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陵散表達了什麼情感
嵇康與《廣陵散》
二 嵇康與《廣陵散》的精神契合
《廣陵散》有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底蘊,其旋律如何呢?「現代音樂史專家對該曲研究十分細致,他們認為:《廣陵散》的旋律顯得非常豐富多變,感情起伏也較大。正如北宋《琴苑要錄·止息序》所說,它在表達「怨恨凄感」的地方,曲調幽怨悲涼;在表達「怫鬱慷慨」的地方,又有雷霆風雨,「戈矛縱橫」的氣勢不僅有戈矛殺伐的悲壯,更有戰鼓雷鳴的慷慨,可見此曲彈奏的難度極高,綜合了各種技巧,據書載「能彈《廣陵散》者,唯叔夜一人而已」。《廣陵散》雖「聲調絕倫」,但本即具有激昂,憤慨之曲調基礎,《太古遺音》之跋即謂之「其聲忿怒急噪,不可為訓」。全曲一種憤慨不屈之浩然之氣,跌宕起伏,變化急劇,所謂「紛披燦爛,戈矛縱橫」,以致觸怒大儒朱熹,斥之「其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著有《聲無哀樂論》的嵇康強調音聲來源於自然的本質,而與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無關,嵇康臨刑前,神氣不變,但曲為心聲,以此曲來發泄心中的感情。
其次,嵇康與《廣陵散》也具有神秘性。嵇康在當時是士人心目中的領袖,而且隨著時空的推移,使嵇康形象更為神秘和撲朔迷離。《晉書》載:「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余半與康,皆凝為石。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輒不復見。烈乃嘆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輒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加上他的個人修養,連王戎亦常說:「與康居山陰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更使他蒙上了一層高深莫測的色彩。其瀟灑俊逸的風神,「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仰俯自得,游心太玄」(《贈秀才入軍》),一直是世人模仿的對象,卻無人能及。《文選》注引孫綽《嵇中散皮此傳》:「嵇康作《養生論》,入洛,京師謂之為神人。」而顏延之在《五君詠》中描述:「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晉書·嵇康傳》載「蓋其胸懷所寄,以高契難期,每思郢質。」這些都給人一種不是凡人的感覺,很神秘。他傲視整個社會,「尚任奇俠」,其卓越風姿的不可企及性,更增添了他的神秘色彩。而且嵇康相信有神仙的存在的,他在《養生論》中稱:「夫神仙雖不目見,染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使其形象更為飄逸悠遠,如坐雲端而不可捉摸。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共同向司馬氏要求「請以為師」,其崇高形象影響力之大,不得不讓人欽嘆稱奇。而他與《廣陵散》的結緣更是神奇古怪,眾說紛紜。據《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說嵇康夜投月華亭,此亭由來殺人,但康「心中蕭散,了無懼意」,至一更,一聲稱「身是故人」的鬼魅提頭相見,與康「共論音聲之趣」,授之《廣陵散》,且與康誓曰:不得教人。天明而去。其間以鬼魅現身授琴,給嵇康與《廣陵散》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關於《廣陵散》的流傳問題更是各抒己見,有人說《廣陵散》並沒有隨著嵇康的死亡而失傳,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一為最早見扒碧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譜前記雲:「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於御府。經九百三十六年矣!」再,燃此迅明汪芝《西麓堂琴統》有兩個不同的譜本,稱甲、乙譜。對於《廣陵散》的傳說至今不斷,今有金庸,將其寫成《笑傲江湖》,並在書中描寫「曲長老一連掘了二十九座古墓,終於在東漢蔡邕的墓中覓到了《廣陵散》,二人依此自創了《笑傲江湖曲》」,頗有神秘色彩,而書中正邪兩派的領袖人物卻因此成為了知音,「此輩俗人,怎懂得你我以音律相交的高清雅緻?」可見《廣陵散》的絕世而獨立的崇高形象。而聶政作為《廣陵散》的一個主要人物,其刺殺行為也充滿了神秘和悲壯感,後人也有不少以他為原型的文學作品出現。
再次,嵇康與《廣陵散》都有著悲劇性。李澤厚在《美的歷程》談到魏晉文人的覺醒之時說:「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與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也就是說,以前所宣傳和相信的那套倫理道德,鬼神迷信,經緯宿命,煩瑣經術等等規范,標准,價值,都是虛偽的或值得懷疑的,他們並不可信或並無價值。」由此形成了魏晉風度這樣率性而動,慷慨任氣,以及服葯飲酒,捫虱而談等等放達不羈的行為。《世說新語》說:「名士不必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而這「只是魏晉風度的表象,產生這種表象的內在精神,卻不是這些行跡本身所表現出的絕對自由精神」, 「而是文人名士主體自身的內在沖突,即追求自由的自我與另一個遵從傳統價值的自我之間的沖突」[3](P.303)。在放盪不羈的外表下隱伏著的是強烈的儒家入世情懷。有人評品嵇康為魏晉之時能稱得上真名士第一人,那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馮友蘭先生曾說:「嵇康本來是一個矛盾的人,如果把他的《幽憤詩》和《家誡》和《與山巨源絕交書》比較起來,他的思想和行動中的矛盾就更大,更顯著了。也許在他看來,這些並不算是矛盾。」確實如此,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一文中,嵇康慷慨陳詞:「縱逸來久,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宣言:「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幽憤詩》中「恃愛肆姐,不訓不師。爰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庄》《老》,賤物貴身,志在守朴,養素全真。」而在《家誡》中對於子女的囑咐卻是截然相反,充滿了庸俗的生存之道,「失言語,君子之機,機動物應,則非之形著失,故不可不慎」,叮嚀兒子「守之無貳」,「堅執所守」,「慎言語」。也就是說,其實在嵇康內心遵從的又是封建禮教的那一套的。可以說嵇康是人格分裂,他的思想極為復雜,內心嚮往出世的山林隱士的閑適生活,而現實的壓力及常態卻又讓他無法逃避,但是他骨子裡是一個具有強烈責任感的熱血男兒。一種健全,正常,完善的人格,應是內在理想人格與外在行為人格完美的統一,但當嵇康看到他無法滿足這一要求時,他的思想就承載著巨大的痛苦,而痛苦就是來源於以歷史與理想關照現實之後發現的無法忍受的巨大落差,正如加繆所說:「就是希望著的精神和使之失望的世界之間的分裂」,這意味著主體精神的極度彷徨與痛苦。人的歷史其實是人與自然分離的歷史,人類文明努力把人從自然中解脫出來,成為現實的、社會的人。但是長此以往人與自然間就很容易失去平衡點,魏晉南北朝就是對人性壓抑的一次控訴與反叛,努力尋找人與自然的平衡,與春秋戰國時生命本體意識萌發遙相呼應,而嵇康就是發展中的一個典型的例子。烏納穆諾曾說過「除非我們受到壓抑,否則我們從來不注意我們曾擁有一顆靈魂。」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而擁有一顆高貴的靈魂在亂世中來說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酷刑。舊禮教的總崩潰、思想和信仰的自由,也同時寓示著精神層面的無主性,這就容易造成人精神上的彷徨。嵇康亦是如此,舊禮教在面前坍塌,新的教化又沒有建立起來,個人對於社會及歷史的反思,造成自我的分離,也就是牢固的舊禮教思想,與在現實體驗中獲得的感受相沖突,從而釀成了他矛盾性格的悲劇性。
中國的文人名士,最容易被英雄人格所吸引,嵇康亦是如此,希望之於行動前徹底毀滅,而內心又不能完全放棄。有句話說得好,魏晉時期的士人的悲劇就是「他們分明已經知朝政腐敗到無可為的地步,而且以其一片忠心,強扶持之,披瀟灑風流之舉世榮名,而未能脫盡儒生之迂腐,最後當然就非走向悲劇結局不可。」
中國傳統的思想就是「和」與「中庸」,就算是在魏晉時期,這種思想依然在當時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追求的是保持名教與自然的協調與平衡。強調的是個人服從社會,而嵇康的高蹈邁世和崇尚隱逸,時不時觸及當政者的敏感處,是玄學發展的一個極端的例子,是不能被完全接受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封建時期不能被明顯地擺在檯面上講的人,卻成為他死了五十年之後,人們競相模仿的偶像,形成了「嵇康情結」。但他們模仿的也不過是表面的皮毛而已,不能真正懂得嵇康真實的內心世界。只是嵇康在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有著飄逸的風度,能保持自我的高潔,追求個性自由,散發出與傳統所不同的奇異的美,將當時人們內心嚮往而不可及與內心承受的折磨和痛苦宣洩出來了,也就是通過嵇康將痛感轉化為快感,也只是一種風尚而已。唯一讓每個人心中感動並震撼的,應該就是嵇康視死如歸的殉道精神。他們身上也正是缺少這種品質,所以對自己心中嚮往卻又不能真正去實踐的理想充滿了崇敬的感情。
在魏晉這樣一個混亂無序的時代,生命短暫,今日不知明日之命,生命的無常激發的生命意識也是最強的。既然明日不可知,那就暫且享受今日,「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若朝露,行樂須及時」。與眾人縱欲的消極人生態度不同,嵇康卻是以另一種方式珍愛生命,還因此著作了《養生論》,主張節欲養生,「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喪里俱濟」,形神兼養,全面養生,強調「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等精神上的自我修養功夫。並與向秀就這個問題進行過討論。可以說是對當時廣泛的縱欲行為的一種反思。但是就算怎麼養生,也免不了政治的迫害,抵擋不住來自社會權力機構的威脅,有句話說得好「人的歷史就是人被壓抑的歷史」,人總是被自己所創立的東西困住,受制於文明暴力。生命不能自主,這是當時士人的無奈。
總的來說,嵇康這是一種「正義的毀滅」,也可以說是「自我的毀滅」。在他死後,「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恨焉。」(《晉書·嵇康傳》)但這都只不過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與逃避。「中國本來就少有哭撫叛徒的弔客,那些曾為嵇康出獄上書的名士或許會在暗夜處扼腕嘆息,但絕不敢再站出來以身試法」。[2](P.165)陶源明的輓歌寫得好:「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廣陵散》包含的聶政刺韓王的故事,也具有悲劇的意義。《抱朴子》這樣評價聶政:「荊軻、聶政,勇敢之聖也。」在《聊齋志異》中以聶政為原型寫的《聶政》,描述了聶政死後化為魂救女的事跡,異史氏評曰:「其視聶之抱義憤而懲荒淫者,為人之賢不肖何如哉!噫!聶之賢,於此益信。」 可見對於聶政的好感。郭沫若曾寫歷史劇《棠棣之花》,歌頌聶政的俠義精神。然而,聶政又的確是一個悲劇人物,不管他是士為知己者死,還是為父復仇,他的目標都是那麼的明確和堅定,放棄生命中的一切,就只是為了刺死韓相/韓王,可謂是不惜一切代價。他沒有嵇康那樣的雙重人格,有的是悲壯的刺殺行動。唐睢曾說:「聶政之刺韓傀,白虹貫日。」(《唐雎不辱使命》)然而他雖然勇猛,卻也有著一顆對親人的愛心,也有自己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所以才會在成功之後自刎,甚至「犁剝麵皮,斷其形體」,就是為了不讓親人認出來。聶政的行為顯示了刺客與文人性格的極大不同,卻又都具有了某種意義上的犧牲精神,成為他們精神上的共通點,相信嵇康在臨刑彈《廣陵散》的同時,一定會想到聶政,通過琴穿越時空把彼此的命運連接了起來。可以說的是,聶政是死於忠義/孝的,是封建思想的一個典型表現,他是一個武人,對於亂世,廝殺等都沒有太多的思考與反省,相反,這正是他的人生;而嵇康呢,看似是「迕世」,可是骨子裡卻是傳統的封建禮教,也可以這樣說,他其實一部分原因是死於這個的。就象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講到嵇康,阮籍這樣說的:「這是,因為他們生於亂世,不得已,才有這樣的行為,並非他們的本態。但又於此可見魏晉的破壞禮教者,實在是相信禮教到固執之極的。」一語道破天機,串聯起嵇康與聶政相同的人生根基。
嵇康與《廣陵散》都具有一種打破常規的美,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諧」、「平衡」。而嵇康恰恰是憤世傲俗,在溫情脈脈的傳統文化長河裡展現一種絕塵的美,與「中庸」、「平和」相距甚遠。《廣陵散》作為中國傳統十大古樂中有著「殺伐之聲」的樂曲,也有著悲壯的歷史內涵,與嵇康人格相契合。而琴作為「士」的精神表徵,其聲纖細、柔和,是「養心」之物。如此脆弱的琴弦如何能承載如此激烈憤慨情感的音樂?而嵇康做到了,一切都反其道而行之,卻創造了中國文化歷史上流傳千古的絕唱。
雖然兩者都籠罩著悲劇色彩,然而也都因此而具有了崇高性。死亡並不是終結,「大悲劇作家席勒說:生命不是人生最高的價值。這是「悲劇」給我們最深的啟示。悲劇中的主角是寧願毀滅生命以求『真』,求『美』,求『神聖』,求『自由』,求人類的上升,求最高的善」。嵇康就以他悲劇式的一生,體現了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三 嵇康對《廣陵散》的精神超越
同時,嵇康對於《廣陵散》又有超越。首先,在琴藝上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嵇康熟悉各種樂器,尤其擅長操琴。向秀《思舊賦》雲:「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再加上他的聰慧「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晉書·嵇康傳》)。由嵇康手中彈出《廣陵散》,相信果真是聲調絕倫。
其次,就是嵇康與《廣陵散》情感上的共鳴。如上述,嵇康與聶政共同的悲劇性,讓嵇康對於《廣陵散》中所表現的情感深有體會,而且藉此抒發心中淤積的復雜的感情。嵇康當時的心理狀態是如何的,我們只能推測,應是悲憤與後悔之後沉澱的坦然,一如聶政事成之後從容自刎,脫離了現實的苦痛,真正可以將自己從生的煩惱中解脫出來了,大膽地抒發心中所想,再無左右為難之牽絆,所以能給世人留下如此充滿「殺伐之聲」的樂曲,也確實流露了心中的情緒。就此,《廣陵散》凈化了嵇康復雜的感情,同時嵇康也升華了《廣陵散》,擴大了它的視聽范圍,使其原本可能籍籍無名,通過嵇康的重新理解與演繹,給它注入了新的生命,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再次,臨刑彈這一場景更是增添了悲涼的氣氛。《廣陵散》已經是「憤怒躁急」了,而刑場又是關乎性命的場所,就如同墳場,充滿了死亡的氣息。在這里要講到的是音樂與環境的問題,一曲出色的音樂,如果配上與音樂意境相合的環境,這對於演奏者和欣賞者都是大大有利的,更容易讓人容入到音樂的情感中,從而體會出音樂深層次的內涵,所謂「言外之意」和「弦外之聲」,超越物化層面而達到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其「顧視日影,索琴而彈」,這樣一幅悲壯的畫面與《廣陵散》結合,產生了更好的效果,畫面為聲音提供形象和氣氛,聲音為畫面提供意境和想像。美國著名的記錄片製作人托馬斯·斯金納認為,音樂與畫面的關系應該是「1+1=3」的關系,也就是說,音樂與畫面在一起能夠創造出第三種意境,引導受眾心理的聯想。即將冤死的命運和刑場,再與《廣陵散》這一充滿抗爭與怨恨的曲子配合,可以說是最佳的搭檔。將幾百年前聶政的悲壯事跡一一再現,並給予升華的演繹,使心和物,主體和客體,內涵和形式都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還有,就是此次彈奏的唯一性。縱觀古今,世上如此唯美地演繹《廣陵散》,除了嵇康恐怕再無第二人。一句「《廣陵散》於今絕矣。」此情此景此人,已不復在。所以說,正因為它的不可再,它的唯一性,所以更讓他深入人們的心中,成為了一段千古神話。「斯人已遠逝,空餘黃鶴樓,白雲千載空悠悠。」
嵇康與《廣陵散》淵源頗深,之所以他們的名字總是被人一起提起,是因為他們相互的促進,同時嵇康對於《廣陵散》,除了共通之外,還有超越。通過了嵇康對於《廣陵散》的演繹,使其兩者都在中國史上熠熠生輝。
㈡ 古琴曲《廣陵散》為什麼有長有短「開指」到「正聲」是什麼意思
廣陵散是一首很長的古琴曲。現在的全本從頭到尾彈完大概要20多森物鎮分鍾。因此有節本,就是只彈一部分。全本建議聽一下管平湖先生的。曲子共四十五段,分為開指、小序、大序、正螞爛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大概此粗相當於六個樂章吧。
㈢ 《掬水月在手》——郭平、郭思淼父子音樂會
郭平、郭思淼父子音樂會全程視頻
上周末聽完音樂會,帶著些許激動的心情,寫下《 水月在心,素懷寄琴 》,斗膽表達了自己對郭老師的敬仰。當時沒有清晰的視頻和音頻,很可惜未能同步分享音樂會的現場。現在,終於等到了高質量的全程視頻,與同好者共賞。
音樂會曲目
1、《流水》(《琴硯齋琴譜》)郭平
明代朱權《神奇秘譜》中《高山》、《流水》的題解記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氏盯模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 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按《琴史》,列子雲:'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唐後刊載《流水》的琴譜多達30多殲緩種,它們的基本內容和精神一脈相承,也基本保持了8段的結構。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張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一段,成為9段。 所加的這一段也就是為琴家們所著稱的 「七十二滾拂」。 這一段增加了大量滾、拂的手法,模擬水流之聲,形象地描繪出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氣勢,是全曲中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1977年8月22日美國發射的「旅行者號」太空飛船中就攜帶有兩張名為「地球之音」的鍍金唱片,錄有多種語言和代表性音樂,旨在向宇宙中的外星高等生物傳達人類智慧與文明。其中就有華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推薦的由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
此曲通過古琴復雜多變的技巧,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流水的各種動態,從潺潺滴水,響徹空山,轉而幽泉出山,風發水涌,時而波濤之聲,最終匯入汪洋,浩瀚不可測度。屏息盡聽,宛若坐危舟,過巫山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在群山飄忽,萬壑爭流之際矣。
2、《憶故人》郭思淼
《憶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憶故人》。曲譜載於《今虞琴刊》(1937年),相傳是蔡邕所作的古琴曲,曲譜為清末民初琴家彭祉卿得其父所傳的樂曲,原曲相傳是孔子想念顏回所做,經後人多次修改轉變成對親友的思念。曲調纏綿悱惻,意在思念故人。
每當靜中奏之、即觸發對遠方的親友的思念之情,而相會無期、催人淚下的凄清孤寂。全曲共六段,以泛音開頭,清新飄逸,使人於空山幽谷的寧靜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後幾段則以緩慢沉穩的節奏,綿綿不絕的琴音抒發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樂曲表現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懷念友人的感傷情緒。
3、《四大景》郭平
《四大景》,中國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清代《張鞠田琴譜》,原曲目為《四大景》,但曲譜僅「春景」一段,後《琴鏡》亦有刊載,此本系王仲皋傳出,名 《杏花天》 ,復經陳天樂、管平湖整理改訂而成。曲情奔放發揚,有春風拂面,柳翠花明,萬木競秀,欣欣向榮之感。一氣呵成,在琴曲中別開生面。
「春色嬌麗融和,艷陽天,景物飄飄美增妍。玉蘭花兒天,迎風多嬌艷。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煙。紅男綠女,戲耍秋遷,噯喲,花開三月天,嬌嬌嫩蕊鮮。蝴蝶穿花,兩翅兒扇,清明賞錦園,和風透體仙,小牧童,沉醉在杏花天……」——清朝興盛歌曲版本《四大景》歌詞
4、《漁樵問答》郭思則銷淼
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蕭鸞編纂《杏庄太音續譜》:「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譜本有多種。
此曲以對答式的旋律,描寫漁夫與樵夫的對話。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 「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5、《文王操》郭平
一九八九年,成公亮費時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為電視劇《孔子》的主題曲。 一九九七年,在中國交響樂團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獲得了古代和現代音樂交融後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據《史記》和《韓詩外傳》記載,孔子曾向春秋時期著名樂師師襄學琴,所學之曲正是《文王操》。後人在試圖恢復還原《文王操》時,便將琴曲所描繪的人物形象主體由周文王變成了孔子,故後來的《文王操》被認為是贊頌孔子德行的曲子。
此曲被古人尊為高雅的作品,一首可以陶冶人們高尚的情操,凈化人們的靈魂的琴曲: 「鼓此曲令人盪滌邪穢,消融渣滓。」 (明代琴譜《杏庄太音補遺》);北宋琴家成玉澗所箸《琴論》稱 「其聲古雅,世俗罕聞」 。蘇軾的古體詩《舟中聽大人彈琴》為聽其父蘇洵彈《文王操》等曲而作,在評說時人「強以新曲求鏗鏘」、「數聲浮脆如笙簧」後,發出了 「古意墮渺茫」 的感嘆,最後便是 「江空月出人絕響,夜闌更請彈《文王》」 的千古名句。
舟中聽大人彈琴 | 蘇軾
彈琴江浦夜漏永,斂袵竊聽獨激昂。
風松瀑布已清絕,更愛玉佩聲琅璫。
自従鄭衛亂雅樂,古器殘缺世已忘。
千家寥落獨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閱興亡。
世人不容獨反古,強以新曲求鏗鏘。
微音淡弄忽變轉,數聲浮脆如笙簧。
無情枯木今尚爾,何況古意墮渺茫。
江空月出人響絕,夜闌更請彈文王。
6、《廣陵散》郭思淼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譜中有關於「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俠累》看作是異名同曲。
據《琴操》記載: 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喚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毀容而死( 註:《史記》則言 為嚴仲子與韓相俠累有睚眥之怨,嚴仲子聞聶政之名,聶政以母在,不從;母死喪畢,聶政懷之,遂報嚴仲子,刺韓相俠累,自己毀容以不連累親友,韓人暴屍街頭,無人識;其姊聞之,以為乃其弟,赴認之,大哭而死。 見於《史記·刺客列傳》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
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慨然長嘆:「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為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
歷史文獻中關於《廣陵散》的記載特別多,遠遠超過了一般的琴曲。曲體結構龐大,旋律也很豐富,曲調激昂慷慨,這都是它特別著名的原因。
7、《雪夜鍾》(郭平譜曲)郭平
古琴,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但對於郭平老師來說,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寫作、書法、繪畫、旅行、做家務……一樣。正因把琴融入生命與生活,才能伴隨人的一生,真正成為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這首曲是郭老師在一個下雪的夜晚即興而作,分享出來是希望大家意識到,古琴可以表達今天的情懷,亦可以有新的創作。
《怎樣進入古琴世界——兼說琴的現代傳承》(郭平《古琴叢談》)
8、《歸去來兮辭》郭思淼
《琴歌<歸去來辭>考》(成公亮) :
《謝琳太古遺音》記載: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旣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斍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牕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游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吿予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旣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鄕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皐以舒嘯,臨淸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9、《龍朔操》郭平
取材於西漢「昭君出塞」本事,成公亮的《古琴曲<龍朔操>研究》中是這樣寫的:
10、《流水》(管平湖先生本)郭思淼
在整個20世紀留有錄音的琴人中,管平湖先生的藝術成就得到了琴界內外的普遍公認,他甚至已經變成了古琴的一個代表性符號。郭老師的《古琴叢談》里有一篇是專門獻與管平湖先生的——《說不盡的管平湖》:
郭平簡介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1992年從劉善教先生習琴,1993年始從成公亮先生習琴,並得到王迪、林友仁先生的悉心指教。出版有《古琴叢談》、《魏晉風度與音樂》、《在異鄉》、《在故鄉》、《後來呢》、《投降》、《巴厘巴厘――一個中國人的三十次巴厘島之行》、《沒有臉的詩集》、《鴻泥閣藏瓷》、《印尼敘事》、《凈化靈魂的旋律》、《陶淵明集譯注》等著作。
郭思淼簡介
畢業於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南京停雲古琴傳習室主人。幼承庭訓,少年習琴。2015年入天津音樂學院從李鳳雲教授習琴。擅彈《廣陵散》、《瀟湘水雲》、《龍翔操》、《梅花三弄》、《流水》、《醉漁唱晚》、《欸乃》、《平沙落雁》等數十首琴曲,於管派研究頗有心得。
㈣ 廣陵散是什麼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現。型尺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系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卜滾高然後自殺的悲壯備罩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㈤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歸邙山!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後,君復傷!一曲《廣陵散》,再奏待芸娘!
大明王朝裡面的
也算是杭州大商人沈一石臨死前的絕唱
沈一石是被浙江官府和江南織造局給逼死的
他倚靠江南織造局(其實也就是宮里)發家
一邊斂財一邊還要孝敬織造局以及浙江官府
改稻為桑時他被頂在前面,結果因為海瑞王用汲高翰文等人的一再糾纏,做出了找死的猛尺舉動——掛織造局燈籠去買災民的田
鬧到了朝廷,嘉靖震怒,自然要殺人,江南織造局不能追究,嚴黨自然要找替死鬼,沈一石就免不了一死
「我之後,君復傷」是沈一石對浙江官府和江南織造局的輪鏈痛恨,這么多年靠沈一石供養,出了事一個個都做縮頭烏龜甚至落臘知孫井下石。但沈一石曉得,楊金水、鄭必昌、何茂才等人終究難逃一死。等到嘉靖認為你們沒有利用價值了,補不了虧空,自然要找替罪羊,到時候第一個死的就是楊鄭何袞袞諸公了。
這部片子非常好,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想法,有空大家探討一下。
㈥ 《廣陵散》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洛陽東市臨刑時,他要求用自己的古琴彈奏一曲他獨得真傳的樂曲——《廣陵散》。於是刑場一時變做演奏台,嵇康從容鎮定,手撫琴弦,鏗鏗鏘鏘,奏起了感天動地的「生命的絕響」。他調到了凳帆纖「商音」,表達那種雖悲痛慘切卻又意氣凜然、寧死不屈的情懷。在中國歷史上「捨身取義」的志士仁人中,嵇康這種從高超的音樂藝術、音棗仿樂境界中傳達人的生命意志、崇高情操者,真可謂曠轎蘆古一人。
㈦ 學古箏好還是古琴好
古箏比較好。
古箏的聲音大,很動聽,彈奏的時候加持力很強。古琴聲音小,比較內向。只有在某些液答特殊的環境下會特別感動人,而鬧並慧往往感動的也只是彈琴人自己。
所以古箏比較傾向於是彈給別人聽的,古琴則更傾向於彈給自己聽。古箏一彈,就會有許多人被吸引過來聽,而古蔽哪琴的知音卻總是可遇不可求的。
㈧ 中國古典音樂的十大名曲有那些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有先秦的琴師伯牙的《高山流水》;魏晉時期嵇康的《廣陵散琴曲》;明朝的《平沙落雁》;古曲《梅花三弄》;楚漢戰爭時期的《十面埋伏》;古樂曲《夕陽蕭鼓》,後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歷代傳譜的《漁樵問答》;漢末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漢代的《漢宮秋月》;春秋時期晉國師曠的《陽春白雪》。
(8)廣陵散解壓視頻擴展閱讀:
在國外,古典音樂被稱之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為「古典音樂」。首先從概念上解釋,「古典音樂」是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
然而即使在國外,對於「classical music」一詞的具體意義,也有諸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主要異議來自於對「古典音樂」時代劃分理念的不同。最狹義乎握宏的解釋是,把十八世紀下半葉至十九世紀20年代,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巨頭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品特指為「classical music」。
最廣義的解釋則是,把時間前移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從那時起直皮橘到後來的巴洛克時期、維也納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印象主義直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出現的現代樂派,甚至包括所有非純粹娛樂性歲冊質的現代專業音樂,統稱為「classical music」。
㈨ 廣陵散講的是什麼故事
主要描寫的是勇士聶政刺殺韓王的故事。
《廣陵散》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它激昂、慷慨、悲壯,給演奏者留下了充分的表現空間。
著重表現了聶孫銷派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則賀屈的復仇意志。
《廣陵散》也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最具故事情節的,時至今日得見的最長的古琴曲之一。
(9)廣陵散解壓視頻擴展閱讀:
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他的父親給韓王鑄劍,因為超過了工期而被韓王殺害。聶政長大後,從母親那裡得知了父親的遭遇,便立志要為父親報仇。
聶政拜師習武,學得了一些劍法,便以泥瓦匠的身份混入宮內,刺殺韓王但沒有成功。自己也被衛士追殺,被迫逃進了深山。
聶政打聽到韓王喜歡聽人彈琴,就想扮作琴師再次進宮刺殺韓王,他便拜師苦練琴藝。為了不讓人認出自己,他往身上塗漆來改變自己的膚色,還吞下熱炭,毀壞自己的嗓音。
10年後,聶政再入韓國時,再也沒人能認出他了,他在門樓下彈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人們都被他那精湛的琴藝所折服。
不久,韓王知斗迅道了此事,便派人把聶政帶入宮中獻藝,聶政准備了一把匕首,到了宮中,他在離韓王不遠的地方擺好琴,開始演奏,韓王聽得聚精會神,連侍衛們都豎耳靜聽,放鬆了警惕。
突然,聶政從琴中拔出匕首,跳到韓王面前,拽住韓王的衣襟,大喝一聲:「暴君,你的末日到了!」匕首直刺入韓王的心臟。
韓王撲通倒地,宮里的人全都嚇傻了。等他們清醒過來抓刺客是,聶政已經用匕首割下自己的眼皮、鼻子、耳朵、嘴唇,他完全毀壞了自己的面容,然後橫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