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德的「絕對命令」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他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
德國哲學家康德用以表達普遍道德規律和最高行為原則的術語,又譯直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為的理性觀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兩種。康德的絕對命令學說對於這種全球倫理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他用意志自律來達到了兩者的統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質,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為可能。康德把絕對命令表述為:「不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實踐理性批判》,第30頁)。康德還推出一條實踐原則:你的行動,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絕對命令」,在於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倫理學的實質。
2. 怎麼理解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和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的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這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任何法律的功利,都應由其促進相關者的愉快、善與幸福的程度來衡量的。
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指總是按照那些同時可以成為普遍規律的規則行事。絕對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絕對命令是針對假言命令而言的,假言命令以經驗為基礎,是有條件的,而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絕對的。這一命令適用於所有人,絕對命令無須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個行動。
(2)康德的絕對命令擴展閱讀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的意義:
1、功利主義首先是判斷一個行為對錯的標准,通過兩個要素,快樂和痛苦去判斷。邊沁:自然把人類置於兩個強有力的主人的控制之下:痛苦和快樂。只有他們才能向我們指出應當做什麼,並決定了會做什麼。
2、人的行為是遵循一個苦樂原則的,這也是人本性的一種傾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邊沁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他的功利主義學說,他的功利主義本質就是一種快樂主義。
3、功利主義的的這個功利是一種功效,是對快樂和幸福功效的追求,對痛苦功效的逃避。
4、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個人為出發點的,但歸宿是社會。
3. 康德「絕對命令」是什麼意思
德國哲學家康德,I.用以表達普遍道德規律和最高行為原則的術語。又譯直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為的理性觀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兩種。假言命令是有條件的,認為善行是達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則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應該做的,它出自先驗的純粹理性,只體現為善良意志,與任何利益打算無關,因而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康德把絕對命令表述為:「不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實踐理性批判》,第30頁)。康德還推出一條實踐原則:你的行動,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絕對命令」,在於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倫理學的實質。
4. 康德絕對命令的三條原則是什麼
要只按照你同時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
解釋:這是道德原則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以定言判斷表示的絕對命令,作為一個先天的綜合命題,它的必然性,不是來自前提,也不是來自經驗,其必然性、約束性、強制力只能來自行為准則符合規律的普遍性。在此條件之下,「我應該做什麼」,主語人稱的置換絲毫不會影響賓語的內容。
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視為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解釋:這是道德准則質料方面的要求。它是依據第一條准則推衍出來的。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價值。因此,以普遍化原則推之,他也應該同樣地對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全部准則通過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國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國一樣。
解釋:這是從整體上對全部准則作完整的規定。它所表達的涵義實際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則的制定者,又是其執行者。故而,人是自由的。動物聽任本能的擺布,而人則由道德律統率,克服慾望的支配從而使人超脫於動物。誠如梯利所言:「道德規律表現人的最內在的自我,道德規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個有理性的人的命令。人要求遵守道德規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拓展:
德國哲學家康德用以表達普遍道德規律和最高行為原則的術語。又譯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為的理性觀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兩種。其經典表述為,除非願意自己的准則變為普遍規律,否則你不應該行動。
5. 求教,請大家給我解釋一下康德的「絕對命令」這個概念
假言命令是有條件的﹐認為善行是達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則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應該做的﹐它出自先驗的純粹理性﹐只體現為善良意志﹐與任何利益打算無關﹐因而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比如做善事是因為在做善事之後會得到嘉獎及名譽,這是假言命令,而定言命令則是指做善事的原因就是覺得這是對的事情,這是人性的准則。康德把絕對命令表述為:"不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實踐理性批判》﹐第30頁)。在這里,康德比較推薦定言命令。康德還推出一條實踐原則﹕你的行動﹐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絕對命令"﹐在於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倫理學的實質。
6. 康德絕對命令
絕對命令第一條: 我所要做的能否成為世界的普遍的行為准則。
如果我去救她,那麼其他人也要去救。
康德是一個世界主義者,所有不會將定言命令局限於某部分人。
7. 康德所謂的「絕對命令」的意義有哪些
要達到欣賞悲劇的審美意味,需有較高境界的生存情感。我們可以借康德哲學來說之。康德不是講「人是目的」嗎?因此必須有偉大的道德律令來規定人生的價值,因為人心的理性自由高於對事物之功利的知性考慮。這就是康德所謂「絕對命令」之意義。
8. 康德的絕對命令和孔子的推己及人有什麼區別
不一樣的。
康德的絕對命令一個要求是treat everyone with respect, 要求我們把每一個人當作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來尊重,把他們當作理性存在來尊重,因為人是有理性的,這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本質。
但是孔子的黃金法則卻是依賴於一個偶然性的條件:即每個不同的人期望被怎樣對待,在這一個條件下它是會有不同的,因為每一個人對別人的對待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這個時候絕對命令要求我們有一個普遍的原則,將對人的尊重從偶然性中抽出來,用一個universal law來尊重理性個體。