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接受使命遵守命令的成語
馬首是瞻
㈡ 恪遵功令意思
嚴謹地遵守條令制度。
出自《制台見洋人》,原文:一頭拾,一頭嘴裡說:「卑府自從殿試,朝考以及考差、考御史,一直是恪遵功令,寫的小字,皇上取的亦就是這個小字。
㈢ 恪守是什麼意思,怎麼讀
恪守的讀音:kè shǒu
釋義:謹慎而恭順地遵守。
例句:要發展,就不能恪守成憲,墨守成規。
(3)恪守命令擴展閱讀:
恪守的近義詞:遵從、遵照、遵守
一、遵從
釋義:遵照正式或官方的規定。
例句:必須遵從組織的命令!
二、遵照
釋義:按照;依照。
例句:專心一志,遵照師父教理。
三、遵守
釋義:依照規定做;不違背。
例句:即使老師不在,我們也要自覺遵守紀律。
㈣ 1937南京真相中央政府有沒有下過軍隊撤退的命令
有,但是是在戰況焦灼時刻突然下令撤退,結果敵人咬尾追殺,結果反倒影響了軍隊的作戰能力,屬於亂指揮,因為撤退前信誓旦旦要堅守,結果無預兆就撤退,害死太多人了。
在1937年上海淞滬會戰失利之後,蔣介石為什麼明明知道南京守不住,還一度主張堅守南京?楊天石在台灣史料中發現了一個隱秘的原因,就是蔣介石寄望於在南京堅守幾個月就能等到蘇聯出兵。
當時在國際列強中,蘇聯是唯一表示願積極支持中國的國家。1937年11月,蘇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伏羅希洛夫元帥告訴在莫斯科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在中國抗戰到達生死關頭時,蘇聯當出兵,決不坐視。11月30日,蔣介石致電伏羅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謝:「中國今為民族生存與國際義務已竭盡其最後、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蘇俄實力之應援,甚望先生當機立斷,仗義興師。」
當時,蔣介石將蘇聯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蔣曾電令軍事作戰部參謀長封裔忠和新任命的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來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蔣所說的「內外形勢必一大變」的「外」,包含蘇聯出兵在內。蔣介石一生倚仗洋人吃飯,與淞滬會戰一樣不是採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法,而是用一種自殺亡國式的堂堂之陣來迎合日軍轟炸。為的就是等來國聯洋大人們隔靴撓癢的對日譴責。
派誰守南京? 三種說法,1.蔣提出要守,唐生智贊同。其他人不作聲(基本就是反對守)或反對(明確反
對的有白崇禧,封裔忠,劉斐)。所以唐為司令。2.蔣提出要守,問誰可挑起擔子。眾人皆沉默。蔣怒,曰:「那就我來守吧!」老唐實在看不下去,就跳了出來,結果是可想而之的。唐是於11月19日成為衛戍司令,此時離正式開打只有不到20天。3. 12月8日蔣拜陵時問眾人誰願守南京?無人答,蔣大怒,說那麼我來守吧,如果我犧牲了,你們繼續抗日。唐此時才跳了出來。(邱維達,74軍51師306團團長,回憶)。
計劃守多久? 11月29日,蔣和眾人出城看了地形,蔣認為:至少可以守兩個月。12月7日蔣在師以上軍官會議上說只要堅持到雲南援軍到,他必親自帶隊解圍。唐在會上說誓與南京共存亡。但會後又對蔣說:「沒有你的命令,我決不會下令撤退。」
准備工作怎麼樣? 南京保衛戰的計劃不是死守,有蔣下令即可撤退這個活口。但實際執行時卻變成了死守。大概唐只記得自己的豪言壯語了。唐下令:所有南岸的船(包括衛戍長官部)均交36師控制,以堅定死守的決心。城外的部隊不許退入城內,城內的部隊不許出城。北岸胡宗南的第一軍可以射擊偷渡江北的船隻。這方法盡管死板 ,但如果真能貫徹,孤注一擲絕了大家撤退的念頭,反而可以一門心思的死守。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唐的長官部偷留了條小火輪,各師均偷留了船,但只有師旅長們知道,所以高級軍官從一開始就給自己留好了後路。只有前線的國軍士兵們是真正抱定死守的決心!
⒈居民准備:居民逃走很多,但衛戍司令部並沒有下令疏散市民。既然准備打巷戰,就應該把老弱病殘疏散出城,一來避免不必要的平民傷亡,二來可以節省城內的資源。不疏散居民帶來了巨大惡果。2.物資儲備:較好。沒有彈葯不濟,糧食不夠的報道。「儲備相當豐富」。
到底能守多少天?衡陽,常德是如何死守的。國軍的進攻不行,但依城死守相對較好,南京的守軍10萬余,裝備也不錯,盡管多數是淞滬打殘撤下來的部隊,如果死守打巷戰,守一個月應該不是問題。真到巷戰的時候,雙方攪在一起,日軍的炮火優勢便基本上沒有了。事實上,南京保衛戰12月5日打響(以外圍戰開始算) 到12月12日下令撤退時,南京的防守態勢並沒有極度惡化。真要是下定決心死守,日軍不損失幾萬人根本拿不下南京。
誰下令撤退的? 11日蔣開始通過顧祝同下令撤退,唐生智怕擔負責任,並沒有立刻撤退。蔣只好親自下令。唐不但向部下出示了蔣的命令,而且讓各位軍師長們在下令各部隊撤退的會議記錄簿上簽字蓋章,讓大家捆在一起。奇怪的是為什麼只守了7天蔣就下令撤退?當時的大盤並沒有崩潰,巷戰還沒有開打呢?這是個迷。據說,桂永清反對撤退,說他的左翼防區沒有問題,光華門也守住了;只有中華門有危險,但還有紫金山北麓的預備隊可調;12日時國民黨軍隊還有預備隊沒有用!
下令撤退時南京被攻破了嗎? 答案是沒有。12日南京城沒有被攻破,這是南京保衛戰最大的悲劇之一。12月12日日軍不但沒有攻進城,甚至沒有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區。12日凌晨的具體情況是中華門方向沒有失守;光華門方向,日軍進攻,城外的87師261,260旅的陣地「屹立不動」 (261陳旅長語)。87師的中山門陣地也沒有丟;水西門方向受到的壓力較小,守軍是51師306團。12日下午日軍曾攻破中華門與水西門之間的城牆,但被306團敢死隊消滅,12日夜敵人也沒有攻入。
紫金山第一峰,第二峰均在國民黨軍隊的手中。烏龍山要塞也基本未遭攻擊(12日日軍的小炮艇剛到烏龍山附近水面)。直到13日下午,江心洲(長江中的一個島) 的蘆葦叢中還埋伏著112師的一個團,還在准備伏擊日軍的登陸部隊,他們根本沒有得到撤退的命令。
誰組織撤退? 沒有高級將領組織指揮撤退,12日5時開完撤退會後各部隊即自行突圍。以至於12日城外的守軍發現葉肇的66軍在出中華門還蒙在鼓裡。最可恨的是部分高級軍官開完會後獨自悄悄逃過江,根本沒有通知部隊的士兵!
教導總隊的部分將領們逃走時,底下的團長還在指揮戰斗,一直到12日晚8:30,總隊的四個團長還在紫金山開會。直到夜裡12點才開始突圍。71軍軍長王敬久,87師師長沈發藻12日下午逃走時,也沒有通知城外的部隊,直到12日傍晚261旅發現城牆沒有人防守了才明白過來。萬式炯一直戰至13日中午,也沒有接到撤退命令,後來聽說日軍坦克已經到了長官部門口,才知道頭頭們已經都撤了。(萬稱自己是南京保衛戰最後撤退的部隊)。宋希濂的部撤退時居然下令關城門,過江後又下令燒船,根本不管其他部隊的死活。
十數萬守軍的土崩瓦解:絕大多數部隊都往下關跑,為什麼?因為軍長師長們都知道,那兒有他們偷偷保留的船!所以都往下關撤,部下聽說長官往下關去了,自然也就跟過去了。就這樣,幾萬國軍,無數民眾便湧向了下關,可是挹江門的36師卻不放軍隊通過,因為按計劃,從下關撤退的只是長官部和36師。於是發生槍戰,部隊混作一團。最後終於被人流沖開了挹江門,但地上的屍體有好幾層!
多數部隊開始撤退時還能保持建制,但到了挹江門下就瓦解了。沖出挹江門的國民黨軍隊只能稱為是散兵游勇,而不是軍隊了。這些散兵以各種形式過江,但只有少部分成功。
並不是所有的國軍都擠向江邊,葉肇的66軍就是向東突出去的。教導總隊的第三旅12日夜還在紫金山上和日軍拼殺,「誤了」 時辰,等別人都撤走後,從日軍間隙中沖到了皖南。日軍盡管圍住的南京,但後面是空的。據說邱清泉當時非常冷靜,12日傍晚桂要邱和他一起走,邱說:「你先走,我還要和團,營通話研究撤退方案!」。
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奸等戰爭罪行。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國際法庭認定至少20萬以上,中國學者考證為30萬以上。分析南京保衛戰的資料可以發現,國民黨軍隊真正在戰斗中陣亡的不多。多數死於混亂的撤退中以及日軍的大屠殺中。
㈤ 「恪命守道」如何解釋
生命乃大自然所賦,君子只有恭謹和珍惜一切生命,並自覺遵循生命和命運規律,順天而為,方可立命安己,真正擔當起自身的使命,實現人生價值。
「恪命守道」作為「天人互泰」哲學理念體系中的實踐總結和高度概括,是生命意識與天地規律的互動,從詞義中可窺其寓:恪,嚴格遵守,本為「愙」,「敬」,即恭敬、恭謹、謹慎之意,如恪遵、恪守、恪慎等;命,即生命、性命、命運、命令、奉命、遵命、使命等;守,即遵循、遵守、遵照、遵行、守候、守護、堅持、保持、堅守、奉行等;道,即道路、通道、路徑、路途,引申為萬事萬物的本源、規律、方法、道理、原則、法則、規律、道德、真理,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宇宙萬物產生、運動、變化、發展、消亡等環節及必然過程;道,含天道、地道、人道,是萬事萬物必須遵循的法則,「聞道、明道、方能得道與守道」,「推天道以明人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上述所「道」,說的全是一個「道理」。總而言之,「恪命守道」是傳統哲學思想「知命順天」的進一步升華,它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和積極創造,符合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㈥ 形容嚴格的成語
【鞭駑策蹇】:鞭打跑不快的馬、驢。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嚴格督促,勤奮不息。用作謙詞。
【朝督暮責】:朝:白天;暮:傍晚。從早到晚不停地督促檢查。形容督促檢查非常嚴格。
【晨兢夕厲】:兢,小心謹慎;厲,嚴格。指終日勤勉謹慎。
【春秋責備賢者】:春秋:孔子修訂《春秋》書;賢者:指才德兼備的人。指《春秋》書對賢者常常責備,嚴格要求。
【砥礪德行】:磨煉品德行為。形容對自己要求嚴格,奮發向上。
【防意如城】:意:心思,指私慾。指嚴格遏止私心雜念,象守城防敵一樣。
【風行雷厲】:形容氣勢的迅疾猛烈。後多比喻執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嚴格。
【奉公正己】:奉行公事嚴格地約束自己。
【奉命惟謹】:形容嚴格遵照命令行事,不敢稍有違背。
【父嚴子孝】:父親嚴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躬自:自己;薄:少。對自己嚴格要求,對他人不苛刻要求。
【規行矩步】:規、矩:圓規和角尺,引伸為准則;步:用腳走。指嚴格按照規矩辦事,毫不苟且。也指辦事死板,不靈活。
【規行矩止】:規、矩:圓規和角尺,引伸為准則。指嚴格按照規矩辦事,毫不苟且。也指辦事死板,不靈活。
【急吏緩民】:對官員嚴格,對百姓寬和。
【謹本詳始】:指事情一開始就要謹慎嚴格。
【酒令如軍令】:比喻喝酒行令如同軍令一樣嚴格,必須執行。
【刻己自責】:嚴格要求自己,能夠自我批評。
【恪守不渝】:嚴格遵守,決不改變。
【寬嚴得體】:得體:合乎分寸。寬厚和嚴格掌握得恰如其分。
【雷打不動】:形容態度堅定,不可動搖。也形容嚴格遵守規定,決不變更。
【厲行節約】:厲:嚴格。嚴格地實行節約。
【面命耳訓】:命:訓誡。提著耳朵當面告訴他。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要求嚴格。
【男女有別】:男女之間有嚴格區別。舊時用以強調應嚴守封建禮教。
【內外有別】:內部、外部應該有嚴格的區別。
【謙謙君子】: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橋歸橋,路歸路】:比喻互不相乾的事應該嚴格區分開來。
【橋是橋,路是路】:比喻互不相乾的事應該嚴格區分開來。同「橋歸橋,路歸路」。
【三不惑】:三不:不飲酒,不近女色,不貪財;惑:迷惑。指在酒、色、財方面對自己要求嚴格。
【賞罰分明】:該賞的賞,該罰的罰。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
【賞罰分審】: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同「賞罰分明」。
【賞罰信明】: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同「賞罰分明」。
【賞信罰明】: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同「賞罰分明」。
【上下有服】:指舊時等級,上下級服裝有嚴格區別。
【束身自重】:束:約束;重:尊重,看重。嚴格約束自己。
【小德出入】:小德:小節;出入:偏離標准。指不必嚴格要求的一些小節。
【訓練有素】:素:平素,向來。平時一直有嚴格的訓練。
【嚴師出高徒】:嚴:嚴厲,嚴格。嚴格的師傅才能培養出手藝高強的徒弟。
【嚴師畏友】:嚴:嚴格。要求嚴格的老師和朋友。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律:約束。對自己要求嚴格,待別人則很寬厚。
【嚴以律己,寬以字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待別人則很寬厚。
【嚴於律己】:律:約束。嚴格地約束自己。
【嚴於責己,寬以待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待別人則很寬厚。
【言出法隨】:言: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話一說出口,法律就跟在後面。指法令一經公布就嚴格執行,如有違犯就依法處理。
【責己以周,待人以約】:責己:要求自己;周:完備;約:簡單。嚴格地要求自己,寬厚地對待別人。
【責己重,待人輕】:要求自己嚴格,對待別人要寬厚。
【責己重以周,待人輕以約】:周:周到,引申為嚴格;約:簡單,引申為不苛求。要求自己嚴格,對待別人要寬厚。
【正己守道】:道:道德。端正自己,嚴格遵守道德標准。
【自律甚嚴】:自律:自己約束自己。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
【尊卑有倫】:尊:地位或輩分高,與「卑」相對。指尊卑之間有嚴格的順序。
【尊卑有序】:尊:地位或輩分高,與「卑」相對;序:次第。指尊卑之間有嚴格的順序。
㈦ 員工如何嚴格遵守組織的命令
在下屬和上司的關系中,服從是天經地義的。下屬服從上司,是上下級開展工作,保持正常工作關系的前提,是融洽相處的一種默契,也是上司觀察和評價自己下屬的一個尺度。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員工,必須服從上司的命令。
無論任何人,只要他處在服從者的位置上,就要遵照上級指示做事。服從的人必須暫時放棄個人的獨立自主,全心全意去遵循所屬機構的價值觀念。一個人在學習服從的過程中,對其機構的價值觀念、運作方式會有更透徹的了解。
一個高效的企業必須有良好的運行機制,在這樣的企業里服從觀念是深入人心的。一個優秀的員工也必須有服從意識,因為上司的地位、責任使他有權發號施令;同時上司的權威、整體的利益,不允許部屬抗令而行。一個團隊,如果下屬不能無條件地服從上司的命令,那麼在達成共同目標時,則可能產生障礙;反之,則能發揮出超強的執行能力,使團隊勝人一籌。
哈里·杜魯門總統為何解除了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職務?朝鮮戰爭的失敗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杜魯門總統在解除麥克阿瑟將軍職務時說,他之所以終止麥克阿瑟將軍的政治生涯,既不是由於麥克阿瑟將軍同他意見不一致,也不是由於麥克阿瑟將軍對他進行人身攻擊,而是由於麥克阿瑟將軍不尊重總統的辦公廳,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麥克阿瑟最後被撤職,就是因為他不服從上級。
服從上級指令不僅是在戰場上、政壇上,同樣在組織中,在企業里,如果不能與上司保持友好合作關系,只會帶來失敗的結果。要忠於企業,這當然不是說你一定得同意上司的見解。在企業中,必須要保持上級指揮下級,下級服從上級的制度。若是不注意這一點,不但會給本人和企業造成麻煩,企業的業務進展也不會順利。
㈧ 單位來了副主任 怎麼表態支持他的工作
如果按照一般人際關系的方法呢
就說:歡迎你的到來, 我會協助你做好工作的,有什麼問題 有什麼見解 多交流。
如果按照 拍馬屁的說法呢: 早就聽說你 如何 如何 我對你崇拜的不得了
以後的工作 我一定鞍前馬後的 聽您指示 你說怎麼做 我絕不二話 一定如何如何
如果按照官方的新聞方式呢
你可以說:我們熱烈歡迎您的到來 我一定緊緊的圍繞在你的周圍 徹底貫徹你的思想和指示,深入和堅定不移的恪守你的命令,一如既往的服從的安排 把您的指示落實到實處···
你看著 你怎麼表達吧 呵呵
㈨ 關於紀律的成語
違法亂紀、三令五申、嚴於律已、奉公守法、循規蹈矩
一、違法亂紀
【解釋】:違犯法令,破壞綱紀。
【出自】:漢范曄《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上》:「而便放志專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敗法亂紀,坐召三台,專制朝政。」
【譯文】:而王良、造父為他先後的,就放志專走,武力省禁止,卑辱王僚,敗壞法度綱紀混亂,坐著召見三台,專制朝政。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居心叵測、作姦犯科、目無王法、以身試法、壞法亂紀、犯上作亂、圖謀不軌
【反義詞】遵紀守法、奉公守法、安分守己、安份守己、安分守常
二、嚴於律已
【解釋】:律:約束。嚴格要求自己。
【出自】:宋·陳亮《謝曾察院啟》:「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
【譯文】:嚴於要求自己,出門看見的事情;心中充滿愛人民,動不動就關治國之道。
三、三令五申
【解釋】:令:命令;申:表達,說明。多次命令和告誡。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
【譯文】:約束已經布,於是設鐵鐵,就三令五申的。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褒義
【近義詞】三申五令、發號施令、千叮萬囑、再三告誡
【反義詞】從令如流、敷衍了事
四、奉公守法
【解釋】:奉:奉行;公:公務。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辦事守規矩。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
【譯文】:以您的尊貴地位,奉公守法就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家強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循規蹈矩、安分守己、奉公不阿、克己奉公、謙潔奉公、廉潔奉公
【反義詞】惹是生非、橫行霸道、為非作歹、作姦犯科、官報私仇、橫行無忌、以身試法、違法亂紀、以權謀私、胡作非為、知法犯法、徇私舞弊、貪贓枉法、無法無天、假公濟私
五、循規蹈矩
【解釋】:循、蹈:遵循,依照。規、矩是定方圓的標准工具,借指行為的准則。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准則,不敢稍做變動。
【出自】:宋·朱熹《答方賓王書》:「循塗守轍,猶言循規蹈矩雲爾。」
【譯文】:沿著道路保持車道,還說循規蹈矩等等。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循途守轍、循序漸進、奉公守法、墨守成規、魯人持竿、一成不變、規行矩步、按部就班、合情合理、墨守陳規、與世無爭、因循守舊、安分守紀、繩趨尺步、隱世無爭、安分守己
㈩ 將軍造反的時候為何士兵也跟著呢 難道他們就不怕死嗎
因為很多士兵都是聽從上級命令,具體要做什麼,反而不太了解,而且法不責眾,參與的人多,就不會害怕受到嚴厲處罰。
關注歷史或者經常看權謀電視劇的人都看到過這樣的故事。一個將軍在忍無可忍之時造反,而很多將士紛紛響應。這種事情在歷史當中也確實時有發生,這也是為什麼當朝的皇帝要限制武將權力的原因。那麼一個將軍要造反,為什麼有那麼多士兵願意跟隨呢?其實有以下幾點原因。
最後一點也確實是因為很多士兵不了解情況。畢竟造反這種高級機密是不會輕易的告訴別人的。士兵作為軍事系統中最底層的人,更是接觸不到這種高等的機密。所以很多人雖然對當權者還是很忠心,但是也只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聽從領導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