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英聯軍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 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 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 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 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 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 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 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 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 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 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 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 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 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 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 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 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 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辟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 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系;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 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 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向新的進攻 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 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 部注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 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先向北,隨後向東,殲擊伊軍主力部 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希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 攻歷時100小時。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 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據戰後統計, 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 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 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 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截斷伊軍,然後消滅伊軍」——隨著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一聲令下,多國部隊開始了對科威特境內及其附近的54.5萬伊軍地面部隊的驅逐殲滅戰。海灣戰爭開始了。截斷伊軍的空中行動持續了38天。從1月17日起,成千上萬的飛機和導彈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機場、導彈陣地、指揮與控制中心、化學和核武器工廠、儲存設施等)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多國部隊空軍已經完全獲得了空中優勢。伊拉克700架作戰飛機如果膽敢升空必被擊落無疑。 結果有300多架伊軍飛機被擊落,另有許多飛機被炸毀在掩體中,還有一些逃往伊朗並在那裡一直呆到戰爭結束。 薩達姆的這一行動使許多人懷疑伊拉克是否與它從前的敵人——伊朗,有什麼暗中交易,也許他想在戰後保留一支空軍。 消滅伊拉克地面部隊談何容易。具體他說,也就是只有地面部隊能打敗另一支地面部隊;只有地面部隊能佔領地面;只有地面部隊能攻擊、 包圍和打敗另一支地面部隊;只有地面部隊能在戰後佔領敵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一位參加了38天對伊空戰的美國空軍上校說:「空軍的主要任務已經完成,現在該輪到陸軍去打敗地面部隊並贏得勝利。」地面作戰於1991 年2月23日美國東部標准時間20時正式開始。
地面作戰開始之前,多國部隊計劃人員不能預測伊軍地面部隊的頑強程度,認為打敗在科威特的伊軍需要對復雜的防禦工事用重裝甲攻打幾周,然後迅速包圍,在薩達姆駐科威特的軍隊周圍形成一道絞索。駐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巴士拉附近的伊軍曾用6個月時間構築防禦工事,建成許多很深的反坦克戰壕和充滿燃油的溝渠,布下成千上萬的多層反坦克和人員的殺傷地雷, 修建了大量的地下指揮所、大炮和坦克掩體。
薩達姆擁有強大的地面部隊。根據公布的情況,薩達姆沿科威特西南前沿防禦線部署了由兩個機械化師和4個步兵師組成的軍;在東邊,沿科威特海岸,部署1個由5個步兵師組成的軍;在科威特中部,有兩個機械化步兵師和3個步兵師組成的軍,作為側翼機動戰術後備隊;在巴士拉南部的戰區後備隊中,部署的是伊軍訓練有素的共和國衛隊,由兩個坦克師和3個機械化步兵師組成的軍。
總之, 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共有4個軍、兩個坦克師、7個機械化和摩托化步兵師和12個步兵師。共有54.5萬軍隊,裝備4200輛坦克、2800輛裝甲運兵車、3100門火炮和160架直升機。薩達姆還有使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膽量。
幾周以前,美國防部長理查得B·切尼稱:「薩達姆及其在科威特境內和科威特附近的軍隊足智多謀, 可能會使我們大吃一驚。如果我們動用地面部隊將其逐出科威特, 必須首先對地面部隊進行猛烈的空襲。地面進攻的時刻由我們自己決定。」
美軍在沙烏地阿拉伯地面部隊的集結沒有採用越戰時期的逐步升級方式,即逐漸的、慢速的、有強烈爭議的、受政治制約的、吝惜的兵力投入。在海灣戰爭中,8月2 日薩達姆入侵科威特後幾天之內,美軍第82空降師高速機動和快速反應部隊就被部署到沙烏地阿拉伯。從那天起,美軍地面部隊在海灣的部署大規模地穩步增長。截止地面戰役開始前,美國在海灣地區部署了第7軍和第18空降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第1裝甲師、第3裝甲師、第2裝甲師、第1機步師、第24機步師、第 1騎兵師、第2裝甲騎兵團、第2裝甲師第1旅、第3裝甲騎兵團、第11防空炮旅、第、和第2陸戰隊遠征部隊(相當於師)、第4和第5陸戰隊遠征旅,加上直升機和美國特種部隊及突擊隊。英國派出第1裝甲師。埃及派出兩個坦克師。敘利亞派出1個坦克師。法國派出第6輕型裝甲師。加上沙特、科威特和其它穆斯林部隊,多國部隊的組成包括50萬美國人、2萬敘利亞人、3.5萬埃及人、4萬沙烏地阿拉伯人、3.5萬英國人、1萬法國人、 7000科威特人、1000加拿大人,還有其它國家的1.68萬軍隊。
隨著美軍及其它國家的軍隊在海灣大規模的集結,美軍總指揮保證美國及其多國部隊絕不會象越戰時期那樣受政治左右,而是要大刀闊斧地干。空中力量無情地、猛烈地、不停地轟炸。2月23日,第101空中突擊師所有的裝甲車和直升機開始攻擊。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伊軍趕出科威特。側翼迅速呈現包圍之勢。美國總統和聯合作戰指揮官們都牢記這次戰爭的原則:集中兵力、目標明確、出其不意、機動作戰、安全保密、節約用兵、速戰速決。
海灣作戰部隊的集結受到特別重視,但對大規模部隊流動所做的後勤努力難度也相當大。美國的後勤專家們面對的是如何把相當於整個懷俄明州的人口和吃用的東西從8700海里遠的地方移到沙烏地阿拉伯。這不僅包括人,還包括醫院、警察、商店、服裝店、飯店、旅館、活動住房、保養設備、衛生設備、水凈化廠、辦公室、辦公室設備、計算機和郵局等等,也就是要在敵對環境中維持50萬士兵的生活。另外還有大量的作戰武器裝備: 坦克、飛機、卡車、大炮、炸彈、火箭、導彈、子彈。
海灣戰爭地面作戰如何進行,大權在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及其多國部隊參謀班子手中,初期空中戰役必須有毀滅性結果。斯瓦茨科普夫將軍和他的空中作戰副手霍納將軍在戰爭的頭38天已經獲得了制空權。在空中戰役的後期階段,空中作戰的重點是孤立戰場。這意味著繼續進行空中戰役,用大規模空襲摧毀橋梁、切斷公路、封鎖隘路、中斷鐵路、佈雷、攻擊後備隊、破壞供應基地、炸掉掩體防禦工事,為地面部隊進攻做准備。單兵、坦克和裝甲運兵車上的人員使用的夜視系統使地面部隊在夜間突襲伊拉克成為可能。
施瓦茨科普夫將軍非常高興,總司令將戰役的戰術控制權交給了他。 當有人間他「誰來決定『沙漠風暴』的攻擊目標時」,施瓦茨科普夫將軍說他非常感謝布希總統及其智囊班子將戰場決定權交給了他 以及其他戰場指揮官。海灣戰爭與越南戰爭大不相同。越南戰爭期間,當時的約翰遜總統每天要長時間伏在越哺地圖上,為美國飛行員選擇目標。 而海灣戰爭中,一線指揮官有決定大權。施瓦茨科普夫將軍總結一條成功的經驗,就是「戰區統一指揮」。
施瓦茨科普夫將軍設法預測薩達姆可能採取的出其不意的手段。他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和我的整個參謀班子晝夜苦思冥想,推測伊拉克可能採取的花招。」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嚴格按照布希總統的旨意,充分發揮班子職能,成功地將多國部隊的人員傷亡降至最低點。
海灣戰爭地面作戰階段取得的戰績令人瞠目。伊軍戰俘高達80000至100000人,3700輛坦克和大量的伊拉克大炮及人員運兵車被摧毀。伊軍42個師被擊敗,美軍只有79人在地面作戰中死亡,28人被「飛毛腿」導彈炸死,23人死於空中戰役。
海灣戰爭地面作戰完全是按照美軍FM100-5空陸一體作戰理論進行的。霍納將軍說:「這種作戰思想就是用大規模空襲使地面部隊吃飽炸彈。」空陸一體作戰理論要求對敵後方進行空襲,切斷對前方的供給和增援行動,摧毀指揮與控制中心,孤立戰場。它要求空軍與陸軍之間的緊密協調。一位美陸軍指揮官解釋說:「具體方法就是在後方阻滯敵人,在前方把敵人一口一口吃掉!」
在戰爭初期階段,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將第101空中突出師、第82空降師、第24機步師和第3裝甲師部署在科威特南部與沙特交界處的沙特特遣隊後方,他的整個戰略最終依賴兩次精心策劃的佯攻。一次是部署在波斯灣的33艘軍艦特遣隊的1.7萬人的兩棲登陸,一次具有威脅性質的佯攻。目的是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南部戰線中部調兵至科威特東海岸陣地。另一次是代號為「黑爾瑪莉」的攻擊行動。奪取制空權後,以美英法三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向西推進,至伊拉克一沙特邊境南部,排成「一」字形陣勢。
進攻於沙特時間24日4時開始,第1和第2陸戰師沿科威特南部邊境中段突襲進攻,向北推進。第=旅和第2裝甲師支援陸戰隊進攻。在沙特和伊拉克邊境的最西部,法國第6輕型裝甲師和美國第82空降師第2旅從陸地對伊拉克境內大約50英里處的薩爾曼機場進行攻擊。在第1和第2陸戰師的右邊,也就是在沙特和科威特接壤的最右邊,兩個沙特特遣隊突破伊拉克防禦,沿海岸北上,向科威特城挺進。
上午8時,第101空中突擊師展開了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直升機攻擊。4000人乘直升機飛行60英里進入伊拉克境內,建立了前沿供應基地。第101空中突擊師連續作戰,向北推進,直至距伊拉克首都巴格達150英里處的幼發拉底河附近。
24日下午,科威特、埃及、敘利亞、沙特和其它阿拉伯國家的軍隊攻進科威特南部,與位於右側的陸戰隊部隊並肩作戰。位於法國軍隊和第82空降師東側的第24機步師對伊軍形成大包圍之勢。
第7軍的第1、第3裝甲師和第2裝甲騎兵師從第24機步師的右側翼向北推進。位於第7軍右側方的第1步兵師和英國的第1裝甲師,通過伊拉克的雷區和護堤越過伊拉克邊境。
與此同時,特種作戰部隊插入伊拉克縱深進行偵察。特種部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每個阿拉伯多國部隊營都有一個特種部隊分遣隊提供通信聯絡、近距空中攻擊和直升機支援。特種部隊亦用於搜索與救護任務和其它保密作戰任務。
2月25日和26日,沙特軍隊和其它阿拉伯軍隊繼續向科威特右側逼近,接近科威特城東部。英軍繼續向北進攻。第7軍向東部橫掃過去,在科威特北部邊界對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形成正面攻勢。
第24機步師進入底格里斯一幼發拉底河谷,封鎖了伊軍唯一的退路。位於最西邊的法國軍隊堅守陣地,防止伊軍從西邊切入。
27日,戰爭接近尾聲。第18空降軍向北部推進形成一道防線,然後向東攻打巴士拉。第7軍在南部與第18空降軍並排向東作戰,與伊共和國衛隊展開了傳統的坦克戰。阿拉伯軍隊從西部和南部逼近科威特城。第1陸戰師佔領了科威特城國際機場。第2陸戰師封鎖了科威特城所有的出口。
美國東部時間2月27日21時,總司令宣布當夜零點(沙特時間是28日8時)美國及多國部隊將停止進攻。100小時的地面作戰到此結束。
起因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並將科威特劃歸其第19個省。
聯合國制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連同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因為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多國部隊進攻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 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辟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系;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停火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據戰後統計, 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 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 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2. 伊拉克戰爭,老布希與薩達姆到底有什麼恩怨
伊拉克戰爭老布希與薩達姆,他們的恩怨如下。在伊拉克戰爭的時候,小布希他就說聯合國不受理的話,美國也不會對薩達姆動手,有專家認為薩達姆和老布希,他們兩個的家族,其實就是伊美兩國變化。薩達姆把錢轉到美英金融上,也是給提供了資金,有文件顯示說,當年的薩達姆在美國資金流動的時候有幾十億,這些資金也在老布希,他的見證下才會完成的。老布希和薩達姆他們開始是非常關系好的,就是因為戰爭之後就讓他們兩個人有了恩怨,在薩達姆他們的戰爭的時候就表示中立,兩國還建立了外交關系,美國還把伊拉克他們的恐怖主義的名稱也拿掉了,隨後老布希上任之後就借著友好,與薩達姆建立了友好的關系,在資金上也會支持他,但是他不能忍受在美伊兩國走上正常的時候,薩達姆他就背叛了他,在發起了戰爭之後,他們兩個人的關系也就不好了。
3. 9.11事件,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是發生在美國本土的一系列自殺式恐怖襲擊事件。19名恐怖分子劫持四架民航客機,兩架飛機分別沖撞紐約世界世易中心雙塔,
4. 伊拉克戰爭是布希的命令嗎
伊拉克戰爭完全是布希下令的,因為布希的老父親和伊拉克的總統薩達姆原是好友,後來反目成敵,老布希下台後沒有辦法把薩達姆趕下台,到了布希作總統之後,為了幫父親出氣,所以就發動伊拉克戰爭,布希是世界上的一個真正的戰販
5. 美國第一次攻打伊拉克是在什麼時候,理由是什麼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 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 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 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 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 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 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 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 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 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 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 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 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 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 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 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 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 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 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 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 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 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 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 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 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辟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 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 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 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 後方的聯系;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 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 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 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 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向新的進攻 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 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 部注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 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先向北,隨後向東,殲擊伊軍主力部 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希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整個地面進 攻歷時100小時。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 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 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據戰後統計, 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 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 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 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參戰國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進、空襲規模最大、戰況空前激烈和發展異常迅猛、雙方傷亡損失又極其懸殊的一場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作戰雖然只持續了 43 天,但它卻提供了現代局部戰爭的許多新鮮經驗和教訓。特別是由於大量高技術武器系統的作戰使用而展示的「軍事技術革命」,更為世界各國軍事理論家所關注,它引發人們用新的思維方式去探討現代局部戰爭的理論、指導規律和作戰方法。海灣戰爭是未來高技術戰爭的一個窺視孔。
一、戰爭爆發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佔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 1 個機械化步兵師和 1 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 350 余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 1 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 5 時 30 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 14 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 7 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 20 萬人,坦克 2,000 余輛。 8 月 8 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 19 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 20,000 人的科軍,只有 5,000 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 8 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二)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6,517 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 10,015 億桶)的 65 %,天然氣 24 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 13.7 %。日產石油約 1,45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 6,360 萬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約 1,20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萬桶)的 43 %。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 20 個特大的油田,有 11 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 766.1 萬桶,其中 206.4 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 26.9 %;西歐日進口石油 823.5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427.6 萬桶,占 51.9 %;日本日進口石油 548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354 萬桶,占 64.6 %。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三)美蘇關系緩和,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 40 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 2 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 1 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 40 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 8 月 3 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 8 月 2 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 14 票贊成, 0 票反對, 1 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 660 號決議。從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 12 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 38 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6. 什麼是布希主義
布希主義
Tod Lindberg [美國交流雜志]
布希主義
Tod Lindberg文
發表:美國交流雜志/2003年第2期;學術交流網/美國問題評論/2004年3月8日轉發
布希總統於2002年6月在西點軍校 (West Point) 的講話中就我們為何而戰作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闡述。事實上,他宣告了我在胡佛研究所
(Hoover Institution) 的同事邁克爾.麥克福爾 (Michael McFaul)
所稱的「自由主義」;該主義不僅將美國的武力用於保衛國家,還運用於保護自由和在全球范圍內傳播自由。
布希先生援引了喬治.馬歇爾 (George Marshall)
將軍在珍珠港事件半年後對西點軍校1942年畢業生講演中的一段話:「我們決心在這場可怕的斗爭結束前,我們的國旗被全世界公認為既是自由,也是壓倒一切的力量的象徵。」布希先生拓寬了馬歇爾將軍的寓意。他說:「無論我們高舉國旗到何處,它不僅代表我們的力量,也代表自由。」
美國國旗將不再只是「自由的象徵」。按布希先生的構想,美國將國力用於確保作為受自由之恩典範例的美國的生存和繁榮仍嫌不足。還有必要將美國的國力用於促進和保護他人的自由這一任務。
以下是布希先生的自由主義的核心:「我們國家的事業歷來比保衛國家更為宏大。一如既往地為正義的和平而戰 — 那是有利於人類自由的和平。
我們決心保衛和平免受恐怖份子和專制暴君的威脅。我們決心通過與大國建立良好關系以維護和平。我們還決心鼓勵在各大洲建立自由和開放的社會,以推廣和平。」
他詳細描述道:「20世紀以人類進步的唯一倖存的模式而終結,這種模式以人類尊嚴、法治、限制國家權力、尊重婦女、尊重私有財產、言論自由、司法公正和尊重宗教寬容等不可商榷的要求為基礎。美國不能將這一見解強加於人,然而我們能夠支持和報答為其人民做出正確選擇的政府。......我們將捍衛使所有進步成為可能的和平。
「說到人類的共同權利和需要時,這里不存在文明的沖突。自由的標准完全適用於非洲、拉丁美洲和整個伊斯蘭世界。伊斯蘭國家人民要求並理應享有所有國家人民享有的同樣的自由和機會。他們的政府應該聽取他們的願望。」
我不敢說我以前想過要談論這些,但人們在以上兩段文字中可以看到,白宮堅定地與弗朗西斯.福山1 (Francis Fukuyama)
的普遍論的「歷史的終結」的觀點為伍,即隨著人類互相承認其自由與平等,這一觀點將得以傳播,並反對塞繆爾.P.亨廷頓2 (Samuel P.
Huntington) 的「文明的沖突」 中的描述:尤其是西方的自由社會日益增長的實力必將遭遇其他具有截然不同的反自由價值觀的社會的激烈挑戰。
按照布希先生的觀點,「文明」只有一種。但這不等於說那些不屬於它的人就成了野蠻人;而是他們的統治者壓迫下的受害者。布希先生在這里指出:暴君們自己完全清楚他們沒有權利壓迫人民,他們堅持這樣做只能使自己軟弱。「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允許通過合法渠道表達不同政見,」他說。「一個前進中的國家會努力實現經濟改革,以釋放人民的巨大創業能量。一個蓬勃發展的國家會尊重婦女的權利。」
言外之意是,其政府未能做到這些的國家,將會處於弱勢、止步不前、不會興旺。用以證明「文明」賦予反對恐怖主義和爭取自由的戰爭力量的理由,恰恰是因為自由是成功的基礎,因而也是文明世界的力量。專制產生的軟弱使其在自由面前不堪一擊。
布希先生期待「一個超越反恐戰爭的正義與和平的世界」。以前總統們曾以宣戰來終戰,人們很容易把它嘲笑為獨特的美國式自負。但是請等等: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結束了歐洲幾個世紀的王朝沖突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不是確保了歐洲國家不再相互爭斗、美國也不必再與日本和德國作戰嗎?有那些想法並不傻;實際上,它們導致了布希先生描繪的「正義與和平的世界」的局部實現。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自由主義已經帶我們朝那個世界走了很長一段路,它能帶我們走得更長。
我們為何而戰
布希的講話不失為建立以美國國力為核心,以傳播自由為目標的國際新秩序的奠基性文件。讓我們這么說吧:你聽說過門羅主義3 (Monroe Doctrine)
,是吧?天定命運論4 (Manifest Destiny) 呢?這篇西點軍校講話與其自由主義將因提出了某些重要性不亞於它們的觀點而被人們銘記。
這一思想尚未被人理解,我認為主要是由於華盛頓的那種慣有的、而有點憤世嫉俗的厭世態度;根據這種態度,世界上沒什麼新鮮事,我們以前全都看到過了,因此我們不會再驚訝。這種傾向通常無害,除非真的有新鮮事發生
— 諸如一位美國總統在本土遭受毀滅性襲擊後尋得並闡明了美國國力在世界上的新目的 — 而評論便顯得有點兒滯後了。
《旗幟周刊》(Weekly Standard) 的弗雷德.巴恩斯 (Fred Barnes)
在以應有的嚴肅態度對待這篇講話方面是個例外。巴恩斯先生主要聚焦在布希先生清楚說明的先發制人(實際上,「預防性」的說法更好)政策的實際問題上。這一政策是:為了應對潛在的威脅,美國不會等挨了打,甚至不會等到敵人的進攻在即時才出手。布希先生說:「我們必須把仗打到敵人那兒、擾亂他的計劃、在最嚴重的威脅出現之前就予以迎頭痛擊。」我贊同巴恩斯先生對布希先生那樣的理解,譬如說,布希先生不下達在伊拉克「更迭政權」的命令是絕不可能的。
我想即使如此,我們仍未跟上布希先生的遠見。我想有可能布希先生口是心非,或者不明白他講話的內涵,或者很快就會隨風揚帆,但我認為一個更有道理的解釋是,他說出了他的意思,並且說的很當真。
自「9.11」恐怖事件以來,他在多次明確表示美國正在採取防禦性軍事行動。本篇講話中的新內容在於他所說的自由理念的毫不含糊的「普遍化」。對布希先生而言,沒有其他的「人類進步模式」。但這意味美國目前正以自由主義所促進的不是一種模式。它是答案,而且是最終答案。
這是同時在說兩件事。首先,那些認為有另一種「模式」或多種模式,以及那些在倡導某種其他生活方式的人(如烏薩馬.本.拉登)完全錯了。其次,這些人必將失敗。由於他們無力與「人類進步」創造的資源相匹敵,他們發起的任何挑戰必將受挫。
正如布希先生在一個使人醒悟、甚至其暗示可能令人顫栗的詞句中所指出的那樣,「美國擁有並有意欲繼續保持首屈一指的軍事力量,從而使其在其他時期出現的破壞穩定的軍備競賽失去意義,並使競爭限於貿易和其他追求和平的事業上。」這裡布希先生說的是美國絕不允許出現(用國際關系的行話說是)一個「與之匹敵的競爭者」。我們永遠不會再處於「超級大國對抗」的處境,更不會是多邊力量平衡中的一個齒輪。當前在實力上一邊倒的形勢能最有效地促進和平,因為它告訴各國政府,它們可能抱有的任何追求戰爭的志向是「毫無意義」的。
布希先生指出:「大國還因共同的價值觀而日趨團結,而非由於意識形態的沖突而四分五裂。美國、日本和我們在太平洋地區的盟友,以及當今所有歐洲國家都對人類的自由許下了重大的承諾……過去,對抗的大國在棘手的區域性問題上各自支持一方,使分裂加劇、並更趨復雜……我們必須在時機良好時建立強有力的大國關系,以便在時機逆轉時有助於處理危機。」
這種見解實際上是,一種普遍的、跨國家的文明在進展中。「美國沒有帝國邊疆可擴展,也沒有烏托邦可建立。我們只希望他人獲得我們自己希望得到的:遠離暴力的安全、自由賦予的獎賞,和對更美好生活的期望。」我們真誠地願意幫助「其他人」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布希先生在這里指出:暴君們自己完全清楚他們沒有權利壓迫人民,他們堅持這樣做只能使自己軟弱。......
言外之意是,其政府未能做到這些的國家,將會處於弱勢、止步不前、不會興旺。
布希的講話不失為建立以美國國力為核心,以傳播自由為目標的國際新秩序的奠基性文件。......這種見解實際上是,一種普遍的、跨國家的文明在進展中。
弗朗西斯.福山: (1952-) 美國約翰斯霍布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教授。他在民主化、國際政治經濟,和前蘇聯對第三世界的國際政策方面撰寫了浩繁著作。近年來,他主要將精力集中在文化和社會資本在現代經濟生活的作用以及技術發展的社會影響等領域。—
編注
塞繆爾.P. 亨廷頓:(1927 - )。他於20世紀90年代初在《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一書中提出了「文明沖突論」,在西方學界掀起軒然大波。— 編注
門羅主義:1823年美國第5任總統傑姆斯.門羅 (James Monroe) 提出的美國外交政策原則,口號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譯注
天定命運論:19世紀鼓吹美國對外擴展為天命所定的一種理論。— 譯注
7. 布希過去8年的經典語句
布希的成就可謂前無古人:還沒有哪一位美國總統會在做國情咨文報告時,忘記了這份報告原來叫作"國情咨文"。小布希也因此憑借最滑稽的總統這一頭銜載入美利堅合眾國的史冊。他遭遇不幸的文字游戲以及表達上的錯誤堪稱傳奇。互聯網維基網路以及網路視頻平台Youtube上對此都記錄在案,且冠以"布希語錄"的美名。典型的布希語錄是這樣的:
"人類和魚類可以和平共處。"
"今天我宣布一項計劃,我們將探索宇宙空間,將人類的足跡延伸到整個太陽系。"
整個太陽系--如果美國總統非要這樣,也沒有辦法。但對氣候保護,他就沒有多大興趣。因為美國總統要為美國人民著想。還有美國經濟。"重要的事情先來。首先是美國人。這是我的工作重點。"
布希語錄還被印成了日歷,每天一條經典語句。布希日歷甚至賣到了德國。因為在德國,布希語錄也有日益壯大的粉絲群體。布希在任八年,給大部分德國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布希,美國的那個,現在要下台了--我想說,他得為戰爭負責,他干涉其他國家的事情太多了。這是我的看法。總是干涉其他國家的事情,他應該只管好美國就夠了,因為美國也不是毫無問題。"
"對對,他很勇敢。恐怖主義必須被打倒。我們就找到這么一個勇敢的人,那就是布希。沒有誰攬了這么多事情。"
"我完全不同意這種說法。從一開始到他連任,我就不贊同他的做法。因為他挑起了伊拉克戰爭。"
布希,戰爭狂人。大多數德國人會首先把小布希的名字同阿富汗戰爭聯系起來。"在我的命令之下,美國軍方已經開始對阿富汗境內的基地組織恐怖份子訓練營、以及塔利班政權的軍事設施發動了襲擊。"
而在伊拉克:"盟軍已經發動了名為『自由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把薩達姆趕下台。"
大部分德國人認為,美國領導的反恐戰爭使世界分化成兩個陣營:要麼和美國在一起,要麼反對美國,非黑即白。"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必須作出抉擇:你們要麼和我們在一起,要麼和恐怖份子在一起。"
"我想到的第一個詞是"權力",他想擁有一切,最好能統治整個世界。"
"我認為,布希帶來了戰爭,把美國內政攪得一團糟。用德語來說,就是個蠢貨。""他是通過美國受到的襲擊來發動美國人民,在伊拉克開戰,我覺得糟透了。"
"我相信,他下台,不光美國人感到高興。"
"我覺得,他損害了整個西方世界的名譽,在阿拉伯國家和整個世界都是如此。以"民主"為名,卻實在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布希自己呢?毫無變化。他每次關於伊拉克形勢的講話都有新的語錄產生。接下來這個例子,他本來想說,伊拉克人民不能讓殺人犯來決定他們的未來。"呃...這個...這個...人們必須明白...伊拉克人民必須明白...任何時候,如果有一個殺人的組織想要殺死無辜的伊拉克人...那麼...呃...他們的未來...絕不能讓這些殺手來決定。這一點他們必須明白。我想他們明白這一點。"
無論如何,在任八年後,對這位美國總統的總結的確與眾不同。接下來這句話並不算布希語錄,而是非常直接的表達。布希認為,美國如今更加安全,因為兩個恐怖政權被永遠推翻了。"美國更安全了。兩個恐怖政權永遠消失了。5000多萬個靈魂如今生活在自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