分布於下唇諸肌,
⑤ 頸支:支配頸闊肌。面神經的全長可分為9段:
1.運動神經核上段 運動神經核上段(supranuclear segment)起自額葉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經皮層中樞,下達腦橋下部的面神經運動核。
2.運動神經核段 運動神經核段(nuclear segment)面神經根在腦橋中離開面神經核後,繞過外展神經核至腦橋下緣穿出。
3.小腦腦橋角段 小腦謹滲腦橋角段(cerebellopontine segment)面神經離開腦橋後,跨過小腦腦橋角,會同聽神經抵達內耳門。此段雖不長,但可被迫擴展到5cm而不發生面癱。
4.內耳道段 內耳道段(internal auditory canal segment)面神經由內耳門進入內耳道,偕同聽神經到達內耳道底。
5.迷路段 迷路段(labyrinthine segment)面神經由內耳道底的前上方進入面神經管,向外於前庭與耳蝸之間到達膝神經節(genicu1ate ganglion)。此段最短,長2.25mm~3mm。
6.鼓室段 鼓室段(tympanic segment)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經節起向後並微向下,經鼓室內壁的骨管,達前庭窗上方、外半規管下方,到達鼓室後壁錐隆起平面。此處骨管最薄,易遭病變畢轎侵蝕或手術損傷。亦可將此段分為鼓室段(自膝神經節到外半規管下方)
7. 錐段 錐段(pyramid segment)自外半規管下方到錐隆起平面,傳統上常將錐段劃入鼓段。
8. 乳突段 乳突段(mastoid segment)又稱垂直段,自鼓室後壁錐隆起高度向下達莖乳孔。此段部位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過2cm。 顳骨內面神經全長約為30mm;其中自膝神經節到錐隆起長約11mm,自錐隆起到莖乳孔長約16mm。
9.顳骨外段 顳骨外段(extratemporal segment)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耳後神經、二腹肌支、莖突舌骨肌支等小分支。面神經的終末支在莖突的外側向外、前走行進入腮腺。主幹在腮腺內祥數脊分為上支與下支,二者弧形繞過腮腺岬部後又分為5支;各分支間的纖維相互吻合,最後分布於面部表情肌群。
⑺ 面神經炎可以做手術嗎
手術治療並不是治療面癱的常規方法。在有些醫薯纖學著作中,介紹了以面神經管減壓術治療面癱的治療方式。但是面神經戚派管減壓術本身存在一定的風險,可能會導致面神經的進一步損傷,並且術後恢復數仔仿時間過長。所以,目前中國對於特發性面神經炎導致的面癱臨床指南當中,並不推薦手術治療。仍然是以葯物、理療等保守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