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周赧王時東西周分治的經過
周本紀第四
解惠全 張德萍 譯注
【說明】周朝是繼殷商滅亡之後,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奴隸制王朝。周也是一個古老的部族,活動在西北黃土高原上,可能是夏族的一個分支。早在唐堯時代,周的始祖後稷就擔任農師,掌管農業生產。後稷的後代公劉、古分亶亶父(dǎnfǔ,膽甫)率領族人繼續施行興農措施,使部族逐漸強大。古公亶父為了躲避戎狄的侵擾,率族離開豳(bīn,彬)地移居岐下,營建城邑,修治村落,設立官職,廣行仁義,建立了周國。又經過公季、文王的苦心經營,加強了國力,直到武王率領天下諸侯,抓住商紂王暴虐無道、喪盡民心的時機,一舉滅商,建立了周王朝。
《周本紀》概括地記述了周王朝興衰的歷史,勾畫出一個天下朝宗、幅員遼闊的強大奴隸制王國的概貌,以及其間不同階段不同君王厚民愛民或傷民虐民的不同政治作風,君臣之間協力相助共圖大業或相互傾軋各執已見的不同政治氣氛。
在這篇本紀里,司馬遷明顯地是以儒家的思想觀點來看待周朝歷史的,宣揚的是仁義興邦的道理。這突出地表現在對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敘寫上。這幾個人都是儒家理想中聖主賢臣的典範,周初那種君臣和睦、偃戈釋旅的局面也正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環境。篇中對武王著意進行了刻畫,在敘寫了他滅殷的過程之後,又寫了他日不暇食、夜不安寐,立社稷,改正(zhēng,征)朔,實行分封、以殷制殷等安邦定國、攘邊安內的政策策略,給讀者展示了一個有宏圖大略、有經營之術的古代政治家形象。
周朝自成王以後,沒有出現賢聖君主,卻出現了幾個昏庸暴君,所以司馬遷對一般君主都輕輕幾筆帶過,而對幾個昏庸暴君則給以重墨。如厲王的專利塞言、幽王的寵婦戲臣,都寫得像精彩的戲劇,既有歷史背景的輔排,又有人物性格的展現,於嚴峻的形勢之中,突出了他們的昏庸暴虐,剛愎拒諫,給文學史的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幾個精彩的形象。與此同時,司馬公還為讀者展示了幾位盡忠敢諫的輔臣形象。如穆王將伐犬戎時,祭(zhài,寨)公謀父對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厲王貪圖財利,重用專擅財利的榮夷公,芮良夫則直言相勸;
厲王以殺戮禁止國人批評朝政,召(shào,邵)公不但反復勸諫,在危難之時還舍子救險,與周公一起代行國政,即歷史上有名的「共和行政」。這些也都寫得精彩感人。
這篇本紀選材精審,詳略得當,間或用小說筆法渲染環境,烘托氣氛,於細行微言之中突出人物性格,使得一篇約八百年的王朝史簡明扼要,跌宕生姿,令人回味。
周的始祖後稷,名叫棄。他的母親是有邰(tái,台)氏部族的女兒,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嚳(kù,酷)的正妃。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見一個巨人腳印,心裡欣然愛慕,想去踩它一腳,一踩就覺得身子振動像懷了孕似的。滿了十月就生下一個兒子,姜原認為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個狹窄的小巷裡,但不論是馬還是牛從他身邊經過都繞著躲開而不踩他,於是又把他扔在樹林里,正趕上樹林里人多,所以又挪了個地方;把他扔在渠溝的冰上,有飛鳥飛來用翅膀蓋在他身上,墊在他身下。姜原覺得這太神異了,就抱回來把他養大成人。由於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棄。
棄小的時候,就很出眾,有偉人的高遠志向。他游戲的時候,喜歡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種出來的麻、豆長得都很茂盛。到他成人之後,就喜歡耕田種谷,仔細觀察什麼樣的土地適宜種什麼,適宜種莊稼的地方就在那裡種植收獲,民眾都來向他學習。堯帝聽說了這情況,就舉任棄擔任農師的官,教給民眾種植莊稼,天下都得到他的好處,他做出了很大成績。舜帝說:「棄,黎民百姓開始挨餓時,你擔任了農師,播種了各種穀物。」把棄封在邰,以官為號,稱後稷,另外以姬為姓。後稷的興起,正在唐堯、虞舜、夏商的時代,這一族都有美好的德望。
後稷死後,他的兒子不窋(zhú,竹)繼位。不窋晚年夏後氏政治衰敗,廢棄農師,不再務農,不窋因為失了官職就流浪到戎狄地區,不窋死後,他的兒子鞠(jū,居)繼位。鞠死後,兒子公劉繼位。公劉雖然生活在戎狄地區,仍然治理後稷的基業,從事農業生產,巡行考察土地適宜種什麼,從漆水、沮水,渡過渭水,伐取木材以供使用,使得出門的人有旅費,居家的人有積蓄。民眾的生活都靠他好起來。各姓的人都感念他,很多人遷來歸附他。周朝事業的興盛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所以,詩人們創歌譜樂來懷念他的功德。公劉去世後,兒子慶節繼位,在豳(bīn,賓)地建立了國都。
慶節去世後,兒子皇仆繼位。皇仆去世後,兒子差弗繼位。差弗去世後,兒子毀隃繼位。毀隃去世後,兒子公非繼位。公非去世後,兒子高圉(yǔ,語)繼位。高圉去世後,兒子亞圉繼位。亞圉去世後,兒子公叔祖類繼位。公叔祖類去世後,兒子古公亶父(dǎnfǔ,膽,甫)繼位。古公亶父重修後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普施仁義,國人都愛戴他。戎狄的薰(xūn,熏)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就主動給他們。後來又來侵擾,想要奪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反擊。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想讓他給大家謀利益。現在戎狄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著我或跟著他們,有什麼區別呢?民眾為了我的緣故去打仗,我犧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干。」於是帶領家眾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腳下居住。豳邑的人全城上下扶老攜幼,又都跟著古公來到岐下。以至其他鄰國聽說古公這么仁愛,也有很多來歸從他。於是古公就廢除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建築房舍,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又設立各種官職,來辦理各種事務。民眾都譜歌作樂,歌頌他的功德。
古公的長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他的妃子太姜生下小兒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為妻,她也像太姜一樣是賢惠的婦人。生下昌,有聖賢的祥兆。古公說:「我們家族有一代要興旺起來,恐怕就在昌身上應驗吧?」長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傳給昌,就一塊逃到了南方荊、蠻之地,隨當地的習俗,在身上刺上花紋,剪掉了頭發,把王位讓給季歷。
古公去世後,季歷繼位,這就是公季。公季學習實行古公的政教,努力施行仁義,諸侯都歸順他。
公季去世,兒子昌繼位,這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文王,他繼承後稷、公劉的遺業,效法古公、公劉的法則,一心一意施行仁義,敬重老人,慈愛晚輩。對賢士謙下有禮,有時到了中午都顧不上吃飯來接待賢士,士人因此都歸附他。伯夷、叔齊在孤竹國,聽說西伯非常敬重老人,就商量說為什麼不去投奔西伯呢?太顛、閎(hōng,洪)夭、散宜生、鬻(yù,玉)子、辛甲大夫等人都一起歸順了西伯。
崇侯虎向殷紂說西伯的壞話,他說:「西伯積累善行、美德,諸侯都歸向他,這將對您不利呀!」於是紂帝就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有)里。閎夭等人都為西伯擔心,就設法找來有莘氏的美女,驪戎地區出產的紅鬃白身、目如黃金的駿馬,有熊國出產的三十六匹好馬,還有其他一些珍奇寶物,通過殷的寵臣費仲獻給紂王。紂見了這些非常高興,說:「這些東西有了一件就可以釋放西伯了,何況這么多呢!」於是赦免了西伯,還賜給他弓箭斧鉞,讓他有權征討鄰近的諸侯。紂說:「說西伯壞話的是崇侯虎啊!」西伯回國之後就獻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請求紂廢除炮格的刑法,這種刑罰就是在銅柱上塗上油,下面燒起炭火,讓受罰者爬銅柱,爬不動了就落在炭火里。紂答應了西伯的請求。
西伯暗中做善事,諸侯都來請他裁決爭端。當時,虞國人和芮(ruì,瑞)國人發生爭執不能斷決,就一塊兒到周國來。進入周國境後,發現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人們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虞、芮兩國發生爭執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就覺得慚愧了,都說:「我們所爭的,正是人家周國人以為羞恥的,我們還找西伯干什麼,只會自討恥辱罷了。」於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讓出然後離去。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
第二年,西伯征伐犬戎。下一年,征伐密須。又下年,打敗了耆(qí,其)國。殷朝的祖伊聽說了,非常害怕,把這些情況報告給紂帝。紂說:「我不是承奉天命的人嗎?他這個人能幹成什麼!」次年,西伯征伐邘。次年,征伐崇侯虎。營建了豐邑,從岐下遷都到豐。次年,西伯逝世,太子發登位,這就是武王。
西伯在位大約五十年。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時候,據說曾經增演《易》的八卦為六十四卦。詩人稱頌西伯,說他斷決虞、芮爭執以後,諸侯們尊他為王,那一年就是他承受天命而稱王的一年。後來過了九(十)年逝世,謚為文王。他曾改變了殷之律法制度,制定了新的歷法。曾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那意思就是說,大概帝王的瑞兆是從太王時開始興起的。
武王登位,太公望任太師,周公旦做輔相,還有召公、畢公等人輔佐幫助,以文王為榜樣,承繼文王的事業。
武王受命第九年,在畢地祭祀文王。然後往東方去檢閱部隊,到達盟津。製做了文王的牌位,用車載著,供在中軍帳中。武王自稱太子發,宣稱是奉文王之命前去討伐,不敢自己擅自作主。他向司馬、司徒、司空等受王命執符節的官員宣告:「大家都要嚴肅恭敬,要誠實啊,我本是無知之人,只因先祖有德行,我承受了先人的功業。現在已制定了各種賞罰制度,來確保完成祖先的功業。」於是發兵。師尚父向全軍發布命令說:「集合你們的兵眾,把好船槳,落後的一律斬殺。」武王乘船渡河,船走到河中央,有一條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來用它祭天了。渡過河之後,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轉動不停,最後變成一隻烏鴉,赤紅的顏色,發出魄魄的鳴聲。這時候,諸侯們雖然未曾約定,卻都會集到盟津,共有八百多個。諸侯都說:「紂可以討伐了!」武王說:「你們不了解天命,現在還不可以。」於是率領軍隊回去了。
過了兩年,武王聽說紂昏庸暴虐更加嚴重,殺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著樂器逃奔到周國來了。於是武王向全體諸侯宣告說:「殷王罪惡深重,不可以不討伐了!」於是遵循文王的遺旨,率領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披甲戰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軍隊全部渡過盟津,諸侯都來會合。武王說:「要奮發努力,不能懈怠!」武王作了《太誓》,向全體官兵宣告:「如今殷王紂竟聽任婦人之言,以致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疏遠他的親族弟兄,又拋棄了他祖先傳下的樂曲,竟譜制淫盪之聲,擾亂雅正的音樂,去討女人的歡心。所以,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各位努力吧,不能再有第二次,不能再有第三次!」
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有旄(máo,毛)牛尾做裝飾的白色旗幟,用來指揮。說:「辛苦了,西方來的將士們!」武王說:「喂!我的友邦的國君們,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各位卿大夫們,千夫長、百夫長各位將領們,還有庸人、蜀人、羌人、鬃人、微人、�人、彭人、濮人,高舉你們的戈,排齊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讓我們來發誓!」武王說:「古人有句老話:『母雞不報曉。母雞報曉,就會使家毀敗。』如今殷王紂只聽婦人之言,廢棄祭祀祖先的事不加過問,放棄國家大政,拋開親族兄弟不予任用,卻糾合四方罪惡多端的逃犯,抬高他們,尊重他們,信任他們,使用他們,讓他們欺壓百姓,在商國為非作歹。現在我姬發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今天我們作戰,每前進六步七步,就停下來齊整隊伍,大家一定要努力呀!刺擊過四五次、六七次,就停下來齊整隊伍,努力吧,各位將士!希望大家威風勇武,像猛虎,像熊羆,像豺狼,像蛟龍。在商都郊外,不要阻止前來投降的殷紂士兵,要讓他們幫助我們西方諸侯,一定要努力呀,各位將士!你們誰要是不努力,你們自身就將遭殺戮!」誓師完畢,前來會合的諸侯軍隊,共有戰車四千輛,在牧野擺開了陣勢。
帝紂聽說武王攻來了,也發兵七十萬來抵抗武王。武王派師尚父率領百名勇士前去挑戰,然後率領擁有戰車三百五十輛、士卒兩萬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隊急驅沖進殷紂的軍隊。紂的軍隊人數雖多,卻都沒有打仗的心思,心裡盼著武王趕快攻進來。他們都掉轉兵器攻擊殷紂的軍隊,給武王做了先導。武王急驅戰車沖進來,紂的士兵全部崩潰,背叛了殷紂。殷紂敗逃,返回城中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投火自焚而死。武王手持太白旗指揮諸侯,諸侯都向他行拜禮,武王也作揖還禮,諸侯全都跟著武王。武王進入商都朝歌,商都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待著武王。於是武王命令群臣向商都百姓宣告說:「上天賜福給你們!」商都人全都拜謝,叩頭至地,武王也向他們回拜行禮。於是進入城中,找到紂自焚的地方。武王親自發箭射紂的屍體,射了三箭然後走下戰車,又用輕呂寶劍刺擊紂屍,用黃色大斧斬下了紂的頭,懸掛在大白旗上。然後又到紂的兩個寵妃那裡,兩個寵妃都上吊自殺了。武王又向她們射了三箭,用劍刺擊,用黑色的大斧斬下了她們的頭,懸掛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這些才出城返回軍營。
第二天,清除道路,修治祭祀土地的社壇和商紂的宮室。開始動工時,一百名壯漢扛著有幾條飄帶的雲罕旗在前面開道。武王的弟弟叔振鐸護衛並擺開了插著太常旗的儀仗車,周公旦手持大斧,畢公手持小斧,待衛在武王兩旁。散宜生、太顛、閎夭都手持寶劍護衛著武王。進了城,武王站在社壇南大部隊的左邊,群臣都跟在身後。毛叔鄭捧著明月夜取的露水,衛康叔封輔好了公明草編的席子,召公奭(shì,式)獻上了彩帛,師尚父牽來了供祭祀用的牲畜。伊佚朗讀祝文祝禱說:「殷的末代子孫季紂,完全敗壞了先王的明德,侮慢鬼神,不進行祭祀,欺凌商邑的百姓,他罪惡昭彰,被天皇上帝知道了。」於是武王拜了兩拜,叩頭至地,說:「承受上天之命,革除殷朝政權,接受上天聖明的旨命。」武王又拜了兩拜,叩頭至地,然後退出。
武王把殷朝的遺民封給商紂的兒子祿父。武王因為殷地剛剛平定,還沒有安定下來,就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輔佐祿父治理殷國。然後命令召公把箕子從牢獄里釋放出來。又命令畢公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表彰商容的里巷,以褒揚他的德行。命令南宮括散發鹿台倉庫的錢財,發放鉅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南宮括、史佚展示傳國之寶九鼎和殷朝的寶玉。命令閎夭給比乾的墓培土築墳。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軍中祭奠陣亡將士的亡靈。然後才撤兵回西方去。路上武王巡視各諸侯國,記錄政事,寫下了《武成》,宣告滅殷武功已成。又分封諸侯,頒賜宗廟祭器,寫下《分殷之器物》,記載了武王的命令和各諸侯得到的賜物。武王懷念古代的聖王,就表彰並賜封神農氏的後代於焦國,賜封黃帝的後代於祝國,賜封堯帝的後代於薊,賜封舜帝的後代於陳,賜封大禹的後代於杞。然後分封功臣謀士,其中師尚父是第一個受封的。把尚父封在營丘,國號為齊。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國號為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弟叔鮮於管,封弟弟叔度於蔡。其他人各自依次受封。
武王召見九州的長官,登上豳(bīn,賓)城附近的土山,遠遠地向商朝的國都眺望。武王回到周都鎬京,直到深夜不能安睡。周公旦來到武王的住處,問道:「你為什麼不能入睡?」武王說:「告訴你吧:上天不享用殷朝的祭品,從我姬發沒出生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郊外怪獸成群,害蟲遍野。上天不保佑殷朝,才使我們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殷朝,曾經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雖然說不上政績光著,但也不至於滅亡,才使殷朝維持至今。我還不能使上天賜給周朝的國運永葆不變,哪裡顧得上睡覺呢?」武王又說:「我要確保周朝的國運不可改變,要靠近天帝的居室,要找出所有的惡人,懲罰他們,像對待殷王一樣。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確保我西方的安定,我要辦好各種事情,直到功德在四方放光。從洛水灣直到伊水灣,地勢平坦沒有險阻,是從前夏朝定居的地方。我南望三塗,北望岳北,觀察黃河,仔細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區,這里離天帝的居室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於是對在洛邑修建周都進行了測量規劃,然後離去。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把武器放倒,進行整頓然後解散: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武王戰勝殷朝之後二年,向箕子詢問殷朝滅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說殷朝的不好,就向武王講述了國家存亡道理。武王也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又故意詢問了天地自然規律的事。
武王生了病。這時,天下還沒有統一,王室大臣非常擔心,虔誠地進行占卜;周公齋戒沐浴,禱告上天,為武王消災除邪,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代替武王,武王病漸漸好了。後來武王逝世了,太子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成王。
成王年紀小,周又剛剛平定天下,周公擔心諸侯背叛周朝,就代理成王管理政務,主持國事。管叔、蔡叔等弟兄懷疑周公篡位,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復叛亂,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讓微子開繼承殷朝的後嗣,在宋地建國。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讓他做了衛康叔。晉唐叔得到一種二苗同穗的禾穀,獻給成王。成王又把它贈給遠在軍營中的周公。周公在東方接受了米穀,頌揚了天子賜禾穀的聖命。起初,管叔、蔡叔背叛了周朝,周公前去討伐,經過三年時間才徹底平定,所以先寫下了《大誥》,向天下陳述東征討伐叛逆的大道理;接著又寫下了《微子之命》,封命微子繼續殷後;寫下了《歸禾》、《嘉禾》,記述和頌揚天子贈送嘉禾;寫下《康誥》、《酒誥》、《梓材》,下令封康叔於殷,訓誡他戒除嗜酒,教給他為政之道。那些事件的經過記載在《魯周公世家》中。周公代行國政七年,成王長大成人,周公把政權交還給成王,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去。
成王住在豐邑,派召公再去洛邑測量,目的是為了遵循武王的遺旨。周公又進行占卜,反復察看地形,最後營建成功,把九鼎安放在那裡。說:「這里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進貢的路程都一樣。」在測量和營建洛邑的過程中,寫下了《詔誥》、《洛誥》。成王把殷朝遺民遷徙到那裡,周公向他們宣布了成王的命令,寫下了訓誡殷民的《多士》、《無佚》。召公擔任太保,周公擔任太師,往東征伐淮夷,滅了奄(yǎn,掩)國,把奄國國君遷徙到薄姑。成王從奄國回來,在宗周寫下了《多方》,告誡天下諸侯。成王消滅了殷朝的殘余勢力,襲擊了淮夷,回到豐邑,寫下了《周官》,說明周朝設官分職用人之法,重新規定了禮儀,譜制了音樂,法令、制度這時也都進行了修改,百姓和睦、太平,頌歌四處興起。成王討伐了東夷之後,息慎前來恭賀,成王命令榮伯寫下了《賄息慎之命》。
成王臨終,擔心太子釗(zhāo,招)勝任不了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成王逝世之後,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復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欲,專心辦理國政,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釗。太子釗於是登位,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業績,反復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康王之誥)。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際,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康王命令畢公寫作策書,讓民眾分別村落居住,劃定周都郊外的境界,作為周都的屏衛,為此寫下《畢命》,記錄了畢公受命這件事。
康王逝世之後,兒子昭王瑕(xiá,霞)繼位,昭王在位的時候,王道衰落了。昭王到南方巡視,沒有回來,因為當地人憎惡他,給他一隻用膠粘合的船,結果淹死在江中。他死的時候沒有向諸侯報喪,是因為忌諱這件事。後來立了昭王的兒子滿,這就是穆王。穆王繼位時,已經五十歲了。國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損害,就命令伯冏(jiǒng,烱)反復告誡太僕,要管好國家的政事,寫下了《冏命》。這樣,天下才又得以安定。
穆王准備去攻打犬戎,祭(zhài寨)公謀父勸他說:「不能去。我們先王都以光耀德行來服人,而不炫耀武力。軍隊平時蓄積力量,待必要時才出動,一出動就有威力。如果只是炫耀武力,就會漫不經心,漫不經心就沒有人懼怕了。所以歌頌周公的頌詩說:「收起干與戈,藏起弓和箭。求賢重美德,華夏都傳遍,王業永保全。」先王對待民眾,努力端正他們的品德,使他們的性情純厚,增加他們的財產,改善他們的器用,讓他們懂得利和害的所在,用禮法來教育他們,使他們專心致力於有利的事情而躲避有害的事情,心懷德政而懼怕刑威,所以才能保住先王的事業世代相承日益壯大。從前我們的先祖世代擔任農師,為虞舜、夏禹謀事。當夏朝衰落的時候,夏朝廢棄農師,不務農事,我們的先王不窋因而失掉官職,自己流落到戎狄地區,但對農事卻不敢鬆懈,時時宣揚棄的德行,繼續他的事業,修習他的教化法度,早晚恭謹努力,用敦厚篤實的態度來保持,用忠實誠信的態度來奉行。後來世代繼承這種美德,沒有玷污前人。到文王、武王的時候,發揚先人的光明美德,再加上慈祥和善,侍奉鬼神,保護民眾,普天之下沒有不高興的。商王帝辛對民眾犯下了大罪惡,民眾再也不能忍受,都高興地擁戴武王,因此才發動了商郊牧野的戰爭。所以說,先王並不崇尚武力,而是勤勤懇懇地體恤民眾的疾苦,為民除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都近郊五百里內地區是甸服,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是侯服,侯服至衛服共二千五百里內地區總稱為賓服,蠻夷地區為要(yāo,腰)服,戎狄地區為荒服。甸服地區要供日祭,即供給天子祭祀祖父、父親的祭品;侯服地區要供月祀,即供給天子祭祀高祖、曾祖的祀品;賓服地區要供時享,即供給天子祭祀遠祖的祭品;要服地區要供歲貢,即供給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區要來朝見天子。祭祀祖父、父親,每日一次;祭祀高祖、曾祖,每月一次;祭祀遠祖,每季一次;祭神,每年一次;朝見天子,終生一次。先王留下這樣的遺訓:有不供日祭的,就檢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供月祀的,就檢查自己的言論;有不供時享的,就檢查自己的法律制度;有不供歲貢的,就檢查上下尊卑的名分;有不來朝見的,就檢查仁義禮樂等教化。以上幾點都依次檢查完了,仍然有不來進獻朝見的,就檢查刑罰。因此有時就懲罰不祭的,攻伐不祀的,有徵討不享的,譴責不貢的,告諭不來朝見的,於是也就有了懲罰的法律,有了攻伐的軍隊,有了征討的裝備,有了嚴厲譴責的命令,有了告諭的文辭。如果宣布了命令,發出了文告,仍有不來進獻朝見的,就進一步檢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輕易地勞民遠征。這樣一來,不論是近是遠,就沒有不服,沒有不歸順的了。如今自從大畢、伯士死後,犬戎各族按照荒服的職分前來朝見,而您卻說『我要用賓服不享的罪名征伐它,而且要讓它看到我的軍隊的威力』,這豈不是違背先王的教誨,而您也將遭受勞頓嗎?我聽說犬戎已經建立了敦厚的風尚,遵守祖先傳下來的美德,始終如一地堅守終生入朝的職分,看來他們是有力量來和我們對抗的。」穆王終究還是去征伐西戎了,結果只獲得四隻白狼和四隻白鹿回來。從此以後,荒服地區就不來朝見天子了。
諸侯有不親睦的,甫侯向穆王報告,於是制定了刑法。穆王說:「喂,過來!各位有國家的諸侯和有采地的大臣,我告訴你們一種完善的刑法。現在你們安撫百姓,應該選擇什麼呢,不是賢德的人才嗎?應該嚴肅對待什麼呢,不是刑法嗎?應該怎樣處置各種事務,不是使用刑罰得當嗎?原告和被告都到齊了,獄官通過觀察言語、臉色、氣息、聽話時的表情、看人時的表情來審理案件。五種審訊的結果確鑿無疑了,就按照墨、劓(yì,亦)、臏(bìn,殯)、宮、大辟五種刑的規定來判決。如果五刑不合造,就按照用錢贖罪的五種懲罰來判決。如果用五刑不合適,就按照五種過失來判決。按照五種過失來判決會產生弊病,這就是依仗官勢,乘機報恩報怨,通過宮中受寵女子進行干預,行賄受賄,受人請托。遇有這類情況,即使是大官貴族,也要查清罪狀,與犯罪的人一樣判他們的罪。判五刑之罪如果有疑點,就減等按五罰處理;判五罰之罪如果有疑點,就減等按五過處理;一定要審核清楚。要在眾人中加以核實,審訊的結果要與事實相符。沒有確鑿的證據的就不要懷疑,應當共同尊敬上天的聲威,不要輕易用刑。要判刺面的墨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六百兩,但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刑。要判割鼻的劓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一千二百兩,比墨刑加倍,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刑。判挖掉膝蓋骨的臏(bìn,殯)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三千兩,比劓刑加一倍半,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刑。判破壞生殖機能的宮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三千六百兩,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行。判殺頭之刑大辟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六千兩,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證有罪,還應施行。五刑的條文,墨刑類有一千條,劓刑類有一千條,臏刑類有五百條,宮刑類有三百條,大辟類有二百條。這套刑法因為是甫侯提出來的,所以叫做《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兒子共王繄扈(yīhù,醫戶)繼位。共王出遊到涇(jīng,徑)水邊上,密康公跟隨著,有三個女子來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親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給國王。野獸夠三隻就叫『群』,人夠三個就叫『眾』,美女夠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獵都不敢獵取太多的野獸,諸侯出行對眾人也要謙恭有禮,君王娶嬪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個女子都很美麗。那麼多美人都投奔你,
❷ 奉令承教是何意出自於哪
「奉令承教」指遵從命令。
此典出自《史記?樂毅列傳》:「臣竊不自如,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命而不辭。」
戰國時,燕國有一個大將叫樂毅,中山國靈壽(今屬河北)人,是燕國著名的大將樂羊的後代,祖上世代為將。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樂毅率軍打敗齊國,先後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因為有功被封於昌國(今山東淄博東南),號昌國君。
樂毅率軍攻破齊國以後,將齊軍孤守的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整整圍困了三年,並想以收服人心的辦法,攻佔這兩座城。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齊將田單施用了反間計,導致燕惠王用大將騎劫代替了樂毅,樂毅擔心回國後會被燕惠王殺掉,便逃到趙國。
騎劫取代了樂毅以後,完全改變了樂毅的戰略方針,准備一舉攻下即墨。但事與願違,反而被田單用「火牛陣」打敗,齊軍一舉收復了七十多座城池。騎劫大敗以後,燕惠王又想起了樂毅,便寫了一封信,請樂毅回來。樂毅給燕惠王回了一封信,說明他不能回來。信中寫道:賢聖之君不以爵祿私自賞給親信的人,而是有功者賞。能勝任某種職務的,就使他擔任某種官職。先王(指燕昭王)待我恩情很深,重用封為亞卿。我也認為,只要遵從命令,盡心盡職,便可報答先王了,因此欣然接受了先王的重託並已完成了。我和先王的交情已是有始有終了,還是不回燕國為好。
燕惠王見請不回樂毅,非常後悔自己當初的草率行為,就把樂毅的兒子樂閑封為昌國君。後來,樂毅死在了趙國。
❸ 有沒有奉成領導做對了事的成語話
奉成領導做對了事的成語可以用:
【神機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計謀。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復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
【神機妙術】機:心思;術:手段,策略。靈巧的心思,奇妙的謀劃。形容計謀高明。
【神機妙用】機:心思;術:手段,策略。靈巧的心思,奇妙的謀劃。形容計謀高明。
【神謀妙算】神、妙:形容高明;謀、算:指計謀。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復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
【篤論高言】確切高明的言論。
【高人一著】著:下棋時走一步。指比其他人高明一點。
【巧妙絕倫】倫:類,輩;絕倫:獨一無二。靈巧高明,無與倫比。
❹ 表示命令的成語
【礙難遵命】:礙:妨礙;遵:遵從。由於有所妨礙,難以遵從命令或吩咐。
【不得違誤】:公文用語,不得違反命令,耽誤公事。
【朝令暮改】:早晨發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一會兒一個樣。
【朝令夕改】:早晨發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一會兒一個樣。
【朝令夕更】:朝:早上;夕:黃昏。早晨下命令,晚上就改變。形容政令多變,讓人無所適從。
【從令如流】:從令:服從命令;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絕對服從命令。
【發號布令】:發:發布;號:號令;布:發布;令:命令。發布命令,下指示進行指揮。
【發號出令】:發:發布;號:號令;令:命令。發布命令,下指示進行指揮。
【發號施令】:號:號令;施:發布。發布命令。現在也用來形容指揮別人。
【發號吐令】:發:發布;號:號令;令:命令。發布命令,下指示進行指揮。
【法成令修】:指有法律為依據,行政命令也恰當。
【奉令承教】:奉:遵從;承:接受。遵從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別人的命令、意圖去辦事。
【奉令唯謹】:奉:敬受;唯:助詞,只有;謹:謹慎。指遵守命令,不敢稍有違背。
【奉命承教】:奉:敬受;承教:接受教誨。指奉行命令,接受教誨。
【奉命唯謹】:奉命:接受命令;唯:只有;謹:小心謹慎。指服從命令,小心謹慎。
【奉命惟謹】:形容嚴格遵照命令行事,不敢稍有違背。
【佛旨綸音】:佛的旨意,皇帝的詔令。指必須執行的命令。
【俯首聽命】:聽:服從,順從;命:命令。形容人馴順的樣子。
【父母之命】:父母親的命令。指舊時兒女婚姻由父母一手包辦。
【敢不承命】:敢:反語,「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麼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麼敢不接受你的意見呢?。
【敢不如命】:敢:反語,「怎敢」、「不敢」之意。怎麼敢不遵照你的命令辦呢?。
【敢不聽命】:敢:反語,「怎敢」、「不敢」之意。怎麼敢不遵照你的命令辦呢?。
【敢不唯命】:敢:反語,「怎敢」、「不敢」之意。怎麼敢不遵照你的命令辦呢?。
【拱手聽命】:拱手:雙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順地聽從對方的命令,毫無反抗。
【行或使之】:行:所作所為;使:命令,指使。所作所為好像有人指使似的。比喻做事自覺主動。
【麾之即去】:命令他走就離開。形容服從指揮,聽候調遣。
❺ 怎麼樣奉承領導
1、忠誠。通常領導會把他的下屬當成自已的人,希望下屬忠誠地跟隨他、擁戴他、聽他指揮。領導最反感的事是下屬不與自已一條心。
2、精明能幹。領導通常喜歡和賞識聰明、機靈、有頭腦和有創造性的下屬。一旦領導認為你是個無能之輩,並把你戴上愚蠢和懶惰的帽子,那就很危險了。
3、謙遜。與領導交談時請不要賣弄你的小聰明,更不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你的聰明才智需要得到領導的賞識,但在他面前故意表現自已,領導會認為你是個自大狂傲之人,心理上難以接受。同時,你必須要不動聲色地抑制自已的好勝心,成全領導的自尊心和威信。最好你能故意留一個破綻,來滿足領導的好勝心。
4、提建議時請不要急於否定領導原來的想法。對領導的工作提建議時,盡可能謹慎一些,仔細研究領導的特點,研究他喜歡用什麼方式接受下屬的建議。切記,提建議時,切不可當面頂撞領導。
5、多贊揚、欣賞領導。贊揚和欣賞領導的某個特點,意味著肯定這個特點。領導也是人,也需要從別人的評介中了解自已的成就以及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當受到贊揚時,他的自尊心會得滿足並對稱贊者產生好感。如果你在背後贊揚你的領導,並試圖讓他通過其他渠道得知,效果會更好。
6、領導批評你時,千萬不要一臉的不高興。對下屬的工作,領導總要作出評價的。這也是領導獲得自尊的途徑之一。通常犯錯誤並不能直接影響上下級的關系。關鍵是你犯錯後接受批評的態度。被批評後,一臉的不高興,領導會認為你不服氣,在做無言的抗議。這時,你要適當地誠懇地作一些自我批評。
7、體諒領導的難處。角色換位,理解領導的難處,有助於得到領導的信任。當領導為難時,主動表示理解,並誠懇地作出自已的努力,減輕領導的負擔,會令領導高興。同時,要慎重對待領導的失誤,對領導的失誤要多加寬慰。
8、及時向領導匯報工作。一件工作是以領導的命令開始,以下屬的報告結束的。下屬的工作是否能順利進行,是領導最為擔心的。及時匯報可緩解領導的這種擔心,同時也可讓領導認為你很重視他對你的工作安排。
9、准確領會領導的意圖。關鍵在於認真聽取領導的講話。在領導面前要除去自卑心理,聽清他所交待的一切,並搞清其中隱含的用意。
10、不要讓領導下不了台,把面子留給領導。如果領導的命令的確有不足之處,若採用對抗的方式去對待,無疑會使他感到尊嚴受損。特別是在一些公共場合,領導是十分重視自已的權威和面子的,他決不會允許你向他的權威提出挑戰。
❻ 表示命令的成語有哪些
不得違誤、發號布令、奉令承教、俯首聽命.
❼ 奉而敕命什麼意思
遵守(上級的)命令
敕:(上級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