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件處理 > docker壓縮鏡像

docker壓縮鏡像

發布時間:2023-05-22 01:21:33

A. 如何構建sles12的docker鏡像

1. Dockerfile的書寫規則及指令使用方法

Dockerfile的指令是忽略大小寫的,建議使用大寫,使用 # 作為注釋,每一行只支持一條指令,每條指令可以攜帶多個參數。
Dockerfile的指令根據作用可以分為兩種,構建指令和設置指令。構建指令用於構建image,其指定的操作不會在運行image的容器上執行;設置指令用於設置image的屬性,其指定的操作將在運行image的容器中執行。

(1)FROM(指定基礎image)
構建指令,必須指定且需要在Dockerfile其他指令的前面。後續的指令都依賴於該指令指定的image。FROM指令指定的基礎image可以是官方遠程倉庫中的,也可以位於本地倉庫。
該指令有兩種格式:

[plain] view
plain

FROM <image>

指定基礎image為該image的最後修改的版本。或者:

[plain] view
plain

FROM <image>:<tag>

指定基礎image為該image的一個tag版本。

(2)MAINTAINER(用來指定鏡像創建者信息)
構建指令,用於將image的製作者相關的信息寫入到image中。當我們對該image執行docker inspect命令時,輸出中有相應的欄位記錄該信息。
格式:

[plain] view
plain

MAINTAINER <name>

(3)RUN(安裝軟體用)
構建指令,RUN可以運行任何被基礎image支持的命令。如基礎image選擇了ubuntu,那麼軟體管理部分只能使用ubuntu的命令。
該指令有兩種格式:

[plain] view
plain

RUN <command> (the command is run in a shell - `/bin/sh -c`)
RUN ["executable", "param1", "param2" ... ] (exec form)

(4)CMD(設置container啟動時執行的操作)
設置指令,用於container啟動時指定的操作。該操作可以是執行自定義腳本,也可以是執行系統命令。該指令只能在文件中存在一次,如果有多個,則只執行最後一條。
該指令有三種格式:

[plain] view
plain

CMD ["executable","param1","param2"] (like an exec, this is the preferred form)
CMD command param1 param2 (as a shell)

當Dockerfile指定了ENTRYPOINT,那麼使用下面的格式:

[plain] view
plain

CMD ["param1","param2"] (as default parameters to ENTRYPOINT)

ENTRYPOINT指定的是一個可執行的腳本或者程序的路徑,該指定的腳本或者程序將會以param1和param2作為參數執行。所以如果CMD指令使用上面的形式,那麼Dockerfile中必須要有配套的ENTRYPOINT。

(5)ENTRYPOINT(設置container啟動時執行的操作)
設置指令,指定容器啟動時執行的命令,可以多次設置,但是只有最後一個有效。
兩種格式:

[plain] view
plain

ENTRYPOINT ["executable", "param1", "param2"] (like an exec, the preferred form)
ENTRYPOINT command param1 param2 (as a shell)

該指令的使用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獨自使用,另一種和CMD指令配合使用。
當獨自使用時,如果你還使用了CMD命令且CMD是一個完整的可執行的命令,那麼CMD指令和ENTRYPOINT會互相覆蓋只有最後一個CMD或者ENTRYPOINT有效。

[plain] view
plain

# CMD指令將不會被執行,只有ENTRYPOINT指令被執行
CMD echo 「Hello, World!」
ENTRYPOINT ls -l

另一種用法和CMD指令配合使用來指定ENTRYPOINT的默認參數,這時CMD指令不是一個完整的可執行命令,僅僅是參數部分;ENTRYPOINT指令只能使用JSON方式指定執行命令,而不能指定參數。

[plain] view
plain

FROM ubuntu
CMD ["-l"]
ENTRYPOINT ["/usr/bin/ls"]

(6)USER(設置container容器的用戶)
設置指令,設置啟動容器的用戶,默認是root用戶。

[plain] view
plain

# 指定memcached的運行用戶
ENTRYPOINT ["memcached"]
USER daemon

ENTRYPOINT ["memcached", "-u", "daemon"]

(7)EXPOSE(指定容器需要映射到宿主機器的埠)

置指令,該指令會將容器中的埠映射成宿主機器中的某個埠。當你需要訪問容器的時候,可以不是用容器的IP地址而是使用宿主機器的IP地址和映射後的端
口。要完成整個操作需要兩個步驟,首先在Dockerfile使用EXPOSE設置需要映射的容器埠,然後在運行容器的時候指定-p選項加上
EXPOSE設置的埠,這樣EXPOSE設置的埠號會被隨機映射成宿主機器中的一個埠號。也可以指定需要映射到宿主機器的那個埠,這時要確保宿主
機器上的埠號沒有被使用。EXPOSE指令可以一次設置多個埠號,相應的運行容器的時候,可以配套的多次使用-p選項。
格式:

[plain] view
plain

EXPOSE <port> [<port>...]

[plain] view
plain

# 映射一個埠
EXPOSE port1
# 相應的運行容器使用的命令
docker run -p port1 image

# 映射多個埠
EXPOSE port1 port2 port3
# 相應的運行容器使用的命令
docker run -p port1 -p port2 -p port3 image
# 還可以指定需要映射到宿主機器上的某個埠號
docker run -p host_port1:port1 -p host_port2:port2 -p host_port3:port3 image


口映射是docker比較重要的一個功能,原因在於我們每次運行容器的時候容器的IP地址不能指定而是在橋接網卡的地址范圍內隨機生成的。宿主機器的IP
地址是固定的,我們可以將容器的埠的映射到宿主機器上的一個埠,免去每次訪問容器中的某個服務時都要查看容器的IP的地址。對於一個運行的容器,可以
使用docker port加上容器中需要映射的埠和容器的ID來查看該埠號在宿主機器上的映射埠。

(8)ENV(用於設置環境變數)
構建指令,在image中設置一個環境變數。
格式:

[plain] view
plain

ENV <key> <value>

設置了後,後續的RUN命令都可以使用,container啟動後,可以通過docker inspect查看這個環境變數,也可以通過在docker run --env key=value時設置或修改環境變數。
假如你安裝了java程序,需要設置JAVA_HOME,那麼可以在Dockerfile中這樣寫:
ENV JAVA_HOME /path/to/java/dirent

(9)ADD(從src復制文件到container的dest路徑)

建指令,所有拷貝到container中的文件和文件夾許可權為0755,uid和gid為0;如果是一個目錄,那麼會將該目錄下的所有文件添加到
container中,不包括目錄;如果文件是可識別的壓縮格式,則docker會幫忙解壓縮(注意壓縮格式);如果<src>是文件
且<dest>中不使用斜杠結束,則會將<dest>視為文件,<src>的內容會寫入<dest>;
如果<src>是文件且<dest>中使用斜杠結束,則會<src>文件拷貝到<dest>目錄下。
格式:

[plain] view
plain

ADD <src> <dest>

<src> 是相對被構建的源目錄的相對路徑,可以是文件或目錄的路徑,也可以是一個遠程的文件url;
<dest> 是container中的絕對路徑

(10)VOLUME(指定掛載點))

置指令,使容器中的一個目錄具有持久化存儲數據的功能,該目錄可以被容器本身使用,也可以共享給其他容器使用。我們知道容器使用的是AUFS,這種文件系
統不能持久化數據,當容器關閉後,所有的更改都會丟失。當容器中的應用有持久化數據的需求時可以在Dockerfile中使用該指令。
格式:

[plain] view
plain

VOLUME ["<mountpoint>"]

[plain] view
plain

FROM base
VOLUME ["/tmp/data"]

運行通過該Dockerfile生成image的容器,/tmp/data目錄中的數據在容器關閉後,裡面的數據還存在。例如另一個容器也有持久化數據的需求,且想使用上面容器共享的/tmp/data目錄,那麼可以運行下面的命令啟動一個容器:

[plain] view
plain

docker run -t -i -rm -volumes-from container1 image2 bash

container1為第一個容器的ID,image2為第二個容器運行image的名字。

(11)WORKDIR(切換目錄)
設置指令,可以多次切換(相當於cd命令),對RUN,CMD,ENTRYPOINT生效。
格式:

[plain] view
plain

WORKDIR /path/to/workdir

[plain] view
plain

# 在 /p1/p2 下執行 vim a.txt
WORKDIR /p1 WORKDIR p2 RUN vim a.txt

(12)ONBUILD(在子鏡像中執行)

[plain] view
plain

ONBUILD <Dockerfile關鍵字>

ONBUILD 指定的命令在構建鏡像時並不執行,而是在它的子鏡像中執行。
詳細資料可參考https://www.dockboard.org/docker-quicktip-3-onbuild

2. 創建Dockerfile,構建jdk+tomcat環境

Dockerfile文件

[html] view
plain

# Pull base image
FROM ubuntu:13.10

MAINTAINER zing wang "[email protected]"

# update source
RUN echo "deb http://archive.ubuntu.com/ubuntu precise main universe"> /etc/apt/sources.list
RUN apt-get update

# Install curl
RUN apt-get -y install curl

# Install JDK 7
RUN cd /tmp && curl -L 'http://download.oracle.com/otn-pub/java/jdk/7u65-b17/jdk-7u65-linux-x64.tar.gz' -H 'Cookie: oraclelicense=accept-securebackup-cookie; gpw_e24=Dockerfile' | tar -xz
RUN mkdir -p /usr/lib/jvm
RUN mv /tmp/jdk1.7.0_65/ /usr/lib/jvm/java-7-oracle/

# Set Oracle JDK 7 as default Java
RUN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java java /usr/lib/jvm/java-7-oracle/bin/java 300
RUN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javac javac /usr/lib/jvm/java-7-oracle/bin/javac 300

ENV JAVA_HOME /usr/lib/jvm/java-7-oracle/

# Install tomcat7
RUN cd /tmp && curl -L 'http://archive.apache.org/dist/tomcat/tomcat-7/v7.0.8/bin/apache-tomcat-7.0.8.tar.gz' | tar -xz
RUN mv /tmp/apache-tomcat-7.0.8/ /opt/tomcat7/

ENV CATALINA_HOME /opt/tomcat7
ENV PATH $PATH:$CATALINA_HOME/bin

ADD tomcat7.sh /etc/init.d/tomcat7
RUN chmod 755 /etc/init.d/tomcat7

# Expose ports.
EXPOSE 8080

# Define default command.
ENTRYPOINT service tomcat7 start && tail -f /opt/tomcat7/logs/catalina.out

tomcat7.sh

[plain] view
plain

export JAVA_HOME=/usr/lib/jvm/java-7-oracle/
export TOMCAT_HOME=/opt/tomcat7

case $1 in
start)
sh $TOMCAT_HOME/bin/startup.sh
;;
stop)
sh $TOMCAT_HOME/bin/shutdown.sh
;;
restart)
sh $TOMCAT_HOME/bin/shutdown.sh
sh $TOMCAT_HOME/bin/startup.sh
;;
esac
exit 0

我已經把這些文件上傳到了Github https://github.com/agileshell/dockerfile-jdk-tomcat.git

3. 構建鏡像
腳本寫好了,需要轉換成鏡像:

[plain] view
plain

docker build -t zingdocker/jdk-tomcat .
docker run -d -p 8090:8080 zingdocker/jdk-tomcat

默認情況下,tomcat會佔用8080埠,剛才在啟動container的時候,指定了 -p 8090:8080,映射到宿主機埠就是8090。

http://<host>:8090 host為主機IP

B. Docker鏡像

1.像一個文件聯合系統UnionFS,是一種分層、輕量級並且高性能的文件系統,它支持對文件系統的修改作為一次提交來一層層的疊加,同時可以將不同目錄掛載到同一個虛擬文件系統下,Union 文件系統是 Docker 鏡像的基礎。鏡像可以通過分層來進行繼承,基於基礎鏡像(沒有父鏡像),可以製作各種具體的應用鏡像。

bootfs(boot file system)主要包含bootloader和kernel, bootloader主要是引導載入kernel, Linux剛啟動時會載入bootfs文件系統,在Docker鏡像的最底層是bootfs。這一層與我們典型的Linux/Unix系統是一樣的,包含boot載入器和內核。當boot載入完成之後整個內核就都在內存中了,此時內存的使用權已由bootfs轉交給內核,此時系統也會卸載bootfs。

rootfs (root file system) ,在bootfs之上。包含的就是典型 Linux 系統中的 /dev, /proc, /bin, /etc 等標准目錄和文件
對於一個精簡的OS,rootfs可以很小,只需要包括最基本的命令、工具和程序庫就可以了,因為底層直接用Host的kernel,自己只需要提供 rootfs 就行了。由此可見對於不同的linux發行版, bootfs基本是一致的, rootfs會有差別, 因此不同的發行版可以公用bootfs。
3.鏡像分層的好處就是資源共享
列如:有多個鏡像都從相同的 base 鏡像構建而來,那麼宿主機只需在磁碟上保存一份base鏡像,

同時內存中也只需載入一份 base 鏡像,就可以為所有容器服務了。而且鏡像的每一層都可以被共享。
4.docker 鏡像都是只讀的,當容器啟動時,一個新的可寫層會載入到鏡像的頂部,這一層被稱為容器層,容器層之下都稱為鏡像層。

5.鏡像的構建可以通過 Dockfile 和docker commit 這兩種方式
docker commit 方式是在一個鏡像的基礎上,重新對該鏡像操作後重新生成的一個專屬的鏡像。
命令格式 docker commit -m "提交的描述信息" -a "作者信息" 容器ID 要創建的目標的鏡像名:[標簽名]
示例

C. 超值一篇分享,Docker:從入門到實戰過程全記錄

作者 | 天元浪子

來源 | CSDN博客

想要真正理解Docker,就不得不從虛擬化技術的發展歷程說起。普遍認為虛擬化技術經歷了物理機時代、虛擬機時代,目前已經進入到了容器化時代。可以說,Docker是虛擬化技術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那麼,什麼是容器呢?容器和虛擬機有什麼不同?Docker和容器又是什麼關系呢?搞明白這幾個問題,Docker的概念就清晰了。

1.1 虛擬機和容器

藉助於VMWare等軟體,可以在一台計算機上創建多個虛擬機,每個虛擬機都擁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可以各自獨立的運行程序。這種分身術雖然隔離度高(操作系統級),使用方便(類似物理機),但佔用存儲資源多(GB級)、啟動速度慢(分鍾級)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相較於虛擬機,容器(Container)是一種輕量型的虛擬化技術,它虛擬的是最簡運行環境(類似於沙盒)而非操作系統,啟動速度快(秒級)、佔用存儲資源少(KB級或MB級),容器間隔離度為進程級。在一台計算機上可以運行上千個容器,這是容器技術對虛擬機的碾壓式優勢。

1.2 容器、鏡像和Docker

Docker是一個開源的應用容器引擎,可以創建容器以及基於容器運行的程序。Docker可以讓開發者打包他們的應用和依賴包到一個輕量級、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後發布到任何流行的Linux機器上,也可以實現虛擬化。

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在Docker和容器之間,還隱藏著一個鏡像的概念,令初學者頗感困惑。本質上,Docker鏡像是一個特殊的文件系統,它提供容器運行時所需的程序、庫、資源、配置等文件。Docker鏡像類似於一個py文件,它需要Docker的運行時(類似於python解釋器)運行。鏡像被運行時,即創建了一個鏡像的實例,一個實例就是一個容器。

1.3 Docker 和 k8s

作為容器引擎,Docker為容器化的應用程序提供了開放的標准,使得開發者可以用管理應用程序的方式來管理基礎架構,實現快速交付、測試和部署代碼。隨著容器的大量使用,又產生了如何協調、調度和管理容器的問題,Docker的容器編排應運而生。

k8s是Google開源的一個容器編排引擎,它支持自動化部署、大規模可伸縮、應用容器化管理,是一個開源的,用於管理雲平台中多個主機上的容器化的應用,k8s的目標是讓部署容器化的應用簡單並且高效,k8s提供了應用部署、規劃、更新、維護的一種機制。

Docker和k8sr都是以containerd(容器化標准)作為運行時,因此使用Docker創建的鏡像完全可以在k8s中無障礙的使用。


2.1 在ubuntu中安裝

在linux系統中安裝Docker非常簡單,官方為我們提供了一鍵安裝腳本。這個方法也適用於Debian或CentOS等發行版。

安裝過程如果出現超時,不要灰心,多試幾次,總會成功的。安裝完成後,Docker只能被root用戶使用,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取消許可權限制:

然後,重啟docker服務:

最後,關閉當前的命令行,重新打開新的命令行就可以了。

順便提一下,如果在CentOS下安裝,可能會出現一堆類似於下面的錯誤:

這是由於docker和Podman沖突造成的,需要先卸載Podman:

2.2 在Win10中安裝

Docker的運行,依賴linux的環境,官方提供了Docker Desktop for Windows,但是它需要安裝Hyper-V,Hyper-V是微軟開發的虛擬機,類似於 VMWare 或 VirtualBox,僅適用於 Windows 10。這個虛擬機一旦啟用,QEMU、VirtualBox 或 VMWare Workstation 15 及以下版本將無法使用!如果你必須在電腦上使用其他虛擬機(例如開發 Android 應用必須使用的模擬器),請不要使用 Hyper-V!

我的電腦是win10家庭版,不能直接安裝hyper-v,需要將下面的命令保存到cmd文件中:

然後在cmd文件上點擊右鍵,選擇使用管理員運行。執行完畢後會重啟,在重啟的過程中進行安裝。

2.3 Hello world

docker服務啟動的情況下,運行下面的命令:

此命令的含義是:

第一次運行時,因為本地沒有ubuntu:20.04鏡像,docker會自動從鏡像伺服器下載。下載過程可能需要多試幾次,只要成功一次,以後執行就不再需要下載了。

docker官方還提供了一個hello-world鏡像,可以直接運行:

此命令省略了鏡像版本和運行參數,docker使用latest作為版本,即最新版本。

從hello world的例子中,也可以體驗到,docker實例的運行是非常快的。


docker官方的鏡像庫比較慢,在進行鏡像操作之前,需要將鏡像源設置為國內的站點。

新建文件/etc/docker/daemon.json,輸入如下內容:

然後重啟docker的服務:

3.1 列出本地所有鏡像

執行命令 docker images 可以查看

當前我本地只有剛才安裝的兩個鏡像。

3.2 從鏡像庫中查找鏡像

執行命令 docker search 鏡像名稱可以從docker鏡像庫中查找鏡像。

最好選擇官方(OFFICIAL)的鏡像,這樣的鏡像最穩定一些。

3.3 下載新的鏡像

執行命令docker pull 鏡像名稱:版本號即可下載新的鏡像。

鏡像下載後,就可以使用鏡像來創建容器了。


4.1 啟動容器

執行命令docker run即可啟動容器,也就是創建某個鏡像的實例。docker run命令非常復雜,可以先執行一個docker run --help來查看幫助:

比如我們要執行python的shell,需要添加-it參數,即:docker run -it python:3.8

4.2 將宿主機的文件掛載到容器

docker容器與宿主機是隔離的,要想讓容器內的程序能訪問宿主機上的文件,需要通過-v參數將宿主機的文件掛載到容器中。

比如我們在宿主機上有一個hello.py,可以列印hello,想要在python容器中執行,就需要進行掛載。-v後還需要接兩個參數,分別是宿主機的目錄和容器內的目錄,兩者使用:分隔,路徑必須都是絕對路徑。

我的hello.py保存在主目錄的/docker_test目錄中,將這個目錄掛載到容器的/docker_test目錄,然後在容器內執行python /docker_test/hello.py:

4.3 容器的埠映射

我們修改一下hello.py,創建一個socket服務端,並監聽5000埠,當有客戶端連接時,列印客戶端的地址,先客戶端發送hello,然後關閉連接:

在容器內執行:

接下來,嘗試用telnet命令連接,結果卻是失敗的。原因是,127.0.0.1是宿主機的ip地址,5000是容器的埠,這與我們的習慣稍微有些不同。事實上,docker的容器是非常輕量的,它並沒有自己的網路,要想訪問容器的埠,需要進行埠映射,將容器的某埠映射到宿主機的埠,客戶端連接時,只要與宿主機的埠進行連接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代碼創建的伺服器,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被客戶端連接,因為代碼中綁定了127.0.0.1的ip,在容器中運行時,需要綁定所有ip,即0.0.0.0。

然後,再使用-p參數,-p還需要三個參數,即宿主機的ip地址、宿主機的埠、容器的埠,三者之間使用:分隔。一般的,可以將宿主機的ip地址省略,只寫宿主機的埠:容器的埠即可。

這樣,就將容器的5000埠映射到了宿主機的5001埠,使用:

即可與容器中的伺服器進行連接。

4.4 容器管理

上面的服務運行之後,可以使用docker ps命令,查看運行中的容器:

顯示的內容有下面幾列:

要想結束容器,可以使用docker kill 容器ID命令。


一般而言,當我們的程序開發完成後,會連同程序文件與運行環境一起製作成一個新的鏡像。

要製作鏡像,需要編寫Dockerfile。DockeFile由多個命令組成,常用的命令有:

注意,Docker鏡像中有一個層的概念,每執行一個RUN命令,就會創建一個層,層過多會導致鏡像文件體積增大。盡量在RUN命令中使用&&連接多條shell命令,減少RUN命令的個數,可以有效減小鏡像文件的體積。

5.1 自製顯示文本文件內容鏡像

編寫cat.py,接收一個文件名,由python讀取文件並顯示文件的內容:

這個例子比較簡單,縮寫Dockerfile如下:

這個Dockerfile的含義是:

需要說明的是,ENTRYPOINT有兩種寫法:

這里採用第二種寫法,是因為我們要在外部給容器傳遞參數。執行命令編譯Docker鏡像:

這個命令中,-t的含義是目標,即生成的鏡像名為hello,版本號為1.0,別忘了最後那個.,這叫到上下文路徑,是指 docker 在構建鏡像,有時候想要使用到本機的文件(比如復制),docker build 命令得知這個路徑後,會將路徑下的所有內容打包。

這樣,我們的第一個鏡像就製作完成了,使用下面的命令執行它:

即可看到~/docker_test/cat/files/test.txt的內容。

5.2 自製web伺服器鏡像

我們使用tornado開發一個網站,而python的官方鏡像是沒有tornado庫的,這就需要在製作鏡像時進行安裝。

測試的ws.py如下:

編寫Dockerfile文件如下:

在此我們驗證一下CMD與ENTRYPOINT的區別。在Dockerfile所在有目錄下執行如下命令:

執行完成後,再使用docker images使用就可以看到生成的鏡像了,然後使用下面的命令運行:

在瀏覽器中輸入宿主機的ip和8000埠,就可以看到頁面了。

在這個例子中,我使用的運行命令是CMD,如果在docker run中指定的其他的命令,此命令就不會被執行,如:

此時,容器中被執行的是python命令,而不是我們的服務。在更多情況下,我們希望在docker run命令中為我們的服務傳參,而不是覆蓋執行命令,那麼,我們應該使用ENTRYPOINT而不是CMD:

上面這種寫法,是不支持傳遞參數的,ENTRYPOINT和CMD還支持另一種寫法:

使用這種寫法,docker run命令中的參數才可以傳遞給hello.py:

這個命令中,--port=9000被作為參數傳遞到hello.py中,因此容器內的埠就成了9000。

在生產環境中運行時,不會使用-it選項,而是使用-d選項,讓容器在後台運行:

這種方式下,即使當前的控制台被關閉,該容器也不會停止。

5.3 自製apscheler服務鏡像

接下來,製作一個使用apscheler編寫的服務鏡像,代碼如下:

Dockerfile也是信手拈來:

生成鏡像:

應該可以運行了,文件復制需要兩個目錄,在運行時,可以使用兩次-v來掛載不同的目錄:


前面用到的官方python鏡像大小足足882MB,在這個基礎上,再安裝用到的第三方庫,添加項目需要的圖片等資源,大小很容易就超過1個G,這么大的鏡像,網路傳給客戶非常的不方便,因此,減小鏡像的體積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docker hub上有個一python:3.8-alpine鏡像,大小隻有44.5MB。之所以小,是因為alpine是一個採用了busybox架構的操作系統,一般用於嵌入式應用。我嘗試使用這個鏡像,發現安裝一般的庫還好,但如果想安裝numpy等就會困難重重,甚至網上都找不到解決方案。

還是很回到基本的路線上來,主流的操作系統鏡像,ubuntu的大小為72.9MB,centos的大小為209MB——這也算是我更喜歡使用ubuntu的一個重要原因吧!使用ubuntu作為基礎鏡像,安裝python後的大小為139MB,再安裝pip後的大小一下子上升到了407MB,要是再安裝點其他東西,很容易就趕上或超過python官方鏡像的大小了。

看來,尋常路線是很難壓縮鏡像文件體積了。幸好,還有一條曲線救國的路可走,這就是多階段構建法。

多階段構建的思想其實很簡單,先構建一個大而全的鏡像,然後只把鏡像中有用的部分拿出來,放在一個新的鏡像里。在我們的場景下,pip只在構建鏡像的過程中需要,而對運行我們的程序卻一點用處也沒有。我們只需要安裝pip,再用pip安裝第三方庫,然後將第三方庫從這個鏡像中復制到一個只有python,沒有pip的鏡像中,這樣,pip佔用的268MB空間就可以被節省出來了。

1、在ubuntu鏡像的基礎上安裝python:

然後運行:

這樣,就生成了python:3.8-ubuntu鏡像。

2、在python:3.8-ubuntu的基礎上安裝pip:

然後運行:

這樣,就生成了python:3.8-ubuntu-pip鏡像。

3、多階段構建目標鏡像:

這個dockerfile需要解釋一下了,因為它有兩個FROM命令。

第一個是以python:3.8-ubuntu-pip鏡像為基礎,安裝numpy,當然,在實際應用中,把所有用到的第三方庫出寫在這里。

第二個FROM是以FROM python:3.8-ubuntu鏡像為基礎,將第三方庫統統復制過來,COPY命令後的–from=0的意思是從第0階段進行復制。實際應用中再從上下文中復製程序代碼,添加需要的ENTRYPOINT等。

最後,再運行:

這然,用於我們項目的鏡像就做好了。比使用官方python鏡像構建的版本,小了大約750MB。


到此,我們的鏡像已經製作好了,可是,鏡像文件在哪,如何在生產環境下運行呢?

剛才使用docker images命令時,已經看到了生成的鏡像:

我們可以使用docker save命令將鏡像保存到指定的文件中,保存的文件是一個.tar格式的壓縮文件:

將hello.tar復制到生產環境的機器上,然後執行導入命令:

就可以使用了。

閱讀全文

與docker壓縮鏡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檢查伺服器地址命令 瀏覽:597
編譯過程和解釋過程的圖表形式 瀏覽:833
文明重啟如何弄自己的伺服器免費 瀏覽:912
伺服器許可權不足如何解決 瀏覽:373
少兒編程樂高主要是學什麼 瀏覽:674
張家口人社app如何實名認證 瀏覽:296
淘寶圖片怎麼設置加密 瀏覽:314
pdf拼接器 瀏覽:786
只有程序員能看得懂 瀏覽:183
java打成jar包 瀏覽:214
朗動大屏怎麼連安卓 瀏覽:331
如何把微信掛在伺服器上 瀏覽:822
linux比對兩個文件夾文件差異 瀏覽:457
火牛app怎麼刷火鑽 瀏覽:560
高中vb編程 瀏覽:818
國家反詐中心app如何設置來電預警 瀏覽:427
vB6如何做opc伺服器介面 瀏覽:252
數學分析考研真題pdf 瀏覽:371
充值網站源碼php 瀏覽:269
phpglobal什麼意思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