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羽毛球規則 發球
一、單打發球
1發球時任何一方都不允許非法延誤發球;
2 發球員和接發球員都必須站在斜對角發球區內發球和接發球,腳不能觸及發球區的界線;兩腳必須都有一部分與地面接觸,不得移動,直至將球發出。
3發球員的球拍必須先擊中球托,與此同時整個球要低於發球員的腰部。
4擊球瞬間,球拍桿應指向下方,從而使整個拍頭明顯低於發球員的整個握拍手部。
5 發球開始後,發球員的球拍必須連續向前揮動,直至將球發出。
6發出的球必須向上飛行過網,如果不受攔截,應落入接發球員的發球區內。
7 一旦雙方運動員站好位置,發球員的球拍頭第一次向前揮動即為發球開始。
8 發球員須在接發球員准備好後才能發球,如果接發球員已試圖接發球則被認為已做好准備。
9一旦發球開始,球被發球員的球拍觸及或落地即為發球結束。
二、雙打發球
1 一局比賽開始和每次獲得發球權的一方,都應從右發球區發球。
2 只有接發球員才能接發球;如果他的同伴去接球或被球觸及,發球方得一分。
3 自發球被回擊後,由發球方的任何一人擊球,然後由接發球方的任何一人擊球,如此往返直至死球。
4自發球被回擊後,運動員可以從網的各自一方任何位置擊球。
5 接發球方違例或因球觸及接發球方場區內的地面而成死球,發球方得一分,原發球員繼續發球。
6 發球方違例或因球觸及發球方場區內的地面而成死球,原發球員即失去發球權,雙方均不得分。
7 每局開始首先發球的運動員,在該局本方得分為0或雙數時,都必須在右發球區發球或接發球;得分為單數時,則應在左發球區發球或接發球。
8 每局開始首先接發球的運動員,在該局本方得分為0或雙數時,都必須在右發球區接發球或發球;得分為單數時,則應在左發球區接發球或發球。
9 上述兩條相反形式的站位使用於他們的同伴。
10 如有再賽,則以該局本方總得分來站位。
11發球必須從兩個發球區交替發出。
12 任何一局的首先發球員失去發球權後,由該局首先接發球員發球,然後由首先接發球員的同伴發球,接著由他們的對手之一發球,再由,另一對手發球,如此傳遞發球權。
13運動員不得有發球順序錯誤和接發球順序錯誤,或在同一局比賽中連續二次接發球
14 一局勝方中的任一運動員可在下一局先發球,負方中的任一運動員可先接發球。
三、重新發球
1 遇不能預見或意外的情況,應重發球。
2 除發球外,球過網後掛在網上或停在網頂,應重發球。
3 發球時,發球員和接發球員同時違例,應重發球。
4 發球員在接發球員未做好准備時發球,應重發球。
5 比賽進行中,球托與球的其他部分完全分離,應重發球。
6司線員未看清,裁判員也不能作出決定時,應重發球。
7 「重發球」時,最後一次發球無效,原發球員重新發球。
四、死球
1 球撞網並掛在網上,或停在網頂。
2 球撞網或網柱後開始在擊球者這一方落向地面。
3 球觸及地面。
4 「違例」或「重發球」已被宣報。
五、發球錯誤
1發球順序錯誤。
2在錯誤的發球區發球。
3在錯誤的發球區准備接發球,且球已發出。
4如果發球區錯誤在下一次發球擊出或擊出後發現,則錯誤不予糾正。
5如果發球區錯誤在下一次發球擊出前發現。
6雙方都有錯誤,應『重發球」。
7錯誤一方贏了這一回合,應「重發球」。
8誤一方輸了這一回合,則錯誤不予糾正。
9如果因發球區錯誤而「重發球」,則該回合無效,糾正錯誤重發球。
10如果發球區錯誤末被糾正,比賽繼續進行,並且不改變運動員的新發球區和新發球順序。
祝您生活愉快~請採納~
② 為什麼說網球最快的在發球而不是扣殺
發球的動作,和扣殺差不多,我沒聽說過發球快過扣殺,不過如果真是這樣,我認為理由有下面幾個:
1,發球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也就是說,自己把球拋到高點,在自己最舒服最合適的時機將球擊出,比起扣殺更容易掌握時機和節奏。
2,發球能力和技巧對於網球運動員來說是很重要的,第一是發球局對於任何網球運動員來說都至關重要,而打出的第一球往往就能直接決定該局的勝負。因此評價一名網球運動員的時候,他發球的能力,特別是力度,角度,成功率,二發成功率,ACE球數量等等指標都是十分具有參考價值的。同時也有很多職業網球職業高手最大的特點就是發球好。另外每場比賽都會有專門的測速器來測量每次發球的球速,自然球速越高的證明力度越大。而該測速器不會用來測量扣殺的球速,也不會測量其它對攻時候的球速,因為那時候球速高低意義就不大了,特別是扣殺,沒必要掄圓了用最大力量打出去,只要角度好,就基本上都能得分,所以扣殺球的速度,根本沒什麼人在意。
③ 尊敬的程序員大哥,你好!我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崇拜程序員這一類人的,
眾所周知,程序員屬於高收入群體,個別實力特別強的或運氣特別好的程序員,可以輕易的躋身富豪行列,全世界最有錢的人裡面,也有不少程序員,比如扎克博格,李彥宏,馬化騰等等。但就算當個普普通通的老實程序員,正常的工作三五年,也會有富足的收入。編程是一項腦力活動,需要邏輯思維能力,在文字游戲上面,程序員都是一把好手。而整天被代碼摧殘,讓程序員變的非常聰明,這種聰明並不表現在買菜砍價上面,而是在面對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的時候,這種聰明能夠看到的可能性。程序員整天都開著電腦,除了寫代碼,這些電腦還接受大量的信息,任何新產品,程序員都樂意體驗,他們也同樣關心這個世界每天產生的新奇事物,這帶來的影響是遠見和包容的心態。
④ 如何發好高遠球
發高遠球是指所發出的球以較高的弧線向前上方飛行,並以接近垂直狀下落在對方的接發球場區的端線處。這種發球的優點,一是要求接發球方隊員必須充分地退至後場擊球,從而拉開他前後場移動的距離;二是由於面對垂直下落的球,此時接發球員無論採用什麼方法還擊,除非他朝上空擊球,否則,他的擊球拍面只能擊在來球的後側部,而不能迎擊球托的底部,從而明顯地削弱了他的殺球威力。
發高遠球動作要領:
1、准備發高遠球的時候,站在離前發球線一米左右、發球場區中線附近,面對球網,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腳之間自然分開。
2、身體重心放在右腳上面,身體自然地微微向後仰,右手向右後側舉起,肘部稍彎曲,左手拿球(可拿球的任何部位)並自然地在胸前彎曲。
3、發球的時候,左手把球舉在身體的靠右前方並放下,使球落下;右手同時由大臂帶動小臂,從右後方向前,往左前上方揮動,大臂開始揮動的時候,身體重心由右腳慢慢地移到左腳。
4、當球落到擊球人手臂向下自然伸直能觸到球的部位的一剎那,握緊球拍,並利用甩手腕的力量,向前上方鞭打用力擊球,當把球擊出的同時,手臂向左上方揮動,擊球之後,身體重心也由右腳移至左腳,身體微微向前傾。
總之,若想使高遠球發好,就必需使身體移動重心的力量,手臂揮動的力量,手腕突然加快向前上方鞭打的力量很好地、協調地結合起來,使整個發高遠球的動作協調,並充分地把身體各部位所發揮出來的力量都通過球拍而作用到球上面。一般情況下,發高遠球多半時用正手進行的。
發高遠球常見錯誤:
1、放球與揮拍沒有很好地配合,顯得動作不協調。
2、擊球點離身體太近或太遠,影響了正確的揮拍動作。
3、放球時帶有上拋動作,使球不能平穩下落,從而影響了擊球的穩定性。
4、擊球前握拍太緊,動作僵硬,從而影響前臂、手腕和手指的發力,不但造成不能輕松舒展地將球又高又遠地擊出。而且,也必然破壞了動作的一致性。
5、發球後,球拍未隨勢揮至身體的左上方,而是揮向右肩上方。
⑤ 世界上誰是發球最好的乒乓球運動員
小球時代的是男子的是劉國梁,瓦爾德內爾,女子是,喬紅,現在發球比較好的是,馬琳,郝帥,張繼科,女子是劉詩雯,丁寧,差不多是這些了
⑥ 有什麼超厲害的乒乓球發球方法
.按發球的旋轉分類:急轉球、不轉球
由於急轉和不轉(一般有一定旋轉但不強烈)轉速差異很大,接球感覺大不一樣,所以實戰中一定結合著發,令對手不能迅速適應你的發球,起到一定的迷惑作用
2.按旋轉方向分類:
個人認為發球的旋轉方向有八個,即上、下、側、側上、側下(側旋分左側旋和右側旋兩種),無論做何種假動作,球的旋轉都不會逃過這八個方向,但實戰中一般發下旋和側下,令對手不能直接上手攻,但偶爾偷襲一個上旋長球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技巧:
⒈ 注意發球動作要符合規則:
發球動作只有兩部分組成,⑴一隻手的上拋動作:上拋高度大於等於16cm,上拋動作要在球台端線外、高於檯面且需垂直上拋;⑵另一隻手的揮拍動作:若按照新規則,要高於檯面,並且要使兩側居中的裁判和對方運動員的視線,能看清動作。
⒉ 注意發球的針對性:
知已知彼,百戰百勝。發球前,應盡可能地了解對方的基本情況和特點:基本情況主要有 ⑴是直拍還是橫拍;⑵是左手還是右手;⑶ 是亞洲選手還是歐美選手;⑷是生膠還是半長膠;⑸是反膠還是正膠;⑹是近台快攻打法還是削攻打法;⑦是初次見面還是熟手。對上述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通過熱身、錄像、報導等,了解對方的特長,了解對方發球、擊球、落點規律和球路。
⒊ 注意發球直接得分:
通過學習研究各種螺旋發球,練就最拿手的發球和絕招發球,如練發擦邊球、回頭槌、近網邊線球,在發球的開局,直接得分。在開局和中局,就爭取主動,把比分拉開,這在「+一分制」 中,顯深得格外重要;
⒋ 注意為發球搶攻做准備:
總體上來說,發球為搶攻做准備的宗旨:就是用各種方法提高發球的質量,增加對方接球的難度,使對方回球質量不高,從而為搶攻創造了條件。
具體說來,應注意下面幾點:
⑴利用對方的漏洞、和弱點,在落點、旋轉、力量、曲線上不斷地變化,從而提高發球的質量,創造搶攻的機會;
⑵研究發球的規律,在發球時,就大體上可以預測對方回球的線路,從而提高搶攻成功的概率。
⑶利用組合發球的威力,調動對方。如發近網、短而轉的球,組合發底線,左、右、近身、長而急的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⑷利用旋轉的組合,如發近網轉和不轉的球,及發近網側下旋球和「左爆沖側上螺旋球」 ,把球發到對方左邊線。這樣旋轉的組合,使對方感到難於適應,從而控制了比賽的節奏,使攻球頻頻得分。
⒌ 注意發球的力量:
談到發球的力量,特別是發球加力,人們常會聯想到加力的後果:不是球飛出界,就是球彈跳太高。但是實際上,發加力短球,球又短、又轉、又低、落點好;發加力長球,球又長、又急、又轉、落在左右邊角上,正是體現了乒乓球的藝術性、和技術性。它不僅在實踐中可以做得到,在理論上也是正確的。只要我們在加力時,控制好撞擊力和磨擦力的比例,適當增加球在球拍上磨擦時的螺旋線的長度、減少磨擦厚度、適當延長球在球拍上磨擦的時間,就可以達到上述效果。
⒍ 注意發球的旋轉:
乒乓球旋轉的多樣性和由此產生的曲線的豐富性,在所有的球類運動中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如何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旋轉,特別是動作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旋轉呢?主要應注意如下幾條:
⑴用球拍不同部位擊球和磨擦球,發出不同旋轉的球。如用拍面下側與拍面上側擊球和磨擦球,就可以發出相應時的轉與不轉球;
⑵用螺旋線引拍,如果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方向擊球和磨擦球,會產生不同旋轉。下螺旋線方向觸球會產生下螺旋;上螺旋線方向觸球會產生上螺旋;
⑶用手腕發力方式不同,產生不同的旋轉:如果是彈擊發力,則不太轉,如果是上螺旋線形摩擦發力,則是上螺旋式旋轉;
⑷適當增加海綿厚度,增強球拍粘性,可以增強乒乓球的旋轉。特別是在使用大球以後,這個問題顯得更加重要;
⑸增加合力作用在球拍上的時間和距離:如在發加轉螺旋球時:應用靠近拍面右側的部位摩擦球;如在發不轉螺旋球時:應用靠近拍面左側的部位摩擦球;
⑹ 動作適當加大,加快擺速,並切得薄:這樣在擺速方向遠離球心的條件下,擺速越快,擊球力量就越大,球拍摩擦球的力量也就加大了,因此球的旋轉就得到加強;
⒎ 注意發球的變化:
發球變化莫測,常使對方不知所措。但是我們常會看到:在比賽中,包括一些大賽中,有些運動員,從頭到尾,只用一種或二種發球。發球單調,落點也單調,常使對方較快就適應,而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因此多准備幾套發球,如正手、反手、側身發球、上螺旋、下螺旋、長螺旋、短螺旋等等,充分發揮發球階段主動時機,努力做到:六結合+組合,並在發球時就准備好幾套發球搶攻的路線,常會使我們處於不敗之地!
⒏ 注意發球的創新:
不斷提高發球質量,不斷創造新的發球,是乒乓球運動發展的需要,也是乒乓球運動富有生命活力的體現。在一種高質量新的發球面前,由於對方對它陌生,頭腦中尚未建立條件反射。因此在擊球時,感到不協調、不順手,甚至束手無策,這樣就導致發球直接得分,或間接得分,這就充分顯示了新發球的巨大威力。最近,筆者研究發一種「左爆沖側上螺旋球」 ,把球加力、加速、加螺旋,從本方左中端線,發到對方左邊線,在對付橫拍,特別是對付直拍和直拍長膠及削球手,收到很好的效果。
響乒乓球技術的四大基本因素 乒乓球有各種各樣不同打法,還有多種戰術。不管是甚麼打法,戰術如何變化多端,乒乓球技術離不開四個基本因素,那就是:力量、速度、旋轉和落點。
力量作用於球,是通過球的前進速度和旋轉強度表現出來的。
如果你在進攻當中猛力扣殺,使對方接不好,那麼你就要打得有力量。
如果你是在加強旋轉的強度,無論是製造上旋或下旋,那麼你一定要用力磨擦球。
為了盡量減少對方的准備時間,你必須抓緊時間,爭取在最短、最快的時間內把球回擊到對方的檯面上,使對方措手不及,這就速度。
為了增加對方還擊的難度,還可以製造各種旋轉球,迫使對方回球失誤後」出機會」球,這就是旋轉。
乒乓球台不大,要使自己打過去的球更具威力,必須要調動對方前後、左右的移動或奔跑。因此,需要講究落點。
所以說,力量、速度、旋轉、落點是乒乓球技術的基本因素。
乒乓球發球技術的八個注意⒈ 注意發球動作要符合規則:
發球動作只有兩部分組成,⑴一隻手的上拋動作:上拋高度大於等於16cm,上拋動作要在球台端線外、高於檯面且需垂直上拋;⑵另一隻手的揮拍動作:若按照新規則,要高於檯面,並且要使兩側居中的裁判和對方運動員的視線,能看清動作。
⒉ 注意發球的針對性:
知已知彼,百戰百勝。發球前,應盡可能地了解對方的基本情況和特點:基本情況主要有 ⑴是直拍還是橫拍;⑵是左手還是右手;⑶ 是亞洲選手還是歐美選手;⑷是生膠還是半長膠;⑸是反膠還是正膠;⑹是近台快攻打法還是削攻打法;⑦是初次見面還是熟手。對上述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通過熱身、錄像、報導等,了解對方的特長,了解對方發球、擊球、落點規律和球路。
⒊ 注意發球直接得分:
通過學習研究各種螺旋發球,練就最拿手的發球和絕招發球,如練發擦邊球、回頭槌、近網邊線球,在發球的開局,直接得分。在開局和中局,就爭取主動,把比分拉開,這在「+一分制」 中,顯深得格外重要;
⒋ 注意為發球搶攻做准備:
總體上來說,發球為搶攻做准備的宗旨:就是用各種方法提高發球的質量,增加對方接球的難度,使對方回球質量不高,從而為搶攻創造了條件。
具體說來,應注意下面幾點:
⑴利用對方的漏洞、和弱點,在落點、旋轉、力量、曲線上不斷地變化,從而提高發球的質量,創造搶攻的機會;
⑵研究發球的規律,在發球時,就大體上可以預測對方回球的線路,從而提高搶攻成功的概率。
⑶利用組合發球的威力,調動對方。如發近網、短而轉的球,組合發底線,左、右、近身、長而急的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⑷利用旋轉的組合,如發近網轉和不轉的球,及發近網側下旋球和「左爆沖側上螺旋球」 ,把球發到對方左邊線。這樣旋轉的組合,使對方感到難於適應,從而控制了比賽的節奏,使攻球頻頻得分。
⒌ 注意發球的力量:
談到發球的力量,特別是發球加力,人們常會聯想到加力的後果:不是球飛出界,就是球彈跳太高。但是實際上,發加力短球,球又短、又轉、又低、落點好;發加力長球,球又長、又急、又轉、落在左右邊角上,正是體現了乒乓球的藝術性、和技術性。它不僅在實踐中可以做得到,在理論上也是正確的。只要我們在加力時,控制好撞擊力和磨擦力的比例,適當增加球在球拍上磨擦時的螺旋線的長度、減少磨擦厚度、適當延長球在球拍上磨擦的時間,就可以達到上述效果。
⒍ 注意發球的旋轉:
乒乓球旋轉的多樣性和由此產生的曲線的豐富性,在所有的球類運動中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如何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旋轉,特別是動作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旋轉呢?主要應注意如下幾條:
如何練好接發球在乒乓球比賽中,相對其它的環節,如發球搶攻或相持,接發球的難度最大。因為它完全受發球者的控制,而接發球對發球者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限制的方法,大大增加了接發球的不可預測性。所以,不斷提高接發球的能力,合理的把所掌握的技術運用到接發球中,是迅速提高比賽實踐能力的關鍵。
在現代乒乓球比賽中,積極主動,搶先上手是總體戰術的技術風格。以此為前提,接發球則是體現比賽中由防轉攻,攻防轉換的最常用之處。在相對被動的狀態中,通過控制,達到相持,再力爭轉入進攻,爭取主動應是接發球中的基本指導思想。具體技術上的操作如下:
一、判斷
正確判斷是接好發球的首要環節。判斷上不出現較大的偏差,才能談得上更好地運用接發球技術,避免有渾身解數,但由於判斷不準而發揮不出來情況的經常發生。
1、對旋轉的判斷
乒乓球發球中常出現的旋轉主要有左、右側上下旋,轉與不轉。通過發球者利用各種發球方式,將這些旋轉性質表現出來。如正反手,下蹲等。在判斷旋轉性質時,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1)板形:一般情況下,發上旋球時,板形都比較豎,下旋球比較平、斜,這種特點與發球時要接觸球的部位直接發生關系,因為發旋轉球和不旋轉球時,接觸點比較靠近球的後中部;而發上旋和下旋時,向中下部和底部摩擦才可能比較轉;
(2)動作軌跡:發下旋和不轉球時,球與球拍接觸的一瞬間,手腕擺動的幅度一般不是很大,並時常與假動作相配合;在發上旋和下旋時,手腕擺動相對大一點,這樣容易「吃」住球,動作也比較固定,擊球後常有一個停頓,即使加上假動作,也不會像發側上旋和不轉球那樣連貫;
(3)弧線:上旋球和不轉球的運行一般比較快,常有往前「竄拱」的感覺,發短球時容易出台,弧線低平;下旋球運行比較平穩,弧線略高,短球不易出台;
(4)出手:發上旋球和不轉球一般出手比較快,並且突然,動作模糊;下旋球的出手相對要慢一些,因為要給球以足夠的摩擦時間,才能使球產生強烈的下旋效果。
(5)分布:在接發球時,不斷琢磨發球者發出球的旋轉性質的隨機分布和習慣也是重要,特別是在判斷不清時,如在一輪發球中,發球者一般有幾個轉的,幾個不轉的,幾個側上,幾個側下,通常都出現在一輪中,以及開局愛發什麼樣的球,關鍵球如何發等等。毫無疑問,面對當今世界乒壇花樣翻新,變化莫測的發球技術,接發球者的猜測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想把每一個球都得清清楚楚,就不太實際了。
2、對速度和落點對落點的判斷
(1)對長球的判斷:一般情況下,發球者如果想把球發得很長,第一落點多在自己本方檯面的端線附近。如果力量差不多,球的運動速度,側上旋和不轉球明顯要快於側下旋和下旋,如果是發側上,下旋斜線長球,要注意球的第二弧線有側拐特點;如果是直線長球,要特別注意平推過來,或者是略帶外拐的球,因為這種球除了有很快的速度外,容易發出線路比較直的球,客觀上曾加了球的角度,給接發球者造成較大的難度;
(2)對短球的判斷,由於發球者想要把球發短,手上就不能發很大的力量,要收住一點,所以,短球較難發揮速度的優勢,比較多是考慮的落點和旋轉。在發短球時,第一落點一般距球網較近,可根據這一特點判斷來球的長短。在接短球時,要特別注意手不要過早的伸入台內,以免側上旋短球的第二弧線往前「拱」,頂在板上,使手上失去對球的控制,以及來球可能是「傘三角」位置,球是從靠近球網的邊線出台,手來不及拿下來,對不準球。
如何提高正手拉球的力量1、拉手適當放開。打小球時,由於球速較快,一般不提倡較大的拉手,認為把前臂和上臂的角度打開即可。而今天,只做到這樣是不夠的,要把肩關節適當打開,以增加拉球的動作幅度。同時,手盡可能抬高,為向前發力創造條件,使球產生較大的向前沖力。
2、摩擦球不宜過薄。旋轉能夠提高拉球的准確性,但會影響球向前的平動速度。在同一板擊球中,旋轉和速度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為防止摩擦過薄,擊球部位不要太靠上,可以中部為主,板形豎直,前傾不要過大,同時避免接觸球的側面太多。這樣會使摩擦厚一些。
3、腰部收緊。腰部是完成上、下肢動作傳遞的樞紐。合理的腰部動作會使動作協調,發力集中。在拉球的全過程中,腰部要綳住,在垂直軸上的轉動不宜過大,以防分散向前的用力。為更好發揮腰部的功能,在拉球過程中要收腹、含胸。
4、肘部做外側半圓形運動。抬肘和夾臂是拉球中常犯的錯誤。拉球時,肘部隨同手臂一起做外側的小弧形運動,有利於擊球中的發力,使力量更集中。
5、高重心。重心在保持平穩運動的前提下盡可能抬起來,千萬不要蹲下去,造成坐著拉球,使球只往上走,而缺少向前的動力。
直拍反手發展趨勢直拍反手位歷來是被認為是直拍選手的死穴。隨著乒乓球速度,旋轉的飛速發展,直拍反手由於受生理原因的制約,無法隨意前傾拍形和發力難一直是直拍選手技術上的最大漏洞。
許多年來多少天才的運動員和教練員為彌補直拍反手的先天缺陷付出了大量的精力,進行了無數次的實踐,也有了相當的成果。例如:早期的常規推擋加入了加力推,減力推,推擠,紮下旋等等。然後是強行側身,搶先上手,全台正手攻,再後來就是「直拍橫打」的「粉墨登場」,還有即將推出的直,橫拍交替等。經歷了一次次的大賽的歷練,實踐證明,直拍選手的反手技術既要全,又要精。
所謂全,就是要做到人有我有,人無我有。所謂精,就是要做到人有我強。全:就是近台能推,能反面拱,能敲擊,中台能反手攻,遠台能橫拉相持或反手兜,迫不得已時還要能削一板。
我個人認為,今後直拍正膠選手可以採取「劉國梁-田崎俊雄-馬林」的模式。近台的推擋結合反面拱,敲擊;中台角度不大的球,反手要能像田崎俊雄那樣反手能攻兩條線,尤其是反手滑板攻直線到對方正手位,過去的球弧度大,拐彎,而且球勢大力沉,著台後往下扎,防守方不易借上力。對付對方過度一板的小弧圈很有效,45屆世乒賽男團中日之戰,他就用這招差點把劉國梁打悶。中遠台或撲正手回反手可用橫拉或快撕,力爭主動,變被動防守為主動防守。橫拉要像馬林一樣能與橫拍進行中遠台相持。但是正膠的反手技術應以反手攻,敲擊為主,輔以橫拉,力爭以速度壓制對方。
直拍反膠選手可以採用「蔣澎龍-金澤洙-馬林」的模式。首先注重自身的力量素質訓練,以便能使出蔣澎龍般推土機式的「魔鬼推擋」,動作中適當加入彈擊動作,以加強推擋的力量。近台要以暴風驟雨式的推擋逼住對方,使他沒有充足的拉手時間,中近台角度不大的情況下,要像金澤洙那樣的反手攻突擊,中遠台要能用橫拉進行相持,甚至強相持。尤其是反膠選手還要有一項技術一定要掌握-反手兜,被動防守時,只要能兜住,挺住,因為兜上的球帶有上旋,上台後向前沖,不易發力打,一旦對方回球的質量不高,哈哈!由守轉攻的機會就來了。總而言之,直拍反膠應以橫拉上手為主,輔以反手攻,敲擊,充分利用反膠的穩健,能製造旋轉的特點,豐富反手技術。
現在橫拍打直拍主要還時在直拍的反手上做文章,無論調右壓左還是調左壓右都是看準了直拍反手發不了力,相持不了,威脅性不大的弱點,所以直拍選手能做到反手位的技術全面,特點突出,那麼直拍反手位的漏洞就會最大程度的被補上,再繼承和發揚直拍原有的靈活,快速,多變的特點,方能底氣十足地和橫拍選手叫板,傲立乒壇。
如何提高正手拉球的力量1、拉手適當放開。打小球時,由於球速較快,一般不提倡較大的拉手,認為把前臂和上臂的角度打開即可。而今天,只做到這樣是不夠的,要把肩關節適當打開,以增加拉球的動作幅度。同時,手盡可能抬高,為向前發力創造條件,使球產生較大的向前沖力。
2、摩擦球不宜過薄。旋轉能夠提高拉球的准確性,但會影響球向前的平動速度。在同一板擊球中,旋轉和速度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為防止摩擦過薄,擊球部位不要太靠上,可以中部為主,板形豎直,前傾不要過大,同時避免接觸球的側面太多。這樣會使摩擦厚一些。
3、腰部收緊。腰部是完成上、下肢動作傳遞的樞紐。合理的腰部動作會使動作協調,發力集中。在拉球的全過程中,腰部要綳住,在垂直軸上的轉動不宜過大,以防分散向前的用力。為更好發揮腰部的功能,在拉球過程中要收腹、含胸。
4、肘部做外側半圓形運動。抬肘和夾臂是拉球中常犯的錯誤。拉球時,肘部隨同手臂一起做外側的小弧形運動,有利於擊球中的發力,使力量更集中。
5、高重心。重心在保持平穩運動的前提下盡可能抬起來,千萬不要蹲下去,造成坐著拉球,使球只往上走,而缺少向前的動力。
球拍保養:
一塊符合規則、可以在正式比賽中使用的球拍,由底板,海綿,膠皮三部分組成。下面就分別介紹一下各自的保養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當今底板的流行趨勢已與60年代不同,集中體現在兩個物理方面。一是重量輕:60年代直板的重量一般在120-130克之間,橫板在150-160克之間,而現在的底板一般在90-100克之間;二是厚度薄:60年代在6-7毫米,現在是5-6毫米。為了追求這兩個特點,又要保持「吃球、不震手、底勁足」的良好性能,在選擇材料時,就要用材質相對較輕的木材。如:60年代瑞典的底板常採用樺木,而今天的瑞典底板則多採用梧桐木和稜柱木,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球板的重量。但是,由於材質輕、軟、強度弱,底板就更容易損壞。所以,在使用過程中,除了要將底板置於乾燥處保存,防止重壓、折斷外,在打球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球板與檯面以及地面的碰撞,如在喂多球時,可採用備用板,削球打法的運動員在練習時,動作幅度要與地面適當保持一定距離等,更應避免因為輸球急躁,故意摔球拍,用球拍砸球台及打擋板等惡習的發作。
影響海綿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厚度、硬度、彈力、孔徑大小、孔徑個數等因素。因為海綿是一個膨脹體,在使用過程中,不能過分牽拉、重壓,在溫度比較低的地方打球,要注意適當保溫,底溫會影響海綿的彈性。用單張的膠皮和海綿板的人,在更換膠皮時,要用火烤式電熨頭燙,使膠皮與海綿之間的膠水充分溶化,以防因換膠皮損壞海綿。膠水可以使海綿發泡,增加彈力,但與底板進行粘貼時,要使用無毒的專用膠水,這樣既可以保護海綿,也可以保護底板。
在乒乓球工具中,膠皮種類繁多,但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反貼,一類是正貼。反貼中包括反膠和防弧膠皮,正貼包括正膠、生膠和長膠。由於含膠量的不同,反膠膠皮摩擦力較大,表面有吸附作用,粘著力強,膠皮與球接觸點不易滑動,有利於增加球的旋轉。為了充分發揮這一特點,在使用反膠時,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膠皮的清潔。不要用有油的手擦拭膠皮。每次打完球後,可用清水將膠皮沖凈,貼上塑料薄膜;如果有清水不易去除的臟物,也可用諸如肥皂等清潔劑洗凈,晾乾,再用。
正貼膠皮含膠量低,齒粒硬度大,摩擦力小,膠皮與球接觸,面積小,容易滑動。基於這樣的特點,使用正膠時,要特別注意保持膠皮的乾燥。如果在潮濕的地方打球,可使用乾燥劑擦拭膠皮,以減少膠皮表面的濕度。正貼膠皮的底皮一般都較薄,在與海綿粘貼時,一次不要往膠皮上塗過多的膠水,以防因膠皮打「卷」,造成無謂損耗。
⑦ 乒乓球運動員中誰發球最規范,誰發球不規范。
樓主好
高水平運動員發球動作都很合理的,不然的話這將是一個很da漏洞啊 不過有的人發球成為特長有的人很一般
發球好的:
劉國梁:
國梁發球的出色程度是公認的,其發出的球不僅速度快,落點刁而且旋轉強,反差大。他的發球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側身高拋左側上/下旋。另一種是側身低拋轉與不轉球。前一種發球還常常與背面發球相結合,從而使對手在判斷上更加困難,進一步提升對手接發球的難度,後一種發球通常在對手已適應第1套發球的情況下或關鍵時刻使用,而且往往都能取得巨大的作用。
閻森:
也是中國國手中發球最好的人之一,他的遮擋下旋發球速度快 落點刁 旋轉強 44屆他雖敗給老瓦 但老瓦當時始終接不好他的發球
馬林:
當今乒壇 發球最好的人之一,也是我最欣賞的選手。最主要的有3套發球:1正手低拋轉不轉發球;2正手高拋側上測下發球(最常用);3正手位反面發球(主要用來偷襲正手) 馬林用的好還因為他有好的正手 側身意識強 所以很有數 而且他動作很小 這一點很好啊 因為動作快了加大了對手判斷的難度
瓦爾德內爾:
發球是老瓦的必殺技之一。他發明了橫拍直握,能充分發揮手腕。他是第一個在發球上突破的橫拍選手。幾乎相同動作發出差別很大的球,曾經欺騙了很多亞洲選手。馬林雅典敗給老瓦一個重要原因是接發球
波爾:
歐洲另一個有發球絕活的當屬波爾。波爾發球看似之一正手逆向旋轉一個 但學問很多 首先旋轉特別強 落點變化多 在加上旋轉強度變化 落台後球的弧線有多種變化 很多人不適應
不過被中國研究透了
還有幾個發球也很有特點:
孔令輝發球其實一般,但很實用。很少出台,落點也很活 悉尼他並沒有在發球上吃虧
奧恰洛夫:發球時下蹲的很深(看著不怎麼好看) 這樣可以利用身體重心上移的慣性發出強烈上旋 為自己強有力的正反手創造機會 不過這對一般人不適用 主要是他個子高 站位遠 而且反手比正手好 站中間
王皓:站著中間發的強側旋很多人也不適應 有時候也配合反面 似乎前一陣子練過老劉的近台低拋發球 不過效果不是很好 可能是與打法不配套吧
陳杞發球也不錯 他以前是打直板的 對發球體會比較深
相比之下國外選手發球大多不如中國選手(當然也有好的),很多出台的。
還有就是國際乒聯有「較新」的規定
發球無遮擋
拋球超過16厘米
否則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