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遼寧大連新增5例無症狀病例,當地採取了什麼舉措
11月11日遼寧新增的52例本土病例中有5名無症狀感染者均為大連報告的,這兩天大連的病例持續增加,面對嚴峻的防控情勢,遼寧大連已經調整了2個高風險地區和31個中風險區。這時遏制病毒傳播的有效途徑就是居民盡量不出門,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能不給政府增加負擔、添加麻煩。
大連本輪疫情病毒載量高,傳播速度快、代際時間短,疫情隱匿,不易發現。早期出現了較多的無症狀感染者,且呈現單位聚集性、家庭聚集性和學校聚集性的特點,病例主要集中在科強食品公司和庄河大學城,現已經對涉及的重點人群進行了有效管控。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眼下疫情愈演愈烈,為嚴格落實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個小區、村莊都要做好外來人員排查,嚴格落實“兩掃一測一登記”工作,從點滴做起,築牢健康堡壘。
② 遼寧省丹東東港市行政執法局在沒有法院強拆令的前提下進行強遷是執行誰的命令
你這種說法不對,先告訴你一下,沒有更上一層領導的指示,他們是不會去強拆的,執法局很多時候也是身不由己。。。。。。。
③ 九一八時的「東三省」是哪三省
1931年9月~1932年3月,日軍發動侵佔中國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後,將侵略中國,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作為對外的基本國策。30年代初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日本以沉重打擊,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日本政府為轉嫁危機,緩和國內矛盾,擺脫困境,加速了以武力侵略中國的步伐。繼"東方會議"、"大連會議"策定《對華政策綱領》之後,陸軍中央部於1931年6月制訂了《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伺機發動戰爭。據此,關東軍相繼製造"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為進攻東北尋找借口,正當其劍拔弩張時,8月16日,蔣介石向張學良下達對日軍的尋釁不予抵抗的命令。張旋即向所部轉達了此令。日本關東軍乘中國國民黨政府集中力量誅除異己和"圍剿"工農紅軍以及東北邊防軍主力部隊入關,東北防守減弱之機,以1.05萬餘人,採取以寡擊眾、先發制人、速戰速決的方針,向中國東北三省19萬守軍發動攻擊。
日軍侵佔遼寧、吉林省主要城鎮 9月18日22時20分,日本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率數名士兵,按關東軍預謀計劃,炸毀奉天(今沈陽)北大營西南約800米、柳條湖村東側之南滿鐵路(長春-大連)鐵軌1.5米,誣稱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襲擊守備隊。接著,在爆炸點以北3公里待命的第3連立即由西北向北大營中國駐軍發起攻擊。隨後獨立守備第2營主力、第5營先後向北大營攻擊;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19日1時20分至2時,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令第2師主力由遼陽向奉天集中,進攻奉天城;獨立守備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今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子、二道溝、南嶺。駐守北大營的東北邊防軍第7旅突遭攻擊,部分官兵被迫自衛還擊,自發抵抗,但在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命令下,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幾近潰不成軍撤往撫順、清原。6時30分,日軍僅以24人的傷亡就攻佔北大營。至10時,日軍相繼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丹東-沈陽)沿線18座城鎮。駐守長春地區的東北邊防軍第23、第25旅和炮兵團遭攻擊後,自發奮起抗擊,戰至次日,一部被繳械,一部撤往榆樹等地,長春陷落。20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投敵,所部大多歸降,日軍第2師主力進占吉林。同日,日軍朝鮮軍增派的混成第39旅和兩個飛行中隊進抵奉天,支援關東軍作戰。22日,中共中央通過《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提出組織東北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軍。
日軍侵佔黑龍江省主要城鎮 10月1日,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旋奉日軍命令派所部3個團向省會齊齊哈爾進犯。16日進至嫩江橋時,被黑龍江省防軍守橋部隊擊退。守軍為阻止日偽軍進犯,將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炸毀。26日,日軍第2師第29團進佔四洮鐵路(四平-洮安)沿線主要車站、城鎮。27日,日本齊齊哈爾特務機關長林義秀以關東軍司令官代理名義向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黑龍)江副司令長官馬佔山提出:限黑龍江省政府於11月3日前修竣嫩江橋,否則,日方將以實力掩護自行修復。這一無理要求被拒絕後,關東軍於11月4日以掩護修橋為借口,令嫩江支隊向嫩江橋北守軍發動攻擊。馬佔山指揮3個旅又5個團共1.6萬餘人進行江橋抗戰,在江橋、大興、三間房、昂昂溪等地予日軍嫩江支隊、第2師以打擊,戰至18日晚,終因傷亡慘重、糧盡彈絕而棄守省城,撤往克山、海倫,並在海倫組建黑龍江省政府,繼續組織抗日。19日,日軍陷齊齊哈爾。其間,日本陸軍中央部於11月16日增調混成第4旅到東北。
日軍侵佔錦州、哈爾濱 日軍攻佔黑龍江省主要城鎮後,隨即回師奉天,准備進攻遼西地區。12月15日,日本參謀本部令關東軍攻佔錦州。1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本土向關東軍增派混成第8旅。隨後又從朝鮮向關東軍增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28日,第2師主力由田莊台、營口間渡過遼河向錦州進犯。30日,混成第39旅由奉天、新民向打虎山(今大虎山)進犯。1932年1月2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由奉天進抵石山(今屬凌海),次日進占錦州。此時,駐錦州的東北邊防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已奉命撤往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今並入遼寧、河北、內蒙古)。之後,關東軍趁中國爆發"一·二八"抗戰,國內外視聽都集中到上海這座中國最大城市之際,於28日晚令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攻,隨即又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北上增援。31日,以原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奮起進行哈爾濱保衛戰。經五天激戰,自衛軍傷亡慘重,被迫撤往賓縣,繼續在哈東地區組織抗日斗爭。2月5日,日軍陷哈爾濱。隨後,日軍分兵向退守海倫的黑龍江省政府和賓縣的吉林省政府進攻。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的傀儡、清廢帝溥儀出任"執政"的偽滿洲國發表"誕生"通電。至此,東三省淪為日本殖民地。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軍國主義推行大陸政策的一個重大步驟,也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由於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軍僅以2個師另2個旅及獨立守備隊、重炮營和航空兵一部,共約4萬人,在不足半年之內,迅速佔領東三省省會及主要城鎮,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影響下,東三省廣大人民群眾、邊防軍和地方武裝的愛國官兵、綠林武裝,自發組成東北抗日義勇軍積極抗擊日偽軍
④ 我國第一艘航母是用什麼命名的
我國第一艘航母是命名為遼寧艦。
遼寧號航空母艦(代號:001型航空母艦,舷號:16,簡稱:遼寧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隸下的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也是中國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艦。
⑤ 遼寧葫蘆島市一地升級為高風險地區,當地採取了哪些防疫措施
遼寧葫蘆島市一地區升級為高風險地區以後,當地立刻採取了防疫措施:與陽性感染者有交集的人員以及來返當地人員,要有核酸檢測證明並且進行自我隔離;居民最好都待在家裡,非必要不出門;領導班子做好防疫工作,確保二十四小時有人值班
一、把控人員往返安全
當地相關管理部門強調,為了進一步落實對疫情的防控,到達葫蘆島市未滿十四天以及離開該地區到別省的相關人員,要有48小時核酸監測證明,如果沒有就立刻進行監測,並且自我隔離十四天,沒有異樣方可自由。同樣,和陽性感染者有重合軌跡的人員,都必須接受核酸監測並進行自我隔離。
⑥ 日本當年是怎樣佔領東三省
1931年9月~1932年3月,日軍發動侵佔中國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後,將侵略中國,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作為對外的基本國策。30年代初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日本以沉重打擊,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日本go-vern-ment為轉嫁危機,緩和國內矛盾,擺脫困境,加速了以武力侵略中國的步伐。繼"東方會議"、"大連會議"策定《對華政策綱領》之後,陸軍中央部於1931年6月制訂了《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伺機發動戰爭。據此,關東軍相繼製造"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為進攻東北尋找借口,正當其劍拔弩張時,8月16日,蔣介石向張學良下達對日軍的尋釁不予抵抗的命令。張旋即向所部轉達了此令。日本關東軍乘中國國民xxgo-vern-ment集中力量誅除異己和"圍剿"工農紅軍以及東北邊防軍主力部隊入關,東北防守減弱之機,以1.05萬餘人,採取以寡擊眾、先發制人、速戰速決的方針,向中國東北三省19萬守軍發動攻擊。
日軍侵佔遼寧、吉林省主要城鎮9月18日22時20分,日本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率數名士兵,按關東軍預謀計劃,炸毀奉天(今沈陽)北大營西南約800米、柳條湖村東側之南滿鐵路(長春-大連)鐵軌1.5米,誣稱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襲擊守備隊。接著,在爆炸點以北3公里待命的第3連立即由西北向北大營中國駐軍發起攻擊。隨後獨立守備第2營主力、第5營先後向北大營攻擊;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19日1時20分至2時,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令第2師主力由遼陽向奉天集中,進攻奉天城;獨立守備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今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子、二道溝、南嶺。駐守北大營的東北邊防軍第7旅突遭攻擊,部分官兵被迫自衛還擊,自發抵抗,但在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命令下,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幾近潰不成軍撤往撫順、清原。6時30分,日軍僅以24人的傷亡就攻佔北大營。至10時,日軍相繼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丹東-沈陽)沿線18座城鎮。駐守長春地區的東北邊防軍第23、第25旅和炮兵團遭攻擊後,自發奮起抗擊,戰至次日,一部被繳械,一部撤往榆樹等地,長春陷落。10月1日,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旋奉日軍命令派所部3個團向省會齊齊哈爾進犯。16日進至嫩江橋時,被黑龍江省防軍守橋部隊擊退。守軍為阻止日偽軍進犯,將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炸毀。26日,日軍第2師第29團進佔四洮鐵路(四平-洮安)沿線主要車站、城鎮。27日,日本齊齊哈爾特務機關長林義秀以關東軍司令官代理名義向黑龍江省go-vern-ment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黑龍)江副司令長官馬佔山提出:限黑龍江省go-vern-ment於11月3日前修竣嫩江橋,否則,日方將以實力掩護自行修復。這一無理要求被拒絕後,關東軍於11月4日以掩護修橋為借口,令嫩江支隊向嫩江橋北守軍發動攻擊。馬佔山指揮3個旅又5個團共1.6萬餘人進行江橋抗戰,在江橋、大興、三間房、昂昂溪等地予日軍嫩江支隊、第2師以打擊,戰至18日晚,終因傷亡慘重、糧盡彈絕而棄守省城,撤往克山、海倫,並在海倫組建黑龍江省go-vern-ment,繼續組織抗日。19日,日軍陷齊齊哈爾。其間,日本陸軍中央部於11月16日增調混成第4旅到東北。
日軍侵佔錦州、哈爾濱日軍攻佔黑龍江省主要城鎮後,隨即回師奉天,准備進攻遼西地區。12月15日,日本參謀本部令關東軍攻佔錦州。1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本土向關東軍增派混成第8旅。隨後又從朝鮮向關東軍增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28日,第2師主力由田莊台、營口間渡過遼河向錦州進犯。30日,混成第39旅由奉天、新民向打虎山(今大虎山)進犯。1932年1月2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由奉天進抵石山(今屬凌海),次日進占錦州。此時,駐錦州的東北邊防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已奉命撤往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今並入遼寧、河北、內蒙古)。之後,關東軍趁中國爆發"一·二八"抗戰,國內外視聽都集中到上海這座中國最大城市之際,於28日晚令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攻,隨即又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北上增援。31日,以原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奮起進行哈爾濱保衛戰。經五天激戰,自衛軍傷亡慘重,被迫撤往賓縣,繼續在哈東地區組織抗日斗爭。2月5日,日軍陷哈爾濱。隨後,日軍分兵向退守海倫的黑龍江省go-vern-ment和賓縣的吉林省go-vern-ment進攻。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的傀儡、清廢帝溥儀出任"執政"的偽滿洲國發表"誕生"通電。至此,東三省淪為日本殖民地。
⑦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是誰下的命令
是張學良下的命令不抵抗。
北伐戰爭結束以後,蔣介石意圖獨霸,削弱其他軍人兵力,因此,於1930年5月,爆發了中原大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決意聯軍,合取蔣介石。聯、蔣雙方經過激烈戰斗,死傷慘重,蔣軍戰勢危機,被聯軍包圍,蔣介石面臨生命危險,向張學良求救。
9月18日,張學良宣布反對內戰,支持蔣介石,希望各方立刻停戰。張學良的建議被聯軍拒絕後,張學良於兩日後率東北軍幾萬人入山海關,蔣張合力,聯軍潰敗。
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張學良收編接管西北軍,並入主燕京,進軍華北,勢力大增,中原大戰結束。蔣介石從此後對中國的影響力,對各地軍閥的控制能力大增。
中原大戰和萬寶山事件發生以後,全球經濟大恐慌的環境下,剛從內戰中恢復的華北、東北的統一的中國國家主權和日本的南滿鐵路的特權,沖突的可能性升高。
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沖突,以公理為周旋」。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沖突、退守錦州,日軍很快便佔領了東三省全境。
東北軍之所以不抵抗,一方面是因為東北軍與日軍的軍事實力相差懸殊,況且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東北軍的主力剛剛結束了中原大戰,停留在關內,後來又有部隊調入關內去剿滅石友三叛變,關外處於軍事空虛狀態。東北軍內部也有很強大的降日派,在抗日的問題上會選擇倒戈。
另外,中國方面也不可能支援東北抗戰,故此,東北軍抵抗與否,結果都是一樣的,東北必丟無疑。
東北軍不抵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張學良作為地方軍閥,不願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中國政壇,非嫡系只能以擁兵自重的方式生存,否則關內亦無其立足之地。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借口。
九一八事發當時,張學良親自下令不抵抗,而蔣介石遲至9月19日到達南昌後,晚上九點至十點才從上海方面得知「事變」的消息。張學良事後自己也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
(7)遼寧的命令擴展閱讀:
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日亟,中國分離主義愈加猖獗,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反蔣反日等口號、全國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1935年4月,蔣介石為了削弱張學良的軍力,命令張學良圍剿紅軍,卻遭到挫折,逐漸對蔣的調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張學良與周恩來在膚施(今陝西延安)會談,提出聯蔣抗日,為中共中央所採納,與紅軍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這時,葉劍英又攜帶雙方停戰計劃及毛澤東的約書來到西安,張學良拿出巨額私款,贈送紅軍做冬季衣食補給費用。共產黨也在西安設立了辦事處。
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最終得和平解決,而國民政府提前終止對共產分離主義的剿滅戰,建立了中國抗日形式上的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