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跪求以下英文詩歌的翻譯
丁尼生的段式,有N多翻譯版本,本人比中意第3種。
1. 男人耕作女持家;
男上戰場女紡紗。
男人冷靜女猶柔;
男施命令女聽話。
2 男人耕作女持家,
男人出征女縫衣。
男人用腦女用心,
男人命令女人依。
3 男人掙錢女持家,
男人衛國女理內。
男需理智女需柔,
男人決策女相隨。
4 男人主外女主內,
男人舞劍女縫衣,
男人理智女多情,
男人吆喝女相隨。
5 男人耕田女持家,
男人舞劍女綉花,
男有膽識女有心,
男人發令女隨他。
6 巧婦不勝耕種,
強漢難為女工。
情感怎抵理智,
枉嘆男令女從。
7 男持外,女主內,
男打仗,女制衣。
男有腦,女有心,
男發令,女執行。
8 男忙外,女主內,
男征戰,女織繪。
男大智,女多感,
男高唱,女順隨。
9 男人耕種,女人綉花,
男人持劍,女人持家。
男人多思,女人牽掛,
男人尊貴,女人卑政。
10 男耕女煮,
男武女綉,
男鍾女痴,
夫唱婦隨。
11 夫外婦內,
夫勇婦慧,
夫聰婦情,
夫唱婦隨。
12 男人耕作主外,女人持家主內;
男人征戰沙場,女人縫補家中;
男人富有理智,女人富有感情;
男人發號施令,女人惟命是從。
13 男人外面掙錢,女人醬醋油鹽,
男人舞槍弄劍,女人擺弄針線,
男人頭腦理智,女人感情用事,
男人發號施令,女人言聽計從。
14 哥哥持外,妹妹佑內,
哥哥俠膽,妹妹細膩,
哥哥理智,妹妹溫順,
哥哥下令,妹妹俯首。
15 男耕地來女織布;
男從戎來女縫補。
男人的理智呵,女人的情感;
男人的主宰呵,女人的順從。
16 男人用利劍打天下,女人用利針守家門,
男人用腦征服女人,女人用心征服男人,
男人慣於命令女人,女人習慣服從男人。
男人是大地的主宰,女人是家庭的皇帝,
17 人在外工作,女人在內務家;
男人玩弄權術,女人雞毛蒜皮;
男人富有理智,女人心地善良;
男人發號施令,女人溫順賢良。
18 男兒赴沙場,女子下廚房。
沙場揮刀急,閨閣弄針忙。
須眉以理智,巾幗為情惘。
男尊女自卑,令來敢阻搪?
19 男人耕於農田,女人守在灶邊;
男人手執利劍,女人飛針走線;
男人理智明見,女人多情善感;
男人命令決斷,女人溫順恭謙。
20 男子外出耕作,女子燒飯沏茶,
男子出征血戰,女子織布紡紗;
男子思考決斷,女子體貼關懷,
男子命令指揮,女子服從聽話。
21 男人適於屋外耕地,女人精於屋內料理;
男人宜於打仗抗敵,女人巧於織布縫衣;
男人善於用智用理,女人多於情感細膩;
男人勤於發號施令,女人樂於俯首相依。
22 牛郎躬耕忙,荊釵理家瘦。
飛騎赴戎機,紅妝織錦褸。
須眉頻謀計,朱顏多凝愁。
百令生百諾,琴琴兩相愛。
23 男人耕種女持家,
男戰沙場女綉花,
男人多思女多情,
男人尊貴女卑下。
24 夫耕在田婦持家,
夫戰在外婦織紗。
夫動以智婦動情,
夫出有令婦從他。
❷ 古時女人要遵從的三從四德具體指的是什麼
三從四德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儀禮
喪服子夏傳》
「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周禮天官九嬪》
婦德謂貞順(品德)
婦言謂辭令(辭令)
婦容謂婉娩(儀態)
婦功謂絲炱(手藝)
❸ 女生的命令要服從,男生的命令要殺之的意思
女生的命令要服從,男生的命令要殺之的意思?就是說女生的命令男生要服從,男生不能命令女生的意思。
❹ 古代女子服從是什麼意思
就是古代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的意思
古代女子服從的意思就是古代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的意思。
❺ 為何中國人很講究「規矩」
俗語中有句叫:「無規矩不成方圓」,意思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自小記憶起父母就教導我們要懂規矩,大人說話小孩子別亂插嘴的規矩;上學時見到老師要懂規矩開口先叫「老師好」;出來工作後經商要懂得商場上的規矩;為人父母的時候還要教導自己的孩子講究規矩。等等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規矩人,眾人定會唾沫,不是罵其父母管教無方,就是說人家子女無理。總而言之傳統的中國規矩有很多,特別是古代的中國。那些大戶型人家的奴婢丫鬟在府中一定要留心說話,否則會生命不保。 以上論述中國人很講究規矩,規矩有很多。那麼具體體現是在人際關繫上。例如身份地位的高低,下級身份永遠服從上級身份的規矩。不明清況;不夠聰明;不懂得游戲規則的人則會在相應的社會里無情淘汰掉。還有餐桌上、酒桌上的規矩,其中桌位就很有講究。社會層次高的人或是主角永遠會坐在主位上,因為他在主導著整個餐飲過程。就拿一個老人壽星來講,他肯定是一長輩,規矩就是以壽星為主,坐在上桌的壽星得到尊重,晚輩要聽長輩的話等等。這規矩也體現出中國傳承的古話「百善孝為先」。敬一個孝道,做一個尊老愛幼有美德的人。這里的「規矩」告訴了我們待人接物都要以誠為貴。 有人說:「定下來的規矩不公平」,從古至今不公平的規矩有很多。埋怨、怨天尤人又如何?違反了規矩,違反了常理則是自討苦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那些不公平的「規矩」。 我國封建時代有男尊女卑的規矩。在封建社會里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這是重男輕女的不平等封建禮教。就是說女子要永遠服從男子的命令。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古禮認為女子出嫁後,不論丈夫性格如何,都要順從。恪守婦道。 不能做出違反常理出格的事情。三從四德一心只能從一夫,如夫戰死,則守寡餘生。 我國古代男子有三妻四妾,意思男子可為多妻。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傳宗接代。最明顯的還是要表現在古代的皇帝身上,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皇上生前嬪妃對其恭恭敬敬,後宮爭寵心計重重。皇上駕崩以後,後宮佳麗還需要培葬,似乎與皇上厚葬可貴極了,死不足惜。 男子妻妾成群,而女子只能從一而終。「一夫多妻制」,以上男子再娶為續弦,女子再嫁是壞節。可見古老的中國「規矩」真不公平。隨著時代的進步,時代的不同,不公平的「規矩」也被廢除。現代很強的女子同樣享受著為她們服務的人們,其中有男的也有女的。女強人很強,讓我們看到了女子同樣可以撐起半邊天。中國婦女的強大,依舊是沒有忘記中國的「規矩」。 為何這么說?因為多數女子依舊要遵守腹中生子女的規矩。當然這不是人定的。所以女性很偉大,還有多數女子依舊服從著家中之主,客人來家中坐客端茶倒水;洗衣做飯等家務事,雖然有些男子願意分擔,但是這規矩依舊好像定於女性,賢妻良母的形象就是從這些破碎的小事才能體現。 我國歷來就有禮上往來的規矩,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也就是說朋友之間應該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 事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規矩都是人定的。中國男女平等很符合現代生活「規矩」。「規規矩矩」當然做人也要有禮貌守規矩、正當守法的。相信中國越來越好,越來越富強。
❻ 女的有三從四德,請問是那三從,那四德呢男的呢
是古代為提高社會道德水平,穩定社會及家庭關系,提高了人們的素質修養。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工)。
按男女內外有別位置和分工
「內外有別」是傳統社會對兩性最重要的規范。表現在:
(1)位置和分工是以「家(戶)門」為界的「男外女內」——男人在外面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等,女人在家內「主中饋(主持飯食酒漿等家務)」、務蠶織,生兒育女、孝敬公婆等。在上層階級,「外」事是指主持、參與政事軍事(也叫「公事」、「大事」),這是男性貴族官僚的特權,婦女不許涉獵,違反了就是「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母雞打鳴,是家國的不祥之兆)。在下層,農耕社會小農的典型勞動分工就是男耕女織(如牛郎織女的傳說)。這種對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劃分,就形成了在居處、活動、交往、行為等日常生活中的內外障隔——「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授受不親」,「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禮教。
(2)家庭組織的內外區分正好與位置、分工的分別相反男內女外,男主女從等(見「婚姻家庭的內與外」條)。
婚姻、家庭的「內」與「外」
家庭是兩性關系的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婚姻是組成家庭的手段和過程。
婚姻家庭組建的原則是男為內、女為外——以「利內」為目的,就是要利於男方家庭的傳宗接代、和睦興旺。女方的親屬叫「外戚」,又說生個閨女是「外人」,就由此而來。
婚姻家庭制度習俗是男主、女從——實行男婚女嫁、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後娶妻生子(特別是必由己出的兒子)以繼世傳宗;已婚婦女必須住在夫家,家庭親屬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輩分決定的。夫婦人數不均衡,規定上層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稱「大老婆」)還可以娶若干個妾,如周代禮制規定天子一次娶12女,諸侯9,大夫以下遞減。秦朝開始規定了後妃的等級人數,後代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定製,但歷代帝王往往突破,佳麗三千,宮嬪多以萬計。官僚也有納妾的特權。平民限制納妾,明代規定40歲無子才可娶妾。
內外有別的源流和影響
有明文規定的「內外有別」始於西周。周滅商,建立了第一個血緣貴族統治的包括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稱「周公制禮」。權位和分配和繼承需要確定貴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劃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婦女在政治和軍事活動的參與(而在商朝還有商王的妻婦如婦好等率兵作戰、主持祭祀和農政大事的記錄),叫婦女退回家庭。男女內外有別的制度習俗形成了。
內外有別的意義不在於「分」與「別」,而在於男性外部空間和職分是無限的、開放的、重要的和有發展潛力的,而婦女的內部空間是有限的、封閉的、循環的和被貶低的。婚姻家庭也是內(男)本外(女)末、男主女從。「內外有別」成了了維護父家長制、決定對婦女的「三從四德」等一系列的規條的依據,是幾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礎並得以延續的根源。
三從四德 定義、源流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在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體);《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准即「三從四德」。
「三從」 「未嫁從父」
「三從」道德從喪服制演化為人際間的主宰服從關系,與漢代倡導的「三綱」相對應——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推廣到性別關繫上就是「從父」、「從夫」。
「從」有多重含義——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被要求遵從三從道德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
「未嫁從父」就是要求沒有出嫁的「在室女」聽從父家長的話,「不違父命」就是「事親孝」(「親」按照孔子的解釋是指父母雙親,但又說「資於事父而孝母」);女兒孝順,除了日常生活照顧周到,還要在父親遇危難時挺身而出,像西漢文帝時淳於緹縈說服文帝廢除肉刑,使父親免於罪;東漢曹娥為救落水的父親被淹死(史載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終身婚姻大事要聽從「父母之命」也是「從」和孝的表現。
「既嫁從夫」
「既嫁從夫」就是要求出嫁為人妻的婦女隨從、服從、跟從丈夫。「從夫」從女子出嫁就開始了,迎娶的儀式是「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從此始」;母親叮囑女兒「無違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輩分、名分得到親屬稱謂(如子媳、娣姒、嬸、嫂等)。妻子視丈夫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必須順從、敬重丈夫,夫唱婦隨。像漢代孟光對丈夫梁鴻「舉案(WAN,音碗)齊眉」,被贊為「相敬如賓」。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還要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重要的職責。「從夫」還有對丈夫忠誠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後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國俘獲,楚王逼她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為史書表彰貞節的模範。歷代官方表彰貞節烈成為制度,導致一些婦女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妻妾們提前殉節,表示對丈夫的忠誠。
「夫死從子」
在「三從」中,唯有「夫死從子」令人費解,因為儒家倫理中有「尊母孝母」的傳統,母親對兒子擁有相當的權力。但禮教又規定:「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禮記?郊特牲》)這里的「從」就是「從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對於死去丈夫的寡婦來說,「從子」就是「從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節不嫁,還要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子長大,對作為一家之長的兒子遵從,重大事情由兒子做主。春秋時魯國一位寡婦,有九個兒子,歲末祭祀完畢,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據「夫死從子」的禮規,需經兒子們的同意;召集兒子來得到許諾後,她又囑咐九個兒媳看好門戶,說自己晚上一定回來;結果她回家天還沒有黑,就在門外等到天黑下來,被魯國大夫看見,表揚她守禮。孔子的嬸母敬姜也是模範寡婦,事事依禮行事,丈夫、兒子前後死了,她上午哭丈夫,傍晚哭兒子,被孔子贊揚為「知禮」。
「四德」
「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展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女孩十歲,就在家裡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制衣,學習准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可見,「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四德」後來泛化為對所有婦女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代一直不斷在做出新的解釋。
「婦德」
「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貞」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就是《禮記》中說的「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漢代女教家班昭在《女戒》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意思是不必具備特異才能,這是明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流行語的最初依據),做到「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班昭更注重婦女品行的修養,到了清末,以蘭鼎元《女學》為代表的女教書中,「婦德」標准更加具體繁細,對婦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詳細的規范:身為妻婦,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順柔和,身為正妻,還要「去妒」,幫丈夫納妾;身為母親,要會「教子」,為繼母要「慈愛前子」;與家庭成員相處,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具備一系列美德。
婦言
禮教對婦女的言辭方面的規定,最初是出於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辯的女人會顛覆國家),《詩經?大雅》中罵周幽王後褒姒「婦有長舌,唯厲之階」(長舌婦是亡國禍首)。然而言語(說話)也是一種必備的修養和技巧。鄭玄對「婦言」的解釋是「辭令」,也就是善於應對,說話得體的意思。班昭認為「婦言」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只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多言,不使人討厭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婦女之間言辭挑撥離間家庭成員不和,多嘴多舌、說話喋喋不休的婦女要受到懲罰,構成「七出」之一條。藍鼎元《女學》對「婦言」做了具體的正面引導,說「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各種場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辭,如勉勵丈夫、教訓孩子、委婉勸諫、明志守禮、表現賢智、免於災禍……都需要運用恰當的言辭來達到預期目的。所以,「婦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識修養。
婦容
儒家對婦女的容貌修飾有特殊的標准,孔子主張重德輕色,要丈夫對妻子「賢賢易色」,就是看中妻婦的品德代替重視美色;而對婦女容儀的要求是重質朴去修飾,而「冶容」近乎「誨淫」(刻意修飾打扮等於引誘男人性情之欲)。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班昭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做到勤於灑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符合婦容標准了。藍鼎元對婦容的要求側重不同場合的實用性,「婦容,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又細分為「事親」、「敬夫」之容要柔順恭敬,有妊(懷孕)之容要端莊,居喪之容要悲哀有節,避亂之容要鎮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時需義無返顧死烈殉節等等具體規
婦功
婦學四德中的「婦功」就是指婦女從事的勞動與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准沒有大變化——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採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另有重要的工作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班昭認為,「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但是從家庭需要出發,巧媳婦歷來受到贊譽,「懶」和「笨」的婦女是受譴責和嘲弄的對象。藍鼎元還分出先後順序和目的,說「婦功,先蠶織,次中饋;為奉養,為祭祀——各執其勞而終之以學問……」事實上,婦女承擔的婦功不但是家庭得以延續的重要保證,也是歷代國家賦稅收入的重要來源,古有「一夫不耕天下為之飢,一婦不織天下為之寒」的成語,班固在《漢書?食貨志》指出婦女晝作夜集,每月相當於45個勞動日,比男人要辛苦。
「三從四德」小結
對「三從四德」,首先應該看到,這些對婦女的要求規范是特定時代、出於某種需要產生的,並且隨著社會的變化也有一些變化。在周代父權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內外尊卑界限明確規定之後,才有了要求婦女從父、從夫、從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從男性的「三從」道德規范。而「四德」是女性實踐「三從」道德目標必須具備的禮儀、風度修養和操作技術,也就是要婦女既順從又能幹。「三從」道德的教戒勸譽、「四德」修養的提倡培訓,和「七出」條規的威嚇懲罰交互作用,逐漸規訓出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傳統婦女之「美德」。隨著時代的推移,父權對婦女的控制逐漸讓位於夫權,夫家利益高於父家的利益,對婦女更強調服從、緘默和犧牲,條規也更加具體繁細,婦女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更多。但也應該看到,「三從四德」在儒家整體文化框架下,本身充斥著矛盾,如強調「從父」時,也需要聽從母親;強調從夫,妻子也「與夫齊等」。特別是「孝文化」的提倡,兒子對母親特別對寡母的尊孝,也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至於「四德」,重視婦女品德儀表言辭修養,今天如能代之以以時代新內容(如「德」重在文明禮貌修養,「言」、「功」重在才能和創造性的培養,「容」適當注重修飾而不刻意化裝美容等),也頗有借鑒之處。
現代的三從四德】============女朋友的三從四德============
男友言行要聽從
男友無知要盲從
男友主意要服從
男友多情要忍"得"
男友薄行要受"得"
男友多疑要記"得"
男友小氣要就"得"
============男人的三從四德============
女朋友出門要跟"從"
女朋友命令要服"從"
女朋友講錯要盲"從"
女朋友化妝要等"得"
女朋友花錢要舍"得"
女朋友生氣要忍"得"
女朋友生日要記"得"
版本二:男人的三從四德
何為「三從」?就是「服從,聽從,跟從」;何為「四德」?就是「生日要記得,心思要懂得,花錢要捨得,挨打要忍得」。
❼ 古代時婦人為什麼都要服從男人
主要是因為古代女性地位低於男性
加上三從四德是漢族古代習俗之一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里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跟從」之意,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儀禮·喪服·子夏傳》)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周禮·天官·九嬪》)
在這種教育下成長的女性都會養成一種服從男性的本能
而且「內外有別」是傳統社會對兩性最重要的規范。表現在:
(1)位置和分工是以「家(戶)門」為界的「男外女內」——男人在外面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等,女人在家內「主中饋(主持飯食酒漿等家務)」、務蠶織,生兒育女、孝敬公婆等。在上層階級,「外」事是指主持、參與政事軍事(也叫「公事」、「大事」),這是男性貴族官僚的特權,婦女不許涉獵,違反了就是「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母雞打鳴,是家國的不祥之兆)。在下層,農耕社會小農的典型勞動分工就是男耕女織(如牛郎織女的傳說)。這種對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劃分,就形成了在居處、活動、交往、行為等日常生活中的內外障隔——「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授受不親」,「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禮教。
而婚姻家庭制度習俗是男主、女從——實行男婚女嫁、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後娶妻生子(特別是必由己出的兒子)以繼世傳宗;已婚婦女必須住在夫家,家庭親屬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輩分決定的。夫婦人數不均衡,規定上層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稱「大老婆」)還可以娶若干個妾,如周代禮制規定天子一次娶12女,諸侯9,大夫以下遞減。秦朝開始規定了後妃的等級人數,後代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定製,但歷代帝王往往突破,佳麗三千,宮嬪多以萬計。官僚也有納妾的特權。平民限制納妾,明代規定40歲無子才可納妾。
❽ 現代女人的三從四德
有些言論說是「新三從四德」(老婆出門要跟「從」,老婆命令要服「從」,老婆講錯要盲「從」。老婆化妝要等「得」,老婆花錢要舍「得」,老婆生氣要忍「得」,老婆生日要記「得」。),這個也太離譜。不管現在的社會怎麼追求獨立自由,那也不能搞成這樣,男人活得也太窩囊了吧。我們只能說崇尚自由,平等,和睦的生活,夫妻之間能做到赤誠相待,互相忍讓,相濡以沫,夫唱婦隨,不是很好的事情嗎?「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 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四德」一詞見於《周禮 天官 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准,即「三從四德」。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里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的「從事」之本質。(《儀禮、喪服、子夏傳》)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功,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功」,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周禮、天官、九嬪》)。
❾ 女人天生就該服從男人誰說的
亞里士多德說的。
1、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制下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說有些人生來就註定應該服從,另有些人生來就註定要統治,男子生來就屬上等,女子則屬下等,前者治人,後者治於人。
2、這句話反應了當時雅典民主是雅典成年男子的民主,並非所有公民的民主。
❿ 中國古代女子裹腳,對於女子有什麼樣的影響
裹腳是中國歷史上對於女子比較殘忍的一件事情的,一是會讓女子們的腳型變得更為彎曲的,導致最後無法走成路,二是會讓女子們失去自我的獨立的意識,在潛意識當中聽男子的命令的,對於女子們既是生理上的折磨同時也是對於心理的摧殘的。到清朝的時候裹腳這個行為達到了頂峰,幾乎每一個女子都會進行裹腳,清朝滅亡之後這種陋習才被人們所制止。
裹小腳是古代男性對於女性心理和生理的壓制,這種壓制讓女子在長期的封建禮制當中備受摧殘,沒有獨立的意識只能服從於男子的安排。在民國之後比較開明的人們就不再要求女子裹腳,去除裹腳是對女性的解放也是文化進步的一個方面,現在女性地位的提高正是因為之前有無數的先進認識努力來的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